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早期的創傷或慢性壓力會阻斷神經發展。
其後果是至成年時,我們有時無法做出最好的決定,例如飲食選擇、同居對象、是否吸菸等,而這些行為會提高罹患糖尿病、心臟病、癌症等各種疾病的機率。我們通常把這類疾病稱為生活型態病,因為其病因和生活方式息息相關。
壓力和創傷可能改變DNA,使身體更容易患病,而這種基因甚至可能遺傳給下一代。我們已經知道,有害的壓力可能改變身體的化學與生物狀態,影響直達細胞。
摘錄自《#哈佛醫師教你喚醒自癒力》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晚安:
昨天的贈書直播沒提到疾病與「自我認同」的關係,我感覺很可惜,今天下午特別請出版社授權相關文章,想做文字上的補充。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466001611099283
下面有兩篇摘文,這兩篇摘文從大腦神經的角度,來談「自我」。要花一點時間看,透過閱讀這篇還有接下來的系列文章,可以幫助我們知道,我們平常在版面上所談到的,看似很抽象飄渺的說法,可以找到甚麼樣的依據。
我先從我們所熟悉的童年嫌惡經驗來複習,童年經驗影響我們的自我認同甚巨,這是我們都清楚的。而童年經驗到底如何導致疾病,從下面文章的分析,我們就能有個具體的邏輯。
祝願您,有空能在心理上回到童年,看見我們對自己的信念與認同,如何形塑成我們現在的樣子!
... ... ... ... ... ... ... ... ... ... ... ... ... ... ...
【文/ 傑佛瑞.雷迪格】
人生故事的重要性
我形容自癒現象是醫學界還沒有打開的黑盒子。商用飛機上的黑盒子會記錄飛行途中的資料並儲存下來,假如飛機失事墜毀,調查人員可以從黑盒子中汲取重要資訊,釐清事故原因。
我們每個人心中也都有一個黑盒子,記錄一生中所發生的大小事。我指的特別是記憶、過去的情緒、銘刻在心靈與細胞上的古老創傷與失落、根深蒂固的壓力與焦慮,這無法透過幾分鐘的靜坐或改變生活環境而消除,像安全毯一樣被我們緊緊握住的悲傷與嫌隙;對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身分、能力、應得或不應得的事物,在人格形成期逐漸確立。就像醫學界不願開啟自癒的黑盒子,我們多數人也對自己心中的黑盒子避而不談,不曾檢視這些關於自己、他人、世界的潛意識信念。
我這裡所談的黑盒子不只是譬喻,而是真有這種東西,比較科學的名稱是預設模式網絡(default mode network,簡稱DMN)。基本上,DMN包含大腦幾個鬆散相關的部位,包括大腦深處較古老的結構以及大腦皮層較新的部分,當你進行特定類型的思考時,這些部位會啟動,或是亮起來。之所以說「亮起來」,因為這就是透過功能性磁振造影所看到的模樣,大腦原本呈現銀灰色,而啟動的部位會像營火中餘燄未盡的木塊一樣閃現火光。
什麼事情會點亮DMN呢?做白日夢、想著自己和他人、在社群媒體上被點「讚」、想起過去所發生的事、想像未來可能發生的事、自省、察覺到自己的情緒的時候。基本上,當你沒有想著外在世界的事物,而是關注內心,進入較為自省的狀態時,DMN最為活躍。DMN渴望敘述,透過連結過去、現在以及我們認知中未來可能發生的事來協助我們譜寫關於自己的故事。
我們以自己獨有的方式來解讀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並根據自己的認知來「記錄」這些事件。我們常一再想起重要的事(尤其是負面或感受強烈的經驗),當我們腦中回想起這些事件時,我們就以同樣的模式一再啟動DMN,生成神經路徑,其上的「溝槽」會隨時間加深。你小時候在學校是否曾在書桌上寫字?我記得書桌原本是平滑的米色木頭,我在上面寫字時,鉛筆滑過光滑的桌面。不過一次又一次描著同樣的字跡之後,書桌上的凹痕愈變愈深、難以移除。不用多久,我就只能沿著原本的凹痕寫字,描著不斷加深加黑的線條。當你一再回想創傷、壓力、記憶、悲傷等各種關於自己的信念時,大腦的DMN也會發生同樣的情況。
DMN是神經科學領域中相對新穎的概念,因此醫界對於這個虛無縹緲又極為重要的腦部系統到底包括哪些部位還沒有明確的共識。不過醫界一般認為DMN應該包含前額葉皮質(負責計畫、決策、調節行為的中心)、扣帶皮質(屬於大腦邊緣系統,負責情緒與記憶的形成)以及下部頂葉皮質(負責解讀成形的情緒並處理語言與感官資訊),這些部位共同造就了旁觀者眼中的「你的個性」,或是你自己眼中的「我」。神經科學家為DMN取了個暱稱:我網絡(me network),這是自我在神經生物學方面的根基;這些部位造就你的本性。
這裡我得暫停一下,我要說明的是,你的本性不全來自DMN,構成身分認同的因素不只有DMN,單一神經網絡無法表現一個人的全部。特別是在徹底療癒方面,身分認同遠不僅止於此,但DMN仍是很重要的一個起點,這是「你之所以成為你」的建築藍圖,你的生命、身分認同、自我意識、處事方法都是根據這份藍圖所建造。
那如果你的自我意識(也就是你的身分認同藍圖)是構築在負面、有害、受限的想法之上,那會是什麼情況?自己加諸己身的負面或限制信念會對大腦化學、對體內的壓力循環或戰或逃狀態、對生物系統、對細胞、對你的患病機率、治療能力造成什麼影響?你的黑盒子中是否有東西阻礙你治療,甚至提高你的患病機率?
……
你的黑盒子裡有什麼?
一九八五年,一位研究人員的口誤開啟一項研究,後來進而改變了現代醫學的景貌。文森.費利帝(Vincent Felitti)是加州聖地牙哥凱薩醫療機構(Kaiser Permanente)預防醫學部門的主任,他想知道為什麼患者一直退出他的減重門診。減重門診是預防醫學部門很成功的一項舉措,不過奇怪的是,這裡的中輟率高達百分之五十。參與者一開始的減重過程都很順利,穩定朝預設的減重目標邁進,不過之後卻經常突然退出,再也不來門診。到底為什麼患者總在即將實現目標時紛紛退出?
減重門診曾有一位模範患者,她在一年內減去三百磅(約一百三十六公斤),之後卻突然退出減重計畫,費利帝醫師看著預先寫下的訪談問題訪問她,卻出現口誤。費利帝醫師問(或以為自己是這麼問):「你幾歲開始有性行為?」患者回答:「四十磅(約十八公斤)的時候。」費利帝醫師對回答感到疑惑,於是又問了一遍,患者還是給出同樣的答案,然後突然放聲大哭。
費利帝醫師突然明白,他把兩個問題合併成一個句子了,他原本是要問患者開始有性行為的年紀,卻問成「體重多重的時候開始有性行為?」而患者脫口而出的答案,則透露出在別的情況中可能永遠無法說出口的真相:她小時候遭到性侵,第一次性經驗是在四歲的時候和家庭成員發生的。
這是一個真相大白的時刻。之後費利帝醫師調整訪談問題,擴大訪問範圍,很快就發現患者成功減重,正是他們退出減重門診的原因。有一位女性在短短三週內復胖近四十磅,因為有一位同事稱讚她的外表,邀她出去約會,她說:「過胖讓我受到忽視,而我需要的就是被視而不見。」因為她也曾有受虐的經歷。
由於口誤,費利帝醫師意外發現治療患者的祕訣。童年遭受性侵與肥胖之間的關聯相當深遠,而且後來發現其實也相當普遍。由於小時候經歷過創傷,這些人可說是把增胖當成生存策略。因此,醫師為患者擬定減重策略時不能只著眼於現在;這些患者必須回到自己的童年,治療當時的創傷,這樣才能減掉體重並維持不復胖,真正獲得健康。費利帝醫師與傑出流行病學家理察.安達(Richard Anda)合作規劃一項大型的縱貫研究,擴大調查童年創傷與現在健康狀況的關聯,他們發現問題遠超過性侵與肥胖,遠遠超過。
費利帝和安達醫師區分出十種童年壓力與創傷類形,他們稱之為童年不良經驗(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簡稱ACE)。他們在兩年期間內檢視一萬七千名研究受試者,研究方法包括身體檢查與訪問受試者的過去與童年經驗。他們發現童年創傷經歷與眾多疾病類型間都存在顯著關聯。虐待及忽視、喪親、目睹家暴、與精神病患者或藥物依賴者同住,或即便只是情緒忽視所帶來的持續、少量慢性壓力,這些種種經驗都是肥胖、糖尿病、癌症、心臟病等各類疾病的重要預測指標。或者,從端粒研究者布雷克本和艾波的角度來看,這會縮短你的健康年限。
那這些過去經驗到底是如何轉化為成年的疾病?
乍看之下,ACE研究結果顯示的是,童年早期的創傷與壓力容易培養出致病的行為。比方說,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的說明,ACE與疾病之間的關聯是:生命早期的創傷或慢性壓力會阻斷神經發展。其後果是至成年時,我們有時無法做出最好的決定,例如飲食選擇、同居對象、是否吸菸等,而這些行為會提高罹患糖尿病、心臟病、癌症等各種疾病的機率。我們通常把這類疾病稱為生活型態病,因為其病因和生活方式息息相關。我們許多選擇與習慣的根源可能來自童年時期的經驗,這是一項大發現,而現在醫界終於開始據此改變檢查與治療疾病的方式。我之所以說「終於」,是因為這些變化早該出現了。
費利帝和安達醫師於一九九八年首次發表研究結果,而國內所有醫師早在當時就該正視這項結果,重新評估自己行醫的方式,但多數人根本不屑一顧、置之不理。他們說:相關性不等於因果關係;他們認為童年創傷與成人時期患病只是巧合,因此不願接受研究結果。不過ACE研究的設計相當精良、一絲不苟,而且發布之後陸續獲得其他研究的印證,因此我懷疑醫界起初不願採納的真正原因是:這個問題太過龐大,假如我們認同ACE研究的結果,就必須徹底改變醫療方式,思考如何改造整個醫療業的基礎體系,這項工作規模龐大,令人不知該從何著手。
文森.費利帝描述這項開創性研究所受到的負面反應時說:「沒有人想要知道這件事,可是這是確實存在的。」
你看到CDC所闡釋的關聯途徑(童年經驗、神經發展受阻、危害健康的行為)後,很容易想說:喔,我沒有ACE的問題,因為我沒有那些不良行為。也許你做過ACE測驗,發現自己符合一或兩項描述,但你現在的習慣很健康。這樣很棒,不論是完全靠自己或生命中有他人的協助,這代表你成功培養適應力或應對策略,但不幸的是,這不代表ACE對你毫無影響。不健康的行為只能解釋半數與ACE相關的疾病,那另外一半的原因是什麼?壓力和創傷可能改變DNA,使身體更容易患病,而這種基因甚至可能遺傳給下一代。我們已經知道,有害的壓力可能改變身體的化學與生物狀態,影響直達細胞。ACE不僅會培養出致病行為,甚至會直接帶來疾病。
那如果你做了ACE測驗後發現自己不符合任一項描述?這也是一大好消息,但仍然不代表過去壓力、創傷、悲傷等經驗並沒有刻入DMN中,不代表你目前的健康狀態或治療能力完全未受影響。ACE研究證實有十種創傷會影響健康,導致疾病,但不代表其他類型的創傷不會造成影響,只能說我們還沒加以研究。
我研究自癒到這個階段,我知道我不能只看已獲得科學充分證實的證據。ACE研究著重於童年經驗,並證明這些經驗會影響健康。不過就某方面來看,ACE研究只是初步的工具,只是起點,無法完全囊括過去經驗對目前身分認同與健康狀態影響的全部面向。我不禁想知道,那其他從未有人研究過的經驗呢?ACE研究沒有含括的經驗呢?像是生命早期我們所接收到關於自己的概念、關於自己值得(或不值得)擁有什麼、關於自己有哪些不是或過錯?關於悲傷和心碎、關於心中對曾傷害自己的人所放不下的怨恨?這些經驗又會如何影響我們?我們對這些經驗的感知和解讀埋藏在體內,長達數月、數年、甚至數十年,這對我們有什麼影響?這會如何形塑我們的DMN,影響我們對自己的認知與定義?
我第一次讀到ACE研究的時候,我覺得自己的未來一片黯淡。如果你的黑盒子中裝了一些晦暗的過去,後來得知防止這些經驗內化,扭轉神經發展與生理發展的最好方式是早期療癒,那你大概感到毫無希望。我知道我自己就是這樣。我在心中回想自己的童年與青少年時光,想起這些很可能使我罹患各種疾病的經驗以及多年累積的有害壓力。我做ACE測驗的時候,我發現我符合其中七項描述。
七項。
看到這樣的結果,很難不覺得自己注定疾病纏身。我那時才發現,我的父母都會對小孩的身心施虐,我們每天的生活都像是戰場,我和弟弟都會被打。父母以宗教之名逼我們過著匱乏的生活,母親要求我吃下腐壞的食物、發酸的牛奶,製造各種極端情境,藉此展現她能全面掌控我的身、心、靈。我認為她也承受著未曾妥善處理的失落經驗,也許因為如此,她和我(她最大的兒子)的關係特別惡劣。她曾說我們之間的問題始於我兩歲的時候,她週末出門返家後呼喚我時,我沒有回應她。她放不下這件事,因此我們的關係從未獲得修復。隨著我逐漸長大,她試圖灌輸我,我內心有某種劣根性。她差點成功了。很久以後,在我脫離原生家庭後才知道,如果當時有人了解我們家是什麼情況,社會機構一定會把我和弟弟妹妹帶走安置。
回想起來,我發現我是手足中受害最深的一個,不過他們現在也都罹患各種慢性疾病。研究本書中提到的這些顯著康復者,是改變我自己生命軌跡的一大重要因素,尋求治癒心靈的正道一直是非常貼近我內心的一趟旅程。對我來說,放下童年創傷,確保自己的身體沒有陷於慢性戰或逃的循環中,同時也能脫離原來的DMN。
新的經驗是塑造新DMN的一種方式,當你脫離每日例行公事,創造新的經驗,大腦就能脫離DMN,跳出預設的行為模式,這對改變思考模式並促進健康來說都是一大良機。脫離DMN後,你就有機會創造新的神經路徑,隨著時間一再強化,之後就能覆蓋掉現存的路徑。
DMN全名預設模式網絡,聽起來雖然很機械化,不過比起我們過去常說的自我(ego),其實是更為精準的說法。自我在大眾文化中的定義很不明確,不過基本上指的就是個人的身分認同或自我意識:我們如何整合無意識與有意識的自我、協調高等與低等衝動、判斷生命中真相的方法。不過我們提到自我時,常認為這是固定或永久的,但其實身分認同不是固定不變的。而預設模式網絡這個詞的優點在於能準確表現出,身分認同其實可說是神經突觸與路徑的一種功能,可以加以編輯或重新設定,就像地圖也可以隨著地貌的改變修改或重新畫定。
.
《#哈佛醫師教你喚醒自癒力》
為什麼有些人的病自己會好,其他人卻不行?哈佛醫院權威逾15年研究,解開啟動人體自癒力的4大關鍵,癌症、心臟病、糖尿病、憂鬱症……都可以不「藥」而癒!
博客來|https://reurl.cc/v1YQAe
金石堂|https://reurl.cc/4mKLOv
誠品|https://reurl.cc/Xk1Ab0
讀冊|https://reurl.cc/VXAYvY
皇冠文化集團
https://www.facebook.com/crownbook
.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單一事故定義」的推薦目錄:
- 關於單一事故定義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單一事故定義 在 說說能源 Talk That Energ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單一事故定義 在 康Sir的編輯七力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單一事故定義 在 單一事故定義、駕駛人傷害險自摔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評價
- 關於單一事故定義 在 單一事故定義、駕駛人傷害險自摔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評價
- 關於單一事故定義 在 【駕駛人傷害保險】:如果你或家人經常騎車或開車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單一事故定義 在 單一事故駕駛人傷害險機車是什麼的推薦與評價,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單一事故定義 在 【單一事故駕駛人傷害險ptt】Re:[心得]駕駛人傷害險 - 健康跟著走 的評價
單一事故定義 在 說說能源 Talk That Energ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備轉容量率做假是真的嗎?】
#數字可能沒問題但須清楚揭露 #了解備轉容量
近期有些聲音指向台電的綠燈是假的,備轉容量是假的!而究竟台電的備轉容量有沒有作假?先講結論,沒作假,畢竟行之有年,公務人員也不會拿自己生命開玩笑。然而名詞定義與呈現上,仍與國際間有諸多差異。
▋台電的備轉容量
備轉容量,顧名思義,備好運轉的發電容量,用以應變電網負載變化、電力負載預估錯誤或突發事故。
台電定義的備轉容量為:
備轉容量=系統運轉淨尖峰能力-系統瞬時尖峰負載(瞬間值)
台電會依造每天尖峰能力不同(機組排休、天候條件以及燃料供應狀況),扣除當天尖峰負載得出其備轉容量,而備轉容量率就是將備轉容量再除上尖峰負載。台電定義出10%以上為供電穩定,6%以下則有缺電危機。
這樣比率的定義其實有相當問題存在
1⃣我們無法確定那些機組是備轉
2⃣不同季節時間下的電網(備轉)需求不一,有量的需求,也有比例的需求
因此,當我們看到國外備轉容量在定義上,鮮少會去計算幾%,幾乎都是針對當下電網條件,去計算所需的備轉容量,同時,因為國外電力市場自由化緣故,備轉容量已經被視為電力輔助服務(Axillary Service)的一環,並有專屬的競標市場。
–
▋國外備轉容量率定義
台電的發電參數設定與設備幾乎都參考美國,因此我們便先以北美電力可靠度組織(NERC) 的相關規範(Reliability Guideline, Operating Reserve Management – Version 2, 2017)做備轉容量的講解,於規範中提及的備轉容量就有三種,分別為:
1⃣調節備轉(Regulating Reserve):用以即時平衡電力負載變動、負載預測錯誤以及再生能源預測錯誤之備轉容量。調節備轉容量通常為尖峰負載的2-3%,由過去電網負載預測失誤之平均,但伴隨再生能源的增加,仍須加上其預估錯誤的部分,以致需準備更多調節備轉。
2⃣緊急事故備轉(Contingency Reserve) : 用以電網發生重大事故時,緊急上場救援補上的發電容量,通常包含10分鐘備轉(10-Minute Spinning Reserve),與30分鐘備轉 (30-Minute Spinning Reserve)。10分鐘備轉須能在短時間內替代電網中最大單一緊急事故(Most Severe Single Contingency, MSSC),因此其容量至少得滿足該緊急事故的損失,以台灣為例就是一部核二機組跳機,或它的聯外輸電網絡損壞,導致頓時喪失將近1GW的事件。而30分鐘備轉通常被定義為1.5-2倍的MSSC,用於10分鐘備轉失效後補上的備轉。
因此整體來說,緊急事故備轉大約為2-3倍的MSSC,以台灣為例就是將近2-3GW,相當於5-8%的夏季尖峰用電。但此處的定義明確,並非幾%,會因為電網即時運作狀況有別,例如冬季時就相當於7-11%。
3⃣頻率響應備轉(Frequency Responsive Reserve):用以維持電網頻率或電網慣性的備轉容量。通常是運轉在線的機組就要提供這樣的服務。其需求視該電網系統中的併網頻率響應準則(Interconnection Frequency Response Obligation, IFRO)以及最大頻率變化(Maximum delta frequency, MDF)而定,以美國電網的平均而言,這樣的需求約略為尖峰負載的1%
除此之外,美國部分地區也有所謂快升備轉(Ramping Reserve)來提供電網快速彈性調度的服務,依據其電網需求而定,目前再生能源相當多的加州電網(CAISO)以及美國中部電網(MISO)有推動這類服務。而上述三種備轉容量調節備轉、緊急事故備轉與頻率響應備轉也可見於歐洲電網(ENTSO-E),概念大同小異,但會換個名字,例如它的緊急事故備轉包含初級以及次級備轉,英國電網中則是以STOR(短期備轉)作為緊急事故備轉與調節備轉。
–
▋所以到底備轉夠不夠啦
我想大家到這邊會有個疑問,那到底要幾%才夠?前面已經說了,台電以幾%去定義備轉是有問題存在的。但若以美國系統而言,將前述三種功能備轉相加後得出,10處電力市場中,有4區的備轉容量需求相較於它的尖峰用電量小於6%,有兩處介於6-10%之間,有4處大於10%。
我倒也沒想要對台電做甚麼質疑,但以同樣的標準計算,#台電所需的最低備轉容量率可能為 8-12%。以目前台電所提供的數據,10%的備轉容量率就稱作供電穩定或足夠來說,似乎有必要做更多說明,而台電計算最大供電能力的細節,能否更公開透明也是讓人期待之處。
目前台電揭露備轉容量率的方式也明顯不合乎國際趨勢,但可能與電力市場尚未開放有關,前些日子中有些台電修改備轉容量率標準的新聞,例如10%中須包含一部份的熱備轉以及一部份的冷備轉,其實是合理且符合備轉容量服務精神的,但一樣,這樣的備轉容量定義是否能夠合乎上述簡介中備轉容量的幾種功能,我想都應該清楚且即時的說明。關於呈現的方式,若能比造加州電力調度局CAISO,清楚呈現當天預估的負載,及時供電能力以及再生能源等,都可以幫助消費者更清楚。
另外,有些人認為台電將備轉容量率的計算納入再生能源感到納悶,直觀認為備轉容量應當接受調度,再生能源不該計入備轉。這樣的說法對也不對,同樣於國外的電力市場中,再生能源發電業者,只要能確保其再生能源能在特定時間發出一定電量,例如光電能於中午時分派上用場,其再生能源電廠便能參與備轉容量市場競標。(但以調節功能為主)
而日益增加的再生能源發電是否導致備轉容量需求增加?此題目也須針對三種備轉分別探討,大家可以先想想,日後再慢慢說。
單一事故定義 在 康Sir的編輯七力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地方誌】三帖
**
》歸鄉與生根──
鄉土召喚人心。走過五、六年級離鄉進城追求事業人生的經濟躍動期,二○一○年代,七、八年級生魚貫地走上了返鄉的歸途。
民宿業者回來了、有機農夫回來了、生態運動家回來了、文史工作者回來了、文創小作坊回來了;終於,二○一五年左右,出版人也回來了。
出版市道低迷、城市人情疏離,返鄉創業,對編輯人也就成了一股難以抵抗的誘惑。近年,台灣地方誌的興起,正呈現了一個較不為人注意的媒體世界。
》用故事建構地方──
「一個地方,要用自己的故事來定義自已。」這是一個美國廣播人的心得,我想對台灣「地方誌」的編輯們也同樣受用吧。
獨立電台記者兼製作人艾利森(Jay Allison),二○○一年在美國麻薩諸塞州建立一個覆蓋鱈魚角(Cape Cod)、瑪莎葡萄園島(Martha’s Vineyard)和南塔基特(Nantucket)的廣播網。
「我希望這個廣播具有海角和島嶼的特性,和其他任何地方都不一樣。」艾利森一開始就定位了品牌的特質。而這也是所有「地方誌」編輯應該反覆自問的問題:「我希望這個刊物具有怎樣的地方風格?」
廣播和「地方誌」一樣,閱聽者十分獨特、分眾,因此,媒介就要有更強烈的風格特色。「我是什麼」(守住邊界內的定位)與「我不是什麼」(抵抗邊界外的誘惑),是同等重要的。
更重要的是,廣播和「地方誌」一樣,媒介與閱聽者的交流是十分私密的。廣播的主持人不會喋喋不休,他讓聽眾打電話進來分享他的故事、他的心情;讓守在電台另一端的其它聽眾,感受到「同類的共鳴」。
媒介要能適度放下「編輯的自我中心」,讓媒介成為媒介;確切地說,媒介只是一個營造特色獨具的社群交流平台而已。
台灣「地方誌」的編輯,也許應該更多地放下自我,不要急於主張、不要急於倡議,想想:我們應該找誰談談?誰是社區的文化人?誰是業餘歷史學家?誰是講故事的高手?
多講故事;故事既能發現地方,更能建構地方。
其實,發現地方,也就建構了地方。它自然會在跨越邊界的同時,形成獨特的自我。我想,這應該是「地方誌」的使命吧!
》商品化與獨立精神
台灣的地方誌還在草創階段,相較於先行的日本同業已有較成熟商業特性,台灣地方誌依然有著濃厚的文化與社會運動性格。
當然,文化與社會運動性格並沒什麼不好,問題只是,過度單一的地方誌,無法呈現地方精神的多樣性;更現實的是,沒有適當的商業模式,讓雜誌無法長期深耕,往往兩年不到就瀕臨財務困難。
「商品化」並不是地方誌的唯一出路,但卻值得探討。
「享受更多北海道樂趣的概念型郵購雜誌」,北海道的《Slow》雜誌,封面文字直接宣示品牌定位。雜誌內頁甚至附有訂購單,販售的產品從手作包包、傢俱、美食,到農漁產,北海道各地名產應有盡有。
「雖然《Slow》某種程度上具有精美型錄的功能,但絲毫無損閱讀的樂趣,無論是企劃主題、圖文還有美編的表現都在水準之上,可以看出編輯團隊致力於推廣北海道物產、文化以及對土地的關懷。」
「商品化」並不盡然就不能張揚媒體的想法與理念,也並不盡然就會喪失媒體的獨立精神。
「我們會繼續發行雜誌,還希望能出幾本好書。如果說雜誌是訊息的傳遞,那麼書本就肩負了教育的功能。我指的教育,並非單方面要教人家什麼大道理,而是希望我們發行的東西,能喚起更多年輕人改變家鄉或人生的動力。」攝影師出身的《Slow》創辦人高原淳說。
(圖:龜山不是島)
**
《編輯七力》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25894?loc=P_0005_012
單一事故定義 在 單一事故定義、駕駛人傷害險自摔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推薦與評價
在單一事故定義這個討論中,有超過5篇Ptt貼文,作者pchunters也提到太魯閣號事故「用生命剎車鳴笛」 台鐵江沛峰入祀忠烈祠2022/03/29 11:32 〔記者林欣漢/新北報導〕 ... ... <看更多>
單一事故定義 在 【駕駛人傷害保險】:如果你或家人經常騎車或開車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2)「強制險」若駕駛發生單一交通事故,是沒有辦法理賠的。例如自己摔車,撞電線桿,開進水溝,滑落山崖,撞安全島等,沒 ... ... <看更多>
單一事故定義 在 單一事故定義、駕駛人傷害險自摔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推薦與評價
在單一事故定義這個討論中,有超過5篇Ptt貼文,作者pchunters也提到太魯閣號事故「用生命剎車鳴笛」 台鐵江沛峰入祀忠烈祠2022/03/29 11:32 〔記者林欣漢/新北報導〕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