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的國際政治局勢以及政治意識型態有時候會讓人產生這些問題與衝突似乎長久以來都是如此的錯覺。實際上,很多我們覺得已經幾乎成為事實的情況,其實是很晚近在某些特殊脈絡下才形成的。例如以前教育中會反覆強調的炎黃子孫,教育體制試著告訴我們這就是「血緣」與五千年歷史的傳承,但事實上,炎黃子孫的論述是到了清末康有為、梁啟超這些知識分子在辯論中國需要一個「國族」時才逐漸產生的。換句話說,炎黃子孫的歷史跟中華民國的歷史的時間長度相仿。那麼,「中國」的歷史與疆域是不是也是如此在某個時間脈絡下才出現的呢?
————————
《中國西征》(China Marches West),是一部講述清朝如何將新疆納入帝國版圖的歷史著作。這部著作2005年由哈佛大學出版社在美國出版後廣受好評,2007年曾獲美國亞洲研究協會頒發列文森圖書獎(Joseph Levenson Book Prize),其學術貢獻可見一斑。
當中國不是中國、新疆不是新疆
準確來說,《中國西征》的核心內容在於透過重構清朝征服準噶爾汗國的歷史進程,以中國史視野出發,進一步整合經濟史、環境史乃至於全球史等新興觀點,以此重新檢視歷史概念意義上的「中國」。
對於多數台灣甚至華文世界的讀者而言,與新疆相比,準噶爾可能是較為陌生的詞彙。然而在清朝於18世紀中葉消滅準噶爾汗國以前,操蒙古語系的準噶爾人以及操突厥語系的穆斯林所占據的大片領土,並不屬於當時「中國」統治下的「新疆」。
根據歷史檔案與多語文獻,清朝征服準噶爾以前不僅沒有「新疆」這個地理概念,清朝當時也並沒有將準噶爾汗國視為「中國」的一部分,反而是將其視為棘手的勁敵。換句話說,今日的新疆固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然而當代的政治現實是否適合套用來理解18世紀中葉以前的歷史事實,則是一個值得反思的議題。
要言之,百餘年前作為「中國」代表的清朝,與今日作為「中國」代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僅在本質上並非完全重合的政治實體,二者所聲稱的「中國」也並非相同概念。而清朝歷史語境中所謂的「中國」,與當代中華人民共和國所聲稱的「中國」,二者之間有何異同,正是《中國西征》乃至於美國「新清史」(New Qing History)思潮所關注的史學問題,而這點或許也是台灣乃至華文世界讀者所普遍留心的思想議題。
(以上引用自網頁原文)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390/article/10464
「台灣納入清朝版圖時間」的推薦目錄:
- 關於台灣納入清朝版圖時間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台灣納入清朝版圖時間 在 Cheap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台灣納入清朝版圖時間 在 Cheap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台灣納入清朝版圖時間 在 台灣自古不屬中國 教科書看不到的歷史- 看板Cross_Life 的評價
- 關於台灣納入清朝版圖時間 在 台灣納入清朝版圖是誰、台灣歷史戰爭、台灣大事年表在PTT ... 的評價
- 關於台灣納入清朝版圖時間 在 台灣清朝版圖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媽媽最愛你 的評價
- 關於台灣納入清朝版圖時間 在 台灣清朝版圖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媽媽最愛你 的評價
台灣納入清朝版圖時間 在 Cheap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戰鬥民族在高雄】與【左營、鳳山的一哥之爭】
現在我們覺得俄羅斯是戰鬥民族,但其實在清領時期的台灣,有著三年一小亂、五年一大亂的說法,而早期最動盪不安的便是現今的高雄地區,兩座縣城四度被攻陷..
那麼我們從左營與鳳山的高雄一哥之爭說起..
#左營與鳳山的高雄一哥之爭
上一篇文章,我們簡單介紹了打狗到高雄,也提到左營是高雄最早的行政中心,而鳳山是後來的行政中心,但其實左營和鳳山之間的行政中心變動也歷經好一番波折,用現代話講,有點類似為了爭奪高雄一哥,吵了上百年,這是怎麼回事呢?
今天到左營,有一個著名景點叫做「鳳山縣舊城」,為何鳳山的城牆會建在左營?
#左營的發展
為了解答這問題,時間回到明鄭時期,鄭成功趕走荷蘭人後,為糧食傷透了腦筋,因為鄭成功以為台灣物產豐隆,足以養活上萬大軍,實際上餓都快要餓死了,沒辦法只好把軍隊四散到各地開墾,也就是軍屯。
#左營成為縣治所在
今天的左營就是如此開發,這也是相傳左營地名的由來,說明了左營的開發與與軍事有關,當時陸路不發達,河流又湍急,最快的移動方式就是海運,而左營附近有萬丹港,附近有有龜山、蛇山當屏障,所以明鄭相當重視,左營也成為了打狗最早開發的地方之一。
清朝把台灣納入版圖後,把今天高雄與屏東的平原地區,畫了一個行政區名為鳳山縣,而縣治就是左營,當時叫做興隆庄。
#鳳山
但左營畢竟是軍事興起的城鎮,大家還是比較常往下埤頭跑,下埤頭就是今天的鳳山區,因為下埤頭位於台南府城與阿緱(今屏東市)的中間,是一個交通重鎮,鄉民們也希望把縣城搬到下埤頭,這件事情吵了很久,但都不了了之,直到發生了一件事件..
#戰鬥民族登場
清代的台灣就是一塊修羅之地,會來到台灣的人幾乎都是在原鄉活不下去的鄉民,經歷黑水溝與瘟疫的洗禮,能活下來的人可說是戰鬥民族,他們又大多單身,所以只要遇到官吏貪污還是什麼不平的事情,就會揭竿而起,可不是上街抗議而已。
所以台灣那時真的是「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反」,每當造反時,首要目標就是縣城,而清政府不知道哪來的白痴邏輯,認為蓋城牆容易被叛軍利用,所以堅決不在台灣建城,結果就是毫無防禦,很容易被暴民打下。
#朱一貴事件攻破鳳山城
1721年的朱一貴事件,鳳山縣城興隆庄就被佔領,隔年平亂後,在慘痛教訓下,鳳山縣城不得不築城自保,不過材料簡陋,土製的頂多在外面交了刺竹林,但仍是台灣第一座城,1760年又在四門增設砲塔加強防禦。
#林爽文事件再度攻破
蓋這種簡陋的城,完全是把戰鬥民族看沒有,1786年林爽文事件,響應林爽文的莊大田攻下左營鳳山城,雖然隔年清兵收復,但不久又被叛軍攻下,兩年後才由福康安獲得最後勝利。
#縣城遷至下埤頭
在連年戰火摧殘下,鳳山土城早就面目全非,官員都覺得鳳山土城旁邊有座山,叛軍容易經山攻入城內,易攻難守,又覺得這地方多兵災,是個不祥之地,於是把縣城遷到了下埤頭(鳳山區)。
#兵鋒再起
縣城這個頭銜,就像是小衰神一樣,誰套上誰倒楣,1795年林爽文事件才平定不久,台灣鄉民就因為物價飛漲又起來造反,陳周全、陳光愛在鳳山起義,雖然不久就被平定,但也亂了好幾個月。
#鳳山縣城再度淪陷
1806年海盜蔡牽、吳淮泗又攻陷鳳山縣城,還佔領長達80多天,大家這時又想起了舊縣城左營的好,想說那邊有兩座山可以倚靠,而下埤頭根本無險可守,於是縣城又搬回了興隆庄(左營),並記取教訓,蓋了更為堅固的石牆。
#左營縣城淪為蚊子館
但這座新城完工後,原本在下埤頭辦公的知縣、官員,嫌左營太偏僻沒人煙,大家還是喜歡在下埤頭辦公,所以造成了縣府明明在左營,但實際都在下埤頭辦公的怪現象。
#鳳山再度成為縣城
1847年,官員上奏後終於在道光皇帝同意下,認可下埤頭為縣城,這才讓鳳山縣一哥之爭告一段落,這也讓新蓋的左營新城成了蚊子館,讓其大半完整保存至今,也就是今天我們熟知的「鳳山舊縣城」。至於下埤頭的鳳山縣城,後來被日本人拆光了,只留下一座城門與三座砲台,這些古城也默默敘說著那時的故事。
#當時鳳山有多恐怖
由此可知,興隆庄與下埤頭,左營與鳳山的打狗一哥之爭,原因就在於強悍的台灣暴民,且鳳山縣的環境非常惡劣,1696年,鳳山縣府派了一百人到下淡水(今天的萬丹、東港)一帶警戒,結果無一人生還,沒人知道發生什麼事,又根據康熙末年出版的《鳳山縣志》記載,位於鳳山縣轄下的下淡水,九任巡檢八人死於任上,整個鳳山縣除了鄰近府城的區域外,基本上其他地區屬於「無政府狀態」,這時都已經距離清政府統治台灣十餘年了,可見當時鳳山縣是多麼恐怖。
#高雄一百
而歷經百年來的發展,鳳山縣後來變成了高雄,成為了南台灣第一大城,台灣的工業重鎮。高雄市政府文化局自106年推動「再造歷史現場─左營舊城見城計畫」,歷經多年文史調查、公眾考古與再現工程,於日前完成左營舊城東門護城河重新通水,還原城牆水岸風貌,在「高雄」之名誕生百年的2020年,為保存城市歷史記憶又添一筆珍貴資產,並持續進行中。歡迎大家來到高雄,走訪左營舊城,閱讀隱藏在這座城市的各種故事。
更多 高雄一百相關活動訊息可至 文化高雄-高雄市政府文化局粉專查詢。
台灣納入清朝版圖時間 在 Cheap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高雄百年史 從打狗到高雄】
#三分鐘歷史小教室
高雄的歷史不短,可追溯到明朝、荷蘭統治時期,但一直以來都叫做打狗,高雄一詞的歷史,到今年才剛好一百年,那是怎麼從打狗到高雄的呢?
#打狗的由來
首先打狗是怎麼來的,我們得從明末說起,當時高雄一帶是由平埔族馬卡道族所組成的聚落,不過那時是大海賊時代,來自中國、日本的海盜非常猖狂,時常侵擾沿岸,馬卡道族為了抵禦海盜入侵,會在住家周圍種植刺竹林作為防禦之用,而竹林的族語發音類似「打狗」,漢人聽馬卡道族人常常「打狗」、「打狗」的叫,還以為是在虐待動物,反正就把這地方稱為打狗了。
不過另一個說法是,高雄因為靠海,而海浪聲就像是打鼓的聲音,漢人就把此地稱為打鼓,荷蘭人聽到漢人用閩南語講打鼓,就把它用拼音寫成了打狗(Takau)。
#海盜時期
明末中國沿海的海盜相當猖獗,這些人橫行於東南沿海,由中國與日本人組成,其中最大尾叫做鄭芝龍,也就是鄭成功他爸,不過後來鄭芝龍歸順明朝朝廷,並以暴制暴降伏了其他海盜,台灣海峽的海盜才漸漸消散。
#荷蘭人統治時期
162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打不贏澳門的葡萄牙人,又非常想跟中國與日本做生意,於是看上了台灣海峽的澎湖,並不花一兵一卒佔領了此地。
後知後覺的明朝無法忍受荷蘭人在澎湖蓋城堡,也不想跟荷蘭人貿易,於是發動大軍於擊退了荷蘭人,對的,第一個驅趕荷蘭人的可不是鄭成功。
但其實就是人多欺負人少而已,因為明朝水師整整有一萬人,戰艦兩百艘,荷蘭人只有850人,其中還有110人未成年呢,荷蘭人還堅守了七個月。
但中國人還是講求人情味了,有意無意地跟荷蘭人說,台灣不在我們管轄內,你或許可以去那邊繞繞...
總之1624年的荷蘭人被明朝趕來了台灣,不過行政中心設在大員,也就是今天的台南,其實到了後期,大員的泥沙淤積問題已經很嚴重了,但荷蘭人在大員經營多年,還蓋了兩座城堡,下重本下不願意離開大員。這時擁有天然良港的打狗,還是個小漁村,給荷蘭人抽抽烏魚稅而已。
#明鄭時代
1661年鄭成功趕走了荷蘭人,因為軍隊糧食不足,實施屯墾,把一部分的軍隊駐屯於左營,左營後來也成為清領時代鳳山縣的行政中心。
#清領時期
1683年清朝把台灣納入版圖,打狗一帶為鳳山縣管轄,左營成為行政中心,後來又把行政中心遷移到了今天的鳳山區。清領這段時間,1860年後因開港的關係,打狗港成為南部糖重要的輸出港口,並在打狗山上設立英國領事館。
#日治時期
1895年日本人取得台灣後,沿用打狗的名字,直到1920年台灣總督府施行全台大改名,把台灣一些難念、難聽的地名都改了一輪,如「噍吧哖」難寫又難念,日本人把它改成「玉井」,就是那個芒果的故鄉。「鹹菜硼」筆劃太多,日本人改成「關西」,就是那個新竹客家鄉。
打狗也在這波更名的浪潮中也以「高雄」之名從新出發,高雄音似日語中taka-o的發音,從此打狗變成了高雄,高雄也在日治時期這段時間,猛爆性發展,積極建設下,包含修築鐵路、建港、都市規劃、引進煉油、造船、水泥等工業,高雄成為了台灣第二大城,奠定了高雄重工業的基礎。
#高雄一百
今年是打狗更名為高雄的第100年,高雄市政府文化局以「 高雄一百」為核心,推出「百年追尋」戶籍謄本調閱、「餅乾盒行動」影像徵集、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大高雄歷史常設展」、高雄市立圖書館「百年港都,世紀書海」主題書展等一系列歷史探尋活動,以及兼具實用與設計創意的文創小物,與大家一同寫自己的歷史,說自己的故事──高雄一百,從你我開始。
更多活動訊息可至「 文化高雄-高雄市政府文化局」粉專查詢
台灣納入清朝版圖時間 在 台灣納入清朝版圖是誰、台灣歷史戰爭、台灣大事年表在PTT ... 的推薦與評價
在台灣納入清朝版圖是誰這個討論中,有超過5篇Ptt貼文,作者citycandy也提到餐廳名稱:蛤?! Huh Pot 消費時間:2022年3月地址:台北市大安區忠孝東路四段216巷32弄7號 ... ... <看更多>
台灣納入清朝版圖時間 在 台灣清朝版圖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媽媽最愛你 的推薦與評價
圖片全部顯示台灣納入清朝版圖時間完整相關資訊| 萌寵公園-2021年9月tw台灣史(政治)2、清朝決議將台灣納入版圖. 3、台灣建立一府三縣,後來... 戴潮春事件 ... ... <看更多>
台灣納入清朝版圖時間 在 台灣自古不屬中國 教科書看不到的歷史- 看板Cross_Life 的推薦與評價
◎ 李筱峰
一六八三年八月清帝國把台灣的東寧政權滅了,卻躊躇了八個月才決定將台灣併入版圖。
原來清廷內部還在考慮台灣要不要併入版圖,而有台灣「棄留之爭」。如果台灣自古即為
中國領土,應該立刻「光復國土」才是,其實不然。原先主張棄台的康熙皇帝認為:「台
灣屬海外地方,無甚關係;因從未響(向)化,…」「台灣僅彈丸之地,得之無所加,不
得無所損。」「海外丸泥,不足為中國之廣。」(見《清聖祖實錄選輯》)康熙替我們證
明,台灣自古就不是中國領土。
「台灣地方自古不屬中國,我皇考聖略神威,取入版圖。」—清‧雍正皇帝,一七二三年
經過八個月的觀望考慮,清帝國康熙皇帝才決定併吞台灣,時間在一六八四年,在此之前
,台灣不曾經是中國任何政權管轄下的領土。無怪乎康熙的兒子雍正皇帝才說:「台灣地
方自古不屬中國,我皇考聖略神威,取入版圖。」(見《清世宗實錄選輯》)用白話說,
就是︰台灣這個地方自古以來不屬中國,我父親(康熙皇帝)深具謀略威望,把台灣納入
版圖。
現在的中國中共政權經常對外誑稱「台灣自古就是中國領土的一部份」,雍正皇帝可以證
明他們胡扯!
鄭成功心目中的台灣,是「海外」的「不服之區」。
一六六二年據守廈門、金門的鄭成功,準備攻佔台灣,驅逐荷蘭人。行前他發表文告說:
「本藩矢志恢復,切念中興,恐孤島(指的是廈門、金門等島)之難居,故冒波濤,欲闢
不服之區,暫寄軍旅,養晦待時,非為貪戀海外,茍延安樂。」可見在鄭成功心目中,台
灣是一個沒有接受中國政權統轄的「不服之區」,是屬「海外」,不是中國的領土。
十七世紀,明帝國不許荷蘭人佔領澎湖,但對於荷蘭人佔領台灣則無異議,因為台灣不是
其心目中的領土。
一六二三年荷蘭人第二度佔領已隸屬明帝國的澎湖,引發明荷之戰,不分勝負,最後雙方
議和。在和約中,明帝國表示荷蘭人退出澎湖後,去佔領大員(今台南安平),明政府沒
有異議。荷蘭人因此於一六二四年退出澎湖,進入今天台南的安平,建立台灣史上第一個
統治政權。可見此時的明帝國,並沒有認為台灣是其領土的一部分。則所謂「台灣自古即
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之說,純屬無稽。
《隋書》記載隋朝曾入侵台灣,擄人掠貨而回,之後就斷絕了。若是台灣屬中國,何須侵
略?又怎會斷絕?
國共兩黨學者喜歡以中國隋煬帝曾派兵來台,證明中國早已「侵略台灣」。此事在《隋書
》〈東夷列傳〉中,確有記載,時間在第七世紀初。有趣的是,中國學者企圖以此事證明
台灣自古屬於中國,卻適得其反。因為原文不僅記載「流求(指台灣)不從,拒逆官軍」
(流求國不服從,拒絕迎接隋朝官兵),而且還記載「掠一人而返」「取其布甲而還」「
(隋軍)進至其都,頻戰皆敗,焚其宮室,虜其男女數千人,載軍實而還」等侵略行徑。
試想,台灣若屬中國,中國何必派兵入侵?最有意思的,原文記載這些侵略行為之後,不
僅言明隋軍「返還」,而且說「自爾遂絕」,意即「從此就斷絕了」。既然從此斷絕,怎
麼會是你中國的領土?此話只有中國學者的邏輯和臉皮,才說得出口!
台灣舊稱之一的「雞籠山」,被清朝所修的《明史》列在「外國列傳」中。
在清帝國所纂修的《明史》中的「外國列傳」裡面,列有﹤雞籠山﹥一條,其中這樣記載
:「雞籠山在澎湖嶼東北,故名北港,又名東番,去泉州甚邇。…」這個「雞籠山」,指
的就是台灣,與朝鮮、安南(越南)、日本、琉球、呂宋等,同被列在「外國列傳」中,
可見它不是中國的領土。
一六○三年明帝國的沈有容將軍出兵台灣剿倭寇,當時台灣被稱為東番。有人就問沈有容
,「賊往東番,非我版圖」,何必進剿?隨軍的連江縣人陳第在〈舟師客問〉一文中幫沈
有容這樣回答:「賊之所據,誠非版圖。如必局守信地而以遠洋藉口,則賊亦終無殄滅之
期」(見《閩海贈言》)。意思是說,倭寇所盤據的台灣確實不是中國領土,但若受此侷
限,以遠洋為藉口而不出兵進剿,則倭寇永遠無消滅之時。這些話,還不夠證明「台灣自
古不屬中國」嗎?
「假令不有沈將軍今日之巨功,吾泉人猶未知有所謂東番也。」─陳學伊‧〈題東番記後
〉
前已述及,明朝沈有容為了剿滅倭寇,出兵來到「非其版圖」的東番(這是他們對台灣的
稱呼)。跟隨而來的陳第,曾停泊在大員(台南安平),回去之後寫了一篇〈東番記〉,
這是早期記述台灣的一篇報導文學。當時一位泉州人陳學伊隨後寫了一篇〈題東番記後〉
,其中說:「假令不有沈將軍今日之巨功,吾泉人猶未知有所謂東番也。」(見《閩海贈
言》) 陳學伊說得這麼明白,假設沒有沈有容出兵追剿海盜來到台灣,我們泉州人還不
知道有台灣這個地方。那麼台灣怎麼會自古屬於中國?
「臺灣自康熙癸亥始入版圖,重洋絕島,職方不紀,初無文獻足以攷信。」─黃叔璥《臺
海使槎錄》自序
朱一貴事件後,清帝國派首任巡台御史黃叔璥於一七二二年六月來台,巡視過程觸目所及
多是平埔聚落,於是引發他將原住民風俗文化分區記錄於《臺海使槎錄》的動機。此部旅
遊書寫的〈自序〉提到︰「臺灣自康熙癸亥始入版圖,重洋絕島,職方不紀,初無文獻足
以攷信。」意思是說,台灣自一六八三年(正式統領是一六八四)始納入清帝國版圖,長
久以來因海洋千里阻隔,掌地理輿圖等職務的官員未曾細加記錄,致使清治初期缺乏信實
的文獻足以參考。此話不僅透露古來以漢字詳述台灣的文獻寥寥可數,更證明了台灣自古
不屬中國。(林淑慧執筆)
「建國東寧,別立乾坤」「東寧遠在海外,非居版圖之中」─ 鄭經
鄭成功的兒子鄭經於一六六四年退入台灣,建立獨立自主的東寧王國。這位自稱「東寧國
主」的鄭經,於一六六七年在回應滿清的招撫時說:「東寧遠在海外,非居版圖之中,王
侯之貴,吾自所有,衣冠之盛,不輸中土…」(覆滿清官員孔元彰函);又於一六六九年
謂「建國東寧,別立乾坤」(覆滿清官員率泰函,見川口長孺《台灣鄭氏紀事》)。這個
東寧王國,是台灣史上漢人建立的第一個獨立政權。所以到了此時的台灣,都還未被納入
中國的版圖之中。
「臺灣遠在東海外,自洪荒迄今,未聞與中國通一譯之貢者。」 ─郁永河《裨海紀遊》
一六九七年郁永河來台灣採硫磺,路程從台南到北投。他回去之後,將他在台灣所觀察到
的自然與人文景觀,以流暢的文筆寫成《裨海紀遊》。天生喜好奇旅的他說道:「臺灣遠
在東海外,自洪荒迄今,未聞與中國通一譯之貢者。」意思是說,台灣遠在東海之外,從
原始的太古時代到現在,沒聽說透過通譯,派遣使者來中國朝貢的。這部十七世紀末最具
代表性的台灣遊記,清楚告訴世人,台灣自古不屬中國。(林淑慧執筆)
施琅明言:台灣「自天地開闢以來,未入版圖」。
一六八三年鄭成功叛降施琅攻下澎湖,鄭克塽主政的東寧王國降清,清康熙皇帝對原就未
統治過的台灣持棄留未決的態度,施琅居於家族之利與向康熙表功,乃上〈恭陳台灣棄留
疏〉,影響康熙決定將台灣併入清帝國的版圖,在疏文中言及:「台灣一地,原屬化外,
土番雜處,未入版圖…」。台灣編入版圖後施琅在〈壤地初闢疏〉中亦提及:「…此地自
天地開闢以來,未入版圖;今人民既歸天朝,均屬赤子。」見施琅之《靖海紀事》。那些
主張「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的言說者,還是先去請教一下被你們尊崇為「統一台
灣大功臣的施琅」罷?(戴寶村執筆)
台灣乃海洋島嶼,與閩省版圖原無關涉。
一六八四年清帝國將台灣編入版圖,歸福建省管轄,下置台灣府,清朝官員為奉承康熙皇
帝,曾上書請康熙增加尊號以紀念其「威德之盛」,康熙以三藩之亂初定,已頒過詔赦而
未應允,官員之上奏諭文提及:「台灣乃海洋島嶼,今雖蕩平,與閩省版圖原無關涉,…
」。施琅之前的福建水師提督也曾說:「台灣乃外國荒遠之區。」出自清內閣檔案《清代
官書記明台灣鄭氏亡事》(原書名《評定海寇方略》)。(戴寶村執筆)
台灣本海外島夷,不賓中國。
清帝國治台中期曾有姚瑩(一七八五─一八五二)三度來台任官,最後之官職為台灣最高
行政官的「道」,留有《東槎紀略》史料文集。在〈平定許、楊二逆〉(一八二四年的許
尚、楊良斌反清事件)一文中敘明:「台灣入籍一百四十年,…」剛好是一六八四年清帝
國併台設治後的一百四十年。另在〈埔里社紀略〉一文中亦言及。「…台灣本海外島夷,
不賓中國。自鄭氏驅逐狉獉始闢,入籍時止三縣;半線以北,康熙之末,猶番土也」。這
兩段話呈現清康熙時才併台治台的史實,也反映到十九世紀初期清帝國真正治理的也只有
台灣西部彰化以南地區而已。詳見《東槎紀略》一書。(戴寶村執筆)
「台灣本非中國版籍…」─清國平南將軍貝子賴答致鄭經諭文
鄭經在台建立東寧政權,滿清帝國曾數度和他們談判。一六七九(康熙十八)年清國向鄭
經提出最後和談條件,清國代表致書鄭經說:「自海上用兵以來,朝廷屢下招撫之令,而
議終不成,皆由封疆諸臣執泥削髮登岸,彼此齟齬。台灣本非中國版籍,足下父子自闢荊
榛…」(平南將軍貝子賴答致鄭經諭文)。意思是說:「自從你們父子在台灣舉兵以來,
朝廷數次向你們招撫,都無結果,這都是由於地方官員執意要你們薙髮結辮、登岸請降,
結果都談不攏。台灣本來就不是中國領土,你們父子自行前往開闢…」話說到此,已夠明
白,時間已到十八世紀下葉了,清帝國承認台灣還不是中國的領土。
流亡台灣廿年的寧靖王,自殺前的絕命詩仍視台灣為「海外」。
鄭經來台建立東寧政權時,明朝的貴族寧靖王(朱術桂)也跟著來到台灣。鄭氏政權到了
第三代鄭克塽時投降清國。寧靖王傷心自殺,死前留下這樣的絕命詩:「艱辛避海外,總
為數莖髮。於今事已畢,祖宗應容納。」這首詩雖然無啥文采,但它具有高度史料意義,
讓我們知道,流亡到台灣廿年的明朝遺胄,到死之前還把台灣看成「海外」。
「東北,朝鮮國。正東偏北,日本國。正南偏東,大琉球國、小琉球國」 ─朱元璋
一三六八年,明太祖朱元璋登基,頒發聖旨,指出台灣是一個島國,叫做小琉球國,位在
中國東南方,與朝鮮國、日本國、大琉球國都不屬於中國統治的國家。這是記載台灣與中
國關係的第一份文獻。
一九四一年中國國民黨在中國興起帝國主義,隔一年首倡「台灣自古屬於中國」的謬論,
一九四九年該黨逃難到台灣,繼續以這個謬論誆騙台灣人,而一丘之貉的中國共產黨則持
續騙中國人。六百多年前的這道聖旨,無情地拆穿了這對兄弟黨共同構築的歷史大騙局。
(賴福順執筆)
「吾恐後世子孫,倚中國富強,貪一時戰功,無故興兵。將不征諸夷國名開列於後:…小
琉球國」
「海外夷國,…不為中國患者,不可輒用兵。古人言:『地廣非久安之計,民窮乃易變之
原』」 ─朱元璋
一三六八年明朝開國,朱元璋頒下聖旨,告誡後代子孫,不要以為可以在歷史上留名,就
可以依賴中國富強,貪圖戰功,隨意討伐,這些周遭十五個國家永遠不可入侵,其中包括
台灣,當時稱呼小琉球國;一三七一年,朱元璋又再頒發諭旨,云海外這些包括台灣在內
的島國,如果不危害中國,不可動輒用兵,古人說:土地廣闊不是長治久安之計,人民窮
苦勞累才是滋生變亂的源頭。於是立下這道永久遵守的告示,朱元璋的告誡也應適用於今
天中國領導人,不再藉口台灣自古為其所有,率意侵略。 (賴福順執筆)
「臺灣自古不入版圖。」—趙慎畛.《榆巢雜識》
「臺灣自古不通中國。」—昭璉.《嘯亭雜錄》
嘉慶、道光年間以「為官不在多言,當官務持大體」見稱的閩浙總督趙慎畛,在〈平定臺
灣〉一文中說:「臺灣自古不入版圖。聖祖仁皇帝(康熙)命靖海侯施琅等俘鄭克塽,而
郡縣其地。…」(見趙慎畛《榆巢雜識》)
清朝皇族中相當著名的一位學者禮親王昭璉,也在〈臺灣之役〉一文中說:「臺灣自古不
通中國。…」(見昭璉著《嘯亭雜錄》)
併吞台灣的清帝國的官員學者,都稱台灣自古不屬中國,國共兩黨的學者怎麼好意思扭曲
歷史?
「海外諸國,蓋由此始」─汪大淵.《島夷誌略》
完成於一三四九年的《島夷誌略》一書,是中國元朝南昌人汪大淵出海遊歷「越數十國」
的見聞錄。書中有〈琉球〉條,指的是台灣。汪大淵在敘述〈琉球〉的文字中,除了有大
約兩、三百字的敘述之外,在最後以這句話結尾─「海外諸國,蓋由此始」。意思是說,
海外的各國,是由台灣開始起算。可見此時的台灣,並不屬於中國。
「台灣自古不隸中國。」─趙翼.〈平定台灣述略〉
一七八六(清乾隆五十一)年,台灣發生震驚清廷的林爽文抗清事件。閩浙總督李侍堯邀
請曾任廣州知府、貴西兵備道的趙翼研商對策。趙翼就是寫《廿二史劄記》出名的史學大
師。林爽文事件歷時一年兩個月才被清帝國鎮壓下來。事件後,趙翼撰寫〈平定台灣述略
〉一文,除簡述台灣歷史,並敘述林案始末之外,對本專欄主題最有參考價值的,就是文
章開頭的第一句話:「台灣自古不隸中國。」史家的證言,簡潔有力,不容國共兩黨御用
學者耍賴!
「海外諸蕃,罔不臣屬,惟王留求邇閩境,未曾歸附」─《元史》〈王留求傳〉
中國元代稱台灣為「王留求」。明朝所修撰的《元史》,將「王留求」列在「外夷傳」。
在「王留求傳」中,有這樣的敘述:「王留求在外夷…漢唐以來,史所不載;近代諸蕃市
舶不聞至其國。」又記載元朝至元廿八(西元一二九一)年有楊祥請求領兵前往王留求招
降一事,其詔書中說「海外諸蕃,罔不臣屬,惟王留求邇閩境,未曾歸附」,意思是說,
海外各國都向中國納貢稱臣,唯獨這個靠近福建的台灣,不曾來歸附。此次招降台灣最後
沒有成功,但正好證明台灣自古不屬中國。
台灣先民拒向明朝太監奉獻,被侮辱為「狗國」
明帝國初期稱台灣為「東番」,即東方番民之意。在《明史》〈外國傳〉「雞籠山」條中
有一段這樣的記載:「永樂時鄭和遍歷東西洋,靡不獻琛恐後,獨東番遠避不至,和惡之
,家貽一銅鈴,俾挂諸項,蓋擬之狗國也。」意思是說,明朝永樂皇帝時,鄭和下南洋,
所到之處各國都爭先恐後向他奉獻金銀珠寶,只有台灣避而不來奉獻,鄭和很生氣,就送
給台灣的住民每家一個銅鈴,讓他們掛在脖子上,把他們比擬為狗國。這段記載是否屬實
,有待查考。但這段中國太監侮辱我們先民的記載,正好又說明,明帝國的領土並不包括
台灣,台灣自古不屬中國,又得一例證。
「毗舍耶語言不通,商販不及」「琉球國……商賈不通」宋‧趙汝适‧《諸蕃志》
中國宋朝有一位趙汝适,在出任福建泉州市舶司提舉時,對外商進行查訪,於一二二五年
寫成《諸蕃志》。書中有<琉球>、<毗舍耶>等篇。關於<毗舍耶>,他說:「毗舍耶
語言不通,商販不及。…泉有海島,曰彭湖,隸晉江縣(泉州府),與其國密邇,煙火相
望,時至寇掠,其來不測」,意思是說,這個叫做「毗舍耶」的地方距離澎湖很近,經常
到澎湖劫掠,出沒無常。有些學者推斷,毗舍耶指的應該是台灣,如果屬實,則以上記載
又證明這個「語言不通,商販不及」的台灣,當然自古不屬中國。
至於「琉球國」被認定為台灣,更無疑義。趙汝适對<琉球>的敘述說:「琉球國……無
他奇貨,尤好剽掠,故商賈不通。」內容與前面近似,同樣證明當時台灣不屬中國。
「台灣自古不通中國」─《皇清職貢圖》
一七五二年謝遂繪製的《皇清職貢圖》,是中國清代描繪「外藩」民族的畫冊,其中包括
有描繪十八世紀台灣原住民的圖像,是了解台灣南島民族極重要的史料。《皇清職貢圖》
(卷三)有這樣的記載:「台灣自古不通中國,本朝始入版圖」(見《文淵閣四庫全書》
史部,頁二十四)。「台灣自古不通中國」一語,立刻拆穿國共兩黨的御用學者所謂「台
灣自古即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的謊言!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1.76.49.221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