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十五年回顧文‼️//
//凡事都超前部署,一環扣一環的老姐//
老姐看起來是開朗少女,好像無憂無慮
但其實超追求完美、好勝心跟好奇心都很強🤣
國中民俗體育班扯鈴組,全校智測女生第一、高中北一女數理資優班
在高中看起來混混的,但是當衛生股長的一年間得了很多掃除衛生獎,也到中研院做專題研究,受過 #配音員訓練
上了臺大,大一昆蟲系,大二轉入心理系,跟著研究所兩個實驗室,當過兼任助理,也做了自己的國科會研究
心理系雙主修昆蟲系,輔系經濟系,最後因為不想延畢,所以只拿到 #心理系學位(成績平均83.25,共169學分)
大二升大三暑假拿到 #美甲執照,並在台大創立了美甲研習社;大三升大四暑假跑去 #美國紐奧良當志工、 #UCLA暑修青少年心理學與學術英文、並利用一個月考過了美國研究所考試GRE 1330/1600,當時申請到了不錯的學校,#但在衡量到時間與金錢因素最後決定不念研究所
畢業後隔年二月2011來法,至於為何沒有畢業就來法國,是在台灣上法文跟日文N2的課,同時間上服裝設計課跟去美術室練習水彩跟素描、準備實踐服設插班考試,順便把多益也考了
多益只準備了四天,890/990分,當時是為了應徵準備開幕的W Hotel甜點房想說履歷表會比較好看,與人資面試全程英文,但對方說以我的經歷,應該是進入人資部,甜點一點經驗都沒有,無法安排到甜點坊😅
既然無法直接在業界工作,只好在日本與歐洲的服設跟廚藝的學校,做了很多功課,最後在眾多因素下,決定來法國念廚藝❤️
2011二月來法國🇫🇷,原本計畫念一學期語言學校,九月就進入廚藝學校就讀。
但在與法國餐飲業友人們的討論下,決定還是把法文念好,#選擇法語授課的廚藝學校
當時語言能力已經到達法語授課廚藝學校的入學標準,但考慮到實習與以後找工作,法文還是能多好就多好
所以語言學校多念了一年,總共三學期,考過 #工商法語C1,並在朋友的公司當秘書打工補貼學費跟現學現賣商業法語(跟廠商催款、打商業電話等等)
(在念法文到高階時,當年念GRE考試的很多希臘跟拉丁字根,都派上用場,所以單字學習的比一般亞洲人快,C1班上只有我一個亞洲人)
就讀語言學校一年半的期間,都有到小廚師餐廳內場工作,有時候也會被派去外場支援,除了賺錢貼補學費、蹭飯,在實作中學習到很多東西、#並更理解餐飲業的生態
2012九月進入廚藝學校後,2013六月以 #第一名畢業,在三星餐廳、總統府實習,也自己準備考過了 #法國甜點師證照,以及 #品酒WSET3證照🍷,平時空擋,也會被校長派到香榭麗舍大道上的分校當助教(英文跟法文能力派上用場)
畢業後二星餐廳跟五星餐廳實習,但因為身份特殊,其實是代理副領班的職務
比起其他同學,我受到了很多特別待遇,有一半要歸功於小廚師的訓練,畢竟小廚師工作時,行雲流水快狠準👾
畢業五個月後,很順利的,#取代了年資12年的前輩,成為巴黎艾非爾鐵塔五星飯店的甜點房負責人,管理四人😆
團隊多數是被我挖來的朋友,幾乎都是歐洲拉糖比賽的冠軍或是前一星餐廳的甜點主廚,
一開始飯店餐廳經理跟行政主廚都很好奇我是怎麼拉來一堆戰力極高的人才,畢竟我們只是五星飯店,並非米其林餐廳,薪水也沒比別人高多少,恩,#我覺得人脈跟領導力都很重要❤️
不過,當時我年少輕狂,太愛追米其林星星,所以在甜點坊步上軌道後,就跳槽到隔壁的米其林餐廳當甜點領班,畢竟當時學校畢業就當主廚,我覺得應該要多看看其他地方,以免視野狹隘😅
之後因為聽小廚師想要未來在台灣開店,回台在文華東方甜點房打工,體驗台灣職場文化、銷售產品與法國的差別,並一邊找店舖、一邊在穀物研究所上麵包課,學習台灣流行的軟式麵包,並考過 #丙級麵包執照
回巴黎後,在歌劇院、香榭麗舍大道、瑪德蓮廣場附近的餐廳跟飯店當甜點師與廚師,並在2017考過了 #法國廚藝證照(雖然在考過廚師證照前就已經做過廚師的工作,但我覺得考試能令自己發現自己的盲點💪)
在巴黎的各大飯店與餐廳間流轉,但我的興趣很廣泛,也曾經利用回台時間,考過了從大學就想考的 #山葉電子琴5級檢定,並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亂入了 #電子琴比賽並獲獎🥰(純粹是想挑戰自己)
兩年前跑到巴黎一所知名的線上廚藝學校(法國甜點師、麵包師、巧克力證照)工作,今年也默默的考過了 #法國巧克力證照
閒暇之餘,在某科技公司擔任秘書,責任制,有時不忙、有時很忙
恩,這十年就是這樣過來的🙏
雖然看起來雲淡風輕,但也是靠持續不斷的努力,
回顧過去的自己,看起來好像吃得很開,但其實是鴨子划水、默默磨刀型的😆
當然也會有一堆事情撞在一起壓力大的時候,但畢竟都是自己的選擇,所以很享受其中的過程,甘之如飴❤️
感謝大家看完冗長的碎碎念十年回顧文
下台一鞠躬🙇♀️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3的網紅翁藝菁,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復興商工媒傳組元旦展影片 老二製藥影像工作室 演員:翁藝菁(飾心理醫生) ---------------------------------- 故事大綱: 「想活得想跟個普普通通的人,想感受生而為人最原始的情感,但我還是排在人群的最尾端, 罪惡的源泉,我想大概是信賴。」 故事中的主角是一個不甘寂...
「台大心理所一般組」的推薦目錄:
- 關於台大心理所一般組 在 巴黎老姐甜廚碎碎念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台大心理所一般組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台大心理所一般組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台大心理所一般組 在 翁藝菁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台大心理所一般組 在 早安健康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台大心理所一般組 在 [心得] 台大心理所一般甲組準備心得- 看板graduate 的評價
- 關於台大心理所一般組 在 台大心理所丙組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評價
- 關於台大心理所一般組 在 台大心理所丙組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評價
- 關於台大心理所一般組 在 臺灣大學心理學系- 105學年度碩士班甄試口試名單已於今天 ... 的評價
- 關於台大心理所一般組 在 [心得] 台大心理所一般組推甄分享(非本科生) - Mo PTT 鄉公所 的評價
- 關於台大心理所一般組 在 準備台大心理所- 考試板| Dcard - 膳雜費限額 的評價
- 關於台大心理所一般組 在 心理系要怎麼選? - 考試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台大心理所一般組 在 心理系ptt 的評價
- 關於台大心理所一般組 在 [心得] 台大心理所一般甲組準備心得- graduate - PTT Web 的評價
- 關於台大心理所一般組 在 [心得] 台大心理所臨床組推甄經驗分享- graduate 的評價
- 關於台大心理所一般組 在 [心得] 台大心理所臨床組推甄心得- graduate - PTT情感投資事業版 的評價
- 關於台大心理所一般組 在 台大心理所丙組dcard :: 經理人PLUS 的評價
- 關於台大心理所一般組 在 台大心理所丙組dcard :: 經理人PLUS 的評價
台大心理所一般組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後疫時代:除了「戴口罩」成為一個新常態,你更需要「運動」▣
歷史洪流中始終帶不走疫情陰霾,當提到 SARS 不少人都會聯想到和平醫院封院,如果二十年後講起「新冠肺炎」你會想起什麼呢?
奧運不可能延期、不可能不讓別的國家的人進出國門、不可能只在家辦公、不可能封城,如今太多的不可能都發生了,而且是在全世界發生。中研院賴明詔院士形容:「病毒一定有很多奇妙的方法,可以把不可能的事情變成可能。」
過往很難想像街上的人全都戴起口罩,也很難想不管到哪都要量體溫,台大公衛學院詹長權說:「新冠給我們的一個事情,就是人要改變思維!」如同有可能口罩就成為「日常」,甚至成為一種裝飾品,這些都是一種新的常態,但長怎樣我們正在創造當中,也還不知道[1]。
疫情的擴散著實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留在家裡的時間增加了,不能像以前一樣自由地旅遊、聚餐、逛街,連運動習慣也被迫改變。因為學校、運動中心、球場、健身房的關閉,讓原本有固定運動習慣的人突然無法運動。對於原本沒有運動習慣的人來說,更長時間的宅在家會導致更多因為缺乏運動所產生的後遺症。
■後疫時代:你更需要的是運動:沒運動習慣,若染疫死亡率多2.49倍
免疫系統在預防個人感染新冠病毒,以及避免病情惡化至關重要。要增加自身的免疫功能,就要從改善整體健康開始。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改善整體健康包括增加身體活動量(運動)、營養、心理健康、行為和個人的健康應對策略。
2021年4月最新一期《英國運動醫學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2],有一篇針對不運動和新冠病毒病情嚴重度的研究,研究者針對4萬8,440位美國南加州的新冠病毒染病者做回溯性調查,結果發現:不運動的人如果罹患新冠病毒,其住院機率比有固定運動習慣的人增加了2.26倍,進入加護病房比率增加了1.73倍,死亡比率增加了2.49倍。研究還指出,除了高齡和器官移植史外,不運動是導致嚴重新冠病毒病情最重要的危險因素。這比吸菸、肥胖、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等的影響度都還高!
運動對於身體的好處已經是大家琅琅上口的共識,但實際上大部分的人是做到的比說到的少太多!這個研究結果對這個時間的我們有更大的啟示,你不運動,如果你不幸染疫,你住院的機會、進加護病房的機會、死亡的機會就會比有固定運動的人多好幾倍[3]!
■運動讓你防疫更有力
2021 年 7 月南韓團隊發表涵蓋了 20 萬人的研究發現,有規律運動習慣的人,得到新冠肺炎的機率較低,即使染疫,疾病嚴重度及死亡率也比沒有運動習慣的人低。原因可能是運動使免疫系統調控更好,減少過度的發炎反應、並且增加 T 細胞及抗體的活性,此外也有研究發現,運動可以減少肺部發炎及病原體在呼吸道增生。
針對運動的方式,美國運動醫學會建議一週做到累積 150 ~ 300 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中等強度簡單的判斷法是跑步還能夠簡短對話交談的狀態;此外還要有至少 2 個時段肌力訓練[4]。
■隨著美國進入後疫情時代,想與口罩「和平分手」、重新拉近與他人的距離,似乎沒想像中容易: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勤洗手是過去15個月生活在全球最大疫區美國的保命口訣。
Delta變種病毒入侵美國,最新統計每5例新確診就有一例是感染Delta病毒。儘管已經解封,洛杉磯郡衛生局仍公告,建議居民只要進入室內就要戴口罩[5]。
■接種疫苗後不能鬆懈,持續戴口罩2個主要原因、5大重要理由
接種了疫苗,不是應該受到疫苗的保護嗎?打完疫苗為什麼還要戴口罩?
➤打完疫苗仍需要配戴口罩的2個主要原因
台大感染科權威李秉穎醫師指出,主要不是變異病毒的問題,施打疫苗仍要配戴口罩的主要原因有兩項:
1、接種疫苗仍然會感染,只是感染率較低。
2、疫苗接種後,對於無症狀感染的保護效果較低,會有短時間的帶病毒狀態,仍可傳播病毒。即使再打第三劑還是一樣[6]。
➤已經接種疫苗,仍需要戴口罩5大重要理由
克里夫蘭醫學中心,傳染病專家克里斯汀·英格蘭(Englund)博士說,在擁有一定程度的群體免疫力前,疫苗是針對新冠疫情的另一層保護,但是接種疫苗並不意味能立即以前的生活,強調需要再戴一段時間的口罩。
Englund博士解釋為何已經接種疫苗,仍需要戴口罩5大重要理由:
1. 疫苗生效需要時間
第一劑後確實會獲得部分免疫反應,但這並不意味著在針頭進入手臂後就立即受到保護,而且接種完疫苗需要兩週以後才會產生保護力。
2. 疫苗不能提供100%保護
儘管疫苗有效果,但是只能提供某限度的保護力,就算接種疫苗後仍有感染新冠的風險。
3. 接種過疫苗的人可能是無症狀傳播者
接種疫苗意味著發病和出現症狀的可能性減少,因為接種疫苗的人可能在無症狀的情況下被感染,並將其傳播給尚未接種疫苗者,如果接種疫苗的人認為不需繼續戴口罩,他們可能會導致病毒繼續傳播。
4. 保護免疫系統受損和無法接種疫苗的人
如果你完全接種疫苗,建議避開心臟病、癌症沒有接種疫苗的高風險人群。
5. 疫苗的劑量仍然有限
達到群體免疫需要50%到80%的人口接種疫苗才能達成,因此我們必須在他人等待接種疫苗時繼續戴口罩保護自己與他人[7]。
新冠肺炎疫情嚴峻,全台三級警戒(已於110年7月27日起降為二級)。我們都知道運動能帶來健康,也可以增進免疫力,甚至沒運動習慣的人有更高機率感染新冠肺炎導致重症。然而,這時候想要運動卻面臨了一個很大的抉擇:要在家裡甚至狹小的房間中居家鍛鍊,還是要戴起口罩到空曠戶外揮灑汗水?
■戶外運動戴口罩,汗水沾濕記得換
隨著愈來愈多證據顯示,病毒可以透過氣溶膠漂浮在空氣當中進行傳播。在戶外不戴口罩,其實還是相當危險的。對於健康的成人,戴口罩與否並不會影響運動的表現,更不會造成大家擔心的休克或呼吸衰竭等嚴重疾病。
對於防患新冠疫情,美國疾病管制局(CDC)對於戴口罩的建議是,戶外運動仍必須戴著口罩。如果在高強度運動下,覺得呼吸困難真的戴不住,也要保持至少6英呎(約1.8公尺)的安全距離,並在通風良好的場所運動,否則可選擇低強度的運動,例如慢走或瑜伽。
如果選擇在戶外跑步、騎腳踏車、快走,都務必戴著口罩。尤其是當運動的汗水沾濕了口罩時,請你換一個新的,因為口罩中的過濾層潮濕後,口罩過濾病菌的效果就會變差,降低口罩的保護力。
另一篇刊登在《美國胸科學會年鑑(Annals of the 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的文獻回顧研究指出,對於健康的人來說,無論是衣服遮掩口鼻、戴著手術口罩或是隔絕效果更好的N95,所有生理指標如心跳、血壓、呼吸所需做功與主觀感覺疲勞指數其實都差不多,甚至在很高強度下的運動也是如此。因而,戴口罩對於一般健康人的運動表現來講,事實上是沒有影響的。
對於有心肺疾病的患者由於戴口罩運動可能會增加患者的身體負擔,因此建議在三級警戒的時刻,還是留在家中,避免外出運動。在室內單獨一人不必戴口罩,可選擇從低強度的運動開始,進行如靜態拉筋伸展、固定式腳踏車/跑步機、跳繩、啞鈴肌力訓練或瑜伽等運動,並隨時注意自己身體狀況與保持水分充足,這才是安全運動的不二法門[8]。
■#HealthyAtHome 疫情下維持運動習慣的好處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 #HealthyAtHome 的概念,認為在新冠肺炎疫情下維持運動習慣,有幾個好處:
►控制體重,並且減少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中風等慢性病的危險性,以上疾病都會增加染上新冠病毒的風險及嚴重度。
►增加肌肉骨骼的力量及強度、提升平衡度,並且減少老人的跌倒風險。
►維持認知心理功能,降低憂鬱症及失智症的風險。
■世界衛生組織提供成年人的運動建議
►一週至少做到 150 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例如慢跑快走、來回上下樓梯、跳繩),或是 75 分鐘的劇烈運動;做到 300 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會更好。
►大肌群的肌力訓練(例如深蹲、伏地挺身)一週至少做兩次。
►工作時注意姿勢,每 30 分鐘要起身活動一下。
►年長或活動力不佳的人,要加上一週至少三次的平衡訓練(例如腳跟對腳尖走直線一字步)[4]。
運動已愈來愈被醫學界認可,運動即良藥(Exercise is Medicine,EIM)說明了運動對這些慢性患者的重要性,即使在疫情期間也不能輕忽。研究也發現,各國許多慢性病患者,封城居家隔離之後,心肺相關症狀加劇,不見得是感染,許多反而是來自長期缺乏運動後的肌肉無力萎縮。
新冠肺炎大大的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在家中居家鍛鍊時,也要注意有足夠的活動空間和空氣流通。在外選擇可以保持距離的戶外運動,外出時,務必戴上口罩,這是保護自己最好的武器!持續的運動能帶給我們更健康的身體與快樂心情,也為疫情籠罩的黑暗帶來一絲曙光!而當疫情解封的一天,仍可保有一個健康如新的自己[8]。
疫病下人類顯得渺小、卑微,我們無法拒它於千里之外,只能更加謹慎、戰戰兢兢迎接疫情下的新生活面貌[1]。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 (Heho健康) 後疫情時代的台灣!十大學者分析改變了這些事 -
https://heho.com.tw/archives/93094
[2]Sallis R, Young DR, Tartof SY, et al Physical inactivity is associated with a higher risk for severe COVID-19 outcomes: a study in 48 440 adult patients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Published Online First: 13 April 2021. doi: 10.1136/bjsports-2021-104080
[3](康健雜誌)「疫情當前,更需要的是運動」: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84296
[4](Heho健康)抵抗新冠肺炎就靠「規律運動」WHO建議疫情期間維持運動好處多!:https://heho.com.tw/archives/184608
[5](中央社新聞粉絲團)「洛杉磯抗Delta變種病毒 重新建議室內戴口罩」:https://www.cna.com.tw/news/aopl/202106300028.aspx
[6](媽媽經)「打完疫苗為什麼還要戴口罩?台大醫師告訴你2個主要原因」:
https://bit.ly/3AkS2aI
[7](健康醫療網)「接種疫苗後仍要戴口罩 5 個理由 你知道為什麼嗎?」: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0496
[8](康健)「新冠肺炎來襲!戴著口罩運動安全嗎?」: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blog/4076
➤➤照片
(udn.com 聯合新聞網)「戴口罩到底能不能運動?」:https://udn.com/news/story/7879/5519301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免費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edu.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疾病管制署 #後疫時代 #戴口罩 #運動 #HealthyAtHome #運動即良藥
疾病管制署 - 1922防疫達人 / 國民健康署 / 衛生福利部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台大心理所一般組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做選擇時,適度的迷信,能幫助你更有自信]
遇到事情,我也會抽籤,問一問神明這樣做好嗎?有人可能認為這是迷信,但是迷信有一股神奇的力量,會在一片迷茫的大霧中,突然眼前現出一條明路,可以走下去,而且腳步堅定。更奇妙的是後來事情的發展也在神明的預示裡,這讓人心生自信,隱隱地感到自己對於人生有控制感。
這就好像走到水果攤,看到各式各樣的水果,看起來都鮮甜可口,既想吃火龍果,又想吃釋迦,還想買芭蕉,可是肚子就這麼大個,塞不下這麼多,必須要做選擇。其實選什麼都好,卻拿不定主意。問一下老闆:「買哪個好呢?」江湖氣十足的老闆指著釋迦:「就它!」你就買了,心也定了,回家吃得開開心心。
更不用講人生了,有時候我們就是需要有人斬釘截鐵地告訴我們:「就它!」找不到人問時,上網抽籤是個好方法。
一開始我也懷疑自己是不是迷信?後來看到美國人類心理研究者彼得霍林斯(Peter Hollins)寫的書「幸運,你可以學會的能力」,在結束之前提到「超自然思考力量」,他說:
「偶爾陷入超自然思考—也就是相信迷信與魔法--是一件重要的事。這麼做能增加你的控制感,將遇到的事歸於運氣。」
我這才放心!再加上近日發生一件事,讓我得出一個「適度迷信會更好運」的心得,來跟你分享。其次,有時候看籤詩,內容未必說到我們遇到的情況,「猜不出」神明的意思,不確定這樣做是對的。我也從書裡學到三步驟,讓你的抽籤最後「果然是對的」,證明神奇的力量是存在的。
再過3天,是我離開組織上班族職涯滿3年,這3年來都是一個人做選擇﹑做決定,有時難免陷入選擇困難症裡。尤其最近做網站,讓大家看我的文章﹑影音,以及購買我的課程。所有事都是打從出娘胎頭一回,包括第三方金流。
承辦人問我哪一天開通,我傻住了,原本只想到11月底或12月初,卻沒有想過明確的日期。第一個閃過腦子的是5年前開fb粉專的日期,12月8日,讀起來是「要你發」,經上網查農民曆,也是黃道吉日。可惜抽籤時是陰筊,就是「毋湯啦」。於是倒回去查11月,發現11月26日適合開市與入宅,抽到第36籤且是聖筊,就是「OK啦」。
我要特別強調我過去從未抽到第36籤,神奇就在這裡!籤詩開宗明義說這是一支很幸運的籤,結尾時卻來一記回馬槍,提醒若是創新事業則不妥,勸我三思而行。你說抽籤是不是奇妙極了?你會抽到跟你要問的事相呼應的籤!我過去從沒問過創新事業,就未曾抽到過它。
這讓我想起台大哲學系教授傅佩榮教易經,經常在課堂上占卜與解卦,幫助同學做實際的印證。在他的書裡,再三說到抽籤很奇妙,如果你問事業,大概都會得到某些卦,冥冥之中好像這宇宙有人聽到你的心聲﹑明白你的情況,針對你的問題給了相呼應的解答。這種說不出的奇妙,我在抽籤時也發現到了。
好,既然籤詩這麼說,我又查農明曆,再看到11月19日宜開市。這次更神奇,再抽到第36籤!我呆住了……連續兩次都抽到同一支籤,這個機率有多低呀!不就擺明不宜創新事業嗎?可是我已經頭都洗下去,投注不小資金,難道要用經濟學家的「沈沒成本」看待它,就此算了嗎?
我很想翻盤,便問坐在旁邊的先生說:
「我這算是創新事業嗎?」
我先生一向篤定,說話一針見血,只說:
「你沒做過,當然是創新事業。」
我一聽暈了……我先生是既幽默又有智慧的人,看到我陷入膠著,不勝苦惱,就提醒我,別忘了這世界還有一個比神明更神準的。我問是誰,心裡以為他會說玉皇大帝之類的,沒想到他居然說:
「莫忘初衷。」
一下子我通了……他繼續說,回到做這件事的起頭,去想想當時的起心動念,就會知道該做或不該做。當然該做呀,我不過是選日子嘛,怎麼擴大事端變成放棄不做?犯糊塗啦!接下來我比較這兩個日子,發現11月19日忌入宅,就選26日。為什麼?因為我運用神經語言學,更新認知架構,告訴自己:
「我這是入宅,不是開市。因為我不過把課程搬到網站而已。」
當然你可以說我硬拗,但是我就是這麼解讀神明的意思,而且就此不再懷疑,心裡堅定多了。即使如此,你可能還是會替我憂心,萬一神明說我是開市,不是入宅,怎麼辦?這時候就要離開神明,回到自己的本體,發揮我們做人的「自主性」,拿回命運的主導權。也就是既然做了選擇,就要想辦法讓它成功!
我們都聽過「選擇大於努力」,活到這把年紀,加上上班30多年,我得說這句話是100%事實。所以在職涯中,要提高成功率,有一種能力要很強,那就是「選擇力」!日本人村山昇在「工作哲學圖鑑」一書中,說「選擇力」有三種:
1. 分析﹑判斷的能力:為的是做對選擇。
2. 增加選項的能力:為的是有更多好的選項。
3. 將自己的選擇變成正確答案的能力:為的是不斷調整到出現成功的結局。
一般人談選擇只落在第一個層次,但是人生告訴我們的真相是再會分析判斷,也未必做對選擇,所以我們需要的是事後努力,「硬是」讓結局變好。這麼一來,你會認為人生握在自己的手裡,有了控制感,便覺得自己運氣一直都很好,更有信心去選擇﹑去行動。我的心法是--
做選擇,靠神奇的力量;做成功,靠自己的努力。
立志做一個好運的人!
讀了本文有受益,請留言+1。
圖:台灣省城隍廟
***
歡迎大家加入我的fb社團:「洪雪珍寫作變現」,有三個好處:
1、你投稿,我點評
2、你會看到「從不會寫作到會寫作」的成功案例
3、我會教你寫作招術
至於想要詢問我的課程,包括求職、轉職、加薪、高薪,以及斜槓、寫作,⋯⋯都歡迎加入我的Line@ ID:@ca151719,助教協助你。
台大心理所一般組 在 翁藝菁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復興商工媒傳組元旦展影片
老二製藥影像工作室
演員:翁藝菁(飾心理醫生)
----------------------------------
故事大綱: 「想活得想跟個普普通通的人,想感受生而為人最原始的情感,但我還是排在人群的最尾端, 罪惡的源泉,我想大概是信賴。」
故事中的主角是一個不甘寂寞,且固執的人,種種原因使他時常情緒低落,他的心理醫生透過他的言行舉止和思想發現他是一個與社會脫節的人,嘗試着讓他回到社會上所謂的「正 常」。
然而他在35歲那年前後分別認識了三個個性迥然不同的人,當他發現自己對他/她們 的感情非常特別,產生異常的控制及情慾,淪為深陷感情泥沼的溺斃者。
----------------------------------
演員✨台大戲劇系⚡台南人🌏
𝗙𝗕粉絲專頁:翁藝菁Sunny
👉https://www.facebook.com/wengiching
𝗜𝗚:sjps40217
💖🦠冷知識&梗圖
💪表演合作邀約
📧:sjps40217@hotmail.com.tw
#asian #taiwan #actor
像芭樂一般的女子
台大心理所一般組 在 早安健康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8月2日《早安健康》於台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舉辦2017第一屆公共健康數位傳播獎頒獎典禮,大會評審團由「台灣高齡化政策暨產業發展協會」楊志良理事長擔任召集人,同時由「台灣路竹會」劉啟群會長、《早安健康》林文玲發行人及「台北市數位行銷經營協會」邵懿文理事長,從創新力、號召力、整合力、社群影響力、執行力和個人魅力五個面向進行評比,今年共分為三大組別:「個人組」、「非營利事業機構組」及「公部門組」。
個人組共計超過百位專業醫療工作者報名參賽,其中除一般常見的醫師、藥師及營養師之外,更有目前逐漸受到社會重視的兒童職能治療師與心理治療師,同時更號召17000名網友參與人氣投票活動;而非營利事業機構組及公部門組則吸引了將近20組團隊報名,橫跨北中南各縣市衛生局,精采程度可見一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得獎名單:
公部門組:南北資源差異,讓行動數位落實縣市公衛
本屆公部門組公共健康數位傳播首獎為【嘉義縣政府】。由於嘉義縣是傳統的農業大縣,西臨臺灣海峽,東則阿里山山脈以及玉山主峰接壤,居民以年長者居多,故縣府衛生局以「預防勝於治療」的觀念,積極透過全方位數位整合宣傳,搭配行動醫療車,提醒年輕人能夠帶家中的長輩參加定期健檢,而偏鄉的年長者則能夠享受行動醫療車的便利服務,不必再受路途之苦,大幅降低醫療資源的不足及解決偏鄉照顧的不便。
本屆獲選的同時有 「台南市政府(組織創新)」、「嘉義市政府(社群互動)」與「新北市政府(健康促進)」等三個縣市衛生局單位。評審團召集人楊志良教授表示,台灣公部門長期處於南北資源不均的困境,但台南市、嘉義縣與嘉義市能夠了解縣市民眾的現況,並且積極的整合現有資源,讓公共衛生服務能夠可長可久的被完善,實屬難能可貴。
而新北市政府則是善用其行動數位的服務,為民眾建立一個綿密且有效率的醫療網絡,這在公部門單位是相當罕見的創新與突破。
非營利事業機構組:任重道遠,默默為公共衛生而付出
本次非營利事業機構組獲得首獎的是【 南投縣國立草屯商工】。 草屯商工長期透過各式網路行銷及影片宣傳,持續推動校內及社區健康減重競賽,讓學生及社區民眾都能夠透過簡單且有效的方式,從減重來降低肥胖對人體健康的傷害。除了校內服務之外,更難能可貴的推展到社區服務,讓一般民眾也能夠配合學校的活動,一同為自己的健康而減重。
另外得獎單位則是 「台灣心理健康發展協會(組織創新)」、「財團法人藥害救濟基金會(社群互動)」和「財團法人精神健康基金會(健康促進)」,在非營利事業機構組,評審團著重於服務時間的長短及持續性,因為公共衛生服務與教育服務不同,無法在短時間內看到成效,所以在於持續服務的精神及態度上,就顯得格外重要。
個人組:從數位傳播,破除民眾的醫病迷思
本屆個人組參賽者將近100位,來自北中南各地分屬不同的專業領域,但大家對於目前的公共健康傳播皆有著相當沉痛的認知,那就是台灣民眾目前在於公共衛生的教育嚴重不足,導致醫療資源被過度浪費及偽醫藥流竄。
今年獲選公共健康數位傳播獎的得主一共有25位,分別是王孟祺醫師、林世航營養師、林友祺醫師、林思宏醫師、白永嘉醫師、吳映蓉博士、吳宜樺治療師、吳予曦護理師、吳肇鑫醫師、呂紹睿醫師、江守山醫師、胡海國醫師、洪永祥醫師、陳欣湄醫師、陳保仁醫師、陳志金醫師、楊承樺營養師、徐嘉賢醫師、劉博仁醫師、劉宗瑀醫師、黃貴帥醫師、樓中亮中醫師、蔡宏斌醫師、廖偉呈藥師與蘇妍臣營養師。評審團的評比重點在於公共健康的文章篇數、影音數量及互動人數, 免除類似商品或醫療代言的置入文章,讓認真推動數位公共健康的醫療工作者,能夠被民眾所看見。
本次個人組評選,因為決選候選人皆相當優秀,故評審團召集人楊志良教授及劉啟群會長特別要求追加獎項,讓認真備賽的候選人都能夠藉由本次評選獲得獎勵。
「網路人氣獎」得獎者為許添盛醫師,許醫師以將近4000票的超高人氣,搶佔總投票數的1/4,充分展現其個人魅力及數位傳播影響力。
「社群互動獎」得獎者為李錦秋營養師及王思恆醫師,二位皆是以網路化名-啾啾營養師與史考特醫師,透過幽默且有趣的插圖及淺顯易懂的文章,與民眾進行互動與解惑。
「創新服務獎」得獎者為江坤俊醫師與黃峻偉醫師,二位醫師雖然服務於基隆及雲林等地方,但仍積極透過數位平台與病友互動,改善醫病服務無法連續的問題。
本屆個人組「公共健康首獎」得主為葉勝雄醫師及魏智偉醫師, 葉勝雄醫師以大量且豐富多元的小兒科保健文章,在FB等數位社群平台擁有極大的傳播影響力; 而魏智偉醫師則是以急診室醫師的身分,以淺顯的文字、富情感的描述及手繪漫畫,透過FB、youtube及電視節目等多元豐富的傳播,讓民眾能夠理解正確的醫病關係。
主辦單位《早安健康》發行人林文玲表示,公共健康是一門艱難的功課,它不是一朝一夕或者靠少數個人就能促成,希望我們都能夠藉由公共健康數位傳播獎的評選及集結,讓善的力量能夠被聚集,而後放大。
期許明年各位參賽者都能夠再次齊聚在這裡,也希望早安健康能夠拋磚引玉,讓社會對於公共健康的議題更加關注,一同為公共健康傳播而努力,讓健康每天都做得到。
相關文章
全台首度!萬人讚聲,第一屆公共健康數位傳播獎得主出爐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16090
----------------------------------------------------------------------------------
早安健康網站: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
早安健康FB:
https://www.facebook.com/Everydayhealth.Taiwan
早安健康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c/EverydayhealthTw
台大心理所一般組 在 台大心理所丙組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推薦與評價
在台大心理所一般組這個討論中,有超過5篇Ptt貼文,作者Qmmmmmmmm也提到作者: Qmmmmmmmm (雷蠶寶寶) 看板: HatePolitics 標題: [討論] 唐鳳兼職理事的RxC基金會, ... ... <看更多>
台大心理所一般組 在 台大心理所丙組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推薦與評價
在台大心理所一般組這個討論中,有超過5篇Ptt貼文,作者Qmmmmmmmm也提到作者: Qmmmmmmmm (雷蠶寶寶) 看板: HatePolitics 標題: [討論] 唐鳳兼職理事的RxC基金會, ... ... <看更多>
台大心理所一般組 在 [心得] 台大心理所一般甲組準備心得- 看板graduate 的推薦與評價
當初考前快要崩潰的時候有發下宏願說如果考上一定要po心得文
至少能夠幫助跟我類似背景的人做準備:)
原po其實是半路殺出來的人
之前大一大二混混的過日子時並沒有想過要考心理所
雖然是對心理以及行為蠻有興趣的啦...
嚴格上來說我是從大三下以及暑假才開始決定要報考心理相關系所
主要是想走神經心理及行為方面
那時候面對的問題就是
我是一個非心理系的學生,而且到了大三下修過"考試相關科目"的只有統計
於是我只能從升大四暑假邊實習的時候找尋要考的科目以及資料
老實說我看到台大要考這麼多科都要傻眼了
(台大心理所考的科目雖然只有三科,但實際上是把好多科合在一科考)
不過還是鼓起勇氣跟他拼了!
於是大四上我修了生心、知覺、心測,根本是要挑戰現學現賣
而認知、發展、心實我是完全自修
所以後三科能夠給的幫助以及建議或許不如前三科的扎實
不過有需要的人還是可以參考一下書單(那些可是只要念好就會讓人起死回生的書XD)
換言之,我是從九月才幾乎從零開始準備的
到二月底的考試為止
所以說像我這樣啷啷的人都可以考上我相信有決心要考的人一定也可以!
(原po本人在校成績大概都是中段偏後,念的是醫衛相關科系,所以非強者XD)
---------------------------
首先,建議要考台大的人直接去台大旁聽是最有效的
我是完全沒有補習,所以補習班是哪套我並不熟悉
不過就這次考試的經驗,台大的考題都會由上那門課的老師出題
而且超大部分就是期中期末以及老師強調的重點
加上了解老師的興趣與專長大概都可以猜到他會出什麼題目
以下我會以各考科分開說明我自己的書單以及讀書方法
重要必讀的書會用黃色標明出來
心理學方法
◎心理統計
1.行為科學統計學 : 教育及心理社會學科之應用 /潘中道,郭俊賢譯
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 /林清山著
由於我有修過一年的統計,所以在統計上的重點是找清楚的中文書來複習及釐清觀念
要注意的是,台大心統出題很少計算,老師喜歡考觀念題
所以要把各種分配搞清楚是在幹麻的、用在哪邊等等
變異數分析會是個重點,不論在心統或是心實出的機率都很高
第一本我想推薦的點是它不利用公式跟你解釋這些觀念
相反的是它不斷告訴你以直觀的角度去想去推理,我認為對於觀念釐清很有幫助
至少對我來說有些以前不懂的念了這本有豁然開朗的感覺
第二本則是很中規中矩的心統聖經XD
內容非常多也很詳細,如果將這本精通的話想必統計應該也會考得不錯
我建議如果本來統計不太好的人
就像我一樣先把第一本當做故事一樣看個一兩遍(很快的)
把大觀念都弄懂以後再開始念林清山那本,慢慢雕琢
◎心理測驗
1.Psychological testing : history,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5th ed.
/Robert J. Gregory
2.心理測驗學 /葛樹人著
3.心理與教育測驗 /郭生玉著(綠皮書)
4.心理測驗 /Anne Anastasi著; 黃安邦譯
基本上我會比較推原文書,畢竟學校上課也是用原文書
念好一本適當的原文書會比唸一堆中文書來的記憶深刻並且有效
不過其實心測第一本原文書我也沒念完,大概只念了其中的ch.3,4而已
也就是最重要的常模、信效度部分來加強鞏固觀念
而其他的就都靠葛樹人那本,這本真的必讀!!!!!!!!
出心測題目的大概就是授課老師姚老師跟翁老師
其中姚老師上課內容很多都是從這本裡面出來的,觀念清楚又簡單扼要
念個三次準沒錯XD
後兩本則是補足葛樹人沒有講到的地方稍微翻翻,如Item Response Theory及項目分析
總之本科的重點主要是信效度
然後可能會伴隨著一兩題的心理測驗編制流程以及挑選測驗工具的考量
另外也要注意CTT與IRT的差別
◎心理實驗法
1.基本心理歷程 /劉英茂撰
2.心理學實驗研究法
/安德沃(B. J. Underwood),肖內西(J. J. Shaughnessy)著; 洪蘭,曾志朗合譯
3.An introduction to experimental design in psychology : a case approach
/Robert L. Solso, Homer H. Johnson
這科我沒有修過課,完全是自修,所以相對於其他科比起來準備比較不足
不過劉英茂那本觀念也很清楚(雖然很舊了)
如果想要至少抓到基本觀念的人,請精讀前5章
而第二本不知道是否為翻譯問題我總覺得我看不懂= =" 不過後有習題練習可以利用
第三本是一本薄薄小小的原文書,會帶你一步一步思考
我覺得對於實驗設計的思路訓練有些幫助
心實這科比較多綜合性的考題
可能會給你一些數據讓你寫出實驗設計來解決問題
另外2-way以上ANOVA的計算也是很可能會出的
*對於心方的唸書方式我是採比較"零碎時間式插入"的念法
由於要準備的科目很多,所以有很多零碎的時間或是唸其他科的原文書很累的時候我就
會拿心方三科的書來看重要的觀念
當然以上比較重要的幾本書我都反覆念了2~3次,只是真的會忘記~"~
所以建議大家可以多讀幾次,並加以一些題目的練習來增進你的記憶
不過要強調的還是觀念!觀念一定要搞清楚,不要只會算而已
知覺與生理心理學
◎生理心理學
1.Biological Psychology. 5th ed.
/Rosenzweig, M.R., Breedlove, S.M., & Watson, N.V. (2007).
◎知覺生理學
1.Sensation and Perception. 8th ed. /Goldstein, E.B. (2010).
沒錯,你沒看錯
這兩科我就只唸了這兩本原文書
之前我也說過選到一本對的原文書精讀它勝過讀一堆書來的有用(至少在考試方面)
這兩本也是兩位台大的授課老師的上課用書
我都是照著上課進度來唸,一週唸一章,段考前再念1遍(精讀)
寒假時以每章的大綱以及重要黑體字來做複習,回想這章在講什麼
能做到關起書來都能流利的說出每個主題的內容以及機制你就贏了
關於出題方面
生心的老師比較喜歡出精神疾病的一些可能成因以及路徑
還有神經藥物在這些的治療上的機制等
(可能是因為他本身對這方面很有興趣,研究的題目也是這些的緣故)
偏偏這些都是最雜最難記的部分,要多下點苦心
自己做個筆記或整理流程都會很有幫助
而記憶的神經機制也幾乎是必考的題目,總是會出一兩題與記憶有關的申論
知覺就比較平均的出題,幾乎整本課本每種知覺都會出到
視覺的比重相對會較重(也因為這方面的研究本來就比較成熟)
由於會出的題目在考古題大部分都出過了,我相信這些題目也會不斷出現,只是換個包裝
就不在這邊細講(要不然要講到天荒地老:p)
總之像是視覺的幾種receptive field、selective rearing、retinal與光子的反應機制、
各種錯覺、偵測運動的幾種假說、視覺三原色及後像、聽覺及嗅覺訊息的coding、
mirror neuron、visual acuity等幾乎都會考
課本中有什麼XX theory的都要搞懂它的思路以及內容
認知與發展心理學
◎認知心理學
1.Cognitive psychology. 4th ed. /Medin,D.L.,Ross,B.H.,& Markman,A.B.(2005).
2.認知心理學 /陳烜之等作
3.認知心理學 : 理論與實踐 /鄭昭明著
4.認知心理學 : 理論與應用 /鄭麗玉著
5.認知心理學 /Robert J. Sternberg原著; 李玉琇,蔣文祁合譯
我承認認知心理學我真的沒念到什麼,而且就是犯了找一堆書來唸卻啥也沒念進去的錯誤
為什麼當初會找這麼多書來唸的原因是
一開始先看了考古題發現認知都出綜合性的思考題
也就是如果你沒有融會貫通就掰了
所以我當初在有限的時間下整個很急,東看一點西看一點,反而效果不彰
不過很幸運的是,今年出題老師就我推測應該換成連韻文老師出整份
之前的應該都是鄭昭明老師或其他老師出的,所以風格差很多
連老師的習慣是會出選擇題,而且都是從第一本原文書出來的
所以在連老師出題的前提下,請各位要細讀第一本原文書
然後第四本書內容蠻淺顯易懂的,可以先念它有個心中的概念後再念原文書
Sternberg寫的也不錯,不過當時圖速度就念中文的了
認知的重點會放在學習、記憶的model以及注意力、理解方面
contingency的表格聽說是必考XD
◎發展心理學
1.Child development. 8th ed. /Laura E. Berk(2009)
2.發展心理學 /David R. Shaffer原著; 王雪貞等譯
3.發展心理學 /張欣戊等合著(空大出版)
同樣也是一科自修的科目,我並沒有把第一本原文書念完
只念了1~9章,包含了生理方面以及認知方面
而情緒、道德、社會的部分我就由中文書以及寫考古題再去翻課本來補足
第三本書是屬於簡單精要型的,比較重要的理論都會提到
建議如果是入門可以先看過這本當作課前的預習,以免一下就看到厚厚一本發展絕對會吐
發展心理學有"小心理系"著稱,裡面包含了幾乎心理系會討論到的所有的主題
所以也是一科不好準備的科目,要背的很多
認知部分:Piaget與Vygotsky的理論內容與比較、注意力、語言的先天後天理論比較
情緒社會部份:兒童的氣質分為哪幾種、家庭的影響(哪種父母養出哪種小孩)、分離焦慮
實驗、Kohlberg's moral stages、性別認同發展 等都頗重要
總之也是各種理論要搞懂在幹什麼的
---------------
寫了這麼多,大多是我個人的心得,沒有對或錯
找到自己適合的唸書方式最重要
提供一下我的時間分配
我大概平均每天念6~8小時,沒課的時候就是窩圖書館一整天從8,9點念到晚上9點
然後回家就是休息
跟神人級比或許念的不是很多,不過每週都有確實的念到該念的東西
另外,由於心理所的考科真的太多
如果是普通人又是非本科的話我建議將某兩科維持在約40分上下的水準,然後衝高某一科
會比較輕鬆一點,不要想每個都要考很好,時間分散掉反而每科都soso而已
希望這篇文章對未來的考生會有幫助
並且也希望你們念不下去的時候 想想我就能相信自己也可以做到
還有最重要的是,不是考上就歡樂了,也不是考的好就一帆風順
進研究所才是真正考驗的開始,會不會做實驗思慮夠不夠周詳更是挑戰
共勉之:)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6.9.12
※ 編輯: tokino 來自: 218.166.9.12 (03/23 22:11)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