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壯士
1937年8月11日
廣東大學學生轉
黃埔軍校第四期的畢業生
謝晉元上校率軍
奔赴上海
參加中國抗日戰爭中
死傷慘烈的淞滬大會戰
日本飛機從台灣松山機場起飛
轟炸上海的中國守軍據點
初戰卻敗於高志航的中國空軍
但皇民化的台灣人積極出錢出力
支持日本人攻佔上海
蓮舫的家族是台南大地主
就捐了兩架零式戰鬥機
另有台灣人高達5000多人
志願赴上海
擔任日本軍隊的後援工作
中國軍隊上海敗戰後撤
台灣人全島興高彩烈
瘋狂慶祝日本天皇的神威
中國軍隊抵抗了三個月
最後失敗撤退只留下
謝晉元率400多人死守
四行倉庫
對外號稱800多人
四行倉庫臨近英國租界
英國人怕被波及
要求中國政府撤走謝晉元部隊
但英國人卻違背承諾
把謝晉元部隊軟禁在英租界
長達四年
直到珍珠港事件
日軍攻入英租界前
謝晉元早已被汪精衛特務
收買的士兵殺害
剩下的謝晉元部隊人員
被日本人送到太平洋戰俘營
交由台灣籍日本兵關押看管
但三分之二很快被台籍日本兵
虐待死亡
這些台籍日本兵被歐美媒體
取了一個恐怖稱號
「福爾摩沙警衛」
這些台灣人身上都出現
路西法效應
以虐死中國戰俘來取悅日本人
作爲對日本人效忠的表態
四行倉庫的中國守軍
是中國民族主義的血淚象徵
但最後活著離開
台籍日本兵手中的民族英雄
不到二十人
這批台籍日本兵戰後
被西南太平洋軍事法庭
以虐待戰俘罪名判處死刑者
有100多人
但另有300多人無罪釋放回台
其中有一半以上
後來參加二二八事件
以武力攻佔台中市及
雲林虎尾機場和嘉義水上機場
歷史的真實面貌
有時相當殘酷
https://youtu.be/zKmCDlqjN-Y
台中戰俘營 在 兩個男孩日常食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8/10/07
✨#台中鹹食 ✨
一中商圈新開了一家微菜專賣店🥗
還可以搭配戰斧豬或燻鮭魚營養滿分💯
/
[#沐#muweichai]
上次吃#廢青 發現一家新開的沙拉店😍
店面純白裝潢非常簡約文青
使用埔里有機生菜經過臭氧殺菌食用更安心❤️
每天有不同配料和主食
有海鮮和肉可以選擇超讚的啦👍
/
#沙拉套餐 $380
以沙拉為主食肉和海鮮當配角🦐
生菜都是嫩芽非常細緻清脆
最喜歡芝麻葉有點香料的香氣很特別😳
而副餐有戰斧豬、鮮蝦、鴨胸、燻鮭魚等
鴨肉是生食級鴨肉!外皮炙燒後有淡淡炭烤香氣🦆
戰俘豬的肉質比較有嚼勁
以黑胡椒和鹽味調的剛剛好直接吃就好吃😋
還有百分之百松露醬很濃郁滑順~
套餐都有附慢磨果汁也有紅酒、白酒可以選擇🍷
/
如果你是起司控的話也有超大起司可以自己刨喔!
整體吃下來非常清爽健康有菜有肉很滿足👏
/
📮地址:台中市北區育才街3巷5號(豐仁冰巷子進去)
⏰時間:11:00-20:00
🔺IG: @muweichai
#兩個男孩食台中
#兩個男孩食台中鹹食
#台南美食#台南#台中美食#台中#高雄美食#高雄#彰化美食#彰化
#igfood#igfoodie#tainan#taichung#popyummy
台中戰俘營 在 IC 之音 FM97.5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臺灣電影筆記:星輝焦點.何非光】
談及日本統治年代台灣地區的電影製片事業,此時志於電影的有心人,除了日本片廠偶來借景的跨海製作外,多數遠行至滿洲或上海灘奮鬥,較少有機會在本島真正大展拳腳。
聆聽節目▷ https://goo.gl/fVjyAt
台籍電影導演何非光,負笈東瀛,再投身上海影業,與阮玲玉等一代巨星合演電影,之後轉戰幕後,在抗戰期間於中國電影製片廠攝製系列愛國電影,名滿國際,戰後更率領劇組返回台灣,深入山區紀錄原住民原聲原影歌舞場面,將之收錄進劇情電影中,何非光晚年人海沉浮,與台灣影壇重新結緣,已是半世紀之後的事了。
根據何非光之子何大欣的敘述,我們可以更了解何非光這位台灣早期電影人物的生平,節錄如下。
---
父親本名何德旺,1913年生於日本殖民下的臺灣臺中市,在11個兄妹之中排行老幺。祖父何日新,在臺中經營「土礱間」(碾米廠),家境還算富裕。由於祖父熱衷於教育,家教很嚴,幾個兒子都學有所成。
父親從臺灣輾轉來到上海,偶然的機會下當了一次替身演員,從此也開啟了他的光影人生。從一名龍套演員逐步成長為當時電影界公認的第一反派小生。父親先後出演了《人生》、《暴雨梨花》、《小玩意》、《母性之光》、《再會吧,上海》、《昏狂》、《熱血忠魂》等諸多影片。
1940年春節,「在華日人反戰聯盟」組織日軍俘虜作反戰宣傳演出,父親擔任翻譯。這些日本戰俘的經歷吸引了父親,也讓他有了創作的衝動。他想「倘若將俘虜的故事編成一部電影,讓他們自己演自己,現身說法,對反戰定有貢獻」。此後,父親來到戰俘收容所與戰俘一起生活40多天,收集到了更多鮮活動人的素材,而這部電影的劇本也漸漸成形。
《東亞之光》這部劇本描寫日本軍國主義發動侵華戰爭後,高橋三郎、中村等新兵應徵入伍。山本大尉對他們訓話,絕不能當中國軍隊的俘虜,否則性命難保。不久,新兵在山本大尉的帶領下由漢口赴九江戰場,途中遭遊擊隊襲擊全體被俘,最後被送到俘虜收容所「博愛村」。早已在這裡接受改造的山本之弟次郎驚喜地認出了哥哥,但山本認為兄弟倆在戰俘收容所見面是軍人的恥辱。經過學習和改造,大多數戰俘為中國軍隊寬大的政策所感動,認識到誰才是這場戰爭的真正敵人,什麼才是真正的「東亞之光」。但山本思想轉變不大,情緒消沉。在一次婦女工作隊徵募寒衣的公演中,戰俘們演出了自己編導的話劇《東亞之光》。演出前,山本收到家中的來信,深受觸動。演出開始後,當劇情表現一名日本士兵與婦女糾纏時,山本眼前突然出現了妻子和兒女在日本孤苦生活的幻覺,他忘記了身在舞臺,對那位日本兵的扮演者揮拳痛打。山本的「假戲真做」贏得了台下觀眾的熱烈掌聲。不久後,在良知和正義感的驅使下,山本和戰友們依然踏上了對日反戰宣傳的征途……
《東亞之光》拍攝期間遇到了重重苦難,當時日軍正對重慶進行戰略轟炸,攝影棚被炸、器材被毀。但經歷萬難,影片最終於1941年在重慶國泰大劇院首映。抗戰八年之中,父親相繼拍攝了《保家鄉》(1939年)、《東亞之光》(1940年)、《氣壯山河》(1944年)和《血濺櫻花》(1945年)。這四部影片當年在國內外公映後產生了很大影響。
抗戰結束後,從1946年至1949年間,父親導演了6部劇情片和1部歌舞片,包括《蘆花翻白燕子飛》、《同是天涯淪落人》、《花蓮港》、《某夫人》、《出賣影子的人》、《人獸之間》和《天山之歌》。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父親于1947年回到台灣拍攝的影片《花蓮港》。
1947年7月,父親率劇組17人在台中霧社、台東等地拍攝外景長達2個月,父親的兄長因會講山地話而作為外景嚮導。由於影片描寫了台灣少數民族和漢族青年之間的愛情故事,父親還邀請了一群台灣少數民族青年男女參加影片的拍攝。影片拍攝完成後在上映完成了剪接、配樂、沖印,並在上海、台灣兩地上映。
(節錄自2013年《臺聲》雜誌)
本節目由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補助製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