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已經當安親班老師三四個月的爸媽在這裡蓋高樓,歡呼一下!😂
歡迎家長曬圖,我在今天結束前抽出一位贈送台北忠孝復興站紅豆餅名店「同心圓」的紅豆餅10個提貨券。
更新: 晚上直播之後,得獎者已經與我聯絡,我也把獎品送出去囉!
同心圓 餅圖 在 女子@清邁—ในเชียงใหม่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新年節慶第二天很忙 ─ วันเน่า วันดา
雖然已經跨過 4 月 14 日的 วันเน่า,但反正今年 วันเน่า 有 2 天,就任性的硬要在午夜貼文。
由於 วันพญาวัน (一般指 4/15)被視為真正進入新年的日子,也是大吉日,人們會到佛寺聽道、布施、堆沙塔等,所以前一天必須準備所有要祭祖拜神等物品,包括沙塔上的幡旗、布匹、花卉、水果、檳榔(หมากเหมี้ยง)、甜點 ขนมจ็อก 等。
早期,製作甜點的工作都落在女孩子身上,清晨採買材料後就要開始搗糯米粉(ตำข้าวแป้ง),通常前置工作會有三、四家鄰居合力進行,此時,若有哪家少年對某家少女有意,就可趁此時靠近女生們的工作站,觀察對方是否為入得廚房的另一半。
至於堆沙塔,因為時節落在夏季,河水較乾涸,所以早期是全家大小到濱河邊挖沙再搬去寺裡。但其實就季節來看,為了預防接下來的雨季所帶來的水量帶進太多泥沙而造成氾濫,此時先搬沙似乎也是一種預防動作。
沙塔的樣式各異,有些堆成單層小土丘,數量可按推沙者的年齡或家族成員人數,也有如蛋糕形狀同心圓向上堆成 3、5 層或最高到 9 層的 เจดีย์ทรายสุดซ้าว*,高度則大概與竹子高度相當。
堆沙塔的意義除了布施當做寺廟修繕用途,還有另一說是佛塔就等於須彌山的地位,向外擴展有八山七海(或八山八海),而在佛寺建築以外的院子或空地過去多為沙地,象徵須彌山周圍的七海,亦是佛寺中重要的物品(存在)。信眾進出寺廟總是會夾帶一些沙石在鞋底離開,等同未曾收到允許便將佛寺的物品帶走,所以堆沙塔是贖罪,將不經意帶走的沙還回佛寺並請求原諒。
結束堆沙塔的傍晚,主人家會準備晚餐招待來訪的親友。早年,家中男主人會事先釀好米酒,搭配女孩們製作的米糕、糯米甜品、米餅,以及節慶餐桌會出現的燉豬排骨(แกงอ่อม)、豬肉咖哩(แกงฮังเล)、酸肉(จิ้นส้ม)、芭蕉葉包雞肉和芭蕉花一起蒸的 ห่อนึ่งปลีใส่เนื้อไก่ 等,宴請親友們。
至於,為什麼 วันเน่า 今年會有兩天,更多圖片與參考資料、影片請詳連結~
同心圓 餅圖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光輝燦爛的河姆渡文化(約公元5000–4500年)(二之二)| 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三、河姆渡文化的主要器物
1、陶器
河姆渡遺址是我國新石器時代遺址考古中陶器出土最多、復原率最高的遺址之一,兩次考古發掘,出土陶片40萬件之多,完整的和可複原的陶器佔總出土器物的1/6左右,已獲得完整器和復原器1221件。出土陶器中最具特色的是早期的夾碳黑陶,這是河姆渡先民有意識地在陶土中摻和了炭末,主要是為了減少陶土粘性,提高成品率。陶器的種類很多,主要有釜、罐、盆、盤、缽、豆、盉、甑、鼎等,按使用功能可以分為炊煮器、飲食器、儲存器、汲水器。較為特殊的有灶和盉兩種。陶灶形似簸箕,內壁有3個乳釘狀足,為安放釜而設置。陶灶發明後,解決了木構建築內煮炊防火問題,是後世南方居民一直使用的缸灶的前身。
陶盉形似酒壺,前有沖天管狀嘴,後為喇吹口,中間以扁平半耳環連結。器壁內外打磨光滑,製作精細,今天看仍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多數專家認為這是一種酒器。
2、石器
河姆渡遺址石器的數量和種類都不算豐富,共出土874件。按功能分,主要是生產工具和裝飾品兩大類。生產工具有斧、錛、鑿三種,器形較小,磨製不精,尚留有不少打擊和琢制的痕跡。大多屬於砍伐樹木和加工木構件的工具,有的可作為農具和加工骨、木的工具。其它的石器還有礪石和馬鞍形石塊、石球,後二種可能是穀物和硬殼果實的脫殼工具。
3、骨器
出土的骨器有3000多件,是河姆渡先民的重要生產工具,按使用功能分為骨耜、骨箭頭、骨鑿、骨錐、骨針、骨哨、骨鐮、骨魚鏢、管狀針等,以骨耜最具特色。
骨耜取材於大、中型哺乳類動物的肩胛骨。耜的外形基本保持原骨的自然形狀,上端厚而窄,下端刃部薄而寬。骨面正中有一道豎向淺槽,下端呈圓舌形,其兩側有兩個平行的長方孔,上端有一橫穿方銎。是為綁紮豎向木柄而設計的。這種製作方法為河姆渡文化遺址所特有。骨耜通體光滑,有的刃部因長久與土壤磨擦而殘缺或形成雙叉、三叉式。這是一種很具特色的農業生產工具。遺址出土骨耜有170件之多,與數量巨大的稻穀堆積物相對應,說明河姆渡農業已從採集進入到耜耕生產階段。
4、木器
共300多件,大多出土於第四文化層,說明距今7000年前,木器已被廣泛用於生產和生活的各個方面,木器製作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最為重要的木器是紡織工具和木槳。紡織工具有木(陶)紡輪、齒狀器、木機刀、捲布棍、圓木棒、尖頭小棒、木(骨)匕等。紡織專家認為是踞織機的零件。有了紡織,說明河姆渡先民已脫離茹毛飲血的野蠻生活,進入初具文明的歷史階段。
木槳共8件,採用整塊木料加工製作而成,柄部為圓形,槳葉呈柳葉形。有槳必有船,早在7000年前,河姆渡先民就划槳行舟,用於捕撈和鄰近氏族之間的交通往來。
5、原始藝術品
河姆渡遺址出土的原始藝術品不僅數量大,而且題材廣,造型獨特,內容豐富多彩。主要表現在像牙雕刻、陶器紋飾上面,尤其是一些象牙雕刻器,線條流暢,造型美觀,令人嘆為觀止。
(1)象牙雕刻藝術。
蝶形器8件,以扁平的象牙片磨製而成,因形同平展的蝴蝶而命名。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件“雙鳥朝陽”紋象牙蝶形器,長16.6厘米,寬5.9厘米,厚1.1厘米,上半部殘缺,底端也稍殘。正面中間陰刻5個大小不等的同心圓,外圓上端刻有熊熊的火焰紋,象徵太陽的光芒,兩側各有一隻引昂勾喙鷙鳥擁載太陽,器物邊緣還錐刻羽狀紋。整件器物圖像佈局嚴謹、雕刻技術嫻熟、形象逼真傳神、寓意耐人尋味,是河姆渡原始藝術的精品。
鳥形圓雕4件。其中有一件完整器長15.8厘米,寬3.4厘米,厚0.8厘米,柄端雕出俯首的鳥頭,圓目勾喙,似鷹類猛禽,中間為鳥身和翅膀,背面平整,陰刻短直線和斜線組成的圖案,兩側也有斜線和彎月形短線,羽毛感強烈。腹部較厚,有橫向突脊,其上有透孔,作穿繩佩掛之用。尾部扁長,略成圓弧。這些精緻的藝術品雖是氏族的共同財產,但只有氏族首領才有權利使用。
(2)陶器刻畫作品。
刻劃於陶器口沿和腹部,內容包括太陽、月亮、花草樹木、魚鳥蟲獸等,畫面簡潔舒展,風格樸實而又生機盎然,既反映了河姆渡先民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感,也折射出先民期望風調雨順、農業豐收的內心世界。代表作品有魚藻紋陶盆、稻穗紋陶盆、豬紋陶缽、五葉紋陶塊等。這些帶有刻畫藝術的陶器,出土時基本完整,即使是碎片,也是原地壓碎,可以拼复完整,說明河姆渡先民對它們特別珍重,應是祭祀用品,推測原始宗教意識已在先民中萌芽。
(3)人體裝飾品。
有璜、管、珠、環、餅等。珠、環等飾品大多用玉和瑩石製成,在陽光下閃爍著淡綠的光彩,晶瑩美麗。還有一些以獸類的獠牙或犬牙、魚類的脊椎骨製成的裝飾品。
四、河姆渡文化的分佈
1981年,河姆渡遺址發掘以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河姆渡文化的分佈範圍開展調查,近年來在基本建設中也發現了一些重要遺址,至今在寧紹平原共發現河姆渡文化遺址49處,其中以姚江兩岸最密集,共有31處。近幾年考古發掘的重要遺址有餘姚市丈亭鎮鯔山遺址、三七市鎮田螺山遺址、寧波市江北區傅家遺址。這三處遺址位於河姆渡以北10公里之內,文化內涵和河姆渡遺址一致,僅有少量文物是首次發現。如田螺山遺址發現北方遺址經常出土的高達90厘米的深腹罐,這是南北文化交流還是自己創造發明,引起考古界的爭論。不管怎樣,這些遺址發現發掘,豐富了河姆渡文化內涵,說明河姆渡遺址並不是孤立的,早在7000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在寧波這塊富饒的土地上勞動生息,為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二之二,完)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