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者回憶錄0707)
最可愛的人即最可笑的人
1981年,儒學大師徐復觀教授在接受我訪問時,談到「愛國」,他說:「黨有功有過,國無功無過,一切的罪惡不能說是國家的罪惡,一切的錯誤不能說是國家的錯誤。不論國家怎麼樣,我愛國是問心無愧的。國家越困窮我越愛。」
最後這句,很可能是舊時代許多人「愛國」的感情基礎,因為國家困窮,因為受外敵欺凌,因為在國難中見到人民受苦,因為在內亂中見到人民顛沛流離,因而「愛國」之情油然而生。我小時生活在淪陷區,又在逃難時見到人們潦倒、窮困、流徙、無依,甚或死在路邊。常想起艾青的詩句:「為什麼我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1948年來香港之前經過上海,見到許多市民因為瘋狂的通貨膨脹而無助。在香港閱報又知悉國民黨在大陸垮台前的亂象。1949年10月,中共解放軍進佔廣州,晚上士兵們都就地在馬路上睡覺,不侵擾任何民居。於是,愛國感情又與對中共新政權的期待融合在一起了。
無論是從《大眾哲學》中學到的社會主義的基本思想,還是受《鋼鐵怎樣煉成的》所激勵的人生觀,其實基礎都是出自從小就產生的愛國感情。而這感情亦由當時的時勢和我見到的種種現象,使我和許多人一樣,將「只有社會主義可以救中國」的意識,與共產黨的領導連結起來,變成黨國不分,愛國就等於要愛黨也。
除了個人成長經歷和形勢之外,愛中共領導的新中國,也與我和同學們當時的個人前途有關。我們讀「愛國學校」,大家都認同最光明的出路,就是回到「祖國」升大學,在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全國各個崗位,為建設祖國貢獻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沒有什麼比這個理想更清楚、更光明、更現實了。
1951年《歌唱祖國》這首歌出現時,愛國學校各班級就都熱情地唱了起來。
談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的理論,談哲學,大概許多人都會覺得高深莫測,但從血緣出發,從鄉土出發,從文化傳統出發,很容易讓同一種族的人找到共同點。因此,中共在建政後,一直強調「愛國主義」,用「愛國」來爭取大多數人的支持,和統治的合法性。
我在進入愛國學校的時候,正值韓戰的後期,當時最紅的愛國文學讀物,是作家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它是作者在朝鮮戰場採訪數月後寫成的散文合集。稱道在朝鮮流血犧牲的抗美援朝志願軍戰士,是「歷史上、世界上第一流的戰士,第一流的人!他們是世界上一切偉大人民的優秀之花!——是我們最可愛的人!」其中一篇《誰是最可愛的人》在《人民日報》頭版頭條發表,被毛澤東批示:「印發全軍」,以後進入朝鮮的志願軍就被冠以「最可愛的人」的雅號。
這本書煽情地歌頌「祖國」,其中被我寫進筆記本的句子是:「祖國呵,可見你是一切神聖美麗的東西的總稱! 你不能不讓人樂於為你而生,勇於為你而死, 為了你而奮發前進!」
怎可能相信有一樣東西是「一切神聖美麗的東西的總稱」呢?但在愛國熱情下,就囫圇吞棗地接受了。
1988年,中國軍事文學作家于勁在她的報告文學作品《厄運》中,真人實事地寫了一大批「最可愛的人」,在朝鮮戰爭中被美軍俘虜,在戰俘營中為遣返中國或自願去台灣而展開殘酷與複雜的鬥爭,而最愛國、堅持要遣返中國的戰俘,回國後都受到審查,打壓,失業,無助,政治歧視,沒有人有好下場。在黨國體制中,為國流血的戰士,戰死是「英雄」,不死而淪為戰俘就是投降派,地位接近敵人。
作家魏巍一直是忠誠的毛派。2001年與其他左派人士聯署批評江澤民「七一講話」中提出的「允許企業家入黨」,指是「極其重大的政治錯誤」,這位熱情謳歌祖國的作家因而一度被囚禁。2001年美國讓中國進入世貿,中美關係趨密切,中國就將《誰是最可愛的人》排除於中學課本之外。2020年中美關係破裂,中國隆重舉行抗美援朝70周年紀念儀式,這篇文章又收進中學課本了。已經在2008年去世的魏巍又再次被中共捧起。一切都是政治計算,沒有所謂「神聖美麗的東西」。
在黨國體制下,熱情謳歌「最可愛的人」,以及被愛國主義麻醉的青少年,都被黨國戲弄成為「最可笑的人」。
蘇聯有一個政治笑話——問:一共有多少種變態愛情?答:有虐待狂、被虐狂、人獸戀、孌童癖、雙性戀,還有對偉大社會主義祖國的愛。
英國哲學家羅素說:「愛國主義有令人酒醉的性能,不但對自己的國土危險,對世界也是危險的。」又說: 「假如我們不想看到我們整個文明走向毀滅的話,一個偉大而艱難的責任有待我們來做,就是守護我們的心智,避免愛國主義的侵入。」
拋棄愛國主義思想,是我心路歷程中最大的轉變,其中經過許多理念的拷問。以後再詳談。(33)
台灣鄉土文學作家有誰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銅鑼 ◎桓夫
在文化的裡面
都市的枝椏一直伸向天空 伸向田園
在天空 有小鳥唱歌
但人人早已忘了唱歌
在田園 有蝗蟲的飛跳
人們都熱中於散佈毒藥呢
工廠的黑煙在天空描繪黑影
比黑煙更險惡的人心的不信 使天空暗淡
敲打信仰媽祖的銅鑼 天空會轉晴嗎
敲打銅鑼 招來災禍的天狗會逃掉嗎?
向文化的裡面
逃去的,是誰?
敲打銅鑼呀! 敲打心胸呀!
──1970年8月發表於《笠》詩刊第38期
--
◎作者簡介
桓夫(1922-2012),本名陳武雄,另有筆名陳千武,詩人、小說家、兒童文學家。南投縣名間人,後居台中,笠詩社發起人之一。和許多經歷日本殖民時期的作家一樣為「跨語的一代」,也因為語言轉換而停筆十多年,直到五○年代後才開始提筆寫作。1964年和趙天儀等人發起《笠》的創刊,對笠刊的風格走向與經營不遺餘力,同時是台灣新詩史的重要參與者和建構者之一。著有詩集《密林詩抄》、《媽祖的纏足》、《月出的風景》等,另有翻譯成日文、韓文的詩選集;小說《獵女犯》;評論《現代詩淺說》、《台灣新詩論集》等。
--
◎小編 #鋼筆人 賞析
〈銅鑼〉背後可說是與幾個脈絡相連,在臺灣詩壇內,《創世紀》帶起的超現實主義風潮也開始疲軟,《笠》詩社自1964年開始,歷經幾年磨練,社務也逐漸穩定,在現代主義之下,也開始展現對鄉土的關懷;就外在而言,一方面,1969年時,阿波羅11號到達月球,成為人類史上第一次到達月球的記錄;另一方面,臺灣經濟也開始轉型成加工出口,自然也開始有環境污染事件。
讓我們來到桓夫本身的創作脈絡,之前「每天為你讀一首詩」曾介紹不少桓夫的媽祖詩作(如〈恕我冒昧〉、〈平安——我的愚民政策——〉),桓夫自高中便開始寫詩,並歷經擔任台籍日本兵、政權轉換,及戰後在公務機關上班,一開始他在林務局上班,之後到台中市政府。我們無法完全肯定在林務局上班的經歷是否有為桓夫增添對自然的關懷,不過在看陳千武詩全集時,他在1950年代左右撰寫的詩,確實有對自然環境的抒發;另外,桓夫於196、70年代曾創作不少關於媽祖信仰的詩作,然而這些詩作背後無非諷刺當時的國民黨政權。
對自然環境的瞭解與在意、對國民黨政權的不滿,以及在那科技至上的年代中對污染的不滿,都可以成為解讀這首詩的策略。
基本上這首詩第一段可說是兩句兩句互相呼應,第一句「在文化的裡面」暗示下述的不僅是自然環境的變化,也是文化情境的變化,因此「都市的枝椏一直伸向天空 伸向田園」不僅是指鄉村一直都市化、或都市的污染不斷傳向鄉村,也指涉臺北的文化霸權伸向鄉村的細節,伸向天空與田園;面對污染,人們「敲打信仰媽祖的銅鑼」,但桓夫在此留下了質問,「天空會轉晴嗎」、「招來災禍的天狗會逃掉嗎?」而這些質問的答案很明顯:沒辦法。若這裡的媽祖與桓夫其他的媽祖詩一樣,可以被視為對當權者的信仰的話,那桓夫也是在暗諷,無論人們多們相信國民黨當權者,敲鑼希望當權者可以注意到都市化對鄉村的環境與文化破壞,乃至停止行動,但當權者仍然不為所動。
在第二段「向文化的裡面/逃去的,是誰?」這是不易回答的答案,但應為原本在田園者,他們敲打銅鑼,希望環境的破壞與轉變可以停止,而他們敲的不僅是銅鑼,也是自己的心胸,表達自己的心痛。
*參考資料:
陳千武文庫
http://literature.nthcc.gov.tw/main_site/main_about2.php?event_id=4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賞析〈恕我冒昧〉: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19/08/20190815.html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賞析〈平安——我的愚民政策——〉: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15/07/20150713.html
---
美術設計:驀地
圖片來源:Unsplash
---
#生態詩 #桓夫 #陳千武 #銅鑼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6/20210616.html
台灣鄉土文學作家有誰 在 醒之暖暖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12/18 誰來說什麼故事給誰聽? 好為人師又愛送書】
這次很精準,只花了五分鐘在 【基隆書室】開幕時短短說了一段 (我應該要給自己拍拍手嗎? 繼萬言書貼文之後,我懂得簡單就是美的真諦嗎? (笑))。
從文化中心的鄉土文史室變身為基隆書室,轉變的不僅僅是外觀而已,還有思維的進步。
書室要說什麼故事? 誰來說這些故事? 又要說給誰聽呢?
每道題目都是大哉問。
基隆的歷史縱深,端上台灣史的檯面,也是赫赫有名的,除了三四百年前人的駐足,書室白亮的牆面懸掛著基隆的《勞動》與《移動》黑白照片,則是近年來的寫照,也是故事。
今年,父親王拓的自傳式長篇小說遺作出版,橫跨50 ~ 80 年代,《阿宏的童年》、《吶喊》和《呼喚》都是身處歷史洪流之中的點滴回想,加上國立台灣文學館出版的《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 100. 王拓》,對於了解基隆近代史可以有一定幫助。而《希望森林》、《爸爸什麼時候才能回家?》兩冊繪本故事,更是希望將觸動翻攪的情感與對生態保護的思慮,一一記錄下來。兩年前我們將這兩冊書,以平均班級人數(約20~30)致贈基隆市全區各國中、小圖書室,期待為學子的閱讀寬度盡一己之力。這次,我們將六冊書種贈予基隆市文化中心與各行政區圖書館,邀請大家借閱,浸淫基隆人的故事,就說給你們聽。
「鬼滅之刃」台詞說:心,是人類的原動力,強大的心是無邊無際的。我們就用這樣的原動力,朝向明日前進。
王醒之
台灣鄉土文學作家有誰 在 Re: [問題]請問琦君算是台灣文學家嗎? - 精華區Taiwanlit 的推薦與評價
※ 引述《changlw2001 ()》之銘言:
: 因為學校要我們交一份台灣文學家的報告
: 我想寫關於琦君
: 但是我卻分不清楚他算是現代文學家
: 還是台灣文學家...
: 自己分的亂七八糟>_<
: 所以只好趕快跑來跟各位版友求助
: 我查過網站 目前只有一個說他是台灣文學家
: 其他都沒有詳細說明...
: 不好意思 麻煩大家解答了>_<
臺灣文學 是指:
1.創造於這塊土地的文學作品
2.由出生在台灣或者曾經在台灣居住的作家所創作的作品
只要符合這兩個其中之一 就屬於臺灣文學
所以
曾經居住臺灣,不過後來移居美國,創作的文學作品,
也屬於臺灣文學(例如白先勇、郭松棻、琦君的部分作品)
琦君當然屬於臺灣文學作家!
更何況,她的大量作品都是在台灣所寫的
「鄉土文學」這是1977年「鄉土文學論戰」的時候
對於臺灣文學帶著帶著貶意的稱法
應該捨棄
不然,黃春明、洪醒夫的作品很多以農村為背景
被稱為「鄉土」還勉強OK
但是,還有一位當時也被歸類為「鄉土文學作家」的楊青矗
他是工人作家,很多小說場景都是在都市的工廠之中
何來「鄉土」之有?
可見這個詞根本名不符實
這是在當時故意故意貶抑臺灣文學、
故意避諱提及「臺灣」的時代背景之下產生的東西
因此
原住民的神話傳說,是臺灣文學
清廷官吏在台灣所創作的古典詩文,是臺灣文學
清代來台的西方人在台灣所寫的旅遊筆記,是臺灣文學
福佬人、客家人的民謠戲曲,是臺灣文學
日治時期在台日本人創作的作品,也是臺灣文學
「外省」作家在台灣寫的文學作品,更是臺灣文學
--
可翻閱最近出版的許多臺灣文學入門書籍
(例如施懿琳、陳建忠《台灣的文學》……等)
對於台灣文學都有給出定義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6.145.22
※ 編輯: A79 來自: 220.136.145.22 (01/03 18:55)
> -------------------------------------------------------------------------- <
作者: laziohead (x亞茲別x) 看板: Taiwanlit
標題: Re: [問題]請問琦君算是台灣文學家嗎?
時間: Wed Jan 3 21:24:29 2007
※ 引述《changlw2001 ()》之銘言:
: 因為學校要我們交一份台灣文學家的報告
: 我想寫關於琦君
: 但是我卻分不清楚他算是現代文學家
: 還是台灣文學家...
: 自己分的亂七八糟>_<
: 所以只好趕快跑來跟各位版友求助
: 我查過網站 目前只有一個說他是台灣文學家
: 其他都沒有詳細說明...
: 不好意思 麻煩大家解答了>_<
一點建議^^"
"現代文學"跟"台灣文學"的定義並沒有衝突,就像身高跟體重沒有衝突
胸圍跟腰圍一定都要打聽,所以她應該是台灣現代文學作家,
這樣的定義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關於琦君的相關資料,google一下可以找到"琦君研究中心"裡面有許多相關的
研究,我想會對你有很多幫助^^
到底要不要把琦君算在"台灣文學"裡面,我想應該從"外省第一代"開始討論起
當然,這是個很繁複又很主觀的問題,不能單單從琦君去解釋什麼,
對原po也沒什麼幫助。(除非你要討論所有外省第一代作家的顛沛流離)
但我想提出個建議,如果原po對這個問題感到困擾,可以在看過琦君的作品之後,
從自己的見解去看這個問題。
我想要問自己的是,當你這個台灣人閱讀崎君的作品時,是否感到親切、熟悉,
是否他描繪的景象,是你閉上眼睛能想像的景象,如果從這邊去判斷
,你會更理直氣壯些,"琦君是個長年活在台灣,作品影響很多台灣人的優秀作家"
這對原po來說,應該勉強算是個解答了
> -------------------------------------------------------------------------- <
作者: carloson (尾勁) 看板: Taiwanlit
標題: Re: [問題]請問琦君算是台灣文學家嗎?
時間: Sun Jan 14 09:53:53 2007
※ 引述《A79 (^^)》之銘言:
: ※ 引述《changlw2001 ()》之銘言:
: : 因為學校要我們交一份台灣文學家的報告
: : 我想寫關於琦君
: : 但是我卻分不清楚他算是現代文學家
: : 還是台灣文學家...
: : 自己分的亂七八糟>_<
: : 所以只好趕快跑來跟各位版友求助
: : 我查過網站 目前只有一個說他是台灣文學家
: : 其他都沒有詳細說明...
: : 不好意思 麻煩大家解答了>_<
: 臺灣文學 是指:
: 1.創造於這塊土地的文學作品
: 2.由出生在台灣或者曾經在台灣居住的作家所創作的作品
: 只要符合這兩個其中之一 就屬於臺灣文學
: 所以
: 曾經居住臺灣,不過後來移居美國,創作的文學作品,
: 也屬於臺灣文學(例如白先勇、郭松棻、琦君的部分作品)
^^^^^^^^^^^^^^^^^^^^^^^^^^^^^^^^^^^^^^
關於怎樣才算是"台灣作家"或"台灣文學"
黃得時先生在<台灣文學史敘說>有提出分類
1.作者為出身台灣,他的文學活動(在此的是作品的發表及影響力,以下雷同)
在台灣做的情形
2.作者出身於台灣之外,但在台灣久居,他的文學活動也在台灣做的情形
3.作者出身於台灣之外,只有一定期間,在台灣做文學活動,此後,再度離開台灣的情形
4.作者雖然出身於台灣,但他的文學活動在台灣之外的地方做的情形
5.作者出身於台灣之外,而且從沒有到過台灣,只是寫了有關台灣的作品,
在台灣之外的地方做了文學活動的情形
黃先生認為真正能算是台灣文學史對象的只有第一種
但台灣的情形特殊,政治上不斷被外來政權統治
尤其長達212年的清領時代,初期的康熙雍正,台灣的文人幾乎都是從中國來的"宦遊文人"
所以若要討論那個時期的台灣文學史,第二個情形也應該算在內
以此為例
不管出身台灣與否,只要曾在台灣久居,在台灣進行文學活動的人就可納入台文史範圍
而那些清領時代作家中,舉例來說,乾隆年間的朱仕玠來台任官僅約一年
但他在台灣卻完成了<<小琉球漫誌>>一書
故台灣文學史不能不把他列入
至於他是不是台灣作家,若以黃得時先生的邏輯來推論,答案應該是否定的
在台灣古典文學史中,至雍正末乾隆初方有為數較多的"本土文人"(這個詞不是我用的,
是黃得時先生用的),"本土文人"就是在台灣"出身(出生)"的文學家
黃先生之所以做如是推斷,因為當時宦遊者多為任期屆滿就返回中國
願意在台灣繼續居住的幾乎沒有,所以他們留台多不超過四年
但是若換為"外省第一代"的作家群
他們多半在台灣居住了至少十年(或更多)
已經符合"在台灣久居",他們的"懷鄉書寫(或是"離散書寫".....等等)"也大多在台灣進行
所以台灣文學史一定要把他們納入其中
接下來的問題棘手了
"西川滿"為日殖時期,日本來台的文人
他在當時的台灣文壇擁有極大的影響力(葉石濤曾是他的門生)
他不出身於台灣,但有在台久居,也有許多文學活動在台灣進行
在書寫"台灣文學史"必然不可遺漏他
但,我們會說西川滿是"台灣作家"嗎?
至於綺君,白先勇等人呢?
這個問題真是值得討論與思索啊......
所以,綺君
: 琦君當然屬於臺灣文學作家!
: 更何況,她的大量作品都是在台灣所寫的
: 「鄉土文學」這是1977年「鄉土文學論戰」的時候
: 對於臺灣文學帶著帶著貶意的稱法
: 應該捨棄
: 不然,黃春明、洪醒夫的作品很多以農村為背景
: 被稱為「鄉土」還勉強OK
: 但是,還有一位當時也被歸類為「鄉土文學作家」的楊青矗
: 他是工人作家,很多小說場景都是在都市的工廠之中
: 何來「鄉土」之有?
: 可見這個詞根本名不符實
: 這是在當時故意故意貶抑臺灣文學、
: 故意避諱提及「臺灣」的時代背景之下產生的東西
: 因此
: 原住民的神話傳說,是臺灣文學
: 清廷官吏在台灣所創作的古典詩文,是臺灣文學
: 清代來台的西方人在台灣所寫的旅遊筆記,是臺灣文學
: 福佬人、客家人的民謠戲曲,是臺灣文學
: 日治時期在台日本人創作的作品,也是臺灣文學
: 「外省」作家在台灣寫的文學作品,更是臺灣文學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