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maq 110年第12屆臺灣原住民族文學獎」開始徵文囉🖋!】
「umaq」排灣族語「家」的意思,家是部落起源的根本,孕育著生命與文化,也是家族傳承、情感連結的依歸。今年的文學獎以「umaq」為核心,意味「返本」路徑的尋根、探索,延續族群的生命力。
🔸徵文類別:
小說(字數6000字至12000字)
散文(字數2500字至4000字)
新詩(50行以內)
報導文學(字數8000字至12000字,並附圖片五張以上)
🔺徵選時間:即日起至9月12日(日)截止(以郵戳為憑)
🔸參賽方式:參賽作品一律以掛號郵寄(11657台北市文山區木新路二段161巷10號1樓「110年第12屆臺灣原住民族文學獎」),並註明參賽類別。
ℹ簡章詳見:https://risu.io/F2Sk
洽詢電話:02-29361002山海文化雜誌社
同時也有1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110的網紅1 IMAGE ART 一影像,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生長於馬來西亞的華人導演廖克發,而後來台就讀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學習電影製作。第一部紀錄片是尋找曾為馬共、身影曖昧模糊的祖父的《不即不離》,原為劇情片《菠蘿蜜》做電影背景,是以對馬共議題進行田調。但隨著他浸淫日深,素材累積的份量足夠,也就自成一部紀錄片。 馬共至今於馬來西亞仍是禁忌話題,廖克發...
原住民族文學 在 Ingay Tali 穎艾達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Umaq 第12屆臺灣原住民族文學獎暨文學營✏️
Umaq是排灣族語中的「家」,而家是根、是本、是起源,家是傳承與情感連結的依歸。本屆文學獎以umaq為主軸,要我們回到一切的源頭,找尋書寫的靈感,用文學延續來自umaq的生命力。除了文學獎外,還有文學營唷!報名只到這週末,大家儘速儘速唷~
-
#文學獎
👉🏽徵選時間|即日起至2021.09.12(日)
👉🏽投稿對象|限具原住民身分者投稿喔!
☑️徵文類別
⓵小說 6,000-12,000字。
⓶散文 2,500-4,000字。
⓷新詩 50行以內。
⓸報導文學 8,000-12,000字,附圖片5張以上。
🏆獎項|總獎金810,000元(詳閱活動網頁)。
🌐活動官網 https://reurl.cc/yE9gay
-
#文學營
👉🏽活動時間|08.20(五)~08.22(日)、08.27(五)~08.29(日)
👉🏽活動地點|線上論壇
👉🏽參加對象|凡對原住民文學有興趣者皆可報名,具原住民身分者優先錄取。
🌐活動官網 https://reurl.cc/7rzo5d
☑️報名時間|即日起至2021.08.15(日)
☑️報名費用|免費U~
🙋🏽線上報名|https://reurl.cc/4aVm9R
🙋🏽郵寄報名|11657臺北市文山區木新路二段161巷10號1樓「110年第12屆臺灣原住民族文學營工作小組」收
🙋🏽Email報名|tivbtw@gmail.com
-
聯絡資訊📞 #第12屆臺灣原住民族文學營工作小組
電話|02-29361262、02-29361002
地址|11657臺北市文山區木新路二段161巷10號1樓
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tivbfb
部落格 http://tivb.pixnet.net/blog
-
圖片來源🙏🏽 山海文化TIVB
-
#原住民族文學 #文學獎 #文學營
#Ingay資訊分享 #活動 篇
ℹ️臉書搜尋「活動」,可以快速找到Ingay與團隊為大家整理的全國活動資訊喔ℹ️
———————————————————
加入Ingay的Line好友‼️
Line連結|https://lin.ee/fykSmOb
Line ID|@ingaytali
原住民族文學 在 Ingay Tali 穎艾達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原訂8/1辦理的「原住民族音樂敘事暨文學講座」,因大雨延期,現在確定將在8/15(日)復辦唷~歡迎大家來報名!(活動報名連結已更新)
🎉更新資訊 https://reurl.cc/2rG2ev
============
緊急通知:因應臺南市政府7/31晚間宣布8/1停班停課,臺南市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已宣布本活動延遲辦理。重新舉辦時間另行通知。
============
🙆🏽《原來的我》原住民族紀念日特展🙆🏽
#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 配合今年的 #原住民族日,辦理《原來的我》原住民族紀念日特展暨文學講座 活動唷!期待透過展覽及講座,帶大家一起重回歷史現場,看見不同族群的原貌,打破主流社會的既定印象。同樣的,這樣的日子裡,我們要把自己倒空空,重新感受、重新學習,把過往的刻板印象,打破。
-
【#原住民族音樂敘事暨文學講座】
時間|2021.08.15(日)14:00-16:00
地點|國立臺灣文學館 1樓文學沙龍(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號)
講者|高英傑(鄒族音樂哲人)、浦忠成(原住民族文學學者)
報名|https://reurl.cc/gWyOjL
《#原來的我》原住民族日紀念特展
時間|2021.07.31(六)~08.15(日),週二至日
地點|國立臺灣文學館 1樓文學沙龍
參觀時間|週二~日 10:00~12:00、13:00~15:00、16:00~18:00
-
🌐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 https://reurl.cc/YOopzL
🌐臉書活動專頁 https://fb.me/e/2rEWvBFNQ
-
#展覽 #講座
#Ingay資訊分享 #活動 篇
ℹ️臉書搜尋「活動」,可以更快的找到Ingay與小夥伴們整理的各項資訊內容喔ℹ️
—————————————————————
加入Ingay的Line好友‼️
Line連結|https://lin.ee/fykSmOb
Line ID|@ingaytali
原住民族文學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生長於馬來西亞的華人導演廖克發,而後來台就讀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學習電影製作。第一部紀錄片是尋找曾為馬共、身影曖昧模糊的祖父的《不即不離》,原為劇情片《菠蘿蜜》做電影背景,是以對馬共議題進行田調。但隨著他浸淫日深,素材累積的份量足夠,也就自成一部紀錄片。
馬共至今於馬來西亞仍是禁忌話題,廖克發採訪的對象大多不在馬來西亞,散居於泰國、中國與香港,過著不斷轉換身份的生活,隱藏著身世與革命的故事。 單純想要理解祖父為何加入馬共的廖克發,在《不即不離》完成的過程裡,持續發現當年左派運動是年輕人為了生命的迫切所需,對抗日本以及英國的殖民,想要更有尊嚴與自由,建立一個理想的社會,很自然甚至可以說是唯一的選擇。
廖克發認為,對政治事務的冷漠冷感,其來有自,並非所謂個人的選擇或立場,而是有一個久遠的脈絡發展──當推進、創造理想社會的人們沒有受到重視,其犧牲完全被扔擲於國家與歷史的敘事以外,未曾轉換為正義時,後來的人也就在長期的審查與壓抑中,被訓練、教導成無法信仰正義,難以想像更好也更平等的可能。 從回溯自身家庭到發掘整代馬共人淹沒歷史的《不即不離》,也就開啟了廖克發的第二部紀錄片《還有一些樹》,由馬來西亞1969年後見於郵件的戳章,進行對種族議題的深刻探討。
馬來西亞社會大致可分為馬來人、華人、印度人與原住民等。馬來西亞在脫離英國殖民獨立建國時,簽署了馬來人享有經濟與教育等的優惠特權,華人與印度人則是能享有公民權的協定。 而華人與馬來人種族衝突的513事件,肇因於反對黨在1969年全國選舉頭一回超越執政黨政府得票率,大肆慶祝遊行,引發馬來人的反感,也上街示威,最後演變成戒嚴,與及大規模屠殺事件。該戳章所註明的禁止散播謠言,即是不允許討論、質疑該事件,乃至馬來人在馬來西亞的特權。《還有一些樹》透過訪談與歷史資料,耙梳了513事件的始末,同時也凝視種族政策最底層受害者原住民的困境。
廖克發發覺,在華人被馬來人以及政府軍警慘烈殺害時,也知曉華人內部的自相殘殺,甚至及於華人對更少數,尤其是原住民族的剝削與壓迫。他乃對自己提問,會不會他也同樣是一名種族主義者?主要是他警省到,自身總是從華人是種族主義受害者的角度去思維,而罔顧其他被華人既得利益下的邊緣民族。而如此疑惑更拉高視野地思維著樹(自然環境)與人類的關係,特別是為了經濟開發,對原住民棲息地、森林的砍伐,透過樹的靜默與見證與原民祖先的洞穴探勘,也就隱隱有人類對自然的態度不也是種族主義作為的體會。 廖克發從幼年熱愛看牛仔電影說起,其時他對正義的想像,就是那些槍殺印第安人的西部牛仔皆是英雄。直至成人看了《與狼共舞》方才瞭解,印第安人是被壓迫的對象。
換言之,影像所造成的偏見遠大過於關於正義的探索。 廖克發強調,任何太方便、簡化的敘事跟立場,都是危險的。拍紀錄片必須有疑惑,明白沒有一種面向可以是全面性、全客觀的紀錄。活在複雜的世界,必須有多重、多部的聲音。單一故事永遠不夠,需要有很多故事與作品,討論同一個事情。說故事的權力掌握在誰身上這件事情,得保持懷疑。紀錄片工作者不能牢牢握住這種權力不放,要能時時刻刻反省自身的意圖與認知。這也是為何廖克發會謹慎對待受訪者,要重複確認他們是不是願意將受訪內容公諸於世。
小檔案
廖克發,1979年出生於馬來西亞怡保,實佻遠(Sitiawan)。就讀於國立新加坡大學商業學系,卻熱衷於文學創作以及出國遊學,曾獲大專文學獎。畢業後任教於新加坡小學四年後,來台學習電影製作,2011年畢業於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兩部作品曾獲得台灣金穗獎最佳學生影片,曾獲最佳導演,並在2015年釜山國際影展獲得超廣角亞洲最佳短片。編劇作品長片劇本《菠蘿蜜漫長的飄香等待》,根據祖父二戰時參戰的生命故事改編,獲優等劇本獎;被選為2015法國南特影展,台北劇本工作坊。成立蜂鳥影像有限公司,製作劇情與紀錄影片。參與2013年的侯孝賢導演執導的金馬學院。曾任臺灣國家地理頻道攝影師。
拍攝的電影多與東南亞華人有關,其中紀錄片《不即不離》因涉及有關馬來亞共產黨的敏感歷史,在馬來西亞被全面禁演。2019年以劇情片《菠蘿蜜》入圍第56屆金馬獎最佳新導演,同年紀錄片《還有一些樹》也入圍金馬獎最佳紀錄片。
創辦人:馬立群 監製:王姿佩 採訪:沈眠 攝影/後製:馬立群 作品提供:廖克發 場地提供:倆人攝影棚
原住民族文學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我的獵人爺爺──達駭黑熊」繪本介紹
訪問作者:乜寇.索克魯曼
內容簡介:
忌殺黑熊,是一種生態智慧,一種文化傳承,更是布農族存在於臺灣的一種土地使命。──乜寇.索克魯曼
一步一腳印,勇敢的踏進森林去──
那天,我做了一個夢,一棵巨木在我面前倒塌崩裂,
達駭爺爺說道:「這是好夢哦!」便帶著我到山上冒險,
聽那從左側飛來的卡斯卡斯鳥清脆響亮的叫著,聽說這是好預兆!
突如其來的狂風暴雨,爺爺趕緊帶著我到獵人在山林裡的家──獵寮,
我這才知道,原來爺爺臉上的疤痕,是跟黑熊搏鬥的紀錄!
但是,爺爺沒有一絲的驕傲,因為布農是忌殺黑熊的民族,更別說傷害黑熊了。
一陣閃電打下,一棵巨木倒下,震動了整片山林,
爺爺喊著:「塔克頓!」
遠處是小黑熊,動也不動的哀鳴著,
我們該怎麼辦?該把牠帶回獵寮嗎?
作者簡介:乜寇.索克魯曼
布農族人,一九七五年出生於臺灣南投縣信義鄉望鄉部落,一處打開家門就可以看見東谷沙飛(玉山)的地方。擅長魔幻寫實風格的創作,作品《東谷沙飛傳奇》被譽為臺灣版的《魔戒》。曾獲全球華文文學獎報導文學首獎、臺灣原住民族短篇小說獎、吳濁流文學獎小說正獎。主要作品有:《我為自己點了一把火:乜寇文學創作集》、《我聽見群山報戰功》、《Ina Bunun!布農青春》、《東谷沙飛傳奇》等。
繪者簡介:儲嘉慧
擅長繪畫與手作藝術創作。
現居屏東。
插畫作品有《蘭嶼、飛魚、巨人與故事》、《夏天已過去》、《黑色的翅膀》、《故事六十八》、《光之戀》、《八代灣的神話》、《臨海眺望 迎接歸來的人》等。
出版社粉絲頁: 四也出版公司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原住民族文學 在 高金素梅 吉娃斯 阿麗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用影像記錄部落的關曉榮老師》
〜高金素梅 2019.12.23
2003年,我開始進入立法院問政。我要感謝我的生命經歷,和多年來對底層人民生活的關心,這造就了我為人民服務的熱忱,並給了我迎接挑戰的勇氣,而《原住民族月刊》,它則給了我實踐的動力。主編這份月刊的人,就是關曉榮老師。
關老師原先是個國中老師,由於不滿當時呆板枯燥的教育模式,教書五年半之後,轉開計程車。後來,又改行做雜誌的攝影記者。由於一篇採訪基隆礦災的報導,讓他了解到基隆八尺門阿美族人的悲慘生活,於是他放棄了優渥的記者生活,帶著相機和底片,在八尺門生活了八個月,最終完成了動人的報導文學和攝影作品。
三年之後,關老師又再度動身前往蘭嶼,用影像記錄了蘭嶼達悟族人文化傳統和反對核廢料的運動。這兩部作品,可以說是當代台灣原住民族生活與抗爭的破天荒紀實攝影專輯,令人感動。更讓我感動的是,關老師可以和族人們生活在一起,體會族人們的痛苦和遭遇。令我十分地佩服。也啟發了我必須全心全意地與族人們站在一起,才能真正尋找到解決民族問題的方向和辦法!
關曉榮 老師的報導文學及紀錄片,可以在粉絲專頁 〈人間學社〉看到
https://www.facebook.com/%E4%BA%BA%E9%96%93%E5%AD%B8%E7%A4%BE-11390947673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