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緊急公告‼️
為因應疫情升溫,且配合台北市政府防疫政策,原定於5/22(六)下午2點舉辦的【親子蹺蹺板-親子共學系列講座:當媽之後世界都變了--淺談當代新母力】活動延期為7/31(六)下午2:00 - 4:00
報名表單維持開放,已經報名的朋友也千萬要注意,活動延期囉!
也提醒大家防疫期間,確實戴好口罩、勤洗手,避免出入人多之場所,注意好自己身體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
向所有偉大的母親致敬!
祝大家 #母親節快樂💓
我與社團法人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共同舉辦的系列親子共學講座,即將舉辦第二場囉!
第二場講座,就是要來跟大家分享 #當媽媽的酸甜苦辣。
成為媽媽之後,整個世界突然天旋地轉--孩子半夜的哭聲、堆成山的換洗衣物、尿布和奶瓶、嬰兒推車和旋轉吊飾。
除了要忍受懷孕過程中種種的不適,孩子出生之後還要花很多時間慢慢復原體力、調整身體的狀態,又加上家庭、親戚、社會 #四面八方而來的壓力,期待著媽媽可以手把手陪伴、照顧吵吵鬧鬧的孩子長大。
「當一個媽媽,真的好辛苦啊。」
是否你也是這麼想的呢?
但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可以讓當媽媽成為一件好玩的事情呢?
要如何調適身心,找到一個合適的方法來看待母職、 #善待自己 呢?
好奇的你,絕對不要錯過這次的親子系列演講!
我們特別邀請到了台灣生育改革行動改革聯盟的常務理事 #徐書慧老師,來分享如何讓當媽媽,變成生命裡超有力量的事!
當代新母力,需要我們攜手一起前進、出擊!
【親子蹺蹺板-親子共學系列講座】
當媽之後世界都變了--淺談當代新母力
講師:徐書慧
⊙台灣生育改革行動聯盟 常務理事
⊙大腳小腳親子共學團(北區)領隊
⊙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 研究生
✨線上報名:https://forms.gle/1YRkMLjAsCz6L4gZA
⏰時間:7/31(六)下午14:00-15:30
📍地點:黃郁芬議員服務處(中山北路六段320號)
📞電話:02-2831-5775
台灣生育改革行動聯盟 在 {Fish睬政治}孫博萮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公開支持修法:將產假從8週延長為14週、新增伴侶陪產『檢』假】#友善生育對策
By 生育改革行動聯盟:
生動盟呼籲產假從8週延長為14週,並且新增伴侶陪產『檢』假。
生產不只是分娩那一刻就結束,新生兒照顧才最讓產婦感到疲憊與煎熬。國際勞工組織(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 ILO)的母親保護公約,建議女性勞工的產假至少要14週。在185個會員國家中,有53%的國家(98國)提供至少14週的有薪產假,因為過短的產假會讓產婦在身心尚未準備好的狀況下,被迫回到職場,反而容易因育兒、工作兩頭燒而導致日後快速離職,甚至可能增加罹患產後憂鬱的風險。
Postpartum disorder 不僅影響母親的身心健康,也會影響嬰幼兒的身心發展,幼兒較易出現因為長期互動不足所產生的情緒和行為問題,同時也影響與伴侶間的親密關係,因此母親的憂鬱影響的不只是他自己,而是全家人。
根據美國的研究指出:產後無論是休6週、12週、6個月的婦女,比沒有產後立即回到職場的婦女的憂鬱指數低。
隨著社會型態改變,陪產知識的普及,伴侶已成為女性生產時的主要陪伴者。在台灣,女性在懷孕期間享有五天的有薪產檢假,可用來作十次的產檢。但是由於伴侶沒有產檢假,懷孕的女性通常必須因應伴侶的工作,選擇晚間或週末產檢;更多的情況其實是因為伴侶無法請假,很多懷孕女性必須獨自一人去醫療院所,讓伴侶無法全程參與產檢。
換言之,台灣的健康照護與勞動制度面並不鼓勵伴侶參與產檢、得到更多生產教育知識。
台灣生育改革行動聯盟秘書長陳玫儀指出,台灣婦女的產後憂鬱症比例高達34.5%,近來也有研究顯示產假長短與產後憂鬱呈現正相關,希望未來性別工作平等法能夠修法,將現行8週產假延長至14週,並增加伴侶的陪產『檢』假5天。
台灣生育改革行動聯盟 在 賴品妤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今天很榮幸受到 婦女新知基金會和范雲 FAN, Yun 委員的邀請,參加新春茶會,來和現場數十位婦女與性別團體工作者一起交流台灣目前婦女與性別少數的困境和未來展望。
我從學生時代就開始關注性別議題並積極參與運動,不論是兒少議題或同志議題,都是我非常關心的,現場許多NGO工作者也都是我認識許久的朋友了,現在我確信我會是他們的好戰友,為弱勢爭取權益是永無止盡的路,就像 伍麗華|Saidai / Reseres 委員和 吳玉琴 委員說的,「這件事不會有100分的時候,一定總是會有不足的地方,但我們要盡力做到85分。」
我曾說過,我的選區其實是很保守的選區,但鄉親們依然選擇了我這麼與眾不同的候選人,我相信只要好好溝通,推廣性別議題絕非登天難事,希望未來的台灣,不分性別、性向、年齡、種族,大家都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得到幸福。
林昶佐 Freddy Lim 林楚茵
#婦女新知基金會 #台灣生育改革行動聯盟 托育政策催生聯盟 AETU 全國教保產業工會 #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 台灣障礙者權益促進會 青年勞動九五聯盟 Youth Labor Union 95 性別平等教育大平台 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 Tgeea (Taiwan Gender Equity Education Association) #同志家庭權益促進會 勵馨基金會 The Garden of Hope Foundation 婦女救援基金會 #數位女力聯盟
台灣生育改革行動聯盟 在 生育改革行動聯盟 的推薦與評價
熱切邀請更多支持者,與生動盟攜手前行,共同改變生產觀念,推動生育改革,創造更加友善的孕產環境,您的參與將成為生動盟最大的支持! 【2023 生動起五改革共舞】生動盟 ... ... <看更多>
台灣生育改革行動聯盟 在 台灣婦女產後憂鬱症高,民團籲從5大根本改善!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 台灣生育改革行動聯盟 徐書慧理事長,來和我們分享前一陣子他們舉辦的「生育改革政策白皮書」討論會,並提出了5項白皮書大綱,探討現今狀況與具體的改革 ... ... <看更多>
台灣生育改革行動聯盟 在 [生產] 溫柔生產有感- 看板BabyMother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我的游泳教練最近剛成為新手爸爸,他跟老婆經歷了溫柔生產過程,教練老婆
說,這個經驗,意外的讓她先生很快地進入爸爸模式,成為好戰友。
我自己是兩個小孩的媽媽、在網路上爬過的控訴老公是豬隊友的文不計其數,
聽了教練的分享,回想自己的經驗,覺得豬隊友更像是先天不良後天失調下的結果,
爸爸們應該也是有苦說不出。
—
以下進入溫柔生產的現場:
人物:準爸爸Leo、準媽媽Hya、寶寶Coconut
場景:溫柔生產現場,產程進入到最後階段
Hya: 「當時醫生跟我說已經差不多了,八九指了,可以生了。
我就想說下一次宮縮,我一定要生出來。醫生再次進來時,
我聽到他說已經看到頭了、看到頭了,但又縮回去了,來來回回已經是第四次,
我心理一直吶喊:『 coconut,你一定要出來。』
最後給我力量的,其實是我老公。
那時醫生問他怕不怕,不怕的話就到(產道)那一頭,一起把寶寶接出來。
中間陣痛暫緩時我問他說,『你確定你要去那邊嗎?你不會有後遺症吼。』」
Leo:「醫生的想法很簡單,當作給爸爸個紀念。
我覺得我可以,所以我就過去,戴上手套準備要把寶寶接出來。
但我就看著我老婆在那邊痛得呼天喊地,我待了三到五分鐘,
就覺得我不應該站在這邊,然後我就告訴醫生說:
『我要到我老婆旁邊去,因為我老婆現在需要的不是我在這邊接小孩,
她需要我在旁邊。』」
Hya:「我那時其實也告訴我自己,我快要生出來了,我自己可以,
我先生去對面了,我自己要用力生出來。但當我看到我先生把手套拆掉,
走回到我旁邊時,我覺得那個感覺是很…溫暖的,
生coconut的當下,其實宮縮已經快結束了,
但是我覺得明明已經快生出來了,我不想要下次宮縮了,
所以我還是用力推,我先生抓著我的手給我加油打氣的時候,
終於把他生出來了。我後來就覺得要不是他回到我身邊,
我可能還要再重複個好幾次宮縮。」
Leo的陪產經驗,跟大多數的爸爸很不一樣,我在網路上爬文,
發現有個「生育改革行動聯盟」(生動盟),
他們在2015年做了一個男性陪產經驗的網路調查,
調查男性在陪產時都做些什麼,結果最常提到的是
「放音樂、按摩、照相錄影、買便當、開車、舖墊子、接小孩、剪臍帶…。」
但更多的時間是感到「沒事做、只能發呆、打瞌睡、滑手機」。
相較之下,Leo的陪產時,忙碌及投入程度不亞於老婆。
在陪產員指導之下,Leo利用各種外力輔助的方式,
協助老婆肌肉做放鬆,比如壓她的骨盆讓她舒緩,
或用生產的韻律球來協助她。
由於選擇水中生產,Loe陪產到後面,身上只穿泳褲,
老婆進入水裡時,他也跟著下水幫助老婆放鬆。
Hya對老公陪產的表現,豎起大拇指:
「在我的產程中,他的陪伴這個力量很大,
他在陪產員的指導下,突然變得好靈活,而且知道我需要什麼。」
為何會有這樣的差別呢?生動盟點出了其中的關鍵,
由於缺乏陪產教育,產房人員也無暇提供準備與引導,
陪產者常處於無聊、無助與無奈的狀況,甚至嚇到驚訝、發抖。
Hya跟Leo在產科醫生的引介下,認識了溫柔生產的團隊,
這個課顯然沒有白上,Leo形容小孩如何從產道滑出來時,
不但手勢豐富且表情生動:「寶寶出來的動作都很漂亮,
是順時針滑出,我們叫它『華麗的轉身」,
因為寶寶不是直直的出來,他出來時頭是有個角度的,
遇到骨盆,先朝下,然後轉一個圈,出來,他的面會朝上,
這樣才能呼吸。」
與其說是寶寶一個華麗的轉身來到這個世界,
更像Leo跟Hya的華麗轉身「一起」成為父母了。
面對爸爸這個新身份,相信許多男性的第一個感覺往往是不真實。
爸爸沒有子宮,在懷孕生產的苦痛體驗中注定缺席;
爸爸也沒有乳房,哺育下一代還是得由媽媽先來。
面對新生命,男性要對孩子的哭聲產生感覺,
對孩子的需求有敏感度,都遲了好幾拍,
這個時間差,讓男性最終落得一個「豬隊友」的惡名。
Leo的陪產經歷卻打破以上規則,
產生「跟老婆,同時間一起生出這個孩子」的感受,
這個刻骨銘心生產經歷,讓他快速地進入爸爸模式。
他們在坐月子期間一起學習各種照顧技巧,
兩週後餵奶、換尿布那些都會了,
等坐完月子,洗澡什麼的兩人也都上手了。
產後Hya請了一年的育嬰假,成為coconut的主要照顧者,
儘管如此,Leo依然能接手所有孩子的照顧工作。
他們在手機下載可以兩人連線的app,紀錄寶寶的作息,Leo下班後無縫接軌的照顧寶寶。
對coconut而言,爸爸媽媽一樣好,兩個他都黏。
如果被問:「下班後有沒有分擔照顧寶寶的工作?」
聰明的現代爸爸會回答,
「一定要的 ,媽媽也需要休息。」這是政治正確答案;
而Leo的答案是:
「媽媽需要休息以外,爸爸我自己也想要找他嘛,
基本上我會希望我來哄他睡覺,因為這是我好不容易爭取到一個跟他相處的時間。」
前者是一份責任與義務,後者更像是權力的爭取。
對Leo來說,生產時支持太太、照顧孩子的心理狀態是一直持續的。
訪問Leo與Hya的溫柔生產經驗,讓我興起ㄧ個希望,
也許只要給予足夠的支持,男性也同樣可以在生產中與孩子產生連結,
激發出父性,並一路延續到接下來的育兒。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3.136.173.44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abyMother/M.1576590932.A.455.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