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5新加坡聯合早報
*【研究顯示2019冠狀病毒可感染腦細胞】
荷蘭研究人員說,2019冠狀病毒可感染腦細胞,並可能引發神經和心理方面的不適反應。由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學醫學中心完成的這項研究24日發表在美國微生物期刊mSphere上。該報告說,雖然冠狀病毒的蔓延速度迅速停止,但通過鼻腔進入大腦的病毒會觸發在人體免疫系統中充當信使的細胞因數。
https://www.zaobao.com.sg/realtime/world/story20210625-1160639
*【接種輝瑞與莫德納疫苗後 美逾1200人出現心肌炎症】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的資料顯示,接種使用信使核糖核酸(mRNA)技術的輝瑞和莫德納疫苗者,有1226人出現心肌炎症。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則宣佈,這兩種疫苗的說明書得加上年輕人接種可能會出現罕見的心肌炎症的警告。CDC的顧問醫生發表報告指,出現心肌炎症的多為年輕人,最常見於30歲以下男性。資料顯示,12至39歲的人在注射第二劑後的21天內,出現心肌炎症的風險為0.00126%,症狀包括胸痛、呼吸急促和心悸。
https://www.zaobao.com.sg/news/world/story20210625-1160554
*【牛津大學研究:阿斯特捷利康和輝瑞疫苗 能有效對抗Delta和Kappa變種病毒】
英國牛津大學的研究團隊分析了已接種兩劑疫苗者血液中抗體中和Delta和Kappa病毒的能力。他們發現:沒有證據表明,病毒廣泛地避開抗體,這說明當前這一代的疫苗將提供針對B1617譜系病毒的保護。
https://www.zaobao.com.sg/news/world/story20210625-1160553
*【歐洲疾控中心警告:歐洲8月底九成病例由Delta引發】
歐洲疾控中心呼籲加速接種疫苗,它指出,基於現有證據,Delta毒株比Alpha毒株的傳播力高40%至60%,預計到8月初,歐盟和歐洲經濟區約70%的新增確診病例感染的將是Delta毒株,到8月底這一比率將達到90%。
https://www.zaobao.com.sg/news/world/story20210625-1160551
*【馬來西亞將批准私企引進 馬國民眾8月料可自費接種疫苗】
馬來西亞負責疫苗接種事務的科學、工藝及革新部長凱利說,為了加速冠病疫苗的接種,政府最快可能在8月批准一些私人企業引進中國的另一些冠病疫苗,讓民眾可以自行安排付費接種。
https://www.zaobao.com.sg/news/sea/story20210625-1160545
*【泰國批准緊急使用輝瑞疫苗】
泰國監管局宣佈,批准緊急使用輝瑞疫苗。泰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作出上述宣佈,讓輝瑞疫苗成為當地第六款被批准緊急使用的冠病疫苗。當局已經採購了2000萬劑輝瑞疫苗,預計將在今年底前交付。泰國週四新增4108起冠病病例,為三個星期以來新高。這也是泰國連續八天,單日新增病例超過3000起。
https://www.zaobao.com.sg/realtime/world/story20210624-1160482
*【美媒:中國研究員曾要求美機構 刪除它早期提供冠病病例基因排序資料】
《華爾街日報》報導,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早前曾應中國研究員要求,刪除中方提供給研究院資料庫的部分早期冠病病例基因排序資料,NIH已經證實此事。事件讓外界擔憂科學家可能無法獲取重要的冠病起源資料。中國研究員是在2020年3月提交冠病資料,但三個月後,同年6月要求刪除這些資料。NIH週三發表聲明說:“提交資料的調查人員有權利決定如何處理他們的資料,並且可以要求刪除這些資料。”
https://www.zaobao.com.sg/news/world/story20210625-1160552
*【俄民眾不願打冠病疫苗 花錢偽造接種證書】
俄羅斯疫情嚴峻,不過民眾接種冠病疫苗的意願卻不高,甚至有人不惜花錢買假接種證書。俄羅斯24日新增逾2萬起冠病確證病例,以及死亡病例568起,為1月以來新高。不過,一項獨立民調顯示,越有六成的俄國人表示不打算接種。俄羅斯去年底開始免費為民眾接種疫苗,但根據總統普京19日的談話,在全國1億4400萬人口當中,只有約1800萬人接種了至少一劑疫苗,僅占人口12%。
https://www.zaobao.com.sg/realtime/world/story20210624-1160503
*【強森:完成接種者出國旅遊將更自由】
英國首相強森說,已完成接種冠病疫苗的英國人將獲得更大的自由出國旅行。英國當局一直在權衡是否允許完全接種者在到訪冠病中等風險地區後,回國時無需進行10天的隔離。強森的表態,顯示政府可能推行該項計畫。他說:“通過兩劑接種,我們現在有真正的機會來開放旅遊。”在英國準備制定新的外國旅行規則之際,
https://www.zaobao.com.sg/realtime/world/story20210624-1160487
*【男子連續十個月冠病檢測呈陽性】
研究員表示,一名72歲的英國男子連續十個月冠病檢測呈陽性,相信是最長的持續感染病例。來自英格蘭西部布里斯托爾的史密斯,是一名退休駕駛教練。他說,他有43次的冠病檢測呈陽性,並且七次入院,甚至已經為自己的喪禮做準備。一名傳染病顧問莫然說,史密斯的體內由始至終都“有活躍的冠病病毒”。
https://www.zaobao.com.sg/realtime/world/story20210624-1160483
*【印尼新增冠病病例逾2萬起 再破單日紀錄】
印尼24日新增2萬零574起冠病確診病例,是疫情爆發以來單日最高,累計確診逾205萬3000起。印尼衛生部的資料顯示,印尼同天新增死亡病例355起,累計死例達5萬5949起。香港政府宣佈將對印尼實施地區性航班“熔斷機制”,由6月25日零時零分起禁止所有從當地來港的民航客機著陸香港。
https://www.zaobao.com.sg/realtime/world/story20210624-1160478
*【阿富汗群眾持槍 誓言頑抗塔利班】
以美國為首的國際部隊即將全部撤出阿富汗之際,塔利班組織近期發動一系列攻勢,在北部佔據更多城鎮。阿富汗政府雖有多達30萬名軍警,但顯然無力招架塔利班的武裝攻擊。面對當前困局,週三在阿富汗首都喀布爾郊區,數百名持槍男子聚集在一起,誓言支持阿富汗安全部隊與塔利班抗戰到底。
https://www.zaobao.com.sg/news/world/story20210625-1160556
*【美眾院外委會下周審議範圍廣泛的抗衡中國法案】
美國眾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定於6月30日開會審議一項大範圍法案,以增強美國與中國競爭的經濟能力,並在人權問題上對北京施壓。這是國會持續展開的抗衡中國的努力的一部分。
https://www.zaobao.com.sg/realtime/world/story20210625-1160640
*【紐約州法庭暫停朱利安尼律師執照】
美國前總統特朗普的私人律師、前紐約市長朱利安尼在紐約州的律師執業資格週四(24日)被暫時吊銷,理由是他試圖讓法庭推翻川普敗選結果期間做虛假陳述。現年77歲的朱利安尼代表川普競選團隊在多個州提起了大量訴訟,在沒有確實證據的情況下指控民主黨操縱選舉。
https://www.zaobao.com.sg/realtime/world/story20210625-1160630
*【拜登與跨黨派參議員達成基建協定】
美國總統拜登與一組跨黨派參議員就改善美國道路、橋樑和寬頻等重大基礎設施方案達成協議,新專案的投入規模將合計5790億美元(約7777億新元)。彭博社報導,拜登當天在白宮宣佈,由跨黨派參議員提出的這項協議,將為美國創造數以百萬計的就業機會,並實現美國基礎設施現代化。
https://www.zaobao.com.sg/realtime/world/story20210625-1160628
*【邁阿密大樓坍塌致1死近百人失蹤】
美國官方說,佛羅里達州邁阿密海濱大樓局部坍塌事故至今造成至少一人死亡,近100人失蹤。搜救工作還在緊張地持續進行。路透社報導,邁阿密-戴德縣警察局局長拉米雷斯說,坍塌事故導致99人失蹤;另有53人最初下落不明,過後確定他們的所在,但沒有說明他們的狀況。
https://www.zaobao.com.sg/realtime/world/story20210625-1160627
*【莫斯科高溫達34.7度 平120年來同期紀錄】
俄羅斯首都莫斯科本周遭受歷史性的熱浪襲擊,受氣候變化所累,氣溫達到了120年的最高紀錄。法新社引俄羅斯水文氣象和環境監測局資料包道,莫斯科21日最高氣溫達34.7攝氏度,與1901年6月最高氣溫持平。24日的氣溫為34攝氏度,25日的最高氣溫預計將刷新紀錄,在35攝氏度以上。據俄水文氣象和環境監測局資料,自1881年開始記錄以來,莫斯科的最高氣溫出現在2010年7月,在38攝氏度以上。同月,俄西部多地遭遇大範圍高溫天氣和多場森林大火。
https://www.zaobao.com.sg/realtime/world/story20210624-1160496
*【俄羅斯計畫徵收金屬出口臨時關稅】
俄羅斯計畫對鋼鐵、鎳、鋁和銅出口徵收臨時關稅,以幫助緩解國內通脹。彭博社報導,俄羅斯經濟部長列舍特尼科夫表示,政府計畫從8月1日到年底徵收至少15%的關稅;與此同時,每種金屬也有各自特定的關稅。經濟部發言人表示,將根據臨時關稅和特定關稅,哪個稅率更高來徵收稅款。這是世界各國為應對原材料和其他關鍵商品價格飆升,而採取的一系列措施中的最新舉措。
https://www.zaobao.com.sg/realtime/world/story20210624-1160495
*【聯合國:估計緬甸今年有23萬人流離失所】
聯合國人道主義機構表示,估計今年緬甸有23萬人因為戰亂和暴力而流離失所,並需要援助。路透社報導,聯合國人道主義事務協調辦公室(OCHA)在發表關於緬甸局勢的最新消息中表示,救援行動仍在進行,但因為該國動盪的局勢而受阻。
https://www.zaobao.com.sg/realtime/world/story20210624-1160491
*【慕尤丁:中資太陽能企業投資422億令吉】
馬來西亞首相慕尤丁宣佈,政府已經批准中國的東方日升新能源有限公司(簡稱“東方日升”)高達422億令吉的投資,準備未來五年在馬國進行太陽能電池板設計、開發和製造業務。
https://www.zaobao.com.sg/realtime/world/story20210624-1160490
*【拜登稱《蘋果日報》停運是新聞自由悲傷的一天】
美國總統拜登稱,香港《蘋果日報》停止營運對香港和全球新聞自由而言是“悲傷的一天”(a sad day for media freedom),他呼籲中國釋放被拘留的記者。拜登昨天(24日)在白宮官網發佈的聲明中,指中國通過拘捕、威脅及強行利用國家安全法懲罰言論自由,來打壓獨立媒體,阻止異見人士發聲。拜登說:“香港人享有新聞自由的權利。不過,北京阻止基本自由並攻擊香港的自治和民主制度和程式,與北京的國際義務不符。”
https://www.zaobao.com.sg/realtime/china/story20210625-1160642
吉拉米代莫言 在 美食家的自學之路 Self-taught Gourmet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新文章 #料理台灣專欄
一直忘記跟大家分享我在《料理.台灣》雜誌Ryori.Taiwan 的專欄。《料理台灣》是雙月刊,2020年的三四月、五六月、七八月這三期,我都在談 #在地,也因為二月時開始寫第一篇在地的連載文章,才起心動念做了Taster 美食加 的「在地進行式」專題。
半年的時間拖了很長,現在一次把三篇文章貼給大家看,會比較連貫,也希望大家會喜歡。
—
以下三篇原文刊載於《料理台灣》第50期、第51期、第52期
/回溯「在地」興起的推理過程/
日本和牛的沙朗肉片,捲起生蠔醬與酸黃瓜,上頭一撮黑光燦爛的小山,是魚子醬。儼然奢華感的經典符號,任何餐廳的任何料理,需要爭取客人多一點點的認同與滿足時,就會放上這一粒粒烏亮晶瑩的珍饈。
現時在台灣的餐廳吃飯,你嚐到的魚子醬有高概率產自台灣本土。
訝異嗎?吃貨早就見怪不怪。畢竟,台灣已有義式手工乳酪坊,用台灣牧場的優質生乳新鮮製作莫札瑞拉起司(Mozarella)或布拉塔起司(Burrata);台灣也有歐式風乾熟肉工坊,用台灣豬進行義式培根(Pancetta)、義式沙拉米香腸(Salami)、西班牙煙燻紅椒臘腸(Chorizo)等等加工。台灣是新興葡萄酒產區,台灣產葡萄酒近年來屢屢在國際競賽脫穎而出;台灣產可可製作的精品巧克力逐漸打開知名度,台灣的咖啡業界人才濟濟,更不用提台灣的茶,向來享譽世界。
米其林星級餐廳擁抱本土食材,台灣的蔬菜、水果、肉類、海鮮太好發揮了。攤開台灣幾間指標性西餐廳的菜單, 主菜不想出牛排要出什麼?台灣的品牌雞、品牌豬本來就好用,想獵奇一點,屏東乳鴿一度曝光率極高,胭脂鴨近來竄起,鵝有之、羊有之,甚至連鴕鳥都登場。過貓、山蘇不唯山產店愛用,皇宮菜、龍鬚菜被換上新風貌,以前看著稀奇的晚香玉筍、火龍果花,在季節允許時也能變身固定班底。主廚去崁仔頂挑魚買魚,台灣好的漁獲做成生魚片毫不遜色,日本料理店還用台灣產柴魚來做高湯呢。
如此洶湧翻騰的在地風潮,除了選用台灣產食材,還表現在文化認同上。皮蛋豆腐可以拿來拆解再重組,錦上添花一匙魚子醬(台灣產的,當然),就是星級餐廳的開胃菜;牛排主菜做膩了,結合上沙茶醬,就產生沙茶牛肉的趣味;麻辣鍋繁複沉鬱的辛香,也能被鎖進醬汁裡,優雅襯托鴨肉。台灣的飲食文化,成為主廚揮灑創作的靈感資料庫。
上述種種顯得理所當然,或有讀者閱讀至此,以為我在說廢話。其實我正在採取一種倒敘法。沒有錯,「在地」很夯,「在地」政治正確,大前提已經被建立起來了,而我們要問,它是怎麼被建立起來的?
回溯這個過程,有點像瞎子摸象。「在地」起一個頭,拉起來才知關鍵詞是一整串,慢食(slow food)、本土飲食主義者(locavore)、從產地到餐桌(from farm to table);牽涉的議題一個扣一個,糧食生產、環境保護、全球化與反全球化,分析的角度有如萬花筒,折射出農牧業、生態學、貿易、經濟學、社會學等等領域。
可不可以單純從「愛吃」出發?
尤其,當你明白,「吃在地」的一位代表性人物,美國的慢食教母愛莉絲.華特斯(Alice Waters),開設加州柏克萊傳奇餐廳「帕妮絲之家」(Chez Panisse)的緣由,只是因為她很喜歡在家做菜招待親朋好友……
/在地、反文化運動與美國慢食教母/
說起美國慢食教母愛莉絲.華特斯(Alice Waters)開設加州柏克萊傳奇餐廳「帕妮絲之家」(Chez Panisse)的故事,必須回到1960年代反文化運動盛行的美國。彼時的柏克萊校園充斥著搖滾樂、性解放與學生抗爭,大四生愛莉絲.華特斯與她的「言論自由運動」男友大衛.戈因斯(David Goines)住在一起。那是1966年。
華特斯與戈因斯的公寓成了某種知識份子沙龍。言論自由運動的老鳥們會聚集在這裡,享用華特斯精心烹調的蝸牛或巧克力慕絲,這類當時頗不尋常的法國食物。華特絲非常受不了她的革命同志老是啃白麵包與工業火腿做的三明治,「單單政治上的解放、性事上的解放是不夠的,你必須解放所有感官。」
華特斯對於食物滋味的追求,源自1965年的一趟法國行。1950年代起,美國餐桌已被冷凍食品霸佔,華特斯震驚於法國人是如何在乎食物,在乎地買、在乎地烹、在乎地上館子,她對食物的感官幡然覺醒。在一間布列塔尼的鄉村石屋裡,她親眼看到餐廳的男主人抓了一隻活跳跳的鱒魚,送到她面前,趕回廚房,不消多久,就與庭院裡現摘的蔬菜一起作為主菜正式登場。這簡直是一種天啓:當季在地食材在最新鮮的狀態下被調理,有多麽美味。
「帕妮絲之家」真正誕生,必須等到1971年。華特斯已經與戈因斯分手,改和另一位柏克萊校友湯姆.勒迪(Tom Luddy)同居,他們主持的晚餐派對更加盛大了。勒迪經營一藝術電影院,在藝文圈、電影圈人脈甚廣,華特斯因此認識了她的餐廳投資人、勒迪的好友與柏克萊的年輕教授保羅.阿朗托(Paul Aratow)。阿朗托為華特斯注入現金與信心,整修了一棟老屋,雇用了一位主廚,華特斯辭去蒙特梭利老師的工作,擔任外場經理。1971年8月28日,帕妮絲之家開門大吉,端上法式肉派、鴨肉與橄欖及沙拉、杏仁塔,三道菜的套餐售價三塊九毛五美元。
帕妮絲之家很快就大獲成功。文人雅士都來了,還有客人專程從舊金山出城來吃飯,前所未見。這種簡單直接、用心烹調、注重食材品質的料理,當時令人耳目一新,和東岸的高級法餐或家庭裡的電視餐完全不同。華特斯也很快就理解到,她不能用美國工業化農業生產出來的食材,滋味差太多了,她必須仰賴在地小農,唯有他們才在乎風味。
華特斯與帕妮絲之家觸發了80年代「加州料理」(California Cuisine)的興起以及「從產地到餐桌」的運動。在風味大旗的號召下,許多美國人意識到,原來自己可以吃得更好、過上更好的生活。60年代以降的反文化運動,至此也與傳統上美食(gourmet)的追求合流,個人消費選擇服膺於風味的統治。「好吃」也添上了更複雜的意涵,「在地」則是其一。(未完待續)
/美味是在地的終極目標?/
上一回說到,美國慢食教母愛莉絲.華特斯(Alice Waters)開設加州柏克萊傳奇餐廳「帕妮絲之家」(Chez Panisse),觸發了80年代「加州料理」(California Cuisine)的興起以及「從產地到餐桌」的運動。「在地」成為美國飲食文化的重要價值,四十年來躍為主流,強調在地當季食材並融入美國多元文化的「新美式料理」(New American Cuisine) 也堂堂誕生,開枝散葉。
閱讀這段歷史,我不免想到台灣飲食圈近幾年火紅的「台灣味」。二相對照,確有相似脈絡,尤其目前台灣味的論述是以西餐作為火車頭,江振誠主廚與「RAW」餐廳的聲量最大,與RAW性質相近的餐廳大多是以法式烹飪技法詮釋在地食材,這與帕妮絲之家的基本設定並無二致。這當然是簡化後的陳述,台灣過去幾年的在地風潮不能只歸咎於一人一事,物產、職人、工藝的互相串連都造就了台灣味的暢旺,吃在地、烹在地也不是新時代的發明,然而若要謂喚起問題意識、梳理身份認同,以西餐作為主軸的台灣味探討確實構成在地風潮的重要論述。
同樣作為多元文化融合的移民國家,如果說美國透過飲食發掘自我的過程走在台灣前面,其有關在地飲食運動的討論值得台灣借鏡。首先,帕妮絲之家的成功,代表二種價值觀的匯流:傳統美食家崇尚法餐的美學賞析,以及60年代以降反文化運動對於工業化食品的厭惡。足以統合二種平行觀點的堅強理由,正是美味。換言之,不論是偏好高級法餐的上流階級,或是左派理想的革命份子,都認同「運用在地當季食材用心烹調的料理比較好吃」。這就是主流形成的起點。再者,「好吃」的內涵也變得更複雜了,從此以後,選擇食物的價值判斷多了某些政治意味,當你站在超市貨架前,你會拾起恆春洋蔥、放下美國洋蔥;當你閱覽餐廳菜單時,你會注視彰化胭脂鴨、忽略澳洲牛小排。如此選擇的原因,除了味道,可能還有以下考量: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縮短食物哩程、支持在地小農、更營養更健康。
然而,對於吃貨(foodie)而言,支持在地的壓倒性理由仍然是味道:在地食材最新鮮、最有風味,因此具有美學上的巨大優勢。如果美味才是終極目標,小心,美味也會回過頭來推翻在地存在的意義。這樣的矛盾,在異國食材上最明顯,好比為了追求西西里菜的正統滋味,不得不使用產自當地的橄欖油與鹽漬酸豆;台灣的日本料理餐廳,仍然崇尚築地市場直送的魚鮮。台灣產的葡萄酒、魚子醬,如果最佳品質仍無法比擬國際水準,就會被自家人嗤之以鼻:不應該為用而用。
面對「美味」,環境保護、永續發展、身體健康未必不可拋。兼顧是理想,不能兼顧的時候呢?雖然沒有必要一刀二斷,複雜的價值判斷,我仍在內心辯論。
—
同場加映:
Taster 美食加 #在地進行式 專題:
https://taster.life/20200630-3/
吉拉米代莫言 在 無影無蹤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金馬經典影展:費里尼100週年誕辰系列專文(三):費里尼導演生涯的寂寥尾聲〉
●作者:翁煌德(FB:無影無蹤)
.
1980年的坎城影展,費德里柯.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的《女人城 The City of Women》(1980)入選了競賽外單元。在兩個月前,該作在義大利首映時獲得了普遍好評,但在五月的坎城,費里尼卻遭到法國影評人不留情面地狠批,甚至有影評人稱之為「零分之作」。俄國名導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雖然為費里尼遭受到的批評感到同情,卻也不補了一刀:「但這是事實,這部電影毫無價值。」(註1)
.
其實若以今日眼光觀賞,《女人城》絕對沒有如此不堪。該作以卡通式的幻夢融會了費里尼浮誇的性幻想,調度依然使人眼花撩亂,場面依然是費里尼式的「天花亂墜」。但或許問題也在於那個「依然」,費里尼再次請馬斯楚安尼(Marcello Mastroianni)充當自己的代言人,誠實地檢視自己的原始衝動。但對於許多熟悉費里尼的影迷而言,似乎已經看夠了他的自我揭露。
.
對於這樣的指控,費里尼當然也為自己做了辯解。他曾說道:「影評人指責我自我重複。事實上,這是無法避免的是。若刻意為不同而不同,其結果就跟為相同的相同一樣虛假。最好的喜劇演員不是因為他們口袋裡裝著上百萬個笑話,有些笑話即使一聽再聽我們還是會笑,而且可能笑得更厲害,因為這些笑話發展自人物本身,而且我們也清楚讓他們好笑的是人性的基本狀態。」(註2)
.
雖然費里尼向來不願多談自己的生命史與作品之間的具體關聯,但事實上他的作品多半具有自傳性色彩,他甚至在《八又二分之一 8½》(1963)之中安排了自己現實生活的情婦桑德拉.米洛(Sandra Milo)飾演主人翁圭多的情婦。(註3)
.
另一個令觀者不耐之處,或是許多女權主義者認為《女人城》是費里尼對她們的惡意詆毀。在劇中,馬斯楚安尼為了一親美女芳澤,走進了女權主義大觀園,可見一群女性吶喊著誇張的女權口號,簇擁著一名一妻多夫的男人。在許多女權主義者眼中,這是一種對女權的刻意妖魔化,但費里尼卻感到冤枉,他認為自己其實是在反諷男性對女性的不理解,而這部確實是一部關於男性的夢境與性幻想的作品。費里尼大概從沒想到自己的誠實顯然已經到達了足以冒犯他人的程度。
.
在下一部作品,費里尼令風格完全轉向,他拍攝了《揚帆 The Ship Sails On》(1983)。故事發生在一戰前夕,一艘載滿皇室貴族與藝術家的豪華郵輪為了紀念一名歌劇名伶而出航。就題材來說,這部片的劇情發展可謂是超越時代的,作品探討了彼時歐洲社會尚未聚焦的難民處境。當這些達官貴人在船上高歌、享用珍饈之時,一大群塞爾維亞難民被搭救上船,船上的顯要對這番情景感到不甚自在。而後,奧匈帝國的船艦進逼脅迫時,該基於人道庇護難民或交人以求自保,成了一項生死交關的難題。
.
不過所有的影評人看完這部作品時,卻幾乎無視費里尼對階級問題、難民問題的觀察,而把焦點放在片中出現的一隻犀牛。對這隻犀牛的寓意的解讀,可能遠超過對這部電影其他一切主題的議論。面對這般迴響,費里尼甚至信口對媒體胡謅,說當時的歐洲每一艘遊輪都得配一頭犀牛才能出航。然而,在筆者看來,片中這隻「罹患相思病的犀牛」像極了費里尼嘲諷影評文化的煙霧彈。
.
面對擺錯重點的大眾,費里尼不免感到挫敗,他曾說自己生平最討厭別人問他的問題就是「為什麼要用犀牛?」,另一個是「你是怎麼變成導演的?」雖然費里尼並不認為《揚帆》是一部失敗之作,不過就市場角度來看,費里尼晚期的作品卻是步步無利可圖,注定血本無歸。
.
費里尼已成了一個活傳奇,以至於許多願意與之合作的投資人未必是出於對其新計畫的欣賞,而是打算為自己增加一條「曾與大師費里尼合作」的經歷。投資《揚帆》的製片阿爾多.內姆尼(Aldo Nemni)便承認費里尼在製作該片時嚴重超支,就因為是大師才接受他的任性。據他所說,費里尼偶然會任性地突然宣布更改拍攝日期,只因為當天有什麼不吉利的事情發生。作為榮格(Carl Jung)的信徒,費里尼對所謂的預兆與氣場深信不疑。
.
三年後,費里尼決定以《舞國 Ginger & Fred》(1986)向美國知名歌舞片明星佛雷與金姐(Fred & Ginger)致敬。但故事的主角其實並非美國的佛雷與金姐,而是一對以模仿兩人聞名的義大利演員。兩人已至遲暮之年,並且多年未見,但在電視台的邀請下決定重出江湖。費里尼之妻茱麗葉塔.瑪西娜(Giulietta Masina)和馬斯楚安尼連袂主演,馬斯楚安尼甚至為此犧牲理成禿頭(頭髮甚至差點長不回來),為作品增色不少。
.
雖然暗藏了費里尼對電視文化的批判,但它本質上確實是一部標準的致敬之作,也反映了他年少時受到美國電影文化的薰陶。不過令費里尼始料未及的事,當年高齡75歲的本尊金姐.羅傑斯(Ginger Rogers)竟以商標權遭到侵犯為由,跨海提告。雖然最後控訴未成,還促成了一起經典判例,但費里尼與其創作團隊卻絲毫不感喜悅。
.
即便如此,費里尼卻仍為金姐緩頰道:「我想是律師向她捏造了一些他們以為可以讓自己有錢賺的說辭,她被他們騙了。我相信她那麼做的時候絕對還沒有看過我的電影,我無法相信我童年在富國戲院裡看到的金姐.羅傑斯竟會這樣背叛我。」(註4)
.
到了《費里尼的剪貼簿 Fellini's Intervista》(1987)時,費里尼再次嘗試混合紀錄片與劇情片的作品形式,親自參與「演出」,接受日本電視台人員的採訪。作品最令人記憶猶新的,莫過於年華老去的馬斯楚安尼與安妮塔.艾格寶(Anita Ekberg)再次重現了《生活的甜蜜》中的經典噴水池戲。但其餘情節,卻難稱得上具有如何獨到的呈現。也由於故事設定的侷限,它注定是一部只能滿足費里尼忠實影迷的作品。
.
除非早就設定好退休計畫,否則一個導演通常無從決定自己要在哪一部電影向觀眾道別。費里尼最後的一部電影是《月亮的聲音 The Voice of the Moon》(1990),對於他的影迷而言,這樣的收尾無疑是帶有遺憾的。
.
後來以《美麗人生 Life Is Beautiful》(1997)在奧斯卡稱帝的羅貝托.貝尼尼(Roberto Benigni)領銜主演,在劇中飾演一名堅信自己聽得見月亮的聲音的精神病患。故事的寓意看似很明確,費里尼似乎是想表達現代社會的喧囂已經蒙蔽了人的心智,使得那些真正能聆聽自然之聲的人,反倒被當成了瘋子。
.
然而,費里尼似乎太執著於將角色的瘋言瘋語寫實呈現,使得觀者幾乎難以入戲,更遑論有興趣去思索其背後的意涵。整體而論,這是一部冗長而乏味的作品,影評人的反應並不熱烈,觀眾也不買單。費里尼同樣承認這《月亮的聲音》確實使他走入窮途末路,一項明顯的指標是──他發現自己真的再也找不到任何人願意資助他拍攝下一部作品。
.
不過費里尼始終像是捍衛自己的孩子一樣為這部作品辯護:「我用《月亮的聲音》這部作品要求觀眾暫停他們對電影的期待,或他們對費里尼式電影的期待,我要他們全心跟隨著銀幕上的影像。很明顯,他們並未造做,他們期待一部典型的費里尼作品──如果真的有這種電影的話。這部電影的潛在觀眾裡有一大部分甚至沒發現這部片子就是被這種期待給毀的。」(註5)
.
即便《月亮的聲音》幾乎宣告了費里尼事業生涯的終結,但他依然沒有停止創作計畫。他拒絕提筆撰寫自傳,因為他認為這些時間不如留下來去發展新片,當然也婉拒了出版社要他撰文分析自己的作品的要求。費里尼幽默地說,要是他這樣做,「大概會證實我其實比那些鉅細靡遺解析我作品的頭號影評人更加無聊。」(註6)
.
費里尼曾回憶道,有一回名導金.維多(King Vidor)曾對他說:「當郵差、電話不斷給你帶來接受表揚、出席回顧展,以及旅行、午餐等邀約,而不是給你帶來拍片機會的時候,你就得小心了。」(註7)因此當費里尼在1992年接收到影藝學院的通知,得知自己榮獲奧斯卡榮譽獎(又稱終身成就獎)時,他很清楚地知道這是一個他大勢已去的預兆。
.
在獲知消息當下,他一方面想著自己是否會藉由這個獎而獲得更多拍片機會,一方面卻擔憂地說:「希望這不會是那種在你不久人世之前,為你電影事業正式畫下句號的『傳奇獎』才好。大家可以說我迷信,但之前我也一直認為自己生命接近尾聲的時候,會得到一座奧斯卡榮譽獎。所以,我希望這事不會應驗。」
.
也許是為了抵抗命運的安排,費里尼甚至一開始不打算出席奧斯卡獎,連羅馬的計程車司機都忍不住出面相勸。最後他還是出席了1993年三月底的奧斯卡獎頒獎典禮,但在同年的十月底便溘然長逝,其預感確實獲得應驗。費里尼在生前仍正在籌備《導演筆記 Fellini: A Director's Notebook》(1969)的續作《演員筆記》,可惜無緣完成。
.
作為一個大師級導演,費里尼並不承認自己後來有從名譽中討到任何便宜。相反的,他被視為曲高和寡的賠錢導演,其敘事型態與所欲探討的題材,也開始被認為與時代脫節。至於那些自稱要與投資他拍攝新片的人,多半或許只是想享受與大師共進午餐的虛榮。
.
然而,如果觀眾不將其作品與同期的電影潮流並列視之,而是純粹地透過費里尼的創作脈絡向下爬梳,或許能更看清楚他的作品本質。事實上,費里尼始終是一個忠於自己的創作者,情節只是表層,費里尼實際上把自己的生命觀縫進了故事之中。無論外界的評價好壞,每部作品都是他對自身心境極為誠實的反映與投射,即便多數意境觀者未必容易理解。
.
許多影迷與記者更樂意對他早期的作品《大路 La strada》(1954)和《生活的甜蜜 La doice Vita》(1960)等作致敬,卻對他晚期同樣付諸心力拍攝的巨作不置一詞。許多評論者認定費里尼晚期的作品不再有過去的神采,但筆者卻建議不妨試著換一個觀點去理解他。何不如跳脫出來對其單一作品的評判,將其所有電影視為單一的一部作品,一部能完整反映作為作者的費里尼其人、其夢的作品,或許便能理解他的思想全貌與遠景(big picture)。
.
.
註1:Andrei Tarkovsky,《Time Within Time: The Diaries 1970–1986》
註2:Charlotte Chandler,《夢是唯一的現實----費里尼自傳》,黃翠華譯,遠流出版社。
註3:參見〈2020金馬經典影展:費里尼100系列專文(一):費里尼的秘密情人〉https://www.facebook.com/nofilmnome/posts/2549613078474753
註4:Charlotte Chandler,《夢是唯一的現實----費里尼自傳》,黃翠華譯,遠流出版社。
註5:Charlotte Chandler,《夢是唯一的現實----費里尼自傳》,黃翠華譯,遠流出版社。
註6:Charlotte Chandler,《夢是唯一的現實----費里尼自傳》,黃翠華譯,遠流出版社。
註7:Charlotte Chandler,《夢是唯一的現實----費里尼自傳》,黃翠華譯,遠流出版社。
.
延伸閱讀:
〈2020金馬經典影展:費里尼100系列專文(一):費里尼的秘密情人〉
https://www.facebook.com/nofilmnome/posts/2549613078474753
〈2020金馬經典影展:費里尼100系列專文(二):費里尼與天主教會的情與仇〉
https://www.facebook.com/nofilmnome/posts/2549565808479480
〈2020金馬經典影展:費里尼100週年誕辰系列專文(四):費里尼電影的魅力何在?〉
https://www.facebook.com/nofilmnome/posts/2622478074521586
〈2020金馬經典影展:費里尼100週年誕辰系列專文(五):電視文化狂潮下,大導演費里尼的逆襲〉
https://www.facebook.com/nofilmnome/posts/2626446480791412
〈2020金馬經典影展:費里尼100週年誕辰系列專文(六):情聖還是渣男?費里尼為何要拍歐洲第一風流才子卡薩諾瓦?〉
https://www.facebook.com/nofilmnome/posts/2670082293094497
#FedericoFellini #Fellini #Fellini100
#金馬經典影展 #費里尼 #費里尼影展
.
.
(附圖為《女人城》花絮照,最左側的是因本片走紅的義大利演員唐娜特拉・達米雅尼(Donatella Damiani),從此成為八〇年代著名的豔星。置中者為費里尼,圖右為馬斯楚安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