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365
⛰地質之旅:台東小野柳⛰
過年前帶雙娜到花東走走
順便參觀台灣特有的地景風貌
第一站來到 #台東小野柳
小野柳擁有#海洋與地殼變動交織的地景
小野柳地層屬於 #富岡沙岩 的 #海蝕砂岩層
上層覆蓋一層薄薄的 #珊瑚礁岩
👉 #地殼抬升隆起 的證據
# 豆腐岩
👉岩石受 #大地應力作用 而破裂
形成多組 #節理面
👉 #海水侵蝕 加劇節理的深度
👉形成類似豆腐外觀的岩塊
#蜂窩岩
岩石受到
#雨水溶解
#鹽分侵蝕
#溫度冷熱交替
#海浪侵蝕
👉形成蜂窩狀的岩石表面
#沉積岩
岩石受到
#風化
#侵蝕
#搬運
#沉積
#成岩作用
👉沉積作用
#單面山
👉屬於沉積岩的一種
但在成岩過程中
沉積物水平向上堆積成類似千層糕的層理
當地殼變動時
#岩層傾斜
形成單面山地形
#蕈狀岩
海岸上升或海平面下降時
原在水中的沉積沙岩與堅硬的珊瑚礁岩露出水面後
受到 #差別侵蝕 所造成
#小野柳地質區小而美
還有許多海岸植物可供觀賞
隨處可見 #蔓榕 生長在巨大珊瑚礁上
還有遍布公園區的椰子樹
姿態優美的白水木、林投、黃槿、海棗
都能適應惡劣海岸環境而生的植物
聽著海潮聲
在園區喝著椰子水散步
十分愜意♡︎
台灣海水表面溫度 在 大便妹,學環保。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Don't burn our futures 讓我們一起改變
美國加州大火台灣珊瑚白化關我什麼事?
//「氣候災難的末日景象,無濾鏡。」今年提早進入乾旱野火季的加州,自8月中以來已至少11人因熊熊山火而無辜死亡。
研究氣候變遷的資深科學家格萊克(Peter Gleick)表示,「高溫不斷往上飆、氣候越來越乾燥,森林樹木死得越來越多,極端氣候還有狂風也更慘烈;氣候變遷顯然正加劇野火災難。」//-轉角國際udn Global
要在2030年維持全球不增溫超過1.5度的難度甚高!因為大部份的人依舊過著一樣的生活:認為賺大錢不斷的發展擁抱更舒適更方便更快捷的生活是重要的!
然而:如果地球再也沒有乾淨的水、空氣…不再是一個合適生物居住的環境的話,我們有再多錢再棒的房子再高尚的生活也沒有用,一場大火一個颱風一場地震都輕易帶走我們的所有。
這幾年不同的地方大火不斷:西伯利亞、亞馬遜、澳洲、加州…
最近台灣海域珊瑚正經歷20年來最嚴重白化危機!
//若全球升溫1.5度,珊瑚礁將減少70%到90%;
若升溫2度,超過99%的珊瑚礁將消失殆盡,
連帶衝擊海洋生態圈。//-新頭殼newtalk
不論是海洋陸地都拯受著我們釋放的熱力,
這些熱力來自我們大量排放溫室氣體到大氣中,
我們生活中的過渡浪費過於享受鍾愛即棄的方便…
我們對氣候變遷,全球暖化這字眼一點都不陌生,讀書會讀到,新聞會講到,每天生活都會影響到,所以在如此頻繁的災難的警示下,我希望你願意停下來,想一想,是真的因為不幸天災剛好臨到,還是地球真的正在發生什麼事,導致氣候變得極端。
地球有一個非常精心的系統去調節氣候,使地球的環境適合不同的生物居住,是我們最理想的棲息地。自工業革命後,大氣層的溫室氣體含量已大幅度增加,以致攔截過多的太陽輻射在地表,破壞地球原有的熱能平衡。地球因為表面不斷的增溫會透過更劇烈的自然調節方式去調整因應。過去一百年來,地球表面的增溫幅度僅約一度,是佔地球表面七成面積的海洋發揮了吸熱作用而產生的調節效果,也就是說因為海洋吸收了大量的熱能,大氣層升溫才沒有升得那麼快。
為此,海洋付出了很大的代價(包括海水溫度增加導致珊瑚白化以及更多二氧化碳溶解導致海洋酸化),海水增溫除了降低了調節的功效,也改變了海洋的緩衝功能使氣候變得更極端。
當海洋異常增溫時,海洋表面上方之大氣伴隨著海洋來之水氣,受熱上升,經由對流作用形成雨雲,導致附近地區降雨增加,發生豪雨及水災之機會增高。海水增溫,也對颱風的形成提升了動力,帶來可怕的後果…
全球暖化不但讓冰層融化(北極熊沒地方住吃不到東西),也使世界各大洲的表層地殼快速升溫,不但加劇氣候變化的極端性,也提升發生地震和火山活動的機率。異常高溫、乾旱、颱風、豪雨、寒潮、暴風雪等,都會在世界各地頻繁的出現。而讓地球這樣一直升增都是源於我們生活中的碳排放(或是其他增加溫室氣體的行為)…
面對必須面對的這些,我邀請你這樣做:
節能減碳減塑,多關心環境正面臨的問題。
馬上開始支持環保的行動:
🔸如果可以不開冷氣就不開冷氣,
不行就把冷氣定溫在26-28度。
🔸如果可以以單車代步上班上學就這樣做,
不行就多乘搭大眾運輸或是開放汽車共乘。
🔸如果可以隨手關燈關掉沒用的電器就這樣做。
不行就用各樣的方法去提醒自己記得要關。
🔸如果可以帶自己的餐具盒子杯子出門就帶吧,
不行就選擇有在用可重用容器餐具的餐廳用餐。
(拒絕使用一次性的物品對減碳對海洋都好處多)
🔸如果可以吃素就吃素,
不行就多菜少肉對身體對地球都健康(少吃牛)。
我們一起活在地球裡,
地球越來越熱她有她的辦法調節回來,
但當她真的認真地調節時你跟我都招架不住。
我們真的如地球裡的一粒塵一樣渺小,
試著謙卑一點去生活。
不要期望科技可以吸收大氣中的溫室氣體,
不要期望總是找到什麼東西把塑膠都吃掉。
不要期望有一天我們可以搬到火星住。
不應該期望有這些東西出現解決問題的原因是,
如果我們總是沒有節制的耗用地球的資源,
不斷破壞污染而期待不改變自身就有解決方法…
再多的科技,再多一個地球…搬到火星都沒用…
同樣的戲碼會重演一次…
我們需要生活得想到地球,想起地球…
記得地球是我們唯一的家園,
試著不要把她弄得太糟糕,
以致她連棲息的地方都留不下給我們。
我希望各地的災難有讓我們學會一些事,
然後這些你學會的一些事可以化作行動。
在你每一天生活裡,想到要愛惜地球上的一切。
如果你愛自己,也請你愛地球。
地球不需要我們拯救,我們要救的是自己。
💩ig : imsheeppoo
圖片來源:cap立場新聞的
台灣海水表面溫度 在 海龜姊姊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珊瑚的彩色白化》
珊瑚白化是指當珊瑚蟲體內的共生藻離開珊瑚或是失去色素之後,珊瑚逐漸變白的現象。除了全白的珊瑚,有些白化珊瑚有著漂亮的螢光色,螢光綠、螢光黃、粉紅色或是紫藍色,這種彩色白化(colorful bleaching)通常發生在水溫升高較短暫或是較輕微的時候,目前被認為是珊瑚自我保護的機制。
珊瑚和共生藻的關係有點像房東和房客,也有點像工廠老闆和工人,珊瑚提供空間讓共生藻住在珊瑚體內,再把共生藻進行光合作用製造的營養,當作房租收回來。珊瑚所需的營養來源,將近有60-85%都是由共生藻供應的,其餘靠自己用觸手捕捉周圍的浮游生物。
如果珊瑚體內的共生藻因為環境壓力(如水溫過高、水質污染等)等因素而受損或死亡,珊瑚就會把這些不能好好工作的共生藻趕出去,再從海水中重新招募一批體格好又耐操的共生藻入住。如果環境壓力持續太久、沒有共生藻的供養,珊瑚也會慢慢變弱、死亡、最後被其他草皮狀海藻覆蓋。
白化的珊瑚沒有共生藻吸收光線,直接穿透的光線會在珊瑚蟲體內反射和散射,這些強烈的內部光線對共生藻而言是很大的壓力,也不利於珊瑚房東重新招募共生藻入住和工作。因此,有些珊瑚蟲在受到光線中的藍光刺激之後,會在珊瑚蟲表面製造很多螢光色素,目前科學家推測這些螢光色素像是一種防曬機制,可以減少穿透光線造成的壓力,讓共生藻有機會重新入住和增殖。等共生藻逐漸入住之後,共生藻會把藍光吸收掉,少了藍光的訊號,珊瑚蟲也會暫緩螢光色素的製造。
根據過往的文獻紀錄,不同種類的珊瑚發生彩色白化的機率也不同,淺水區常見的軸孔珊瑚、萼柱珊瑚、細枝鹿角珊瑚等種類有較高的機率會發生彩色白化,我們對於彩色白化還不太瞭解,啟動彩色白化的關鍵溫度、調控機制、對水質污染的反應等等,都是科學家很想解開的謎題。
現在全台各地都傳出珊瑚白化的消息,台灣珊瑚白化觀測平台 Taiwan Coral Bleaching Observation Network 也在各處進行科學觀測,收集珊瑚白化等級和比例等資料,也邀請潛友和公民科學家用相機把珊瑚白化的情況記錄下來。
參考文獻:
1. Coral reefs that glow bright neon during bleaching offer hope for recovery – new study
https://ppt.cc/f7maxx
2. 珊瑚白化分級1-6
https://ppt.cc/fYK86x
#彩色白化 #珊瑚白化 #小琉球 #台灣珊瑚白化觀測平台 #TWCoralBleaching #colorful_bleaching #coralbleaching
#Taiwan #Liuch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