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視雷射 #前置作業 #遠見眼科
以下為重要資訊ℹ️請一定得詳讀
⬇️⬇️⬇️⬇️⬇️
戴眼鏡&沒戴眼鏡
除了造型上的不一樣以外
最重要的就是舒適度及方便性🤨
😱😱😱😱
太緊張啦~但又很期待興奮‼️
花了好大的勇氣終於決定要做「近視雷射」了
以前常常聽到一些⚠️副作用及⚠️風險都不敢做❌
我的近視大約左右眼各快500度
但最困擾的是➡️散光
因為小時候有弱視造成左右兩隻眼睛度數不平衡
散光250up在晚上視力特別的糟糕 有光線的大方大散〰️〰️到不行
而且近視眼鏡至少配了5⃣️副
要拋開至少20年戴眼鏡的習慣
以及花下大錢配的每副眼鏡😖
真的是要下決心啊❗️
從國中戴角膜塑型
硬式眼鏡的穿戴較不舒適及清潔步驟繁瑣
到平常化妝打扮美美的戴隱眼
但時間長了眼睛分常干涉不舒服😨
戴上眼鏡做任何事情都不太方便尤其是
💪🏻健身運動的時候
一流汗就會開滑😑
還有現在防疫期間需要戴口罩
有戴眼鏡的一定知道口罩+眼鏡=起霧
🆘太多太多的不方便
讓我這次下定決心要雷射掉一切煩惱
來到【遠見眼科】做第一次的視力檢測
@眼科職人-張聰麒 / 遠見眼科 好視力 有遠見
這次檢測報告說明的是👨⚕️張聰麒張院長
畢竟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做雷射
且在雷射手術前會有繁複且詳細的檢測項目
當天來掛號的時候超級大爆滿
大家都搶著給張院長看‼️
好啦廢話不多說~
➡️真正想做眼睛雷射的可以仔細看一下
下面會跟大家說明一下術前的檢測項目有哪些
1.全自動驗光機:
最基本每一次到眼科都一定會測的一台機器
要你仔細的看前方的熱氣球~一下就測完了!!
2.眼壓機:
眼壓機比較特別!會噴出一點點的氣來測試眼壓
3.最佳視力矯正:
也是滿少會測到的機器!會以這台機器做更進階的視力矯正
看一下度數大約在哪裡!也是從機器裡看一下數字啊及符號左右邊及線條之類的測試
非常的詳細 測了有一段時間!
4.視力檢查:
接著就是做一般的開放式視力檢查!
像每一次我們去眼科或要配眼鏡時會遮住一隻眼睛看符號左右邊一樣
再次確認眼睛的度數及矯正號的最佳度數!
5.海德堡眼底斷層掃描:
海德堡 HRA+OCT是一種非接觸性的廣角及超廣角眼科診斷影像系統,
用於查看眼睛前、後段,包含2D、3D影像、斷層影像、眼底照相、
及螢光攝影(螢光、自發螢光),及執行眼睛解剖及眼睛病變的測量。
6. 角膜弧度儀:
角膜弧度儀的測量來得到角膜彎曲度的資料,也可以判斷被檢者的散光主要是屬角膜散光或是水晶體的散光。
7.淚液測試:
需要點散瞳眼藥水!大概需要30分鐘的時間 這之間會點個三次
之後再點麻藥後做石蕊的淚液測式
(散瞳藥水點完後4小時會比較畏光!)
8.裂隙燈檢查:
醫生會關燈使用儀器及照燈光做眼睛的檢查
用於眼前節健康檢查,觀察眼瞼、結膜、鞏膜、角膜前房、虹膜、瞳孔、晶狀體及玻璃體前1/3等。
以上檢查完到診間醫生會看剛剛所有的檢查報告去評估是否適合做雷射
張醫師非常的細心講解眼睛的大概狀況
很開心的我的眼睛可以做雷射沒問題👌🏻
整體檢查項目做下來
雖然複雜但都是很必要的檢查
會影響術前術後的結果以及準確度
裡面的驗光師都非常專業
且再檢測的時候會引導你
讓你不會那麼的緊張😃
接著就是等下次的手術啦
大家敬請期待啦❤️
我會多拍照片跟詳細的說明
讓想做眼睛雷射手術的你們可以先大概了解!!
有興趣的也可以在這邊留資料唷
裡面也有詳細資料🔍可以參考
➡️➡️ https://pse.is/MGY4Z⬅️⬅️
🎉星和醫美集團與 #眼科職人張聰麒醫師 聯手打造星和遠見雷射中心,大家也知道我一直有在星和作保養,所以很信任星和選擇的團隊,決定在星和遠見雷射中心做手術🤩
【眼科職人-張聰麒院長介紹】
✅參考資料學經歷
1.中國醫藥大學臨醫研究所碩士班
4.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眼科專科醫師
2.現任新竹中國附醫眼科主治醫師
5.台灣白內障屈光手術醫學會會員
3.前馬偕醫院眼科視網膜主治醫師
✅專長
1.蔡司Smile全飛秒近視雷射
6.黃斑部病變微創手術
11.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2.蔡司Presbyond老花雷射
7.高度近視黃斑部病變
12.學童近視弱視矯正
3.微創飛秒白內障雷射
8.青光眼視神經層掃瞄
13.電子全自動配鏡儀
4.高階老花散光水晶體
9.視網膜裂孔雷射手術
14.美國角膜塑型驗配
5.黃斑部病變藥物注射
10.飛蚊症檢查及治療
#德國蔡司儀器 #Smile全飛秒 #近視雷射 #星和遠見雷射中心
#眼科專業權威張聰麒院長
台北神經醫學中心掛號 在 陳佩琪Pegg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今天來寫篇日記,題目是「悲慘的一天」…
昨天下午上課時就覺得噁心感很重, 整個人很不舒服,想想應是生病了,晚餐也不敢吃, 等到先生11點多回家後,請他把房間角落的垃圾桶拎到我床邊, 以備接下來的不時之需…
先生不忘顯現醫師本色 :「妳是食物中毒?還是諾魯感染?」接著他說:「有一個旅行團下機後吃了東西,接著轉到台北玩, 結果發生類似食物中毒症狀, 食物中毒通常有6-8小時的潛伏期, 應該不是在我們台北,而是在…」沒心情聽他長篇大論, 只想趕快睡著, 看看能否減緩不舒服的噁心感。
通常疾病嚴重到一定程度, 會把人從睡眠中叫起來 (頭痛的病人,若睡覺會痛到醒來, 臨床上就是有意義的) ,果不出其然, 半夜爬起來抱著垃圾桶狂吐…
這還不是最悽慘的, 第二天起床,考慮要不要請假, 但左思右想,門診請假要先跟預約病人電話告知,那時也沒時間打電話通知了, 只好硬著頭皮上診, 到醫院是遲到了,上診遲到要說明理由,我文章一向不錯,洋洋灑灑寫上一堆理由, 看看能否獲得上級同情不罰錢。
今天還真的不能、也不該請假, 因為門診看診到一半, 急診還打電話來說急診醫生請假,拜託我過去COVER 一下,當下趕快塞個嘔吐袋到醫師袍口袋裡,匆匆跑去急診看病人…
到了急診,看到掛號的是一位新住民媽媽,帶著2歲多的小女孩就診,媽媽說小女孩從昨晚開始吐,沒發燒, 咦,怎麼好像跟我一樣,不過看那小女孩精神活力極佳,絕對比我這個「病」醫生好多了,但還是強打精神看完急診,再匆匆趕回門診奮鬥。
記得今天剛開診時,第一眼就看到門診list的名單上有一個65歲的老病患, 去急診前跟護理師說18歲以上要掛家醫科或內科, 果然從急診回來後,老病患的名字不見了,桌上多了一份邀我參加活動的邀請函,哈哈,曾有網友說我是歷屆最辛苦的台北市長夫人,不知是否真是這樣!
接下來是一個1歲一個月的小男生前來就診,媽媽說早上看過整形外科,順便過來打預防針, 護理師跟他解釋說常規預防針下午才有, 若早上要打,要到院外門診部的健康中心打,媽媽很體諒我們沒抱怨, 我也說會把掛號刪除, 不會留下爽約紀錄,不過媽媽想了一會,還是認為她的小孩有病, 想要看診,我只好打開病人的電腦畫面,開始KEY起病歷來…
「小孩什麼地方不舒服?」
「他胃口很差, 吃的很少!」
「他現在1歲1 個月, 體重9.5公斤,他出生時多重?」
「2.9 公斤」
「 醫學上一歲體重要出生時的3倍,約9公斤, 他現在13個月,9.5公斤很正常啊!」
「可是他就是吃的很少啊,我很擔心哪!」
「每天有排便?」
「有」
「活力很好?」
「太好了, 抓都抓不住」
接著我開始耍起醫生嘴皮子來了…
「 小孩幫妳省食物錢啊, 不吃又能長這麼好!」
不過既然看診了,還是本著醫生良知,按著媽媽描述的飲食習慣,給媽媽衛教一番…
「 飯前別讓他喝大量母奶, 飯前喝大量的水,會減少正餐(副食品)的攝取量 ,且母奶養分在這年紀已經不夠了。」聽了我的講解,媽媽看似很滿意的走了。
我不知道這樣沒開藥、 沒檢查的病人,是否願意用自費看診較便宜, 不過三歲以下幼童免部分負擔,還是用健保較便宜吧,本院不久前還因門診沒達到年減2%的目標, 自行吸收診察費,還被拿出來檢討,甚至還鬧上媒體版面。
先生常說台灣的健保,初始有設計但沒執行家醫轉診制度, 也沒辦法提高部分負擔或保險費, 大家知道福利都是「易放難收」,習慣既已養成,會走到今天這局面不意外!
這不是我今天最慘的, 最慘的還在後頭…
好不容易熬到快11點30分,門診快結束的時候了,心想終於可以休息了,這時的噁心感加上低血糖的休克感 ,腦袋迷迷糊糊的, 感覺快要撐不住了,但就在結束前5分鐘, 一位媽媽進診間了…
「醫生, 我要拿藥。」
「什麼藥? 小孩控制的好不好?」
我是小兒神經科醫師,常有慢性癲癇病人因發展遲緩或行動不便,家屬前來代拿藥的,但其它情況則不行。
「控制還好啦! 欣流要開3個月」
她講過敏, 我講癲癇,我們兩個人應是雞同鴨講…
「妳小孩沒來,前幾次不是我看的,先前醫師診斷都是寫過敏性鼻炎, 沒氣喘,怎可拿欣流?氣喘要到中重度以上,且每周、每月發作次數要達一定標準以上才可開立。」
「我以前在XX醫院開過,有醫師要我小孩一直吃到6歲(小孩現在5歲8個月) , 我在別的地方拿過藥, 現在只是沒藥了,來拿藥。」
「那一定是小朋友氣喘發作常在那個醫生門診追蹤, 回去那裡請原醫師評估開立,要帶小孩去,要紀錄晚上喘鳴聲和夜咳次數,本院沒妳小孩氣喘發作紀錄與頻率, 我無法開。」
看出媽媽是不高興了…
「好啦!好啦!不開就算了, 那我開其他感冒藥就好了。」
「妳小孩呢?」
「上課不能來啦,就照上次開就好了!」
「可是上次不是我看的, 又隔那麼久了?」
「算啦!算啦! 不開就算了, 別的醫生都可以, 就妳這個醫生不行!」惡狠狠地盯我一眼後, 併併蹦蹦的甩門出去了…
唉! 可憐的我…
台北神經醫學中心掛號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臺北榮民總醫院大門 1959 vs 2019
上圖由中央社記者李壽康攝於1959年11月1日,「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委員會臺灣榮民總醫院開幕典禮」在該院中央大樓大門前廣場舉行,由副總統陳誠主持,應邀觀禮者包括三軍首長、醫界人士,及外賓共計四百餘人。(圖片來源:國家文化資料庫)
謝謝我的表弟王建文特地幫我在榮總開幕整整60年後的2019年11月1日,於同地拍攝下圖。而上圖中的中央大樓也早在30多年進行改建工程,蛻變為目前的中正樓(1989年10月落成)。
1956年6月6日,由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委員會籌劃興建的臺灣榮民總醫院,於陽明山管理局北投鎮(今臺北市北投區)石牌舉行破土奠基典禮;當時的行政院院長俞鴻鈞親臨主持,有中外來賓數十人參加,包括美國經濟合作總署駐華安全分署長卜蘭德、美軍顧問團長史邁斯等人均在場觀禮。
1958年7月1日,耗資美金160萬元(當時折合新台幣8400萬元),費時兩年興建的臺灣榮民總醫院竣工落成。
1959年3月,臺灣榮民總醫院開始門、急診作業。
1959年11月1日,全名為「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委員會臺灣榮民總醫院」的臺灣榮民總醫院正式開幕,總收容量為610個病床。開幕典禮於當天上午10時在石牌該院門前廣場舉行,由當時的副總統陳誠主持,三軍首長、醫學界人士、該院員工及外賓四百餘人觀禮。陳副總統及美國大使館代辦葉格先行致詞,然後由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委會主委蔣經國陪同陳副總統參觀該院設備與環境。首任院長為盧致德。
1963年5月22日,院名改為「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委員會榮民總醫院」(略去原名裡的臺灣二字),簡稱榮民總醫院。
1966年9月27日,院名隨著退撫會更名而改為「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榮民總醫院」。
1969年,除榮民、公保外 ,台北榮總也開放勞保、一般民眾就醫,且於同年興建樓高12層的中正大樓(這棟中正樓在新的中正樓於1989年完工後,更名為思源樓),當時病床增至900床 , 每日門診達1500人次。
1971年,當時的行政院副院長蔣經國指示榮民總醫院與國防醫學院共同成立陽明醫學院(今國立陽明大學)以培養醫療人才。
1977年,第二門診大樓完工啟用 ,原樓高6層的建築物於1983年因門診人次增多而加蓋7、8樓。
1979年8月,行政院核定以10月31日先總統蔣公誕辰紀念日為「榮民節」,目的在使國軍退除役官兵永懷蔣公德澤,益勵忠貞、團結奮鬥、報效國家。
為了落實政府照顧榮民之宗旨,臺灣榮民總醫院於臺灣中南部地區先後籌建臺中、高雄兩分院,以支援輔導會所屬12所榮民醫院的醫療作業。
1982年10月31日,臺北榮民總醫院臺中分院正式開幕。
1984至1988年為更新計劃第二期,拆除中央大樓 ,改建成綜合醫療大樓「中正樓」,採國際標準的現代醫院設施,興建動力中心及附屬工程。
1985年5月,位於中正樓後方樓高10層的綜合大樓完工 ,定名為「長青樓」,依其名收住退役將官及一般暨癌症病患,並設有復健治療室。
1988年7月1日,臺灣榮民總醫院臺中分院獨立為臺中榮民總醫院,位於臺北的榮民總醫院同時更名為「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臺北榮民總醫院」,簡稱臺北榮民總醫院。
1989年10月,新中正大樓落成。中正樓為臺北榮民總醫院最重要的建築物 ,也是天母、北投地區的地標,耗資新臺幣75億8千萬元,為地上24層、地下3層之 SRC 構造 ,頂樓設直升機停機坪,以備緊急救護之需。
中正樓的病房設計具人性化 ,所有病人使用的空間均有大型觀景窗,而且早在國內環保意識還不普遍的年代,中正樓的廁所就以節能減碳為主要設計,全部廁所都有對外窗能接收自然光線,避免廁所因為通風不良 、日照不足而有霉味 ,也因為這個構想 ,讓中正樓外觀不同於國內其他醫學中 心 ,看起來比較活潑有變化 ,且能符合現代醫療需求 ,並由原來的1816床擴充到目前的將近3000床。雖然病床數不斷增加 ,但對病人的照護並沒有因病床的增加而壓縮病人的使用空間 ,這要完全歸功於當初堅守尊重人性的設計。
1990年10月31日,臺北榮民總醫院高雄分院正式開幕。
1993年7月1日,臺北榮民總醫院高雄分院獨立為高雄榮民總醫院。
1997年元月,臺北榮民總醫院建置國內最早之榮陽數位化醫學圖書館,提供榮總、陽明同仁豐富、新穎之醫學電子書、電子期刊等數位化醫學資源。
1998年7月,在臺北市臥龍街設立「大我新舍門診部」輪派醫師駐診,提供該地區四千餘高齡單身榮民便利優質的醫療服務。
2000年及2001年,先後承辦臺北市立關渡醫院,及署立宜蘭醫院開公立醫院委託經營之先河,使當地居民也可以獲得與國家醫學中心同等級的醫療服務。
2002年6月,與財團法人中心診所醫院醫療技術合作,嘉惠臺北市東區居民。
2013年11月,隨著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組織調整,「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臺北榮民總醫院」正式更名為「臺北榮民總醫院」。
臺北榮總在成立之初,床位有610張,醫療服務對象僅限於在台退除役官兵,後來逐年開放及於榮眷、公、勞、農、漁保及一般民眾。並逐次興建一、二、三門診大樓,門診人數由最初每日200餘人次,增至目前每日約8000餘人次;因應門診量的增加,陸續擴增床位,目前擁有2932張(統計於2019年1月)。
目前臺北榮總的主要建築有中正樓、思源樓、長青樓、第一、二、三、湖畔門診大樓、致德樓、神經再生中心、身障中心、動力中心、科技大樓、護理館等;土地面積為30.36公頃,總樓地板面積為54萬5203.83平方公尺。
臺北榮總現有員工6443名(醫師1256名、護理人員3010名,醫事人員932名、技術人員305名、行政人員664名、技工工友276名,統計於2019年5月),組成堅強的醫療團隊,配備先進的醫療設備,精確地為病患診治各種疾病。
在歷任院長及同仁辛勤耕耘之下,臺北榮民總醫院被列為國家級醫學中心,肩負病患醫療服務、醫事人才培訓及醫學研究發展三大任務,配合國家醫療政策,善盡政府照顧人民健康之責任。
1963年,由美國實業家柯柏先生在捐贈該院的「柯柏醫學科學研究館」正式啟用,是為國內最早成立醫學研究部門的醫院;在基礎與臨床並重的前題下,培育醫學研究人才,研發出多項領先國內的研究成果。
為能將研究成果產業化,利及民生,臺北榮民總醫院積極推動產學合作,已見成果;興建之醫學科技大樓,是結合基礎、臨床、資訊科技與實驗動物中心等尖端設施並符合安全環保標準之科技、人文並重的智慧型多功能研究空間,完成後將是國內第一棟符合藥品優良臨床試驗規範(GCP)的臨床研究病房,符合優良實驗操作規範(GLP)及合於生物安全等級2-3級的研究設施(BL2-BL3),及符合國際標準之動物照顧等設施的醫學研究大樓。
為縮短診療時空差距、提昇偏遠地區醫療服務品質、加強醫療教學與群體醫療服務,臺北榮民總醫院自1996年起,運用遠距電訊傳訊數位網路系統,提供國軍金門醫院、金門縣立醫院及宜蘭縣醫療院所遠距會診、遠距教學、遠距會議及遠距病例研討等遠距醫療支援,建立醫療資源共享,一年平均4百餘件,使當地居民健康得到保障。
近年來,臺北榮民總醫院致力於神經修復及再生、人腦科學及認知功能研究、功能性腦神經造影、腦神經資訊、幹細胞研究、基因工程、生殖科技、臍帶血移植、生物影像整合、心電生理、電子病歷等先端醫療科技之研發,俱有重大的成果。
臺北榮民總醫院各科均訂有臨床處置作業規範、標準作業流程、稽核制度及各種品管會,以確保醫療品質。為了提昇服務效能,該院開發自動語音辨識預約掛號系統、全國藥品資料查詢辨識系統、雙語藥袋、病患醫療資訊系統、更新手術同意書;開辦夜間門診、啟用開放式單一窗口多功能櫃台、設立安寧病房、定期舉辦社區衛教服務;成立各種品質管制委員會,負責監督醫療品質;推動建立臨床路徑,保障醫療品質及病患權益;舉辦策略發展共識研究會、醫療品質及醫院管理訓練課程、成立品質改善行動小組,定期舉辦病患問卷調查等措施;設立財團法人惠眾醫療基金會幫助艱苦病患,組織龐大志工團隊散佈全院各區為病患服務。
60年來,臺北榮民總醫院孜孜不懈,秉持「以客為尊」以顧客為導向的服務理念,致力於醫療技術創新、服務品質提昇,提供患者身、心、靈全方位的醫療照護、便利的就醫環境及人性化的服務;以「視病猶親、追求卓越」之服務理念,遂行醫療服務、教學訓練、醫學研究三大任務的發展與成長;以「品質」、「效能」為核心競爭力,謀求人類的健康與福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