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古代人不認識細菌或病毒,也不懂化學元素週期表,也是使用了不少生化武器!來看幾個著名的例子。
—————
☆訂閱照護線上YouTube頻道
https://bit.ly/2KKctXQ
◎免費註冊,網路掛號一指搞定!
https://www.careonline.com.tw/p/map.html
☆歡迎追蹤我們的IG!
https://www.instagram.com/surgeon.life/
◎超過79萬LINE好友,值得信賴的照護線上!
https://line.me/R/ti/p/%40careonline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05/04(六)或 06/16(日)14:00 ...
古細菌例子 在 金老ㄕ的教學日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話說,本人辦過眾多抽書活動,基本上,我都會把書稿盡可能地看完,之後才會決定是否舉辦抽書。畢竟我總要看一下書的特性,還有它的內容含金量,這應該是再基本不過的事。
但是這次是個例外,今天我要推薦的書,我完全沒翻過。
之所以如此,原因有二。其一,我最近忙著教師甄試找工作,沒時間看書。其二,這本書不用看也知道......內容很讚!
無論在哪個時代,醫學都會是所有學問中的重中之重,原因無他,這跟人體的生命長度及品質息息相關。
而所有學問,在從無到有的探索中,總會有著錯誤、荒謬、衝突,只不過醫學上的錯誤、荒謬、衝突往往更觸動人,因為......那都是以人命為代價呀!
舉個例,在沒有抗生素消滅細菌的年代,受傷後如果出現發炎潰爛的狀況該怎麼辦?答案就是......截肢。
對,不要懷疑,因為一個小指頭受傷,導致人命完蛋的例子在古代實在太常見。像是日本戰國時代的猛將─本多忠勝,這位在電玩造型甚至被人描繪成鋼彈的老兄,號稱一生作戰從未受過傷,但結果有次他在雕刻木頭時,不小心割傷手指,然後就身體出狀況,結果就掛了。
所以因為小指受傷,因此變成砍斷一隻手臂,這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好死不如賴活嘛。但這除了殘廢之外,又引發另一個議題......怎麼麻醉?
可不是每個人都是魔關羽,動外科手術時只要用下棋就能屏蔽痛覺(那怕下棋對象是黑嘉嘉那都是沒辦法的)。麻醉至今都是一門高風險的技術,麻醉少了,可能一刀下去,患者直接痛醒;可麻醉多了......應該就直接完蛋,那也不用動手術了。所以在古代,有人會用酒當作麻醉劑,這都算可以理解的範圍,我有聽說過谷人曾實施固體麻醉,那何謂固體麻醉?那就是,先用槌子把患者擊暈,之後再進行切除手術,先不管這方法的麻醉效果如何,因為無論是誰都無法確定掛掉的患者是死於失血過多,還是死於撞擊。
當然如果麻醉那麼麻煩,古人的想法也很簡單......那就不麻醉了。於是就會出現外科手術與綑綁play結合的狀況,那情景比奪魂鋸還恐怖。
雖然上述內容現在看來都是遺憾以及荒謬,但如今的學問,沒有任何一門不是從冤枉路上累積而來。這也突顯歷史的價值,其一,是透過了解過去而了解現在的形成;其二,是透過了解過去,而旁推出當時的時代背景,進而更加了解同一時代下的形勢(像是古人為何短命,當你看到古代醫療,你都要佩服那些古代人瑞究竟生命力有多頑強)。
所以即便我還沒看《中世紀的身體:從黑暗時代人類對身體的認識,解讀千年文明大歷史》,但這本書要討論的主題就已經深深吸引我了。
重點是,本書還附有大量圖片,這對非醫學背景的人來說,無疑是認識醫學的重要媒介。畢竟專有名詞不認識,那就靠圖片理解陌生的知識了。
那接下來就進入主題,抽書啦!
若對本書有興趣的朋友,請完成以下動作:
1.
按讚及公開分享本篇文章
2.
在底下留言「我想認識中世紀的身體」,並跟我分享:如果你會想精通一個科別的醫學呢?(例如:腸胃科、骨科、獸醫......)
就有機會將本書帶回家。
我們將在一周後抽出2位幸運的朋友,大家不妨來試試手氣吧。
購書可往此處走: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83568?sloc=main&fbclid=IwAR0bexr3_RJZI-MWHRB31Y1Gps60YbnI2jaqN89-5lh8iZVoR7HL0cAbEhs
#中世紀的身體_從黑暗時代人類對身體的認識_解讀千年文明大歷史
#時報出版
#千萬別說你什麼都沒有_你還有病呀
古細菌例子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BBC中文網】東西方有關牀的13個有趣事實
在一天的長途奔波後,沒有什麼比上牀休息再好不過的事了。牀,這個供人們休息和睡眠的地方,其實還有更多的趣聞和歷史。
牀還是英國女詩人雷切爾·隆恩(Rachel Long)創作的靈感來源。她還寫了一首《牀的頌歌》。
牀既是慾望和夢想的空間,也是色情的舞台。除睡眠外,人一生的生、老、病、死無不在牀上演繹著。
BBC為你梳理了我們最鍾愛和富有詩意的家具 - 牀的13個有趣事實。
一、八萬年前的牀墊
牀墊比牀出現更早,有關牀墊的最早證據來自七萬七千年前的石器時代。
在南非的洞穴中人們睡在手工編織的牀墊上。洞穴本身就不是很舒適,再加上為了避免各種爬行的蟲子人們還需要把牀墊墊高 。
因為那時人們吃住都在洞穴中進行,久而久之牀墊變得骯髒油膩,人們之後就會點火將之焚燒。
二、最早的牀就是一堆石頭
土耳其的加泰土丘(Catalhoyuk)是新石器時代(一萬年前)最早的城鎮。人們在搭起的平台上睡覺。
而在蘇格蘭奧克尼群島擁有六千年歷史的斯卡拉布雷(Skara Brae in the Orkneys)人類定居點中,人們也是在堆起的石頭上睡覺,像動畫片《摩登原始人》裏那樣。這其實就是最早的牀。
三、古埃及人的牀
富有的古埃及人牀腿有精美的雕刻,底部往往雕成動物爪子形狀以支撐整個牀。
跟現代牀相反的是,古埃及人的牀不是平的,它中間彎曲或是牀腳向下傾斜,比牀頭低。因此,牀尾處往往要放腳凳以防止人往下滑。
四、睡在牀上不意味著高人一等
在西方,睡在牀上而不是地鋪意味著你的社會地位更高。但在東方和世界其它一些地方未必如此。
例如,日本傳統的榻榻米就是直接鋪在地板上的。
在哈薩克斯坦的部分地區,人們用一種叫tushuks的睡袋鋪在地板上睡覺仍然十分普遍。這是因為傳統的遊牧習慣,不得不攜帶帳篷和牀一起遷移。
五、羅馬人和希臘人在牀上吃飯
古羅馬人和希臘人的牀更是多功能的:它們不但用於睡眠,同時還用於就餐。人們會斜倚在牀上,伸手拿桌上喜愛的食品來吃。
因此,下次你在牀上吃東西時也不必感到內疚,因為你只不過是追隨羅馬富人的習慣而已。
六、一些中世紀的牀巨大無比
在中世紀的歐洲,大多數窮人是睡在稻草和乾草上的。
但富人則開始打造「大牀」。這些牀巨大無比,最著名的當屬伊麗莎白一世女王時代晚期的維爾大牀(也有稱韋爾鎮的大牀,Great Bed of Ware)。
這些牀超大,足可以睡下一整隊足球隊員。這種牀設計成可拆除移動型,因此,當有錢人旅行到下一個鄉村莊園或城堡時就可以帶上它。
七、與牀有關的引文短語從何而來?
英語中有一個短語叫「sleep tight」, 意思是睡個好覺。這個短語的來歷就跟牀的製造有關。
早期的現代牀通常都是木牀,牀腿和牀架都是木製的。但是牀中間的格柵繩索往往使用天然纖維,它們有伸展性,有時會變得鬆弛因此需要扯緊。這就是「sleep tight」晚安短語的出處。
八、四帷柱大牀彰顯身份
四帷柱大牀(the four poster bed)誕生於1400和1500年代。這種牀上面有頂和遮蓋,周圍則有厚厚的帷幔。牀上還有許多靠墊。整個牀就像一個小劇場一樣。
這種漂亮的四帷柱大牀是展示身份的方式,不僅僅是因為牀主人需要侍從伺候。
九、牀曾是政治生活的中心
近代早期,牀在歐洲君主政治生活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中,包括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和英國國王理查二世是宮廷中發展這種文化的兩位主要君主。
對他們而言,牀是政治生活的中心。巴洛克政治文化的核心思想就是國王和王后就是國家權力的化身。
因此,你越靠近君主和他們的私密日常生活,你就越得寵。君主的牀就是一個舞台,它是君主進行各種活動和禮儀的中心,以展示誰才是他們最得意的大臣。
在凡爾賽,最受寵的大臣甚至可以獲得邀請見證國王晨起的經過。
十、嬰兒搖籃上方掛刀辟邪
過去,基督徒相信人在睡覺時非常脆弱,這時他們的靈魂容易受到攻擊,因為魔鬼的力量在黑暗時達到巔峰。
《聖經》中有許多人們在睡夢中被謀殺的例子。因此,人們在上牀就寢前有一大堆禮儀。
除了最常見的牀前祈禱外,人們還會用一些由珊瑚製成的辟邪物和護身符防身。有人還會在脖子上戴狼牙,嬰兒的搖籃上方也會懸掛鐵刀辟邪。人們認為金屬可以抵禦惡魔攻擊。
十一、牀墊越多越好
同樣在近代早期,家家戶戶都非常重視牀,並為此投入了令人難以置信的金錢、時間和資源。取決於你的身份地位有多重要,你可以把6個牀墊重疊起來。人們花在牀以及牀上用品的開銷佔整個資產的三分之一。
英國大文豪莎士比亞在遺囑中把他認為第二好的一張牀留給了他妻子,廣為人知。
十二、英國女王維多利亞時代引進鐵牀防病
直到19世紀,幾乎所有牀都是木製的。大約在1860年代,人們開始意識到病菌的存在,木牀框容易受到細菌和虱子的攻擊,因此人們開始改用鐵牀架。
鐵牀更容易清潔,因此也更衛生。同時,牀墊設計也開始改變,螺旋式彈簧牀墊開始應運而生。
十三、英國女王維多利亞時代發明了嬰兒室
在古代相當長的歷史時期,一家人都是睡在同一張牀上的。但1837年至1901年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統治時期,人們開始辯論是否應該分牀睡。
維多利亞健康專家撰文寫道,兒童應該與父母分開睡,以免他們的青春能量在夜間睡覺時被成人吸走。
#生活 #歷史 #文化
古細菌例子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05/04(六)或 06/16(日)14:00
活動資訊課程: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哈克工作坊】~讓你的存在,成為別人想親近的禮物~06/29(六) & 06/30(日)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897
【7/4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6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僅剩三位名額)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在專屬於你的天地裡,持續陪伴著你~
啟點xLine@:https://line.me/R/ti/p/%40teb0498p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歡迎來到「一天聽一點」,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主題是「恢復力」。
從小到大呢,你一定有「遭遇挫折」的經驗。比如說,你曾經在學校運動會裡,大隊接力的時候跌倒了,結果害班上的第一名飛了;從此以後,成了班上的罪人,很多年都不敢參加同學會。
或者是呢,你在談戀愛的時候,因為說錯了一句話、做錯了一件事,讓對方跟你提出分手,一直情傷到了現在,不想再談戀愛,也不敢再談戀愛。
又或者是呢,在職場上面,你曾經得罪過客戶、搞砸了專案、賠了一大筆錢這些事情。這些工作的挫敗,讓你從此以後可能停留在原地,再也不敢接受任何新的挑戰,或者是重新創業。
我相信每個人遇到這樣的事情的時候,在短時間之內,心情都很難再度的恢復美麗。
但是你會不會很好奇,為什麼有些人遇到挫折的時候,他可以很快的恢復,而且還越挫越勇、屹立不搖。
你一定從小就聽過,國父孫中山先生的故事吧?這比較有時代感喔!但是,比較現代的例子就是什麼?「地才」啊~蔡依林嘛!
她一出道的時候是少男殺手,但發生和經紀公司的合約風波,她甚至於被指控忘恩負義,演藝事業還一度中斷;然後又被專業的音樂人,評選為年度十大爛歌手。
在這些風雨底下,她仍然充滿韌性的站起來,不斷的充實自己,還奪下了金曲獎最佳女歌手、最佳專輯…這些獎項;她再造了自己的事業顛峰。
所以無論是歷史人物,或者是每個領域的成功人士,他們成功的原因,多數人會歸因為他們「成功的條件」。但是在我看來喔,他們的成功,來自於他們的「恢復力」特別好。
其實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你多花一分鐘的時間,取暖討拍、舔傷口,你就少了一分鐘,能夠創造自己更多的可能性。那些活得好的人,不一定是機會比你多,但肯定是「恢復得比你快」。
然而,你可能會覺得喔,他們之所以比較容易從逆境當中爬起來,可能是因為運氣好、有貴人幫忙、他老子有錢。或者是他血液裡面的DNA太強,天生就是那種不服輸的個性…這些因素。
所以呢,他們的「恢復力」才會這麼的棒。如果喔,你確實就是這樣想,那不好意思,今天會顛覆你的想法。
我從身心科學的角度來看,其實「恢復力」是可以有效操作、可以學習的,而且一點都還不困難!
那到底什麼是「恢復力」呢?我相信每個人都有受傷的經驗,以一般的常識來說,身體某個部位,一旦有了創傷、傷口。
雖然呢都會流血,但血液裡面的白血球,也會馬上啟動,去阻止這些傷口的細菌進到身體裡面,對人體造成更大的危害,這一般來說,就是我們的「免疫力」。
而當我們受到挫折跟打擊的時候,雖然身體的外表並沒有受傷,但心靈受傷了,儘管表面上可能看不出來。
可是呢,有時候看不出來的傷,才需要好好的處理,因為這樣的「內傷」啊,會影響得更深、更遠。所以呢,在遭受挫折之後,能不能恢復對自己的信心?能不能從挫敗裡面走出來?
這樣的「恢復力」其實就是一種在心靈上面的「白血球」,你也可以把它說成
是「心靈的免疫力」。
如果你想要擁有更好的「心靈免疫力」,更好的「心靈白血球」。你只需要有意識的多練習,接下來我跟你分享的五個具體方法。
我相信你的「心靈病毒」來襲的時候,你就能夠輕鬆的擊敗它們,再度擁有明亮的好心情。
所以呢,這五個的第一個,叫做你要先「好好的呼吸」。是的,你沒有聽錯,想要啟動「恢復力」的第一個步驟,就是「好好呼吸」這麼簡單!
我想你一定很好奇喔,這個簡單的「好好呼吸」,和「恢復力」到底有什麼關係呢?
我來舉兩個身心連動的例子,你可能會比較容易明白。
一般來說喔,我們都知道喝咖啡能夠提神,但你一定也知道,喝太多的咖啡因,反而會讓人感覺到焦慮;這就是過多的生理刺激,去改變我們情緒狀況的一個現象。
那另外一個例子,你可能一定也發生過。就是當你肚子餓的時候,其實你只是想吃東西,可是在你沒有吃飽之前,你對任何事情都沒有興趣,甚至於不耐煩,還會發脾氣。
也就是說喔,肚子餓造成的生理反應,是全面癱瘓你的情緒控制,讓你的心情低落,或者是煩躁誒。
其實有太多的例子可以證明,我們生理的狀況,的確會影響到心理狀況;所以我們可以按照這樣的途徑,反向控制我們的情緒,讓它朝向正面的方式發展。
如果你不相信的話,你可以試著想想看,當你做完Spa,或者是泡過熱水澡之後,你的情緒通常會是什麼樣的感受?
你是不是會覺得很舒暢、很自在,而且呢身心感覺到非常的放鬆。那難道是「熱水」有跟你進行心理諮商?「熱水」跟你好好聊一聊嗎?
其實不是嘛!也就是說啊,我們身體狀況跟情緒之間,是絕對的正相關。身體狀況好,情緒自然就好。
甚至於當我們情緒低潮的時候,直接採用身體的途徑來幫助自己調整,效果反而會更快、更好!
只是當我們在遇到挫折的時候,不太可能馬上就經由泡澡,或者是按摩來得到情緒上的舒緩。那這個時候,最快速又最有效的身體途徑,去調整自己心理狀態,那就是透過「呼吸」。
在科學上呢,已經有研究發現喔,刻意進行呼吸的練習,可以減少我們的可體松的分泌;而可體松就是「壓力荷爾蒙」。
可以讓我們把身體,調整到一種更平靜的狀態,去幫助我們身體快速的從壓力當中復原;甚至於,會緩解你面對挑戰的時候的緊張程度。
所以,當你想要啟動「恢復力」,簡單的入口就是養成「好好呼吸」的習慣。
「好好呼吸」的基本的方法,其實就是每天花幾分鐘的時間,閉上你的眼睛,全神關注你的呼吸裡面,注意自己呼吸的速度、節奏、頻率。
那漸漸的,你會開始注意到,這看似很普通的呼吸,其實是可以調整自己的情緒。
打個比方喔!當你感覺到恐懼的時候,可能你會發現,自己的呼吸變得越來越快、越來越淺、越來越急促。
而這個時候呢,你可以有意識的放慢自己的呼吸,利用那種比較深而且緩慢的吸氣,你的心跳就能夠透過這個途徑,慢慢的放慢下來,進而讓自己的身體也跟著放鬆。
當你能夠越來越察覺自己呼吸的方法,你就能夠越來越掌握,自己每個當下的情緒。那麼無論在任何的困境,你都可以透過呼吸讓自己穩定下來,也穩住情緒,你這樣子才能夠好好面對所有的挑戰,並且想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其實在我所開的課程裡面,尤其是像「CIA通達力」,這樣的結合個別指導的課程。第一門課,我就會教所有的學員,調整呼吸的方法,覺察自己的呼吸模式。
進而讓你能夠一步步的探索、發現自己的外在慣性和內在的信念,並且找到適合自己的調整,活出你自己想要的人生。
我很歡迎你可以把握這學習機會,這會是你改變人生的起點,相關的課程,在我們的影片說明裡面都有。
而接下來,我要跟你分享,第二個啟動「恢復力」的方法,那就是「走路」。
有研究告訴我們,在大自然裡短時間的散步,就可以顯著的降低焦慮感,讓我們保持正面的心情,甚至於還可以提升記憶力。
更有研究告訴我們,多和大自然的景色接觸。比如說,走在行道樹的步道上面、到河濱公園散步,就能夠帶給人幸福的感受,而且減低壓力感。
所以呢,當你遇到挫折,一直待在原地、原位,要自己好起來;還不如呢「好好呼吸」,然後「出去走一走」會來得更有效果。
第三個方法,叫做「關注自己的身心反應」。
我們忙亂的生活作息,經常會讓我們為了追求快速;所以呢,去吃一些方便但不健康的食物。那也會因為這樣子熬夜、忘記運動,或者是過度運動。
讓我們失去對自己身體的敏感度,然後放任自己的身體狀況走下坡,進一步的還影響到我們的情緒,造成精神上面的一個不安寧。
然而你有沒有發現,所有生命裡面的「不順」,幾乎在那同時,都跟你的身體出了一些狀況,會是同步、同時發生的?
所以如果你發現喔,自己已經忽略自己身體狀況一段時間了,我會非常建議你,開始從一些小地方調整自己的生活習慣、生活步調;我說喔這叫做「建立一些小習慣」。
哪怕只是每天做「五下深蹲」,這麼小的開始,你的潛意識都會收到一個正面的訊號,讓你開始感覺到自己的身體狀況;進而開始為自己的健康負責,而這樣子身心互動的正向循環就會開始。
所以說到這裡,你可能會想,到底要怎麼「建立小習慣」?那關於這方面的實際操作,在我的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裡面,有清楚具體的引導。
我們已經有很多朋友加入這門課,得到很大的幫助;我也在這邊歡迎你,一起加入、一起學習!
那麼接下來呢,啟動「恢復力」的第四個方法,那就是「相反邊的運動」。
什麼是「相反邊的運動」呢?簡單來說,就是去做一些,和你平常習慣相反的運動。
如果你平常的運動習慣是偏向比較「動態」的,像是跑步啊;那這個時候,你可以試著做瑜珈、打太極,這一類比較「靜」的活動。
那如果你原本的運動習慣就是「靜的、靜態的」,那我很建議你,你可以刻意的去打羽毛球、去游泳,這種比較「動態」的運動。
這樣刻意的操作,其實讓你在快跟慢這之間喔,好好的感受自己身體的變化,好好跟自己真正的在一起。
在此同時呢,也會因為運動模式的不同,你的大腦不同的區域也會得到適度的刺激,去產生更多的彈性跟創意。
更重要的是喔,在快跟慢之間,來回感受自己的「呼吸」、感受自己的肢體、感受自己當下的心情。它能夠讓你重新建立起對身體的敏感度,能夠更有效的調節生活步調和情緒。
最後呢,啟動「恢復力」的第五個方法,就是去「擁抱你愛的人」。
每個人在遭遇挫折的時候,往往會因為一時的失落,感覺到孤單、寂寞。那這個時候呢,你身邊有個愛你的、支持你的、願意對你展開雙手的人。
他就能夠讓你感覺到溫暖,讓你的身心都能夠得到充分的休息,重新聚集你的內在能量。
更重要的是喔,有研究告訴我們,「擁抱」會讓人心情愉快、舒解壓力,甚至於可以緩解疼痛。
擁抱的鎮痛效果,比嗎啡還要高出6.5倍。所以呢,能夠幫助人,更快的從挫敗裡面站起來。
我想這也是很多單身男女,會想方設法一定要交到男女朋友的原因之一喔。因為「被人擁抱」的感覺實在太棒了,彷彿回到母親的懷抱,讓人感覺到無比的安全。
其實說到這裡,人生難免會碰到一些低潮,但是呢有壓力、有失敗、有挫折,不必然就代表「結果」會很糟喔!
只要你能夠記得這五個方法:第一個「好好呼吸」、第二個「出去散步」、第三個「關心自己的身體健康」、第四個「刻意練習相反邊的運動」,最後一個,第五個「擁抱你愛的人」。
其實這五個方法,就可以幫助你啟動自己內在的「恢復力」,幫助你度過一切的難關。
其實圓滿的人生,不是奢求一帆風順,而是具備風雨過後的「恢復力」!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啟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我們在每一段影片的說明裡,都有相關的連結。
無論是我們的線上課程,還是實體課程,我都很期待,能夠跟你一起前進、一起學習,讓我們陪伴你圓滿自己的人生,謝謝你的收看,我們再會。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f76Ilh3d6Bg/hqdefault.jpg)
古細菌例子 在 Mark Sir 教室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渣馬已過,熱愛跑步的人不甘停步,思考如何跑得更好。我偶而跑長跑,有時為了選跑鞋傷腦筋,有沒有其他可能性?突然靈光一閃,腦海閃出「赤腳跑」三字。2009年,被喻為赤腳跑界聖經《天生就會跑》(Born To Run)面世。作者前往墨西哥尋訪隱世部落,模仿族人赤足時用前腳掌着地的跑法,傷患不治而癒。香港亦有赤腳跑手模仿,同樣發揮神效,奈何現代人穿慣鞋子,要回到過去學習原始人的步法,是否每個人都適合呢?學者就勸大家停一停、諗一諗,咪亂試。
盧松昌去年初開始赤腳練跑,其跑姿特色是前掌落地及步伐平移,雙腳移動幅度比一般人跑步小。
沒有跑鞋前,眾人皆赤腳跑步,更跑得甚遠。追本溯源,古希臘在馬拉松戰役擊敗波斯軍隊,菲迪皮德斯跑回雅典報捷,這42.195公里便是經典一例。另一把炮例子,就是埃塞俄比亞選手阿比比,1960年赤腳贏得奧運男子馬拉松冠軍。往後也有歐美選手赤腳訓練,但成績不能超越阿比比,風潮沉寂一時。2001年熱愛跑步美國記者Christopher McDougall,遍尋名醫治腳部各種傷患不果,卻不甘放棄跑步,毅然前往墨西哥的山谷,尋訪史上最強的長跑族群塔拉烏馬拉人,觀察他們赤腳跑步的習慣,2009年把自己經歷寫成《天生就會跑》,世界各地跑手爭相模仿。
在香港,赤腳跑文化未算普及,16年前參與香港長跑賽事的盧松昌,受《天生就會跑》一書影響,去年1月起赤腳練跑,並於facebook成立「香港赤足跑步」群組分享心得,群組現時有352人。
盧松昌於去年5月3日的國際赤足日,假尖沙嘴海濱舉辦赤腳跑活動。《天生就會跑》一書,令赤腳跑近年再掀熱潮。郭健龍於今年渣打馬拉松,赤腳跑完半馬,他說喜愛雙腳被雨水沾濕更舒服。
赤足戰半馬 「雙腳更涼爽」
「赤腳跑不是標奇立異,從前我曾患腳底筋膜炎,用很多方法治療都不斷尾,後來嘗試赤足跑,一至兩星期後筋膜炎消失了。」聽畢六十多歲的盧松昌的一席話,覺得不可思議,更厲害的是,他的最長赤腳跑距離達30公里,心想他腳底會否十分骯髒,或滿腳水泡,但竟然毫無傷痕,「我從來沒起過水泡,每逢腳底痕癢或刺痛便停跑。」而所跑的速度及成績跟穿鞋無異,無鞋一身輕,告別腳患驅使他對傳統跑鞋說再見。他說赤腳跑的秘訣在於步伐輕盈:前掌不用落力着地,要無聲。他認為大部份跑手對跑鞋過份依賴,保護雙腳不是靠對鞋,而是靠日積月累鍛煉的筋腱, 「跑鞋過份保護腳踭,弱化腳部肌腱,所產生的撞擊力由膝頭傳上盆骨及腰,日積月累會不自覺受傷。」他主要赤腳跑平地,如遇山路或石路,他會穿自製的橡膠鞋保護腳底。
有十多年本地長跑賽經驗的郭健龍,曾受左腳筋膜炎及左膝痛困擾,去年5月參加盧松昌舉辦的赤腳跑活動後,踏上赤腳跑訓練之路,「初初只試一至兩公里,覺得雙腳不焗汗,加上傷患沒復發,便逐漸加長訓練距離。」他於剛舉行的渣打馬拉松赤腳跑畢21公里半馬賽事,雨中作賽沒令他舉步維艱或跣倒,反而覺得雙腳更涼爽,沾滿雨水及塵埃的雙腳他視作等閒,「預咗,返屋企洗乾淨咪得囉。」但他提醒,赤足訓練需要循序漸進,不能一步登天。
學者:跑姿不當令傷患轉移
現代跑鞋於七十年代面世後,有些人因穿鞋受傷,令他們有意慾赤腳跑,看看能否減低傷患。美國足科醫學會(American Podiatric Medical Association)指出,現時還未有足夠證據顯示,跑步受傷和穿鞋有關。浸大體育學系副教授雷雄德表示,穿鞋跑及赤腳跑的最大分別在於跑姿,「穿鞋跑主要是腳踭着地,對膝關節負荷較大,赤腳跑是前腳掌着地,可改善部份人的膝關節痛症,但傷患可轉移至足部,例如引致足底筋膜炎等。」赤腳練跑,能否幫助跑手治療腳患,他認為每個人跑姿不同,成效是因人而異,「原始人赤腳周圍跑,但現代人走路穿鞋,跑手需花一段時間適應姿勢。」此外,他指香港多石屎路,赤腳跑容易令雙腳磨損及起水泡,加上道路骯髒,有機會受細菌感染。雷雄德舉例指,2011年男生馮允謙赤足跑全馬,為內地山區學童籌款,結果跑到生水泡見血。雷雄德提醒跑手如要轉換跑姿,應先諮詢專家意見。
赤腳跑姿示範
Step 1
身體挺直,彷彿有條直線在半空牽引着,踮起腳尖,髖關節用力,帶動腿部及身體向前傾。
Step 2
前腳掌輕力着地,再輕力平移另一隻腳向前。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dgpj4j8F8nE/hqdefault.jpg)
古細菌例子 在 古細菌領域 的相關結果
古細菌 領域 · 嗜鹽細菌- 包括在鹽湖和高鹽度海洋環境中發現的幾種嗜鹽生物。 · 甲烷球菌- 詹氏甲烷球菌是第一個基因測序的太古代。 該產甲烷菌生活在熱液噴口附近。 ... <看更多>
古細菌例子 在 4-2課文分析 - 于萱的生物筆記 的相關結果
細胞壁不含有肽聚醣, 其構造特殊,酵素對溫度或酸鹼度的適應性也與一般細菌不同,它們可適應極端惡劣的環境,如溫泉和深海熱噴囗。古細菌有甲烷菌(Methanogenic Bacteria ... ... <看更多>
古細菌例子 在 古菌-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的相關結果
目前沒有已知的作為病原體或寄生蟲的古菌,他們往往是偏利共生或互利共生。一個例子是產甲烷菌(英語:methanogen),生活在人和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