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藥退燒原理】
昨天打了AZ疫苗之後,果然還是發燒了😂
(年輕人終究是年輕人)
自己配合中西藥合併使用之下,
加速發汗退燒解熱效果,
今天才能很順利的看診。
下面就來分享一下中西藥的退燒原理吧!
▎為什麼會發燒?
發燒,是身體的主要免疫反應之一。
當人體接觸到「致熱源」,便會將下視丘的「體溫定點」(set point)調高,於是人體體溫便會逐漸上升以達到新的高體溫定點(如:38-39度),這就是發燒的過程。
致熱源包含了「外來性」的細菌、病毒,所產生的毒素,他們會直接刺激人體的體溫中樞觸發發燒反應。
或者是「內生性」致熱源,由人體免疫系統面對感染發生時(或是施打疫苗可能觸發),自行產生的發炎介質、各種細胞激素(Cytokines),像是白介素-1(IL-1)。
▎發燒會畏寒?退燒會出汗?
人體在進入發燒的過程,首先體溫定點會被升高,例如從37度升高到38度。
這表示,只要在體溫在上升達到38度之前,大腦對體溫的感受是「認為自己很冷」,進而觸發各種能夠幫助升高體溫的機制:畏寒、顫抖、雞皮疙瘩、血管收縮⋯等反應,最後達成「體溫接近高體溫定點」的結果,這便是發燒。
反之,一但體溫上升超過體溫定點之後,身體便會覺得熱,於是開始進行散熱:流汗、毛孔擴張、血管舒張⋯等反應,而後體溫開始下降,回到正常原始的體溫定點。
因此我們可以知道,想要讓身體快點「進入退燒狀態」,有三個方法:
1. 把體溫定點下調,加速回歸發燒前的低體溫定點。
2. 把人體溫度升高,加快體溫達到體溫定點的過程。
3. 體溫定點下調的同時,也將自體體溫上升,加速兩者接近、觸發出汗的效果。
▎西藥的退燒原理
西藥常用的退燒藥有兩大類(類固醇之外),
一類是Acetaminophen(如:普拿疼)。
一類是NSAIDS(非類固醇消炎藥,如Aspirin、Ibuprofen、Diclofenac....)。
像NSAIDS藥物,主要是中斷發炎反應鏈,減少人體自己產生的「內生性致熱源」,於是導致體溫定點下調,因此可以消炎、止痛、退燒。
而普拿疼,則是被認為是直接影響中樞神經內的發炎受器(COX-2),導致體溫定點下調,造成退燒效果(但無法明顯消炎)。
因此,這些藥物都是以上面說的第一種方法-「降低體溫定點」做為退燒方式。
▎中藥的退燒原理
中醫來說,治療這類感染發炎性病症,有一本很有名的著作-傷寒論,便是為此而生。
書中記載了人體遭遇感染之後的各種發炎反應以及病程變化,同時也紀錄適應於當下病理情況的治療方針。
其中以「太陽病」篇,描寫了最多關於「發燒、惡寒」的相關情形。
像是最基礎的條文:「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其實就是在描述人體「即將發燒」之前,「體溫定點上升而體溫未至」所導致的惡寒怕冷反應,頭項強痛則是人體中各種發炎介質所引起的症狀表現。
而關於人體發熱後「是否出汗」,對中醫用藥上是很重要的鑑別。
因為,根據上面提到退燒出汗的原理,我們可以知道,當已經有出汗現象,表示發燒情形不嚴重,已經進入退燒階段,人體有自行緩解的能力,僅需要幫助發汗順利即可(桂枝湯、熱稀粥)。
而相反的,當體溫已經持續上升,人體卻遲遲沒有出汗反應、同時持續有惡寒現象。
這就表示身體設定的體溫定點很高(體溫已經上升還是覺得冷),可能是較嚴重的感染、發炎反應所導致,以中醫的名詞來說,屬於「傷寒」。
這種「傷寒」的情況,有很大一部分會使用到「麻黃」這味藥材,因為麻黃可以興奮交感神經、提高心律、加速血液循環、升高體溫、改善呼吸道功能。
服用麻黃的時候,會讓人體體溫更快上升達到高體溫定點,於是便能產生出汗退熱的效果。
無論出汗與否,其實都顯示了人體在遭遇發炎反應之後,不同的免疫系統反應情況,也因此需要使用不同的中藥物組合。
中藥來說,要退燒,許多情況會使用所謂的「解表藥」,故名思義,就是「解除人體表層的症狀反應」,諸如:發熱、惡風、畏寒、脈浮、頭頸僵痛⋯。
這類的「解表藥材」,能夠藉由不同的藥物搭配組合,發揮出不同的效果,最終的目的都是希望「讓人體體溫能夠更快速接近體溫定點」,以達到退燒的效果。
像是常見的麻黃湯、葛根湯,便是如此。
(藉由興奮心血管、提高代謝、升高體溫、最後促進發汗)。
更強效的發汗藥方,像是「麻黃附子細辛湯」,則是用在患者同時具有「畏寒、發熱、無汗、嗜睡、脈沈」,顯示患者身體過度虛弱、免疫力嚴重發動不足的情況之下,其中使用了三種能夠興奮神經的藥材,來達到提振精神、升高體溫、幫助排汗的效果。
總而言之,中醫在於治療「發燒、發熱、畏寒」等症狀,使用的藥物組合與治療模式非常多樣,與西醫退燒藥物的原理並不相同。
▎中西藥是否能夠合併退燒?
在清末民初的一位中醫名家-張錫純,
曾經提出一種有趣的藥物組合:「石膏+阿斯匹靈湯」
他的服用方式很特別,發燒時先服阿斯匹靈,等患者進入出汗退熱狀態時,身體因為體溫定點下降,反而會有燥熱感,此時再服用下石膏煎湯退掉身體的餘熱。
不過以近代來說,較少聽過這樣的使用方式。
以個人的經驗來說,如果要結合中西藥加速解熱退燒效果,一方面除了使用西藥加快降低體溫定點之外,同時也可以使用溫陽、解表藥材,讓體溫提升,加速排汗現象的發生。
要注意的是,因為今天是施打疫苗造成的發燒現象,就好像是火災警報演習,演習中的警報器作響之後,把它關掉是沒關係的。
但是如果是因為外在病源體感染所造成的發燒現象,其實並不建議太早使用西藥退燒(降低體溫定點),因為適度讓體溫升高是身體用來抵抗病原體感染的方式。
太早退燒,如果發炎感染原因沒有解除,依舊又會再次發燒起來的。
一般的輕中度發燒,反而可以服用中藥加速發熱、帶動身體的免疫反應,達到抗病目的之後自然會發汗熱退。
另外有些情況則需要注意避免過度發炎情況,可能會造成「細胞激素風暴」,免疫系統反應過度,反而傷害到人體本身的組織。
因此在面對感染發炎反應,無論中西藥,在用藥上的每個步驟都需要小心謹慎,隨機改變作戰策略。
#中西並存的時代
#找出更佳的配合
#大家可以更健康
-
-
#陳家駒中醫師
#門診不能說的事
#京水堂中醫診所
-
多囊調經|婦科不孕|體態控制
內科雜症|皮膚疾患|筋膜圓針
-
診所地址:台北市南京西路22號(捷運中山站)
聯絡電話:02-2558-5592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台北 有名 中醫 師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吃完飯去拿快遞包裹📦
有人知道台北意一堂中醫診所嗎?
台北意一堂江醫師,很多朋友說他很有名
特別是女性需要調理身體,江醫師就很出名
這些都是找我代購朋友的朋友跟我說的😅
還推薦我去試試看,養好身體生小Baby
這次幫忙代購是意一堂[有藥而浴]浸浴包
是江醫師特別為這次疫情而出的方子。
這次疫情傳播性高,也有無病徵的,因此人人都需要提高警覺,養好身體和注重個人衛生。
浸浴自古代已經有,浸浴時體溫微微上升,毒素從汗腺以汗液排出,防止身體受邪。特別是感冒、濕重的日子,或精神疲憊,浸浸浴特別精醒百倍
本方含有多種芳香中草藥如天麻、老檀香、貫眾、石斛、蒼朮以及防風等
🔹天麻:袪風通絡
🔹老檀香:行氣止痛
🔹貫中:清熱解毒
🔹石斛:養陰清熱
朋友表示家有浴缸🛀浸浴為佳,否則浸腳也可,腳部很多反射區
另外也試過當香包放枕頭也不錯
入睡是聞著淡淡草本味
這香氣一點都不難聞
因為我一打開箱點數就聞到
它是一個一包獨立包裝的,不怕受潮
有興趣朋友可PM😊
#小白太太代購團
#台灣代購
#Costco代購
#代拍購物
#代付轉運
台北 有名 中醫 師 在 莎姊廚房筆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重慶小麵 豌雜麵》
自己嗜辣,無辣不歡。最近半年常被中醫師規勸糾正戒辣,真是二難。還好有香麻的花椒醬可以替換,除了解饞,排濕也很夠力。這一碗豌雜麵辣少麻多,滋味一流,點心正餐皆宜。
至於重慶小麵,百科上的說明我在此引文:
重慶小麵價格低廉,用料考究。區別於北方的傳統麵條,其麵身必須用當地鹼水製成的鹼麵(濕麵)才能做出富有嚼勁的口感。另外,小麵製作的調料包括:豬油、辣油、醬油、醋、蔥花、姜蒜水、芝麻、花椒粉、味精等十多種,不同店麵還根據自身菜譜加入豌豆、雜醬等。
小麵重在味而不在量,因此重慶民間有「寬湯窄麵」之說法。
看來是市井風情的庶民美食,常常自己一個人用中餐,冰箱裡頭有炒好的香麻肉醬,很便捷的就有一碗香辣麵可止飢,看來好像應付一餐,其實吃得心滿意足。
絞肉(3:7)。郫縣辣豆瓣。醬油。紹興酒。糖。薑末。蒜末。
白豌豆一杯。細陽春麵。
拌麵:醬油、保寧醋、味精、豬油、蔥花、香菜末、紅油、花椒醬。白芝麻。
炒肉醬。起鍋入油,當然最理想是用四川的菜籽油,沒有就以家用油品代替。加入肉末、蒜末、薑末炒香炒散,挪開一個位置加入剁細的郫縣辣豆瓣,充分拌炒至紅油淅出。
這裡打個岔,現在大家都知道(流行)操作川味要用郫縣辣豆瓣最對味。常常聽到反應死鹹吞不下去。郫縣辣豆瓣是以蠶豆來發酵製作,豆瓣醬本來就鹹,那顆豆更鹹,先剁細了分散均勻了鹹味,炒製的時候顏色也更紅艷,所以才說得法很重要啊~
回來爐邊說,豆瓣翻炒到出紅油了,把肉末撥進來炒勻,加一點醬油、糖、紹興酒調味,炒入味後盛出。
白豌豆是我心中川味麵點的要角,特別喜歡它的角色扮演。把它烹調到軟硬略有咬感,色澤圓潤、淡淡香氣,不搶戲也難忽視。
把白豌豆洗淨,泡水一夜(置冰箱)放入快鍋中,加入淹沒豆子再高一公分的清水,上蓋。壓力起來後改小火,八到十分鐘熄火,悶至安全閥落下即可。電鍋我沒試過,可以先以外鍋一杯水來試試。
取鍋燒水,麵碗裡加入味精(不可取代)、醬油、保寧醋(或陳醋)、豬油,舀入一大勺滾水。
細麵一煮,瀝乾水入麵碗,舀上肉醬,覆上白豌豆,加入紅油辣渣、花椒醬,香菜蔥花白芝麻。趁熱拌開大口吸麵~
台北市周邊不乏幾間有名的川味麵館,其實雜醬每家手法不一樣,也或多或少更改了中國內地的口味來因應本地人的味蕾。最後一決勝負的在於好的紅油,更重要的還有夠香麻後韻強的花椒油。
今年疫情較緩,最近拿到手的是新鮮的金陽青花椒,煉出來的花椒油,油脂部分是青綠色,韻味悠長,只要小鐵瓢羹的四分之一,就唇麻尺顫非常過癮。
花椒的香氣非常難保存,唯有冷凍庫才能維持相當的香氣麻度。一但開封後,經過一週後,花椒的香味走掉至少七成,市面上真正好味的花椒是要花點時間去尋覓的。
重慶小麵,小麵其實不小,麻利得很,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