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 陳虹瑾 蔣宜婷 李振豪 王思涵 陳昌遠 蕭函青 的報導
消失的病床2 疫情海嘯裡的病患、醫護、消防員
雙北醫療量能到底夠不夠?病床和醫護人力是否充足?中央和地方像身處平行時空。我們進行電話訪問的過程中,咳嗽聲不斷從電話那頭傳來,61歲的確診者陳先生(化名)虛弱地說:「今天有一陣咳得很嚴重,沒辦法說話。」他發病第10天了,5月15日,有萬華接觸史、與他同住的兒子確診,陳先生快篩結果為陰性,幾日後卻開始發燒,多跑一趟急診室,「PCR結果是陽性。我趕緊通知衛生局,但打電話都不通。」
兒子確診後兩天內就送醫了,他原以為可以獲得一樣的醫療處置,卻事與願違。發病4天後,衛生局開立居家隔離通知書給他,要他待在家。「但我反覆發燒,肚子不舒服,咳嗽,有一天喉嚨很痛,味覺有點失調了,吃青菜都變苦苦的…我有慢性病、高血脂、糖尿病,電視報導說,有年紀的人比較容易引起病變,我很擔心,一直等、一直等…」他憂慮自己的身體狀況,也擔心傳染給同住家人,束手無策之下,只好打電話給里長、市議員詢問就醫可能。
一直到5月24日、發病6天後,衛生局終於將他安置進北市加強型防疫旅館。防疫旅館有護理站可諮詢,也可聯絡醫師電話問診,但陳先生卻稱不上安心,他固定服藥,但症狀至今未紓緩,加上聽聞不少年長患者轉重症的消息,「我兒子第2天燒就退下了,但我卻一直反反覆覆…如果狀況還是不好,我希望能安排我簡單就醫,照X光、看看肺部狀況。」
截至5月31日,國內本土確診病例總數已達7,265例,其中確診數最多的縣市為新北市3,478例、台北市2,713例。萬華是北市疫情熱區,而陳先生只是市議員吳沛憶這2週接獲無數求救電話中的其中一通。
在社區第一線,病床不足及檢疫所塞車的問題已經釀成悲劇。5月24日下午5點,吳沛憶接到另一起陳情案,「(確診者)約61歲,家人打119,救護車來了問要送哪家醫院?但急診塞車,沒有衛生局安排,加上他當時血氧值95,還算正常,沒到急救標準,就回家等候…」她深吸一口氣接著說,「結果等兩個小時,7點多他就因為呼吸不過來,休克,在家裡走了,來不及搶救了。」
「我一直有個問號,到底還有多少人無法送到檢疫所和醫院?」吳沛憶指出,若社區難以配備血氧機,又無法及時後送血氧驟降、急性惡化的病人,只會將還在家等病床的患者置身險境。
一名不願具名的台大醫院急診部醫師H接受我們訪問指出,過去一週情況確實相當混亂,急診室雖不像之前有大量前來篩檢的民眾,但隨著重症病患增加,他值班時已多次遇到病患沒有病房可住、卡在急診室動彈不得。
「我上禮拜開始就遇到(病房)不夠的狀況,病房清消、安排都需要時間,樓上說沒有辦法再收確診患者、隔離病室都滿了,病人來真的沒有地方去,當下無法住院,」但有些人需要立即處置,他嘗試幫病患轉院,卻處處碰壁,衛生局業務過多,電話打不進去,「聯絡其他醫院,很多醫院也說沒量能可以收治,轉過去也是在另一家急診等,(病人一等)數小時,12小時、14小時,甚至更久。」
「雙北ICU都已經沒有床了;在專責病房裡,重症比例愈來愈多,床位供應就會愈來愈少。」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整合醫學照護科主治醫師姜冠宇說,近日目睹急診室同事在院長面前哭了出來,「急診滿滿都是確診民眾,等不到床,病人在現場被插管接呼吸器,急診床整個變成專責照護床,有病人(輕症轉重症)就直接走掉,等到死。」「急診(同事)被迫跟病人說,會幫你爭取床位,變得好像每天在開黃牛票。」
中興醫院護理師小平(化名)說,急診室有一間2人的負壓隔離病房,病床不夠,只好加擺2張床,醫師問診區也騰出來安置2位病患,連不該安置病人的等候區,也迫不得已放了1位病人。小小的負壓隔離病房臨時收治7位病人,「病人們必須共用衛浴,而且什麼事情都不能做,這當然會讓他們情緒爆炸,就找我們醫護人員發洩,我們處理他們情緒,又花更多時間。」帳篷區等待安置的病人5月25日共20位,到26日仍有9位;但帳篷原本設計只能在4個角落各安置一個人,至多共4人,最後病人全擠在一起。一名中興醫院護理師透露:「柯P來看他們,結果病人群體暴動,對柯P生氣抱怨怎麼會等這麼久,又熱又被蚊子叮。」
https://www.mirrormedia.mg/premium/20210531pol001
台大醫院住院整合照護 在 邱顯智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蘇貞昌院長應就戰鬥位置,扛起資源徵用調度的指揮責任
從基層、院長、各級醫院醫護人員,醫療前線告急不斷。
5月25日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企業工會-北市聯醫工會 發出求援:政府一直強調醫療量能足夠,然工會接到的無數員工申訴,醫療崩壞在即,#急診爆、#病房滿,#病人源源不絕。
5月26日,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發文「Hospitals Need Help」吶喊:「即使已告知台大已經超量無法再收,急診仍是送來新冠肺炎插管須住ICU的病患。把小兒IUC改收成人仍不敷使用。」。
吳院長更呼籲指揮中心「一定要把全台灣的醫院都納入規畫,訂定病患收治相關辦法。」據統計,台大醫院收治100多名新冠肺炎確診患者,包括20多名重症是全國最多,加護病房都已經滿載,「真的不希望步上SARS後塵。」
打開臉書,醫護暴露的急診慘況是:「病人血氧開始掉,換上高濃度的全氧面罩,醫生開始聯絡轉院,打了全台北、新北急救責任醫院20多家醫院,全部沒有醫院可以收。」
#第一線醫護瀕臨極限已是事實
在全世界的防疫經驗中,有個共同的慘痛定論,一定要 #力保醫療防線不能垮 ,因為前線醫療鞠躬盡瘁之後,就是疫情的全面失守。
#防疫動員視同作戰
#整備所有人力物力
面對確診、重症數量大幅度上升爆量,資源調度一定要用戰時動員的框架來思考。因此,我要嚴正呼籲蔡英文總統、蘇貞昌院長,啟動民力物力的全面徵用。
傳染病防治法第 53、54 條寫得很清楚,基於防疫之必要,各級政府機關得依指示,徵用公、私立醫療機構或公共場所,設立 #檢疫或隔離場所,並得 #徵調相關人員協助防治工作;#徵用或調用民間土地、工作物、建築物、防疫器具、設備、藥品、醫療器材、污染處理設施、運輸工具及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公告指定之防疫物資。
就像去年我們引以為傲的口罩國家隊。
當時,蘇貞昌院長雷厲風行、沈榮津部長親力親為,行政院迅速宣布擴增口罩生產線,集其所有公私部門之力,臺灣的口罩產能從原本2020年1月時的日產188萬片,在5月達到日產2000萬片,不但足以供應民眾所需,還得以開展口罩外交。
這樣的行政動員力,在這次的疫情還沒有見到。
面對第一線醫護瀕臨極限的現況,行政院長應就戰鬥位置,#扛起指揮責任,盤點公私部門所有可用閒置空間、運具、人力、病房,由中央集中調度。
#落實分流確保醫療防線
#不落下任何一個人
#沒症狀、 #輕症 、#高風險容易轉重症族群、 #重症,應及時掌握疫情進行分流,由中央訂定明確的分流指引並確實執行,不讓確診者被落下,促使醫療資源的有效使用。
#輕症與隔離收置
輕症、低風險族群隔離在家策略不能繼續,才能控制死亡案例,集中檢疫所(旅館型、館場型)醫療能量要注入,在家過世、檢疫所過世、確診前過世都應該檢討,今日13名死亡個案中可能有近一半(未住院)都未有獲得即時治療的機會,應盡速徵用所有閒置空間:政府、國營事業、後備單位空間及宿舍釋出,隔離安置輕症確診者,集中照護監控血氧等生命徵兆。
今日陳時中指揮官也表示,內政部營建署正設計快速採檢站,之後便會規劃類似方艙醫院的醫療設施。
我要提醒蘇院長,行政機關、國營事業、國軍後備單位的既有建物、閒置空間多到長蚊子,行政院應整合盤點轄下閒置空間,儘速釋出注入醫療能量,才是最快建立輕症、隔離收置空間的方法。
#精準調度重症資源
雙北目前 #可以使用 於新冠肺炎的加護病房已滿,確診不斷攀升,隨著確診母數增加,重症人數也會往上走,現有病床及醫護人力將無法負荷,且若將重症確診者放在一般病房風險極高。
除了往南送,行政院應 #即刻盤點 所有公私立部門可用的一般病床、重症病床、醫護人力、跨區可防護運具,確實盤點後徵召釋出,統合集中再分流。
要把全部能量打開作最適分配,該釋出就釋出,該分流就分流,直接控管支援各區。
前線醫護已經瀕臨崩潰,每一天死亡病例都在增加,蘇院長真的要拿出行政執行力,整備醫療人力物力部署,不能再拖下去了。
#防疫動員視同作戰
#整備所有人力物力
#確保醫療最後防線
#不落下任何一個人
台大醫院住院整合照護 在 經濟部工業局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擔心疫情,害怕與陌生服務員「接觸」?
🤖服務型機器人免除你的煩惱!
因應全球高齡化、少子化所帶來的勞動力缺口問題,以及疫情後,「低接觸」服務型態的需求,#服務型機器人 逐漸在各領域成形應用。
為了加速產業發展,工業局去年「智慧創新服務化推動計畫」結合 #資策會 與 #智慧自動化與機器人協會(TAIROA),運用「以場域促動創新」 及 「以應用帶動產業」兩個策略主軸,來加速服務型機器人產業的發展。
🏬以場域促動創新🏬
工業局透過「ROS-based 機器人創新應用提案」活動,在 #特力家居桃園館與 #高雄義大世界購物廣場 建立實驗場域,針對購物中心與商場業者的主題情境需求,與博鈞科技、祥儀企業、微星科技、新世代機器人與凌群電腦合作,提供機器人相關的硬體平台、開發環境與工具教學。
共募集台大、成大、交大、台科大、北科大、長庚與逢甲等 18 組新創及學研團隊 22 件創新應用提案,透過遴選媒合機制挑出 10 組團隊,實證檢疫、巡檢、行銷、社交、迎賓與送餐等六大類應用服務。
最後透過DEMO DAY活動,由產學研專家評選出最具發展潛力的亮點解決方案,評審團總召台大電機系羅仁權特聘教授鼓勵參賽團隊,持續提升機器人服務的互動體驗,努力研發新服務型機器人技術與應用,加速機器人應用普及。
🤖以應用帶動產業🤖
工業局運用產業創新平台的資源,輔導微星、佳世達、慧誠智醫、凌群、祥儀與東元等業者,發展物流、醫療照護、商場與餐飲領域的服務型機器人應用,同時建構創新產品服務與商業模式,並於清福養老院、亞東醫院、機場航廈及國道服務區建立應用場域,完成服務驗證。
微星科技表示,目前發展的服務型機器人解決方案,已經有國內醫院與澳洲和美國的訂單,未來持續研發新機種,而東元解決方案也與新東陽合作導入國道服務區,提供餐後餐盤回收服務。
💁♀️案例分享
1⃣清福養老院
🦼複合式照護輔助服務機器人之群組機器人服務🦼
後疫情時代下,清福養老院的 300 名員工,每天要處理
☑ 816 位住宿長輩照護工作
☑6個樓層每日早中晚及點心的5趟次餐飲服務
☑每天2趟次共 6000 坪的環境清潔消毒工作
為了減輕員工負擔,清福養老院導入 #跨樓層多機協作機器人解決方案,以4台複合群組化的照護輔助機器人,整合電梯系統的以及不同上端模組,以一機多工的模組滿足防疫消毒、送餐、輪椅運送等工作,降低人員在專業照護陪伴之外的工作壓力,後續規劃持續導入 16 個關係照護機構。
2⃣亞東醫院
💊智慧藥櫃機器人服務💊
面對國內醫療人員嚴重不足,住院病人每日五次以上的配藥、運送、用藥服務,對於藥劑師及各病房的護理人員,是繁複沉重的工作。
加上藥劑種類繁多且識別不易,造成護理人員需要重複確認正確性且安全用藥。
#慧誠智醫 協助亞東醫院,導入具備 #醫護身分辨識 與 #人機協同 兩大特色的智慧藥櫃機器人,確保病患在用藥上的安全,並且串接醫院既有醫療資訊系統(HIS),提供介接院內藥局、護理站的送配藥服務,發展醫病之間適切的智動應用,以提升藥品使用安全,且節省醫護人員的工作瑣事。
3⃣桃園機場與國道休息站
🍽智慧餐盤回收機器人服務🍽
民眾在國道休息站用餐後,常找不到餐盤回收點,常導致使用過後的餐盤隨意擺放,降低整體服務的品質,也提高業者管理營運的成本。
面對每日上萬人次訪客服務,#新東陽 與 #東元電機 合作,導入 #Envrio餐盤回收機器人,此款原本以送餐目的所開發的機器人,經過強化餐盤載重感知模組及定點巡迴路程規劃模組後,轉型為餐盤回收服務,讓餐飲區顧客打破原本需尋找餐盤回收點之模式,讓收餐整潔更便利。
另外機器人感測到餐盤量滿載的情況下,自動行至洗滌區,取代人員需隨時巡場清運的負擔,在離峰時段補足人力缺口,更能夠協助業主彈性配置人員部署,打造人機工時輪班的新服務型態。
未來工業局將持續推動服務型機器人場域實證與示範應用,於國內大型公設場域,推動機器人業者和學研團隊合作,促成更多元的服務應用,為服務型機器人產業開創更多新市場與服務商機。
📰經濟部工業局新聞稿:https://bit.ly/38prER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