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新年少不得一底鮮甜又窩心的蘿蔔糕,周思中卻以「蘿蔔的自述」,提到農夫為了應節而需要準確計算耕種和收割日子,並隨著天氣改變而迅速調整。蘿蔔糕雖是新年期間的「快餐」,背後其實集結了大量民間傳統智慧。
#周思中 #蘿蔔糕 #農業 #快餐 #傳統智慧
全文:http://bit.ly/3jRWB4T
◤
想閱讀更新更多「虛詞」內容,歡迎先讚好專頁,再將專頁揀選為「搶先看」!
◤ ◤
《無形》於各獨立書店有售,包括(港島)艺鵠ACO、見山書店、銅鑼灣樂文書店、銅鑼灣Desk-one溫室、glue咕嚕館、PMQ Humming Books;(九龍)序言書室、油麻地Kubrick、旺角樂文書店、合舍、貳叄書房、旺角Desk-one溫室、榆林書店;(新界)生活書社、荃灣Desk-one溫室;(澳門)邊度有書,售價港幣20元正。
歡迎訂閱,敬請私訊查詢。
◤ ◤ ◤
《無形》及「虛詞」歡迎自由題投稿,稿例:http://www.p-articles.com/contribution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0萬的網紅果籽,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元朗親子農場—反高鐵青年耕種10年 教小孩落田種米farm-to-table 「本地蔬果都好好,唔一定依賴入口!」 元朗八鄉清潭路有一群人,想讓各人知道,生活應該有百種可能性。他們辦了親子農場生活Kids Club(下稱Kids Club),提倡farm-to-table,讓小朋友參加稻米班、插秧...
周思中 在 飲食男女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好希望有一天,不必再強調『我們是一條香港蘿蔔』,不必特別以『本地』來作賣點,大家會覺得,能吃本地的當然以本地農作物為先,這樣就最好了。」這是農夫周思中的新年願望。
【#賀年糕點蘿蔔糕|香港人食本地蘿蔔 天然種植 $198/底八鄉蘿蔔糕 蘿蔔味濃多汁】
一Click即睇: https://bit.ly/3rhk9Cz
#飲食男女 #賀年糕點 #蘿蔔糕 #本地蘿蔔 香港蘿蔔 留家廚房 Kin's Kitchen
============================
《飲食男女》正式登陸MeWe,立即Follow: mewe.com/p/eatandtravel
=============================
《蘋果》18區分區小廣告,免費推廣小店,立即登記: bit.ly/33yiSNt
=============================
全新酒鬼專用Facebook Group「#酒鬼男女」,立即加入: bit.ly/339jatS
=============================
為你的住家飯帶來一點不平凡,即上《三餸一湯》: bit.ly/2OWx8va
==============================
【潮男逆市200萬觀塘開車仔麵店 10公斤豬皮湯底】👉🏻👉🏻 bit.ly/2MjcGnF
【米芝蓮2021|街頭小食6大必吃推介】👉🏻👉🏻 bit.ly/2Yg2cbk
周思中 在 記者 王紀堯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坦誠的作品】
認識生活館,是因為菜園村反高鐵運動。疫情期間和麗麗聯絡訂紅菜頭,也訪問周思中,心裏已經十分佩服田裏的人們。最深刻的是,「耕塊田也要耕得不一樣」,成為了限制也成為了動力。(不宜透露太多,大家自己去聽去睇)
不太懂得品評藝術和呈現方式,只是最近有點迷惘,看到作品又重新獲得一點力量。用蚯蚓在田裏前進的速度,夕陽下叩問自身的信念和行為,謝謝作品的坦誠。
//
展覽詳情如下:
WMA將展出藝術家勞麗麗全新委託項目《寂靜春天來臨前》。
勞麗麗為是次項目創作了一個五頻錄像裝置,記錄生活館成立十年間務農生活的總總。2010年3月成立的「生活館」,由來自不同背景的人組成,包括攝影師、設計師、藝術文化工作者、教師、記者、研究員及作家,學習務農之餘並探索「半農半X」生活方式。作品盛載着生活館成員在務農中的掙扎及成長。勞麗麗透過視角複合的影像,沉思農耕所聯接的多重世界、所萌發的種種生命,並藉此回應WMA 2018/2019的年度主題 ——「機遇」。
展覽詳情 :
日期 : 15.12.2020 - 15.01.2021
時間 : 12nn - 7pm (星期二至日 Tue to Sun)
地點 : WMA Space, 中環永和街23-29號俊和商業中心8樓
備註:疫情關係,參觀展覽需要預約
https://www.eventbrite.hk/e/-the-days-before-the-silent-spring-lo-lai-lai-natalie-solo-tickets-131297312797
周思中 在 果籽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元朗親子農場—反高鐵青年耕種10年 教小孩落田種米farm-to-table 「本地蔬果都好好,唔一定依賴入口!」
元朗八鄉清潭路有一群人,想讓各人知道,生活應該有百種可能性。他們辦了親子農場生活Kids Club(下稱Kids Club),提倡farm-to-table,讓小朋友參加稻米班、插秧、種米、收割,也讓他們參加做豆腐,種蘿蔔。他們想讓小朋友和成年人知道,耕種也是一種生活方式。
影片:
【我是南丫島人】23歲仔獲cafe免費借位擺一人咖啡檔 $6,000租住350呎村屋:愛這裏互助關係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XSugNPyaXFQ)
【香港蠔 足本版】流浮山白蠔收成要等三年半 天然生曬肥美金蠔日產僅50斤 即撈即食中環名人坊蜜餞金蠔 西貢六福酥炸生蠔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Fw653R1aQ6s)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太子餃子店】新移民唔怕蝕底自薦包餃子 粗重功夫一腳踢 老闆刮目相看邀開店:呢個女人唔係女人(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7CUTg7LXQ4M)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親子農場 #元朗 #farm-to-table #耕田 #自然生態 #果籽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CSodcco3unE/hqdefault.jpg?sqp=-oaymwEbCKgBEF5IVfKriqkDDggBFQAAiEIYAXABwAEG&rs=AOn4CLApLDdgzmSrs8Z9eDVQD5Z9SzAz1g)
周思中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蒸氣氳氤,竹蓋一掀,竟是四塊呈十字坑紋的……豆腐?這是豆腐造型的饅頭!這個饅頭並非淌潮流渾水,跟哈佬吉蒂奶黃包、金魚蝦餃爭輝,而是逆潮流而行,詰問消費社會食物生產的各種根本問題。
如何詰問?了解它誕生的過程就知道了。這饅頭不只造型仿豆腐,連成分也含黃豆渣,所以是個豆渣饅頭。豆渣饅頭的誕生,多得24歲的羅治軒(Terry)。兩年前,Terry仍是理工大學產品設計系的學生,他正為畢業功課奮鬥。
當時他在大埔生活書院認識了曾德平、周思中等本地綠色先鋒。曾德平是設計系教授,對於消費社會倚重包裝行銷、忽視產品功能的扭曲現象時有反思,Terry深受啟發,希望自己的產品不但見用於世,還要有益於世。在一次考察活動中,Terry參觀了周思中的田地,第一次見到豆渣,且還用來堆肥,播下了好奇心的種籽。Terr找上豆渣的來源地──豆品廠,發現量以噸計的豆渣每日排山倒海式地流出管道,堆疊成山。
海量豆渣,在外地的話,能轉化成飼料及肥料,可香港畜牧業和農業式微,對豆渣的需求遠低於豆渣產量,故豆品廠只能視豆渣為廢物,棄之堆填區。Terry感到很可惜,於是選了豆渣作為畢業功課的研究對象,希望為豆渣尋得好歸宿,於是有了「豆渣食驗室」這個計劃。
展開研究後,Terry發現豆渣是營養豐富的食材,「黃豆製成豆腐、豆漿後,其殘渣仍保留黃豆的大部分營養。」黃豆膳食纖維豐富,改善腸臟健康之餘,且還增強果腹感,有助節制食量。所以在日本,豆渣早被研發成各種食物。可在華人社會,尤其香港,並不流行,「祖父母一代經歷過戰爭和貧窮,他們在艱苦的日子,靠的就是樹皮、豆渣等賤物充飢,故豆渣象徵了一些痛苦回憶。」
憶苦,殘忍。思甜,大概無人拒絕。呷茶吃點心是很多香港人的小確幸,Terry想:「何不做饅頭?」Terry想過向豆品廠收集豆渣來做饅頭,但並不可行,「豆品廠視豆渣為廢物,故存放豆渣的方法並不衛生。」Terry轉變路向,改為向街市的豆腐檔取豆渣。他家住大圍,認識了美林邨「鴻記」(已結業)的鄧志祥夫婦。鴻記天天出產新鮮豆漿,鄧志祥說:「五斤黃豆就有十多斤豆渣!」見年輕人熱心有禮,樂於支持。
得鄧氏夫婦提供的豆渣,Terry加上麵粉、糖,豆漿、酵母,巧手一和,就變成豆香四溢的麵糰。放上竹蒸籠,時間一到,香軟的饅頭便誕生了!
為了讓豆渣饅頭更富特色,他特地去油麻地新填地街找老工匠做豆腐模具。模具壓上麵糰,即出現十字紋,跟豆腐造型一樣!造型有心思之餘,其實味道也不俗。比一般饅頭多了陣豆香,預期中的粗糙口感並不明顯。
這個饅頭最後為Terry功課畫上的,並不是句號,而是省略號。畢業兩年,Terry現在是名獨立設計師,這份功課讓他近月獲得香港設計中心的「DFA香港青年設計才俊獎」,未來可往荷蘭實習。
個人前程有良好進程之餘,「豆渣食驗室」計劃也繼續進行中,最近Terry物色得新拍檔翁倩婷(Amy)。Amy是中文大學食品及營養科學四年級生,她不但是烹飪愛好者,更情有獨鍾饅頭。她的營養學知識,能補Terry之不足。
雖然有新力量加入,但要把豆渣饅頭這個意念轉化成生意,到底路還遠。Terry坦言,這非他跟拍檔目前能做到的境界。「比較可行的方法是,鼓勵豆品廠開發一條生產線,一邊製作豆品,一邊風乾豆渣,把豆渣轉化成材料。」豆渣饅頭會否有天成為本地豆品廠的新品?
採訪:周燕
攝影:邱覺達
場地提供:Scenes
Facebook:Okara Lab. 豆渣食驗室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9IY8IDFCLWY/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