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泡泡 #工商服務 #崩壞國文 過年閒著沒事作是吧?來聽我喇低賽如何?
p.s. 我好胖......
金魚來島讀的那一天
人滿為患
因為謝金魚和祁立峰對談當天人數爆滿而沒能進到閱樂書店參加島讀講座的大家,影片來了啊啊啊!
沒想過的國文課與歷史課,島讀雙手奉上,請笑納:
▶️為什麼唐朝長安水邊多魯蛇
▶️元白情深是CP?
▶️關於唐朝女人的幾個面向
▶️你所不知道的武則天
▶️差點繼承皇位的安樂公主
part 1 part 2 part 3連放著聽也是一件療癒事!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0的網紅阿湯趣歷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一個酷愛歷史的UP主以獨特視角帶大家讀歷史,看奇聞。創作不易,感謝每一位朋友的支持,不要忘記點訂閱和小鈴鐺哦...
唐朝長 公主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一千三百多年前,當一個年輕的唐朝女子離開長安,逶迤走過崇山峻岭,到達聖城拉薩之時,便註定了她背後的那條路從此繁榮,從此商賈雲集,從此,要承擔起一段歷史。這條路,就是唐蕃古道,那位盛裝的唐朝女子,就是文成公主。唐番古道東段最早叫羌中道、青海道。位於河西走廊的南面,是當時通向西域的一條重要輔道。每當河西走廊因為戰亂等原因不能通行的時候,在羌中道上往來的人就多起來。除了商旅和使者,還有求經的僧侶。早在唐朝的玄奘法師之前,就有許多佛教高僧在青海道的溝溝坎坎里,一步一步邁向虔誠化境。
麗江古城(或稱麗江古鎮),位於中國雲南省麗江市的舊城區,1997年12月4日時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並於2007年獲頒發亞太區文物古蹟保護獎。麗江古鎮始建於宋末元初,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當時麗江木氏先祖將統治中心由白沙遷至現獅子山。西元1253年,蒙古軍南征,木氏先祖阿宗阿良迎降。1254年,蒙古設三賧管民官。1277年,改麗江路通安州。1382年(明洪武十五年)通安州知州阿甲阿得歸順明朝,改設麗江軍民府,賜阿甲阿得木姓,封世襲知府。明末徐霞客的《滇游日記》曾寫麗江古鎮中木氏土司宮邸「宮室之麗,擬於王者」。城區則「居廬駢集,縈城帶谷」、「民房群落,瓦屋櫛比」,可見當時麗江古鎮已有名。麗江古鎮曾是明朝麗江軍民府和清朝麗江府的府衙署所在地,明朝稱「大研箱」(大研即大硯,因古城周圍群山環繞,流水縈迴,外型有如一方大硯)。清朝時改稱「大研里」,在清咸豐年間(西元1860年左右),古城大部分建築都毀於兵燹戰禍。民國以後改稱「大研鎮」。麗江古鎮,因為集中體現了納西文化的精華,並完整地保留了宋、元以來形成的歷史風貌,1986年2月被國務院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oeDPRU2NSxw/hqdefault.jpg?sqp=-oaymwEZCNACELwBSFXyq4qpAwsIARUAAIhCGAFwAQ==&rs=AOn4CLDP91AuigVn5pb5e4OQVg1Td3ILqw)
唐朝長 公主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全粵語解述之另一輯有關主題: https://youtu.be/X0P3iU_pLTI
大昭寺是西藏現存最輝煌的吐蕃時期的建築,也是西藏現存最古老的土木結構建築,開創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廟布局規式。大昭寺融合了藏、唐、尼泊爾、印度的建築風格,成為藏式宗教建築的千古典範。西藏的寺院多數歸屬於某一藏傳佛教教派,而大昭寺則是各教派共尊的神聖寺院。西藏政教合一之後,「噶廈」的政府機構也設在大昭寺內。活佛轉世的「金瓶掣籤」儀式歷來在大昭寺進行,1995年,十世班禪靈童轉世的金瓶掣籤儀式也是在這裡舉行的。藏族人民有「先有大昭寺,後有拉薩城」之說,大昭寺在拉薩市具有中心地位,不僅是地理位置上的,也是社會生活層面的。環大昭寺內中心的釋迦牟尼佛殿一圈稱為「囊廓」,環大昭寺外牆一圈稱為「八廓」。以大昭寺為中心,將布達拉宮、藥王山、小昭寺包括進來的一大圈稱為「林廓」。這從內到外的三個環型,便是藏民們行轉經儀式的路線。大昭寺的布局方位與漢族寺院不同,其主殿是坐東面西的。主殿高四層,兩側列有配殿,布局結構上再現了佛教中曼陀羅(曼荼羅)壇城的宇宙理想模式。寺院內的佛殿主要有釋迦牟尼殿、宗喀巴大師殿、松贊干布殿、班旦拉姆殿(格魯派的護法神)、神羊熱姆傑姆殿、藏王殿等等。寺內各種木雕、壁畫精美絕倫,空氣中瀰漫著酥油香氣,藏民們神情虔誠地參拜轉經。大昭寺內保存有大量珍貴文物,為藏學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此外,在大昭寺門前廣場上樹立的唐蕃會盟碑見證了漢藏人民的深厚友情,勸人恤出痘碑(為清朝乾隆年間駐藏大臣和琳(和珅之弟)在西藏救治天花患者及改變葬俗而立)則見證了清朝對西藏的關懷。勸人恤出痘碑旁邊的公主柳相傳為唐朝文成公主手植。
布達拉宮 (藏語:པོ་ཏ་ལ,藏語拼音:bo da la,威利:po ta la)坐落在中國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薩市區西北的瑪布日山(紅山)上,是一座規模宏大的宮堡式建築群,最初是吐蕃王朝贊普松贊干布興建。於17世紀重建後,成為歷代達賴喇嘛的冬宮居所,為西藏政教合一的統治中心。整座宮殿具有鮮明的藏族風格,依山而建,氣勢雄偉。宮中收藏了無數的珍寶,為一座藝術殿堂。1961年納入中國國務院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布達拉宮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布達拉」或譯「普陀珞珈」,為梵文「Potalaka」之音譯,意為「小白花樹」、「光明海島」等,佛教傳說中爲觀世音菩薩的常住道場,原位於印度南部,浙江舟山的普陀山之名亦源於此。公元7世紀初,松贊干布統一西藏,定都拉薩,建立起強大的吐蕃政權。641年,他與尼泊爾塔庫里王朝和中原唐王朝聯姻,迎娶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在瑪布日山上修建了宮殿,但經費來自文成公主自唐長安帶至西藏拉薩的嫁粧。因為松贊干布把觀世音菩薩作為自己的本尊佛,所以就用佛經中菩薩的住地「布達拉」來給宮殿命名,稱作「布達拉宮」。當時的布達拉宮有大小房屋一千間,但是在赤松德贊統治時期遭遇雷火燒毀了一部分。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AbtxzPCbXp4/hqdefault.jpg?sqp=-oaymwEZCNACELwBSFXyq4qpAwsIARUAAIhCGAFwAQ==&rs=AOn4CLCaT-zxH62V3sDXBdF89pupjldl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