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三級解封延後 高雄疑有大型家族群聚 不可鬆懈!】
指揮中心記者會重點:
■三級警戒維持至7/12
■今日本土104例,境外0例,新增24例死亡。
■新北市45例,臺北市22例,#高雄9例、新竹縣9例、桃園7例、苗栗4例、基隆3例、宜蘭2例、彰化、南投、屏東各1例。
(補充:高雄確診狀況與足跡請注意3點記者會)
■12879人確診,9041人解隔離,達確診者70.2%。
■三級警戒應落實:1. 確診個案精準疫調 2.完成居家檢疫/隔離期滿採檢 3.高風險打疫苗 4.社區廣篩 5.強化重症照護 6.民生供需產業健康監測專案(為解封做準備)。
■有許多專案對象(見圖)算入第七類、第五類、第二類族群,有需要都能提報到指揮中心討論。
#北農事件相關防疫作為:(北市開始篩檢發現不少問題,當初早給王必勝直接接手指揮就好了)
■因應北農事件,要求快速篩檢,避免社區傳播,6/24起沒有6/20以後陰性檢驗報告不得進入市場。
■昨天北市篩檢不順利,昨晚有來指揮中心討論,指揮中心建議採檢站要就近設置(台北市府要求篩檢者到遠處自行篩檢),因此半夜部長親自視察,要求擴大設置採檢線,並在停車場設置採檢站。
■指揮中心建議僅進行PCR,取代快篩,並落實陽性者後續疫調匡列。
■司機與隨車人員篩檢、疫調、疫苗接種由北農提供名冊,轉給居住地縣市政府辦理。
■北北基桃批發市場人員逐步施打疫苗。雙北會優先。
Q&A:
■北農事件已經擴散到周遭的行口有零星確診,因此必須趕快改善疫調篩檢,不能只強調打疫苗。
■廈門有5女1男驗出陽性,有4位是在我國確診後,出院再去中國,應屬於陰陰陽陽傳播力低的個案。有1位未確診個案,其接觸者都被驗出陽性,應該是曾被感染過病毒量低的個案。另有一位中國人士,今年3月從中國入境,5/25,6/15採檢都是陰性,這案會再進行疫調。
■慈濟送件要買疫苗,會再進行文件審查。
■鴻海與台積電,目前針對法律文件修正中,指揮中心都給予同等的授權。
■各部會或地方政府都支持維持三級警戒,但是否有小地方要修改可以滾動檢討。
■傳統市場工作人員施打疫苗部分,攤商造冊由地方政府的經發局主管,市場有管理會對攤商有列冊,而針對場外攤商(非法攤商),確實是管理問題,要由地方主管機關評估調查列冊,有造冊就能打疫苗。
■快速PCR購買50台,已經到貨26台,雙北先各拿3台,剩下一個縣市一台。
■是否確診增加和端午有關,部長表示可能跟幾起群聚事件比較有關係。
■北農事件擴大中央是否接管? 部長表示是要中央、地方以及營業場所三方合作,不會說是接管。(補充:台北市府最缺乏的就是團隊精神,說要自己來,說外縣市困難疫調不知道是什麼概念)
■台大某能源科醫師宣稱:「打疫苗死亡比染疫死亡風險還高」,這是很惡劣的蓄意造謠(補充:可以說是缺乏小學程度數學能力)。
■疫苗接種後一週內死亡新增25人,年齡57~101歲,16人為75歲以上,7例機構住民,6例洗腎,14例有慢性病史。有兩例是50多歲個案,一例女性有洗腎、高血壓病史,接種後出現腹膜炎與腸穿孔症狀,一例男性則是有洗腎個案,次日倒臥家中OHCA,解剖死因為心臟瓣膜疾病與高血壓性心血管疾病,目前均與疫苗副作用無關。
■中職6/29閉門復賽計畫,已經由體育署審核中,看完再送指揮中心。
■其他縣市果菜市場有在篩檢,但都無確診個案,不是因為有案例而進行篩檢,而是民生場域的準備措施。
■疫苗覆蓋率到2成以上就會有抑制傳播效果,當然越高越好。
■林氏璧(感染科孔醫師)說日本兩波間隔4~5個月,記者問是否秋冬會爆發?只能說記者連別人的話都聽不太懂,斷章取義來問。部長強調防疫措施不會一下放太寬,會因應疫情變化調整。
■88家長照機構有確診,其中89位員工,260位非員工,另有195員工曾經隔離。
■疫苗種類選擇會以接種所來分,接種所內只有一種沒得選。(補充:AZ/Moderna真實世界保護力相去不遠,也都能防Delta株重症,不要挑,有得打就打比較實在)
■疫苗基金台灣本來就有,沒有疫情以前就有了,部長感嘆有疫情才被重視,沒有疫情就很困難(補充:如在野黨杯葛預算等)。
■疫情起來很快,下去很慢,因此解封標準可能會和封鎖標準不太一樣,會多設一些觀察指標,目前沒有放鬆本錢。
■今天死亡一例40多歲男性,為基隆護理之家個案,有慢性病病史。另1位為4月就發病的菲律賓個案。另要注意死亡案例中也有11位是6月發病的,4位是其他原因住院後才驗出武漢肺炎。
■週五會再和地方政府開會討論開放措施、標準。
■三級警戒延長,和雙北多起社區感染事件確實有關,部長希望把防疫基本功:疫調、匡列、篩檢這些結構做好,#等到雙北學會了才能開放。
台灣護理學會專案報告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疫情最新【華航機師今再添2例確診,6天內已累計10人,指揮中心擬加派警力、護理師前往機師居家檢疫住所,強化感控;「疫苗+抗體護照」試辦計畫,最快5月上路】
COVID-19(又稱新冠肺炎、武漢肺炎)華航貨機機師今再增兩例確診,6天內已累計10人確診(包含一名機師家人),目前全體機組員採檢已完成三分之一,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衛福部部長陳時中今(26日)表示,預計會於本週四或週五完成1,272名機組員的病毒核酸PCR、血清抗體檢驗。
由於目前9名確診機師分屬於4個不同的機隊,彼此之間沒有明確的關聯性,也還未能找出感染源。其中一個可能性,是病毒會附著在無生命物體(fomites),只要接觸到環境,再碰觸口鼻,就可能造成間接感染。陳時中表示,接下來也擬針對華航的居家檢疫住所,加派警力、護理人員進駐,幫忙評估內部的動線、感控、消毒,協助強化防疫。陳時中表示,等華航篩檢完畢,也可能再針對其他國籍航空擴大採檢,了解是否有確診個案。
陳時中也透露,預計5月將頒布「疫苗護照」的試辦計畫,但目前內容仍不夠明確,初步會採申請制,每日幾十人為限,需要檢附國外病毒核酸PCR陰性報告、注射兩劑疫苗達一個月,入境也須檢驗中和抗體濃度,就能將14天居家檢疫縮短成7天,但第7天必須檢驗PCR陰性。他透露,目前仍需要細部討論、也有技術需要克服,例如抗體檢驗的試劑標準等。
■ 新增兩例機師確診,感染源同樣待釐清
今日新增確診的機師,一人是30多歲的台灣男性(案1102),他在4月6日至9日執勤到美國,14日居家檢疫完畢採檢陰性,19日至22日再次執飛美國,24日出現咳嗽、發燒,25日採檢確診,CT值18。
另一人為40多歲台灣男性(案1105),4月8日至10日執飛到美國,居家檢疫到15日採檢陰性,25日因擴大採檢專案而確診,CT值32,該機師自述19日起有食慾不振的症狀。
陳時中表示,案1102在4月16日有出席公眾活動,但因他發病日清楚(24日),具有傳染力的時間為發病前三天開始,當時他都在居家檢疫,因此推估此案16日還沒有病毒傳染力,對於社區的影響很小。案1105也僅接送友人、進公司,幾乎未出門。
陳時中評估,目前為止,除了印尼籍機師與兒子因前往清真寺參加活動,對社區有影響之外,其他確診機師的擴散風險較低。另外華航全體機組員採檢需要再3天才會完成,目前已要求自主健康管理、等待採檢中的人,不要搭乘大眾交通工具、避免出入擁擠的地方,減少社區傳播的風險。
今日兩案的感染源仍舊不明,陳時中表示,這次確診的10起個案,都會分析病毒基因序列,試圖找出傳播鏈。目前擴大採檢機組員1,272人,已採檢514人,3人確診(案1101、1102、1105,兩人為居家檢疫期滿採檢確診,一人是召回採檢。)其餘陰性;血清抗體部分,509人中507人陰性,2人判定中。此外,今日也預計有67名機組員會前往部立桃園醫院接種疫苗。
■ 9名確診者中6名曾執勤到美國,外站、居家檢疫環境皆有可能造成病毒傳播
因為機師的居家檢疫、飛航狀況都十分複雜,陳時中坦言,機師哪一個時間、地點被感染,疫調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由於三分之二的確診機師近期幾乎都有飛往美國執勤,該地外站是否出現防疫破口?陳時中說,要檢查外站比較困難,現已要求華航報告外站管理狀況、並要求提供當地旅館的錄影帶,檢視旅館走廊到房間的情形,查看是否有違規、防疫不足的狀況。
除了外站以外,機組員返台之後,都會前往華航在桃園的居家檢疫場所。陳時中說,目前要求該場所的每一個房間都要徹底消毒,接下來會加派警力、護理師進駐,了解現場的感控情形,協助動線設計、清空、消毒。
馬偕兒童醫院醫務部主任、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邱南昌說,現在最主要是釐清這9名機師的關聯性,例如是否一起出勤、一起聚會等,目前看來居家檢疫場所就是關聯之一,若有帶病毒者接觸環境,不巧讓另一個人碰到,又沒有即刻洗手,就可能會造成感染。
此外,邱南昌也說,由於機師一直在出國派飛,「台灣雖然疫情守得不錯,但國外疫情狀況很不好,也許很多機師都在國外得到病毒,又在無症狀感染情況下傳染給別人,還得等抗體檢驗報告完全出來才能釐清。」
他也提醒,現在的重點應該要放在確診機師的密切接觸者,例如家人,避免將疫情擴散到社區,除了第一時間居家隔離之外,也要提高警覺,一有症狀就儘早採檢就醫。
■指揮中心研擬疫苗護照試辦計畫,最快5月上路
陳時中今日也透露,預計5月中以後,疫苗護照的小型試辦計畫將上路。他表示,達成以下條件者,屆時可將居家檢疫自14天縮短成7天:
1. 申請制度(人數尚未確定)
2. 入境者需檢附國外病毒核酸PCR陰性報告
3. 入境後居家檢疫第7天需要檢驗PCR陰性、要有中和抗體
4. 入境時間需為注射疫苗滿一個月後、不看疫苗廠牌
陳時中表示,目前方案還沒有確定,還需要經過更多討論,例如抗體試劑要如何採用,才能增加可行性又能保證安全。
國外對於疫苗護照、抗體護照的討論與試辦已經不少。疫苗護照在國外也並不成功。不僅世界衛生組織WHO公開聲明不支持疫苗護照,認為會增加有接種疫苗的國家,與無法接種疫苗國家的鴻溝,同時疫苗護照也有隱私考量,英國、美國推行都不太順利。
目前國內的初步做法是疫苗+抗體護照,台大感染科主治醫師謝思民在接受《報導者》採訪時表示,中和抗體應該要到多高,才能視為標準?自然感染者也已經有了抗體,但沒有打疫苗,能不能被承認?這些都是各國疫苗護照考慮的要點,他認為,不管觀察統一的抗體濃度、再將篩檢方式標準化,是目前最實際可行的方式。
謝思民說,世界衛生組織正在研擬一個抗體保護力濃度COP(Correlate of Protection)作為統一標準。屆時只要檢驗抗體,有符合國際標準COP的抗體濃度效價,就能全球統一認定抗體有效,自由通行各國。
但目前仍有許多技術並未到位,例如COP標準仍未訂出來,台大臨床試驗中心主任陳建煒接受《報導者》採訪時也指出,目前各家廠商檢驗中和抗體的技術跟標準都不同,並沒有統一性。測量抗體的試劑、機器也還沒有經過討論跟確認如何使用,免疫護照要直接上路,仍有難關需要克服。
( 文/陳潔 ;攝影 /陳曉威)
#延伸閱讀
【COVID-19全球疫苗接種即時追蹤】http://bit.ly/3bryvv8
【我的2020:華航747貨機機長的心聲】https://bit.ly/3dP11bw
#機師 #華航 #疫情 #居家檢疫 #貨機 #確診 #航空業 #COVID19 #報導者
台灣護理學會專案報告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從BI到AI:護理斜槓思維】
2020年爆發COVID-19疫情,雖是人類史上一大浩劫,卻也是醫療轉型的契機,並加速資訊科技與醫療跨界合作腳步。未來各種疾病的醫療照護,除了仰賴現有的卓越科技與醫療專業外,更重要的是預知和預防的能力。
未來,透過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可針對各種疾病進行精準照護和預防。傳統上,護理師評估哪些病人可能是跌倒高危險群,或非高危險群仍發生跌倒,而管理者常利用商業智慧(Business Intelligence, BI)報表工具,進行分析與檢討,但評估只能做到盡量預防,卻無法精準預測。未來,可藉由醫療大數據分析,建立行為節點資料庫,再透過AI攝影機,進行病人活動行為偵測,提早發現活動行為或步態異常,並應用資通訊科技發出警示,在病人發生跌倒前及時介入,以確實提升病人安全及照護品質。
在AI技術蓬勃發展的年代,護理師已不再僅是打針、發藥、翻身,或透過身體評估、察覺異常再報告醫師處理等,這些事未來都可藉由機器人、感測裝置、資訊拋轉、甚至AI資訊整合,更正確掌握訊息。
未來,經由先進資訊科技,醫療照護將轉型為以消費者為中心,以預防醫學為出發;醫療行為將不再局限於都市型態的醫療院所,在偏鄉醫療巡迴車上或居家都可提供更佳的醫療服務。
護理的未來,已不再只是專業發展問題;透過可互通的資料與AI演算法建立個人化精準照護模型,更可發揮護理的獨立性功能。因此,因應時代變遷,護理師必須拓展自身能力,除了學習護理專業外,更應提升資訊科技素養,甚至專案規畫、管理能力以及溝通能力等,成為能與智慧醫療接軌的斜槓護理人。
▶ 完整全文,詳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從BI到AI:護理斜槓思維」:More:https://forum.nhri.edu.tw/r30/
■撰文者:
陳綉琴 專案副院長兼護理總監 / 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
■審閱者:
王秀紅諮議委員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Reference】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 109年研議議題
「台灣護理人力發展之前瞻策略規劃」
■議題召集人:王秀紅教授(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系)
■以護理人力的教育、考試、訓練與任用過程,並融合透過人力「輸入(input)─過程(process)─產出(output)」的概念分為7個面向,從護理人力之人才培育(護理教育)、護理專業之能力提升(專業認證、進階護理),以至從初級照護、次級急性照護、至三級照護的執業場域(社區護理、醫院護理、長照護理)之護理人力需求;再以科技護理橫貫人才培育、能力提升以及人力需求等層面的教育與應用。
➤https://forum.nhri.edu.tw/109-pp-3/
1. 資料 / 照片來源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從BI到AI:護理斜槓思維」:
https://forum.nhri.edu.tw/r30/
衛生福利部
衛生福利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
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系
高雄醫學大學護理系學生會
私立高雄醫學大學
台灣護理學會
中華民國護理師護士公會全國聯合會
護理正義
護理人護理魂-hi,I'm 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