【尚未追上之前——媒體作為賦權與集體創傷療癒的一種路徑 (下)】
作為一個倡議組織,我們還是想要利用一點時間,跟大家推薦我們友台的工作,像是每天來點布農語,用插畫的方式影響了很多人去關注布農文化與其他議題,也有親愛的漢人在做podcast,講話很尖很利不過聽說是聽過一次就會愛上的那種,IG上也有很多原住民族議題與一些影像評論,很推薦大家去看看。資訊爆炸的現時,比起如何去說,我們更在意這些微弱的聲道是否被聆聽,我們或許很渺小,但我們的渺小很重要。這也是一種療癒的過程,原來我們都有一樣的傷口,原來我們的部落都面對相似的問題,原來身為原住民就是一種戰鬥,反壓迫是一趟未完的旅程,是在制度尚未追上之前,先看見正義的旅程。
我不知道在場有多少大學生或高中生,我想要分享我自己的故事,高三的時候我在無名小站分享某次旅程(到底多老這個小編),有個陌生人跑來留言好好喔,可以加分又跑出去玩,我當然是忍不住要回應他,然後那個晚上以及之後的許多個晚上,我都很清晰的記得,為了回應國家政策壓迫跟歷史脈絡,我做的許多功課,但那個晚上的陌生人對我造成的無以名狀的穿透傷,我到現在還記得這個感覺。這也是我想跟在座的學生們說的,記得你的憤怒,記得你的哀傷,記得這些疑惑跟不解,然後投入到你的戰鬥,不論誰開啟了戰場,你要找到夥伴,你要記得,即使帶著傷痕,你終究會生還。
Buan月亮說話也在試著去記得,去年底整理了2020年台灣年度歧視清單,每年原住民族日也會紀念那些未被關注的議題與觀點,大家知道今年原住民族日在哪裡辦紀念特展嗎?在國父紀念館。你們能聽出其中的諷刺嗎,在尚未解殖的中華民國國父紀念館裡,紀念被殖民的原住民族,在我們看來毋寧只是一種紀念的收編。而在一個紀念原住民族正名運動的節日裡,文化部長的致詞是「原住民族文化是定義台灣文化不可或缺的一環」,不談正名運動與統治正當性,只談原住民族文化是定義台灣文化的一環,是一種「貢獻」,而不是先談尊重與理解,那種文化置於主體性之前的說詞,也讓我們更加警覺,必須去堤防偽善的這個時代。
但當然,最後想留給大家的只是很簡單的幾個原則,比如從原住民族集體權中理解到,其實部落與部落之間並不能被統整為同一個「民族」,原住民族是一個原運催生的集體政治認同,也就是說最終我們還是要去理解部落主權如何實踐,不只是原住民族集體權的討論。其二,是回應剛剛說過的,投入文化敏感度的媒體識讀工作,要請大家跟我們一起去看見族群差異,在各位面對不同層次的決策與選擇時,能夠去思考公共領域如何落實族群平等的政策,比如我們倡議身分證件單列族名是落實人格權且避免漢字誤譯的訴求,也比如我們倡議的學術界需要重新反省與檢討將原住民族天分當成立論的這些論文,這些看起來隱微卻影響巨大的地方,希望大家一起來關注。第三,與我們一起走完還我土地運動的路程,持續去看見土地正義的討論,實踐層面或許仍要由部落跟國家協商,但是光是推動更多人去支持部落主體性的討論,去看見為什麼東海岸的部落要反對某些開發、去聆聽他們,這些都可以支持我們更理解彼此所在意的,關於如何生存、如何和解的討論。
開頭還記得我跟大家問候的那一句Mihumisang,有人或許知道輕鬆來講是好好呼吸的意思,過去布農人生活領域遼闊,所以對久違的朋友親人,會用這一句希望對方好好活著好好呼吸,但大家不知道的是,這一句其實是長輩對晚輩很親密的、嚴謹的一種叮嚀,即使我們在不同的獵場繼續打拼,你也要好好活著,好好照顧自己。這也是我們想送給大家的祝福,希望大家帶著這份祝福,我們一起打拼族群共好的土地。感謝大家,Uninang Mihumisang !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5萬的網紅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記得打開CC字幕 #堅持不改是怎樣啦 #難道有什麼苦衷? ✔︎ 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http://bit.ly/shasha77_subscribe ✔︎ 追蹤志祺 の 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asha77.daily ✔︎ 志祺七七 の 粉專 :http...
原住民加分制度歷史 在 李問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閩東語文課綱公聽會 傳承馬祖文化的歷史時刻📜
今天早上我前往馬祖高中,參與由教育部國家教育研究院主辦的本土語文閩東語(在馬祖列島通行的閩東語,又稱馬祖話)課程綱要草案公聽會:未來要推出一套新的課本教材,從國小到高中!
🔎維基百科 馬祖話:https://tinyurl.com/3tuf2fmc
閩東語、福州話、馬祖話,對於許多台灣本島的朋友來說,可能不太熟悉。其實,這突顯了馬祖在國內語言文化的特殊性,十足珍貴,卻也和其他少數族群語言一樣,面臨傳承危機。
2019年,在文化部長鄭麗君努力催生之下,施行《#國家語言發展法》,認定國內固有各族群使用之語言,都應受到平等對待,明訂「國家語言一律平等」。
這包括台灣本島及離島使用的語言,更為馬祖話教育,提供法律保障。法案中也提到,要優先對具傳承危機之國家語言進行復振。
感謝教育部國教院的重視,和課綱修訂小組 #陳高志 老師、#劉宏文 老師、#翁玉峰 老師等努力不懈。雖然馬祖話不是我的母語,但看到現場座無虛席、馬祖各界對於母語文化傳承極為重視,我也非常感動。
希望大家能共同努力,為在地創造良好的母語學習環境,也在全國強化多元文化價值。
公聽會上,課綱修訂小組委員也說到,為了克服初期時閩東語(馬祖話)師資不足的問題,未來在馬祖之外地區,如果有需要學習馬祖話的學子,將試著採用「視訊直播教學」,以達到「#即便該學校只有一名學生想學馬祖話,都可以進行」。如此重視語言文化資產,讓在場的各位相當感動。
除了制定教學課綱外,在場也有許多參與者提到,如何創造友善的社會環境,鼓勵孩子出了課堂後還能開口等議題。
🌊🌊🌊
兩點簡單的想法,跟大家分享:
🔺1. 為母語創造更佳的學習環境,公部門能做的還有很多,應跳脫框架思考,廣泛參考各國案例。
很多人憂心,下一代已經沒有學習母語的環境。然而參考各國案例,如果真的有心創造學習環境,有非常多措施值得參考。
這包括母語(或雙語)幼稚園、多語交通告示牌、大眾運輸廣播、電影電視廣播節目、語言認證考試制度、觀光解說牌、政府出版品、餐廳菜單、歌謠等。
台灣在母語教育方面,其實比別的國家起步晚。如果參考愛爾蘭、加拿大等國政策,母語政策往往不會全國一體適用,而是針對特定省份、縣市或鄉鎮進行不同規範,提供區域性法律保障,如此才能確保資源花在刀口上。
例如在通行特定母語的地區,依法規定公家機關需要為民眾提供母語服務窗口。透過法律保障,在特定區域提高母語的使用並提供公家資源、甚至是就業加分,也將增加年輕世代學習母語的誘因。
🔺2. 千萬不要妄自菲薄,想學馬祖話的人,或許比想像中多!
對馬祖話教材有興趣的人,其實很多!除了馬祖本地人,還包括福州族群在台後代、藝文創作者、文史工作者、或是曾經來馬祖工作、旅遊的許多朋友,都會受益於這份教材。
近年來,流行音樂團體除了進行閩南語、客語、原住民族語言創作,也不乏馬祖話的音樂作品(像是 小老鷹樂團 Eagle Baby Band )。甚至前陣子金曲獎的語言獎項爭議中,平時以台灣話、客家話創作的饒舌團體 勞動服務 Community Service ,也提出疑問,閩東話的歌曲應屬於金曲獎哪一種語言分類。這顯示,馬祖話的全國知名度和討論度,越來越高,未來也會受到更多關注。
🌊🌊🌊
語言做為族群認同、文化記憶的載體。學習母語,就是在進行文化傳承,以及提昇族群自信和認同,更是展現尊重多元文化的價值。國內各族群語言,包括台語、客語、各原住民族語、東南亞各語言,都陸續推動語言認證、普及媒體節目等,提升語言學習環境。
馬祖擁有「台澎金馬」唯一的閩東文化,是非常寶貴的資產,語言教育也不落人後。期待未來閩東語文(馬祖話)課綱實施的那一天!
#閩東語馬祖話
#國家語言發展法
原住民加分制度歷史 在 Buan 月亮說話 月亮曆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加分加什麼——Kmbiyax,加油好嗎?】
光復初期,政府推行山地平地化,欲藉教育同化原住民,准許原民生類推於當時的邊疆生,部分適用於《邊疆學生待遇辦法》,報考專科以上從寬錄取。1951年起,「加分政策」實施,並繼續應用在後來的大專聯招制度上。1980-1990年代,迎來原運和解嚴,政府始重視提升原住民族地位,修訂針對原住民族升學的辦法。原委會和《原教法》也面世,指導制度的修訂,其立基點轉為「對多元文化的肯認」。
2001年,《原住民學生升學優待及原住民公費留學辦法》修成,至2006年,訂「外加名額」為2%,持「語言文化能力證明」者加分35%,為現行制度的雛型。另闡明其立法精神為「在原住民升學權益和文化保存上取得平衡」。
是的,原住民族因其受到壓迫的歷史脈絡,至今文化傳承面臨困難,且仍然被迫適應歷史上壓迫方一同建置的體制,因此政府有補償並保障其權益的責任。這也是目前實施加分政策的主要意義。
#加分加什麼
#Kmbiyax
#加油好嗎
-----
「面對加分政策,我有些不同的看法。」
我先問個問題:若學測指考考的不是國文英文,而是原住民族族語,原住民還需要加分加名額嗎?
在漢人主流文化及教育體制之下,有多少人認為這是對原民生不公平的。回歸到剛剛的問題,我給自己的答案是,因為考試政策本身就是不公平的,優惠政策室補償過去我們所流失的語言、文化以及自我認同。
最後再拋給大家一個問題,若學測指考考科目納入原住民族族語,你們覺得還需要加分加名額政策嗎?
-----
「我阿嬤說去花蓮讀書不要靠近原住民。」
在大學時,我修了一堂多元文化課程,老師邀請同學分享「你的原生家庭是如何教育你多元文化」,值得注意的是老師說的是多元文化,但同學們分享的都是原住民負面刻板印象,「我阿嬤說去花蓮讀書不要靠近原住民,原住民都很淫蕩」、「我媽媽說去花蓮不要跟原住民混,他們都很愛喝酒」、「我跟我家人說我國小同學的爸媽離婚了,而且他媽媽是阿美族,而我媽告訴我不用太意外,原住民本來就很愛離婚,婚姻都不會長久的」...,這些都是我在那堂課中聽到真實漢人家庭(那堂課中的漢人同學家庭,非指全台灣漢人)對原住民的刻板印象,當下的我選擇反駁那些刻板印象,而那些漢人同學表示自己沒有鄙視原住民,我想我此生絕對不會忘記那堂課,漢人教我的生命課題。
-----
「那些你們不願留下的,是我的家。」
升大學時,透過認真讀書加上我的身分讓我順利考上醫學系後,我終於學會自主調控時間回去尋找並深耕我的文化,所以我的醫學生生活就是在醫學與文化、教育之間不斷奔走。然而回到部落看見的是逐漸凋零的長輩、是為了生存離開家鄉工作一個月見不到幾次的父母、是孩子寂寞的微笑,傳統技藝與祭儀被現行法律、輿論限制,文化逐漸式微而我們卻在大了才驚覺嚴重性。
順利通過第一階醫師國考(國家考試就沒有加分了)現在的我在醫院實習準備第二階醫師國考,與此同時我找了跟我一樣透過加分而有機會受到高等教育的夥伴回到我的部落創辦課輔,希望縮短城鄉差距及培養孩子從小保護部落環境的態度,長久陪伴部落的孩子長大。
我的故事其實不是個案,我認識很多原住民青年他們透過加分制度跟我一樣有機會受高等教育,他們也一樣回到部落努力盡心盡力,我們都很努力也會繼續堅持下去,希望這樣加分制度可以變得更有價值,雖然改變需要時間是一個很慢長的過程,但我們沒有放棄一直都在守著我們心中的那個認同努力貢獻我們所學,那些你們不會留下來的,是我們的家。
-----
特別感謝以下夥伴協力製作本次專題:
Miku•yuku
Dremedremane Pakidavai
Hana
Hlaa’u Hlapa’ahlica
Walis
人傑
原住民加分制度歷史 在 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記得打開CC字幕 #堅持不改是怎樣啦 #難道有什麼苦衷?
✔︎ 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http://bit.ly/shasha77_subscribe
✔︎ 追蹤志祺 の 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asha77.daily
✔︎ 志祺七七 の 粉專 :http://bit.ly/shasha77_fb
各節重點:
00:38 【 原住民加分怎麼加? 】
01:37 【 反對原住民加分的理由 】
02:12 【 政府設置原住民加分政策的理由 】
03:18 【 原住民與漢人的歷史糾葛 】
05:12 【 原住民文化的困境 】
06:12 【原住民加分政策的邏輯 】
06:58 【 我們的觀點 】
08:45 提問TIME
09:25 七七小教室——Sbalay
【 製作團隊 】
|企劃:羊羊
|腳本:羊羊
|剪輯後製:Pookie
|剪輯助理:絲繡 & 夯吉
|演出:志祺
——
【 本集參考資料 】
→ 108學年度大學校院設立原住民專班:https://bit.ly/2ZeW9D6
→ 靠北工程師77449:https://bit.ly/2tPKtrK
→ [討論]淺談原住民加分:https://bit.ly/2UFBucO
→ 原住民升學優惠的歷史制度:https://bit.ly/2VJOoCN
→ 原住民學生升學優待辦法規定為何?:https://bit.ly/2X4yIv2
→ 我國原住民升學優待措施的歷史評析:https://bit.ly/2vfy8OF
→ 為什麼原住民考試可以加分?覺得不公平?先帶你還原歷史:https://bit.ly/2MafsX0
→ LIMA幫幫忙 第八集 [別再誤會加分了?!] part1:https://bit.ly/2XcImeo
→ LIMA幫幫忙 第八集 [別再誤會加分了?!] part2:https://bit.ly/2V1O2ue
→ 郭百年事件:https://bit.ly/2ZggAPV
【 延伸閱讀 】
→ 原轉.Sbalay!:https://bit.ly/2v6sga2
→ 原住民族青年陣線:https://bit.ly/2KHDgWl
\每週7天,每天7點,每次7分鐘,和我們一起了解更多有趣的生活議題吧!/
🥁七七仔們如果想寄東西關懷七七團隊與志祺,傳送門如下:
106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二段111號8樓
原住民加分制度歷史 在 而是「設計」的不公平】...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的推薦與評價
原住民加分 的問題不是制度本身,而是「設計」的不公平】 每年學測、指考結束,原住民加分議題總會被搬上檯面,飽受社會質疑,甚至有許多考生以考試不公平為由,認為原 ... ... <看更多>
原住民加分制度歷史 在 【 志祺七七】原住民為什麼可以加分?明明就是不 ...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 志祺七七】 原住民 為什麼可以 加分 ?明明就是不公平的 加分制度 為什麼還不改?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