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這個禮拜的成語(小熊學校的成語課本)。
大家都說出書,其實我出了大半輩子的書,我真的沒有很喜歡出書哈哈,一言難盡,仍然很愛,永不言膩,但是我喜歡的人生並不只有出書而已。
最近真的有出版社聽到大家的召喚。我只是為了要教小孩,讓他們用最快的時間吸收。
不然光看課本很容易斷送對成語的樂趣。一個回合25個成語,呵呵,除了「小時了了」的孩子(像我從前),應該沒有辦法生吞活剝。何況很多都用不著。
我對成語意見頗多:
一,如果你不明白用典,那麼你會變成文言文的文盲,也都不懂唐詩或宋詞裡面的某些意思。就算很會說中文也很像個ABC ⋯
二,成語很少,作文寫不好,如果你只會用成語,那麼又會掉進一種八股。
很多成語現在實在用不到。
那應該怎麼辦呢?

現在可以公告有一位傑出的作家接了這個差事。我只要幫他畫插圖就好了⋯就是最會教作文的蔡淇華老師,他可以幫國中高中學生把成語整理得更親切一點,而且會用教作文的角度告訴大家:比如說但如果你真的很努力,未必要用嘔心瀝血或臥薪嘗膽…這些拾人牙慧的語句,你可以更有創意的怎麼形容⋯
這是我擬定的方向,蔡老師也贊同。而且他本來就是高中老師責無旁貸(其實你相信嗎?他本來是英文老師哈哈⋯一公告就賴不掉),所以基本上不會抵賴,只是需要時間。
各位無聊的話也不必等成語書出來,歡迎轉發,如果家裡有國中生,我個人不喜歡主張任何智慧財產權。圖和文章有人看,很好,非常感激!
一年容易又秋天。只能待在家裡賞月,有些辛苦有些甜。
祝大家中秋節快樂。
PS,請問如果您遇到最後一張圖片這種誤⋯請問你應該怎麼辦!蠻無奈的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EBC 馮翊綱說人解字,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曾鞏是北宋的文學家、史學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曾鞏家住臨川,這個小城最有名的盛事,應該就是曾家一門三進士,曾鞏、大弟曾宰、二弟曾布都曾考中進士,其中曾鞏與二弟曾布還是同登進士,這可是件天大的喜事呀! 雖說曾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文章涉獵廣泛,習取司馬遷和韓愈的寫作章法,當時沒什麼人能超...
唐宋八大家整理 在 竹北市民代表 陳冠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凡客家必土樓,什麼是台灣客家文化?】
#這篇文以統整相關資料為主
前些日子看社群媒體上,不少網友討論建造中的「竹北停八BOT遠東百貨」造型,上方是帶有客家元素的「土樓」設計,好看與否見仁見智,但這也成為一個有趣現象,就是只要有客家族群的地方,就會蓋土樓來表示其族群意象,然而有趣的,莫過於台灣客家族群從沒出現過土樓建築,所以藉此來討論,大家心目中的「台灣客家文化」到底是什麼?
#客家土樓起源(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其實更精確名稱應該叫「福建土樓」,這是一種依山就勢,就地取材,適應聚族而居生活和共御外敵防禦要求的大型樓房,產生於宋、元,成熟於明末、清代和民國時期。
以客家圍樓為代表的該類型建築,興建高潮是在中國動亂與客家族群由中原向南方遷移之際。這些時期包含唐末黃巢之亂、南宋政權南移與明末清初。直至17世紀之後,不但讓客家人最後定居於中國東南沿海,也讓土樓分布地點以中國閩粵地區為大宗。出於抵禦山林野獸、強盜的需要,並體現儒家思想下大家族共同生活的理想,乃建造此種形式特殊的建築。
#為何台灣沒有福建土樓?
這裡引用 #王雯君 投書中,整理莊英章在「客家社會與文化」課程筆記,提出下列五個說明臺灣沒有圓形土樓原因:
(1)當初從大陸來臺者都是單身,不符合土樓為宗族聚居的概念。
(2)臺灣漢番之間是因為政府介入,土牛溝界線明顯,不需要土樓防禦。
(3)來臺者經濟力不足以建造龐大土樓。
(4)年代不夠久遠,所以單姓村的延續難以維持。
(5)土樓集中在閩西,但客家移居者多是以粵為主,則他們來到臺灣前原本就非土樓居住者。
#台灣客家建築特色?
這裡引用專門研究客家文化的 #陳板 老師,在「臺灣客家文化」建築文化提到:臺灣客家建築幾乎和中國原鄉截然兩異,在材料運用上幾乎都是因地制宜〈從精神的層次,也可說是延續原鄉之傳統〉,用泥土、用火磚、用木、用竹,率都以建築物的在地資源優先考量。在色彩美學上,創造了與原鄉「白牆烏瓦」截然兩異的審美價值觀,逐漸吸收了閩南「紅磚紅瓦」的新風味。
在客觀的空間文化的欣賞上,也可以結合不同地區與家族的產業型態,瞭解每個在地性客家建築的價值所在。例如,北臺灣因為清末、日治時代初期樟腦產業之故,建築從農業型態的居家規模轉變為與其他族群更緊密互動的多元產業生活空間,紅磚的運用結合原鄉宗族空間的營建文化,型塑出極為優異的客家庄建築美感。南臺灣最具特色的空間形式,應可說是創造了正身與橫屋之間的「廊間」〈或稱「廊仔」〉,廊間相當程度反映了原鄉中國所未有的熱帶性氣候的生活空間需要,相當開放的空間〈三個經常不關闔的門、兩個室內間門、兩個透空式窗戶〉,經常當成家庭內客廳、灶下或餐廳等最主要生活核心。深具在地風味,值得拜訪。
#總結
這篇文主要是梳理有關「福建土樓」與「台灣客家建築」之間的關聯性,稱不上是自己書寫觀點,更多是站在巨人肩膀上,有了新的視野來看待此議題,從中國建造圓形土樓需求,到台灣過往客家族群實際生活來看,台灣現在各縣市所蓋的「福建土樓」意象,不是什麼歷史現場還原,而是為了營造而營造、為特色而特色所產出的「文化加工」,非但不能彰顯台灣客庄價值,還曝露對台灣歷史的認知不足。
當然,每當有此疑義提出時,總有人打著「這也是客家文化啊」來解釋,我想除了「竹北交大客家文化學院」(圓形土樓建築),能用「研究學術、推廣文化」來勉強廣義解釋外(學術單位),其他縣市客家建築,用圓形土樓確實頗為奇怪,就像「如果」有台灣政治人物、建商蓋「萬里長城」當縣市地標,你說「台灣又沒遊牧民族侵襲,蓋這幹嘛?」,結果答覆「這是為了推廣漢族文化」來解釋,一樣荒謬又好笑。
即便同個族群,也會因地理、時空環境改變,而導致文化、建築、飲食、習俗…有所不同,最後因應「在地化」成為獨有特色。竹北有名的客家聚落「六家林家」,見證竹北發展與改變,其歷史建物與文物保留完整,恰恰是打臉「竹北遠東百貨土樓造型」的最好例子。
台灣是個移民社會,由各種不同族群交織,並延伸出特有文化,如以台灣為圓心點,去認真檢視原住民、客家、閩南、外省人、新住民等文化「在地化」的結果,一定能找出屬於自己族群的文化特色,而不是為求政績、好看、方便,來抄襲、加工,這都會影響我們後代對自己、在地、歷史的錯誤認知。
不過此種亂象已經成為一種普遍(客家縣市有土樓意象建築),大家好像也習以為常,人家的福建土樓是拿來抵禦外敵,我們的「台灣土樓」是拿來「做政績」、「發大財」,就這點廣義來看,好像也很符合台灣文化拉(誤)
唐宋八大家整理 在 Cheap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來分析這三段話
#Cheap就是收集資料整理而已
對,我就是收集資料
然後整理成「人」看得懂的
例如把《靖海澄疆 中國近代海軍史事新詮》
這本助眠書籍,整理成影片讓大家知道
1.百年來的謠言->
清朝沒買到吉野號輸了甲午戰爭
(實際上是姊妹艦被智利買走,還想哄抬賣給清朝)
2.甲午戰爭清朝船艦不差,至少沒到很差
3.李鴻章和他的手下A了很多錢
4.鴉片戰爭英國大勝清軍
但實際上用的是<五軍>
可想而知兩方海軍差距多大
這些資料原文又臭又長
歷史學家常常陶醉在自我世界
為什麼歷史課這麼無聊,不是沒有原因的
#書上寫什麼就說什麼
要不然不看書,自己亂掰,看農場文?
例如:美國杜魯門總統:他們(蔣宋)是賊,每一個都是賊
而其實這句話,沒有歷史紀錄
例如:宋朝有錢到靠北 比明清還有錢
實際上還好,更不可能比明清有錢
論文、期刊這種比書更好,更具權威
且整理得更清晰,我更愛看
#真正的研究不扎實
這句話最重要,請問我是哪個大學的教授
是專研明清史 還是五代史
還是擅長英國近代史、歐洲近代史
法國大革命史、隋唐五代史、中國思想史
比較思想史等等等...
現在就算是國立大學的正教授
還是中研院的研究員
研究領域大概就某個方面而已
而我的頻道有專門的主題
特別講三國還是講哪段歷史嗎?
我今天要講唐史、明天要講宋史
後天又回到法國大革命
我是要研究什麼啦
我三天要出一部影片 我要寫文案
配音、製作影片甚至畫圖
一半的時間要外出開會、取材 然後寫FB罵人
還有留時間陪家人 三天是要研究什麼啦
Youtuber是大眾取向 3~103歲都要看的懂
為了研究一個領域,我訪問13個國家
跑遍各大圖書館、專訪102個教授
參考文獻高達108本
花費1年的時間,製作一部影片
然後呢? 有人看嗎? 你給我錢嗎?
那就淪為曲高和寡 自爽而已
為啥歷史知識型的頻道不是很少
就是淪為自爽 低到靠北的點閱率
因為不好做嘛 花時間外 又沒人看
做的不好看啊
那種講懸案 講神話的好做嘛
最後很簡單,我講的東西不可能沒根據
特別我前陣子學會的技能
對,就是看論文
這種東西太好用了,多虧現在電子化檢索
找資料非常方便
不要一開始就咄咄逼人
因為我脾氣其實也很差
一開口就
「哪來的文獻告訴你」「完全沒根據」
「胡說八道」「完全在亂講」
我一定把你的名字遮住
然後放上來用「論文」好好跟你解釋
反正我就找資料整理魔人嘛
唐宋八大家整理 在 EBC 馮翊綱說人解字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曾鞏是北宋的文學家、史學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曾鞏家住臨川,這個小城最有名的盛事,應該就是曾家一門三進士,曾鞏、大弟曾宰、二弟曾布都曾考中進士,其中曾鞏與二弟曾布還是同登進士,這可是件天大的喜事呀!
雖說曾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文章涉獵廣泛,習取司馬遷和韓愈的寫作章法,當時沒什麼人能超越他。另外,他一生整理古籍、校編史書,也很有成就。《戰國策》、《說苑》、《列女傳》、《李太白集》和《陳書》等都由他校勘。尤其是《戰國策》和《說苑》二書,全賴他多方訪求採錄,才免於散失。每校一書,必撰序文,藉以「辨章學術,鏡考源流」。曾鞏也好藏書,珍藏古籍達兩萬多冊;收集篆刻五百卷,名為《金石錄》。
想知道阿綱老師錄影時的小故事嗎?
還有更多有趣的內容~請上馮翊綱說文解字FB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FCCSD2016/
唐宋八大家整理 在 教學輔助影片:國學常識 唐宋古文八大家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教學輔助影片:國學常識─ 唐宋 古文 八大家 ... 此為〈康軒版〉國文第二冊備課光碟附錄之影片,僅做學術用途,嚴禁任意複製或販售。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