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遊戲新聞觀察-2021.01.W1
上週遊戲新聞觀察分享如下,
挑出以下五則新聞:
📺《雷亞遊戲公開神秘新作《Binary Gods》 遊戲概念影片》
📺《老古董逆襲到底!這款10歲手遊今年收入破11億美元,全球第4》
📺《觀察 | 讓人沈浸遊戲的魅力機制:隨機與策略》
📺《巴哈姆特 GNN 2020 年度十大手機遊戲新聞回顧》
📺《原創 | 倒在2020年的54家遊戲公司》
====
📺《雷亞遊戲公開神秘新作《Binary Gods》 遊戲概念影片》
https://bit.ly/3aYmTQC
從操作介面看起來遊戲類型應屬於手遊ARPG,ARPG對雷亞來說並不陌生,早期就推出過一款叫做《聚爆implosion》的手遊,那時候採買斷制,整體遊戲下來,戰鬥的打擊感與流暢度相當好,後來更是在Switch上登場。
相信經過多年經驗的累積,這款遊戲應該能帶給我們更多不同的驚喜,就拭目以待了。
📺《老古董逆襲到底!這款10歲手遊今年收入破11億美元,全球第4》
https://bit.ly/3oe56Zi
先前在11月新遊戲上市觀察中有提到《金幣大師》這款遊戲突然崛起,而這篇文章更是詳述了《金幣大師》為何能夠逆勢突圍的原因,關鍵點仍在於「產品自身優化成功」。
《金幣大師》在最近兩年增加建造功能,並推出了城鎮戰鬥玩法,透過PvP社群競爭大大強化了玩家黏著度,產品改版獲得玩家青睞後,讓開發商更有底氣(但不得不說他背有有個富爸爸撐腰...)在行銷上花錢買流量,因此才有了「雪莉?你剛攻擊我的村莊?」這超魔性的廣告與配音出現。
📺《觀察 | 讓人沈浸遊戲的魅力機制:隨機與策略》
https://bit.ly/351sMso
其實早在19世紀,行為主義者斯金納就做過一個實驗:他將老鼠隨機分成三組,然後分配在不同房間里,每個房間里都有一個小按鈕,當按動按鈕時,小孔會送來食物。
不同房間有著不同的規則,有的房間一旦按下便會立刻送來食物,有的房間則是間隔固定次數才會有食物送來,而還有一些房間在按的同時隨機送來食物。
實驗發現,立刻送來食物和間隔固定次數送食物房間內的老鼠,對於按壓按鈕的熱情很快就消退,只有在肚子餓時才會去按,甚至把食物的誘因提高也無法讓老鼠獲得持久按壓按鈕的意願。
相反的,對於隨機送來食物的房間中,他們發現老鼠更熱衷去反覆按壓按鈕來獲得食物,即使最後已經將食物的機率調整的很低,老鼠仍不斷持續去按壓按鈕。
從老鼠的行為反應中,可以看出「隨機」這件事情對老鼠來說不僅僅只是獲得食物那麼簡單,而對於人類來說,隨機對我們產生的影響遠比老鼠更多更強烈。
遊戲其實就是反覆使用「隨機」的概念讓玩家著迷,隨機配對、隨機掉寶、轉蛋、衝裝、附魔等,可說是將隨機這件事情發揮得淋漓盡致。
另一個遊戲中毒的概念是「反饋」,但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有空再分享。
📺《巴哈姆特 GNN 2020 年度十大手機遊戲新聞回顧》
https://bit.ly/3pJYySO
懶人包在此:
第十名:神祕新作《海賊爭霸 Online》於 Google Play 商店上架 下載就送 S 級火槍兵!?
第九名:《神魔之塔》即將推出《鋼之鍊金術師 BROTHERHOOD》合作活動
第八名:《英雄聯盟:激鬥峽谷》雙平台正式公測 「達瑞文」「達瑞斯」登入戰場開啟限時任務
第七名:《美好世界 FD》於台港澳正式推出 將舉辦劇情活動「為骯髒的溫泉街獻上女神!」
第六名:《暗黑破壞神 永生不朽》於澳洲開放 Alpha 技術測試 強調免費即可體驗完整遊戲內容
第五名:《歧路旅人:大陸的霸者》確定 10 月 28 日上市 公開最新預告影片、主人公情報等
第四名:封鎖帳號的浪潮來臨!《Pokemon GO》眾多飛人玩家連署請願反對官方執法政策
第三名:Epic Games 向法院要求蘋果再次上架《要塞英雄》並恢復開發者權限 停止其報復行為
第二名:開放世界動作 RPG 新作《原神》今日於全球 PS4、PC 及手機平台同步推出
第一名:因肺炎疫情中國國務院宣布舉行哀悼活動 《碧藍航線》《閃耀暖暖》等作公告暫停服務
《原創 | 倒在2020年的54家遊戲公司》
https://bit.ly/2LgPSV2
重點摘要:
一、2020年54家遊戲公司消失,逾七成是研發商
二、僅8家公司曾獲投資
三、近一半公司死於燒錢和行業競爭,7家公司死於現金流斷裂
雖然上述是中國倒閉公司的分析,但我認為海內外各國都是如此,遊戲開發一直都是非常燒錢的事,而現在馬太效應越來越嚴重的情況下,小廠商開發之路更是艱辛,但就是因為仍有許多人不斷耕耘開發之路,才有機會一點一點的將遊戲拱出本土、邁向海外。
對所有仍願意持續在開發遊戲之路前進的從業人員感到敬佩,也希望台灣有更多自製遊戲能進軍海外市場。
以上就是本週的遊戲新聞觀察,下週見!
#文章同步部落格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反對 行為主義 在 韓雨恩/周書靜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上次粉絲團文章探討人性教養的問題,不管是價值觀偏差,人格缺陷造成的公主病、還是狂妄自傲的病,都是後天環境的影響,所以父母的身教很重要、交友圈很重要、生活環境很重要,他們澆灌什麼水給妳,就結出什麼樣的花草。
這次買的辭典,剛好看到現代科學心理學思想體系中的行為主義、決定論裡面有提到這些。
我認為,一個人的行為、價值觀是從後天養成的,雖然有兩學派的哲學心理學思想,有一派理性主義者,認為人是有天性,有賦予的天賦,因而使理性造就求知功能;另一派經驗主義,認為人類知識是獲得經驗累積,人類的出生如一張白紙,原本一無所有,他們反對理性主義者的天賦之說,
我也比較偏向經驗主義,後天的培養教化,產生人性。
天性是指人性中先天遺傳的本能,教養是後天環境學到的經驗,但是非定論者認為,採決定論觀點解釋人性,不但曲解人性,還貶低了人性。
一個人若沒有受過教育下,就無法自理,不會活的像一個人類,你可以試想一個人如果ㄧ出生就把他獨自關在房間沒有人說話及教育,直到到長大成人在放他出來,他再怎麼有天賦也不知道什麼是1234,他連開口說話怎麼發音都不知道,甚至他連自己是什麼「產物」都不得其解;
我上次看到一篇真實的報導,在國外,有一對夫妻把小孩當成動物在養,從小就沒有在管教,因為父母說想讓孩子「自由發展」,當記者媒體去採訪這一家人,著實被嚇到,那些孩子們不會說話,沒有人類的語言,沒有人類該有的表情、人類情感意識,是像動物的吼叫、攀爬、用手嘴抓食物、跟野獸的生活一樣,
我會講這個問題,是想表達一個人的教養問題造成他日後是什麼樣的一種性格。所以我很喜歡探討人性格,觀察遇見的那些人的行為、思想的展現,這都有原因的造成。
這些有關外在行為、內在的活動,價值觀、思想、意向、目標、目地、學習、記憶、思維、教育,這些從周遭探索的研究,令人感到非常有趣。
反對 行為主義 在 台灣之光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十六年前,有一位老帥哥在他的課堂上說「尊師重道」是狗屁。他是一位以新潮思想為特色,並讓身為英文白癡的我欠一份人情的民進黨籍英文教授。我畢業後的某年,還看過他在立法院發言的帥樣。
十六年後,是我也登上講台的第七年。這七年中的前三年,我的講桌上貼著一句格言:「師嚴而道尊」,結果不太有作用;後四年,我不想貼,而且不敢貼了,但是,它在我心裡面的體悟,卻只有越來越深的份。
「嚴師為難,師嚴而道尊」。不管小孩遇到什麼樣的老師,我們都要想盡辦法讓小孩相信老師、喜歡老師、崇拜老師,才有可能讓孩子接受這位老師「所僅有的一切教育機會」。縱然不是每位老師在「家長」的心目中都是完美的,然而一旦不能做到前述這點,就什麼都沒有了!
上級長官常提醒我們:「教育是服務業......。我們要讓孩子快樂,要讓家長滿意......」但是事實上,教育不是服務業,從來就不是。
服務業只是「第三級產業」的一種,而教育不是一種「產業」,教育是一種「事業」(有的分類法說這種是「第四級產業」)。「事業」是花錢的單位,是國家基於不得已,必須設置的花錢單位;而「產業」是用來賺錢的。
教育,是要建立學生的優良人格,糾正學生的道德偏差;簡而言之,是「他沒有的東西要他有,他有的東西要他沒有」,這種事情大多不順遂,怎麼會有「滿意」、「快樂」的價值觀呢?當教育演變成「家長導向」,甚至於「學生導向」的時候,教育的尊嚴是不存在的;當教育的尊嚴不存在的時候,教育便是不存在的。
眼看私立幼稚園的老師,對學生扮小丑,對家長扮業務,我完全無法相信這有什麼教育的機制存在。
眼看私立高中、私立大學,完全不會寫考卷也可以「考上」,而且多如繁星的學校還搶著招生,我完全無法理解這個國家的高等教育為什麼要花這麼多自欺欺人的錢。
服務業,是要賺錢的;賺錢的手段,是要討好顧客。教育,是花錢的;花了錢之後,來教育學生、教育家長、教育社會大眾;把幼稚的小孩、不良的學生、敗壞的社會風氣,帶領出一片光明。教育是要靠著教育人員的道德良知,來領導學生,間接的領導社會,走向正確的路;服務業卻是基於賺錢的目的,被顧客領導,提供顧客需要的服務。這兩者截然不同,怎麼可以混為一談?
打從教育思潮演變成「我們要讓孩子快樂,要讓家長滿意,教育是服務業......。」之後,教育的成效一落千丈,再也一蹶不振。以前的教育,是老師挑學生,家長配合老師;現在的「叫慾」,是學生挑老師,老師配合家長。結果呢?七年級世代的被稱為草莓族,八年級的希望根本看不到。速食店的店員,點餐態度傲慢,擦桌子是在拿抹布塗桌子;出納小姐留著長指甲,上面厚厚的彩繪煞費功夫,卻使她根本無法點鈔;錯別字一大堆的文案充斥於生活中,不只攤販錯字連篇,連電視、電影、報紙、甚至政府宣傳品,都一一淪陷了。整個社會的知識水準和道德修養陷入了極大的困境,更具毀滅性的八年級炸彈、九年級炸彈還在後面等著,但看出這片悲觀的人大都不是在關切真正該關切的事情。他們關切著「教育品質如何提升」。
大學聯考總分十三分的學生,他老媽對記者說,她才不會讓小孩去念爛學校;犯下多起姦殺分屍案的某狼落網,對記者露出冷血的笑,阿嬤還大剌剌的質問為什麼要抓她的乖孫。
小孩不好不怪小孩,只怪別人。社會早已陷入一場「溺愛戰爭」,一切都是溺愛惹的禍!
「溺愛戰爭」是商業週刊近期刊登的一則篇名,揭示了溺愛所造成的社會價值崩解問題,它不是只有台灣有,而是全球的問題。當溺愛戰爭已經席捲全球,台灣卻還一直傻呼呼的喜歡聞外國人的香屁。
台灣從民國八十年代的「教育改革」運動初期至今,十多年來許多知名學者大力鼓吹人本主義(正名:教育心理學之人本學派),好像人本主義是新新時代潮流,不信人本主義就是老古板。實情是臺灣人特別崇洋,而且喜歡撿外國(正名:某些白種人的國家)剛出爐不成熟的東西炫耀一番,表示他很先進,或老喜歡撿人家在外國已經證明失敗的東西來臺灣玩(例如建構式數學,正名:建構主義精神在數學科教學上的不當應用)。人本主義不是一無是處,也有可取之處,但跟它唱反調的行為主義學派在白人社會中並非如臺灣捏造得好像是個過氣的東西,而是依然能和人本主義支持者分庭抗禮的。
再者,我們也不要去談論什麼學派了。光看「教育心理學」,或「心理學」這門學科好了。心理學,在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中,其實是一門很年輕的學門,簡而言之,它是一個很不成熟的學門。如果它是成熟的,那麼它應該會被研究出一套定理,而不是出現許多長期以來沒有定論的學派,甚至糟糕的是這些學派好像只有越來越多的趨勢,而提出學說的人們各自為政,每套理論並不是朝向一個統整的路在走。
「心理學」有多年輕呢?答案是一百年。就這麼一百年!人類真正將心理學視為一種科學,而脫離空談(說好聽叫「哲學」)的層次是拖到二十世紀初才起步的事!反觀有多少的學門是已經發展了幾千年之久啊!不說千年,那些發展了幾百年的學門如物理、化學,都曾經發生過革命性事件;心理學這門學科,又是如何值得人們咬定它說的都是真理呢?
九年前,我在師範學院修習教育學分的時候,也曾經對一些教育相關理論科目認真的研習過,但進入教育職場真正接觸學生之後,七年來我只覺得這些理論離我越來越遠、越來越不切實際了。我每天都要面對連常理都不能解釋的學生行為偏差,連常理都不能解釋的家長溺愛狀態,根本來不及去碰觸教育的高深理論,就已經被現實所打敗!
教師教學績效不佳是因為輔導專業能力不足?
有人苦口婆心的勸我要去進修輔導專業知能,因為如果我的輔導專業能力不足,在這個職場上將會是一個動不動就發作的病灶。我要有空的話當然會願意,如果輔導技術高超,確實可以幫助許多學生成長,但是「輔導學生」能夠真正解決所有學生的人格問題嗎?我覺得現在我真正「動不動就發作的病灶」應該是討好學生、巴結家長、粉飾太平的「專業能力」不足!偏偏,這個專業科目沒有人寫書,並且設立學科、正式成為師範學院的課程。
教師應時時留意教育思潮的變革,與時俱進?
「教育思潮」的謬誤實在太多,因為「思潮」常會混雜著許多不專業的民意,偏偏在民主社會中,這些不專業的民意卻會被冠上正當性與領導性。近年來世界性(尤其臺灣,前面講到)的教育思潮,基本上都指向了溺愛。
就以「體罰」這件事情來說吧。在台灣,現在好像已經沒有人敢大剌剌的說他支持體罰了。別說在學校體罰被視為違法,私底下好像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老師們也把「體罰要偷偷進行,只能做不能說」,或「體罰不是不行,但是要老鳥才能做,或等你成為明星老師,才可以體罰」,變成「還敢去想體罰就是落伍、無能、不適任教師」。不只學校,好像連家庭凍結了體罰,因為我這個月想去五金行買以前很容易賣到的藤條,竟然找了好幾家都沒有賣了!
那些反對體罰的書籍,名正言順的說「至今沒有一個教育理論支持體罰」(是嗎?)我看到的卻是「至今沒有一個教育理論反對體罰」,因為行為主義的各種實驗,都是利用體罰作例子的(行為主義有表示獎勵的效果比處罰大,但沒有明確的實驗區分處罰的種類及其效益差別),而反對體罰的理論者也沒有實驗證明體罰和不良影響的「因果關係」!
最好笑的是,這些心理學界的所謂理論權威,甚至學派創始人,當年建立理論的過程其實是極其粗糙而備受質疑的。以「認知學派」的創始皮亞傑實驗為例,後世就證明了他個人的經驗心得只是因為他對小孩子問話的技巧不足。可是學術界很奇怪,我們總是對於某些已經變成教科書的理論,被推翻的過程避而不提;就像學界早就質疑進化論的真實性,並證明進化論不可能是真的,但課本上卻不願意面對進化論已經被推翻的事實。「人本學派」的創始人羅傑斯,發現跟學生談話不要告訴他答案,只要問他問題,就可以使學生自己找出答案並滿意的離開,卻沒有告訴大家他是一個「高中」老師!不是小學!更何況,人本學派創始初期,那些受實驗的對象,都是些過去飽受體罰的學生,他們對於有個老師竟然不體罰了,當然是奉為神明,全力擁戴,所以得到良好的成效啊!而今天我們眼前的孩子,卻是從小的溺愛,根本就不稀罕大人的勸導或讚美啊!
現在全世界,只是以訛傳訛的,以國傳國的,接連認為體罰不對,應該禁止,提不出個有力的證明,然而人類由體罰而成長的歷史卻是長達萬年,恐怕從史前時代就開始的狀態。若演化論是真的,恐怕基於演化的道理,人類需要體罰才能健康成長的基因早就定型了,現在「突然」不要體罰了,大家為什麼要相信結果不會滿盤皆輸?古有明訓:「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就是要提醒我們,教育是長遠之計,一段教育歷程的成敗,必須要一百年的時間才能蓋棺論定,不是一個小小的幾年的實驗、新理論,就可以證明某種教育方法是正確的。教改以來我國也步入了廢除體罰的死巷,然而,如果不是體罰的廢除造成了草莓族的蔓延,難道是學生人數從五十人變成三十人所造成的嗎?難道是師資培育水準從師範變師專,師專變師院,師院變教大所造成的嗎?難道是學校越來越有錢,從黑板變成電視,從電視變成單槍而造成的嗎?難道是教科書越來越精彩,字體變大、印刷精美、圖文並茂、教具多樣化所造成的嗎?
教育失敗,是不爭的事實。但是面對教育的失敗,原因是什麼?誰要負責?誰要改進?卻有很多不同的聲音。然而不管聲音多麼分歧,臺灣現在的聲音都只有一個共同點:很少聲音把矛頭指向家庭教育的失敗,更少有人明確指出教育失敗是家庭溺愛所造成的惡果(我現在只聽到證嚴法師幾天前說了),只有越來越多的家長將矛頭指向「教育品質」這塊。不管是質疑課程,質疑學制,還是質疑學校、質疑師資等等,反正都是針對提升教育品質在思考。但是為什麼沒有人去想「誰證明了教育品質有退步」?除非是教育品質有退步,我們才能夠朝這塊努力嘛!然而教育品質不斷的在進步,卻是接觸過教育現場的人很難感受不出來的。就算我們沒空接觸教學現場好了,請問現在的教師有誰在上課「留一手」,放學後向學生收錢補習?現在有哪個老師利用校外教學或其他油水中飽私囊?現在有哪個老師在教室賣自修,收取回扣,並且利用上課時間聽股市買賣股票?哪有教師晚上酗酒,隔天蹺課,叫學生自習的?這些故事,以前都有過,現在哪有這些狀況?現在的每一個老師,都深愛著學生,白天上課,晚上改作業,寒暑假還要準備課程,弄得自己每天起得比雞早,睡得比貓少,做得比牛多。
如果教育品質沒有退步,那誰要對教育的失敗負責?
這樣認真的教學,最後受到質疑的,竟然就是那些認真的老師!那些想要認真管教學生的老師,總是備受質疑,因為家長無法接受自己的孩子被老師揪出偏差行為。那些想要把學生教得更優秀的老師,總是備受質疑,因為家長無法接受自己的孩子喊苦,無法接受小孩子做不到老師的要求,就跟家長哭訴的場面。家長無法理解為什麼老師無法在學校就把自己的孩子教好,讓他們回家就不用再管孩子的事。
大家都忘了學校教育只是輔助,家庭教育才是主體。
這是在我們小時候的社會課就有上到啊!那些家長當年的月考也考這個,為什麼如今同樣出身五、六年級世代的家長,都忘了呢?
學校裡的老師「根本」就「不可能」在沒有家庭教育的基礎上,把孩子教成一個完整的人!
成功的學校教育,只能建築在成功的家庭教育上!退一步說,家庭教育就算不力、不彰,那至少可以「支持」學校教育吧?現在最需要教育的那些孩子,卻總是那些家庭叫慾在跟學校教育扯後腿的。以前的社會貧困,家長教育水準不高,也許沒辦法指導孩子課業,但是對於品格的要求,卻十分嚴厲,而且懂得尊師重道,謙卑的認為「老師在幫我們教小孩,我們也要努力把小孩教好,不要把壞小孩送去學校丟臉」。那時的小孩被老師處罰,是無所不用其極的掩飾、隱瞞,絕不能讓家長知道,否則還要再挨上幾頓打——媽媽再打一次、爸爸再打一次、如果還有姑姑舅舅也輪流全部各打一次......。但是現在的家庭教育者卻常做出反教育的行為,小孩被處罰(而且還不是體罰喔),只想質疑老師「為什麼處罰我小孩?你是不是對他有偏見?」處處和學校教育作對,使學校教育綁手綁腳,雙面夾殺,不但談不上對孩子能有什麼教育,連自保不被投訴,不被認為是「不適任教師」都有困難。
第一線的教育人員才是教育的專業人員,永遠都是。他們不需要修習特別多的教育專業知識,不需要充足的教學經驗,即使是一個最菜最菜的菜鳥老師,也比讀過一堆教育書籍的家長,要專業得多。因為:他在這個環境中。一個老師只要待在教學現場,他馬上就可以瞭解三十幾個孩子的狀況,而看到一個小社會的整體。這是眼中只有自己孩子,當局者迷的家長怎麼也沒有的優勢。一個老師只要待在教學現場,他馬上就可以比對出三十幾個孩子的親子關係,知道什麼樣的家長會教出什麼樣的小孩,這是眼中只有自己教法,當局者迷的家長怎麼也沒有的優勢。家長為什麼要質疑老師的專業?這完全是耽誤孩子的成長機會,一點也不切實際啊!
當家長要我們看「優秀是教出來的」、「56號教室的奇蹟」,家長是不是也要看點書?不要再去找百家爭鳴的育兒書了,應該看一看「溺愛戰爭」、「這些孩子的心裡長了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