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不是喊爽的就好!
新北每人普發一萬元,提案的議座有想過要再舉多少債嗎?
-
依財政部國庫署「最新各級政府公共債務統計表」的資料顯示,新北市一年以上債務未償餘額共1,070億、短期債務未償餘額266億,換算下來平均每位市民一出生就負擔了3.3萬元債務,這還不包含《公共債務法》第五條所指的「自償性債務未償餘額」的912億,這種以未來營運所得資金或經指撥特定財源作為償債財源的債務,其實就是拿未來的錢補現在債務的資金。這意味著債務問題不只是當下要面對的問題,更有債留子孫的疑慮。
-
#議會怠忽職守將導致新北市持續債築高臺
-
與全國各縣市債務來比較,新北市債務排名僅次於高雄市的2,462億,是全國各縣市的第二名。新北市從2016年至今,長、短期債務的總和都維持在1,300~1,400億元的區間,但是細看到債務結構,短期債務雖然從2015年的400億下降到266億,但長期債務卻從2015年的918億成長到1,070億。換言之,市府財政政策上可能是以短債換成長債的方式拖延債務問題,更有一直存在借新債還舊債的弊病,市府對債務顯得束手無策。
-
當然,市府在施政上會有必要的措施,例如社會救助等公共支出是不可免的,但市府施政上也應該依重要性來開源節流,在一個正常的民主國家中,理當對行政部門有課責性的機制存在,對政府開源節流的情形進行把關,這種機制就是每個縣市的立法機關,人民選出的議員作為代議士,就應依《地方制度法》第35條所列舉議會的職權,議決直轄市財產的處分。
-
#紓困不是漫天要價 #新北早無餘力增加債務
-
然而,新北市議會昨天卻上演一齣鬧劇,總質詢時竟然發生如市場一樣漫天要價,針對市府是否要提出自己的紓困方案,作為在野黨之一的無黨團結聯盟議員,對此的想法就只是「跟風」桃園市,對於桃園議會通過普發5,000元,要新北市跟進,提出普發10,000元的荒謬建議。我們認為,這種質詢不但忽視社會的真實需求,更愧於民主政治下代議士的職責。
-
新北市民早已超過400萬,若普發10,000元的紓困金,換算下來則超過400億的支出,身為應該要站在人民立場、監督市政的議員用這種喊價質詢,提出不需要負責、喊爽的建議,
只代表他們一點也不關心可行性,只是為了自己的聲量為喊而喊,更突顯出對新北市的財政狀況漠不關心,疏於自身職守。
-
按市府這種財政結構,普發政策最終只能以借債的方式籌措財源,但是已經積欠1,336億元債務的市府,去年預算審議時因為債務創新高就為人詬病,歲入、歲出短差高達143億,按《各級政府舉債額度及債務未償餘額情形表》來看,新北市今年舉債上限也不過193億,怎麼看市府都沒能力再增加這麼多的債務。
-
#不是反對紓困而是要精準紓困
-
時代力量新北黨部認為,新北市是疫情重災區,導致全國降為二級警戒後,仍然不能內用等限制措施依舊存在,市府當然要提出合適的紓困方案來振興產業、安定民心。但市民真正需要的是精準的紓困,絕非上述毫無執行可能性的喊價建議。
-
日前,市府在防疫記者會所提出的「安心餐館防疫補貼計畫」,為新北市1.7萬餐飲提供3,000元的補助,這項補助可用於水、電、瓦斯或房租的補助。然而,單看店租的部分,市府去(2020)年發出的新聞指出,板新站周圍的店家租金每坪就要1,944元,板橋車站周圍的店家租金則要2,515元。這意味著這樣紓困補貼讓店家連一個月的店租都無法打平,雖然顯得杯水車薪,也無法精確地掌握到迫切需要協助的業者,但這樣的幫助或許是有總比沒有好。
-
不過,我們更擔心的是,安心計畫能夠補助到的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在新北市有許多依《商業登記法》第五條所規定,每月銷售額未達營業稅起徵點,不用向政府登記的餐飲業者,若按照安心計畫的補助申請內容,這些店家反而因為營業規模較小,而無法取得微薄補助,但他們也是迫切需要受到幫助的族群。
-
此外,儘管針對失業勞工的部分,雖然可以依《就業保險法》中有關非自願離之規定請領失業給付,可以按被保險人離職退保當月起前6個月平均月投保薪資60%發給。然而,新北市作為疫情重災區,疫情帶來的經濟蕭條很可能會是長期性的影響。按照以往全球性的經濟不景氣,都會持續數年的時間,議員與其提出不負責任的普發政策,還不如依市民實際遇到的狀況,建議市府研議針對失業勞工與家庭,提供更多、更完整的協助或補助,讓他們可以在這次疫情衝擊下度過難關。
-
我們認為,不論市府或議會,都應該想想如何「#把錢用在刀口上」,紓困是一定要的!但絕非不負責任地喊價,這樣不但不實際考量到市民需求,更可能債留子孫。大家接下來或許也要去思考,是否要讓無法有效監督市政的議員繼續待在議會?或是更應該思考明年選舉應該將什麼樣的人送進議會,才能有效地監督市府,避免您的孩子未出社會 (或者一出生) 就背負了債務。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66的網紅陳麗娜,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債務達全台縣市總合1/3 陳麗娜提三大財政要求 高雄的負債是全台各縣市總和的三分之一!高雄總負債達3109億,每位高雄市民的公共債務負擔達9.2萬,財政問題若不改進,無法向高雄市民交代。因此陳麗娜提出兩年後達成零舉債、明年中央補助款突破600億、軌道建設自籌款要降低等三項主張。陳勇勝表示,財源部分...
「各縣市舉債上限」的推薦目錄:
- 關於各縣市舉債上限 在 時代力量新北黨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各縣市舉債上限 在 林于凱 高雄市議員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各縣市舉債上限 在 台灣主權和平獨立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各縣市舉債上限 在 陳麗娜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各縣市舉債上限 在 林佳龍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各縣市舉債上限 在 林佳龍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各縣市舉債上限 在 [新聞] 政府5年多舉債2兆?財部:不算紓困還減- 看板Gossiping 的評價
- 關於各縣市舉債上限 在 各縣市負債排名2020的情報與評價,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各縣市舉債上限 在 Re: [爆卦] 各縣市債務現況- Gossiping - PTT生活政治八卦 的評價
- 關於各縣市舉債上限 在 Re: [爆卦] 各縣市債務現況 - PTT八卦政治 的評價
- 關於各縣市舉債上限 在 [新聞] 山手線延宕台中盼中央提高補助 - PTT 熱門文章Hito 的評價
各縣市舉債上限 在 林于凱 高雄市議員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這波疫情衝擊很大,我明白。我跟同事每天都在路上拜訪店家,看看能不能協助大家申請各種紓困方案。
不過,對於桃園議會通過普發5,000,新北跟進提出普發10,000,高雄市議會國民黨團也傳出要提案普發10,000,這種跟風,我認為:#政策不是喊爬拉KEN,不是喊爽的就好。
六月時,我到選區內各地拜訪,聽大家對於紓困方案的想法時,我也提出很多具體的建議,包含 #對於自營工作者的補助 、 #讓員工補助可由勞工提出申請 、 #對於臨時工的紓困 、
#對於無勞保小攤商 的扶助 ... 等等。
但是當有市民問我,為何現在不普發,我當時的回答是:「紓困追加預算2,595億元,全部是政府舉債;如果目前方案再加普發,可能又要再多一倍舉債,政府財政會很困難。」
我現在的立場還是一樣,如果縣市政府要一窩蜂跟風提出普發,我的問題是:錢從哪裡來?
🔺普發要多少錢?
以高雄市277萬人口來說,每人普發1萬,需要的預算是277億元;政府編列預算,都是前一年度就把法定預算及常態預算編定,所以如果突然多出一筆開銷,通常就是要從 #標案結餘款、 #保留科目挪用、 #預備金 ... 等方式來處理,所以才會出現去年底,市府民政局在無風無雨情況下,拿災害準備金砍樹的離譜作為(因為樹木修剪常態預算都用罄)。
那麼,突然多出277億元,要從哪裡來?市府全部的第一預備金、第二預備金,加起來也不到4.5億元,多出來的,鐵定要向中央爭取。
好,如果桃園的普發5,000、新北普發10,000,都要向中央爭取,那其他縣市能夠按耐不動?鐵定都出來喊要普發,要中央協助,那不就變成全國普發?
全國普發要多少預算?大概2,357億元。目前已經進行中的紓困補助,總額是2,595億元(全額中央舉債),等於是,如果現在再加上普發,又要再多一倍的臨時預算,而這些臨時預算哪裡來?全部都是政府舉債。
🔺舉債有年度上限
依公債法第五條來看,一年以上公共債務未償餘額預算數,中央政府是不能超過前三年全國GDP的40.6%,以每年GDP增加5000億元來算,如果債限可以達40%,一年可以舉債增加2,000億,如果財政要健康,合理舉債是不要超過2,000億。
那今年的舉債已經是2,595億,如果再加一倍,不就把明年、後年的扣打都用掉了?
所以,站在國家財政紀律、以及地方財政的立場,我會認為,如果要普發一萬,一開始就應該提出全面普發的建議,而不是等到大部分的紓困補助都已經發下去之時,再來提出普發,這是不負責任的。
更何況,昨日在市議會法規委員會審查「#高雄市公債發行自治條例草案」的時候,國民黨議員不斷提出,請市府要控制債務,不要債留子孫,那同樣的道理,現在提出普發一萬,錢是誰要出?
各縣市舉債上限 在 台灣主權和平獨立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很多朋友問我說,陳其邁有沒有具體的財政政策?不然每天看吳益政在那邊操作「還我818億統籌款」,或是看李眉蓁在那邊跳針「負債3300億」,看得很悶。
我說,當然有。前一天看陳其邁與 #館長直播 對談,大概30~31分鐘開始的那一段,館長就問到了高雄市的財政問題。正如館長所說的,這題是從2018年就被K到現在,是必問的考古題。
陳其邁顯然是有備而來,講得十分有條有理。坦白講,館長直播不是長篇大論的好地方,太過於「政策控」的話,聽眾大概會聽到度咕。但是解決財政問題,沒有所謂的捷徑,一定要「多管齊下」才能奏效。
所以,這裡還是不得不長篇大論一番。文章非常長,但希望在座的朋友不嫌棄,能夠多多少少瞭解陳其邁的財政對策。
🔹 不要急著陷入統籌款大亂鬥
韓國瑜和他的分身李眉蓁也好,柯文哲和他的傀儡吳益政也罷,基本上都是同一個戰術:丟出一個來路不明但是夠聳動的數字(陳菊負債3300億、中央欠高雄818億),然後藉此大做文章。
這招在選舉是很好用的,畢竟選民哪有那麼多時間精力,去慢慢爬梳問題的來龍去脈?但是「億」來「億」去的數字每個人都聽得懂。然而,我們更該問的,是問題的背景怎麼來的?又,怎麼樣才能務實地解決問題?
很明顯地,所謂「中央欠高雄818億」,問題是來自於馬英九政府。當初馬英九承諾陳菊「高雄縣市合併後,不能比原來的縣市相加拿得少」。結果六都改制後,馬英九黃牛,大高雄市拿的統籌款不增反減,幾年下來就造成了818億的數字。
這點是不假,然而就像陳其邁在館長直播裡說的,蔡英文政府這幾年,已經以大約每年一百億上下的額外補助,在彌補馬英九時期犯下的錯誤。當然,我們都希望統籌款分配的規則能夠修改,高雄市能夠再多拿一點,讓財政的自主性變好。吳益政天天都在攻這一點,並不代表陳其邁就沒有注意到;2017年,(當時還是立委的)陳其邁在一次和(當時還是行政院長的)賴清德對談中,就說過,提高地方財源、落實財政自主,是他一直以來努力的目標。
陳其邁和吳益政有共同的目標,但有一點非常不同;陳其邁在立法院、行政院的歷練,讓他熟悉中央與地方、地方與地方之間的博弈。搞懂遊戲規則,才知道問題的切入點在哪裡。
陳其邁在館長直播裡就講了,好啊大家來談統籌分配公式修改,那各縣市各吹各的調:南投、花蓮說我面積大,是不是該多分一點?台北說我營利事業營業額獨佔鰲頭,是不是要拿更多?新北說我人口最多,怎麼可以忘掉我?要不然中央多吐一點錢出來、各縣市皆大歡喜,那以後全國性跨縣市的重大建設,誰來買單?
這些都是中央和地方、地方和地方之間的博弈,非常實際的問題。不是你吳益政整天講得聲淚俱下、大喊「#高雄人不是乞丐」、「#高雄獨立」,就能夠解決的。吳益政現在的玩法,就像媽寶一樣撒潑、像柯文哲一樣自私,拉抬網路聲量可以,對於解決實際問題一點幫助都沒有。
好吧,你現在到處去引戰,戰到不只中央政府,全國各縣市都對高雄反感;這不但是陷高雄於不義,也讓高雄深陷於「#統籌款大亂鬥」的泥淖。而在政治瞎折騰當中,蹉跎掉的時間和機會,救得回來嗎?韓國瑜整天喊「中央不給錢」,卻不認真幹活,空轉一年半,請問高雄又得到了什麼?
🔹「借力使力」:用中央的錢,做建設地方的事
相較之下,陳其邁面對問題的態度就成熟、務實得多。他的宗旨,其實和蕪菁前一篇講的很類似:「當你無法馬上改寫遊戲規則,那就先讓自己的條件變強」。
現在的時機,是三十年來對高雄最有利的。
首先,現在的蔡英文政府是最願意幫忙高雄的。馬英九執政時間對高雄態度之差,眾所皆知。陳水扁時代比較願意經營南台灣,但陳水扁是弱勢總統,無力翻轉長期以來「重北輕南」的利益結構,就算有餘裕去做,重點也多半放在台南。
蔡英文政府願意重點經營高雄,並不是個人好惡,也不完全是因為民進黨的屬性,而是因為高雄現在就位在「產業回流」、「國防自主」、「能源自主」、「區域平衡」這四大戰略的交集點上。
所以你看為什麼近三、四年來,為什麼捷運黃線、路竹延伸線、橋頭科學園區、小港機場整建,再加上箭在弦上的大林蒲遷村案等…這麼多的大型建設案連發?難道只是民進黨執政下的偶然嗎?不,這是世界局勢劇變下的必然。
#順時勢而行事半功倍;#逆時勢而行事倍功半。
這時候對高雄最簡單也有利的策略,就是「#拿中央的錢,#做建設高雄的事」。反之,你跑去選一個像韓國瑜或柯文哲或他們的徒子徒孫這樣,不和中央提方案做改善,滿腦子只想著怎麼「#跟中央抬槓來擦亮自己的政治招牌」的背骨精,那中央政府再怎麼願意做球給高雄,沒人接球也是枉然。
🔹正確的認識與務實的目標,是成功的第一步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高雄的財政問題,不是什麼錦囊妙計就可以搞定的。如果有人說「我有一個轟動武林、驚動萬教的方式,一口氣還掉這三千億(韓國瑜語)」,那他一定是在唬爛你。
要解決一個大問題,怎麼著手?道理無非兩個:第一個是要正確認識問題,第二個是要設定務實的目標。
首先要認清楚一個事實:地方經濟轉型,市府財政結構才會有根本的改善。因為市府的財政結構,跟地方經濟的活絡程度,息息相關。自有財源、統籌稅款分配,乃至於舉債上限,都和縣市的GDP(事實上GDP非常難以統計,所以一般而言是用『營利事業營業額』來衡量),有著密切聯動的關係。
所以陳其邁的認識很正確,如果經濟不轉型,只是統籌分配款公式修來修去,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那是短期止痛而不是長期治療。更何況,縣市的條件每年都在改變,今年分配公式對我有利,明年未必也一樣有利,不是嗎?
這就回到一個問題,我們該如何看待債務?高雄市也可以實施嚴厲的撙節措施,騰出大筆金錢來還本。但是撙節過度嚴厲的結果,市政品質下降不說,排擠到經濟建設,等於是犧牲高雄的未來,去美化現在的數字,但未來總有一天要付出代價。高雄跟台北不一樣。台北是經費多到滿出來,又已經建設到沒什麼好建設的,只好拿「還債」來當政績。而高雄是一個經歷過谷底,正要迎來新的成長週期的城市,此時不建設,未來拿什麼去跟其他縣市、甚至是全世界競爭?
並不是說高雄就不必努力去改善財政體質,而是現階段,陳其邁設定了一個務實的目標:「財政平衡」。這個目標顯然是可以達成的,因為陳菊市府在任期最後兩年已經基本達到了平衡,韓國瑜主政的一年多略有惡化,但也還不到無藥可救的地步。再者,長期債務不增加,而高雄的經濟成長起來,經濟成長意味著市府的現金流增加、資產價值增加、舉債上限拉高。過去很緊繃的債務,也就不那麼緊繃了。
🔹解決財政問題沒有捷徑,多管齊下才能奏功
有了務實的目標,方法很自然就浮現。
首先就是像上面講的,#爭取中央經費來建設地方,把高雄的經濟體質衝起來,累積未來競爭的資本。
第二就是 #開源節流,把市府收支微調到平衡,讓債務數字即使不下降,至少不會惡化。
第三就是 #引入閒置的民間資金和經營能力,把無效率的重大公共建設民營化,變得更有效率。
解決財政問題沒有捷徑。綜此三點,其實都是很稀鬆平常的手段,每個有常識的人都想得到,絕不是什麼「轟動武林、驚動萬教」的錦囊妙計。問題是,當市長的有沒有足夠的執行力可以做到這三點?而陳其邁、吳益政、李眉蓁這三個人選裡面,誰是「緊緊緊」?誰對地方財務問題的本質理解更正確?誰更懂得地方與中央的競合關係?誰在防疫工作裡展現了高度的執行力?
這答案不是已經很明顯了嗎?
(圖片來源:館長直播)
各縣市舉債上限 在 陳麗娜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債務達全台縣市總合1/3 陳麗娜提三大財政要求
高雄的負債是全台各縣市總和的三分之一!高雄總負債達3109億,每位高雄市民的公共債務負擔達9.2萬,財政問題若不改進,無法向高雄市民交代。因此陳麗娜提出兩年後達成零舉債、明年中央補助款突破600億、軌道建設自籌款要降低等三項主張。陳勇勝表示,財源部分捷運部分會做聯開、TOD等,在軌道建設上會有所挹注。但無論陳麗娜如何追問,他始終無法提出聯開具體收入數據。
陳麗娜指出,借錢要付利息,負債越多對財政負擔就越重,台北這幾年還了7百多億負債、目前只欠800多億,人均負債3.4億,高雄卻是不減反增。高雄一直在舉債建做設,社會福利也在做,但建設沒有轉換成經濟效益,以致高雄人口外流、年輕人不願在高雄就業的問題未能解決。我們只知道做建設,卻不知道如何發展經濟,高雄的政策是不是有問題?錯誤的政策比貪汙更可怕!
陳麗娜強調,高雄縣市合併以來,10年增加758億負債,之後軌道建設還要自籌1025億,現在舉債上限只有600多億。當初紅橘兩線評估2020年每天會有70多萬人次搭乘,實際上卻只有10幾萬,在它基金快破產時,市府還花176億買捷運的機電組,造成嚴重的財政負擔。
陳麗娜再舉公車處處理基金為例, 196億處理基金竟然是分50年償還,高雄子子孫孫每年都要負擔沉重的利息。高雄財政必須改善,陳其邁市長和中央關係很好,常說錢不是問題,那我們的負債是否能減少?陳麗娜希望高雄2年後能達成零舉債、明年中央補助款能突破600億,此外,過去紅橘兩線地方只需出五分之一自籌款,現在卻要出一半,她也希望陳其邁爭取降低。
陳勇勝回應稱,紅橘兩線過去沒做的共構、聯開、TOD等也會補上,會能夠挹注。陳麗娜質疑不夠具體,看不到具體數字,而且沒估算到營運後的困難,到底預計能賺多少錢?陳勇勝稱,因為是10年的規劃,現在無法明確說明,現在的狀況只能做初估。
陳麗娜另為旗津的土地正義請命,旗津有九成土地歸國有財產署,是否能像新草衙一樣開放給符合資格的居民認購?陳勇勝則稱,已行文給國有財產署,雙方會保持密切溝通。
各縣市舉債上限 在 林佳龍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今(13)日立委林佳龍在財政委員會就行政院公債法草案質詢財政部長張盛和。張盛和曾經引述「政府不消滅公債,公債將消滅國家」,針對台中市胡志強市長提出將地方舉債上限為原本45%債限提高為250%,並將五年內的公債流量管制由15%放寬到25%,認為這將使全國債限不斷調高,舉債惡性循環。
林佳龍舉出李述德部長「有舉債空間不用是傻瓜」的名言,不但中央政府大幅度舉債,造成現在中央政府債務龐大到突破五兆元大關,並瀕臨公債法舉債上限,甚至還大量以特別預算舉債來排除公債法舉債限制,林佳龍質詢張盛和同不同意李述德的名言?張盛和表示,舉債若用來消費則不宜,但用來做有必要的公共建設則是應該的。
林佳龍指張盛和曾在地方財政的會議上引述「政府不消滅公債,公債將消滅國家」,並認為調高債限有如飲鴆止渴,在張部長的政策理念下,台中市胡志強市長提出將地方舉債上限為原本45%債限提高為250%,並將五年內的公債流量管制,由15%放寬到25%,「這樣的財政紀律合適嗎?」張盛和認為此舉不宜,這將使全國債限不斷調高,舉債惡性循環。
張盛和更表示,目前行政院版本就隱含自籌財源成長的話,舉債流量便會提高,而且台中市目前舉債並不嚴重,不解為何五年內要調高流量管制?對台中有甚麼意思?臨時、特別的作法並不妥當,不可能獨厚台中放寬流量,全國各縣市都適用後,很快就滿了債限。
林佳龍在本會期曾提出財政聯邦主義,也提出國會遷都台中,以國土改造活化地方經濟發展。張盛和表示,中央釋出1381億後,中央地方財政比就成為六比四。林佳龍表示,此種作法無關痛癢,對解決地方財政收支結構僵化一點幫助都沒有。他也向張盛和建議,概括承受既定員額比率的人事費用、將營業稅下放地方提高地方財政自主性、提高所得稅比例分配地方增加統籌分配稅款的規模、提高人事基本需求由中央負擔等,真正回應地方財政的需要解決地方財政。
林佳龍也擔心行政院公債法證所稅化,在立法院混亂中中通過一個與財政部保留或立場不同的版本,若與張部長基本政策不同,那部長是否要下台?
各縣市舉債上限 在 林佳龍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今(11)日立法委員林佳龍在財政委員會針對五都縣市合併財政議題提出質詢。直轄市卻面對財政負擔加重,財政收入顯然與爭取升格當時之預期有極大落差,林佳龍提出,設立自償性的「地方財政再生基金」,獲得財政部長張盛和的支持,並提案在財政委員會通過。
林佳龍表示,升格因承接大量中央移轉業務,加以本身組織整併、且員額擴編,人事經費增加,財政需求擴張,中央有甚麼解決方案,是否以特別預算或專款處理?張盛和回答若地方能成立償債基金,並採用自償性的土地或建設是可行的方向。林佳龍隨即提出由中央政府概括承受各直轄市及縣市政府債務,設立「地方財政再生基金」,以基金預算承受債務,並搭配「強制還本」機制,積極處理地方政府債務。張盛和立即回答這是很好的建議。
林佳龍表示,中央政府概括承受各直轄市及縣市政府債務後,設立自償性的「地方財政再生基金」,每年由中央及地方政府依稅課收入之一定比例編列預算強制還本,使基金確實俱有自償性,才能徹底解決地方政府債務累積龐大導致債務付息排擠其他預算的問題。
林佳龍表示,台中市長胡志強透過江啟臣等立委今日所提出公債法修法版本。公債法地方舉債上限由歲出的45%提高為250%,將台中市的舉借空間提高,但將舉債額度流量管制由15%放寬為25%。基本上,他有條件支持胡志強版本的公債法,他說,五都核定升格已經三年,面臨財劃法未修的五都,卻只能繼續轉大人穿小孩衣服,為讓台中市民不淪為二等國民,也解決燃眉之急,林佳龍贊成行政院上會期版,也是胡志強市長所提出的公債法修法,將公債法地方舉債上限。
但張盛和卻說,目前財政部不支持提高舉債上限,因為這樣債限會破表,那時還沒有歐債危機,現在我們知道債務危機會對國家的經濟影響非常大,財政部健全不然經濟不可能永續發展。林佳龍問:所以現在行政院立場改變了,「是今是昨非嗎?」,張部長回答: 「是情勢不同!」,不宜提高債限,應該鼓勵大家去努力去開源節流。
林佳龍也提,台中市擬將舉債額度流量管制由15%放寬為25%,並以五年為落日條款,張部長的看法如何? 張盛和回答,舉債是容易的,但放寬債務流量,一年裡面提高比率,很快就破表了,以稅出的15%調高到 25%,一年就把往後的額度都借完了。林佳龍接著說,這是他不支持的政策,這是一個財政大漏洞,等於寅吃卯糧、債留子孫,在這五年內把五年以後預借的債「一起借光」。
林佳龍提出,應反省檢討台中的財政紀律,除了探究到底把錢用到哪裡去了?台中市政府靠炒地皮所賺的錢,投入的大型建設,除了去的古根漢美術館、國家歌劇院之外,以及現在正夯的大宅門與高達80億元台灣塔都是不具開源節流的作為。張盛和回答,若是台中市政府能以招商或交由民間來做是比較好的做法。林佳龍也要求張盛和,如果政策方向清楚,應讓地方政府盡早確定。
林佳龍也提到教育委員會的編列 行政院版本教育經費編列管理的條例,500億 教育教育經費希望能專款專用,不要挪播至社福、基本設施,這樣對教育會有很大的缺口,財委會屆時在審查補助款分配的辦法時,務必要尊重教委會的意見。張盛和表示將會招集地方首長決定。
各縣市舉債上限 在 Re: [爆卦] 各縣市債務現況- Gossiping - PTT生活政治八卦 的推薦與評價
不然要賣一堆地負債還能增加一堆才值得誇耀嗎? 還是舉債舉到上限不能再舉? 93樓 → leterg: 不用怕,高雄不是還會有中央答應的4000億要進來補助? ... <看更多>
各縣市舉債上限 在 Re: [爆卦] 各縣市債務現況 - PTT八卦政治 的推薦與評價
108 F →Jimmy030489: 各縣市每年光利息都數億跟買房資金能比? ... 196 F →laechan: 台中仔之前狂批阿龍讓台中舉債爆表瀕臨上限咧 04/18 07:45. ... <看更多>
各縣市舉債上限 在 [新聞] 政府5年多舉債2兆?財部:不算紓困還減- 看板Gossiping 的推薦與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