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取國有建築 #文資認定 活化
國文安排 #北投 #考察
來到北投總能感受到日治時代的歷史風情,處處都是一甲子以上的歷史古蹟。更因擁有豐富的溫泉資源,也是台灣北部最富盛名的觀光聖地。
對此,國文今天特別安排 #財政委員會 前往北投考察 #財政部 所屬的日據時代建築。並邀請立法委員 沈發惠、林楚茵、吳思瑤、羅明才、林德福ㄧ同座談,希望財政部先行盤點清查國有建築,再透過文資認定後做妥善保存,進一步對外開放活化,開放供國人大眾參觀使用。
國文會勘後有3點指出:(1)國家有這麼好的資源與歷史脈絡建築應該妥善保存維護並活化。舉北投台灣銀行舊宿舍為例,充滿日式風格的建築興建於昭和與大正年間,並在87年由台北市政府公告指定為「市定古蹟」,但目前只供員工使用很可惜。
(2)請財政部除了本身國有閒置、甚至被佔用的土地建物外,要求公股銀行善盡企業社會責任、盤點名下閒置之不動產,可能具文資價值者,要積極去跟地方政府提報、推動取得文資身份。
(3)無論是否具文化資產身份,這些歷史建物是有公共性,代表地方的記憶傳承,也有歷史教育意義。因此,後續的活化非常重要,期望主管機關研議對社區開放和地方創生結合,積極規劃執行,才能讓這些空間的效益最大化。
#國文在財政
台灣土地銀行建築風格 在 台南式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超美的古蹟原勸業銀行有望修復再利用!?
土地銀行於本月中舉辦了「市定古蹟原日本勸業銀行台南支店調查研究與修復再利用」說明會,會中探討了關於這棟建築的調查研究結果以及未來可以活化的方向。
原日本勸業銀行台南支店位於台南中正路與忠義路交叉路口,隔著馬路與另一棟著名的古蹟林百貨相望,長期以來作為土地銀行台南分行使用。
這棟建築最早開始興建於1934年,興建緣由是由於勸業銀行在火車站圓環前的辦公空間(原三井物產台南支店,後來被拆除成為今天的國賓大樓)已不敷使用,因此決定找尋新地點蓋一棟更大的營業處。
1937年,這棟十分雄偉,有如神殿般造型的勸業銀行正式啟用,如果有去過台北的「國立台灣博物館土銀展示館」就會發現,咦?這兩棟建築外觀長得蠻像的!
原因是1930年代,勸業銀行在台灣的業務日漸繁忙,因此便選定在台北和台南興建兩座大型銀行廳舍,而台北那棟建築當時便是作為「勸業銀行台北支店」使用,而台南這棟除了裝飾線條較為簡潔之外,其他結構、造型、風格都和台北的大同小異,兩者可說是勸業銀行在台灣的姐妹作。
台北的勸業銀行在二戰後由土地銀行接管使用,不過土地銀行後來停用台北的勸業銀行,並於2007年開始進行大規模整修,並且結合周邊的古蹟成為首都核心區博物館,成為了「國立臺灣博物館土銀展示館」,於2010年重獲新生開館開放參觀。
而台南的勸業銀行和台北的一樣,在二戰後也是由土地銀行接管使用,不過直到今日仍由土地銀行使用中。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這棟建築的左右好像不太對稱,而且忠義路側的造型也和中正路側不一樣呢?
原因是在1983年,因應忠義路從9公尺拓寬為15公尺,勸業銀行左側的部分硬生生的被拆除削減,成為了今天的模樣,否則在好久以前它可是非常對稱美麗的。
台南的勸業銀行還有一個有趣的地方,那便是高聳的外廊天花板上是許多燕子築巢的地方,來到這裡可別只顧著欣賞建築,要小心隨時從天而降的禮物。
期望未來若土地銀行有新處所可以搬遷,勸業銀行到時能真的活化利用,讓更多市民、更多遊客不只能夠好好欣賞它的外貌,也能進入內部不趕三點半的好好參觀遊覽,發揮這棟古蹟更大的價值,也為周遭的豐富歷史文化再增添一股新活力。
台灣土地銀行建築風格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你騎過臺博館前面的的銅牛嗎?你知道它們的來歷嗎?
台灣博物館前方的館前路 1969 vs 2015
上圖由 Clarence Spohn 拍攝於1969年,當時他站在台灣博物館北側入口階梯上,往北望向館前路另一端的台北車站。
下圖由張哲生於2015年12月22日在同地拍攝。對照之下,可以看到台灣博物館的襄陽街側大門兩旁的兩頭銅牛之方位,已經從1969年的一起望向博物館,轉變成了現在的對望姿態。
博物館北側廣場上的這對銅牛原為日治時期劍潭山「臺灣神社」之遺物,於1949年被移置至現地。這兩尊銅牛看似一樣,實則是不同時間因不同原因由不同材質所鑄造。
東側(近臺大醫院)由紅銅鑄造的銅牛(兩隻牛角間的距離較長,眼珠子上緣為單眼皮),係於1935年由日本北海道的佛教團體「弘安海」為紀念在「箱館戰爭」中犧牲的兵士,所鑄造並獻納給臺灣神社。
西側(近騰雲號火車頭)由青銅鑄造的銅牛(兩隻牛角間的距離較短,眼珠子上緣為雙眼皮),則是在1937年由日本在台商人川本澤一為紀念其參加的南洋視察團順利完成,所鑄造並獻納給臺灣神社。
原本兩頭銅牛都面向博物館,後來館方發現銅牛的方向不妥,疑似沖煞館員,經過一番研究後,最後決定將銅牛轉換方位,變成了現在兩頭銅牛對看的模樣。
上圖遠方的第三代台北車站也早在1986年3月,因應台北市區鐵路地下化工程啟動而拆除,當時有先在舊站西側建了臨時車站,並在舊站東側不遠處興建第四代台北車站,並於1989年9月2日隨著鐵路地下化工程完工通車而啟用。
1899年,台灣總督府民政部物產陳列館(台灣總督府博物館的前身)成立。1908年10月24日,位於彩票局大樓(地點在今台北市寶慶路與博愛路口,1908至1915年作為博物館,1915年11月1日因新公園內的新館啟用而成為博物館分館,1917年3月15日廢止博物館分館,改為台灣總督府圖書館,毀於二戰末期)裡的台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附屬博物館(簡稱台灣總督府博物館)正式對外開館。
而目前位於台北市襄陽路與館前路口的國立台灣博物館,則是建於1913年,當年台灣民政長官祝辰巳為紀念第四任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與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向民間募得256,101日圓籌建「故兒玉總督暨後藤民政長官紀念館」於原台北大天后宮舊址(1912年因颱風嚴重受損而拆除,位於今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內北側),台灣總督府委由日籍建築師野村一郎與荒木榮一設計,風格為文藝復興時期後期的古希臘多立克柱式,外觀上綜合了巴洛克時期的建築風格,1913年4月1日動工,並於1915年完工。
1915年8月20日,搬遷至新公園內的「故兒玉總督暨後藤民政長官紀念館」的台灣總督府博物館正式開館。戰後,台灣總督府博物館改制為台灣省博物館,隸屬於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1949年再更名為台灣省立博物館,隸屬於台灣省政府。1999年,因臺灣省政府虛級化,改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今中華民國文化部)管理,並更名為國立台灣博物館。
此外,畫面左側路口轉角處沒有改變的建築是「三井物產株式會社舊廈」,位於襄陽路與館前路口西北隅,就在勸業銀行舊廈的隔壁,目前屬於台灣土地銀行所有;三井株式會社為日本在台殖民統治期間,所刻意培養的日本國內財團。
晚清時,在台灣的外商以歐美的五大洋行為主,日治初期,台灣總督府積極壟斷經濟利益,並引進日本財 團,以取代歐美洋行的在台利益。明治32年(1899年)實施樟腦專賣制度,採樟製腦的業務委由日商三井株式會社 經營,再由專賣局收購。當時台灣進口鴉片只限日商「三井物產」及英商「Samuel商會」,大正元年(1912年)起,也 改由三井物產獨佔,三井株式會社成為日據時期日人在臺灣的最大財團。
當時三井物產株式會社的總部就是設於館前路。台灣總督府博物館前的這條大道,金融及保險株式會社雲集,可說是 一條金融街。這棟舊廈約建於大正9年(1920年),樓高三層,轉角有尖塔,屬於文藝復興建築之樣式。後來曾在昭和年間的1940年代因樑柱腐蝕而改建成今日的面貌;造型較簡潔,立面有水平窗框,轉角及兩端的的山牆較高,有突起的直線小柱做為裝飾,這是當時世界流行的建築風格,當時大樓內已裝設電梯,是相當現代化的建築。
2000年7月,「三井物產株式會社舊厦」經公告指定為為直轄市定古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