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顧上課當時
兩年前上《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時,面對臨床龐大的工作壓力,每天不停的上刀,又是小小的住院醫師,研究論文壓力與醫師升等資格綁在一起,實在不知道去哪裡生出時間來完成自己的論文研究,抱著求經的精神,希望能有所收穫。
雖然在值班完的隔天,帶著疲憊的身心,但課後滿滿收穫的課程,真是一點疲憊感都沒有,反而獲得更多的正能量,心中只想快點回家,修改自己轉寫文章的方向。
還記得當初一回到家,立刻複習課程所學並結合自我研究,重新撰寫調整文章,課後當天,也是忙至半夜才甘心休息,隔日再戰。
🔸 素材找不到?就從生活周遭挖吧!
回顧一開始做研究,與科內師長討論研究的方向,真的沒有明確目標,同時又很羨慕醫院其他科的同事,科內的資源及時間比較充分,可以至研究室做些基礎研究,而自己的主題,卻還不知在哪裡。正好,蔡校長在課程中也解答了類似的困境。
🔸 多一份用心,機會也就多一點!
成功刊登文章,或許是僥倖,遇到好的評審;也或許是運氣,沒有遇到難以回答的評審意見。但循著蔡校長的指示,從製表到圖文處理、段落字型等,都一一注意,無形中增加了評審的好印象,也能讓評審在短短的審稿過程中,看到作者自己的用心。
換而言之,一篇文章的產生,從事前準備,歷經實驗階段,到嘔心瀝血的寫作,若能在每一個關鍵時刻,都多一份用心,提升每一個細節的品質,最後必能獲得評審的青睞。
這篇文章從一開始發想,至最後的寫作,每一步都謹遵課程中的提點,將上課講義及上課範例,一一套用,並發揮的淋漓盡致。最終在回覆評審意見時,也運用蔡校長的回覆精髓,再加上科內老師重要的提點及指導,才能順利完成!
🎉 張維晉醫師關於嚼食檳榔者「口腔鱗狀上皮細胞癌」預後預測因子之研究,獲 Clinical Oral Investigations 刊登!
【 把握機會,課程名額僅剩個位數!】
▍2019 / 3 / 10(日)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深入淺出的課程設計,帶你度過從 0 到 1!
▍最後名額 ➠ https://clip2014.innovarad.tw/event/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