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育:教育孩子前,先理解孩子現階段發展】
#文末有驚喜的有聲故事喔
一位母親來訊提問:
我的兒子今年大班,喜歡動物和昆蟲,雖然有時候很喜歡他們,卻不是每一種動物和昆蟲都敢用手去摸,但至少看到小動物小昆蟲都是表現得非常興奮的。
最近我們有個困擾,就是我們養了一隻倉鼠,他很喜歡牠,但有時候卻會去捉弄倉鼠,然後笑得很開心。因為沒有過份的行為,所以我們就只是觀察孩子的行為,並沒有多做教導。
一直到今天,有人給了我們和尚蟹,他好高興要養他,但幾個小時後,他說他要拿水彩筆摸他們的背 結果居然把其中一隻的殼戳破了。
我問他是故意的還是好玩?他說好玩。
我們家沒有人會這樣,也沒有人會這樣對他,為何孩子會有這種舉動?我跟孩子分享同理心的問題,但我仍然很擔心孩子這樣的行為,是因為同理心的缺乏,還是平時有壓力所以這樣子欺負小動物?抑或是只是好玩?想請教老師您對此事的看法,因為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
§
孩子的成長,就像攀岩,每一階段都有該注意的焦點。
這位母親的提問,應也是許多父母的憂心與困境,因此藉這個提問,來分享幼兒成長歷程的發展。
孩子從嬰兒到成年,是一段漫長的歷程,不只是身體上的發展,在心理上,也需要一定的時間成熟。孩子的世界,是從「自我」開始發展,他們一出生,就是從「自己」的生存需求,向外要求與探索,而嬰兒是最一致的表達者,生理有需求時,他們會以哭來表達,向父母索取他們需要的生存物資以及關注。嬰兒時期的孩子,沒有心機(因為邏輯思維也沒有建構),也不會說反話(語言的邏輯當然也沒有建構)做反事,他們是純然的一致性表達者。
當孩子慢慢長大,為了生存,也為了符合人性,神經的系統會優先發展「自我」意識,以自我為中心,慢慢向外發展。 而所謂同理心、為他人著想、體貼等行為(思維),都是成熟的孩子甚至發展完整的成人,才能展現出來的高度困難的思維,因此即使是大人的我們,也不一定能做得很好。
從「自我」到「人我」的發展,腦神經系統會因為環境以及父母給予的依附關係,不斷的發展與修正,直至25歲的神經系統才能完熟。這意思是告訴我們,孩子如果是個「很自私」、「不體諒他人」、「眼裡只有自己」這類的行為,在發展上是正常的歷程,因為如果沒有經歷「自我」的滿足期,是無法往上走向「人我」的關係。
而父母安全且穩定的教養,是能陪伴孩子發展良好的「人我」關係。當然這段歷程該怎麼陪伴,仰賴父母的智慧,只是一般來說,如果孩子能在「自我期」得到滿足,對孩子往後發展更高階的「人我」能力相對容易。
換句話說,如果父母屢屢用「強制」、「壓迫」的方式,要求孩子「分享」物品,要求孩子「要同情弱小」,孩子會長期處在沒有安全感的狀態下,未來孩子長大,這份沒有安全感的恐懼,會一直伴隨著他,那麼長大後的孩子,可能會更顯得自私、小氣。
該如何陪伴「自我期」的孩子長大,只要適時的讓孩子感覺到安全,再慢慢以故事引導、多方借用繪本、影片教導孩子,都是不錯的方式。父母的穩定陪伴,然後耐心的等待孩子腦神經完熟,孩子會與世界接軌的,成為像父母一樣的「人我」大人。
感謝這位母親的來訊提問,剛好趁著這個提問,分享給大家關於孩子成長歷程的正確發展階段。
最近應幸福廣播電臺的邀請,以我自己的聲音,錄製了許多則關於書裡的故事,剛好藉此傳遞書裡我無法表達的「穩定聲音」的展現。
我很喜歡我自己錄音後聲線的表現,雖然前面幾則錄製時,聲音語速有些快了點,但越錄製到後面,聲音開了也穩定多了,亦有表現出我理想中的樣子。
錄音一共有十四則,未來十四天的文章裡,每天我會分享一則音檔的連結,希望能藉此陪伴你們於日常生活中。
今天分享的是我很喜歡的一則,「父愛,一直都在」:https://reurl.cc/zbDDQk
如果你很喜歡我錄的有聲故事,記得留言告訴我你們的想法與喜歡,我喜歡並珍惜著大家與我的連結與互動。
#更多處理情緒課題詳見《薩提爾的親子情緒課》https://reurl.cc/A8Vj8p
========================
學習活動:「你送書,我送線上學習」
為了讓每個孩子都能有機會在更好的教養中,正向的快樂長大,讓教養共融,進而影響每一個家庭,現在只要你買《薩提爾的親子情緒課》送給好朋友,無論你身處何方,我送你一場線上講座。
活動內容:
1. 講座時間:3/26早上11:00(僅有一檔時間,請斟酌自己的時間參與之)
2. 購書日期:需於1/29─3/20購書(憑購書憑證、發票、下單收據等能證明即可)
3. 數量:需一次購足3本《薩提爾的親子情緒課》
4. 名額:50人
步驟:
Step1:購3本書《薩提爾的親子情緒課》
Step2:將購書憑證私訊給粉專小編
Step3:3/26上線參與講座
♥新書座談:
3/13 台中金石堂秀泰站前店 https://reurl.cc/6yVM6V
🔥 2021年9月台北親子教養工作坊:https://reurl.cc/1gGbAX
和尚蟹 怎麼 養 在 依比鴨鴨兩三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親子教養】小小生命教育
文/小米嘛
近來咱們家很熱鬧,除了之前莫名其妙帶回家的毛毛蟲(是的,毛毛蟲又出現了!)之外,陸續又出現過小螃蟹和小小魚。順帶一提,咱們家的毛毛蟲雖然死了一條,但另一條已經結蛹了,據猴子拔說大概再過不久就要變成小蝴蝶了~~
上週的清明連假,帶了孩子們到八里和北海岸玩水玩沙;第一天到八里時,剛好是午後依比想睡覺的時間,玩沒多久就被抓上岸洗洗睡了,沒想到媽媽先帶了小的去哄睡,再回來時姐姐居然提了個小水桶,獻寶似地捧上前:「馬嘛,你看,是小螃蟹耶!」
看著在小水桶裡爬上爬下的小螃蟹,媽媽驚呼:『哪來的小螃蟹?』
鴨鴨理所當然地回道:「我們抓的阿~我要帶牠回家。」
『不行帶回家啦!帶回家我們要養在哪裡?』媽媽整個很驚慌。
聽到不能帶回家,換鴨鴨驚慌了:「嗯~~~人家要帶回家!爸爸說可以帶回家養的~~~」好樣的,原來是爸爸早一步先答應了!根本是爸爸本人比較想養吧!不得已下,媽媽我只能硬著頭皮答應把小螃蟹帶回家;但畢竟大自然的動物就該活在大自然,別說我們根本不知道這小螃蟹(據說是叫和尚蟹)要吃什麼了,就連供的水和沙都沒有阿!
於是第二天一早,媽媽就語重心長地告訴鴨鴨:『這裡不是小螃蟹的家,牠住在我們家會沒辦法活下去,很快就會死翹翹了。我們把牠們帶回去牠們住的地方好不好?』
聽到媽媽這樣說,鴨鴨再度癟起嘴,哀怨地說了:「可是人家很喜歡小螃蟹耶!」
『如果你真的喜歡牠,那就讓牠們回到牠們的家,不然牠的爸爸媽媽找不到牠們會很難過很難過的。』
「可是、可是我會很想牠們很想牠們~~。」雖然沒哭,但語氣一聽就知道還是很哀怨。
『那如果很想牠們,我們可以把牠們畫下來,這樣你就可以常常看到牠們了。』
在媽媽苦口婆心的勸說下,鴨鴨終於答應把小螃蟹們帶回去放生,結束這一回合的小螃蟹流浪記。
可故事還沒結束呢!
就在小螃蟹回家後的當天,我們家這位玩得比小孩還瘋的父親大人,竟然非常認真地在石門洞抓起小魚來了,一抓還抓了五六隻。當然啦,孩子們看到好不容易抓到的小魚開心得不得了,一個個蹦蹦跳跳又笑又鬧,只有媽媽我一看到猴子拔抓上來的小魚,第一句就說:『阿等下她又要帶回家怎麼辦?』
果不其然,要回家前才跟鴨鴨說了句:『我們要準備跟小魚說再見囉!』
一秒換來崩潰的孩子:「不要不要我不要~~~人家要小魚!要把小魚帶回家~~~」
『鴨鴨,媽媽知道你很喜歡牠們,但是牠們的家是在這裡,牠們是屬於海水的魚,帶回我們家牠就會馬上死翹翹了。』
「可是人家很喜歡牠們阿~~」繼續崩潰大哭。
『你真的很喜歡牠們嗎?那我們就要讓牠們在自己的家,這樣牠們才能開開心心的長大;把牠們帶回家你會開心,可是牠們就不能活了,這樣不是真的喜歡牠們喔!』這時的小米嘛我知道不能斷線,很努力耐著性子好好說,畢竟要對一個才四歲多的孩子解釋小小生命這回事,似乎還是有些太深奧了。
「阿~~~我不要我不要~~~」雖然繼續崩潰,但哭聲已經小一些些了,「這樣人家會很想牠們很想牠們怎麼辦?」哭得是一把鼻涕一把眼淚。
『那這樣好了,媽媽幫你把牠們照下來,然後把相片洗出來,這樣你就可以常常看到牠們了。』邊說還邊把手機拿出來拍照。『還是你要回家把牠們畫下來,這樣你也可以常常看到牠們喔!』
「可是小魚太小了,我不會畫~~~」哭聲漸弱,似乎已有稍微聽進去的傾向了。
眼看哭聲漸止,媽媽說了:『那我們好好跟牠們說再見吧!你可以再看牠們幾眼,然後要好好跟牠們說再見喔!』
卻就是在這時,猴子拔來加碼了:「這個是住在海水裡的魚,帶回家真的會死掉;不然我們回去養住在淡水的魚好不好?這樣就不會死掉了!」
很好,孩子的哭聲是止住了,但既然說得出就要做得到,於是這個“承諾”也必然要實現了。於是乎,回到家後,咱們家猴子拔認真考慮起養魚這檔事了。
雖然說了就要做到,但媽媽我更在意的是孩子的心態,於是在出發準備去買水族箱前,很認真地把鴨鴨叫過來說了:『鴨鴨,我們可以養小魚,可是既然你要養,你就對牠有責任了,你要對牠們的生命負責喔。你知道什麼叫責任嗎?就是你要餵牠們吃飯、替牠們洗魚缸、還有要好好照顧牠們,這樣你做得到嗎?』
「可以。」對心願達成的小孩來說,這時候一定要說可以的阿!
『媽媽是認真跟你說的喔!牠們是你養的小魚,你就要對牠們負責,不可以隨便養養喔!』
「好~~」
於是,小小魚兒就這麼來我們家了。
媽媽要說的只是,不管是什麼生命,小貓小狗小老鼠小兔兔或是小小魚跟小螃蟹,就算是不請自來的毛毛蟲都是生命,不養則已,養了就該好好對牠們負責,不是不想養了就可以隨便丟棄的。小孩不懂沒關係,就像孩子對要養的寵物有責任一樣,教導孩子就是父母的責任。
小小魚很小很小,卻是我們家的小小生命教育,希望孩子能懂。
#生命教育很重要
#領養代替購買
#但我們還是買小魚了
#然後為什麼我們家出現的都是冷血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