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了又笑了,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聊一下「被放手」的心情》
前幾天翔又很晚睡著了,我陪睡都要陪躺個三四十分鐘,他已經五歲多了我還是擺脫不了很想要自由卻得在這裡陪躺的命運,有兩次我就在陪到三十分鐘時,悄悄的站起來,說媽媽有工作要做,接下來你自己睡喔!真的不行再叫媽媽。他說好,也就這樣睡了。
還在跟翔爸說,或許該這樣漸進式的讓他習慣自己睡,畢竟已經五歲多,我之後還要陪妹妹,雖然妹妹真的要睡時不需要陪睡很久,但最近半夜會醒,我就覺得很累。
結果今天翔下課,毫無預警就興高彩烈的跟我說:「媽媽我跟妳說!我晚上要自己睡喔!妳可以去工作也可以去陪妹妹!我要自己睡囉!」
我大驚,「是老師說你們要練習自己睡嗎?」
他還有點生氣,「沒有!是我自己想到的!因為我想讓妳早點去做事。」
我開始認真想說我是不是有跟他抱怨過我還有事情要做,你快點睡啦…
總之我壓抑我受到的衝擊,然後說「好,你好棒喔!那你今天就自己睡睡看,如果真的睡不著還是可以來叫我。」
「我不會啦!」他說。
我說「當作是練習嘛,你明天要早起,如果一直睡不著變成太晚睡也不行啊。你如果睡不著還是可以來叫我。」
他說「我不會,我不會睡不著。」
然後就真的,晚上刷完牙,興致高昂地說「我要自己去睡囉!」然後就回房間關燈自己睡了…
我一直在等他來叫我,一邊陪著妹妹,但是他都沒有來…
我跟翔爸說,「我這是覺得分手比較好,預備要提分手的時候,突然被對方搶先一步提了分手的心情嗎!!」
翔爸當然沒辦法回我什麼,他說「也許待會他又會醒來找妳了。」
但是沒有,我剛去看了一下,他真的睡著了…
我對著翔爸演八點檔,哭笑不得的說「你知道我的心情多複雜啊!我好想說你這樣對嗎?我陪你睡陪了這麼多年,你現在說不要就不要這樣對嗎?」
一邊說一邊笑,笑自己,但說實在話,我眼睛酸酸的,真的不刻意搞笑的話會泛淚光。
原來這就是媽媽的心情啊…看著你好,看著你長大,看著你漸漸不需要我,我應該要很高興的,雖然我是真的高興,但也覺得好失落,燃起多少愛恨情仇的陪睡戲碼,翔這個高需求寶寶前半年都時常抱睡到天亮,我抱著他在客廳走到自己快昏迷,還一坐下來他就哭醒,後來好一點,改成放下來就哭但至少我可以坐著,然後又過幾個月變成躺著抱,但是只要想悄悄起身,半小時一定會聽見他在房間哭…
整整五年多我們的睡眠綁在一起,就連懷孕挺著大肚子都勉強陪他躺那個沒有床架的彈簧墊,後期喘不過氣無法躺睡,他也要我坐著但牽著他的手陪到睡著…
這樣說來才去年的事情,前幾天我悄悄離開時,他還突然睜開眼睛說「我還沒睡著!」很不情願我提前出去,今天說放手就放手,突然就自己睡了,還來頭也不回的晚安。
我一邊跟翔爸開自己的玩笑,說媽媽的心實在是矛盾到不行,該歡呼時掉眼淚,想掉淚時,還一直得提醒自己這值得慶祝。
「看來我想要抱他睡,還得明天早上趁他還在睡時偷偷跑去了。」
我這樣跟翔爸說。
但是我心裡也很有感觸,其實,我剛才還在跟翔爸繼續說,這次比較不是開玩笑自嘲而是認真說了。
***這是我理性起來的分隔線***
就是我覺得,人跟人之間的關係,其實就是這個樣子。被需要會讓人覺得累、覺得有壓力、覺得失去只做自己的自由,但同時之間,被需要也是一種幸福,讓人覺得自己有能力、自己的存在對別人有意義,還有更重要的是,相互需要,本來然後就是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內涵。
而親子關係尤其是如此,而且或許不能泛稱親子,要特別提出的是母親,母子關係、母女關係,因為母親被要求也被自我要求,是為孩子的需求做出最多付出、甚至付出到難以找回自己的那個角色,所以母親的心情就最是矛盾,被需要會覺得很幸福、覺得責無旁貸,同時間,卻也是彷彿讓人無可逃脫的壓力。
我剛跟翔爸說,我絕對不會對翔表達出我這樣的矛盾,至少在他現在這個年齡,在他還沒有成年之前。
就像我其實因為他突然不需要陪睡,剛才說著說著竟然笑著流淚,我也不會去對他說「你不要媽媽陪睡讓媽媽覺得好寂寞喔。」因為如果那麼做,就是我把本來應該自己面對的矛盾,拋出來推到其實不能為此負責的孩子身上。
孩子是會很矛盾的,當他感覺到媽媽似乎又希望著他不要長大、希望他依賴自己,他就會讓自己不去長大、不去獨立,但那樣他被媽媽限制住、或者被媽媽預言成一個不夠成熟或者是不夠勇敢的孩子,他也會相信他自己做不到那些事情。
這種放手跟脫離父母的過程是很長久的,我覺得甚至到子女成年,有時都可以觀察到這種把處理自己內心矛盾的責任,互相推餒到對方身上的狀況,比方說成年子女一方面抱怨爸媽還把自己當小孩在唸、在管、在控制,但是有許多該自己做的事情卻又理所當然的覺得父母應該要來幫忙。
而同時間,就像相對應似的,總會有父母是一邊抱怨著「爸媽年紀這麼大了還要來幫忙你,你都不知感恩」,但是如果子女真的不需要幫忙,又轉而變成不容拒絕卻彷彿控制的"善意"(最近聽說的像是硬要給子女一筆錢,堅持每天煮飯就是要子女回家吃飯,或堅持要幫忙帶孫等等…)
被需要是一種壓力,責任也同時都是束縛,但就像事情總是既有光明也有陰暗的一面,這些壓力和束縛有時都像是幸福,讓我們可以感覺到自己仍然被需要,因此是在一段「牢不可破也不會改變」的關係裡(而這種感受其實是錯覺)。
我跟翔爸說還好我還有「自己」可以回去,所以邊說邊笑又邊哭之後,我第一件事情坐下來寫作,要整理我這些雜亂的心情。
同時間我提醒自己要處理好我內心的矛盾,明天看到翔就是對他高度肯定,因為不管怎麼說獨立和分離,都是應然的過程,我不能因為自己永遠不會準備好分離,就把這不捨分離的矛盾透露出來變成他的壓力。
**做好準備,沒有一段關係不分離***
一段關係的好壞,取決於怎麼分離。如果不想到子女成年雙方變成相愛相怨,又相互綑綁的關係,我在想,是要從孩子還小的時候,就提醒自己要隨時準備好面對分離的衝擊。
就像我現在突然的被退出陪睡的母親角色,我剛開玩笑
跟翔爸說「我本來準備好要離職結果是被解雇了」,但同時間我覺得我準備好了,因為這五年多,我也一直有自己的喜好、自己的熱情、自己想做的事情在等我回去。
只是做好心理準備不代表受衝擊時內心不會有寂寞和失落,只是我在想,我能夠做到好好的自己處理,面對孩子時,就是肯定他放開我的手、表達他不需要我的意志,告訴他媽媽真的很為你感到驕傲,你又長大、又更成熟一點了。
然後再回過頭一個人偷哭(沒有啦其實我哭一下現在好像好了,寫著寫著當下被分手的感受好像自己就好了,因為今天翔妹也早睡,突然有兩小時可以寫作我好幸福啊~~😆)…
總之,生命的起點是分離。
我很高興翔做到了我以為他還沒辦法做到的事情,這表
示我們相處的方向是對的,所以雖然比其他人多花了一點時間,這個高需求寶寶,終究還是長成勇敢獨立的男孩了。
以後也會有越來越多事情按照這個方式,他會因為獨立而擁有越來越多自己決定、自己負責的自由,而我呢?其實也是一樣吧。
我會有越來越多,「不只是媽媽」的自由吧。
#又一篇字數失控的閒聊(看完舉個手我來按讚)
#照片是剛出生三天抓著我手的翔翔
#可以分享
同時也有7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9,490的網紅Irene的美西灶腳,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媽媽寶寶一日環島小旅行】 帶著三歲的小小孩坐火車,你能想像中途不下車的環島火車,到底要怎麼樣消磨一天嗎? 會有這樣的發想,主要是我喜歡坐火車(小嬡不是火車迷),原本想定易遊網三天兩夜的環島之星,可是價錢有點高昂,實在花不下去。查了一下網路上的介紹,台鐵莒光號1車次(台鐵環島觀光列車)可以環島台...
原來這就是媽媽的心情啊 在 羽茜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哭了又笑了,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聊一下「被放手」的心情》
前幾天翔又很晚睡著了,我陪睡都要陪躺個三四十分鐘,他已經五歲多了我還是擺脫不了很想要自由卻得在這裡陪躺的命運,有兩次我就在陪到三十分鐘時,悄悄的站起來,說媽媽有工作要做,接下來你自己睡喔!真的不行再叫媽媽。他說好,也就這樣睡了。
還在跟翔爸說,或許該這樣漸進式的讓他習慣自己睡,畢竟已經五歲多,我之後還要陪妹妹,雖然妹妹真的要睡時不需要陪睡很久,但最近半夜會醒,我就覺得很累。
結果今天翔下課,毫無預警就興高彩烈的跟我說:「媽媽我跟妳說!我晚上要自己睡喔!妳可以去工作也可以去陪妹妹!我要自己睡囉!」
我大驚,「是老師說你們要練習自己睡嗎?」
他還有點生氣,「沒有!是我自己想到的!因為我想讓妳早點去做事。」
我開始認真想說我是不是有跟他抱怨過我還有事情要做,你快點睡啦…
總之我壓抑我受到的衝擊,然後說「好,你好棒喔!那你今天就自己睡睡看,如果真的睡不著還是可以來叫我。」
「我不會啦!」他說。
我說「當作是練習嘛,你明天要早起,如果一直睡不著變成太晚睡也不行啊。你如果睡不著還是可以來叫我。」
他說「我不會,我不會睡不著。」
然後就真的,晚上刷完牙,興致高昂地說「我要自己去睡囉!」然後就回房間關燈自己睡了…
我一直在等他來叫我,一邊陪著妹妹,但是他都沒有來…
我跟翔爸說,「我這是覺得分手比較好,預備要提分手的時候,突然被對方搶先一步提了分手的心情嗎!!」
翔爸當然沒辦法回我什麼,他說「也許待會他又會醒來找妳了。」
但是沒有,我剛去看了一下,他真的睡著了…
我對著翔爸演八點檔,哭笑不得的說「你知道我的心情多複雜啊!我好想說你這樣對嗎?我陪你睡陪了這麼多年,你現在說不要就不要這樣對嗎?」
一邊說一邊笑,笑自己,但說實在話,我眼睛酸酸的,真的不刻意搞笑的話會泛淚光。
原來這就是媽媽的心情啊…看著你好,看著你長大,看著你漸漸不需要我,我應該要很高興的,雖然我是真的高興,但也覺得好失落,燃起多少愛恨情仇的陪睡戲碼,翔這個高需求寶寶前半年都時常抱睡到天亮,我抱著他在客廳走到自己快昏迷,還一坐下來他就哭醒,後來好一點,改成放下來就哭但至少我可以坐著,然後又過幾個月變成躺著抱,但是只要想悄悄起身,半小時一定會聽見他在房間哭…
整整五年多我們的睡眠綁在一起,就連懷孕挺著大肚子都勉強陪他躺那個沒有床架的彈簧墊,後期喘不過氣無法躺睡,他也要我坐著但牽著他的手陪到睡著…
這樣說來才去年的事情,前幾天我悄悄離開時,他還突然睜開眼睛說「我還沒睡著!」很不情願我提前出去,今天說放手就放手,突然就自己睡了,還來頭也不回的晚安。
我一邊跟翔爸開自己的玩笑,說媽媽的心實在是矛盾到不行,該歡呼時掉眼淚,想掉淚時,還一直得提醒自己這值得慶祝。
「看來我想要抱他睡,還得明天早上趁他還在睡時偷偷跑去了。」
我這樣跟翔爸說。
但是我心裡也很有感觸,其實,我剛才還在跟翔爸繼續說,這次比較不是開玩笑自嘲而是認真說了。
***這是我理性起來的分隔線***
就是我覺得,人跟人之間的關係,其實就是這個樣子。被需要會讓人覺得累、覺得有壓力、覺得失去只做自己的自由,但同時之間,被需要也是一種幸福,讓人覺得自己有能力、自己的存在對別人有意義,還有更重要的是,相互需要,本來然後就是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內涵。
而親子關係尤其是如此,而且或許不能泛稱親子,要特別提出的是母親,母子關係、母女關係,因為母親被要求也被自我要求,是為孩子的需求做出最多付出、甚至付出到難以找回自己的那個角色,所以母親的心情就最是矛盾,被需要會覺得很幸福、覺得責無旁貸,同時間,卻也是彷彿讓人無可逃脫的壓力。
我剛跟翔爸說,我絕對不會對翔表達出我這樣的矛盾,至少在他現在這個年齡,在他還沒有成年之前。
就像我其實因為他突然不需要陪睡,剛才說著說著竟然笑著流淚,我也不會去對他說「你不要媽媽陪睡讓媽媽覺得好寂寞喔。」因為如果那麼做,就是我把本來應該自己面對的矛盾,拋出來推到其實不能為此負責的孩子身上。
孩子是會很矛盾的,當他感覺到媽媽似乎又希望著他不要長大、希望他依賴自己,他就會讓自己不去長大、不去獨立,但那樣他被媽媽限制住、或者被媽媽預言成一個不夠成熟或者是不夠勇敢的孩子,他也會相信他自己做不到那些事情。
這種放手跟脫離父母的過程是很長久的,我覺得甚至到子女成年,有時都可以觀察到這種把處理自己內心矛盾的責任,互相推餒到對方身上的狀況,比方說成年子女一方面抱怨爸媽還把自己當小孩在唸、在管、在控制,但是有許多該自己做的事情卻又理所當然的覺得父母應該要來幫忙。
而同時間,就像相對應似的,總會有父母是一邊抱怨著「爸媽年紀這麼大了還要來幫忙你,你都不知感恩」,但是如果子女真的不需要幫忙,又轉而變成不容拒絕卻彷彿控制的"善意"(最近聽說的像是硬要給子女一筆錢,堅持每天煮飯就是要子女回家吃飯,或堅持要幫忙帶孫等等…)
被需要是一種壓力,責任也同時都是束縛,但就像事情總是既有光明也有陰暗的一面,這些壓力和束縛有時都像是幸福,讓我們可以感覺到自己仍然被需要,因此是在一段「牢不可破也不會改變」的關係裡(而這種感受其實是錯覺)。
我跟翔爸說還好我還有「自己」可以回去,所以邊說邊笑又邊哭之後,我第一件事情坐下來寫作,要整理我這些雜亂的心情。
同時間我提醒自己要處理好我內心的矛盾,明天看到翔就是對他高度肯定,因為不管怎麼說獨立和分離,都是應然的過程,我不能因為自己永遠不會準備好分離,就把這不捨分離的矛盾透露出來變成他的壓力。
**做好準備,沒有一段關係不分離***
一段關係的好壞,取決於怎麼分離。如果不想到子女成年雙方變成相愛相怨,又相互綑綁的關係,我在想,是要從孩子還小的時候,就提醒自己要隨時準備好面對分離的衝擊。
就像我現在突然的被退出陪睡的母親角色,我剛開玩笑
跟翔爸說「我本來準備好要離職結果是被解雇了」,但同時間我覺得我準備好了,因為這五年多,我也一直有自己的喜好、自己的熱情、自己想做的事情在等我回去。
只是做好心理準備不代表受衝擊時內心不會有寂寞和失落,只是我在想,我能夠做到好好的自己處理,面對孩子時,就是肯定他放開我的手、表達他不需要我的意志,告訴他媽媽真的很為你感到驕傲,你又長大、又更成熟一點了。
然後再回過頭一個人偷哭(沒有啦其實我哭一下現在好像好了,寫著寫著當下被分手的感受好像自己就好了,因為今天翔妹也早睡,突然有兩小時可以寫作我好幸福啊~~😆)…
總之,生命的起點是分離。
我很高興翔做到了我以為他還沒辦法做到的事情,這表
示我們相處的方向是對的,所以雖然比其他人多花了一點時間,這個高需求寶寶,終究還是長成勇敢獨立的男孩了。
以後也會有越來越多事情按照這個方式,他會因為獨立而擁有越來越多自己決定、自己負責的自由,而我呢?其實也是一樣吧。
我會有越來越多,「不只是媽媽」的自由吧。
#又一篇字數失控的閒聊(看完舉個手我來按讚)
#照片是剛出生三天抓著我手的翔翔
#可以分享
原來這就是媽媽的心情啊 在 豆豆媽咪健康生活家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當媽之後更能體會媽媽的心情
#這一篇是我的反省文
上星期我娘準備了超澎湃的食物
邀請家人們回家品嚐她最新力作-醃鹽檸檬烤雞🍋
結果大家跟朋友有約/公司有事…種種理由都沒回家
我則是因為前一天做影片弄到很晚、很懶不想出門
結果大家都沒回家吃飯
❤️今天中午煮飯時,突然想到了媽媽
發現自己好像懂得媽媽的心情了
我以前都覺得我媽很愛煮飯
而且對做菜很有天份 (可惜我沒遺傳到這個)
因為她最愛看煮飯節目、而且還做滿滿的筆記
現在退休了,
假日晚上還會去上社區大學的料理課
常常在家族群組分享她的最新力作和心得
直到今天,我才發現
媽媽其實不是愛煮飯/愛吃
(因為她常常煮了一堆但自己不吃)
而是想要看我們吃她煮的飯
看著我們把飯菜吃光光的樣子
就是她最大的成就感
當我煮完一餐的心情也是這樣
看到小綠豆說:「媽咪你煮的好好吃哦~我好愛你哦~」
就會忘記煮飯其實備料很麻煩也很辛苦這件事
然後都是讓孩子老公先吃,自己吃剩的
老公問:「你怎麼不吃」
我會說:「我剛在煮的時候偷吃過了」
其實我自己也是餓得要命,
但是看到他們吃得很開心就滿足了😊
#原來這就是媽媽的心情啊
#以後要乖乖把媽媽的飯吃光光哦~
---------------------------
#豆豆媽減脂健康料理🍲🥗
1️⃣️三杯杏鮑菇
2️⃣️蝦仁蘑菇炒甜豆
3️⃣️南瓜蘋果蛋沙拉
4️⃣️南瓜排骨湯
🔺買了一顆南瓜,想一次煮完比較新鮮,做沙拉是不錯消滅南瓜的作法
🔺第一次嚐試做三杯料理,看yt影片教學,杏鮑菇先乾煸不加油,果然比較香,但我把醬油倒成醬油膏,結果三杯太甜了 😅
原來這就是媽媽的心情啊 在 Irene的美西灶腳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媽媽寶寶一日環島小旅行】
帶著三歲的小小孩坐火車,你能想像中途不下車的環島火車,到底要怎麼樣消磨一天嗎?
會有這樣的發想,主要是我喜歡坐火車(小嬡不是火車迷),原本想定易遊網三天兩夜的環島之星,可是價錢有點高昂,實在花不下去。查了一下網路上的介紹,台鐵莒光號1車次(台鐵環島觀光列車)可以環島台灣一周,而且一天就能完成,很省錢,還能帶孩子看看台灣之美,所以我邀請(拜託)我妹一起坐環島火車,提前兩個星期把票買好。
因為了解小嬡一定會「一下跟媽媽坐、一下和阿姨坐」,所以我買了四個人的位置,在台北站上車之後,就將座椅轉過來,兩兩對坐,視野空曠、好拿東西、孩子活動空間比較大,也比較不會打擾其他旅客。打電話給台鐵客服詢問訂票方法時,客服人員建議我自己帶食物在車上,因為便當不一定都能買到,為了避免彈盡援絕,我跟我妹拖了一菜籃車(反正也不下車),裡面帶了麵包、水果、水煮蛋、海苔、餅乾、水與小嬡的書,準備充足。
早上6:10準時發車,從台北站出發,逆時鐘環島一圈,晚間7:52回到台北車站。到月台才發現,原來第四節車廂之後就是易遊網的kitty環島火車,都是一起的。前三節是台鐵的環島之星自由行列車,沒有任何特殊裝飾,就是一般火車的外觀與座位。小嬡看見後面易遊網的Kitty車廂,想到就問「媽媽,我想去坐Kitty車廂」,我只能一直跳針說「乖,下次我們帶爸爸來」。
我很久沒有坐那麼早的火車了,看見通勤的人們、甦醒的台灣以及有活力的朝陽,雖然帶著孩子心裡有負擔,擔心她坐不住,但心情很激動,去過那麼多地方,在其他國家的城市流浪那麼久,台灣自己的美,我卻很少有機會實際體驗。
心裡其實有備案,若孩子真的坐不住,到新左營站就下車,坐高鐵回台北。但事先仍做好準備,一路上小嬡雖然持續問「可以下車了嗎?我想下去參觀」,但我和我妹不停轉換她的注意力,一下請她跟外面下車的乘客揮手說再見,一下又唸故事、三人自拍、吃吃東西、貼貼紙,竟然也默默的撐過去。帶書或玩具很重要,我準備了一個新的小玩具,過了枋寮站後,告訴她「媽媽有帶禮物給你喔,到花蓮站前乖乖的,就能得到:)」,一波又一波的鼓勵、陪玩、轉移注意力,也就成功的環島一圈。
朋友們都問「天阿,坐一整天火車,不下車嗎?」火車在枋寮站和台東站會各換一次車頭,停留約15分鐘,也在花蓮站停留15分鐘左右,當停車時間比較長時,我們就會下車走一走、自拍一下,運動運動,注意力一直切換,比較能夠讓小小孩感到不無聊,不過時間不足以讓你去買東西,食物一定要自己準備足夠。
我們在好幾站都遇到友善的乘客跟我們聊天,一聊之後發現我們竟然要環島一週,一開始不敢相信,一聽我們要坐回台北,都豎起大拇指,我們真的完成了!明年暑假再來一次,相信應該會更輕鬆(嗎?)
#你問孩子中途有睡嗎
#當然沒有啊
#她是金頂電池
原來這就是媽媽的心情啊 在 A力地方媽媽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我真的產出半小時的運動影片要跟妳們一起嘿咻咻了!
全身性的關照加上暖身與收操!許願的!來用汗水簽收啊!
『要運動多少才能猛爆性瘦身呢?!』
真的是看體能!看狀態!不斷的挑戰自己不會錯!
以前我剛脫離乳牛媽,帶小孩還要趕稿,
每天能犧牲的就只有睡眠時間,
其實我還真幾乎梭哈了睡眠時間,
每天跳兩小時有氧操,肌肉量沒有增加上來...
而靠著節食瘦下來的身體,虛累累!還瞬胖!
後來我變了,我開始追求的不是瘦,是強壯,
就算像牛,像猩猩,恐龍一樣大隻我也願意,
但我沒辦法上健身房,所以學習居家健身~
運動時間也只有大約半小時或一小時,
就著那股想變強的意志,
一次次度過痠痛的坎,我才看到身體起了變化!
現在我沒有練出想要的虎背熊腰,
但是身體的強度增加了不少!
現在我知道運動有多好,
哪怕是自己在家強X地板亂搞沙發,
運動痠痛兩天後一次次變得更結實的感覺真是棒!
喜歡的音樂奏下去讓旋律馬殺雞自己的情緒豪舒爽,
聽(做)到激情處就算嗷嗚罵出來也沒有人說妳奇怪!
今天的”終結倖存者30分“音樂跟動作,
我操作起來很有感覺,
心情跟身體都很好的被衝擊了:
第一首歌是Moby-Flower
(這是我學生時期天天陪我熬夜趕稿的光頭魔比)
Green Sally up and green Sally down!
Lift and squat, gotta tear the ground!
up down up down 那種念經氛圍瞬間就把我吸入!
Old Miss Lucy's dead and gone!
Left me here to weep and moan!
老露西小姐掛掉了(歌詞)提醒著我要努力,
不要老殘殘還要騙人家眼淚!!
第二首Trance-Dom Lewis,
這曲風不就是我學生時期流行的銳舞電音,
(學生時期都在幹嘛了我)
傳說是一種會讓人出神解離的勸世節奏哈哈!
把最考驗意志會喘到不認奶奶的都放這一趴!
第三首是Terminator 終結者Dimitri Bruev Cianca,
我真的在這一趴有被終結到,
那個虐腹之汗流如海嘯,
原來我的腹部這麼弱!
排菜單還以為輕輕鬆鬆!
好!不擔心!I'll be back!!(聲音低八度)
這三首做完去死一會兒,喝個水,
一定要回來,因為地基還沒打!
第四首倖存者Survivor是天命真女的歌,
哈哈哈一直以為我討厭這一首歌,
結果我的巴蒂挺喜歡的耶!
那個弦樂加上很矯情的AAEE超生氣!
真的好適合主婦發洩啊!
加上我自動腦補的歌詞(11:57秒):
U thought that I'd be stressed without U.
(你以為沒有你我會嚇歪)
But I'm chillin'.(不!我超chill)
U thought I wouldn't sell without U.
(你以為沒有你我賣不出去 ((賣什麼))
Sold 9 million.(但現在我已經賣了九百萬了咧夭壽)
I'm a survivor ! (我還沒死啦)
I'm not gonna give up ! (就沒那麼容易死吼)
I'm not gonna stop ! (我停不下來捏)
I'm gonna work harder ! (我會往死裡做做做一直做)
戰地歸來總是要開朵花的,我們有請光頭先生,
Moby-的 Flower~
在歌詞裡的莎莉小姐一直被起來又擊倒的時候,
(也可能Moby先生只是在波比跳)
我鬆鬆筋拉拉老身,
拉筋的時間不一定,
我就是把痛點拉到比較不痛為止,
隔一天會更漲的,但如果沒有運動完就拉開,
那個脹痛酸會讓妳需要做一休七喔!
😼影片為私人運動筆記分享,
若有專業問題請尋求教練或專業協助喔!
音樂資訊在第一則留言處!
#今天虐全身
#拉筋
#暖身
#腹部臀腿
#地方媽媽的健身筆記
#地方媽媽的tabata
#一起TABATA
#tabata
#居家運動
#運動菜單
#間歇運動
#速效運動
--------------------------------------------------------------------------
關於更多地方媽媽A力的資訊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local_mom_ellie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ellielocalmom/?modal=admin_todo_tour
攝影-火野攝影 周琨瑾 /剪輯-彭佳琳
配樂-
運動音樂
。Bring Sally Up Workout (feat. Hiit BPM & Bring Sally Up)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F11MERR8Zc&list=PLNNotX8H4jWzsislq-Ih5YoZ6Y-ueDKdU&index=2&t=0s
。Terminator (Tabata Mix)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uu0hJSWEnI&list=PLNNotX8H4jWzsislq-Ih5YoZ6Y-ueDKdU&index=2
。Trance Hiit (Tabat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N5u7xwkJkI&list=PLNNotX8H4jWzsislq-Ih5YoZ6Y-ueDKdU&index=4
。Survivor (Tabat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kvEW688XG4&list=PLNNotX8H4jWzsislq-Ih5YoZ6Y-ueDKdU&index=3
。碎念音樂
[ Credit ] -Composer : Chiro-Sound : JMJ
原來這就是媽媽的心情啊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線上課程】《理財心裡學》~擺脫家庭影響,從心培養富體質
課程連結:https://pse.is/EPBWE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HgrDK7pqR-0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NJ5VE
【2020/4/30開課】《人際回應力-看懂情緒,輕鬆對談》~第22期
一個人的命運,是回應力的總和!(僅剩"2"位名額)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15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Guc6V6
【隱喻工作坊】認識自己的獨特,與潛意識做朋友~2020/05/23 開課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4165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LVRLY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ros.is/KQZZH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GXZWM
【我們有Podcast囉~】歡迎到Apple或Android內建的Podcast搜尋「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訂閱我們!另外,在Spotify和Soundon也找得到喔!
Apple Podcast~https://pse.is/N2WCZ
Google Podcast~https://pse.is/PEN2Z
在Spotify收聽~https://pse.is/PQT76
在SoundCloud收聽~https://soundcloud.com/ekoob
歡迎加入「啟點文化 X Telegram 」:https://t.me/turnkeysolution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你和某個人講完話之後,好像對他有還蠻深刻的理解;甚至於他未來會做什麼事、會怎麼想,你都會進行預測。
不過啊,這個預測一定會錯,因為你也只是稍微聊過天而已;並不能收集到足以預測的資訊,即使資訊很多,要預測其實也是很吃力的。
如果回身來看,就算我們自己很瞭解跟自己有關的一切,但我們也不知道在未來的各種變化裡面,我們會做出什麼樣的行動跟決定,不是嗎?
所以呢,我們在跟一個人面談的時候,就算只瞭解對方極微小的一部分,我們也會彷彿認為自己已經理解了全部;甚至於連未來的行動決策都能看穿,這顯然就是一個偏誤。
這在心理學裡面,有一個詞彙叫做「面談錯覺」;「面談錯覺」呢,有循環反復發生的特性。
也就是說,我們在對話之後覺得充分瞭解對方,但是再次見面聊天之後,就會發現,原來他是這種人、跟我原本想的不一樣。
當然了有些人會在心裡頭責怪對方,會想說你也太會遮掩了吧!但是稍微好一點的想法就會有一種感覺是,哦~原來他還有這一面。
然後按照修正過後的想法,認為自己已經懂對方了;同時呢,還會繼續的預測對方會怎麼行為、會怎麼決定?
在這裡你會發現一件很有趣的現象,就是我們同時之間,會承認自己有「面談錯覺」;可是我們又會不斷再犯「面談錯覺」。
甚至於我們還會扭曲自己的想法,覺得呢從以前開始到現在,自己都會有相同的見解,相信自己透過各種對話,從一開始就很瞭解對方;所以能夠充分預測對方的行動。
其實如果回到我們生活當中的經驗,如果連我們最親近的家人,都不太能夠準確的預測對方的行動,那我們又有什麼把握,覺得自己能夠去預測他人呢?
所以呢,透過「面談錯覺」的理解啊,在這裡我就想跟你分享哦,因為「面談錯覺」不是我們對他人有這個現象;其實他人對我們也有這樣的現象,那麼你在他人心中形成的「錯覺」到底是什麼?
你一定有認識這樣的人,在還沒有跟他接觸之前,對他評價很高;但是隨著跟他的接觸越來越多,你就會感覺有一種開高走低的心情,也就是喔「見面不如聞名」的感覺。
可是也有一些人你剛跟他接觸、認識的時候,你覺得他很普通、你覺得他沒什麼特色;可是隨著跟他的接觸、認識越來越多;你就會對這一個人的評價越來越高。
然而無論是開高走低的印象,還是開低走高的印象,這裡都會有些問題;因為開高走低,可能不是因為你真的有什麼缺點,而是因為別人的期望放得太高。
而開低走高,也不一定代表你深藏不露,單純的只是別人還沒認識到你其他的面向;而且如果過分的開低走高,有時候在現實世界裡面的合作關係,也不一定是加分的。
所以當我們面對「面談錯覺」的時候,可以用什麼樣的方法,來讓這樣的偏誤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呢?那就是直接給對方重點的資訊,幫助對方正確的理解自己!
所以呢,我常常在自己的課程教學裡面,告訴所有的學員,我說喔「說清楚」是自己的責任。不管別人對你的偏誤,是開低走高的,還是開高走低的;你都有一個責任要把自己說清楚。
否則當這些偏誤往後延伸,到了一個你無法收拾的地步的時候,這時候你再對別人說「我以為你會如何、我以為你不會如何」,這些話不也正是「面談錯覺」嗎?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啓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們製作的內容,請記得訂閱我們的頻道;無論是YouTube還是Podcast,我們都需要你用最具體的行為來支持我們。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我們近期有一門線上課程的最後優惠期限,即將結束了喔!那就是【理財心裡學】,這一門課的最後優惠期限,會在2月29號的晚上12點結束~
然而呢,如果呼應今天所談的「面談錯覺」,其實我們在回觀自己的財務觀念的時候,我們對於自己原生家庭給自己的影響,也有很多的「面談錯覺」。
你一定有這樣的經驗,等你長到足夠大的時候,你才發現自己的爸媽,他們的金錢觀念真的很糟。
然而最令人挫折與無奈的就是,即便你的理性上知道這樣子不okay,可是你卻很難避免自己去複製爸爸媽媽的財務觀念,跟財務行為。
那【理財心裡學】這一門課呢,就是幫助你去擺脫這些,可能在過去你覺得很難擺脫、無法擺脫的影響;從而呢,去建立起一個對你更有幫助的財務觀念,甚至於可以教你怎麼樣花錢,越花越有錢。
所以呢,如果你還沒有加入【理財心裡學】的學習,請把握2月29號晚上12點前,最後的優惠期限。
希望我能夠跟你一起學習、一起前進,那麼今天就跟你聊這邊囉,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