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漢族
中國漢族是七萬年前離開非洲進入中國大陸的智人Homo Sapiens後裔,都屬於蒙古人種Mongoloid 。這些遍佈中國土地上的蒙古人種,在一萬三千年前第四紀冰河時期的冰盛期結束時,脫離舊石器時代的狩獵採集社會,開始進入有農耕生計的新石器時代。
農耕生計方式使這些蒙古人種由游團Band社會發展成部落Tribe社會,黃河和長江流域的這些農耕部落就是中國漢族的祖先。黃河流域以粟黍農耕為主,長江流域則以稻作農耕為主,長城以北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發展出畜牧型農耕社會,到了青銅器時代更演化為游牧社會。但史前時期的華南和東北在新石器時代始終維持著狩獵採集社會的生活方式。
新石器時代早期的中國農耕部落已相當發達,九千年前河南新鄭的裴李崗、八千年前河北武安的磁山、七千三百年前甘肅秦安的大地灣都是黃河流域粟黍農耕部落的遺址。
七千年前黃河中游的河南澠池的仰韶村、陝西西安的半坡村和臨潼的姜寨、河南三門峽的廟底溝、河南鄭州的大河村等都是新石器時代中期的粟黍農耕部落,稱之為「仰韶文化」,相當於神話傳說「盤古、伏羲、神農」的三皇時代。
黃河中游河南洛陽的王灣村、河南鄼城的王油坊、山西襄汾的陶寺遺址等地方,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則從部落社會進化到酋邦式Chiefdom的農耕社會。河南鄭州西山在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出現用土塊築牆,把聚落圍住的「城郭聚落」。這些現象相當符合傳說中以「黃帝公孫軒轅」為首的五帝時代。傳說公孫軒轅的首都在河南鄭州,神農酋長姜烈山的首都在山西永濟的蒲州鎮,兩人領軍大戰於阪泉,即山西運城解州鎮,神農酋邦兵敗投降。阪泉之戰是中國由酋邦聯盟走向國家組織State的第一場大型戰爭。
酋邦的出現,會伴隨著「環壕聚落」和「城牆建築」的出現。聚落四周有壕溝環繞,供防禦及防洪之用,形成「環壕聚落」。新石器時代早期在中國東北遼河西岸已出現興隆漥、查海、白音長汗等的環壕聚落,長江中游的湖南灃縣的八十壋也出現環壕聚落,但黃河中游和渭河流域尚未發展出環壕聚落。直到新石器時代中晚期,渭河上游甘肅秦安縣的大地灣、渭河下游陝西西安半坡村、臨潼的姜寨、黃河下游安徽蒙城縣的尉遲寺才出現環壕聚落。
新石器時代晚期,城牆建築出現在黃河中游山西襄汾縣的陶寺村、河南新密市的古城寨、輝縣孟莊、淮陽縣平糧台、登封市王城崗、郾城縣郝家台等地。河南新密市古城寨的城牆東西長460公尺,南北長370公尺,高度15公尺,寬度40公尺。陶寺的城牆東西長560公尺,南北長1000公尺,後來東西長更擴大到1800公尺。
黃河下游部份,五千五百年前山東泰安的大汶口到四千五百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山東濟南的龍山鎮已具有發展出酋邦條件的「龍山文化」。 新石器時代中期黃河中游的仰韶文化和晚期黃河下游的龍山文化形成中華文化的基礎,所以中華文化又稱「黃河文明」。在龍山文化階段,山東出現了城牆建築,山東荏平縣「教場鋪」有東西長1100公尺、南北長300公尺的城牆,山東陽谷縣景陽崗有東西長400公尺、南北長1150公尺的城牆,這兩座城牆都是用版築技術建造而成,城內還有版築基壇,可能有宮殿建築。
山東在當時被稱為「東夷九黎」,「東夷九黎」的龍山文化以薄如蛋殼的黑陶製作技術崛起,並傳入黃河中上游。這些區域吻合中國史書記載的「蚩尤」統治區域,蚩尤領軍與公孫軒轅大戰於涿鹿,蚩尤兵敗陣亡。涿鹿位於河北、河南、山東的交界處,涿鹿之戰後,公孫軒轅的勢力範圍擴及陝西、山西、河南、河北、山東等黃河中下游。
龍山文化晚期,黃河中游山西襄汾縣陶寺村出現東西長1800公尺、南北長1500公尺的大型城牆,城內有宮殿建築,還有高三層樓可觀天象的祭祀基壇,這個陶寺城後來明顯遭到暴力破壞,城內人遭到屠殺,該城也遭廢棄。陶寺遺址出土四千年前的扁壺,繪有類似「父土兀」的紅色文字符號,稱「朱書文字」,被認為是「父堯」或「文堯」,間接佐證「帝堯」的存在不是傳說,而陶寺不只是酋邦,更可能就是史書上「五帝時代」陶唐國「帝堯」伊祁放勳的首都。
河南新密市新砦遺址尚殘存有東西長960公尺的城牆,南北城牆被鄰近的雙洎河破壞僅存160公尺的遺蹟,城內面積達70萬平方公尺。沿著城牆外有壕溝,這個壕溝外側還有長達1500公尺的外壕。城牆內部西南側還有內壕,城內中心位置有一座東西長50公尺、南北長14.5公尺的宮殿建築。
考古學家依時間順序判斷,新砦可能就是毀滅陶寺的新霸主。伊放勳的首都如果遭到新砦的攻擊和屠殺,《竹書紀年》所述有虞國「帝舜」姚重華囚禁陶唐國「帝堯」伊祁放勳,擊敗堯的兒子伊祁丹朱,支持丹朱的「三苗」遭舜鎮壓而滅亡。這段歷史記載,舜發動暴力政變,奪取堯政權的撰述,可能才是正史,堯舜禪讓政治只是後代的政治宣傳。舜的首都傳說是河南虞城縣,但虞城尚無城牆的考古證據支持。
如果河南新砦是舜的首都,則《竹書紀年》的歷史記載將獲得考古證據的支持。河南新砦在鄭州的西南邊,進攻山西襄汾也比河南商丘西邊的虞城近很多。《荀子》和《韓非子》的記載和《竹書紀年》一致,《荀子正論篇》說:「夫曰堯舜禪讓,是虛言也」,《韓非子說疑篇》說:「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王者,人臣弒其君者也。」
長江中游北邊和漢水流域的湖北天門市石家河有東西長1100公尺、南北長1200公尺的城牆。湖北應城市的陶家湖、門板灣,荊門市的馬家院、荊沙市的陰湘城也都出現城牆建築,但未發現有宮殿建築物。陰湘城的城牆基底寬40公尺,高5公尺,東西長580公尺,南北長500公尺,城牆外有寬45公尺的壕溝環繞。這些城牆建築的地點卻是史書上「三苗」的統治區域,也幾乎是在同一個時間建築起來,又幾乎是在同一時間被廢棄,原因可能是戰爭或洪水。中國史書記載,「三苗」遭帝舜姚重華鎮壓敗亡。
長江下游南邊在六千年前浙江餘姚的河姆渡、浙江嘉興的馬家濱、上海青浦的崧澤村、五千三百年前浙江餘杭的良渚等都是新石器時代晚期稻作農耕相當發達的部落或酋邦。長江以南的這些部落和酋邦在中國史書上並無記載,當時的文化水平並不比黃河流域差。浙江餘杭的良渚城牆建於四千五百年前,東西長1,700公尺、南北長1,900公尺,寬60公尺,高達4公尺以上。良渚作為長江下游以南最大的酋邦,既是中國當時的玉器製作中心,也是稻作農耕的生產中心。良渚的莫角山有一座土台,東西長760公尺、南北長450公尺,做祭祀之用,因此良渚也是長江下游南邊的宗教中心。良渚的稻作文化和拍蓆紋陶器技術被認為影響了江西贛江流域的樊城堆文化,以及福建的曇石山文化和台灣島的大坌坑文化。但良渚酋邦在中國史書上並無記載,考古證據顯示這個「良渚文化」從五千三百年前出現,存在至四千年前突然滅亡。
總之,中國在四千年前已是酋邦林立的土地,酋邦之間合縱連橫的聯盟,出現神農氏族的姜烈山和有熊氏族的公孫軒轅等權威很大的聯盟共主,作為酋邦聯盟的共主與各個酋邦的酋長之間的關係,開始產生君主與諸侯的政治原型,這種原始政治架構提供中國漢族形成的政治條件。
公孫軒轅擊敗姜烈山,有熊酋邦合併了神農酋邦,讓後世中國人自稱是公孫軒轅和姜烈山的「炎黃子孫」有了歷史憑據。後世把酋邦聯盟的共主宗教化,稱為「天子」,並賦予政治性的「帝號」,但當時尚不具備由酋邦聯盟進化到國家組織的歷史條件。
夏朝是中國漢族從酋邦聯盟進化到國家組織的第一個王朝,考古證據較接近《史記》所述的夏朝都城可能分別是河南登封的王城崗和河南偃師的二里頭,這兩地都有城牆建築的遺蹟。二里頭的城牆東西長300公尺、南北長370公尺,可能是當時的宮牆。另建有兩座宮殿,一號宮殿東西長108公尺、南北長100公尺,二號宮殿東西長58公尺、南北長73公尺。二里頭的東邊還有寬10公尺的環壕。從公孫軒轅到夏朝,中國漢族因此自稱「華夏民族」。
商朝是中國的第二個王朝,也是第二個國家組織。這個朝代發展出來的鐘鼎文和甲骨文是中國文字的基石,中國文字的非拼音特性在商周兩代成為各地諸侯酋邦的共同文字,跨越各地的語言,提供中國從諸侯林立的鬆散王國逐漸走向統一帝國的文化要素。到了秦漢兩代,華夏族改稱漢族,形成民族的政治條件和文化要素都已獲得堅實的鞏固,漢族作為ㄧ個民族的主客觀條件完全成熟。
請參閱《台灣島史記》
作者:蔡正元
「唐景崧後代」的推薦目錄:
- 關於唐景崧後代 在 蔡正元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唐景崧後代 在 李妍慧 Yen Hui Le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唐景崧後代 在 Re: [問卦] 如果阿共打來了台灣能團結抗敵嗎? - 看板Gossiping 的評價
- 關於唐景崧後代 在 一個律師的筆記本- 臺灣民主國的流亡詩人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唐景崧後代 在 鄭成功唐景崧的原因和症狀,PTT、YOUTUBE和台灣e院的回答 的評價
- 關於唐景崧後代 在 鄭成功唐景崧的原因和症狀,PTT、YOUTUBE和台灣e院的回答 的評價
- 關於唐景崧後代 在 唐景崧逃跑 :: 讀書心得分享網站 的評價
- 關於唐景崧後代 在 Re: [問卦] 辜顯榮後代需要道歉嗎? - 看板Gossiping - PTT網頁版 的評價
唐景崧後代 在 李妍慧 Yen Hui Le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小幫手】本週9/26晚上七點登場的「咱的故事」講座,這一周是觀賞電影「一八九五乙未」,它是改編自李喬「情歸大地」的客語電影1895,細膩地描述了台灣族群面對外來敵人時的團結堅持。
電影簡介:
《一八九五》(英文:Blue Brave: The Legend of Formosa in 1895),又名《一八九五乙未》,是一部2008年的台灣電影,斥資新台幣6000萬預算拍攝,為近年臺灣首部以臺灣客家語為主要語言的電影(1973年由劉師坊導演的《茶山情歌》為台灣最早之客語電影)。電影改編自知名作家李喬作品《情歸大地》,描述1895年乙未戰爭中客家村莊所發生的故事。
《一八九五》由洪智育執導,溫昇豪、楊謹華主演。電影在2008年11月7日於全台上映,由美商福斯影業發行。
劇情簡介:
電影採雙線鋪陳,並且以日本文學家兼陸軍軍醫森鷗外和客家子弟的觀點來看待整個戰爭。
多年以前,客家女子黃賢妹為苗栗銅鑼灣秀才吳湯興的未婚妻,卻曾與丫環意外被土匪擄去,後雖平安歸來,卻也遭鄉里懷疑清白,但吳湯興仍相信並依約與她成親。
1894年,清日「甲午戰爭」爆發,清廷戰敗,簽訂「馬關條約」,將臺灣、澎湖割讓日本。1895年5月,士人丘逢甲等人成立「臺灣民主國」,推舉唐景崧為總統,年號永清。5月29日,由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率領的近衛軍團登陸澳底,準備接收台灣。
苗栗客家仕紳吳湯興奉臺灣民主國之命令為義軍統領,開始召集地方鄉勇組織義民軍,就連居於北埔的「金廣福」姜家後代姜紹祖與頭份的武秀才徐驤也特地趕來響應。然而,吳湯興的母親並不支持兒子的行動,吳湯興的妻子黃賢妹即使不支持戰爭也只能繼續支持丈夫。同樣的,姜紹祖的母親也僅剩紹祖一個兒子,他的妻子陳滿妹也已懷孕,無奈的她們也只能默默支持自己的至親。
近衛軍團攻陷基隆後,6月11日泉州人辜顯榮代表艋舺士紳迎接日本軍進入臺北城。日軍佔領臺北後,開始南進政策。由吳湯興所率領的客家義民軍,由於熟悉山地地形,並且採取游擊戰術,在桃竹苗等地抗日屢屢告捷。親王意識到臺灣人民的倔強,並且宣告這並非接收,而是戰爭。
吳湯興組織的義民軍雖然在臺灣民主國的軍隊支援前需抵抗日軍三個月,但隨著糧草不足以及官員潛逃中國越處不利。土匪頭目林天霸雖率領土匪幫加入,但是仍然無法長期抵擋日軍的南進。姜紹祖所帶領的義民軍最後也遭到日軍圍捕,而姜紹祖則在獄中服毒身亡。
親王為徹底殲滅義軍的阻撓,開始實行「無差別掃蕩」。義民軍由於糧食與傷亡的問題退守苗栗,同時日軍也因水土不服,感染熱病而死亡的人數遠比陣亡的多。親王為了能將戰爭儘快結束,希望將義軍引誘到南進的關鍵地八卦山一決勝負。
吳湯興由於義軍撤退而得以返家,向母親請求糧食支援,但礙於天災人禍村莊的糧食也不足。黃賢妹深知丈夫面臨的艱苦,說服了婆婆並且將僅存的糧食送到吳湯興暫居的山寨。吳湯興將髮辮交給妻子,並且囑咐若不幸戰死,以髮為塚。隔日義民軍啟程前往八卦山,吳湯興一行人皆壯烈成仁。
義民軍瓦解後,戰事也大致告一段落,親王也因為得到了傳染病而死去。吳湯興之妻黃賢妹尋夫不成後,投井殉情獲救,而後絕食八日而亡。
唐景崧後代 在 一個律師的筆記本- 臺灣民主國的流亡詩人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張文襄公選集》,頁218) 換言之,唐景崧逃走這件事,不只是他一個人 ... 筆下的安閑園十分相似,但隨著他的流亡,他的直系後代從此也就脫離臺灣。 ... <看更多>
唐景崧後代 在 唐景崧逃跑 :: 讀書心得分享網站 的推薦與評價
讀書心得分享網站,唐景崧阿婆,唐景崧丘逢甲劉永福,唐景崧後代,唐景崧評價,唐景崧台灣民主國, ... 1895年5月25日「臺灣民主國」成立,臺灣巡撫唐景崧被公推為總統。 ... <看更多>
唐景崧後代 在 Re: [問卦] 如果阿共打來了台灣能團結抗敵嗎? - 看板Gossiping 的推薦與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