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分享
這週讀了《原子習慣》
謝謝鄉民們的推薦🙏🏻🙏🏻
是不是在螢幕面前滑了幾小時卻不肯放下手機去忙正事呢?
相信看到這篇的人都有拖延的壞習慣,
而我也不例外,
我是個嚴重的拖延患者,
常常下訂一個目標,堅持了三天,
最後因為「懶散」收場,
卻能被社群媒體當下帶來的愉悅、放鬆,
花上大把大把的時間,
這其中帶來的吸引力,
讓我們不自覺地去習慣做這件事。
用微小改變換成終身成就
大部分影響我們人生的原因 都是習慣造成
人生的目標、夢想 都是需要靠習慣一點一滴養成
每天都進步1%,一年後你會進步37倍
每天都退步1%,一年後你會弱化到趨近於0
.
.
.
本書整理分類精華⬇️
✔️ 讓提示顯而易見
1、習慣計分卡——列出一天當中的習慣,審視自己當中的好習慣與壞習慣,察覺自己的行為。
2、運用執行意象——應用「我會於(時間)在(地點)去做(你想要培養的習慣)」,具體的行動計畫,讓自己更能有效去執行。
3、運用習慣堆疊——應用「做完(目前的習慣)之後,我會執行(新的習慣)」,把想要的行為跟每天已經在做的行程綁在一起。
4、設計所處環境——習慣改變取決於你身處的空間,打造能夠養成新習慣的環境,觸發行為的正確提式。
📌例如我:我會固定於起床刷牙完後,安排運動20分鐘,接著吃完早餐後,閱讀40分鐘,瑜珈墊與書本規定放在房間顯眼的位置。
✔️ 讓習慣有吸引力
1、運用誘惑綑綁——把想要做的事跟必須做的是綁在一起,增加行動的慾望
2、加入新習慣的文化——加入模仿你希望的行為常態三種群體:親近的人(父母、手足)、多數的人(學校同儕、職場社會文化)、有力的人(明星偉人、有地位的人)
3、創造動機儀式——重新設定大腦,讓自己享受困難都習慣,把習慣與你很享受的某件事物聯想在一起
📌例如我:在運動前播放自己最喜歡的一首電音EDM,讓自己提升精神,更有動力,並結交一些也平常也有在健身的朋友,創造共同話題
✔️ 讓行動輕而易舉
1、減少步驟——設定容易的目標,讓習慣簡單到就算沒有意願也會執行至關重要
2、打造環境——創造出一個讓正確的事情盡可能輕而易舉的環境,減少與好習慣的阻力,讓行動容易執行。
3、運用兩分鐘法則——在覺得廢力之前停止,設定一個開頭儀式化,並設定階段性目標,慢慢增強行為
4、讓習慣自動化——善用科技、工具讓習慣自動化,例:用網站封鎖工具阻斷社群媒體的瀏覽。
重點不是做一件事,而是掌握起頭的習慣。
持續的秘訣就是,趕到費力之前停止。
想要習慣養成就從小目標開始,
📌例如我:每天設定閱讀書40分鐘、每天運動20分鐘,在還沒有感覺到累的同時就結束,還沒完成例行公事之前,手機必須放置另一個房間。
✔️ 讓獎賞令人滿足
1、利用強化法——完成一個新習慣後,給予自己一個立即的獎賞,大腦會記住每件事完成帶給自己的「愉悅感」,會讓你擁有正面情緒更能夠培養習慣。
2、利用習慣追蹤——每天在記事本追蹤紀錄自己的習慣,只要有執行例行事務就打個勾,讓自己知道自己有在進步
📌例如我:每閱讀完40分鐘的書,可以滑15分鐘的IG動態讓自己放鬆,並在備忘錄記錄每天閱讀的時間及頁數,有沒有完成都會記錄,除了備忘錄,也會發上IG story記錄。
以上報告完畢。
20210817
#原子習慣
「原子習慣 重點 整理」的推薦目錄:
- 關於原子習慣 重點 整理 在 Donna奶妹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原子習慣 重點 整理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原子習慣 重點 整理 在 健身教官-應充明Jimmy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原子習慣 重點 整理 在 [心得] 原子習慣閱讀與實作心得- 看板book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原子習慣 重點 整理 在 原子習慣重點整理的原因和症狀,PTT、DCARD和台灣e院的回答 的評價
- 關於原子習慣 重點 整理 在 原子習慣重點整理的原因和症狀,PTT、DCARD和台灣e院的回答 的評價
- 關於原子習慣 重點 整理 在 原子習慣心得ptt2023-精選在Youtube/網路影片/Dcard上的焦點 ... 的評價
- 關於原子習慣 重點 整理 在 原子習慣心得ptt2023-精選在Youtube/網路影片/Dcard上的焦點 ... 的評價
- 關於原子習慣 重點 整理 在 原子習慣心得ptt2023-精選在Youtube/網路影片/Dcard上的焦點 ... 的評價
- 關於原子習慣 重點 整理 在 原子習慣心得- 書籍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原子習慣 重點 整理 在 詹姆斯·克利爾《原子習慣》 BooKu 投稿者讀後感分享 的評價
- 關於原子習慣 重點 整理 在 【好書推薦】原子習慣| 養成好習慣創造高效人生| 好習慣壞習慣 的評價
原子習慣 重點 整理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好書推薦《#原子時間》部落格文末抽書 2本
你曾經萌生這個想法嗎:「在平日一到五的工作下班之後,明明還有晚上四小時,你的心裡卻只期待週末趕緊到來。」如果你一心只期待週末要徹底放鬆和耍廢,今天要介紹的這本書恐怕不適合你。如果你曾經想趁周末打造「斜槓副業」,卻又遲遲沒有時間動手,那麼這今天這本書或許能帶給你一些啟發。
部落格圖文 https://readingoutpost.com/atomic-time/
Podcast 用聽的 https://readingoutpost.soci.vip/
.
【這本書在說什麼?】
《原子時間》這本書的作者是韓國時間管理達人柳韓彬,她從本業是獸醫開始,利用平日晚上下班的時間,擔任話劇與電影演員、成為 YouTuber、設計獨家的筆記商品,她透過行動證明了「週一到週五就能達成目標,不必一定得等到周末才開始。」這個理念。
她自己身體力行做到了上班的時候全心全意,下班的時候專注投入自己的「第二人生」。她發現,當人們對平日的全職工作感到倦怠時,有另一個精神寄託可以讓自己注入心力,反而能讓日子更加飽滿充實。這本書,就是她在正職時間之餘,運用平日晚間四小時打造出自己斜槓事業的旅程,以及一路上走來的時間管理祕訣分享。
她認為,即使自己不一定能成為最菁英的上班族,也要成為下班後充滿活力去做各種有趣事情的人。這本書就是她的人生實踐。除了個人故事之外,她分享了制定目標的方法、晚間計畫的安排、養成習慣的訣竅。從她平易近人的親身經歷當中,我們會找到感同身受,並且可以用來付諸行動的四種小技巧。
.
【1.如何找出下班後能做的事?】
作者透過自己的實際經驗,展示了如果你把「每天下班後的四小時」善加利用,長期累積起來的效果是非常驚人的。她不希望「等到退休」才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她也不希望只能「等到周末」才能做自己有興趣的副業。她把握了每天下班後的所有時間,全心投入自己充滿熱情的事情。她給出了三個下班後的建議:
#讓你有一點忙但壓力小的事
一開始,要充分利用晚上時間並不容易,畢竟下班後容易因為精疲力竭,缺少了行動的力量。選擇在下班後從事的斜槓,一定不能讓自己感覺跟上班的工作內容一樣累,否則一定會提早耗盡自己的精力。必須選擇是自己真的喜歡,感興趣的事,例如看個電影但記錄心得、享受音樂但記錄感想。
#要計算時間和金錢成本
作者曾經在一開始太過衝動,太快就投入了大筆資金開發 App,後來發現經營的時間和成本不堪負荷,最後不得不中止了計畫。這個教訓告訴她不要選擇自己負擔不來的斜槓,尤其是投入金錢的選項,都必須精打細算後才做出決定。
#要有放棄的勇氣
回顧過去,她遭遇失敗和放棄的例子更多。例如她想拍美照當 IG 網紅,放棄。想挑戰音樂劇演員但歌唱不夠好,放棄。想學繪畫和影像軟體但太粗線條,放棄。想經營流量型部落格但失去興趣,放棄。前面提到開發 App 成本太高,放棄。這些快速的失敗和放棄,讓她更快速地找到了她真正熱衷的斜槓副業:經營 YouTube 平台和開發紙本筆記本產品。
.
【2.制定目標的方法】
.
#設定目標四步驟
作者給自己設定目標的方法有這四個步驟,分別是「長期」的大目標和尋找意義,以及「短期」的釐清方向和行動方案。透過四個步驟的思考,就可以把目標逐漸拆解成計畫,將計畫拆解成行動。
1. 大目標:非常想要達到的長期目標。
2. 尋找意義: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有什麼意義?
3. 釐清方向:現在我在哪裡?該完成的事情和任務?
4. 行動方案:為了持續朝方向前進而採取的小行動。
#曼陀羅思考法
日本棒球巨星大谷翔平從高中的時候就用「曼陀羅思考法」來確立自己的長期目標。這是一個總共有81個格子的計畫表。正中央的九宮格裡面,正中心的那一個空格是「核心目標」,圍繞在旁邊的八個就是「次要目標」。在這個九宮格四周,又有八個九宮格,分別是依據八個次要目標所衍伸出來的「行動步驟」。這些行動步驟盡量是可以量化、可以達成、有期限的。
.
【3.晚間計畫的安排】
.
#每日記錄和回饋
作者很擅長使用「功能性筆記」這種手寫筆記的方式,記錄每一天生活做過的事情。這麼做的目的是為了「找出時間溜走的空隙」。只有當我們把事情記錄下來,才有足夠的線索讓自己回顧,去找出到底在哪先事情上面浪費時間、在哪些事情上面做得很好該持續下去。腦袋很不靠譜,無論手寫或數位方式至少挑一種開始記錄。
#時間軸計畫表
作者會把每天晚上想要做的事情,都透過手寫計畫表的方式寫下來,等於是用一種「有意識」的方法在運用每天下班的時間。不過她也提醒了:「計畫是為了幫助我們而存在,並不是為了監視和囚禁自己而制定的。」如果當天自己的身體和心理狀況真的太過疲累,也不一定要強迫自己完全照計畫走,偶爾知道該如何變通才是長久之策(同樣的觀念在《彈性習慣》這本書有更多著墨)。
#如何避免浪費時間
明明規劃好時間,卻不知不覺就在荒廢中度過,恐怕是許多人遇過的問題。作者認為適當的休息是必要的,但是問題不在追劇,而在於你有沒有真的充電。只要有充電的感覺,就是好的休息;如果休息過後覺得心情很差,就是在浪費時間。她認為,時間管理最大的敵人並不是休息,而是既無法好好休息,也無法好好工作。所以,在規劃晚間計畫的時候,記得把休息充電的時間放進去,讓自己「有計畫性的充電」。
.
【4.養成規律習慣】
.
#思考像大人行動像小孩
如果你想建立的習慣,太過於僵化和淪為常規,反而會讓自己有在「吃苦」跟「受鞭策」的感覺,這往往不利於採取行動。作者認為重點是「無論如何都要有趣」,例如她的朋友想建立居家健身的習慣,就買了顆亮晶晶的鏡球放在房裡,打開五光十射的燈光,營造一種嗨翻天的感覺。讓習慣本身充滿樂趣,才會樂此不疲。
#社群的力量
書中有一段讓我獲得啟發的部分,是作者她創立了一個「社群」。這讓她的觀眾可以加入社群,彼此之間可以互相監督,增加動力,也能讓人更有續航力。她的實際經驗告訴我們,當一個人在社群內看到其他人長期寫紀錄之後所產生的變化,或多或少都能獲得信心。同儕的力量是我之前一直忽略的元素,透過這本書的實際案例也讓我產生了其他靈感。
#不求做得好但求做得久
作者引用了一些培養習慣的經典《原子習慣》書中精華,,她認為:「長期的可持續性,會比當下完成的品質還重要。」即使是別人眼中微不足道的小事,只要持續去做,最終會累積出人人稱羨的成就;至少,也能成為令自己生命更滿足的能量。不一定要事事求完美,而是要讓採取的行動可以持續下去。
.
【後記:社畜也能變老虎】
.
我很喜歡作者在《原子時間》結尾說的一句話:「喜歡的事認真去做,討厭的事情讓它變得簡單。」的確,有趣的事情再怎麼做也不容易厭倦;而把討厭的事情簡化跟效率化之後,有時候會獲得一種另類的成就感。這本書強調的是下班後「傍晚時間」的應用,我認為同樣值得培養的是每天的「晨間習慣」,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一小時的力量》和《起床後的黃金1小時》這兩本書。
另外,作者追求樂趣的同時,還能幫助其他曾深陷同樣問題的人,正是因為她懂得善用如「原子」一般細微的所有微小時間,該投入就投入,該休息就休息,最後終於從原本「隨波逐流」的社畜搖身一變成為擁有「自我主導權」的老虎。樂趣和成就,其實是可以相輔相成的。
最近我聽到一句很棒的話跟你分享,矽谷知名的天使投資人納瓦爾.拉維坎特(Naval Ravikant)曾經說過:「對行動要感到迫切,對結果要充滿耐心。」對於下班後的時間該怎麼應用?要有迫切的感覺,先開始嘗試看看再說。這麼做會有什麼結果嗎?要保持耐心,事情不會一夕之間改變,長期、持續、習慣和時間是你最好的朋友。
最後,你想要花很多力氣開始新生活卻輕易放棄?還是輕鬆地從小事做起然後能持續下去?端看你怎麼應用每天下班之後,每一段像原子一般微小的零碎時間。
.
Kobo 購書連結:https://www.kobo.com/tw/zh/ebook/0XHgORL-4jqLfjqcOQbKkQ
Kobo 電子書7折代碼:WAKITIME
使用期限:8/8~8/14
.
感謝 寫樂文化 提供抽獎贈書
原子習慣 重點 整理 在 健身教官-應充明Jimmy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原子習慣》
“自我知覺理論 Self- Perception Theory ”是由心理學家達瑞. 貝母所提出來的的一個理論. 這個理論主張: 如果人們對於自我的內在態度很模糊或是不清楚時, 會見由感知或著是觀察其外在行為來推論自己的內心狀況
我們想要改善目前的任何習慣, 或是打造一個新習慣時, 先想辦法讓自己行動, 而且要有持續性, 等到習慣戒除 (或是創建) 一段時間之後, 我們本身在這個過程中體會到改變的好處, 漸漸的就會強化對於當前行為改變的認同, 甚至進而產生自我身份的認知
行為改變 (Behavior Change) 現在越來越被人重視, 特別是在健康相關方面, 就算我們不斷義正嚴詞地對肥胖者, 抽菸者, 酗酒者或是熬夜者曉以大義, 但是總發現他們認真思考要他出第一步的行動並不積極, 並不是說他們不想追求更好的自己, 而是人們最常被環境所擊敗…
每天一點點, 一步步的改變, 就可以積少成多, 聚沙成塔. 多半的人也明白這個道理, 但問題的糾結都在執行的方法. 我們看到很多人在一開始雄心萬丈, 立下了遠大的抱負, 但過沒多久又無聲無息的縮了回去.. 所以這一本書整理了很實用的方法, 讓我們在每一天, 每一週, 每一個月, 甚至每一年的開始時, 都可以很系統性的來做計畫, 而且重點是這並不困難!
書中把習慣建立歸納成四大步驟:
提示: 這一點就是我們常談到的”刺激控制” (Stimulus Control). 假如我們想要持續地進行某一件事, 那就必須讓生活環境中不段出現對於特定事件的提示, 包含了視覺, 聽覺, 嗅覺, 觸覺與味覺, (而其中又以視覺最為重要). 有諸多的心理實驗都已經證實: 意志力是這世界上最不可靠的東西, 因為它是消耗品, 隨時隨地都會波動. 而要持續一個行為, 就必須依賴外界的提示, 比如說設定鬧鐘, 行事曆的提醒, 朋友的激勵或是照片, 音樂之類. 每一個人可以根據對於自我的了結來決定提示的內容, 總之必須是簡單粗暴的可以讓人直接聯想到所期望的行為. 提示可以直接產生行動, 同時提示也必須顯而易見. 刺激控制的設定決定了我們半途而廢的可能性
同時, 要增強行動, “承諾”也非常重要, 這也是自我知覺論中有提到的: 公開自己將要履行的事物讓大家知道, 除了強化本身的決心之外, 也可以促使周遭的人們加以監督, 形成壓力. 但是承諾的大小必須適當, 如同前述, 絕大多數人在最初通常會錯估自己的能力而誇下海口, 導致之後發現自己無法完成自己的承諾而逃避或是放棄. 在”心流” (本書也有提到這心流這本書) 一書有談到, 每一次的挑戰不能超過自我能力 (或是舒適圈) 的5%, 不然反而會引起不適與焦慮
渴望: 我們對於某一件事情上癮基本上都是由於腦內多巴胺的分泌, 它是人體獎勵機制中最主要的神經傳導物質, 會讓人感到”爽”. 而情緒又與記憶在邊緣系統內綁定在一起. 如果想到某一件行為會讓你覺得開心, 那麼你就有更多的機會去重複他, 反過來說也是這樣. 所以在執行新習慣時, 獎賞必須是即時的, 才會更加強化下一次行為的再次出現. (這裡就跟”別急著吃棉花糖” 這一本書裡面提到的概念不同). 我們可以把目前一些喜歡的行為放在想要建立的新行為之後, 例如: 在今天回家追新番之前, 我要爬樓梯回家. 把喜歡的東西當作重複新習慣之後的一種獎勵, 長久下來, 執行的新習慣就會與喜愛事物的獎勵機制綁定在一起, 而使得打造新的行為變得容易, 也就是書中所說的 “讓新習慣具有吸引力”
同時, 尋一個仿效的對象. 在 ”身體學習比大腦學習更有效” 一書裡面已經強調了模仿的重要性. 靠近我們所仰慕的對象會強化自我的認同, 同時增幅本身行為的動機, 而且會更加的具有歸屬感. 這個對象可以是家人, 明星, 老師, 或是教練, 最好不只有一個, 如有有一個群體/社團更好! 這些具體的目標能夠讓我們努力的方向更加的鮮明, 更加的有理由
行動:受到提示, 感到被吸引之後, 接下來就是要起而行了. 在本書前面章節提到了 “習慣堆疊” 的概念, 也就是每天一點點, 細水長流. 要建立習慣, 重點不在於每天一定要有多麼了不起的結果, 而是在 ”重複”. 習慣的養成取決於頻率. 在 “刻意練習” 一書裡面就探討到了這個概念: 我們在不斷的重複某一些技巧時, 就是打造大腦中對於這個動作的神經通路, 當強大的肌肉記憶建立了之後, 我們就會成為該領域的專家. 這也可以完全轉移到打造一個新習慣之上. 我很喜歡書裡面的一句話: 不要問需要重複 “多久” 才可以養成一個新習慣, 而要思考需要重複 “多少次” 才可以養成一個新習慣?
而重複的頻率要高, 挑戰就不能太高, 也就是遵循 “最小努力原則”. 我今天應該要運動, 可是下班後感到有點疲勞, 那寧可去做個15分鐘有氧也行; 我今天應該要看書, 可是已經有點睏了, 那就看一頁也可以… 不要覺得每一次的習慣都非得維持一樣的容量或是內容, 最重要的是實際上的行動! 很多人會因為今天狀態不佳或是其他因素就跳過了一次的練習, 這也是 ”反向的習慣堆疊” 啊!
所以, 我們在設計新習慣的時候, 要讓它 “即使今天沒有意願我也還是可以重複” , 也就是要足夠簡單, 或是設計好一個最低目標, 假如今天時間充足, 狀態不佳, 我還是能夠做一些事情, 而不至於完全放棄
獎賞: 我們在斯金納的實驗裡面可以了解到, 如果同時存在獎勵 (給糖吃) 與懲罰 (打鞭子) 時, 新行為的建立可以在最快的時間之內得到鞏固. 而我們進一步發現, 獎勵 (正面強化) 的效果又遠高於懲罰. 任何的努力都會有所回報, 當然我們打造一個新習慣為的是長久以後的將來, 但是重複每次新習慣後假如有立即的獎賞, 如此會更加的活化大腦的獎勵迴路, 使我們對於下一次的練習有所期待
這裡又提到了 “自我監督” , 而本書無獨有偶的與 “運動改造大腦” 裡面所談到的方法一樣: 例如使用運動紀錄的app把每一次運動的時間, 心率與燃燒熱量記錄下來, 用戶每一次打開app, 看到自己在一段時間之內所累積的數據, 會感到非常有成就感, 提升自我的內在激勵. 其他像是飲食紀錄, 學習紀錄都是一樣
以我本身為例, 就是堆疊在書架上的書. 每看完一本書放回書架上, 就會自然而然的產生一種滿足感, 而且強化了自我認同: 我是文青~ (笑什麼笑啦)
除了自我監督以外, 建立 “問責系統” 也是非常必要的, 就如我們的二點所提到的, “承諾” 以後需要有人跟進, 他會負責提醒你的行為, 但是不會給你過多的壓力, 你可以選擇一個你可以信任的人來負責這個工作, 家人, 另一半, 或是教練. 通常我們自己可以在新習慣重複之後獎勵自己, 但是對於錯過了新習慣之後, 懲罰的重責大任就要交到他們他們手上… 但是問責搭檔本身要有責任感, 比起懲罰, 他們更重要的工作在於提醒. 畢竟過度的懲罰反而會讓人逃避
我前面提到的都是如何建立新習慣, 在戒除舊的壞習慣方面, 書中也有同提到: 反向利用提示/渴望/行動/獎賞的連續體, 可以有效地擺脫一直以來如影隨形的負面行為, 例如戒菸/酒, 熬夜, 吃垃圾食物之類的
一開始, 我覺得怎麼我現在才看了這本書, 漸漸的, 我發現這本書我早已經讀過了! 所有的原則, 方向, 以及技巧, 其實在很多其他書本裡面也有提到, 而這一本書則是加入了更多的執行細節與思考方向, 非常直得推薦!!!
原子習慣 重點 整理 在 原子習慣心得ptt2023-精選在Youtube/網路影片/Dcard上的焦點 ... 的推薦與評價
原子習慣 心得ptt2023-精選在Youtube/網路影片/Dcard上的焦點新聞和熱門話題資訊,找原子習慣心得ptt,原子習慣心得ptt,原子習慣重點整理,原子習慣負評 ... ... <看更多>
原子習慣 重點 整理 在 原子習慣心得ptt2023-精選在Youtube/網路影片/Dcard上的焦點 ... 的推薦與評價
原子習慣 心得ptt2023-精選在Youtube/網路影片/Dcard上的焦點新聞和熱門話題資訊,找原子習慣心得ptt,原子習慣心得ptt,原子習慣重點整理,原子習慣負評 ... ... <看更多>
原子習慣 重點 整理 在 [心得] 原子習慣閱讀與實作心得- 看板book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網誌好讀版:https://reurl.cc/nnVy31
=======以下全文貼上=======
《原子習慣》這本書,相信許多人不陌生,甚至已經擁有。
去年中購入這本書後,2020/10起,開始練習用作者詹姆斯‧克利爾的方法,
盤點已有的習慣與建立新的習慣。
有些習慣已持續了二個多月;有些從2020耶誕節後啟動,進行了二週多。
先不論最終的結果,完成每天的進度,仍帶給自己一些踏實感與成就感。
以下為筆記很多次的重點,以及自己實作的步驟和心得。
希望可以讓看過原子習慣,但還沒有開始實行的讀友,多一些應用的靈感。
看完整本書後,覺得作者最經典的陳述,有以下兩項:
(一) 用無法被打破的複利效應(Compound Interests),說明原子習慣的核心:
細微改變可以帶來巨大成就(Tiny changes, remarkable results)。
不用灑狗血式的『相信自己,你也可以做得到』。
而是從今天開始,每天持續進步1%,一年之後,你會比今天進步37倍。
讓大家用數學常識,就知道所言不假。
當然,真的要每天複利進步1%,仍是件不容易的事。
但至少給讀者啟動改變、付諸實踐的動力。
(二) 習慣迴路和行為改變四法則:
達文西說:『簡單是細膩的極致表現』(Simplicity is the ultimate sophistication.)
在看了好多關於成長、改變、學習法的書籍後,看著洋洋灑灑的要點,往往引不起改變的
動機。
詹姆斯‧克利爾用僅僅四個法則、四類行動方針,就把習慣迴路和行為改變路徑一起說明
完畢。
習慣迴路四個步驟,和對應的建立好習慣方針,分別是:
提示(Cue):讓提示顯而易見(Make it obvious)
渴望(Craving):讓習慣有吸引力(Make it attractive)
回應(Response):讓行動輕而易舉(Make it easy)
獎賞(Reward):讓獎賞令人滿足(Make it satisfying)
為了讓2021年產生正向改變,參考以上四個方針,在2020/10和2020/12分兩階段擬了建立
習慣的做法,分別是:
2020/10/26起
1. 每天晚上運動10分鐘:這個計畫是第三法則『讓行動輕而易舉』的濫觴。時
常晚上九點十點才到家的我,實在沒辦法每次完成20分鐘有氧+10分鐘重訓的目標,所
以,把每日完成要求降低,反而增加了執行的意願。
雖然說每次10分鐘,但實際啟動了,時常會『超時』運動。運
動時間『超標』的感覺真的蠻不錯的XD
2. 每天回答1題關於自己人生故事的問題:
這個計畫,是為了累積演講和寫作的資料庫。
從10/26到12/11,執行了約45天,但後來發現摩擦阻力,是來自題庫。
因為題庫是來自一篇一個多小時的有聲書,
每天都開有聲書,把當天的問題打字並回答,
在後期變成阻礙完成本計畫的困難點。
就像原子習慣作者提到的例子:
要多吃蔬果,應該在週末時把蔬菜水果切好備好,
週間就能方便取得蔬果,即能降低行動的阻力。
所以,把題庫全部打字完成,即能降低這個行動的阻力。。
在這個階段,有使用作者提出的第四法則『讓獎賞令人滿足』追蹤兩個習慣。
使用的是平常記事用的桌曆。
但發現兩個缺點:
1. 桌曆同時也記錄工作、進修、休閒活動等,給習慣追蹤的空間有限且不固定,無法
快速地看到習慣累積的成就感。
2. 桌曆並沒有隨身攜帶著,有時候該習慣完成時,桌曆不在身邊,所以是事後補簽上
的,沒有立即的獎賞查核感。
2020/12/26起,再看了一次原子習慣,並且啟動第二階段的習慣養成。
第一法則:讓提示顯而易見(Make it obvious)
在此階段,作者建議,要先盤點自己現有的習慣。
因為今年希望可以有更多時間學習並輸出,所以針對的是可以一心兩用的時段,並開始利
用早起上班前的40分鐘。
最後整理出四個主要的時段,以及兩個想要完成的習慣。
並且利用習慣堆疊(Habit Stacking)公式:『做完目前的習慣後,我會執行新的習慣』,
列出以下行動:
1. 週一到週五起床後,閱讀+寫筆記
2. 每天早上在廁所,朗讀英文
3. 週一到週五吃早餐時,英文學習線上課程+寫筆記
4. 週一到週五吃午餐時,溝通相關線上課程+寫筆記
5. 每天晚上下班後,運動
6. 每天晚上睡前,寫日記
第二法則:讓習慣有吸引力(Make it attractive)
在上述的習慣中,唯一有明顯阻力,也最困難的,就是早起。雖然也提醒了自己要11點前
就寢,但是要在寒冷的冬天離開溫暖被窩,仍然是折磨。作者建議,可以利用『誘惑綑綁
』,將目前習慣和需要習慣後面,加上想要習慣。在這裡給自己的吸引力,是準備一批喜
歡的茶包。早起後,立刻為自己泡一杯熱呼呼的菊花枸杞或決明子麥茶,心情的確會變好
。
所以我的早起公式,變成:週一到週五6:00前起床,閱讀+寫筆記40分鐘,並泡一杯自己
喜歡的熱茶。
第三法則:讓行動輕而易舉(Make it easy)
利用作者說的兩分鐘法則,
將執行第一法則時列出的行動,加上合理或可以輕鬆完成的時間。
1. 週一到週五6:00前起床,閱讀+寫筆記40分鐘
2. 每天早上在廁所,朗讀英文5分鐘
3. 週一到週五吃早餐時,英文學習線上課程,並寫筆記15分鐘
4. 週一到週五吃午餐時,溝通相關線上課程,並寫筆記20分鐘
5. 每天晚上下班後,運動10分鐘
6. 每天晚上睡前,寫日記2分鐘
第四法則:讓獎賞令人滿足(Make it satisfying)
修正在第一階段發現的,使用桌曆追蹤習慣的缺點。
改用隨身攜帶的日誌本,進行習慣追蹤(Habit Tracking)
作者稱此類十分簡易的表格,為『習慣追蹤器』。
當做完目前習慣後,即立刻追蹤該習慣,在該日空格中,畫下完成符號。
每當翻到該頁時,就會產生『哇,已經完成這麼多啦!』的成就感。
習慣追蹤器(1)
習慣追蹤器(2) - 雖然是寫週一到週五,週末有空仍可以執行,一樣記下。
簡單的記下自己實作《原子習慣》行為改變法則的步驟和心得。
希望可以督促自己,繼續細小的累積。
希望可以讓看過原子習慣,但還沒有開始實行的讀友,多一些應用的靈感。
※ 編輯: Govz (36.230.32.126 臺灣), 01/11/2021 07:23:45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