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聊心室—《女人碎片》
近來有一部蠻受注目的電影 #女人碎片 在Neflix上映。
這部主要圍繞著女性中幾個生命重要議題的片子,也成功讓女主角凡妮莎科比成功拿下威尼斯影展影后,甚至在接下來的奧斯卡影后也呼聲極高。
其實,我的Neflix片單自從生孩子之後消化極慢。但在朋友的推薦下,我用了一整天看完了兩個多小時的電影。
在我還沒開始看電影前前,我好像已經跟它產生了某種共鳴。
有人曾說,你在家帶孩子剛好可以看片追劇!
這樣的生活我曾經在產前也有如此美好的想像,但是我不知道其他的新手媽媽是否有此能耐,產後的我,要如此悠哉的狀態是少之又少,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我整個人散了」。
產後女人的身體,是骨肉分離的,這一點也不誇張。我們的恥骨為了生產自然分泌的鬆弛素讓韌帶鬆垮恥骨要分離,腹直肌早在孕中為了涵納日益長大的寶寶,硬生生地往兩側打開,還不說分娩當下的子宮收縮、胎盤娩出、陰道撕裂...
產後第0天,我印象深刻的是我剛生產完的那個晚上,沒休息幾小時,凌晨的哺乳室只有我跟另一位媽媽,我忍住疼痛,用手支撐在兩旁扶手屁股左右掂坐在專為產婦設計挖空的椅子上,忍住疼痛,坐下,一聲「啊嘶」,馬上接著說「沒關係」把我的新生兒從護理師手裡抱過來餵奶,哺餵母奶造成的子宮收縮,我意識到我眉頭因疼頭皺起。那刻,女人即使已成碎片卻顧不及自身,她為了手中的嬰兒硬湊成堆...我不會說這很偉大,這幾乎是每個母親都經歷過卻不喊苦的母性。
但,女人,如碎片一般,身體撕裂了、骨頭散了、時間被育兒的種種切碎了...我直覺,這不就是女人碎片?!
但有嬰孩能抱在手中的我,和片中需要經歷孩子出生後馬上死亡的她,我想,女人碎片在她,是幾近灰飛煙滅那樣的悲傷狀態而沒了自己吧?!
我在網路上看了一些影評,其中一則如此寫道:「凡妮莎柯比對於摯愛出走,毫無作為,雖然中間描述了夫妻關係的變質,但對比開場你儂我儂的化學效應,仍令人有頭重腳輕之感,稍嫌突兀與粗糙。」這跟我觀賞時有截然相反的觀點。
這也是我想寫下我觀點的緣由,#我想跟妳談談悲傷,這是一個 #母親喪子的悲傷。(在這裡不多贅述影片內容,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觀賞,但以下討論會爆雷,請小心的使用😉)
🤷悲傷通常怎麼表現?什麼叫「面對悲傷」?
我們來看電影裡一些經典對話
❓有做為=有面對?
母親:「你毫作為,你需要看心理醫生!你必須面對!」
瑪莎:「我已經在面對!!!」
母親:「我不認為你有!」
❓要有人為傷痛付出代價?
瑪莎(Martha)的媽媽希望瑪莎出庭對助產士提出控訴,「她(助產士)這麼無能,一定要讓她付出代價!」
但顯然,這不是瑪莎面對悲傷的做法。
❓性行為帶來的親密與連結?
正當西恩(Sean)的悲傷無所適從,想換個環境重新來過,與瑪莎討論之際,一陣性之慾襲來,他說:「我很想你。」(你覺得他想念誰?想什麼?」
但此時的瑪莎卻仍在產後不久惡露未停前,穿著紙尿褲,難為情地推遲著....
不難想見被打斷的西恩,情感締結的對象,開始向外發展...
❓時間能沖淡一切?
一個友人在聚會裡說:「時間會治癒一切。」(瑪莎無言以對)
自從寶寶突然死亡以後,看似沒有太多情緒、沒有太多作為的瑪莎,她正面對她的悲傷?我心中有答案,但讓我賣個關子,我想跟妳分享有關悲傷 。
關於悲傷
🔸每個人的悲傷反應都不同,即便是同一個家庭的不同成員,也都會有其個別化的悲傷反應。
🔸悲傷的反應不只有情感層面;但凡身體的、心理的、想法層面的、行為層面的反應,都是悲傷正常的現象。
🔸常見的悲傷反應可能會有感覺異常,
🔺憤怒,那源自於挫折及退縮。
🔺愧疚與自責,可能源自於非理性的責備自己的疏忽
🔺無助、孤獨
🔺麻木,是心靈面對百感交集的失落事件一種很正常的保護機制。
🔸失去孩子是嚴重的失落,父母雙方都會覺得失落,但他們的悲傷經驗可能會因為各自和孩子的關係、個人的因應型態而有不同。但這個差異可能會帶來 #婚姻的緊張
🔸孩子去世,嚴重的失落引發對親近和親密關係的渴望;也有人因為過度悲傷以至於對性生活沒有興趣。
看到這裡,你有答案了嗎?
🅰️答案就是,每個人都在經歷他的悲傷,也都在面對。
但個人的悲傷因應❌個別差異❌既有的關係議題,讓整個悲傷因應的過程更加複雜,使得片中的每個人都在自己的悲傷裡孤獨,曾想相互幫忙、相互取暖,但卻在巨大的悲傷中,擦身而過。
女人碎片,在影片的最後逐漸走向一個修復的歷程,這個歷程的起點,在一張母親和孩子的合照。那張合照,讓破碎有了黏合的可能、那張合照,讓喪子的母親有了最初的溫存以及永恆的念想、那張合照,證明了曾經每個人都在過程中努力了,那散發片蘋果香的孩子,確實曾安然甜蜜的擁用在懷裡。
這些美好,都是療癒的能量。就像在育兒之路上,孩子的成長、你和她親密的時光、那些灑落在日常的笑聲,都會讓女人碎片逐漸被拼回,就像被瑪莎領回細心照料後發芽的種子,有向前向上的力量。
你都是怎麼面對悲傷?你對片中悲傷有不同的理解嗎?都歡迎你留言或私訊哦!
#心理師的呢喃
#王映之諮商心理師
#喪子之慟
#悲傷療癒
#
喪子之慟 在 商業周刊(商周.com)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拜登就職》妻女車禍亡、兒癌逝...拜登揮別傷心,熬到78歲入主白宮】
美國民主黨籍的拜登就任總統後,新「第一家庭」也將入主白宮,包括一些家喻戶曉的成員、社群媒體新星,以及一些仍想維持低調的親友。英國「衛報」報導,除拜登本人之外,在拜登從政生涯投入最多的就是他的妻子吉兒.拜登。吉兒是個教育家,也是孩子眼中的「軍事母親」。
外界預期吉兒會打破傳統,維持擔任教授的工作,同時也會將自身理念灌注到教育政策當中。這相當罕見,對於這位擁有4個學位的第一夫人來說同樣難得。拜登家庭曾歷經許多令人心碎的悲劇。1972年,當拜登沉浸在首度當選參議員的喜悅不過幾天,就接到前任妻子娜伊莉雅和女兒娜歐蜜在車禍喪生的噩耗…⬇️⬇️⬇️
🍀 每天提供人生的成功方程式,就加入商周Telegram: https://bwnet.pse.is/T3YWB
喪子之慟 在 罕病歌手Seven-向麻煩say"YE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我沒有資格公審誰。
但一個患有思覺失調症十幾年的患者,他自己不知道自行停藥會有什麼樣的後果嗎?他為何出門需要帶水果刀?
癌症患者不就醫,糖尿病不就醫,罕病患者不就醫,只是傷了自己的健康,但是不會傷到別人。
患有思覺失調症的患者不就醫,
以至於發病傷人致死卻可以被判無罪,
情、理、法,我都不能認同。
假設我這樣一個視障朋友,出門隨身帶著水果刀,水果刀不慎傷人,我雖不是故意行兇,但是傷害已經造成,於情於理,我都有責任,也甘願受罰。
生病不就醫,病症發作會危及他人安全,病患及家屬都不該沒有責任。
不是該判他死刑,
而是他發病殺死人,一條寶貴生命因他而死,一個家庭因他而破碎,怎麼可能不需要為自己的行為受罰?
強制就醫五年,
出院後他依然可以不繼續服藥,
這樣的悲劇還會發生多少次呢?
我是身障者,但若我犯法一樣該受罰。這是我對這個判決不能認同的部分。
每個人都該為自己行為和選擇負責。
否則法律就不需要存在也無法信服於人。
支持司法改革,陪審團制度讓審判周全。
******************************
看到留言有些感觸,這篇文章不是要將精神病患者通通判死刑,而是在判決書上有寫:「被告自99年12月21日起至106年2月3日止,陸續前往奇美醫院精神科門診,經醫生診斷被告罹有思覺失調乙節……看了10年,醫生說是被害妄想症,後來2、3年,我就沒再去看、吃藥,有吃藥的話,會比較放鬆,不會覺得草木皆兵……被告吃精神病的藥,已經10年了,但已停藥2年多,他於5或10年前失蹤,期間都失聯......感覺當下精神不正常,已經不信任任何人」。
可見他知道吃藥他心神會安定,但他不吃藥.不論他為什麼理由不回診不吃藥,重點是他不是第一次發丙的患者.
而他不吃藥是事實,導致被害妄想症發病的下場卻讓一位為了保護火車上無辜人民性命安全盡忠職守的警察賠上年輕而寶貴的生命.而被告可以因當時精神上無法有正常的辨識能力而被判殺人無罪.(但案發前他懷疑女兒要謀取他的保險金所以去了兩間派出所報案、坐高鐵會買票、他知道沒買票不能坐火車....這些都是有辨識能力的表現)如果他籌出五十萬他可以立刻交保不必強制就醫,繼續帶刀四處威脅他人生命安全。這合理嗎?
如果今天李承翰警官不去搶那把刀,死命壓制兇嫌導致失血過多肚破腸流而死.因為一個精神病患不履行就醫的義務,當下可能造成的死傷或許不只有李警官一人.法官大人您想過這樣的後果嗎?
今天,我們教育一個智能不足的孩子,
雖然他心智不全,但我們仍然要教導他,不可以隨便觸碰別人的身體,
不可以沒有付錢看到食物就拿起來吃,
因為這些行為會傷害別人,也會觸法.
如果患有精神思覺症的患者可以不在法律的規範下生活,
以後當有人報警有精神疾病患者攻擊民眾時,
我們憑什麼要求警察必須為了保護我們而冒著即使執勤送命也不會得到一個公平的審判這樣的可能性呢?
我還是要強調,鄭姓兇嫌不是應該判死罪,
但他的行為已經致人於死,且死的是為了保護其他人民生命而犧牲自己的員警,怎麼可以判無罪?
我是罕病患者,從小我媽總是說,妳不用工作,家人會照顧妳一輩子.
但我從來沒有一點這樣的念頭.
我十六歲就去打工,努力想靠自己活下去.
即使現在因疫情陷入沒有工作收入狀態,我也不能說因為我很可憐缺錢,所以我就可以去偷去搶嗎?
過去我有憂鬱症,我不能說我憂鬱症發作去殺貓殺狗就是理所當然.
不論傷害他人的理由為何?別人因你而死是事實.
不論有沒有生病,都一樣活在平等的法律之下.
都應該被保護.做錯事也一樣應該受罰.
可以考量他生病而減輕刑罰,但判無罪我覺得完全沒有顧念受害者家屬喪子之慟和對社會大眾的傷害有多大.
我的好友是精神科護理師,常常被發病的患者拳打腳踼.
堅守崗位的警員和護理人員,受到這樣的傷害,那不他們應該或活該.
如果一味只保護精神病患者的感受立場,那誰還願意去照顧這些病患呢?
法官做這樣的判決,不是在保謢精神病患者,不是患有思覺失調症的患者都有攻擊性,判無罪卻會加深社會大眾對精神病患更加的恐懼和排斥,
因為他們殺人放火都不用負責??
只要知道左鄰右舍有精神病患者我們最好趕快搬家以確保全家生命安全?
我們要的只是一個合情合理的判決.
不該有任何人因為他人的行為白白而死.
https://news.ltn.com.tw/news/society/breakingnews/3152213
喪子之慟 在 喪子之痛 的推薦與評價
孩子離世4年多...很多朋友問我還痛嗎... 不用等我回答他,我的眼淚直掉落.... 我想我是一個永遠走不出傷痛的母親.. .每當想起寶貝心中揪起來的痛是無法用言語形容的. ... <看更多>
喪子之慟 在 [心情] 喪子之痛- 看板funeral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主角不是我 是我媽媽
我弟在90年他15歲的時候因為一場意外過世了
在教室裡被冷氣電擊 真是不可思議....
四年過去了
我弟的房間和他那天出門前一模一樣
家裡的電視櫃多了他的遺照
去年我媽不顧家人的反對退休了
在台南讀書的我也只是從電話中聽我媽說
她退休以後每天都有去學英文 電腦 每天吃完飯都跟我爸去散步
還不錯嘛 好像慢慢從弟弟的事走出來了 (我自己這樣想...)
升碩二的暑假 我幾乎都待在台北
滿長一段時間沒有連續在家裡那麼久了
我媽那時候大概退休完半年 又剛好更年期
每天看她不是頭暈腰痛就腿痠 每天都在琢磨自己血壓會不會太高
有一天晚上大概就差不多現在這時候
她說她睡不著 躺下頭就暈 血壓也高 我跟我爸就陪她去台大急診了
醫生一看她的症狀就說可能是恐慌症
叫我們帶她去看精神科
其實事情發生的頭一兩年我爸媽就有去看過
不過他們說醫生就叫他們一直說 邊說就邊哭 哭完醫生就開藥
她覺得根本沒用 她也知道還是要靠自己走出來
可是這次症狀更嚴重了 所以我們就又陪她去看精神科了
一開始醫生當然是問她最近生活有沒有什麼壓力啊
(我跟我爸在旁邊都很清楚一定是因為我弟的事)
聊一兩句就說到我弟的事了
我媽本來就是很小心 中規中舉的人
從我弟出事以後她就很怕再失去我們家任何人
可是她平常又不想給我們壓力
所以她就忍著
每天想到我弟的時候 她就告訴自己不能想了要不然會變神經病
可是不想他 我媽又覺得好像對不起我弟 不能把他忘了
連哭她都不敢大哭 怕太激動會中風
我在旁邊聽的又難過又真不知道該怎麼幫我媽
因為她從小生活的環境到工作都還滿順利的
我弟的事真的是她唯一也是最大的打擊
這個寒假回來
她晚上吃完精神科的藥大概十點就量血壓上床睡覺
睡不著 起來量血壓 吃降血壓藥 安眠藥 睡覺
每天幾乎都是這樣的步驟
看了半年精神科 我也不覺得她的個性 想法有什麼改變
就算有也是她強迫自己這樣做 因為她很擔心自己的身體
剛過完年 和親戚的聚會不管在熱鬧
心裡總是覺得少了點什麼
表姊表弟們會這樣想嗎 應該是不會
因為他是只是你們的表弟
我想這種感覺爸媽應該更強烈
今天11月就滿五年了
爸媽要多久才能想開點呢
難道真的要到抱孫子嗎(他們一直叫我早點結婚..- -")
ps1 文筆不好 沒辦法把媽媽心中的痛形容出來 和題目好像不太有關係 抱歉
ps2 這篇文章打完我自己都覺得應該拆成兩半 一半放在樓上的精神疾病
不過想睡了 ^^"
--
喂~~~
好歹我也是史蒂芬‧周的老朋友...給我個面子嘛~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1.11.178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