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講座分享 》
時間:9月11日(六) 11:00-12:00
地點:台中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B01表演藝術館(台中市南區復興路三段362號)
主辦:文化部,台北書展基金會承辦
9/11(六) 上午我在台中有一場分享,取名為《以插畫家作為一種職業和志業》,這個標題我在2018年於台北國際書展的演講也用過,但我沒有偷懶喔,因為過了三年,想法又有些轉變,也多累積了一點點東西
原本也想過別的內容(例如之前在交大上過的繪本設計,不過如果這樣才偷懶),整理自己永遠是最難的
也想要藉此機會,再梳理梳理自己,因為今年是我當插畫家的第11年
10年真的是一個基礎的建立,這兩年慢慢有些轉變,是我以前還不到時候時無法體會的。光是多一個媽媽的身份,也會讓想法改變許多,但是這些轉變,都很努力地朝著更貼近心裡的方向,沒有妥協、也不想委屈,因為時間不再是自己獨有的,所以當我擁有時間時,我就要100%的確定,這就是我想要做的事
昨天剛好看到台中前輩的一篇發文(內容如照片),很喜歡,內文來自藝術家阿強
我也很喜歡另一位插畫家分享的「find your personal voice」 ,找到你自己的聲音(而不是風格style), 很多人會問插畫家怎麼建立風格,畫風只是一個傳遞的媒介,就如設計、音樂、舞蹈⋯⋯各種藝術形式都是媒介,重要的是你想傳遞什麼?
插畫家的工作,除了為客戶、為了明確的目的傳遞東西之外,還可以有什麼樣的 personal voice?我也一直還在嘗試,如果你對這個行業有興趣,歡迎過來聽我分享(念舊講古)
⋯⋯⋯⋯⋯⋯⋯⋯⋯⋯⋯⋯⋯⋯⋯⋯
(圖說)一直都很認真的 Sketch book(2004 - 2006),有我早期的「一半一半」,還有第一個插畫作業「禁忌」
⋯⋯⋯⋯⋯⋯⋯⋯⋯⋯⋯⋯⋯⋯⋯⋯
《 講座報名 》
每場30人,額滿後開場前10分鐘開放現場候補者入場
➞8月28日 (六) 11:00-12:00 阿尼默
#1 阿尼默「畫畫的人:談小輓和情批的創作歷程」
報名網址: https://bit.ly/C_E1
➞ 8月28日 (六) 14:00-15:00 Ballboss & Stories
#2 Ballboss 「劇場思維的圖像世界衝撞—混搭表演與視覺藝術的故事思考」
報名網址: https://bit.ly/C_E2
➞ 8月29日 (日) 14:00-15:00
#3 劉旭恭「繪本創作經驗分享」
報名網址: https://bit.ly/C_E3
➞ 9月11日 (六) 11:00-12:00 陳姝里 / Chu-li Chen
#4 陳姝里「以插畫家作為一種職業和志業」
報名網址: https://bit.ly/C_E4
➞ 9月11日 (六) 14:00-15:00 張梓鈞 Tzu-Chun Chang
#5 張梓鈞「插畫新鮮人的生活練習 」
報名網址: https://bit.ly/C_E5
同時也有9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0的網紅胡毓棠股海淘金,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趨勢投資高手的88堂台股必修課:從觀念到分析,從選股術到心理戰,帶你買進利多大未來」 2021年你不可錯過的投資工具書,不管你是剛進入股市的股市小白,或是已經在操作操作過一段時間的投資人,這本書都可以幫助到您。 新書講座時間- 3/7(日)14:00-16:00 新北市立圖書館總館3F演講廳 地...
台北國際書展 演講 在 海豚老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今天是 #世界閱讀日
剛好昨天有個一歲多寶寶的媽咪詢問海豚老師
關於親子共讀繪本的問題
所以把多年前海豚老師紀錄的文章再次分享給大家
當年繪本與音樂結合的課程並不普遍
海豚老師應該算是滿早就開始推動及編創這樣的教學
當時,每次報名前常有許多家長詢問這是什麼樣的課程
對於 #繪本音樂課,覺得很新鮮
然而現在,各式各樣的課都在運用繪本
家長不妨多利用課堂上所玩過的繪本
在家帶著孩子讀
不用害怕重複,其實小小孩很喜歡重複
尤其對於他們所熟悉的繪本
甚至會希望你一念再念
我們家的小海豚,甚至念到他會背出來,換他講給你聽
或是很久以前讀過得繪本
隔一段時間會再拿出來請你講給他聽
很喜歡家長課後和海豚老師分享或交換育兒的想法
也在此跟大家分享囉!
台北國際書展 演講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這篇是極少數我願意接受邀稿寫作的文章...
【面對變動的時代,更需要獨立書店的觀點】
~二0二0年友善書業獨立書店「非文學類」排行榜觀察(文章出自《閱讀的島》)(此文近3000字)
文|洪震宇
二十一世紀才邁入第二十年,就遇到這個世紀變動最劇烈的一年。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席捲全球,讓全世界閉關自守,人心惶惶之際,只有台灣迄今安然無恙,但是全球化的停滯,衝擊各行各業,台灣也不能倖免。
此刻,當時代的高速轉輪突然停滯的時刻,正是透過閱讀沈澱與靜思的時機。從今年友善書業合作社的非文學類排行榜的變化來看,可以看出變化幅度與軌跡。
觀察2017到2019年這三年的十大排行榜,共同點就是台灣在地化的課題。2017年是職人類書籍掛帥,包括《做工的人》、《靜寂工人》、《開店指難》與《像我這樣的一個記者》,談的是工人、獨立書店店長與記者的職業故事,另外幾本也都以台灣議題為主。
2018年入榜的書籍,幾乎都以生態、農業與環境、藝術與文化主題為主。像《食.農:給下一代的風土備忘錄》、《我們的島:臺灣三十年環境變遷全紀錄》、《看不見的雨林─福爾摩沙雨林植物誌》、《手繪台中日和》、《紙上明治村2丁目:重返臺灣經典建築》等書。
2019年的台灣在地主題更豐富多元,進榜多達九本。從山林與海洋構成的自然環境,包括《黑潮島航》、《台灣山林百年紀》,建築類的《台灣日式建築紀行》與《街屋台灣》、飲食類的《台灣漬:24節氣的保存食》、地圖指南類的《台灣地圖》、《臺北歷史地圖散步》與《台灣最美的地方:國家公園地圖》、歷史,甚至還有屏東在地書籍《本地The Place03:屏東》。
這三年的排行榜,融合城市與鄉村,山巔、海濱與群島各個不同類型獨立書店的非主流觀點。這些觀點不同於主流銷售排行榜,也與金鼎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Open book」年度好書有所區隔(2017年《靜寂工人》獲得金鼎獎、《做工的人》入選「Open book」、2018年《看不見的雨林─福爾摩沙雨林植物誌》與2019年《黑潮島航》入選「Open book」)。
==2020年排行榜的年度課題==
獨立書店的觀點,也會隨著大環境挑戰而流轉與變動。從大環境來說,2020年呈現跟過去三年截然不同的劇烈變動。疫情的衝擊改變過往的生活型態,例如無法出國,要保持社交距離,也增加更多個人時間,在動蕩不安的環境中思考未來的因應之道。另外,下半年的報復性國旅,也增加國人往在地旅行的機會,同時香港抗爭的議題一直延燒,雖然疫情讓這個抗爭熱度趨緩,但是中國對抗爭人士大動作的拘捕,仍然引發台灣人的關心。
在這些趨勢下,2020年十大排行榜名單展現很大的變動。主要是出現兩本翻譯書、兩本與政治議題有關的書,還有三本關於香港議題的書,相對於去年九成都是台灣本土文化、生態與歷史為主的書,今年只有兩本入榜。
仔細檢視榜單,前三名內容就跟過往特色截然不同,也代表今年獨立書店的三種新觀點。前三名依序是《給未來的讀者》、《本刊文責一律由總編輯鄭南榕負責:《自由時代》雜誌編輯室報告文選》與《風土經濟學:地方創生的21堂風土設計課》,分別呈現自我反思與探索、伸張民主與真理、創造在地與世界連結的三種觀點。
==三個觀點,三種探求==
先談自我反思與探索的角度。《給未來的讀者》最令人意外,過往第一名都是談比較大的議題,例如《黑潮島航》談環境,《如此人生》與《做工的人》談的是被忽視的勞動者,然而《給未來的讀者》看似非常軟性的「雞湯文」,其實是談很堅硬的閱讀價值,透過簡短溫暖的文字,鼓勵閱讀者在個人的微小世界中,創造好奇探索的旅程,才能創造不同的未來。
由於作者李惠貞經常帶領讀者在獨立書店進行閱讀探索的活動,也曾在友善書業的社員大會演講,對於獨立書店的店長來說特別有共鳴,更會與讀者分享《給未來的讀者》的觀點。
另一本進榜的翻譯書《就是走路》,也類似《給未來的讀者》的風格。文字簡短溫暖且知性,透過走路來探索自我,也是一種閱讀世界的方式。這兩本書在疫情動盪的年代,傳達追尋平靜時光與自我沉澱的意義。
今年排行榜呈現的第二個觀點是伸張民主與真理。以《本刊文責一律由總編輯鄭南榕負責:《自由時代》雜誌編輯室報告文選》為例,這是鄭南榕1985~1987的文選,為什麼要閱讀三十多年前的文章?身處自由時代的我們,再去看當年的論述,依然覺得很熟悉,沒有任何違和感,同時論理清楚,仍具有時代精神與意義。
榜上另一本也讓人意外的是《北農風雲》,作家吳晟談的是女兒吳音寧在北農擔任總經理時,被政黨與媒體惡意打壓的過程。同樣也是清楚的說理,運用證據去反駁惡意抹黑,目的是還原事實,追求公平的真理,具有透過公共論述來突破假新聞的價值。
伸張民主與真理的觀點,也適用在三本香港議題的書籍上。《被消失的香港》是藝術畫作,呈現香港人民抗爭的意義,以及威權打壓的恐怖。《烈火黑潮:城市戰地裡的香港人》則是運用台灣與香港兩地的媒體力量,透過現場報導與攝影,有脈絡的第一手記錄香港反送中運動的歷程。《香港第一課》是有系統的探討香港遭遇的各種問題,從認同的爭議、制度的爭執與未來的方向,一層一層追根究底,找出底層的問題與脈絡。
這五本書都是談公共議題的政治之書,在今年排行榜上比重最高。獨立書店的店長們一定特別關心民主與自由,真理與公平的價值,才會推薦給讀者,希望持續關心台灣與香港的未來。
最後一個觀點是創造在地與世界的連結。在地化不是為了內縮,而是為了與外地、世界更好的溝通,入榜的《風土經濟學:地方創生的21堂風土設計課》,談的是台灣熱門的地方創生議題,主張深度找尋台灣各地的風土價值,透過系統化的方法與流程,以人類學的在地紮根態度與方法,由下而上的挖掘與設計,不能濫用政府資源,才能夠帶來文化、社會與經濟三贏的價值。
這本書能夠排行第三名,代表散落在台灣各個角落、重視風土文化內涵的獨立書店,也關心書店如何能成為共好平台,協助地方、社區實踐文化、社會與經濟的三贏。本書作者也經常到各地的獨立書店演講,希望與讀者面對面溝通,討論地方風土如何創造永續經濟的議題。
另一本《通往世界的植物:臺灣高山植物的時空旅史》,則是深入高山肌理深處,透過臺灣高山植物擔任引路者,呈現百萬年來臺灣島與全世界的連結,讓讀者重新認識臺灣高山的生物多樣性,以及獨特價值。
最後一本翻譯書是比較學術的《觀光人類學:旅行對在地文化的深遠影響》,要讓讀者反思觀光發展的正負面衝擊,包括保留文化遺產、發展生態觀光維持生態保育,也有失去地方主體性、環境污染等議題,讓我們思考發展觀光的類型、方式與價值,也能與《風土經濟學》相互呼應,也傳達獨立書店重視觀光議題的公共性。
==獨立書店,向讀者提問==
綜合觀察2020年非文學類榜單,能看出獨立書店的觀點與選書提案力,對不同議題的倡議與主張。尤其今年榜單有三本書各自獲得其他書籍大獎,是四年來最多的一年,也能看出店長的慧眼,包括《風土經濟學:地方創生的21堂風土設計課》獲得金鼎獎,《烈火黑潮:城市戰地裡的香港人》得到台北國際書展的編輯獎,《通往世界的植物:臺灣高山植物的時空旅史》入選「Open book」美好生活書。
在這個閱讀日漸式微、讀者不太去書店買書的年代,每年還會出現三十家新書店,這傳達什麼意義與價值?也許是與變動的時代對話,更重視獨立思考的價值。
如同《給未來的讀者》最後一章的提問:「你想生活在什麼樣的世界?」
獨立書店用2020年的這十本書向讀者提問,也為讀者解答。
台北國際書展 演講 在 胡毓棠股海淘金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趨勢投資高手的88堂台股必修課:從觀念到分析,從選股術到心理戰,帶你買進利多大未來」
2021年你不可錯過的投資工具書,不管你是剛進入股市的股市小白,或是已經在操作操作過一段時間的投資人,這本書都可以幫助到您。
新書講座時間-
3/7(日)14:00-16:00
新北市立圖書館總館3F演講廳
地址 : 新北市板橋區貴興路139號
-
如何買到這本書籍呢?
線上購買通路1/21開放預購 :
博客來► http://bit.ly/3oLhmRt
誠品►http://bit.ly/3nNezWB
金石堂►http://bit.ly/3ifaYPN
momo►http://bit.ly/38HHWp1
參加台北國際書展的朋友可以在1/25當天在書展搶先購買唷
加入胡毓棠Line群組享受最即時投資資訊 : https://line.me/R/ti/p/%40ssn1438l
【專長介紹】
學歷:台北大學統計系、政治大學國貿研究所
經歷:非凡財經台、商業台節目來賓:錢線百分百、股市現場、財經晚報等
專長:深入產業研究,對於市場有極高的敏感度,擅長挖掘中小型黑馬股。
操作特色:穩中求勝,結合技術面、籌碼面操作輔助,追求穩定利潤報酬。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pHA1eZTyTEM/hqdefault.jpg)
台北國際書展 演講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直子的心及其變奏──駱以軍〉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20/05/02/%E3%80%8C%E7%9B%B4%E5%AD%90%E7%9A%84%E5%BF%83%E3%80%8D%E5%8F%8A%E5%85%B6%E8%AE%8A%E5%A5%8F%E2%94%80%E2%94%80%E9%A7%B1%E4%BB%A5%E8%BB%8D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FB:https://www.facebook.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駱以軍 #華文小說 #文學
─────
上一集我們談論了駱以軍的小說特色:他常常在一篇小說中雜揉了看似並不相關的故事;而這些故事卻在核心有著深層的聯繫。
他的主題往往關乎生命中「最根本的原因」──所謂「真相」,所謂「直子的心」,那些「一大箱倒翻的傀儡木偶箱後面的動機是什麼」。
他善於叩問生命中那些無解、待解的問題。
而接下來我們要討論的,是駱以軍2001年出版的小說《遣悲懷》,其中一篇名為「發光的房間」的章節。
故事情節如下:主角「我」是個高中男校學生,成績差,外貌亦不突出,除了羨慕高大帥氣的同學在女人堆中吃得開之外,唯一的慰藉只能是在學校樓梯間偷窺對街老公寓裡的「裸體家庭劇場」。
這家庭劇場甚是奇異,是個室內天體營,成員在家一律不穿衣服。
所謂不穿衣服,還真就是字面上的意思──爸爸、媽媽、姊姊、弟弟四人皆全裸上陣。
這很奇怪對吧?然而時日遷延,共同窺看的同學們看膩了天體秀一一離去,只剩下主角「我」依舊癡迷地留守閣樓。
「我」為何留在那裡?除了想看裸體之外,應該也有「想知道為什麼他們都不穿衣服」的成分吧。
但當然,再一段時間之後,終於連「我」也離開了。
許多年後,「我」再次回憶,當時究竟為何就此離開了那座陰暗的閣樓,那霧濛濛的、窺看的窗洞?
扣下那「最後的離棄」之扳機的,究竟是什麼?
「我」想起原來有一天,「我」居然看見了家庭中的弟弟,一個人在踢毽子。故事如此述寫:
我心裡想:這不是真的吧?男孩專注盯著那枚染得嫣紅豔藍的羽毛毽。所以他的兩手像企鵝行走時退化羽翼擺放的位置。他的頸子甚至隨著右腳抬起踢接毽子的韻律一伸一縮。......且因為他為了和那枚他追逐踢上踢下的毽子之間保持著一種重心的恆定,他整個人在那個房間裡,其實像是慢速舞蹈般地旋轉著。所以從我那個位置看過去,在那白日天光未退而集中景象難以聚焦的框格裡,一會兒你看到一只青白青白的光屁股蛋;一會兒你又看到在他抬腿接毽子的空隙裡,他那團尚完全沒長毛的男孩小卵囊,像塊贅肉那樣一左一右搖晃飛揚。
小說結束。是不是覺得既荒謬、又寂寞、又好笑呢?
這篇小說題名為〈發光的房間〉──是否讓你直接聯想到前兩集裡提到的「直子的心」呢?
那個在電動遊戲畫面冰涼冷光裡,「道路十六」裡沒有入口,無法進入的一寸方格。那「最後的格子」。
然而〈發光的房間〉的窺看者「我」,隨著漫漫長日,在所有痛苦的臆想之後,不知為何,在某天,透過閣樓窗洞,突然魔幻地、超現實地看見了老公寓裡那樣的畫面──
一個小男孩,那裸體家庭的弟弟,在發光的房間裡踢著毽子──那最後的「景觀」終究如此可笑、荒謬,令人無言以對。
伊格言分析,駱以軍在此組織的意象極其精準──
男孩踢毽子的持續旋轉象徵著生命的徒勞與重複;而所謂「贅肉」(一塊無用的、多餘的身體)同樣指向某種虛無與廢棄。
整個畫面的青白色晦暗光度則隱喻了生命實相之冰冷,荒涼且不忍卒睹。
那意象既精準又奇特,正確展示著主題,使生命的「真相」遂如曠野暴雪般瞬時洶湧襲至。
那是生命最後的虛無與困惑,就像〈降生十二星座〉說的,「那像一大箱倒翻的傀儡木偶箱後面的動機究竟是什麼」──舉世孤寒,而我們無處容身......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
☞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香港文匯報報導:棄醫從文 伊格言闖進精神世界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OT1909020001.htm
☞ 關鍵評論網專訪:透過YouTube頻道展示文學,我的小說虛構其實是把刀子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3126?fbclid=IwAR05NUrcGYIO3CsGLtBwld1XzR2nRnADvGqidEEJzqqpytThgaI2-lABsGc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zSqAUiDEmsk/hqdefault.jpg)
台北國際書展 演講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直子的心及其變奏──駱以軍〉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20/05/02/%E3%80%8C%E7%9B%B4%E5%AD%90%E7%9A%84%E5%BF%83%E3%80%8D%E5%8F%8A%E5%85%B6%E8%AE%8A%E5%A5%8F%E2%94%80%E2%94%80%E9%A7%B1%E4%BB%A5%E8%BB%8D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FB:https://www.facebook.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駱以軍 #小說 #推薦書
─────
愛的核心秘密是什麼?生命的存在,有什麼理由和邏輯嗎?
你知道打遊戲也可以打得「很哲學」嗎?
這是本集的主題,來自伊格言老師的文章〈「直子的心」及其變奏──破解駱以軍〉。你可以在影片下方的頻道資料處找到全文連結。
故事來自台灣作家駱以軍的「早期經典」〈降生十二星座〉。
背景是一九八〇年代末期,一個沒有網路、沒有手機、電腦遊戲僅能單機運行,無法連線,滿街都還是電動玩具店的年代。
敘事者「我」進入「滿妹」開的酒吧「滿妹的店」,玩起一款老game「道路十六」。
「道路十六」是什麼?簡單說來,畫面有4╳4共十六個迷宮格,形成十六個地形各異的小世界;
而逃逸者(遊戲者駕駛的賽車)必須在其中躲開追逐者(警車)的追緝。其中免不了有錢袋、泥淖、錦標旗等賞罰物件;
克服了一個迷宮格之後再進到下一格繼續。
然而,敘事者「我」卻發現,在畫面右下角的迷宮格,亦即十六個迷宮格之一,居然並無入口。
沒有入口,無法進入──這麼說來,缺損的「道路十六」不是該叫做「道路十五」才對嗎?
敘事者「我」和酒吧老闆娘「滿妹」談起這件怪事。怎麼一個好好的game,卻硬是有著這奇怪的缺陷?
然而後來他們得知,根據《一九八二年電動年鑑》的說法,迷宮之所以沒有入口,原來是程式設計師刻意為之:
「『道路十六』的原設計者是一個叫做木漉的年輕人,這道程式上市之後三個月才被人發現出了問題,也就是第四格沒有缺口無法進入。至於是木漉刻意設下的一格空白,還是程式設計中途因他瞌睡而發生的錯誤,沒有人能知道,因為木漉在『道路十六』推出後一個禮拜,就在自己的車房內自殺了。總公司找了木漉生前的好友,也是他們電動程式圈子裏另一個數一數二的高手,一個叫做渡邊的傢伙。
「這個渡邊,嘗試著把木漉設計的程式叫出,卻一籌莫展,原來有關第四格部份的程式,被木漉單獨用密碼鎖住了。年鑒上還透露著另一段關於這兩個程式設計師之間的一段秘辛:似乎是在木漉死去之後──或許在他生前便已暗潮洶湧地進行──渡邊愛上了木漉的妻子,一個叫做直子的女孩……
「渡邊沒有辦法拆開鎖住第四格入口程式的密碼,但他也不是省油的燈,就另外設計了一套進入第四格的入口程式,但這個入口,他只好把它放在別的格子的迷宮裏了。不知道有沒有人找到這個入口,但顯然確實是有這麼個入口,可以進入第四格裏。年鑒上提到,渡邊替這個看不見入口的第四個格子,取了一個暱稱,叫做『直子的心』。而且,他在『道路十六』上市一周年的那一天,也在自己的家裏自殺……」
木漉、渡邊、直子,三個人名其實來自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的三位主角。這是駱以軍暗藏的典故。
而隨著故事峰迴路轉,在〈降生十二星座〉裡,我們終於找到了方法進入了那第四格,那「直子的心」......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
☞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香港文匯報報導:棄醫從文 伊格言闖進精神世界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OT1909020001.htm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3RGAOqOM5u8/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