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盆紀 ⠀◎林宇軒
⠀
離開城堡後,學會觀察
長高的牆是如何拉低天空
我記得那些混濁的日子
人群喧鬧,語言模糊
超載的墨水開始掉落
我們提起悲傷的繁史
迎接雨傘的花季
⠀
關起門窗,外頭的景色
模糊如高舉的泥盆
腳化為池雙眼成為金幣
我知道故事的結局:
舉手投足都是出生的城
每瞥餘光都必須精準投入
那些封起的雨和封不了的雨聲
⠀
春天來的時候,我剛被洗淨晾乾
灰色的世界裡沒有絕對
我曾溺水如浮動的島
島上的生物都被圈養
時鐘是主人,定時餵食歷史
這裡沒有悲傷沒有快樂
更沒有形象
⠀
我知道我們都將繼續。
循環是唯一的生存方式
在不會塌陷的天台反覆洗禮
習慣所有的雨及所有黑暗
牆外的風景趨近對鏡
光與光進行遮掩的辯證
直到我們成為一樣的人
⠀
我記得我混濁的樣子
身體是臨時搭建的模型
數字胡亂拼裝如鷹架
手中沒有地圖,迷宮裡
只能沿著風撿拾腳印
看人潮的海浪不斷翻頁翻頁
動作如我翻找從前的灰塵
忘了瞳孔裡有王國的遺跡
古老建築的積水蒸發
世界還是一片模糊
我卻必須了解清楚
⠀
離開城堡後,我重新認識天空
重新學習陰晴交錯
我記得在石牆內的每次祈禱──
在這個年代,乾裂的泥盆
我們曾是窗外的流星
曾被自己的願望灼傷過
⠀
⠀
-
⠀
第43屆香港青年文學獎新詩初級組冠軍得獎作品
⠀
-
⠀
◎ 作者簡介
⠀
林宇軒。在小令眼中屬於寶可夢裡的「『恰雷姆』:據說會透過冥想讓體內的能量提升,並讓第六感變得更加敏銳。會和山野融為一體來消除自己的氣息。」
⠀
-
⠀
◎ 小編小令賞析
⠀
八:先從題目開始,題目的遐想與聯結就很有想像空間。
蔓:還好吧?如果不去特意查詢「泥盆紀」的環境背景與歷史,單就「泥」與「盆」與「紀」這三個詞的匯聚,非得要古老或冶煉或蠻荒嗎?
薛:怎麼覺得根本就反著在誇獎起來了啊?真是危險。
八:題目危險嗎?範圍太大嗎?
蔓:公正一點應該要往下看它如何說服吧,哪有從題目讀詩就開始腦補到爆。
薛:第一個動作從「離開」出發,導致的改變有動詞:「學會、觀察」,接著往下的動態:「長高、拉低、記得、喧鬧、模糊、超載、掉落、提起、迎接」,非常忙碌,幾乎每一行都有一個行為去驅動前進的動能,都有事情在發生、在動作。
八:這不是很普遍常見嗎?刻意挑出動詞又如何?
蔓:這首讀起來好像可以一邊跳舞,很像在下動作指示。
薛:等一下!顯然你們重點錯誤,這是在講述「不能說的無」、「不能說的可」、「不能說的各種疑」不是嗎?
八:個人或讀者們想擁有更多輻射空間,或可能解讀的光譜不行嗎?
蔓:那麼,來談這首拘謹整齊的空間規劃好了。第一段跟第二段都工整得像赴京趕考交卷的試題。最有意思的是:「腳化為池雙眼成為金幣//我知道故事的結局:……/每瞥餘光都必須精準投入/那些封起的雨和封不了的雨聲」。
薛:真是溫柔。開槍就開槍為什麼是餘光?流彈又如何精準投入呢?
八:這首的經營意識比較強烈,或許整體來討論會比較客觀一點,很難段落拆解。
蔓:好吧,那就往下。
薛:還是會一直朝作者提示的方向去思考,雖然美感空間限縮,目的或功能性太強,但或許可以在第三段稍事休息或轉換感受,不會全面沉到底。
八:距離是一種幽微心理的表演。距離有了之後接著是速度。速度是很主觀的,如果從第一段就知道它通篇要處理的主題,接下來讀者能做的就是看它如何抵達,以及抵達過程中的情緒心境,有無翻轉的變化演繹。
蔓:是的,光看第三段「春天來的時候,我剛被洗淨晾乾……//這裡沒有悲傷沒有快樂//更沒有形象」接到第四段「我知道我們都將繼續。……直到我們成為一樣的人」,原本會想問為何「沒有形象」,結果到下一段得到解答,因為目標是被統一成一致的形象。會倒抽一口氣呢。
薛:到第五段,第五段很迫近逼人,卻又優雅矜持。到第六段,工整又回來了,也是漂亮收網的最佳情緒時機點。
八:居然敢用這麼難的詞,怎樣是「最佳情緒時機點」?最好能說清楚。
蔓:可以額外補充嗎?通篇看來,是一種非常人文而柔軟的情懷,那種打動的方式不是掏心掏肺,可接近娓娓道來,苦苦乾澀於自身如意外被席捲上岸的驚惶,可是沒有怨懟或憤恨,明明人性是很懂得如何利用自身勒索,但這首詩沒有,它提出了一個更高度純粹的清明感。
薛:最佳情緒時機點,是指在通篇閱讀的過程中,刻意操作的痕跡不多,並且耐心堆疊,透過動作完成的外景,透過形容貼近的內心,在動詞與名詞間,極度有意識地選擇與排列組合之下,達到最後首尾乾淨如交響樂的嘎然而止。
⠀
八:動詞出場順序:「離開、學會、觀察、長高、拉低、記得、喧鬧、超載、掉落、提起、迎接、關起、高舉、化為、成為、知道、舉手投足、出生、投入、封起、封不了、來、洗淨晾乾、沒有、溺水、浮動、圈養、餵食、沒有沒有更沒有、知道、繼續、循環、塌陷、洗禮、習慣、趨近、進行、辯證、成為、記得、搭建、拼裝、沒有、沿著、撿拾、看、翻頁、翻找、忘了、蒸發、了解、離開、認識、學習、記得、祈禱、曾是、灼傷」這些動詞的使用不論是對比上的錯落,或是延伸情緒營造出的連綿感,都有整體性的有機感。更不用說將名詞揀選後,置入詩作中所能引發的內心共鳴。
⠀
蔓:工整是技巧面的精心設計,冷靜淡然卻是整首詩選擇反抗的姿態。明明是參與歷史現場正面臨危險,應是情緒激昂,或更激烈極端的感官效果,這首詩選擇冷靜自持地給予安全閱讀的心理距離,會否有失真的疑慮?革命能這麼美嗎?
⠀
薛:它做到的是表態學習與私自記得,順從地讓每一句看起來都不服從。能把強烈情感反芻到有條有理,就算全盤皆輸也情深義重的低迴不已。
⠀
--
美術設計:吉兒
圖片來源:小令
--
|#關於文學獎的不重要冷知識|
金車現代詩徵文比賽,過去曾有明確的抒情浪漫色彩:「注入充滿詩意的幸福元素,塑造出浪漫的文學氛圍」,後改為「將充滿詩意的生活態度透過網路傳播,為台灣社會人文注入充滿詩意的文學氛圍。」
——小編C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香港青年文學獎 #泥盆紀 #林宇軒 #沒有悲傷沒有快樂沒有形象 #對話體賞析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3/20210324.html
古老的大鐘數字簡譜 在 銀色快手(Silverquick)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假如書有靈魂的話,我會想跟它們說說話。
那簡直不能叫做書店,建國菜市場的盡頭,紅磚道旁的階梯走上去,一階二階三階,鐵皮加蓋的三角形空間;本來是醬菜舖子旁邊閒置的一塊畸零地,裡頭擺放了幾個鐵製層架,被統一漆上灰藍色,如同傳統雜貨店的貨架長年積著灰塵,又像是戍守邊防的衛兵,一動也不動守護著書冊的靈魂。
假如書有靈魂的話,我會想跟它們說說話。
鐵製書架的邊緣有些鏽蝕的痕跡,不知為何我總喜歡用小手去觸摸那些褐紅色的鏽斑,它凹凸不平,卻有著奇妙的觸感和冰涼的溫度;
許多別人看過的二手書被送來這裡,參差不齊的排列在架上,這些書籍沒有特定的分類,放學後一有空,我會一個人來到這間書店,尋找有插圖的故事書。
像是水牛出版社的歐茲國系列叢書,字小小的,排版密密麻麻,但我知道裡面藏著秘密,好喜歡魔法師與女巫的故事。
我可以待在那裡二小時,每本書都翻開來看個幾頁,找到想讀的段落渾然忘我的把整本故事書一口氣讀完,我喜歡嗅聞舊書的氣味,每本書的氣味都不同,個性也不一樣。
逼仄的店面,像三角形狀的起司蛋糕,屬於尖角的部分,有個戴黑框眼鏡的先生坐在櫃台後方,每次去他總是在看報紙。
他坐在一張木椅上,座墊是有孔眼的竹編物,夏天時很透氣,習慣蹺起二郎腿的他,嘴裡叼著香菸,歪著頭沉浸在社會新聞版和地方新聞版之間,他閱讀的時候,有種知識分子特有的氣度和優雅。
穿著白色的襯衫,彷彿很仔細的用熨斗燙得十分平整,沒有絲毫皺折,他梳著烏亮的油頭,感覺也是個很有品味的人。
雖然那時的我,還不太懂品味這兩個字的意思,或許我會用優雅來形容,畢竟小學生懂的詞彙並不多。
有幾種人常出現在書店裡,我仔細為此觀察過。
比方像是退休老人,他們會戴著老花眼鏡,像是偵探一樣不放過架上任何一本書的細節,彷彿有著堅定的信仰,這裡頭一定藏著某本我命中註定要相遇的書,我得把它給找出來帶回家慢慢賞讀,泡一杯老人茶,或許坐在籐椅上,靜享閱讀時光。
也有附近上班的公務員趁著空檔溜出來,來到書店淘書,準是些什麼政治、歷史掌故、武俠小說、小道消息雜誌;還有主婦會提著菜籃走進來挑本傅培梅的食譜,穿著制服的學生來買國高中的參考書。
有收破爛的拉著三輪車載了一些不知哪兒回收的書冊,探頭進來問書店老闆要不要,看來熟門熟路的,稱斤掂兩的算好大概的數字,我看見老闆從長褲的口袋掏皮夾,抽出一張綠色的百元鈔上頭印有國父的畫像,就這樣遞給對方。
整車的書換得一張百元鈔,當時的錢一定很大,雖然我不知道該如何換算,總覺得好厲害,一整車的書耶,整理起來肯定要花不少時間。
我個子很小,有些層架很高,我的手搆不著,角落放著矮凳,站上去勉強可以拿到放在高處的書,那些通常不是給小朋友看的,也不是什麼限制級的書。
對任何書都感到新奇,那裡是我私密的遊園地,我甚至不會找同學陪我一起逛,我很享受這種獨自的樂趣,每一本書都是低調而華麗的冒險,我站在書本的入口,就像是通往異世界的知識通道;
我曉得有些未來在另一端等我,呼喚我,誘惑我,進入類似格列佛的小人國,某本故事書的封面還真的畫著一個躺在地上的人,身上穿著類似十八世紀英國上流社會的服飾,卻被一群迷你的小人們用繩索綁起來,釘在地上。
連頭髮也一束一束呈放射狀被釘在原地,我好喜歡這封面,故事也很精采,情節引人入勝,當然二話不說,馬上從口袋掏出零用錢拿去櫃台
——老闆,我想買這本(踮起腳尖)
——這本沒有注音喔,你確定要買?
——沒關係,我看得懂。請問多少錢?
——這本算你十五元,要常來喔。
書本的世界如此迷人,我幾乎忘了要回家,天黑時,老闆會走到門口晃一下,抽根菸看看街道和天空,不忘提醒我該回家了,我總是依依不捨的回望那些架上的書,好希望把它們全部都帶回家;
我會一次看個過癮,有空時再重複回味那些精采的冒險故事,主人公的奇幻經歷,跟著想像去旅行,小小年紀已經在腦海裡編織了遠方的風景:
有煙囪的房子,斜斜的屋頂,教堂的高塔和鐘聲,廣場上的白色鴿子,香氣四溢的麵包店,神秘的道具工坊,還有馱著貨物的馬匹,有馬伕舉起鞭子拉著繮繩,大聲喊著:架!架!從青石鋪的街道上疾駛而過,
我隨著那些畫面,也跟著奔跑了起來,快樂的吹著口哨,踢著路上的小石子,那年我七歲,就讀中正國小一年級,我愛上了閱讀,無法自拔。
到處都塞滿了書,二手書店真的是很奇妙的空間,不同年代的書雜亂的堆放在一起,好像坐在同一艘船上的難民,等待海上有人能夠拯救它們。
有時會有嗆鼻的氣味,據說是書本接觸了空氣中的水分,散發出特有的潮霉味,但有的人並不介意,反倒覺得浪漫,可以想像成古老貴族的後花園,當雨後乍晴時草地上的潮濕氣味跑進你的鼻子裡,就是那種感覺,
微風吹拂時,門前風鈴會左右搖晃,發出悅耳的聲響,我會聽見賣冰淇淋的小車叭噗叭噗在附近叫賣,夏天的氣息就在涼鞋和冰淇淋之間蕩漾開來,好想念那樣的日子,沒有什麼好煩惱的事,只想著時間該如何打發,看完書或許可以找鄰居小朋友打棒球,
我知道上禮拜小明他爸爸買了全新的棒球手套,皮革的味道很特別,聞過一次就很難忘記,好想戴上棒球手套實際體驗一次接殺好球的瞬間,那一定非常酷!
打完球差不多傍晚六點,可以回家等著看卡通無敵鐵金剛。
我不會說自己是鑰匙兒,打從很小的時候母親早已賦予我相當程度的自主權,放課後中正國小的鐘聲響起,總是獨自一人返家的途中,我想做什麼都行,
住在小康的幸福社區裡,我們這兒的生活機能便捷,鄰居會互相照應,孩子們的生活圈頂多就是學校附近的商店,還有同學們的家中,我們沒有安親班,街道就是我們樂園,只要不發生危險,可以盡情地探索玩耍,只是天黑要記得回家,
童年沿著熟悉的馬路散步,背著書包和水壺,進行各種巷弄間的冒險,採集別人家的桑葉和水果,去信箱搜刮廣告傳單,還不知外面世界的遊戲規則,
小屁孩懂得如何找樂子,創造新的遊戲,去結交陌生的朋友,懂得以物易物的法則,換許多自己想要的怪獸模型超人力霸王玩具和軍事武器集卡冊。
啟蒙讀物是一本插畫版的《格林童話》以及東方出版社的《居禮夫人傳》,那是小一的月考全科滿分,母親送給我的第一份禮物,
她會在睡前朗讀故事給我聽,我睡在自己的房間,有小小的書桌和簡單的書架,除了學校課本以外,我會把圖書館借來的書和從書店買來的書分開放,我喜歡整理書架的感覺,應該是從小學就養成的習慣,
母親是我人生最初的選書師,我有問她為何會挑選這兩本書給我,她說我的想像力很豐富,《格林童話》蒐集了許多不可思議的故事,幾乎沒有小朋友不喜歡格林童話吧,我很喜歡這份人生禮物。
我記得最後一個故事,是講一個在河邊擺渡的老人,有一位少年意外的來到河邊,老人划船載著他渡到對岸,跟他說如果你到了巨人的國度,可以小心翼翼的拔取他頭上的三根金毛,你就會變成一個超級富有的人;
少年經歷了挑戰和難關,總算完成任務,不過他並沒有離開河邊,他接手老人的職業,在河邊成為擺渡人。
這故事竟然預言了我現在的職業,運用思考工具為別人的人生擺渡,說不出的神奇;
一則童話故事,就是一顆小小的種子,什麼時候會在成長的階段發芽,你完全估算不出正確的時間
總之,我在意的這個故事,現在變成了我的職業,至於我是如何拔到巨人頭上的三根金毛,請容我暫且保守這個秘密,有機會的話,我會跟你私下慢慢說。
散文作家林文月編譯的《居禮夫人傳》東方出版社印行。
記得書中描寫到冬天瑪莉˙史克多絲卡(居禮夫人本名 Marie Sklodowsdka,波蘭人,1867年生。後來與夫婿法國人皮耶居禮結婚,才成了居禮夫人。)
為了節省金錢的開支,每日工作結束就泡在公共圖書館直到熄燈為止,省去電費和暖氣,窮到沒有錢買暖被,只好把衣物、甚至椅子拿出來壓在自己的身體上,企圖以重量換取溫度,
有個週末她身上的錢僅足夠買一塊長長的法國麵包或是一本文辭優美的詩集,她選擇餓著肚子買詩集回家慢慢讀,如此艱苦自學終於她考取夢寐以求的大學,拿到獎學金解決生活上的困境。
《居禮夫人傳》它影響了我對於知識無止盡的渴求以及在困境中仍不放棄自己,努力尋找邁向光明之路。
如今,我是個挑選書籍給讀者的專業選書師,回到最初的原點,我深知是因為生命中有個始終相信我的潛能和天賦,並默默推動著我前進的支持力量,
都要感謝我的母親,在寒冷的冬至迎接我來到這個溫暖的家,並持續供給我可以閱讀的環境,若沒有這位選書師,我的人生無從開啟,也許沒機會從書中領略這世界的新奇美好,
書本是我的奇異恩典,我希望有機會把這份禮物也送到讀者的心中,成為指引你通往奧茲國仙境的黃金大道。
我人生最初的選書師
文 / 銀色快手(Silverquick)
20190524 AM 03:36
初發表於 生鮮時書
原始網址 https://newsveg.tw/blog/12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