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震震,一個下午連五震!花蓮今群震最大規模5.3 震度達5級弱,氣象局:2周內不排除4.0餘震..... (06/11/2021 中央氣象局、聯合報、自由時報)
花蓮今天下午連五震,最大規模5.3、最大震度花蓮5弱,連北部都有感。中央氣象局說,不排除兩周內還有規模4.0餘震。至於地震原因,該位置本來就有板塊活動、很破碎,但氣象局坦言,今天「有點頻繁」,頻繁原因尚「不明」。
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副主任吳健富說,今天下午五起,基本上屬於板塊活動,這個地方板塊是個隱沒帶,破碎帶很多,淺層相當破碎,上周已經觀測到很多小的地震,下午3時33分的那起比較大,有比較大震度。
至於為何台北會有感,吳健富說,台北盆地有震波進來,會被侷限在範圍內,就容易有震盪,高樓層效應感受會比較大,但台北都只有一級不大。其他各地會有感,也是因為震波會往地下傳遞,且台灣土地並不大,就會有感覺。
是否能判斷下午的地震為群震?吳健富說,下午3時33分確定是主震,不排除兩周內會有規模3.0到4.0餘震發生。但整體就是個地震序列。
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陳國昌補充,今天以前同樣震央且規模3.0到4.0有接近10個。
陳國昌說,該地區本來就很破碎,但先前地震沒有像最近這麼頻繁,原因仍不明。有可能以往能量沒有釋放完畢,逐漸累積,最近頻繁釋放,最後來一個大的。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花蓮今(11日)不平靜,繼下午1點多連兩起5.0、4.3地震後,在下午3點33分再度發生規模5.3地震,全台有感。
根據中央氣象局觀測顯示,這起規模5.3地震,震央位置在北緯23.89度,東經121.53度,即在花蓮縣政府西南方14.3公里,位於花蓮縣壽豐鄉,與前兩起地震震央幾乎相同,地震深度僅11.2公里;在1分鐘後,花蓮縣壽豐鄉再度發生規模4.0地震,下午3點36分又發生規模4.9地震。
這起規模5.3地震幾乎全台有感,花蓮縣最大震度5弱,出現在水璉,包含鹽寮、銅門、花蓮市、西林、磯崎、西寶等地也有4級感受,南投奧萬大最大震度3級;台中、宜蘭、台東、桃園、雲林、彰化、苗栗、新竹、嘉義市也有2級震度感受,其他地區1級。
花蓮下午開始地牛持續翻身,已經發生連五起地震,其中四起有感地震獲編號。
圖片二說明:這張地震震央以及地震規模分佈地圖,是從美國國家地質調查局(USGS)全球地震資料庫中,所篩選出來的台灣以及地圖中所顯示出來的區域,從1900年6月11日開始,到今天(2021年6月11日下午四點為止)所發生過的,地震規模大於2.5的地震紀錄。同一個地點如果在過去這122年期間,發生過多起地震,則地震規模越大的,排列在越上層,地震規模越小的,排列在月下方。
大家還有記憶的1999年中台灣的921大地震,在USGS的地震紀錄資料庫中,還只能排名在過去122年中,台灣所發生的過的強烈地震排行榜上的第五名而已!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5526484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3566647
https://www.cwb.gov.tw/V8/C/
♡
「台灣板塊分佈圖」的推薦目錄:
- 關於台灣板塊分佈圖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台灣板塊分佈圖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台灣板塊分佈圖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台灣板塊分佈圖 在 台灣位於地震活躍區環太平洋火山帶中,在歐亞大陸板塊和 ... 的評價
- 關於台灣板塊分佈圖 在 發生機率比較低但是地震規模較大 的評價
- 關於台灣板塊分佈圖 在 大愛新聞_岩石秘密_台灣多地震板塊運動造就獨特風貌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台灣板塊分佈圖 在 國立臺東高級中學第2 次期中考高一地球科學 的評價
- 關於台灣板塊分佈圖 在 北屯區斷層-附圖 的評價
台灣板塊分佈圖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麻煩大家看清楚囉~~ 這是中央氣象局所公布的台灣地區光光是2015年一年之內所偵測到的地震,其震央分佈以及地震規模、地震深度的視覺話統計數據,很重要,特別要強調,這光僅只是2015年單一年份之內,台灣就可以發生這麼多大大小小的地震喔,老天爺給台灣的先天條件就是如此,這是人力所無法改變的事實。
更何況,地質科學早也已經明明白白告訴大家,台灣島為什麼可以被歐亞大陸板塊以及菲律賓海板塊,因為板塊碰撞擠壓,而硬生生的被從從太平洋海底給透過造山運動給推升上來,其擠壓碰撞的推升力量之巨大,還讓台灣島形成超過百座高度超過三千公尺以上,其中包括東南亞最高峰的玉山,自己看清楚台灣本身獨特的先天地質構造條件為何。
有正確的風險意識,並且做好風險控管,才能趨吉避凶,可長可久。畢竟小心使得萬年船啊~~
隨處發生的地震?!—什麼是地震帶?(下)
https://pweb.cwb.gov.tw/PopularScience/index.php/earthquake/143-隨處發生的地震?!—什麼是地震帶-下
PS. 請大家自己冷靜的想清楚。
一般建築物出事或倒塌不會有輻射物質洩漏的問題,核電廠則不然。這就是非常關鍵的不同點。
四川大地震,南亞海嘯,阪神大地震災情都極為慘重,但是因為沒有牽涉到輻射污染問題,短短幾年間就完全復原,恢復正常。反觀車諾比核災以及福島核災的災區,一個都快40年了,一個即將滿十週年,災區復原現況如何,大家心中央氣象局地震中心公布的2015年台灣地區地震分布圖知肚明。對於台灣來說,在先天特殊的地質條件限制之下,何種風險是我們無法承擔的起的,其實大家都應該心裡也很清楚才對,不是嗎?
PPS. 圖片3/3,這份地圖是從USGS(美國國家地質地質調查局)所建立的全球地震資料庫當中的實際地震紀錄統計分析整理出來的。時間是從1900年-2021年04/02,地震篩選選項是規模2.5+ 以上,呈現方式為同一地點,地震規模越大的排列在越上方,如果同一地點有多次相同規模的地震,則以最近發生的地震,排列在最上方。
位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戴上以及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碰撞擠壓的隱沒帶上方的台灣島,每天頻繁的大大小小的地震,是我們無法迴避的宿命,相形之下,位於海峽另一邊,處於歐亞大陸板塊之上福建、廣東、浙江等地,在同一個120多年的時期內,地震的次數與規模,相較於台灣島,根本是小巫見大巫,人家蓋核電廠所面臨的地質變動、地震風險,硬是跟我們台灣截然不同。真的要搞清楚我們自己的真實狀況才好。
更何況,台灣也絕對不僅僅是過去這一百二十年間才有地震的,但因為USGS的地震資料庫是從1900年開始,才有正式的科學量測資料,在那之前的地震都只有歷史文字敘述記載,沒有符合現代地震科學所要求的嚴謹與精準度就是了。
提供給大家做參考。
♡
台灣板塊分佈圖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遭遇地震、強震是同時環位處於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以及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碰撞擠壓處之上的台灣島的宿命。
這是美國國家地質調查局USGS地震資歷庫中所記錄的,自1900/01/01~2020/11/02這120年期間,曾經發生在台灣本島以及地圖所顯示的周遭地區上的規模超過4.5的地震之震央位置以及地震規模大小、震央深度與發生的時間。
左側欄目內所列的是,在這段期間內120年的時間內,在地圖所顯示的範圍內所發生過規模最大的前十大地震的相關資料。
台灣地區地震頻繁的程度,大家自行參考。再次強調,這張地圖內所顯示的,只有規模4.5以上的地震,依據中央氣象局自1994 ~ 2013 年20 年的觀測資料顯示,臺灣地區平均每年約發生23,000 次地震(扣除民國88、89年個數),其中有感地震約1,000 次。
PS. 美國國家地質調查局USGS地震資歷庫中所記錄的,自1910/01~2017/10/13這108年期間,曾經發生在台灣本島以及周遭海域上的規模超過2.5的地震之震央位置。
這張圖是以彩色地形圖的方式呈現,而地震震央的呈現方式,如果同一地點層積發生過多次地震的話,則規模最大的地震,排在最上層,然後依照規模大小依序堆疊下去,重點在凸顯出該地點在過去108年期間所發生過最大的地震規模為何。
特別要說明的是,這只是過去108年之間USGS所記錄下來的台灣地區地震資料,而USGS資料庫中針對台灣及周遭區域最早的資料是始於1910年。
因此,在地圖上沒有顯現出有地震震央分佈所在的地區,有幾種可能性,一為從來沒有地震震央座落於該地點,或是在過去108年之間沒有記錄到過發生過規模大於2.5的地震震央出現過。至於超過108年之前的時期,則不在本資料庫有效的紀錄範圍內了。
此外,美國USGS所採用的是「地震矩規模 (Moment magnitude scale, Mw ) 」來描述地震大小,與我國中央氣象局所慣用的「芮氏地震規模 (Richter magnitude scale),亦稱為近震規模 (local magnitude, ML)」 在判定地震規模時,會有些出入,例如直到今天大家都還印象深刻的台灣九二ㄧ集集大地震,USGS判定為地震矩規模7.7,而中央氣象局則依芮氏地震規模判定為規模7.3,特別跟大家說明以避免誤會。
由於當初設計芮氏地震規模時所使用的伍德 - 安德森扭力式地震儀的限制,當芮氏地震規模大於某數值(約 7.5)以上時會有「飽和」現象,也就是計算出來的所有地震規模值都趨近相同。此外,觀測點距離震央超過約 600 公里以上時,芮氏地震規模的計算會產生極大誤差而不適用。
於是地震學家發展出表面波規模 (surface waves magnitude, MS) 和體波規模 (body waves magnitude, mb) 來描述較遠距離的地震規模值,以地震波中特定波相的最大振幅來計算,但是這兩種計算規模的方法,對於大型地震也會有飽和的問題。
到了 21 世紀初,地震學者採用更能直接反應地震破裂過程物理特性 (如地層錯動的大小和地震的能量等) 的表示方法即地震矩規模 (Moment magnitude scale, Mw ) 來描述地震大小。
地震矩規模的優點在於它不會發生飽和現象。亦即,大於某規模的所有地震之數值都相同的情況將不會發生。另外,此地震矩規模與震源的物理特性有較直接的聯繫。因此,地震矩規模已經取代芮氏地震規模成為全球地震學家估算大規模地震時最常用的尺度。
美國地質調查所 (U.S. Geological Survey, USGS) 監測全球地震活動並發布地震消息,對於規模大於 3.5 的地震幾乎都已經使用地震矩規模來描述地震大小。
完整的相關資料請見這個相簿中的相關資訊: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1076309132504673&type=3
♡
台灣板塊分佈圖 在 發生機率比較低但是地震規模較大 的推薦與評價
圖片說明:台灣地區未來50年內超越機率10%之可能地動震幅值分布圖。 特別值得注意的地方是,這裡的統計資料只含括發生機率超過10%的地震! ... <看更多>
台灣板塊分佈圖 在 大愛新聞_岩石秘密_台灣多地震板塊運動造就獨特風貌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台灣 位處於地球上最大陸塊歐亞 板塊 邊緣,有東亞最高山峰和複雜多變的地質地貌, 板塊 運動造成地震也造就出美麗的寶島,探究 台灣 島的生成奧秘, ... ... <看更多>
台灣板塊分佈圖 在 台灣位於地震活躍區環太平洋火山帶中,在歐亞大陸板塊和 ... 的推薦與評價
... 台灣地震帶主要有三:西部地震帶、東部地震帶及東北部地震帶。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2010年更新了台灣活動斷層分布圖,目前有33條活動斷層和4條存疑性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