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痴耶,幹嘛生個孩子來跟自己在三更半夜吵架啦!】
好啦,精確來說並沒有吵架,是我自己一個人怒火中燒,蕃茄只是沒有要妥協的意思而已。但是蕃茄真的是頑固到跟卡死的玻璃罐頭有得拼。
導火線是「擤鼻涕」。
擤鼻涕這件事一直是蕃茄的罩門。他一直對「把空氣從鼻孔裡推出來」這件事情有莫名的排斥。我們嘗試跟他玩過「塞小衛生紙球在鼻孔,用力噴出去」,或者是「用鼻子裡的氣把桌上的衛生紙球吹跑」等等各類遊戲,他都是看我們示範笑得東倒西歪,但是輪到他的時候就「不要不要不要」尖叫逃走。所以之前每次鼻塞,我們都得在「不要不要不要」的尖叫聲中用吸鼻器處理。
這應該是所有「不要不要期」清單上「不要不要不要」回音來來回回迴盪得最長最久的項目了吧我的老天。
好佳在,兩個月前左右的一次小著涼,蕃茄突然跟我們說:「我想練習看看擤鼻涕。」然後突然就會了。那次他自己超得意,家長也覺得鬆了一大口氣。最後一項從來沒有突破過的「不要不要」終於可以在四歲半之後移除了。
這兩天,蕃茄鼻水流個不停,我們拿衛生紙給他。
不要。
什麼不要。
我不要擤鼻涕。
你不是會了嗎?
我不要。
幹。
蕃茄已經長大,鼻腔變長,吸鼻器派不上用場了。他不肯擤,也不肯擦,就只能整天在那邊聽他吸吸吸,吸吸吸吸。
擤個鼻涕吧。
不要。吸吸吸,吸吸吸吸。
擤個鼻涕會怎樣?
不要。吸吸吸,吸吸吸吸。
擤一下啦,你不是會了嗎?
不要。吸吸——咳咳咳咳!吸吸吸吸。
靠北喔開始咳了。
整個晚餐時間就在蕃茄的「吸吸吸,咳咳咳,爸媽勸說擤鼻涕不要不要,繼續吸吸,咳咳,勉強扒兩口飯,吸吸,咳咳咳咳,聲音開始沙啞,抱怨聲音好難聽,那你擤鼻涕,不要不要,吸吸吸吸,咳咳」中非常痛苦的結束。好不容易把他送上床,爸媽坐在客廳,烏煙瘴氣的。
「是怎樣死不肯擤鼻涕啊?」傑克說。
「我哪知道啊。」我說。
不過無論如何還好是上床睡了,身體應該有機會復原。我趕緊利用這段時間打下週要交的四千字報告,將近半夜一點左右進房間睡覺。今天是週末,換我跟蕃茄睡。
安靜地睡沒多久,突然聽到蕃茄被鼻涕嗆到,開始狂咳,咳完以後衝去房間外上廁所。我迷迷糊糊地聽到傑克問他怎麼了他說想尿尿的聲音,然後又聽到門被推開,蕃茄爬回床上,我們就又睡著了。
才怪!
蕃茄回到床上以後,就開始無止盡的「吸吸,咳咳咳,吸吸」迴圈,聲音時大時小,時濁時清,一直聽到鼻涕在鼻腔裡被呼吸推過來拉過去的抖動聲,還疑似有鼻涕泡泡破掉又被吸回去的聲音,有夠噁心,搞得我整個人都醒了。
我原本不想說什麼,畢竟他生病也不是他願意的,反正就隨緣他睡他的我睡我的早上再說。但是無止盡的吸咳迴圈之後,當他開始「啊啊~~拉拉拉~~」開始吊嗓,測試聲音沙啞程度的時候,我認真忍到極限了。
「蕃茄,你是不是睡不著?」我低著聲音說。
「我不知道。」
「你剛剛上完廁所回來以後是不是都沒有再睡著了?」
「對。」
我深深吸一口氣,穩定情緒。
「你是不是鼻涕很多?」
「是。」
「你是不是呼吸的時候鼻涕都會動來動去不舒服?」
「是。」
「這種時候就是需要擤鼻涕了。你就是不舒服才會睡不著。」
「我不要。」
救命啊!
「蕃茄,」我閉上眼睛,又深呼吸了三次:「你知道鼻涕是做什麼用的嗎?」
「我不知道。」黑黑的房間裡,很沙啞的聲音說。
「鼻涕,就跟大便和尿尿一樣,是身體不需要的東西,或者會傷害身體的東西。本來就是必須要排出去的東西。你如果一直不大便,或者一直不尿尿,對身體好嗎?」
「不好,會得尿毒症。」
「對啊,所以鼻涕一直留在身體裡,也是非常不好啊。」
「但是我還是不想。」
三小朋友啦!!!冷靜,冷靜,你還有招,再換個方式講講看。對了,跟他說說身體裡的工人,他最喜歡這個故事了。
「蕃茄,你知不知道你現在一直沒有睡覺,會讓你身體裡的工人很累?」
「為什麼?」
「你已經有點生病了,本來現在是工人要好好打掃身體,把身體裡的細菌跟髒東西都好好的趕出去的時間。結果你現在都醒著,他們就必須要分心製造能量讓你可以說話可以想事情,本來該做的事情都不能做了。」
「他們現在在哪裡?」
「你的鼻涕那麼多,有很多都被黏住了吧。」
「可是媽媽,那這樣的話,我擤鼻涕的時候就會把身體裡的工人都擤出去了啊!!」
靠北啦三更半夜的為什麼你的邏輯還那麼好啊!!!
我又氣又累,聲音開始變得很嚴厲,卯起來從鼻涕積在身體裡會越來越濃開始講道蕃茄不想看醫生講到到時候不看醫生大哭大叫沒有人會高興講到照顧自己的身體本來就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但是為了身體健康有些不喜歡的事情還是必須要做講到以前蕃茄還不是不會大便但是練習了這麼多年現在大便大得很好了這種事情就只是需要練習而已⋯⋯。
終於,在黑暗中,聽到抽衛生紙的聲音。(擤~~)噢老天爺我太感謝你了。
「媽媽?」蕃茄說:「我不想擤了。」
「為什麼?????」
「因為我擤不出來。」
「你才擤一次當然擤不出來,你的鼻涕都變濃了啊!!你如果三天沒大便用力一下就會拉出來嗎???」
「不會。」
「那你會繼續拉還是停下來?」
「繼續拉。可是我還是不想。」
我的腦中開始連續出現拿玻璃罐頭敲桌面結果直接整罐敲爛的畫面。如果這時候有誰告訴我哪種打小孩的方法可以把鼻涕從他該死的腦袋裡打出來我一定立刻嘗試。
「你知道我現在非常累又非常想睡覺嗎?」我咬著牙齒說。
「真的啊?為什麼?」
「因為我都沒睡一直在這裡叫你要擤鼻涕啊!」
「真的耶。」
「我真的不想理你了,我要睡覺了。」
「媽媽?」
「做什麼啦!!」
「我今天比較想要爸爸陪我睡。」
⋯⋯。
⋯⋯。
⋯⋯。
「你是因為我很兇,所以不想要我跟你睡嗎?」
「對。」
我差點就直接衝出去敲傑克的房間門了。要爸爸好啊,你就跟爸爸兩個人耗到到天亮耗到天荒地老啊你以為我喜歡跟你睡啊!但是我還有最後一絲理智,如果這個時候兩個大人都睡不好反而是最糟糕的。我在內心裡罵個不停,你以為我喜歡半夜不睡覺跟你在那邊盧擤鼻涕?什麼都爸爸,反正爸爸講什麼你都聽,你們兩個一起去孤島上面逍遙好了!!!反正你病死也不是我的問題是你自己不擤鼻涕,要是我被你傳染我才倒霉好嗎!你禮拜一上不了課是你自己活該不要牽拖別人!!
這樣外在沈默,內心大潰堤的狀態持續了大概有十分鐘吧,我發現我的怒氣不減反增,只要聽到蕃茄發出的聲音就更煩躁,煩躁,煩躁,開始有想要拿東西起來砸窗戶的衝動了。
「我太生氣了,」最後我站起來:「我要出去了。」
我抱著枕頭和棉被去客廳,看見時鐘指著「六點半」。我居然醒了整整四個小時!!!
我躺在沙發上,感覺自己氣到發抖。各種惡毒的想法一直冒出來,明天開始我一個字都不要跟那個小孩說,讓他知道惹我生氣是什麼後果!我要睡到中午都不要理他,讓他自己弄早餐自己吃全部都自己處理!不管吸幾次鼻涕我都不要提醒他,他發燒我也不要帶他去看醫生,活該,都是他自己的錯!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聽不見惱人的鼻涕聲,我逐漸放鬆下來,兩隻貓跳到我身上,柔軟的身體跟體重讓我的心情漸漸穩定,終於睡著了。
兩個半小時後,天已經大亮,蕃茄從房間走出來,我帶他吃完早餐,各自安靜地做了一些自己的事。十一點整,我去敲傑克的房門把他叫起來,換我進去補眠。
自己一個人在房間裡,才終於能夠靜下來想想前一晚發生的事。
我還是很不高興蕃茄打死都不肯做一件他明明已經會做的事,也不認為我想要說服他去做有什麼不對。但是昨天晚上讓我那麼生氣,那麼堅持要說服他的理由,一大部分是因為我覺得「他吸鼻涕的聲音害我睡不著覺」,而不單純是因為我有那麼擔心他的身體。假設我早點意識到這點,也許我嘗試個一兩次就可以跟他說我想到沙發上去睡,不致於於弄到最後情緒那麼差。也或者如果我不要一直說話,他自己在那邊吸著吸著反而早就已經睡著了也說不定。
這樣一想其實昨晚蕃茄還滿厲害的,他也一樣沒睡,加上身體不舒服,還要一直聽我說話,被我「溝通」,但是他一直很沈穩地回應我,情緒沒有失控,也沒有崩潰硬要爸爸起來陪他,其實相當了不起了。擤鼻涕的事,他原本就高敏感,整個動作裡的某個感覺讓他覺得噁心不想做也沒什麼好意外的,急也急不來,大不了禮拜一學校請假就是了。
我好好睡了一場覺,醒來又打了一些報告,聽見外面也休息過一輪的蕃茄嘻嘻哈哈地在跟爸爸玩抽鬼牌。本想讓事情就這樣過去,反正看起來也沒事了。不過我知道我在騙自己,所以終究還是打開房門走了出去。
走進蕃茄房間,蕃茄回頭看到我:「媽媽?」
我在他旁邊坐下來:「來抱抱。」
「媽媽昨天晚上很兇齁?」
「對。」
「我實在是太累了,所以變得有點激動。沒關係你慢慢來,病會好起來的。」
我親了蕃茄一下,他親了我一下。我們兩個都笑了。
___
是的,這樣很好。
我想當一個,懂得和好的大人。
吸鼻器 幾 歲 在 Grace曉柔-菲菲媽咪的育兒生活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女兒滿一歲後開始懂出去玩 我們休假時盡量帶著她四處去🚗
但出門的越頻繁 被傳染感冒的機率也提高不少
寶寶生病最難受的就是鼻涕塞住鼻子 不只呼吸不順 還可能影響睡眠
雖然診所可以吸鼻涕 但總不能一天跑好幾次 更不要還可能會二次被傳染
所以我很早就準備了 BabySmile Taiwan電動吸鼻器 預防寶寶感冒造不適時 可以在家輕鬆處理👌🏻
BabySmile MerciPot電動吸鼻器是台灣製造的品牌 更是日本三大購物網的冠軍~~
機器體積相當輕巧 配件也很簡單 還有通過ISO13485認證 品質讓人相當安心❤️
吸取軟管及吸頭 採用不含雙酚A的矽膠軟管 接觸到寶寶不用擔心會有有害物質
寬口徑的軟管 比起我上一台吸鼻器的細長軟管 吸取鼻涕後還要好清理許多
另外設計了特殊的軟管阻氣夾 可以視寶寶鼻涕狀況 以按壓或放鬆來增減吸鼻器的吸取力道👍🏻👍🏻
BabySmile MerciPot還附上了超可愛的圖片說明本 圖解了電動吸鼻器的使用方式
在吸鼻涕前我也用這本配合說故事的方式去預告 讓女兒知道吸鼻涕並不可怕👃
有了可愛的圖片解說和小故事後 女兒對吸鼻涕的抗拒感真的降低不少😆
柔軟又大小適中的吸頭 撐開寶寶的鼻翼處 又不會深入鼻腔導致寶寶不舒服或受傷~
雖然女兒一臉厭世的樣子 但完全不用架住她 她就願意乖乖坐著吸鼻涕(感動啊😭)
BabySmile MerciPot電動吸鼻器真的是我用過最喜歡 女兒也最能接受的一台~
不只方便安全 使用簡單!外型也很輕巧可愛 台灣製造 日本品管的品質更是好得沒話說!!💪🏻
家裡有嬰幼兒 大小童一定要有一台電動吸鼻器 不只寶寶生病時可以舒服點 爸媽也比較輕鬆啦😉
如果想要購買BabySmile MerciPot電動吸鼻器又不想等網購的話 大樹藥局就有在販售唷~~
吸鼻器 幾 歲 在 在家好到府坐月子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新生兒常見的15個問題
1脫皮
新生兒出生10~20天後身體會陸續出現脫皮,包括全身性脫皮。楊長佑醫師說明:「脫皮情形是為正常現象。主要是寶寶在媽媽的子宮裡時,他的皮膚浸泡在羊水裡,所以當他出生後就會慢慢有脫皮情況。」
2新生兒毒性紅斑
七成新生兒會發生
新生兒毒性紅班聽起來似乎很可怕,然而這是不需要任何治療就會自行消褪的良性皮膚病。多在寶寶出生後幾天內發生,通常會持續幾天至幾個禮拜,楊雅淇醫師解釋:「症狀為多發性的在軀幹、臉上,出現1~2公分的白點、紅紅的基底,將近七成的新生兒會有這情況。」
楊長佑醫師也對此表示:「老一輩人常說紅斑是因為『胎毒』造成,不過這說法沒有任何醫學根據,而且沒有毒性產生。原則上只要保持乾爽、用清水清洗,就會慢慢消褪。」
3脂漏性皮膚炎
脂漏性皮膚炎亦為新生兒常見狀況,多在出生3個月內發生。症狀為皮膚發紅、黃油油的薄片蓋在皮膚上,並經常沉積於頭頂、眉毛、或耳後的皺摺處,嚴重的會凝集結痂使皮膚龜裂、流出組織液。楊長佑醫師建議:「用清水清洗、盡量保持清潔,若有類似頭皮屑的薄片,則可塗抹一些嬰兒油讓其軟化再推掉。」一般而言,脂漏性皮膚炎多在數週以後會自行消褪,再發率很低;除非情況嚴重,才需輔以藥膏的局部塗抹來改善。
4尿布疹
分為接觸性皮膚炎與念珠菌皮膚炎
新生兒的皮膚較成人而言,皮膚厚度較薄,因而容易受到外在環境的刺激,例如:潮濕悶熱及尿液、糞便的化學性刺激而產生尿布疹。楊雅淇醫師指出:「改善尿布疹的最好方法即是勤換尿布、盡量保持屁屁皮膚的乾爽。」
特別是餵母奶的寶寶,出生第一、二個月的解便頻率高,甚至一天達到10次以上亦屬正常,因此父母要特別照顧寶寶的屁屁,一旦發現尿布溼了就必須換掉,並以溫水清洗屁屁後再徹底擦乾。此外,楊醫師提醒:「擦拭時,輕輕地按壓毛巾擦乾,而不是用力擦拭。如果屁屁出現紅疹,可請醫師開立具有收斂效果的氧化鋅軟膏,塗抹在皮膚發紅部位,讓患部維持乾燥,隔絕水、尿液、或大便對皮膚的刺激。此外,亦不建議使用痱子粉」
楊長佑醫師亦進一步補充:「一般而言,尿布疹可分為兩大類型:接觸性皮膚炎與念珠菌皮膚炎。」接觸性皮膚炎的改善方式較簡單,即是保持腹股溝的清潔與乾燥,勤洗屁股、勤換尿布、保持屁股的乾燥。特別是出生一個月內的新生兒,由於大便次數多,建議以洗屁股的方式取代溼紙巾擦拭;再者,頻繁使用溼紙巾擦拭容易造成皮膚破損,加重尿布疹情形。
至於念珠菌的皮膚炎主要是黴菌感染,特徵是出現一顆顆突起的紅斑,時常伴隨一些水泡膿泡,不同於接觸性皮膚炎是皮膚一片泛紅。治療時,會使用抗黴菌藥膏治療。
5血管瘤
新生兒出現血管瘤的機率為6~25%。
新生兒出現血管瘤的機率為6~25%。有些嬰兒出生時不一定有,可能隔一段時間後慢慢發現臉部、肚子、或四肢出現一些胎記,也許是淺紅色、鮮紅色或暗紅色,除了臉部,也可能出現在後頸部、眼瞼、兩頰或兩眼中間的額頭等。楊長佑醫師分析:「若發生在臉部,可能是微血管擴張而非真正的血管瘤,多為良性,一般會在2~3歲慢慢消褪,7~9歲才會完全不見。」除此,有些孩子的兩眼中間長出像火焰的胎記,稱為「火焰痣」,不易消褪且需要觀察。原則上,除非同時長在特別部位,像眼睛、口腔周圍,才需要檢查是否合併其它神經併發症。
6蒙古斑
90%的東方新生兒有蒙古斑,其顏色為棕色或青色,好發部位在腰椎、胝椎處、屁股、下肢、背部、側腹,甚至於肩膀上,1歲內會漸漸消褪,父母不須過度擔心。
7黃疸
新生兒都會出現黃疸情形,只是程度高低的不同。生理性黃疸通常在出生後3~5天達到頂峰,之後才逐漸下降。楊雅淇醫師表示:「東方人的黃疸退得比西方人慢,可能需要2~3週才會降到正常範圍,不過,依個別狀況不同,下降的時間點也不一樣。」
原則上,黃疸太早出現或太晚出現、數值過高或膽紅素分類有異常等,皆為病理性黃疸,必須找出原因才能對症治療。
生理性黃疸
數值太高的間接型黃疸,會以特殊波長的藍光來照光治療。至於改善方法,則是讓寶寶攝取足夠的營養和熱量,避免讓他有脫水、吃不飽情況,楊雅淇醫師指出,像以前老一輩的人會讓嬰兒喝葡萄糖水,可是這會讓寶寶熱量不足,導致黃疸不易消褪,長牙了之後還容易蛀牙。
餵食不足造成母奶性黃疸
另外,也有家長認為寶寶吃母奶會加重黃疸,楊醫師澄清:「此為錯誤觀念,通常是母奶餵食不足(如:次數不夠頻繁、哺乳時間不夠長),造成寶寶脫水、營養不足才會加重黃疸。此情況容易發在新手父母的第一胎,因為不懂餵食技巧。」正常來說,寶寶出生後一週內,體重下降超過出生體重的7%即是餵食不足的警訊,超過10%即是餵食不足所造成的脫水,會加重黃疸現象。
楊長佑醫師亦補充,母奶餵食不足會導致寶寶缺乏營養與水分,無法增加腸道蠕動排出胎便,而且會讓腸道循環吸收胎便的膽色素而引起黃疸持續上升。此種早期的黃疸,反而鼓勵媽媽多餵母奶、增加餵奶次數,讓寶寶吃到足夠的奶水以降低早發型的母奶性黃疸。
原則上,母奶性黃疸的數值沒有太高、未合併危險因子,例如溶血;而且醫師判斷在安全範圍內,都可持續哺餵母奶,不用改為配方奶。
病理性黃疸
依時間點來區分不同的病理性黃疸原因。
黃疸太早出現(如出生一天內就快速竄升)或太晚消褪(黃疸持續2~3週)、數值過高、膽紅素分類異常、大便顏色異常(呈現越來越淺的黃色或灰白便)、合併肝脾腫大等,皆為病態性黃疸的警訊。楊雅淇醫師表示:「造成病理性黃疸因素有很多種,常見為感染、蠶豆症、先天代謝異常、新生兒肝炎、膽道閉鎖、溶血等。」
楊長佑醫師舉例,新生兒出生第一天的黃疸指數超過10mg/dL、黃疸值上升速度快、指數超過19.5 mg/dL或出生2~3週仍有黃疸,即為病理性黃疸。一般而言,會根據時間點來區分不同的病理性黃疸原因,例如:出生即有病理性黃疸,可能是血型不合、頭皮血腫等。而持續一週的黃疸則要擔心是感染造成,常見為泌尿道感染。
此外,膽道閉鎖也會導致延遲性黃疸。楊雅淇醫師分析,膽道閉鎖的特徵是大便顏色會從黃綠色逐漸變成淺黃色、甚至灰白便,且寶寶的膚色會愈來愈黃,嚴重會合併晚期肝脾腫大,此狀況必須在兩個月內盡速開刀治療以免影響預後。
基本上,寶寶吃得好、排尿與解便情形良好,黃疸指數通常不會太高。可是若發現寶寶的膚色出現變化,例如:眼白變黃,而且頭部、軀幹、大腿、小腿等膚色逐漸轉為黃色,代表黃疸指數很高,必須就醫檢查,抽血、驗膽色素濃度以確認是否需要照光、甚至換血治療。楊長佑醫師表示:「雖然換血治療對於嬰兒是極大的風險,然而若沒這麼做,膽色素會蔓延、沉積在腦部,造成孩子終生聽力受損或腦性麻痺。」
8吐奶與溢奶
溢奶
溢奶即是寶寶吃奶的當時或餵完奶30分鐘~1小時,從嘴角流出一些消化過後的奶。
楊長佑醫師說明:「主要是食道下方的括約肌,亦即賁門發育不夠成熟、閉鎖不全,容易讓食物從胃部逆流出來。」另外,若寶寶的腹部受到壓迫造成腹壓增高,像是哭鬧,也會導致寶寶溢奶。不過溢奶是生理性問題,寶寶6個月大後會逐漸改善。
少量多餐+拍嗝
楊雅淇醫師補充:「由於新生兒的胃容量小,一下餵太多奶容易造成溢奶情形,建議採取少量多餐的餵食方式,才是符合新生兒生理的。」另外,她也建議哺餵母乳的媽媽採取親餵而不是瓶餵,她分析:「瓶餵流量大會讓寶寶瞬間吃下太多奶水,胃部立刻變脹,容易造成吐奶、溢奶。」如果不得已必須採取瓶餵,最好分段餵食;且餵完後的10~15分鐘拍打嗝,並以直立姿勢抱寶寶約30分鐘,待奶水都胃排空了再放下平躺。溢奶的情況通常會隨寶寶年紀之增長而有所改善;倘若改善餵食技巧還容易溢奶,或頻繁厲害的吐奶導致體重不增加,請即就醫。
吐奶
寶寶出生兩、三週後,吃完奶沒多久即出現噴射狀嘔吐,且愈吐愈厲害,幾乎每一餐都發生,寶寶因為營養不良使得體重沒增加、甚至減少。或出現腹脹、發燒、膽汁色嘔吐物等,都是不好的徵兆。楊雅淇醫師表示:「可能要懷疑是幽門狹窄、或感染造成,應就醫進行檢查。」
8吐奶與溢奶
溢奶
溢奶即是寶寶吃奶的當時或餵完奶30分鐘~1小時,從嘴角流出一些消化過後的奶。
楊長佑醫師說明:「主要是食道下方的括約肌,亦即賁門發育不夠成熟、閉鎖不全,容易讓食物從胃部逆流出來。」另外,若寶寶的腹部受到壓迫造成腹壓增高,像是哭鬧,也會導致寶寶溢奶。不過溢奶是生理性問題,寶寶6個月大後會逐漸改善。
少量多餐+拍嗝
楊雅淇醫師補充:「由於新生兒的胃容量小,一下餵太多奶容易造成溢奶情形,建議採取少量多餐的餵食方式,才是符合新生兒生理的。」另外,她也建議哺餵母乳的媽媽採取親餵而不是瓶餵,她分析:「瓶餵流量大會讓寶寶瞬間吃下太多奶水,胃部立刻變脹,容易造成吐奶、溢奶。」如果不得已必須採取瓶餵,最好分段餵食;且餵完後的10~15分鐘拍打嗝,並以直立姿勢抱寶寶約30分鐘,待奶水都胃排空了再放下平躺。溢奶的情況通常會隨寶寶年紀之增長而有所改善;倘若改善餵食技巧還容易溢奶,或頻繁厲害的吐奶導致體重不增加,請即就醫。
吐奶
寶寶出生兩、三週後,吃完奶沒多久即出現噴射狀嘔吐,且愈吐愈厲害,幾乎每一餐都發生,寶寶因為營養不良使得體重沒增加、甚至減少。或出現腹脹、發燒、膽汁色嘔吐物等,都是不好的徵兆。楊雅淇醫師表示:「可能要懷疑是幽門狹窄、或感染造成,應就醫進行檢查。」
幽門狹窄好發2~4週寶寶
楊長佑醫師補充:「幽門位於胃與十二指腸之間,而『幽門狹窄』會導致寶寶喝奶到一個程度出現嘔吐,且吐完奶後還是會想吃,經常好發於2~4週的寶寶。通常會以腹部超音波來做診斷。」
原則上,5個月以前的寶寶在喝完奶後,父母應幫他排氣、打嗝,而正確拍嗝方式並不是拍背部,楊醫師解釋:「胃位於左上腹,應從背後的左上腹輕輕往上拍,此效果最好。另外,餵奶前可以在寶寶的肚臍周圍,以順時針方向按摩來消除脹氣,並減少溢奶的發生。」倘若溢奶頻率仍高、甚至有噴射狀吐奶,建議盡快就醫檢查。如果是因為胃食道逆流而導致的溢奶,不妨採取少量多餐、改變姿勢或服用促進胃排空藥物與制酸劑來改善;若是幽門狹窄則要手術治療。
9腸絞痛
一天哭鬧>3小時;一週>3天,連續3週
腸絞痛好發於6週至4.5個月的寶寶。
腸絞痛也是經常在門診遇到的問題,楊長佑醫師表示:「好發於6週至4.5個月的寶寶,特別是兩個月大的嬰兒最常出現。」而好發時間在傍晚到半夜之間,嬰兒會出現不正常的哭鬧,並非起因於肚子餓或發燒;雙腿會因為腸絞痛出現捲曲、腹部呈現鼓脹,無論怎麼安撫都無法讓寶寶停止哭鬧,即是嬰兒性腸絞痛症狀。
發生腸絞痛的可能因素很多,例如:代謝乳糖的酵素不成熟、賀爾蒙分泌異常等加快腸子的蠕動;另外,亦可能對牛奶蛋白過敏、神經發育系統不正常,或親子關係尚未建立默契等。楊長佑醫師表示:「在健兒門診腸絞痛是泛稱的病名,確診前除了找出病理原因,還得符合一天哭鬧超過3小時、一星期達3天以上,連續3個禮拜如此,才能說寶寶有腸絞痛的問題。」
當父母照護時,若排除其它哭鬧原因像是肚子餓、發燒、生病等,一般而言不需特別治療,如果哭鬧得厲害,則可用溫毛巾在肚臍周圍熱敷,並以順時針方向按摩肚臍。另外,也可變換寶寶的姿勢,像是將他抱直讓他趴在大人肩上,也能促進腹部空氣排出。不過,腸絞痛亦可能與脹氣有關,建議改善餵奶技巧避免讓寶寶吸入過多空氣,如果這麼做仍未改善,則考慮藥物舒緩。
若有家族性遺傳的過敏性體質,寶寶可能會因為對食物過敏而造成腹部不適,因此,盡可能哺餵母奶以減少過敏情形,或暫時改喝水解蛋白的配方奶。原則上,腸絞痛是寶寶過度期的短暫表現,需要父母耐心地安撫。
10鵝口瘡
好發於舌頭與兩頰內側
鵝口瘡屬於突發性,可能短期內發生。
出生6個月內的嬰兒發生鵝口瘡的機率滿高,不過楊長佑醫師表示:「鵝口瘡治癒率高,多數會自行痊癒。」之所以會長鵝口瘡,是因為即使正常人的口腔、腸道、皮膚亦存有少量白色念珠菌,可是會受到身體正常的細菌控制,所以繁殖速度不致於太快而引起疾病。不過,當身體出現一些狀況,例如:先天或後天免疫不全,像新生兒剛出生時免疫力不佳、哺乳器具不乾淨、或寶寶近期或長期使用抗生素、類固醇等藥物,則可能導致黴菌過度繁殖進而引起鵝口瘡。
鵝口瘡好發於舌頭與兩頰內側,會有白色的凝乳斑,有時難以與奶垢區別。正常來說,楊醫師指出:「奶垢以沾水的紗布或棉花棒輕輕擦拭即可乾淨;可是鵝口瘡不僅不易被擦掉,有時還會流血。」感染輕微的鵝口瘡多半不會出現其它症狀,可是臨床上會伴隨疼痛,造成寶寶的胃口不佳、搔動不安、甚至拒絕進食。通常鵝口瘡屬於突發性,可能短期內發生;不過也可能因為照顧者誤認為奶垢而不以為意,延誤治療時間並導致症狀愈來愈嚴重。
注重奶瓶、奶嘴的清潔與消毒
楊雅淇醫師亦進一步解釋:「鵝口瘡與奶垢的差別在於它不易被剝除,或剝除後容易出血。」如果狀況嚴重建議就醫治療,醫師會開立一些口服的抗黴菌藥物。此外,應加強奶瓶、奶嘴的清潔、消毒,甚至淘汰老舊的奶嘴。
此外,餵奶前應以肥皂徹底清潔雙手,盡量避免使用安撫奶嘴。至於餵母奶的媽媽,哺餵前先清潔乳頭與乳暈、保持衣服的清潔與乾燥,餵完奶後先餵寶寶喝一、兩口開水,幫寶寶清除口腔內的奶渣。
再者,寶寶的玩具應定時集體清潔。若鵝口瘡情況嚴重應就醫,通常醫師會開立一週以上的抗黴菌藥物治療,甚至白色斑塊消失後還需再服用3天才算是徹底根治。楊長佑醫師指出:「嚴重的鵝口瘡其黴菌可能由腸道排出,感染肛門口周圍的皮膚,因此亦要注意屁股周圍的肌膚,避免合併念珠菌感染的尿布疹。」
11淚眼汪汪
按摩眼窩與兩側鼻翼
剛出生的嬰兒由於鼻淚管發育未完全、鼻淚管的構造狹窄,加上眼淚會正常分泌,一旦鼻淚管阻塞即會導致分泌物無法排出,所以造成寶寶淚眼汪汪、眼屎過多、眼睛腫的狀況。
改善嬰兒淚眼汪汪的方法,建議大人按摩寶寶的眼窩以及兩側鼻翼。首先將雙手洗淨後,在兩眼的中間亦即鼻淚管的附近輕微按摩,楊雅淇醫師說明:「這情況會隨著寶寶長大,結構發育成熟而慢慢改善。」
大致而言,新生兒常見的眼睛疾病包括新生兒結膜炎、睫毛倒插、鼻淚管阻塞等。如果眼睛出現大量黃綠色或出血性分泌物,且合併厲害的眼睛紅腫,應立即就醫。
12呼吸有雜音
喉頭軟骨發育不成熟
孩子呼吸有雜音主要與喉頭軟骨發育不成熟有關。楊長佑醫師解釋,當喉頭軟骨發育不成熟,呼吸所吸進的空氣就會出現類似打呼聲,通常隨著年紀增長約3、4個月時,喉頭軟骨發育成熟,呼吸的雜音會慢慢減少。
除此,楊雅淇醫師也分析:「新生兒呼吸的雜音類似喘鳴聲,也可能是孩子的鼻肉較肥厚,鼻道相對成人較狹窄,通常長大後會改善。」不過,也有少部分是因為是喉頭軟化、氣管狹窄等呼吸道異常所引起,通常長大後會自行緩解,可是如果情況嚴重則建議看耳鼻喉科,評估是否需要進行雷射治療。
另外,有時寶寶的呼吸聲大、稍微咳一、兩聲就讓媽媽擔心寶寶感冒了,對此,楊長佑醫師說明:「由於寶寶的鼻肉肥厚,加上通道小,只要有一點口鼻分泌物就容易造成鼻塞、打噴嚏。」所以當家長發現寶寶的鼻子分泌物變多,不妨使用棉花棒輕輕擦拭,有時也可用吸鼻器清除鼻內的分泌物。此外,平常可按摩鼻翼兩側以舒緩寶寶鼻塞情形
13舌繫帶
老一輩時常擔心寶寶的舌繫帶過短,影響孩子未來的進食與語言發展,說話會大舌頭,楊醫師指出:「正常來說,舌繫帶過短不會延緩孩子學習語言的年齡,只是捲舌音會發得不標準。」至於父母在自行檢查時,可請寶寶伸出舌頭並檢查舌頭是否超出下嘴唇,若有則應屬於正常情形。此外,同時觀察寶寶伸出舌頭是否呈現W形或ω型,如果是,可能表示異常,建議帶至小兒外科評估。
14臍帶
注重臍帶的清潔護理
臍瘜肉好發於0~1個月寶寶。
通常臍帶在寶寶出生10~12天後就會自行脫落,正常而言,臍帶護理做得好,一般不會有太大問題;沒做好,則可能在臍帶部位長出臍瘜肉,楊醫師說明:「臍瘜肉好發於0~1個月的寶寶,亦即溼肚臍,會不斷生出黏液無法乾燥,需要診斷治療。」因此,楊醫師建議父母照護新生兒臍帶,應用75%酒精從臍底部開始殺菌、消毒,如果還是長出臍瘜肉或肉芽腫,應立即帶寶寶就醫。
15睡眠問題
足月的新生兒睡眠時間每天約16~18小時,不會侷限在晚上,白天也會睡覺。不過,楊長佑醫師解釋:「他們的睡眠並非毫無規律,而是分成4~5段,一次睡4個小時,睡醒後就要吃奶,且晚上睡眠時間也比白天長。」
3~6個月大的寶寶,睡眠腦波的特徵就漸漸與大人一樣,整天的睡眠時間亦慢慢減少並集中在晚上。到了1歲,一天睡不到14小時,不過白天可能需要2次的小睡。因此,楊醫師建議:「從嬰兒出生到週歲這段期間,培養他良好的睡眠習慣。」當孩子醒著時,就當做是白天,讓空間有明亮感、多跟小孩玩耍。當小孩睡著時則當成晚上,讓室內燈光盡量昏暗。此外,3個月前的寶寶可以抱睡,3個月後的孩子則盡量陪在他旁邊睡,而且避免養成嬰兒吃奶嘴睡覺的習慣。
善用資源,照顧寶寶好Easy
定期量體溫
在照護新生兒時,還有哪些細節是新手父母要特別注意?楊雅淇醫師指出:「定期幫寶寶量體溫,一旦發現3個月以下的寶寶有發燒情況,一定要立即就醫。」而發燒的定義即是分別兩次測量到37.8℃以上的體溫。不過,也要注意室內溫度的調節,避免讓孩子穿過多、過厚的衣物,以免導致他的體溫過高。
讓寶寶仰睡,避免側睡和趴睡
3個月以下的寶寶有發燒要立即就醫。
另外,應讓寶寶仰睡,避免側睡和趴睡,楊醫師解釋:「仰睡已被證實不會增加嗆奶危險。」有些家長認為讓寶寶仰睡,以後頭型會不好看,所以讓他側睡或趴睡,可是側睡與趴睡已被證實會增加嬰幼兒口鼻被悶住的機會,與嬰兒猝死症相關。
另外,寶寶睡覺時,他周圍的口鼻要淨空,棉被蓋到胸部即可,兩側棉被則讓他墊在身體下,而床舖周圍不要有太多鬆軟的棉被或抱枕,以免不小心悶住寶寶的口鼻。另外,也不要將寶寶放在兩張併床的中間縫隙、或床舖靠牆邊的縫隙,這都可能造成寶寶翻身時被卡住,甚而壓到他的口鼻。
與新生兒同睡的大人不可有抽菸、酗酒、或服用其它藥物,以免神智狀態不清醒,不小心翻身即壓到寶寶;另外,亦不可有其他年紀較長的小孩與新生兒同睡,楊雅淇醫師說明:「小孩容易忽略安全,可能玩耍時會不小心壓到寶寶。」
做好防護以免寶寶被感染
除此,由於新生兒的免疫力還未發展成熟,即使有來自母親的抗體,但還是容易遭受感染,因此建議減少訪客、照顧者要勤洗手,如果親人有呼吸道感染,像是感冒,應戴口罩或避免與新生兒接觸。倘若媽媽有輕微感冒,可以戴口罩哺餵母奶,倘若患有嚴重流感,建議將母奶擠出來,再由別人以奶瓶餵食。
許多新手父母在育兒時經常遇到各式的疑難雜症,不妨將問題記錄下來,利用返診或帶寶寶接種疫苗時,有系統的詢問醫師。此外,國健局所發的兒童健康手冊也有精簡、扼要、卻有很詳細的育兒知識,包括餵食的重點、環境的注意、新生兒篩檢、或副食品添加,父母不妨多善用手邊的資源,如此在照顧寶寶也更得心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