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角國際podcast:🇯🇵 在喪命悲劇後的省思】
「守護兒童安全,是誰的責任?」日本福岡縣的雙葉保育園,在炎炎夏日的7月底,發生一起孩童在娃娃車內中暑死亡的事件。造成悲劇的原因,是負責駕駛的保育園園長,不小心將學童遺忘在車上,將近8個小時過後才驚覺,最後回到車上確認,該名孩童早已失去生命跡象。事件引發輿論的責難和省思,也反映出了長期以來日本幼教現場的人力問題、缺乏嚴密安全制度的檢驗,成為孩童安全隱憂。
.
類似的事件儘管不算非常頻繁,但相隔幾年卻總是會在地方傳出相似的案例。連結到近幾年日本社會的孩童喪命悲劇,諸如2019年的大津保育園車禍案、東京八王子市幼稚園車禍、或是神奈川「登戶事件」無差別殺人、虐兒事件,各種對於孩童的喪命危機感,都讓家長老師、乃至於社會群體感到一絲不安。特別是在面臨少子化問題的日本,「兒童的意外死亡」觸動敏感神經,在不曉得威脅從何而來的恐懼下,對於如何守護孩童、誰又該負起責任而感到焦慮。
.
面對這些兒童安全問題,大人們該做到什麼樣的地步?日本社會的反應不一,有人希望政府或幼教單位應該照顧到每一個細節,也有人認為靠民間社會的力量來完善缺陷。本集轉角國際重磅廣播,邀請 #讓路給小鴨 作者 #鍾欣穎,討論日本在一步又一步的改進過程裡,又反映出了日本社會何種「兒童觀」?守護兒童的責任,是丟給保育園、幼兒園的「安全裝置」,還是應該由整個城市與社會成員的共同承擔?
.
(完整內容請點閱收聽 #重磅廣播 #podcast)
#日本 #兒童 #安全 #保育園 #幼兒園 #幼稚園 #交通 #兒童觀 #教育
反映反應差別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好的依賴,是相信對方離開之後還會再回來。」
.
上面這短短的一句話,要能夠由衷的相信它,相當的不容易,為什麼會這樣呢?
.
#關係中的信任
在過去成長的經驗當中,我們可能經歷過各式各樣的分離,在幾次的受傷之後,我們可能會培養一種「不信任」的感覺,包括:
.
A.不信任愛我們的人會始終愛我們
B.不信任當自己受傷的時候,重要的人會在
C.不信任當自己呈現脆弱的時候,仍然會被接納
.
這三種不信任,形成了不安全依戀者在關係當中的糾結(Fusion):焦慮依戀為了「確保對方一直在」,用「抓緊對方」來獲得在乎的感覺;逃避依戀為了避免「如果我太依賴你,有一天你還是會走開」,一開始就和對方保持距離,這樣不會受傷了;矛盾依戀的狀況相對複雜,表面上很渴望對方能夠看見自己的脆弱,但當對方真實關注、想要去呵護這個脆弱的時候,自己又會跑走——因為害怕自己變成別人的麻煩,然後有一天對方會看見自己很爛、最後把自己丟掉,這種矛盾的感覺來自於,在過往的經驗當中,自己最在意的那個人,往往也是傷害自己最重的那個人。
.
#關係中的控制感
不論是上面哪一種情形,其實說穿了都是一樣的:不相信關係可以一直繼續。形成這個信念的來源,大家早就知道了——在早年的依附關係當中,爸媽(或主要照顧者)在你需要的時候忽略你的需求,或者在你不需要的時候過度插手介入你的生活,讓你對於關係的界線感到恐懼、沒有控制感,所以焦慮依戀者透過抓住對方來獲得控制感;逃避依戀者把對方擋在外面,避免被吞噬;矛盾依戀者一方面渴望對方愛自己,一方面又擔心對方會傷害自己,所以反反覆覆,自己也覺得自己很煩。
.
回想一下大家耳熟能詳的「陌生人情境」實驗,在這個研究當中,關鍵並不在於「媽媽離開嬰兒之後嬰兒會不會大哭,」,而在於「媽媽回來之後,這些嬰兒的反應是什麼」。不安全依戀的嬰兒可能會大聲哭鬧、假裝不在乎、或者是呈現非常複雜的反應,沒辦法再跟母親好好相處,這個過程到底意味著什麼呢?
.
嬰兒不會講話,我們只能夠透過觀察法,但有個解釋,我覺得可以作為其中一種參考:這些嬰兒展現出來的行為,也反映出了他們「是否相信媽媽會回來」。如果他們心中懷抱著某一種相信,這種堅定的信念,就能夠在媽媽不在的時候安穩他們的情緒,也能夠讓他們在媽媽回來的時候,好好地擁抱母親。在我的理解裡面,心理學把這個信念稱做「依戀圖像」(Attachment Figures ),翻譯成一般人的語言就是:你相不相信你媽媽(或主要照顧你的人)在離開之後,還會回來?你相不相信你的伴侶,在忙碌、不讀不回一陣子之後,還會回你訊息?你相不相信他注意力沒有放在你身上一段時間之後,你仍然值得被愛?
.
#好的依賴是為了讓彼此能夠分開
記得我在剛開始接案的時候,遇到一些不安全依戀的個案,有些時候談一談,他們會超過原先規定的時間,那時候我都很心軟,覺得再多談5分鐘10分鐘沒有差別,直到有一次我問了我的督導,為什麼設定時間界限這麼重要,他告訴我一句驚為天人的話:「其實時間的界限,也是訓練你和個案之間的人際界限。除此之外,也是在一次又一次分開、再見面、再分開、再見面的過程當中,建立兩人之間的互相信任。」(當然,在實際的操作上,還是要維持一點時間的彈性)
.
換句話說,如果我無限制地延長時間、甚至是當個案講某一些話,他就知道講這些話會讓我不忍心打斷的時候,我也是在訓練他的「不安全依戀」:以後他就會學會,某些言語、某些字詞、某些表情跟眼淚,可以打破這個界線。那麼下次他可能就會有另外一種信念是——是不是我沒有講這些話、流這些眼淚、展露出這些情緒,你就不會繼續認真的聽我說話?
.
發現了嗎,你的心軟是滋長對方不安全依戀的養分。一樣的狀況也會出現在伴侶的互動關係當中。真正好的依賴並不是兩個人永遠黏在一起不分開,恰恰相反,當兩個人能夠適當的分開,並且在每一次分開的時候仍然相信,彼此還有機會再重新遇見,這個「相信」才是安全感的來源。
.
#從嘗試裡找回控制感
講起來簡單做起來難,如果你是一個在感情裡面充滿不安和擔憂的人,要嘗試去「相信」對方不會把自己吃掉、相信自己是值得被愛的,需要很漫長的旅途。那該怎麼辦呢?我的想法是,從每一次的嘗試裡面找回控制感。
.
A.焦慮依戀者——在對方沒有回覆訊息的時候,多給自己一分鐘,和心中的焦慮相處。如果你都不願意陪伴自己,又如何奢望別人來陪伴你?重要的是,在一段時間過後對方回覆你訊息,你要告訴自己:你看!就算是這樣,對方也沒有走開。然後從每一次的這個嘗試裡面,建立一點點的相信。
.
B.逃避依戀者——在對方打電話給你、或者是好像要「侵犯」你的領域的時候,「先不要」先入為主地以為對方要對你做什麼讓你窒息的事情,跟梁靜茹借勇氣,打開你緊閉的雙眼,深呼吸仔細看看,眼前的這個人他想要用什麼樣的方式來愛你。然後或許你會發現,眼前這個靠得很近的他,並沒有你想像當中那麼可怕。
.
C.矛盾依戀者——先試著接納自己是矛盾的,然後在矛盾的聲音裡面,好好的去感受一下,自己「要的是什麼」。有些時候你講出來的話和行為、推開對方或者是抓住對方,不一定是你真正想要的東西,反而是你在逃避的東西,一次就好,不要輸給自己的恐懼。嘗試在下一次和對方互動的時候,說出「心口如一」的語言、做出「內外一致」的行為,然後同樣的仔細觀察,結果是否如你想像當中可怕。
.
#悲觀的樂觀
不安全依戀的人經常會想像糟糕的結果,想像對方終究有一天會不愛我、想像感情終究不會長久、想像對方看到我的真面目之後,一定會離開我,所以我不如先離開他。的確,我必須承認人生很多時候會發生糟糕的結果,但並不是每一次。改變你對於這些想像、這些信念的「頻率」,依戀風格的改變,也可能在此發生:
.
——對呀,他沒有回我訊息,很可能是劈腿,但也有可能是他在忙。前面這種可能蠻容易發生的,但後面的可能也是一種可能。
——對呀,所有的感情最終都會走向墳墓一般的結局,但也有可能會一起扶持走到最後。前面的這種可能蠻容易發生的,但後面的可能也有微小的機率會發生。
——對呀,幸福美滿的事情不會發生在我身上,但有些時候我也會有一些好運、遇到一些愛我的人。前面的這種可能佔據了我大部分的人生,但後面這種可能也可能會發生。
.
正所謂等不到天黑,煙火不會太完美,你也可以讓黑暗先出現,再允許光明的乍現。我把這種想像,稱之為「悲觀的樂觀」,也就是說你不需要全然的正向,甚至你可以99%都是負向,但允許一點點陽光,照進你生命的裂縫。
.
然後在這個裂縫裡,安全感會慢慢地萌芽,開出一朵小花。就像你一樣美,就像你一樣珍貴。
反映反應差別 在 Salud 侍酒夏娃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忍不住,今天想來講一下跟葡萄酒無關的事情
台灣人在這波疫情爆開的四天內,讓我體認到:你們是全地球最進化的人類!誰說台灣教育失敗?我告訴你,這世界沒 有一個國家的國民可以有如此成功的公民教育,與如此有效率、組織力的政府。
我一個義大利媽友說:可以移民一百萬個台灣人到歐洲嗎?這樣歐洲就會變更好😅。她真的沒有在誇張
拿台灣這三天作的事,和西班牙這邊一年半內的所作所為,你應該為身為台灣人的你與政府的應變能力感到驕傲。
檢測
台灣:迅速在一天內反應,北市新北市設立快篩站。申請篩檢的人會得到號碼牌,輪到自己的時間再去等候檢測,檢測時有等候隊伍的分流設計。篩檢陽性症狀輕微,立刻送至集中檢疫所觀察。
西班牙:一天?一年半了從來沒有快篩站這東西啊?全部只能去鄉鎮市區設立的醫院做檢(免費),或去私立醫療機構付費檢查(看狀況申請保險給付),這一年半的時間,我女兒總共做了四次PCR,只有第一次是順利成功被檢驗,後來就算發燒,只要沒有呼吸困難,或有接觸史,你連檢查都不會有。我女兒前幾週班上同學確診,鄉公所醫療單位要全班在同一時間出現在醫院檢驗,於是22位小朋友+家長+老師一起出現,整個是個「沒有被傳染的,全部叫來再被傳染一次的概念」。預約號碼?那是什麼東西?沒號碼牌、沒叫號系統,沒有排隊動線?西班牙人就是集體出現,群聚聊天,有互相隔個一公尺就好棒棒了。因為篩檢結果要2-3天,所以不會現場知道,所以你怎樣來就怎樣回家。
檢測次數
台:數次。有快篩、PCR、血液抗體測試
西:有一次PCR就很不錯了。我看過我女兒在不同地方被檢驗PCR,每個地方檢驗方式都不太一樣,工具也有差別,還有一次是護士只是稍微將棉棒擦拭鼻孔的入口,根本沒伸進去。也有喉嚨採樣根本亂來的,因為我女兒用牙齒咬住棒子,醫護也就敷衍了事隨便就當做有做過。
台:防疫專線1922
西:沒有防疫專線,只有緊急專線與醫院急診專線,去年打電話去沒響個一個小時不會有人理你,且真的在高峰期連電話都不會接…直接進語音,說如果你沒到呼吸困難,就不要打這電話,語音完畢直接掛掉😅。鄉公所醫院急診電話形同虛設,從來都不會有人會接電話。上週帶女兒私立醫療單位去做篩檢,想說私立醫療單位會好點,結果去到現場才知道電話聲量被設到最低幾近無聲,一樣沒有人在接電話。
役調
台:匡列接觸人數,公告確診者足跡。還有APP可以下載,主動告知你是否曾經進去危險區域,這是事先主動預防的概念
西:役調是什麼?可以吃嗎?匡列接觸人,ㄟ...他們電話都不會接了,你覺得政府會派人打給你告知你可能接觸確診者?別傻了。一年半,從來沒有疫調這件事,你確診出去趴趴走也不會有人知道。朋友小孩因班上同學確診在家隔離兩週,但小孩隔離,家長繼續出去打球,這要怎樣疫調?這裡有APP下載是為了方便讓你看你的檢驗報告,但沒等個2-3天也不可能知道結果的。
隔離
台:有防疫旅館,居家隔離有人每天打電話給你確認你是否出門。
西:沒有防疫旅館,也沒有集中檢疫所,去年只有一段時間當確診所每天破萬在飆時,病房不夠在馬德里才有類似像方倉醫院的地方。萬一小朋友的同學確診,只有該班小朋友全部自主隔離,但小朋友的家人與同住的兄弟姐妹生活照常,你說有沒傻眼?
交通、通路
台:實名制
西:地鐵公車沒有電子化怎麼實名?進去超市購買噴酒精、口罩完整遮住口鼻就該拍手了
防疫鬆緊度
台:我不得不誇讚陳時中真的了解人性,防疫不是越嚴越好。防疫效果很需要全台民眾自主有紀律的配合,才能長久。
西:這一年半只有最初封城的三個月大家因驚恐、路上有警察攔截,才有效果出來,後來大家都鬆散了。我家法國人愛群聚,每週末都在家群聚吃飯,不能跨區就騎腳踏車,想盡辦法群聚,然後連我這個台灣人被帶壞,也成為其中鬆散的一人...😅
其實要舉還有很多舉不完,但光看上面所說的這些,都需要有個有組織力、動員力的政府,還有所有地方與基層單位配合,隨時反映並不僵化的醫療系統,才有可能在短短三天內即時將制度建立。政府給了明確的方法,接下來就是全台灣人高規格的自律精神來配合。中間看到民眾自律自主所做的事,坦白說我沒有看到身邊親近的歐洲人有如此的行為,更別說是暖心的鼓勵,為彼此加油打氣。我身邊絕大多數法、西、義等國的朋友,第一時間與全部時間都在責怪政府,然後自己繼續做防疫違規的事。
大家要知道這是病毒,一場讓全世界淪一年半的病毒,且現在還在繼續肆虐全世界,它本來就是長期抗戰,而不是在於確診數字有多美。全球化的狀態下,台灣已經有500多天的清淨,這難道不是所有人的努力嗎?難道不該好好謝謝這些根本沒在睡覺,在前線抗戰的人?當然不是不能指正,不是不能檢討,但可以用正面就事論事的方向表達意見嗎?那些酸民,與解釋一百變還一直每天跳針狂問的記者:要不要方艙、要不要中國疫苗、要不要普篩,蓋牌、見獵心喜⋯⋯請你們真的來歐洲真的生活看看,你就會知道自己那些靠腰真的是像是被寵壞的的小孩一樣不知好歹,讓人忍不人拿膠帶封住你的臭嘴
台灣真的做得很好了,這四天我每天在西班牙追著台灣的新聞,看到政府與人民的所作所為,我全身起雞皮疙瘩,你們真的好棒,我以你們為傲,全世界也應該以你們為傲。加油,以這樣的自律精神與做法,五月底你們一定可以跟世界證明,你們是反應疫情裡最棒的國家與人民!
最後,過去一年半疫情宅在家的時間,我台灣料理才藝大爆發,各式台灣小吃搭配葡萄酒的實驗,已經可以出一本台灣小吃餐酒搭大全,整個手機都是食物與酒(還有我女兒😂)
Ps. 我住在加泰隆尼亞大區了,距離巴賽隆納市區一小時車程的鄉下,以上經驗為個人經驗,非代表所有西班牙各角落的作法。
#台灣加油
#taiwanstillthebest
反映反應差別 在 文字上你可能常犯的錯- 「反應」、「反映」傻 ... 的推薦與評價
①倒反映現。如:「遠山的倒影,反映在碧綠的湖水中。」 ②由某事物的一定狀態和關係而產生和它相符 ... ... <看更多>
反映反應差別 在 反映和反应的区别? Advanced Chinese HSK 5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https://free-to-learn-chinese.com 官网- Our Official Website ✓词汇加油站Vocabulary Booster ✓职场中文Be professional and ... ... <看更多>
反映反應差別 在 [請益] 反應和反映的用法- 看板ChineseTeach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請問一下這個句子 正確的寫法應該是哪個呢???還是都對呢??
他的思想"ㄈㄢˇ ㄧㄥˋ"在他的文學上
這裡個詞應該是"反映"還是"反應"呢???還是兩者皆可呢???應該不會兩個都寫錯吧??
有人可以好心指點一下這兩者之間的用法嗎??
--
https://goo.gl/60r1Q2
我是男生,只愛男人。我是純真、開朗的0號男同性戀。希望將來能和彼此相愛的男人結婚
喜歡和不同國籍、類型的帥哥猛男型男交友約會。已記不得、數不清和多少男人交往過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5.165.236.83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ChineseTeach/M.1510974023.A.35F.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