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味甜蜜蜜 / The Sweet Taste of Taiwan] #台灣需要建立自己的論述與評鑑標準 / The importance of developing our own discourse and defining our own evaluation system
「日本打團體戰,他們全部都用同樣的國家識別:柑橘、抹茶、柚子、櫻花。所以大家都知道那是日本的東西。」
2019 年,柯亞帶著自己的果醬(好食光 Keya Jam)參加世界柑橘類果醬大賽(The World's Original Marmalade Awards & Festival),結果竟一舉奪下年度雙金大獎、 2金、 2銀、 2銅。照理來說,鎂光燈應該聚焦在這位來自台灣、甫參加比賽便打敗所有英國、歐洲品牌的果醬女王,然而,來自日本的參賽者們全部穿上和服、還在果醬的展示臺下打了鎂光燈,吸引了所有媒體的注意力;而對評審來說,#台灣是一個面目模糊的島嶼,他們對拿下年度最大獎的這罐果醬生產地「沒有印象、一無所知」,是柯亞在現場直觀的感受。
日本品牌因為參賽經驗豐富,早早在各個露出場合都備好微型相機、攝影機,而日本的駐英大使也出席。相較之下,柯亞僅有一名助理和當地聘請的翻譯同行,所有的展示品運輸、現場佈置、媒體溝通等,全部都要自己一手包辦。幸好領獎過後她與林永樂大使會晤,由大使安排,解決了很多參訪的問題、並由大使媒合當地台商,洽談了一些未來的合作機會。很快到了五月,世界柑橘類果醬大賽首次移師日本愛媛舉辦,柯亞有了先前的經驗,早早聯絡台灣駐大阪辦事處,得到支援、並派秘書同行,她才得以由官方角度參訪當地的果園、加工廠,#對日本以官方力量發展國家行銷與論述有更深一層的體悟。
在英國與日本的世界大賽,柯亞都以「#金棗」為主角。她在經過國際比賽後發現,「金棗」可能是一個能夠用來發展「台灣印象」的柑橘類水果。「在英國,金棗是舶來品,十來顆就要 7、8 英鎊(約台幣 $250-300),不可能拿來加工。所以金棗製作果醬有其稀有性;日本也有金棗,但口味偏淡、適合鮮食。」長年製作果醬、對台灣水果的風味特色瞭若指掌,她知道本地的金棗風味強烈、明亮且適合加工,能夠突出亞熱帶的柑橘個性,如果能用和日本傾國之力從產業到比賽、以一條龍方式行銷「柚子」的方式來推廣,金棗有機會成為「#台灣味」的代表,#成為一個國際認識台灣的代表性風味。
光是建立個性特質還不夠,重要的是「#我們要建立自己的論述、#自己的評鑑標準」,這也是為什麼柯亞在兩次世界大賽頒獎典禮後,都花許多時間參訪當地農園、訪問評審、業者之故。「日本人鋪陳了七年,最後爭取到舉辦世界柑橘類果醬大賽。評審中 4/5 是日本人、1/5 是世界大賽評審」,也因此,日本能夠用自己的觀點與評鑑來制訂標準、影響世界果醬的論述。柯亞提到兩個有趣的例子,一個是香港的一瓶柑橘陳皮果醬,歐洲的評審看到「新與舊的交融和時間感」,在英國的世界大賽中得了金獎,但是在日本卻只獲得銅獎,原因是「日本評審喜歡味道,但覺得顏色太暗」。日本評審對果醬色澤、果實、果皮的完美極度重視,對以「純粹金棗」奪下最高榮譽金賞獎的柯亞也毫不放鬆,原本拿到 20 分滿分的果醬,因為「果皮上有斑點」的小瑕疵被日本評審扣了 0.5 分。
日本人可不是只擅長以貌取人,這個做任何事都腳踏實地、研究透徹的民族,為了要取得世界柑橘類果醬的詮釋權,他們可以「#派出實習生遠赴英國彭里斯(Penrith)#學習柑橘栽種」。而且他們將世界比賽的規則摸得爛熟於心,因為「#只要拿到兩次雙金就能成為評審」。「所以我想繼續參加比賽!」柯亞語氣熱切、眼神晶亮地和我分享她在國際比賽中獲得的所有心得,「我在英國、日本去比賽裡學到最有價值的,是 #把自己學的東西當作公共財。我很願意和大家分享,因為台灣也需要大家一起投入。」
因為金棗皮上有斑點被日本評審扣分,朋友問她,下次會避掉嗎?柯亞說她不會,因為 #那不是她的哲學、#不是她最重視的價值。有那麼一天,台灣的甜點人和職人將發展自己的論述、制定遊戲規則,告訴世界,#我們認為什麼是重要的。
🔖 延伸閱讀:
#Ying的台味甜蜜蜜 系列:https://tinyurl.com/ybbk9ymm
👉🏻👉🏻 更多 #台灣參訪 相關影音,記得來 Instagram 找我玩:https://tinyurl.com/y3bsa73z
#yingspastryguide #yingc #tasteoftaiwan #jam #柯亞 #果醬女王 #好食光keyajam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310的網紅伊格言Egoyan Zhe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艾莉絲‧孟若作品 https://rebrand.ly/d93a7 伊格言作品 https://rebrand.ly/rg2brg ──── ☞〈與上帝討價還價的後果──艾莉絲‧孟若〈柱和樑〉〉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20/03/...
台灣是一個面目模糊的島嶼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艾莉絲‧孟若作品
https://rebrand.ly/d93a7
伊格言作品
https://rebrand.ly/rg2brg
────
☞〈與上帝討價還價的後果──艾莉絲‧孟若〈柱和樑〉〉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20/03/07/%E8%88%87%E4%B8%8A%E5%B8%9D%E8%A8%8E%E5%83%B9%E9%82%84%E5%83%B9%E7%9A%84%E5%BE%8C%E6%9E%9C%E2%94%80%E2%94%80%E8%89%BE%E8%8E%89%E7%B5%B2%E2%80%A7%E5%AD%9F%E8%8B%A5%E3%80%88%E6%9F%B1%E5%92%8C%E6%A8%91%E3%80%89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孟若 #小說 #諾貝爾文學獎
─────
伊格言說,201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艾莉絲‧孟若(Alice Munro)是他心目中的「最強老太太」,而〈柱和樑〉則出自她的短篇小說集《感情遊戲》。故事是這樣的:十八歲的美麗姑娘羅娜嫁給了三十歲的大學數學教授布壬登,生了兩個可愛的小孩(伊莉莎白和丹尼爾),也因此和布壬登的天才學生來諾相識。來諾原本是個數學天才,卻在畢業數年後患上精神病,不得不放棄了所有學術野心,窩在一個教會小刊物編輯部裡當編輯混口飯吃。來諾偷偷愛戀著美麗的師母羅娜,安靜、純真而絕望。他每星期偷偷寫詩給羅娜。而羅娜從不回信,但也未曾將此事告知丈夫。
比起丈夫布壬登,羅娜和來諾其實更有些soulmate的意味。或許比soulmate還更多些──當布壬登走出他們的視線,羅娜會輕聲告訴來諾:「謝謝你的詩」。然而這句話卻也堵住了兩人所有對話的可能;因為來諾實在太害羞了,只會回答「喔」。對,他真是個名副其實的句點王啊。而羅娜則有點困惑。她才二十出頭,以她的外貌,若是沒這麼早嫁人,或許能在更多情愛遊戲中游刃有餘,顛倒眾生,體會更多她未能體會的青春浪漫情事。但她畢竟已是人妻了。於是來諾成為她的出口、她心靈上的工具人。她不會對來諾出軌──她還是謹守分寸的;但那是獨屬於她自己的,一項隱密而自私的自我安慰。伊格言說:「終究,事件停滯於此,愛戀停滯於此,一切都懸浮於張力邊緣,靜止於針尖之上。」
一切混沌未明;彷彿空氣中一條透明的,懸吊的絲線,始終未曾越界繃斷。而在那許許多多次的會面中,羅娜曾向來諾提起自己童年的片段記憶。她告訴他,她唯一記得的過世母親的事,以及一齣廣播劇:
一個冬天,小女孩羅娜和母親在鎮上,人行道和街道間有雪。她才剛學會看鐘,抬頭看郵局的鐘,發現正是她和母親每天都聽的廣播劇時間。她深切關心,不是因為錯過了故事,而是因為收音機沒打開,母親和她自己沒收聽,不知道故事裡的人會怎樣了。她感到的不只是關心,而是恐懼,想到出於某種不經心的缺席或巧合,東西可能丟了、沒法發生。而即使是在那記憶裡,她母親也只是腰臀和肩膀,裹在厚外套裡。
在這個「廣播劇事件」裡,畫面寒冷灰暗,母親面目模糊,而小女孩羅娜的心思既可愛又恐怖──如果我們忘了開收音機,未曾追問廣播劇裡那些角色們的下落;那麼,那些人會往哪裡去呢?
伊格言說,容我們稍稍多想些──這段白描,其實極幽微而含蓄地隱喻了個人面對巨大命運的惶惑:冷冷的冬天,一個孤獨的人:剛學會看鐘,無能於人與他人、人與社會之關係,甚至連母親的具體形象皆無法掌握。這正是生命本身的困境。未知的恐懼無始無終。你不會知道那擺佈著你的究竟是什麼。一如羅娜與來諾──他們的愛情如此危險, 生命的不確定性就擺在他們面前,他們的雙人探戈正踩在紅線上。他們真能踏出試探的那一步嗎?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