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日專欄:以規管取締禁止是處理新型煙草產品之道
凡事皆不宜過度,從過度到沉溺再演變至失控,不能自拔,又豈止官媒眼中的「精神鴉片」、「電子毒品」電子網絡遊戲,但作為一盤千億級數產業,若非沉迷失控,不失為另一種娛樂減壓方式,畢竟今天電競亦可成產業。難道一刀切禁止打機,立即天下太平,人人專注學業?又如飲酒,淺酌怡情,酗酒卻亂性傷身,港府早已立法禁止向18歲以下未成年人士賣酒或提供酒類,過去寓禁於徵到今天免酒稅,香港升呢成亞洲紅酒交易中心,市場是大了,卻不見得香港淪為酗酒中心。本應從教育著眼,師長均有責任助年輕人建立正確價值觀,從而作出正確行為模式,而非一言堂一刀切一句「唔准」二句「禁止」的家長式鐵腕手法即得以如其所願。
正如立法會正審議有關禁止另類吸煙產品條例草案,有議員早前提出禁止電子煙,但規管加熱煙;部分來自反煙團體冀港府一刀切,全禁電子煙與加熱煙。這課題上,先要弄清楚電子煙和加熱煙分別,兩者根本大不同,電子煙是加熱液體,不含煙草;加熱煙是加熱煙草,屬煙草產品。「新型煙草產品」通常意指加熱煙及電子煙;「加熱煙」則只是指加熱煙。內地及世界各地政府早已陸續對加熱煙表態;規管才是國際趨勢。
回顧2019年食衛局提出全禁方案,當時僅30多個國家讓加熱煙產品進入市場,現已增至近70個,如日本、韓國、英國、法國、美國、加拿大等。即使以全面禁煙為控煙政策目標的英國及新西蘭,也認同此類新型煙草產品有助減低對吸煙者危害,採用監管而非禁止方案。國家早前已對新型煙草產品表態,同樣是傾向監管不是禁止。明顯較香港進步。今年3月,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就發出徵求意見稿,表示傾向監管而非禁止這些新型煙草產品。內地官媒提到部分新型產品相比傳統香煙有明顯減害作用;為促進行業產業規範化發展,維護公眾健康,必須出台監管措施,讓行業走向正規化。
香港主要旅客來自內地,如內地規管加熱煙而香港全禁,無疑對本地旅遊業產生更大影響。立法會有關法案委員會建議食衛局將加熱煙納入現有控煙法框架下監管,以監管取締禁止,因瞻前顧後之間,全禁反效果肯定把問題轉嫁給海關打擊黑市走私活動而非真正解決問題。不要以為成功禁煙可一勞永逸。食衛局應接納議員提出方案,學習國家做法,將加熱煙納入現有法例作煙草產品規管,以監管取締禁止。好處是能防止青少年接觸產品,同時令成年煙民有正規途徑購買有關產品,政府又可徵稅兼抑制黑市買賣。
原文:https://bit.ly/2VSYpDl
網上圖片
===================================
想了解我更多的投資心得及個人動向,請立即讚好我的專頁 胡孟青專頁
#am730 #談財經 #胡孟青 #胡孟青專頁 #電子煙 #加熱煙
吸煙與健康委員會好唔好做 在 方健儀 Akina Fong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周不時落雨做戶外活動司儀,好彩今日一開波就雨勢減弱。好開心再次為香港吸煙與健康委員會無煙大家庭,及香港電台第一台 RTHK Radio 1 擕手主辦嘅「無煙新頻道音樂會」擔任司儀,一齊做「無煙健兒/健儀」。
第一次同忠哥合作。 我話,近排睇《卡拉屋企》見到佢,佢反應係......🙄
🤣🤣🤣🤣🤣🤣🤣🤣🤣🤣🤣🤣🤣🤣
髮型: Vincent Yeung (風大雨大最好紮個十號風球都唔甩嘅丸子頭👱🏻♀️👱🏻♀️👱🏻♀️👱🏻♀️👱🏻♀️👱🏻♀️)
吸煙與健康委員會好唔好做 在 Dr 文科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好文章必須分享
———————————
Edit
我好簡短咁回覆對偽善的指責
其實你任何嘢都可以用偽善去講
例如
1. 當有人提倡貓狗權益時,你可以話點解你唔提倡埋兔仔、倉鼠、烏龜權益,佢地唔係生命?唔洗保護佢地權益?你仲唔係偽善?
2. 當有人提倡香港人勞工權益時,你都可以話點解唔保障埋外勞權益,外勞唔係人?唔係保護權益?你仲唔係偽善?
3. 當有人提倡一起減少使用膠袋為環保為地球出一分力時,你都可以話點解唔減埋其他廢物例如即棄餐具,即棄餐具唔通好環保?你仲唔係偽善?
你每一樣事物都可以搵到幾樣as equally sinful, if not more 的類似事物去講,話點解唔address埋呢d事物,只要一日唔address哂所有relevant and equally sinful的事情,一日都係偽善。
其實咁樣無嘢好講,現實就係有種種的制肘你address唔哂所有事情,but you gotta start somewhere. Something is better than nothing
提倡禁電子煙的醫學界人士絕對係會支持埋禁傳統煙,但個問題係現實中的配套做唔做到,有幾多煙民係已經highly dependent on cigarette on physiological level,呢班煙民如果要戒係要用nicotine replacement therapy,現時的醫療環境做唔做到?有無人手去address?
企係道穩高地話醫學界偽善真係好容易,但你又有無高見點處理?從來預防都係勝於治療,係電子煙出現之前如果可以直接杜絕當然會比已經出現咗咁耐的傳統煙容易,呢個係非常現實的考量。
你可以繼續企係道德高地指責醫學界偽善 but please, do you have a better idea? I’m all ears
88. 反對電子煙 = 僞善?
最近發現,原來醫學界反對電子煙都可以被稱爲「僞善」或與烟草商同流合污(注一)。因爲學業繁重,恕我未能詳列反對電子煙合法化的理據,以下先列出數點抛磚引玉:
(一)爲什麽不直接禁售傳統煙草 / 爲什麽電子煙不能跟傳統煙草一視同仁地處理?
吸煙與大部分癌症和血管疾病都能扯上關係,是許多疾病的已知風險因素,醫學界當然希望全面禁止煙草發售,達至「tobacco endgame」。雖然在實施煙草稅和其他禁煙措施後,傳統煙民數量已經大幅下降,但是現時傳統煙民仍佔香港人口一成,我們只能希望數字繼續下降,到有朝一日我們可以完全禁售傳統煙草而不招致社會極大反彈。現時吸煙與健康委員會已積極倡議,到2027年吸傳統煙人口低至5%時全面禁煙(注二),大家認為現在讓電子煙進場,會令我們更容易達至這個目標嗎?沒有甚麼事情能夠一蹴而就,是不是現在做不了全面禁煙,所以我們要讓同樣有害、同樣會導致二手煙的電子煙進場?如果我們不踏岀第一步,全面禁煙只會遙遙無期。在幾十年前,因爲醫學界對煙草瞭解不深而沒有反對煙草發售,這是我們已經犯下的錯誤;爲了我們的下一代,我們不能承受再錯一次的後果。
(二)這麽努力反對電子煙,一定是爲了保護政府的煙草稅收 / 保護傳統煙草商的利益?
這樣的指摘其實沒有邏輯道理,如果我們是爲庫房著想,大可以建議政府直接向電子煙徵稅,所收稅項不是會倍增嗎?而且煙草商和電子煙商其實是互惠互利多於競爭關係,因爲電子煙往往是年輕人嘗試傳統煙草的踏腳石,在外國(甚至香港)都引起煙草年輕化的趨勢。順帶一提,增加煙草稅與吸煙率成明顯反比,也是世界銀行建議的禁煙方案之一。在2009年香港大幅增加煙草稅,就令本地中學學生的吸煙率下跌51%(注三)。
(三)電子煙能幫助傳統煙民戒煙,而且減少二手煙,利己利人?
首先,世界衛生組織已經在2014年的報告説明電子煙非但沒有煙草商描述到那麽健康,甚至内含多種傳統煙草沒有的物質,有些近年已經被發現是致癌物(注四)。電子煙面世不久,而且各個品牌的成分各有不同,本身已經難以進行科學實驗以判定其對人體的傷害,因此它們所引致的長期健康後果仍是未知之數。
第二,因爲電子煙沒有傳統煙味,就誤以爲其二手煙比傳統煙草的健康,正是大衆常見的誤解。其實,電子煙所發出的二手蒸氣看似無害,但其實内裏也含有不少致癌物,也會帶來二手煙的問題,對旁人同樣帶來不必要的傷害。另外,這句話也反映了醫學界擔心的另一點——電子煙所帶來虛假的安全感(false security)。病人轉吸電子煙就當自己已經脫離煙癮,其實只是轉換了傷害自己身體的媒介,而且自覺不再是要被提醒戒煙的對象。研究發現電子煙的出現,不但沒有幫助傳統煙民戒煙,甚至減低了他們戒煙的想法(注五)。
(四)禁止電子煙是政府權力過大的表現?
政府應該保護香港九成人口的健康,還是保護一成煙民的「自由」?立法規管危險藥物或軟性毒品,又是否政府權力過大?以下這句話可能在某些人看來冷酷無情,卻是公共衛生的範疇裏重要的考慮——每兩個煙民就有一個因爲與吸煙有關的疾病死亡,對公共醫療系統的負擔甚重。研究發現,在2011年去世的市民當中,每六人就有一位死因跟一手或二手煙有關(注六),從源頭減少病人接觸這些疾病的風險因素,能大大減少不必要的醫療開支和病人人數。
電子煙猶如潘多拉的盒子,如果要我們輕視並將它們和傳統煙草一視同仁地處理,等如我們要重複一次當年讓商家引入傳統煙草的錯。將來我們要全面禁止傳統煙草和電子煙兩者出售,將會比現在更加困難。而且,電子煙針對的銷售對象是年輕人(注七),讓它們非但沒有吸傳統煙草的「不道德」之感(demoralising effect),更覺得這是無傷大雅的潮流。爲了我們的下一代和全面禁煙的目標著想,我們絕不能反其道而行,走回我們不能逆轉的回頭路。
注一:其實我想寫這個題目很久了。朋友傳來的這篇文章,正令我非常氣憤因而寫下此文:https://www.inmediahk.net/node/1059724
注二:
https://www.smokefree.hk/tc/content/web.do?page=news20171130
注三:
http://www.smokefree.hk/en/textversion/web.do…
注四:世界衛生組織於2014年發佈的電子煙報告:http://apps.who.int/…/fctc/PDF/cop6/FCTC_COP6_10Rev1-en.pdf…
注五: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8355200
注七: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9149286
注六: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6348280
圖片來源:flick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