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水,如火,有聲|在高雄觀看香港 】
文:李雨蓁 Lí Ú-chin 圖:CJZ.Moment
如果有一天,我們失去了熟悉的一切,我們的城市似曾相識,但生活已經截然不同,那將會怎樣?
香港影帝黃秋生最近接受節目訪問時說:「我長大的香港沒有了,現在的香港很陌生,那已經不是香港了,那已經不是我認知的香港了,所以無所謂了,反正我來台灣是一個新的地方,我回香港也是一個新的地方,可是選擇一個正常的新的地方,還是一個變態的新的地方?」
原本我不是個關心政治的人,但我們的社會、我們的城市政治無所不在,當歷史的風暴吹過妳的臉頰時,低頭掩面、或迎風而行,一代人往往都要在瞬間做出選擇。
2013年,我接了陳育民 老師的AAD亞洲視覺藝術交流展,一起討論了一些有趣的作法,後來發展成年年都有的展覽。在隔年的AAD中,我因為一幅太陽花學運的創作打動了,從那時起,這個畫面從真實照片轉換成插畫存在我的記憶當中,常常拿出來再看一次。
今天去看以 #香港反送中 為題的展覽《若水,如火,有聲:一個關於行動的展覽》時,又再度遇到這張照片,所以想把這些紀錄下來。
身在台灣是幸運的,我們能夠在體制內外都證明當年我們極力阻止「做錯事的他們」是正確的選擇,而且我們不需要逃,迎風而戰,終有天光。香港和台灣的脈動有相仿之處,命運卻不是如此。
同樣是追求自由民主,同樣地一個世代青年毫無畏懼的投入了街頭運動,但面對日漸無情的極權之手,面對中共國安法的殘酷鎮壓,香港青年的反抗不會停歇,卻無從打破體制,必須改變方式。
在這展覽中,以〈反抗的畫筆:香港反送中運動週年圖像展〉、〈穿石 Surmount / 香港騷動年代—抗志〉以及〈時代之火:2020台灣新聞攝影大賽得獎作品展〉等三個區域,集結攝影、插畫、漫畫、雕塑、平面設計、獨立小誌、書籍出版等逾百件作品,試圖紀錄著這場震撼世界的抵抗運動。
「最後歷史會判我們無罪,台灣努力在做,希望香港也可以。」是我今天留在展場內的話,我們一起見證,傳遞自由民主的星火,終究不會徒勞無功。
【展覽資訊】
★ 若水、如火,有聲:一個關於行動的展覽
日期|01.30– 03.14
時間|10:00 – 18:00(假日-20:00)
場所|大勇P3倉庫
交通|輕軌C12駁二大義站/捷運橘線O2鹽埕埔站
★「催淚彈中,睜眼記錄──香港反送中運動觀察與國安法後的港人離散」講座
時間|2021.03.06 (六) 15:00-17:00
講者|李雪莉(《報導者》總編輯、2021 台北國際書展大獎編輯獎首獎得主)、曹馥年(《報導者》記者)、楊智強(《報導者》記者)、陳怡靜(自由撰稿人)
★「影像與社會運動的反思」講座
時間|2021.03.07 (日) 15:00-17:00
講者|黃子明(影像工作者)、陳佳琦(攝影史研究者)、 莊坤儒(台灣新聞攝影協會理事長)
台北記憶倉庫交通 在 Little's 149 cm Lif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古蹟巡禮🚂
趁著連假去參觀台北北門附近的知名古蹟。
包括 #撫臺街洋樓、#北門、#台北郵局、 #台灣博物館鐵道部 (舊稱 #台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
其實 2016 年我就曾到這一帶拍照並且畫了下來,當時不能進去鐵道部,今年七月終於開放了,等到連假才來參觀,外面和裡面都好美喔❤
鐵道部現在是台灣博物館的分館,除了保留古蹟,還有展出許多鐵道相關展品(居然有模擬台鐵車廂耶🤣),推薦給鐵道迷&拍照愛好者🙂
附近的三井倉庫(舊三井物產株式會社北門倉庫)是搬遷重組後的建築(和我畫中的不同了),現在名叫 #台北記憶倉庫 ,也是可以參觀的,可惜雙十節沒開放,只好下次再來…
和自己的作品對照,覺得很有趣呢😊
#illustration #sketchbook #archtecture #archtecturesketch
@ 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
台北記憶倉庫交通 在 StoryTeller 說故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建築故事:【美裔夫婦的日本百年老屋】
這一年,他們走遍接近三十間老屋,一直未尋得心水家園所在,但當踏入這間充滿雜物的老屋時,他便一見鍾情。
他開始想像,自己日後在這裡生活的畫面:他可以躺在走廊欣賞庭園,春天時,更可以足不出戶看到櫻花 ⋯⋯ 身旁的妻子卻緊張地提醒他:「記住面不改色,不要讓地產經紀知道我們感興趣!」
他們是 Kimberly 和 Paul ,一對在東京一所日本國際學校工作多年的美裔夫婦。退休後,他們決意留在日本,並打算在鄉郊尋找一所老屋。
東京樓價如香港或台北一樣高不可攀,但日本鄉郊地區仍有不少一般人也能負擔得起的老屋,大概只需要十多萬港元,就已足夠買下一整間屋連地皮。日本人一般相信房屋是一次性產物,因此不會過份抬舉住屋的價值;加上為了工作,年輕人大多離開鄉村搬到城市。有些小鎮甚至提供免費老屋,只希望吸引新住戶,改善人口老化問題。
老屋的寧靜和與世隔離,反而是 Kimberly 和 Paul 想要的。他們決意買一座老宅,卻一直找不到心水,相比起 Kimberly 簡單的要求,Paul 的要求高得多:
他希望住在一個附近有山,但整體平坦的城市,讓他能間中登山之餘,又可以踩單車四處走。單車能到達的距離要有河川,但又不能太近以免水災時出現危險;他希望附近有廟宇,才能定時聽到敲鐘聲;附近要有售賣本地農產品或手作商品的店舖;家中要有庭園和倉庫,而且和鄰居不要太接近;城市不能太小,需要建有醫院或雜貨店,但又不能太大以免交通太煩擾;由於 311 地震海嘯仍纏繞心中,即使熱愛海洋,他們仍必須選擇遠離海岸的城市 ⋯⋯
看似無盡的要求,讓他們足足找了一年都遍尋不獲。走訪了接近三十間老宅後,他們才找到理想之家—— 價值 25 萬美元 (190萬港幣)、面積四分之三英畝(約 30000 呎),一間擁有超過 130 歷史的老屋。價錢比一般老屋高,整頓的功夫絕不少,但他們的收穫絕對值得。
原來,當地早有發展商計劃買入這地段並將老宅剷平,再改建為大型住宅項目,但原屋主一直希望,能有人將這座百年老宅好好保留,而 Kimberly 和 Paul 就是理想人選。
Kimberly 和 Paul 初遇這間屋時,仍堆滿前主人的雜物,一般而言,原屋主都需要將雜物清空才能出售,但這些雜物在 Kimberly 和 Paul 眼中都是寶物,於是便決定將清理工作肩負身上 ⋯⋯
於是,他們又花了一年時間,在家中探尋超過 100 年的歷史。其中一個箱子住了過百隻蟑螂;另一個箱子藏著二戰時期的照片和明信片;另一個箱子則收藏著一串古董珍珠和一套古董和服 ⋯⋯
在這場小小的尋寶之旅中,他們找到不少照片 、文件和珠寶。曾經是歷史教師的 Kimberly 將一些古舊報章分享給自己學生,他們亦將一個納粹德國製的時鐘送給鄰近城鎮的製錶師傅;更試圖將部份照片還給原屋主家屬。未來,他們更打算以發掘到的古物,建立一個以 20 世紀日本家庭為主題的小型博物館。
一對來自西方的夫婦,與東方島國結下不解之緣,他們幸運地買下一座歷史悠久的老屋,並將她重修成百年前的模樣。於是,一間老屋逃過被拆卸的命運,歷史記憶繼續活生生地在生活空間中保留下來。
不知道,這座老屋還有機會迎接下一個百年嗎?
Storyteller:Kimberly and Paul Fradale
#沒有你的故事也是你的故事
_______
「Storyteller 說故事」是一個說故事的平台,也是一個獨立創作單位,集合一群風格獨特的影像及文字創作人,創作各類插畫故事。我們相信故事的力量。歡迎任何合作/品牌推廣,請電郵至info@story-teller.com.hk
更多故事:http://www.story-teller.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