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五大科技趨勢深度剖析
2021-01-18 09:09 聯合新聞網 / CTimes零組件
【作者: 編輯部】
2021年已經到來。在新冠疫情的陰霾中,半導體業繼續踩著既定的步伐往前邁進。在2021年,有哪些值得期待的半導體產業趨勢呢?CTIMES封面故事本月份的特別企劃,重點選擇了今年度值得關注的五大科技趨勢,這五大科技趨勢分別是:Open RAN、AI加速、工業數位轉型、第三代半導體,以及數位資訊醫療照護等。且聽本刊編輯部為各位讀者細說道來。
Open RAN
自從蜂窩式網路首次被數位化並展開2G通訊以來,其發展迅速,並且每一代技術的複雜性都在發生變化。近年來,行動網路的資料數據量不斷地增加,並大量支援各類新業務與應用場景,使得接下來的5G系統必須考慮更大的行動數據量與設備連接性。
無線接取網路(Radio Access Network;RAN)的設置,除了必須考量關鍵性能指標要求、網路商業營運能力,還有具備持續演進能力等三大因素之外,全球電信營運業者也希望有機會與第三方設備供應商合作,來推動介面的開放性並走向標準化的制訂,如此才有機會進一步降低設備成本。因此,5G無線接取網路的基礎架構必須走向開放化、虛擬化、靈活性以及與節能等趨勢。
在早期,電信營運商若有基地台建置需求,都必須向傳統電信設備商(例如Ericsson、Nokia、中興、華為等)購買基地台設備。這些營運商總是可以透過一個固定的電信設備供應商來提供其核心網路設備,儘管有效提升了整體的性能,但代價則是降低了來自不同供應商的RAN設備之間的互操作性。結果,使用這樣的解決方案很難將無線電和基頻元件供應商整合在一起。
到了接下來的第五代行動通訊系統(5G NR),將開始導入O-RAN(Open Radio Access Network)網路系統。透過O-RAN這樣的開放架構,未來營運商可跳過傳統電信設備商,直接向硬體設備業者(如廣達、中磊這類廠商)採購電信設備,除了有利於創建高靈活性的下一代無線網路,台灣資通訊廠商更有機會切入此傳統封閉的電信設備系統,建構出一套新的商業模式。
O-RAN架構以智能和開放的原則為基礎,是在具有嵌入式AI驅動的無線電控制的開放式硬體和雲端,構建虛擬化的RAN。O-RAN聯盟正在將無線電接取網路產業轉變成為開放、智能、虛擬化和完全可互操作的RAN架構。O-RAN標準透過更快的創新,可實現更具競爭力和靈活性的RAN供應商生態系統,而基於O-RAN的行動網路更能有效提高RAN部署和運營的效率。
AI加速
當前防疫所需的非接觸性應用、未來新常態的遠距應用,以及實現永續發展的自動化應用,成了數位轉型策略的重要引子—人工智慧(AI)技術則是主藥,從分析大數據的雲端平台,到即時決策的邊緣終端,凡是數據所在,都會看到AI更顯著地牽引著各大產業質變的動向。
國際數據資訊(IDC)2020年推出的報告預測,全球在AI系統上的支出將加速成長,2019~2024年間的年複合成長率(CAGR)可高達20.1%。因為對企業而言,要在數位轉型的過程中維持競爭力,人工智慧技術佔了部份。
疫情刺激市場快速轉型,AI猛地從產業部署的藍圖要塞上,躍然化為戰場主將,改善實際應用的效率,並推動新興的產業合作模式,將是後疫情時代的發展重點。2021年AI將會加速發展,但如何加速?答案或許可見於兩大面向。
其一,產業將會加速分工,鏈結從資料中心到裝置終端的開發資源。2020年NVIDIA與Arm的併購案就能當作這項趨勢的楔子。
累積多年的GPU研發與應用資源,NVIDA對雲端AI運算的核心技術可說是勢在必得,未來若成功將Arm在行動運算上的廣泛佈局納入麾下,就能在智慧應用普及化的龐大運算架構中,更快速地實現高度整合且易於彈性部署的AI解決方案。
雖說在商業上,這是在整併業務與開發資源,但就技術發展而言,卻是在深化集中式與分散式資料管理的分工模式。AI是改變未來科技開發與應用的首要關口,要加速AI落地,更細緻的產業分工,會是這條轉型之路起點上的一小步。
其二,AI應用將會加速,確切的說,產業將更積極建立AI應用的規則性,這不僅能確立問責AI的機制,實現負責任、可信、可靠的智慧運算(responsible AI),對加速技術普及來說,也至關重要。
AI應用涉及更複雜的軟硬體整合,從演算法的智財權界定、開發規則制定甚至是標準化,到通用或客製專用硬體的開發模式創新,最後是在大小規模裝置上,處理推論與做出決策時的資料可溯性與合法性問題,這些目前都還存在不少潛在疑慮。
2020年我們看到了由G7成員國提出的AI全球夥伴關係(Global Partnership on AI;GPAI)成立,業界亦有微軟、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等跨域共組的AI Global非營利組織,還有前身為MLPerf的開放工程聯盟(MLCommons)集結了更多的產業要角,共同推動機器學習技術的開發與應用。
正是有了產業共識,才能延續並穩定這波AI成長的動能,而在2021年,這些針對AI應用的跨國跨界協商與規則訂立將會持續。
工業數位轉型
2020疫戰,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日常,更極速的驅動了數位轉型及發展。這場全球化的疫情已從根本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並史無前例的加速了數位生活轉型。從一般生活層面、企業端,到製造業,都正經歷著一波數位轉型的革命。事實上,數位轉型早在疫情之前,各企業早就已經開始陸續佈局,然而疫情的突然到來,讓各企業原本的數位轉型加速進行,一波快速數位轉型的革命,正如火如荼的開展。然而所有的企業都一樣,在數位轉型的路上,總是遇到重重的關卡與挑戰,需要進一步克服。
事實上,不管任何企業,數位轉型都是一段漫長的旅程,例如正在工業4.0的框架下,加速邁向智慧化的製造業也不例外。製造業涵蓋多項設備,正以智慧工廠為目標,並朝向「自主化」的趨勢發展。目前製造業轉型面臨的痛點,包含產線設備效能有限,無法因應新興的與複雜的工作負載;過去部署的設備與新購入的設備整合不易,缺乏即時反應;以及設備、系統的安全性等。
為了解決上述痛點,成功的智慧化解決方案可由四個面向切入,分別是:效能、即時處理能力、資安與功能性安全。這「四大要件」在IIoT的部署中,扮演重要角色,將直接影響各式工業的發展,從工廠自動化、現有工廠設備的整合,到作業負載的整合,以及機器人的應用等。在智能化工廠的自主化發展趨勢中,下列幾點需要特別注意:
●可擴展的計算能力,以省電的方式解決不同的工作負載;
●結合安全性與即時性,避免系統故障或網路受損的潛在風險;
●隨著系統複雜性增加,來自多個感測器(如:視覺、雷達及光達)的感測器融合(Sensor fusion)訊息必須結合機器學習,得出準確及可行的資訊;
●所有硬體皆須透過整體性的規模設計,以運行自主系統所需的複雜工作負載,並同時具備高效能以進行商業部署。
第三代半導體:SiC & GaN
第一代半導體是矽(Si),第二代是砷化鎵(GaAs),目前市場所談的第三代,則是碳化矽(SiC)和氮化鎵(GaN)。
第三代半導體有什麼不同?其最主要的特點,就是在「寬能隙(Wide Band Gap)」上。能隙是一個基礎的物理學原理,主要用來研究電子運動的現象,其所產生的效用就是導電性的差異。能隙越寬,電子越不容易越過,當然也就越能承受高電壓的系統應用。
所以跟傳統的矽材料相比,使用寬能隙材料的半導體產品,就展現出對於大功率系統和較高溫的環境有良好的適性,並實現了更好的能源轉換效率,以及更高的穩定度與可靠性。
而基於先天材料上的體質優勢,採用寬能隙材料的半導體元件,並不需要太多其他的輔助設計,例如散熱等,因此也有助於減少裝置的體積,達成輕量化的系統。
上述這些特色正好符合了當前產業趨勢的需要,例如電動車、再生能源、工業4.0、5G等,這些應用的最大特色就是採用高功率的電路設計,也因此使用寬能隙材料的元件就受到市場的青睞。
目前全球主要的電源元件供應商都已陸續布局了碳化矽和氮化鎵的方案與產能,尤其是這類元件的材料製作的成本較高,產能十分有限,現在幾乎已成了兵家必爭之物。一線的大廠更是透過策略聯盟,或者收購的方式,來確保自家的產能。
像是英飛凌(Infineon)除了與Cree達成SiC晶圓長期供貨戰略協定外,近期也與GT Advanced Technologies(GTAT)簽署碳化矽(SiC)晶棒供貨協議;意法半導體則收購了瑞典SiC晶圓製造商Norstel AB,不久前也與羅姆集團旗下的SiCrystal GmbH,簽署了長期供應SiC晶圓的協定。
台灣的晶圓供應商環球晶,日前則公告了將收購Siltronic AG,以強化在GaN和SiC的製造能量;世界先進經過了多年的研發後,目前已逐步量產了GaN的產品。
依據半導體市場研究機構Yole的分析報告,採用SiC電源元件的裝置,在2021年將有25%的年成長率;2023年則將達到44%;2025年則會進一步增加至50%的年成長。
數位資訊醫療照護
在2020年COVID-19疫情重創全球經濟態勢之際,防疫科技和醫療照護產業相關的人力、技術及產品的需求都很迫切,也讓個人智能健康照護與數位照護服務系統的成效倍受矚目,例如其中的醫用輔助軟體、生理偵測系統及遠距問診等設備促進個人健康品質及管理的產品,正促進數位資訊醫療發展。
資料來源:https://udn.com/news/story/6903/5177162
商業 企劃 與 虛擬 展 場 設計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十年後,台灣醫院距離 AI 會更近一步嗎?兩位前線醫師:流程線上化是第一步!
Posted on2020/10/28
採訪統整/鍾佳瑀;文字攝影/盧亞蘭
在 2020 幾乎被疫情籠罩之下,數位醫療的概念無疑是整個國際的趨勢,對此,我國 經濟部近日也首度將「數位醫療」的項目, 加入 了租稅範圍,修訂「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條例」。但除了公部門的推動、科技業的發展、及學者的研究外,要 真正暸解「數位醫療」,或許還少一塊最關鍵的觀點——究竟醫生們自己是怎麼看待與科技碰撞的火花?身處其中的 醫療體系人員們,對於「數位轉型」的實際心境又是什麼 ?
這次專訪到馬偕醫院急診醫學科主治醫師——黃明源、以及彰化基督教醫院資訊部副主任——李金美,除了要提供前線視野、也要帶讀者深度理解距離數位醫療的「最後一哩路」有什麼門檻?未來台灣要是有 AI 醫院,會長什麼樣子?
除了解開「法規限制」,政府還需思考「誘因」配合
要談醫院的數位轉型前,或許該先了解醫療體制目前面臨最大的問題——仰賴健保制度之稱的醫院體制,要燒光柴火了。黃明源醫師表示,身為健保的供給端,深知 台灣保險制度長久下去會失衡 ,因為目前只有單一給付單位,產業利潤不夠高,卻要求越來越多,沒辦法繼續發展。
曾赴英國深造的黃醫師也以當地體系—— NHS(National Health Service)解釋,雖然英國也有「照顧全國醫病」的這種單位,但不同的是 英國政府連醫院都全部一起經營,所以很清楚成本、利潤、等營運端問題 。
照理來說,控制病人少進醫院、少浪費資源、減少開支、醫療服務品質才會上升,但台灣的情況是,假設病人不來,醫院就沒得賺,得多看一個病人才能多賺一塊錢,所以當前要提升品質的話,就要找第三方進來。但首先,是政府要鼓勵 。
上一篇專訪提到,陽明大學前教授張正說:「法規要怎麼修改,業者可以提出來討論」,而黃醫師聽到後,表示這後面還要再加上一句:「而且 醫生們想問的是『給付』要怎麼跟進配合?」簡單來說,政府一隻手是「法規」、另一手則是「給付」;一邊應該解開限制、另一邊則尚需要誘因配合。
黃明源分析,以本次企劃專題的 第二篇 、及 第三篇 的遠距醫療平台來看,長期使用的話,的確可以節省病人時間、及成本效益,但在 健保不會給付之下,最終醫院的品質就一樣無法提升 。再以 第四篇 提及的科技醫廠來說,其實台灣有許多此類型的新創醫材廠商,但產品卻鮮少用在台灣醫院,原因是,儘管政府可能有鼓勵「創新」和「數位化」,但還沒有配套措施來激勵大家去用,等於科技業者被鼓勵嘗試,但產品卻賣不出去,或是只能賣給國外廠商,然而 最大客戶——健保單位,卻沒有要買單 。這如同政府一邊喊著「鼓勵創新」,但另一邊又呈現「有新技術我也不買單」的窘境。
遠程科技,只是推動醫療數位化的「第一個門檻」
黃明源表示,在數位醫療領域裡,其實 最重要的是「流程線上化」 ,並以他為癌症中心做的優化來解釋。首先要了解,癌症病患在醫院的時間通常只有一個晚上,且在施打完化療藥物後,便會返家,所以絕大部分的痛苦都在家裡發生,幾週、幾月才見一面的主治醫師,在診間其實幫不上太多忙,因為除了調配針藥外,舉凡飲食營養、居家照護、心理支持、針灸按摩…… 等各種輔助支持,都不在診間發生,平常病患有問題,通常都個別用 LINE 聯繫個管師 。
黃明源解釋,若醫病之間的溝通管道是院端的 Facebook Messenger,病人在家有問題就可以先問機器人,機器人也會將該病患的紀錄統整,當發現狀況緊急,則會通知個管師介入。而這些 虛擬帳號要怎麼設計、怎麼應答,就是一種「流程改造」,所以這不單單是打造一個軟體,而是一種服務模式、給病人的工具、及醫療端監看的數值紀錄整合。
儘管黃明源的診療間已經開著一台桌機,但訪問的同時,他又打開了自己隨身攜帶的筆電,裡面出現一套簡易、但一目瞭然的系統,上面記錄著癌症病患哪天、哪個時間、出現程度多嚴重、多頻繁的疼痛。但黃明源笑說:「這個系統太陽春啦,被科技廠商看到會笑掉大牙」,他表示,其實最需要的是「流程整合」,而非引進高端技術。
黃明源強調,遠距只是一個初階的「門檻」,因為當前大家在講 AI、5G 等數位革新,但回過頭來需要「看病」時,又得回去掛號排隊,等於一切又回到原點。 假設醫生不能在線上有互動,那軟體、服務、器材怎麼做先進創新都沒用 。彰化基督教醫院的資訊部副主任——李金美則表示,AI 的導入就是醫院的數位轉型,但 醫院流程的確要先轉型,才會符合 AI 的效益 。
李金美以近 11、12 年來,醫院在推動「無紙化」為例。她表示,其實醫師們最在意的不是手抄資料的繁複,而是事後查資料方不方便,假設讓資料科技化後,流程沒有優化,反而會給醫療團隊增添麻煩。
十年後的台灣醫院長什麼樣子?
以李金美所在的彰化基督教醫院來說,近年引入許多 AI 工具,例如與 HTC 的健康醫療事業部—— DeepQ 合作的機器人「蘭醫師」、及與華碩智慧雲端軟體研發中心(AICS)合作的醫療大數據搜尋系統。這些 AI 工具能幫醫師做 臨床影像的風險判斷 、以自然語言搜索把 病例文本做分類 。李金美表示,雖然 AI 是醫院高層的策略,但醫生們也都很有興趣,好奇 AI 具體能幫醫療團隊做到哪一步。但 AI 要落地,還需要一段時間的觀察,因為一個新的的模式要結合在醫療場域,需要來回驗證,並不是想像中,一只戴上就會自己運行的 Apple Watch,且一個醫院適用的,另一家也不一定能用。
黃明源則表示,首先要思考的,是 如何把醫療團隊線上化 ——把多方單位的溝通做線上流程設計,因為不是丟出新軟體,病患和院方就能馬上使用。但比較可惜的是,台灣很少醫院有在經營這塊領域,因為研究開發很花時間,也不會賺錢,而有在執行的大醫院也多是仰賴政府的「計畫」來試辦,等於研發也不永續。
黃明源補充說到,要把病人照護線上化、效率化,其實不需要太複雜的技術、或專利,但比較好的情況是,任何醫療體系研發出來的東西,可以跟外面世界的新創公司聊過,因為 外部會比院內更懂「商業模式」,以及如何做到規模化的問題 。這當然也會比反過頭來,由新創進入醫院,探討院方內部系統來得有效。簡言之,就很像學校做研究後,把想法執照出去的概念會比較順利。
但要負責「找商模」的醫療軟體新創,其實也面臨到一個難題。 假設以「訂閱制」的購買模式來使用新系統,在醫院有提升營收的前提下,通常一個月、一個科別願意撥一萬元,但試想,一個販售「醫療科技產品」的公司,不太可能一年只能賣一位客戶 12 到 15 萬元,絕大部份的營運模式,還是如運用在手術相關的系統,一次就要花個幾百萬買斷。
其實 AI 要落地最辛苦的,是把想像貼近實際、貼近臨床可以用。從前期用醫師人力去「貼標」、訓練機器,到後期結合進醫院資訊系統系統、等待法規通過,時間會拖很長。 至於問及醫師們對台灣 10 年後「智慧醫院」的想像是什麼?李金美則答,希望 AI 能讓醫生更專注在病人,彙整蒐集等的工作就給科技處理,讓醫院品質上升。
附圖:醫療團隊使用數位化程式示意圖。圖片來源:24 Hour Health Store,CC Licensed。
黃明源醫師使用自己與團隊研發的系統,輔助影像追蹤紀錄。圖片來源:《科技報橘》攝影。
彰化基督教醫院,資訊部副主任李金美。圖片來源:李金美
資料來源:https://buzzorange.com/techorange/2020/10/28/ai-for-doctors/?fbclid=IwAR3swRvdyvZfGT78kpIqG1-FmuvYy8RHxjxepRDRdaSi_hCJczrKcwcWHQI
商業 企劃 與 虛擬 展 場 設計 在 銀色快手(Silverquick)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起初以為和天氣有關,氣象局說:未來一週島嶼被低氣壓籠罩,我又剛好是個體質敏感的人,再加上鬼月到來,幾乎可以感覺到街道上異樣濃密的氣息在不屬於人的地方四面八方的擁擠過來,好像黑暗世界的嘉年華會,很多忙著跑趴的小夥伴們正在進行迷路大賽,他們像是看不見東西的盲眼信徒,哪裡有好吃的食物跟著香味走就對了,總會填飽肚子。
前天晚上我被睡魔附身了。
起初以為和天氣有關,氣象局說:未來一週島嶼被低氣壓籠罩,我又剛好是個體質敏感的人,再加上鬼月到來,幾乎可以感覺到街道上異樣濃密的氣息在不屬於人的地方四面八方的擁擠過來,好像黑暗世界的嘉年華會,很多忙著跑趴的小夥伴們正在進行迷路大賽,他們像是看不見東西的盲眼信徒,哪裡有好吃的食物跟著香味走就對了,總會填飽肚子。
書店打烊後,小葛留下來陪我燒金紙,當然是給好兄弟的,因為接連二週工作會非常忙碌,我決定提前進行名為「中元普渡」的動作,也順便跟附近看不見的鄰居們打聲招呼,五年過去了,謝謝他們守護著書店的周圍,讓閱讀也有一個安靜的空間提供給需要找書的人。
差不多九點的時候,換我陪小葛走路去搭車,這段距離差不多二十分鐘路程,當成是散步,我很需要走走路,運用快走的方式,讓身體流汗維持正常的排汗機能,太久沒運動,我想恢復運動的習慣,最近我家附近的埤塘公園完工了,想約妻子沒事去埤塘散散步,先把腿部的肌肉練起來,之後要跑步比較不容易受傷,我是這樣打算的,秋天勤運動,瘦下來的身體空間再等冬天的火鍋來補完。
小葛要搭的9102客運遲遲不來,這時候才發覺我的血糖迅速低落,只好跟她說掰掰,我得先去吃點食物補足我的體力,於是往大廟的方向走,圓環轉角處吃了一碗大腸麵線,碗裡還有小貢丸和魯鳥蛋,稍微覺得胃有進新貨的感覺,接著我進來一名年邁的老人,臉上蓄著灰白的鬚髥,伸手給賣麵線的歐巴桑四十圓硬幣說他要吃一碗蚵仔麵線,歐巴桑說麵線是伍拾圓,還差十圓問老人有沒有錢,老人搖搖頭繼續低頭吃他的麵線,歐巴桑直說沒關係,這樣就好,讓老人安心吃麵線。我吃完麵線再往前走,在和平街和中正路口,也就是永和零售市場附近有一家賣雞肉飯的小攤,他們的竹筍湯很好喝,坐下來喝一碗熱湯再慢慢沿著打烊後的暗店街一路走回荒野夢二書店。
夜已深,這時候我被睡魔附身了,想騎車回家,但整個人已昏沉,完全走不動,只好把電風扇打開,朝著我的身體直吹,店裡沒有裝冷氣,我必須開風扇,讓空氣流動才不會中暑,我的身體很容易中暑,待在室內只要空氣不流通,十五分鐘就可以中暑,真的不騙你。
實在太想睡覺,於是就趴在櫃台上睡,只開一盞小燈,睡到凌晨二點,既然回不了家,不然加減做些一年選書的工作,選書是耗費腦力的,加上選好了書,還要附上一張手寫明信片,再進行包裝以利寄送,包裝的過程又想著該放什麼藝文訊息的DM或製作精美內容豐富的免費誌,也要檢查地址有沒有抄寫正確,選書又得考量種種需求,讀者的喜好,一下子時間就過去了。
終於把接近十份的選書準備好,差不多早晨五點鐘,打開書店的鐵捲門,天色灰灰的亮起來,該是吃早餐的時間,結果好不容易可以騎車回家,沒想到一睡,睡到下午三點,醒來跟線上寫作課的學生,撐著厚重的眼皮上了一個半小時的課,下樓吃微波食品一盒雙醬雞排飯,又在沙發上睡著。
一整天就在身體想要休假的狀態下睡睡醒醒。
我被困在夢的國度。
在夢裡面,遊戲公司的餐廳,我的手機掉在那裡,手機是鑰匙,所以我沒辦法回到現實世界。故事一再的重置,我只是其中的一個齒輪,整個夢的裝置是很精巧細緻的,我聽任情節的安排,把自己置身於科幻電影的故事裡面。
最後終於找到了手機,面對數位屏幕牆做了個解鎖的動作,再次被送回現實世界,停止無數次的夢境輪迴。
軍方進行未來實驗,結果被實驗的人憑空消失,為防止事態擴大,軍方封鎖所有的消息,也打算把參與實驗的那間上市遊戲公司隱蔽掉,而握有證據的是一間培養超能力孩童的學校。故事中的我正要去那所學校找孩子,我不知道委託人是誰,可是對方交待我一定要把情報親手交給那個孩子,委託人留下口信,說到時候就會明白了,在那之前,切記不要打開那封信,千萬要記住,否則後果自行負責。
夢境就在那所學校,隱藏背後操盤的軍方,和一間遊戲公司之間一直轉來轉去,故事會不斷地重複進行,直到想出答案為止,我頭都轉暈了。
一再重置是什麼意思?簡單來說,故事會重新來過,他們彷彿沒有記憶,但我明明記得這段剛才演過,比方說我帶孩子去找校長,穿過長長的走廊,還要爬上一段三層樓高的階梯,光是這段就重複好幾次。每次去,校長都還沒死,一旦離開後,校長就會被軍方的人弄死,每次的死法都不一樣,因為不能讓他把秘密說出去。
遊戲公司那邊則是有許多面熟的員工,在現實中他們好像我曾經在誠品書店見過的工作人員,但在夢裡,他們扮演遊戲公司的程式設計員、行政人員、遊戲企劃人員、會計部門的,還有員工餐廳負責結帳的小姐,每次夢到相同的段落,他們彼此之間的工作會互換,我和其中一人交談,瞭解手機支付的一些細節,並且偷瞄廚房的細節,我知道真正的情報是藏在廚房裡面,因為開放式廚房卻沒有絲毫油煙味,再怎麼現代化的廚房總不可能每一道菜都使用無煙料理吧。
愈想愈覺得可疑,我下定決心要進入廚房蒐集情報,進入餐廳消費的員工都是手機支付就好,站在櫃台的餐廳小姐是使用平板的結帳app替員工結算金額,列印出來的單據還會有卡洛里的計算以及建議的營養方案。
每一次夢到這裡,我知道廚房的人一定會離開,我一定會仔細檢查廚房,把我找到的手機和其他線索,回報給所屬的單位,在那裡會遇到上市遊戲大紅的遊戲商,一位是台灣人一位是中國人,他們各有其名字,台灣人叫做陳序東,中國人叫做余抗,他們會使用類似星際大戰的武器,在遊戲公司內進行虛擬的個人決鬥,這個場景我已經在夢裡看過無數次,也知道招式的破綻和某人刻意放水,動作十分明顯,想不知道都難,到底你們要打多久呢,我從明明是廚房,卻像是資訊部門的辦公室裡面,找到許多叛國的證明文件。
我不想寫更詳細,頭會疼。
在夢裡有覺得似乎哪裡不對勁,一般來說不會察覺到自己正在做夢,可是有兩件事令我徹底分心,一件是插著廚房刀具的架子上竟然塞了兩本我自己出版的詩集《古事記》。另一件,鄭堯文偶爾會跑進來亂,夢裡面他是竹科的一名工程師,他相信可以用程序突破軍方的虛擬布局,找到發送訊號的那棟大樓,但同事說,來不及了,軍方已經在消滅證據,不可能讓我們查到確切的位址。
鄭堯文說不可能,依據推算我方仍有時間可以突破,絕不能輕言放棄,鄭堯文身上穿著三島由紀夫創立的楯之會成員的制服,只差沒有把武士刀插在腰際,那樣感覺應該更帥,某種末代武士的氣魄。
夢裡還有相簿,是我們去的超能力學校所在地的小鎮,當地記者拍下的照片,拍照的記者已經確定失蹤,他所留下的照片似乎隱含著密碼,有三張照片是連貫在一起,它們是垂直拍下來的照片,一張是觀光果園的側拍圖,果樹很緊密的交織成網狀,但是中間這張,拍照的位置比較低,可以看見所謂的果園其實是軍方的情報交換站,空拍的話很難辨認清楚,至於最下方這張,則是果園底部的畫面,那些其實是軍方埋伏的中繼站,分布在小鎮各處,那個小鎮實際上人員進出是有管制的,如果有人把情報散出去那人的房子和家人就會被消失。
夢中的關鍵詞是一個專門培養特異功能孩童的超能力學校。一個鮮為人知的偏僻小鎮,一棟位於城市繁華區的商業大樓實際上是遊戲公司總部,我就在這三個地方像主題樂園一樣
不斷地重複劇情,把故事演到自己完全膩了的程度,但夢境就是無法結束,每次就在又來了的失望沮喪中,又重啟故事的開頭,我也只好努力配合的演下去。
最後是我的手機不知怎地在廚房掉了,一直在找我的手機,夢裡也知道手機也許並沒有遺失,我只是在夢裡瞎忙而已,但就是會擔心,好像深怕那支手機掉了,我就失去了和現實世界聯繫的方式,將永遠困在夢的國度裡面,甚至想拿別人的手機撥給自己,看看它會不會突然響起來,我就會在廚房的某個角落找到它。
很顯然的這反映了我心中的某種焦慮,而手機一直放在我的書桌上好端端充電中,證明我所有夢裡的疑慮都只是空虛一場。但夢裡面我自己到底是誰?為什麼要在夢裡執行任務?為什麼連續發現有不對勁的事卻無法從夢裡醒來?這些我就完全不明白,故事滿像電影情節的不是嗎?
那黑暗正把冷冰冰不見底的恐怖吹進我的體內。
醒來之後,我跟K說了這個夢,我想起來有點像《異次元駭客》這部電影混合了一些《X戰警》系列的內容,《異次元駭客》另外一個名字是十三階梯,有空可以上網搜尋線上看,我好像把這部電影和現實的科技發展混在一起,然後自己也融入進去成為故事裡其中一名角色。
這個世界有時候它是虛擬的,它有邊界甚至可以被關掉。如果你想要通往別的虛擬世界,其實只要透過程序下載就可以,並非每個人都能承受下載時轉換位能的龐大壓力,有些人進行轉換的過程中會大腦掛掉,身體會委由家屬簽字,捐給醫學機構重新下載靈魂來使用。
其實只是暫時的腦死,身體並沒有死,身體只是硬體設備,靈魂是可以自由運用的軟件,靈魂可以自由下載和上傳,可以儲存複製混合別人的靈魂。
靈魂複寫這個技術,在那個時代已經很成熟了,靈魂複寫專家在業界享有很高的地位,相當於國家科技發展部的尖端研發團隊,政府單位投入龐大的預算,每年為優秀的學者和名人延續他們的生命,過去我們會把身體以低溫冷藏的方式保存到醫學發達的未來解決他們身上不治之症的問題,或延緩衰老,但是科學進展到已經不需要這麼複製了,可以重新再找一個志願或捐贈的身體,來進行靈魂複寫的資訊移轉工程,就能讓原本的靈魂重新擁有青春的肉體,繼續存活在這個世界。
「靈魂複寫」是我正在撰寫的一部劇本。
文 / 銀色快手(Silverquick) 2018.08.15 AM 05:07
圖 / Flatliners 2017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