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難得大家都在,姊包場聚起來~單曲「別人的」感恩會~謝謝你們陪我完成這首歌~Sony從老闆到同事們都好可愛😊也謝謝秦哥、小蘇哥、子鴻老師,謝謝我姊我弟總是默默支持我,愛你們喔❤️~珍惜每一個緣份~這餐廳大小剛好,坐我們30個人擠得很溫馨🤣感情會更好~謝謝阿美族”思涵”老闆娘,請我們的兩大瓶清酒~ 很大瓶內~那麼~
有著20年日料經驗的原住民主廚阿仁~
堅持運用台灣在地食材以日料手法呈現,尤其是使用更具特色的原鄉部落季節限定食材!檳榔花、宜蘭香魚、台灣野生鱸鰻、阿里山山葵...等,全都變成了美味的日料上桌~師傅的創新與用心實在是令人佩服~👍♥️ #和蒔炭火割烹 #無菜單料理 #條通美食 #中山區 #在地食材 #原住民 #備長炭
5/21菜單
*酒肴
酒漬蕃茄、丁香魚南蠻漬、螳螂蝦醋物
*前菜
半天花、鮑魚佐土佐醋凍
*炙燒生魚片
干貝、黑鮪中腹、黑鮪大腹、青甘魚
(忌生食-干貝貝殼燒)
*烤物
宜蘭香魚刺蔥香味燒
*溫菜
涮野生鱸鰻佐橙醋
*揚物
海草蝦米果揚
*強肴
炭烤日本和牛佐松露鹽、拇指西瓜
(忌牛肉-西班牙伊比利豬)
*飯料理
和牛舌滷肉飯
(忌牛肉-屏東櫻花蝦炊飯)
*湯
天然蛤味噌湯
*甜點、水果
手工自製檸檬冰沙、長崎縣甘香琵琶
原鄉緣餐廳菜單 在 葉怡蘭 Yilan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前日午餐:RAW 五週年餐宴。
上月初,突然收到江振誠 Andre 主廚的來訊,說 RAW 五週年當天想與這些年一起走來的朋友們相聚度過,所以邀大家一人做一道菜以饗賓客,並分頭找各自朋友們一起前來共享……
當下拍案叫絕。「N手聯彈」玩到極致(結果後來一路繁衍成「四十手」😂 ),這計畫實在太厲害、太 Andre、也太呼應這社群友好串聯狂潮之時代風景了!
「呃,等下,包括我嗎?」── 才正偷偷莞爾沒幾秒,從來做菜總是貪懶偷工信手拈來胡亂為之的懶/忙煮婦登時大驚醒覺,正想方設法找藉口推辭逃命同時,卻突然心念一動:「欸,除非……我可以做虱目魚嗎?」當下拍板定案。
這念頭,緣起於五年前初開幕當口,餐桌上和 Andre 主廚的一席對話。當時,發現 RAW 以虱目魚圖案作為餐廳精神象徵,台南女兒大喜過望之餘,忍不住問他:「怎麼沒把虱目魚放上菜單?」
「我才不要,那太矯情了!」Andre 冷不防給了我這麼一個出乎意料、卻也剎那心領神會的答案。
是的。我當然懂得一位立足國際的料理人,在擁抱在地之際,對如此原鄉意象與符碼均強烈的食材所希望保持的分寸拿捏與距離……
「但,也許不用這麼刻意迴避,何妨就當做這片土地上根生土長理所當然食材 ── 比方有那麼一天,你需要一種從味道到質感均雄渾多樣多芳的魚類,那麼,虱目魚就會是個好選擇?」心有不甘,我忍不住為我摯愛的家鄉魚兒如是說項。
然後,五年過去,一直留意到的是,即使後來,RAW 在台灣食材台灣語彙的運用一年比一年更猛烈更衝撞,卻始終不曾一次把虱目魚端上餐桌。
明明生就一副迷糊多忘個性,唯獨逢到家鄉事就很會記(恨)的我,這會兒靈光一閃:那麼,就讓我自個兒來吧!
我選的是「塔香味噌蛤仔滷虱目魚」,出自我的日常餐桌書《日日三餐,早 ‧ 午 ‧ 晚》,是一道探索並表現台味之鮮、包括海之鮮與發酵鮮的料理。
值得一提是,餐宴前一週,我來到 RAW 的廚房,在 Alain 主廚和團隊的協助下先示範了一遍;然後,親眼看著,短短幾分鐘時間內,Alain 以飛快速度把這道隨手家常菜拆分、解構、化入專業法菜廚房工序,然後,改頭換面重予詮釋成 RAW 的形式、RAW 的風貌。
這驚奇一直延續到週年慶當刻。十九道菜,每一道都歷經同樣的過程 ── 且據說事實上,並非每一道都如我的菜一樣,有具體作法、食譜、親手示範,有些只是一個想法、一個意念……甚至,一張照片。(笑)
但卻一一既各見紛呈丰姿,卻又全數思維脈絡清晰,以全然 RAW 的形貌、 RAW 的風格、RAW 的品質,在午餐晚餐兩場各七十賓客眼前,一氣呵成全無冷場緊湊出菜,折服驚嘆不已。
五年來,雖不只一次造訪,卻是直到此際,才更切身見識領會 RAW 團隊的蓬勃旺盛創作力、凝聚力與專業實力。
值得一提是,當日參與陣容多元,包括媒體工作者、飲食寫作者、藝術與設計工作者、咖啡師與調酒師……但讓我特別留心注意的是,還有多位自 RAW 出身、現已各擁一片天的年輕主廚也在列。
不管是「川江月」 Zor 幾可亂真的扇貝腸粉、「Fire Play」 Nick 的鴨肉鴨心鴨舌佐鴨肝汁、「Oth Taipei 」Katie 和 Yen 的伯爵茶燒仙草,一一嚐來,從層次、技法到風味均圓熟出色、理路精準,讓人確切感受到,RAW 這些年來的從成長茁壯繼而開枝散葉,影響深遠。
現場致詞時,忍不住再次提了過往在文章、演講、課堂與專訪中幾次強調過的心裡話:
這些年來,最令我深心感念是,在RAW 之前,即使「在地」思潮已然在全球廚藝領域裡洶湧萌芽,但在台灣,雖不無本地西菜主廚奮勇致力於台灣食材、台灣元素的融入,但這路卻始終走得艱難而孤獨。
多虧 Andre 與 Alain 與團隊們的所立足高度和不懈努力,讓這一切從原本的不被了解、一步步逐漸順理成章,讓有心於此的當代廚人們得能齊心無虞,攜手將「台魂法菜」耕耘成活力勃勃、百花齊放的沃土,讓在地真正成為顯學。
謝謝 RAW,恭喜 RAW,五週年生日快樂!衷心期待,下一個五年、十五年、五十年~ 🌾
※ 前文:〈西菜裡的台灣味〉 http://bit.ly/2YxPvb2
〈台灣味,自自然然綻放〉 http://bit.ly/2YxwXb2
※ 更多外食分享 https://goo.gl/UJJNUf
原鄉緣餐廳菜單 在 葉怡蘭 Yilan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前日午餐:RAW 五週年餐宴。
上月初,突然收到江振誠 Andre 主廚的來訊,說 RAW 五週年當天想與這些年一起走來的朋友們相聚度過,所以邀大家一人做一道菜以饗賓客,並分頭找各自朋友們一起前來共享……
當下拍案叫絕。「N手聯彈」玩到極致(結果後來一路繁衍成「四十手」😂 ),這計畫實在太厲害、太 Andre、也太呼應這社群友好串聯狂潮之時代風景了!
「呃,等下,包括我嗎?」── 才正偷偷莞爾沒幾秒,從來做菜總是貪懶偷工信手拈來胡亂為之的懶/忙煮婦登時大驚醒覺,正想方設法找藉口推辭逃命同時,卻突然心念一動:「欸,除非……我可以做虱目魚嗎?」當下拍板定案。
這念頭,緣起於五年前初開幕當口,餐桌上和 Andre 主廚的一席對話。當時,發現 RAW 以虱目魚圖案作為餐廳精神象徵,台南女兒大喜過望之餘,忍不住問他:「怎麼沒把虱目魚放上菜單?」
「我才不要,那太矯情了!」Andre 冷不防給了我這麼一個出乎意料、卻也剎那心領神會的答案。
是的。我當然懂得一位立足國際的料理人,在擁抱在地之際,對如此原鄉意象與符碼均強烈的食材所希望保持的分寸拿捏與距離……
「但,也許不用這麼刻意迴避,何妨就當做這片土地上根生土長理所當然食材 ── 比方有那麼一天,你需要一種從味道到質感均雄渾多樣多芳的魚類,那麼,虱目魚就會是個好選擇?」心有不甘,我忍不住為我摯愛的家鄉魚兒如是說項。
然後,五年過去,一直留意到的是,即使後來,RAW 在台灣食材台灣語彙的運用一年比一年更猛烈更衝撞,卻始終不曾一次把虱目魚端上餐桌。
明明生就一副迷糊多忘個性,唯獨逢到家鄉事就很會記(恨)的我,這會兒靈光一閃:那麼,就讓我自個兒來吧!
我選的是「塔香味噌蛤仔滷虱目魚」,出自我的日常餐桌書《日日三餐,早 ‧ 午 ‧ 晚》,是一道探索並表現台味之鮮、包括海之鮮與發酵鮮的料理。
值得一提是,餐宴前一週,我來到 RAW 的廚房,在 Alain 主廚和團隊的協助下先示範了一遍;然後,親眼看著,短短幾分鐘時間內,Alain 以飛快速度把這道隨手家常菜拆分、解構、化入專業法菜廚房工序,然後,改頭換面重予詮釋成 RAW 的形式、RAW 的風貌。
這驚奇一直延續到週年慶當刻。十九道菜,每一道都歷經同樣的過程 ── 且據說事實上,並非每一道都如我的菜一樣,有具體作法、食譜、親手示範,有些只是一個想法、一個意念……甚至,一張照片。(笑)
但卻一一既各見紛呈丰姿,卻又全數思維脈絡清晰,以全然 RAW 的形貌、 RAW 的風格、RAW 的品質,在午餐晚餐兩場各七十賓客眼前,一氣呵成全無冷場緊湊出菜,折服驚嘆不已。
五年來,雖不只一次造訪,卻是直到此際,才更切身見識領會 RAW 團隊的蓬勃旺盛創作力、凝聚力與專業實力。
值得一提是,當日參與陣容多元,包括媒體工作者、飲食寫作者、藝術與設計工作者、咖啡師與調酒師……但讓我特別留心注意的是,還有多位自 RAW 出身、現已各擁一片天的年輕主廚也在列。
不管是「川江月」 Zor 幾可亂真的扇貝腸粉、「Fire Play」 Nick 的鴨肉鴨心鴨舌佐鴨肝汁、「Oth Taipei 」Katie 和 Yen 的伯爵茶燒仙草,一一嚐來,從層次、技法到風味均圓熟出色、理路精準,讓人確切感受到,RAW 這些年來的從成長茁壯繼而開枝散葉,影響深遠。
現場致詞時,忍不住再次提了過往在文章、演講、課堂與專訪中幾次強調過的心裡話:
這些年來,最令我深心感念是,在RAW 之前,即使「在地」思潮已然在全球廚藝領域裡洶湧萌芽,但在台灣,雖不無本地西菜主廚奮勇致力於台灣食材、台灣元素的融入,但這路卻始終走得艱難而孤獨。
多虧 Andre 與 Alain 與團隊們的所立足高度和不懈努力,讓這一切從原本的不被了解、一步步逐漸順理成章,讓有心於此的當代廚人們得能齊心無虞,攜手將「台魂法菜」耕耘成活力勃勃、百花齊放的沃土,讓在地真正成為顯學。
謝謝 RAW,恭喜 RAW,五週年生日快樂!衷心期待,下一個五年、十五年、五十年~ 🌾
※ 前文:〈西菜裡的台灣味〉 http://bit.ly/2YxPvb2
〈台灣味,自自然然綻放〉 http://bit.ly/2YxwXb2
※ 更多外食分享 https://goo.gl/UJJNU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