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庭裡的小情侶]
21歲的女生,像時下年青人一樣,說話時有懶音。她作供時,坐在法官席上的梁嘉琪裁判官,也忍不住請女生再宣誓多一次,說聽不清楚她的話。少女姓氏為「曾」,在她口中讀成「真」;「講」字說成「趕」;「光」讀成「乾」,但語氣稚嫩又有一種可愛。
但這一次,她要面對的不是學校的口語考試,而是控辯雙方大狀的詰問,年少的她是被告,在兩個月前的5月12日下午,選擇坐上證人欄。
她把自己,和男朋友的前途,都押在這個下午。
***
女孩用黑色橡皮圈束了長長的馬尾,她身穿白恤衫,配黑短裙和西裝褸,西裝褸過大,手袖掩蓋了她半只手掌,左手食指和中指戴了幼身閃爍銀色戒指。她的腿沒穿絲袜,踏着一對款式有點笨拙的圓頭黑色矮跟皮鞋。明顯,女孩平日不穿慣正式西服。
證人椅子是一張帶輪的辦公室座椅,她一邊回答律師提問,一邊忍不住左右扭動椅子,激動時用腳踢坐椅的輪,沒法子坐定。
案情本來甚簡單。在2019年10月4日蒙面法推行的晚上,警員在黃大仙截查了一對小情侶,從女生的背包搜到一支雷射筆。
然而,被提堂到法庭受審,被控告「在公眾地方管有攻擊性武器」罪名的人不只她一個,還有和她同行的男友。
原來當晚兩人曾交換背囊揹。在法庭上,女生稱包裡的雷射筆,是男友擁有的。她說,是她提議交換背囊,因為男友曾表示自己帶着雷射筆在身,「有點擔心」,她主動建議這樣做。
一支小小雷射筆(此案還有一支電筒),把一對小情侶變成了同案被告。
「赴湯蹈火」暴動案主角,被拘捕後更由情侶變成夫妻;但亦有情侶在運動後感情生變。但在法庭上,把私密關係放在公眾眼底下被檢視,再由法官決定誰有罪的案情,則較為罕見。
女孩不住說:「想保護男朋友,所以……」。她把不是自己的雷射筆袋子揹着,也情急地在警署裡簽了和事實不相符的口供。
大部份反修例運動相關案件,被告都選擇不自辯。自辯把自己曝露在法庭之上,任由控方及法官提問,有時未必為被告帶來好處,弊處亦不少,有律師形容被告自辯猶如「走鋼線」,是一場輸贏未知,卻心理負荷極大的賭博。
代表女孩的辯方大律師梁浩朗,先向女孩提問。女孩解釋,當晚約了男友(亦即第一被告)去行街,從慈雲山走到紅磡,回程時經黃大仙準備坐小巴回家。她曾把自己的口罩及帽子交給男友,男友把女友的物件放在自己背包裡或扣在肩帶上。
中途,男友表示自己背囊有雷射筆,「覺得擔心」。女孩說,當時心裡覺得「沒有做虧心事,覺得(帶雷射筆)沒有甚麼」,於是建議和男友交換背囊揹。之後在黃大仙被警員截查而被捕。
女孩說,男友揹着的背囊是她的,裡面有她的住處鎖匙。大狀請她形容一下:「鎖匙鎖係哈利波特金探子造型;銀包係粉紅色Salad品牌,還有一支唇膏。」
辯方梁大狀請她說出,被帶到觀塘警署後發生的事。
女孩說:「在警署裡,經過一條需要警察拍卡才能進入的通道時,一名警員跟我說:『妳睇吓妳,而家做雞都唔掂啦』」辯方大狀示意女孩停頓,讓大家有時間抄寫。
女孩一頓,再說「『搞咁多嘢做咩?冇哂前途,等坐監啦。』」女孩說,覺得難受和害怕。審訊的是女裁判官梁嘉琪,她一直低頭抄寫筆記,沒有特別回應。但控方則否認警員有說過這番話。
辯方提及女孩在警署曾經簽署口供紙。然而,女孩在法庭所說的話,跟口供紙有差異。特別是口供紙上她表示,該雷射筆和電筒是來自一名不認識的男示威者,而不是其男友。女孩解釋,當時自己一心想保護男友,加上雷射筆不是自己的,所以才說了不是完全的事實。
女孩稚嫰的聲音,帶有懶音的聲線在法庭說道:「仲有,我唔想屋企人知道這件事,只想快點離開落口供的警署,想快點回家。」坐在家屬席的中年女士,不住用紙巾抹眼淚,旁邊一位年輕女士安慰着。
女孩又指,早在2017年已從男友手機的相簿看過他一些照片,男友有吸食電子煙習慣,當時生起玩意的念頭,曾用雷射筆射向煙霧射出光線,拍下了照片,故此知道男友擁有雷射筆,但不肯定是不是當日帶出外被搜到那一支。
然而,到控方大律師熊健民,盤問女孩時,卻向女孩口供紙,和與男友交換背囊的說法作反覆的挑戰。熊健民身型有點胖,肚腩微凸,一頭灰白髮,戴着灰白色粗框膠眼鏡,領呔是藍色四方型圖案。
控方熊大狀用右手食指指着女孩問:「妳話你冇做過虧心事,咁點解要交換背囊揹?」
女孩答:「我聽到佢(男友)提出擔心,為咗撇除佢擔心,我主動提出交換。」
熊續問:「咁有無諗過差人拉你地既時候點樣做。」
女孩答:「因為支筆不是我的,我都冇諗過呢個問題。」
熊追問:「妳和男友感情點樣。」
女孩說:「正常,普通情侶囉。」
熊續問,特別帶出她男友的責任:「妳男友驚身上有雷射筆畀差人拉,呢件招惹嫌疑既物件,畀你攞上身?」「點解妳唔直接將支筆放入你個袋?要成個袋交換?」
女孩有時聽不明白:「我唔明你意思,唔該你重覆問題。我無諗過。」
此時,坐在被告席的男友,也是一名21歲穿白恤衫的少年,向天望了一望,嘆了一口氣。男友選擇不作供。
熊問到:「點解妳脫下了口罩和帽是交給男友,不是放在自己的袋裡?」
女孩回答:「我成日將我既物品叫佢幫我攞。」
熊指,口供紙上,寫了她承認雷射筆是來自「一名男示威者」,但現在女孩否認,而女孩曾口供紙上簽名確認。
女孩反駁:「我一時諗到咁既嘢,我想保護男友,支筆又唔係我既。」
熊大狀:「妳又話唔知當晚有示威,又在口供紙寫男示威者?」
女孩:「因為我年輕,咁講比較合理。」
熊進逼:「妳不是想置身事外嗎?點解又在口供紙中話自己同示威者同一立場呀?」
女孩回答:「我當時以為咁講無問題。」
熊說:「因為妳為咗達到目的,不用尊重事實,為咗達到目的,你可以隨便亂講,唔洗尊重事實,唔理真相,任你講!」
女孩嘗試回應:「當日我冇諗過呢個問題。」
熊說:「咁妳現在法庭作供都可以係講大話啦?」
女孩回答:「當日落口供唔知咁大件事,我當時唔知要上庭。」
熊指出:「妳當時係被懷疑藏有非法武器(雷射筆),妳係知道架。當時係警誡下,會變為呈當証據,你知道嚴重性。」
女孩指:「我當時唔知有機會上庭。只想落完口供番屋企。」
熊用食指指着女孩:「事實係,妳隨意任意扭曲真相。」
熊:「我向妳指出,雷射筆係你同男友共同擁有,意圖傷害他人。妳係不誠實證人。」
女孩:「唔同意。」
熊:「為咗雷射筆,妳惹咗今次官非,變成被告,點解妳無問過男友,點解身上有支雷射筆。」
女孩:「我冇追問原因,事件發生咗了,是以前的事,我無再問。」
熊追問:「雷射筆不是以往的事,事發之後兩年以來,妳都無問到被告點解有支筆?」
女孩:「我信佢,我無問。」
終於完成了作供,女孩回到法庭較後位置,坐在律師和旁聽市民中間的桌子之後。在裁判法院,不用還押的被告,都不用坐入犯人欄,而是坐在普通的坐椅。女孩回到男朋友身旁,低聲細語了一會。
一支雷射筆,讓全個法庭檢驗一對小情侶的關係;一支雷射筆,改寫了兩個年輕人的未來。
誰入罪誰脫罪,誰把誰的東西揹在身上,成為了法庭用放大鏡檢驗的公共討論內容。
兩個月多月後,男孩判罪名成立,女孩則罪名不成立。
裁判官梁嘉琪指,女被告證據不合情理,但認為女被告為保護男友才提出不合理證供,亦接納兩人交換背包說法。
梁官質疑男被告沒涉及示威但卻憂慮雷射筆是危險物品,又指不會和女友外出隨便帶着一支最高級別的雷射筆,故裁定男被告罪名成立。梁官認為,女被告自辯不真實不準確,惟控方未能在毫無合理疑點下推論女被告有傷人意圖,故裁定女被告罪名不成立。
宣佈裁決結果時,女孩開始流淚,至得悉男友須立即還柙,女孩放聲痛哭。案件押後至8月5日判刑。
(圖為蒙面法推出後,香港街道一景。政府用膠水黏起行人道上的地磚,以防示威者挖起。街燈照射下,磚與磚之間的膠水礙固成淚水的樣子)
同時也有8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萬的網紅Jackz,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時光倒流一個掣】 早喺2014年,Google Maps地圖嘅街景服務Street View推出時光機功能,可以俾大家睇返舊嘅街景圖相片。近日有網民再Loop呢一項「#時光倒流」功能,重溫十幾年前18區嘅社區風貌,見證住自己社區嘅變遷。 00:00 Intro 00:17 中西區 中山紀念公園 ...
嘆嘆黃大仙 在 中環十一少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香港多年來不少工程甚具爭議,絕非一句反對派把民生事件政治化,政府就能夠推卸責任,掩耳盜鈴,硬推大白象,耗資5000萬元的觀塘海濱花園音樂噴泉不斷出醜,網絡上近乎一面倒負評,絕對令人嘆為觀止。
有謂「貧窮限制了我的想像力」,除了天價音樂噴泉,香港政府可謂獲獲新鮮,歷年來還有一系列耗用大量的公帑的爭議性項目,如南丫島單車泊場2480萬元、灣仔蟠龍匯瑞雕塑300萬元、黃大仙啟德河觀景台180萬元、深井鵝形雕塑造價127萬元、葵芳「古墓」藝術品85萬元、鰂魚涌「不能避雨亭」21萬、屯門「山墳」建築20萬⋯⋯確實可謂獲獲新鮮,還未計及那個「未有時間表」的17億天橋。
這筆資金本來想像空間很大,就算不拿去投資,也來可以社會福利,如興建學校、醫院等公共資源、扶貧支援弱勢社群等,但最愛鬥氣的當權者偏偏逆民意,拿去搞大白象,為人側目,有挪威奧斯陸大學政治學研究生 Haakon Gjerløw 和教授 Carl Henrik Knutsen 曾發表學術文章,相比民主國家,指一些專制國家往往喜歡搞「大白象工程」。
建造目的的背後,一來是出於虛榮炫耀之心,二來就是透過項目進行利益輸送,三來是向國內國外的競爭對手展示能力,就像當年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大興土木建造凡爾賽宮,向法國人苛稅,把資源浪費在大白象建築,就是法國大革命前最後的一座法國貴族階級和王權的象徵。
但回到香港,最諷刺之處就是這大白象也沒有那麼顯赫,看起來只像一個笑話,令平民百姓也覺得勞民傷財,肉酸得就連藍絲也不敢吹奏,唯有轉移視線至惡作劇KOL東方昇。
事實上,自古以來人類也喜歡崇拜圖騰,世界各民族與國家幾乎都有自己的民族圖騰,如中國的龍、日本的櫻花、韓國的木槿、蒙古的蒼狼白鹿、新加坡的獅子、馬來西亞的馬來虎等,背後還是有一些信念或邏輯可支持;可惜今天的香港,政府還是欠缺說故事的能力,既做不到專制制國家興建「大白象」之政治目的,也達不到民主國家善用公共財政搞好經濟民生之結果,結果就是左右不是人,繼續淪為國際笑柄。
魑魅魍魎:觀塘海濱音樂噴泉是失敗政治圖騰
https://bit.ly/3ubkEjs
嘆嘆黃大仙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女人一生,只為搵一個住私樓嘅男人(上)
「你住邊㗎?」
我第一次喺交友Apps俾女仔問,我以為只係一個再普通不過嘅問題。
於是我好誠實咁答:「黃大仙。」
「係咪現崇山?我覺得嗰度好正㗎,又近地鐵站。」女仔講咗一個新樓盤嘅名。
我答:「唔係,我住黃大仙上邨,仲近地鐵站啊。」
屏幕上突然彈出系統訊息:「此用戶已離開,無法傳送訊息。」
個女仔一言不發,就離開咗個Chat,我都唔知發生咩事。
但連續幾次,我講完自己住公屋之後,對方都會變得好冷淡,甚至馬上消失。
我意識到問題所在,下一次再有女仔問我住邊,我就直情話自己住現崇山,唔止係私樓,重要係貴價豪華私樓。
自此之後,我認識女仔嘅過程都好順利。
冇幾耐,我就約咗一個叫詩詩嘅女仔出嚟,佢幾靚女,我對佢好有好感,佢對我都好熱情。
我開始追詩詩,佢就提出,想去我屋企睇吓。
我梗係猶豫啦,因為我根本唔係住現崇山,係住黃大仙上邨。
我係做地產經紀嘅,咁啱呢個時候,我接到一個賣盤,有個客想將現崇山嘅單位賣出去。
我拎住鎖匙,靈機一觸。
我先上個單位度睇吓,上一手租客留低嘅傢俬都幾齊全,我只係用咗幾百蚊,買啲床單被鋪水杯牙刷,就將間屋佈置到好似有人住邊咁。
再曬幾張我自己嘅生活照,擺埋喺櫃頂,fit晒。
然後,我好安心咁邀請詩詩上嚟。
「嘩,呢度好大啊。」詩詩一入嚟,對眼就發晒光咁。
我好謙虛咁答:「唔算好大啫。」
「個景都好靚,嘩,嗰度係咪獅子山嚟?好神奇啊。」詩詩指住窗外個景驚叫。
獅子山好神奇咩?你平時行好多地方,都會見到獅子山㗎啦,你鍾意上山都得添。
但對住心儀嘅靚女,梗係唔可以咁講。
「我希望,生命中最靚嘅景色,可以同你一齊分享。」我含情脈脈咁望住詩詩。
吻下來,豁出去。
嗰日之後,詩詩就成為咗我女朋友。
溝女可以好難,亦可以好簡單,只要你屋企望到獅子山。
我同詩詩講,話我屋企人好少全部唔喺度,所以唔係成日帶到佢上屋企。
詩詩都好體諒我嘅難處,冇再要求上我屋企。
我估,佢都係想證實我係咪住現崇山啫。
我哋嘅感情發展得非常穩定,詩詩經常表現出想同我長久發展,成家立室嘅願望。
唯一一個問題係,同詩詩拍拖,真係有少少貴。
佢好鍾意食嘢,專門食啲貴嘢,話咁先至「有Taste」。
而我作為一個男人,作為一個「住現崇山」嘅男人,冇可能要求AA制㗎嘛。
咁搞法,我個個月入不敷支,必須要搵啲外快。
但錢呢啲嘢,唔係你想搵得多,就會搵到多啲。
我更加勤力,帶咗更多客去睇樓,但真係租樓買樓嘅客,都冇增加到。
我同中學時嘅兄弟食飯,我就呻詩詩洗好多錢,搞到我入不敷支。
兄弟嘆氣:「你至少有女朋友。我去識女仔,個個聽到我住公屋,都走夾唔唞。」
「吓,你讀Law畢業㗎喎,未來嘅大律師,啲女都唔識貨?」我驚訝。
兄弟答:「你都識講係『未來』啦,依加咪又搵緊兩萬蚊,喺律師樓做緊奴隸……啲女話,我有排先買到樓,同我一齊冇將來啊!」
我手上,仲有好多條私樓甚至豪宅嘅鎖匙。
我借咗一條畀佢。
冇幾耐,呢位兄弟就溝到女。
我赫然發現,我擁有嘅,唔係一層樓嘅鎖匙,而係通往女人心嘅鎖匙!
下集:http://bit.ly/3tMGmcW
Patreon訂閱即時睇下集,快人一步:https://www.patreon.com/tomato28
#短故 #短篇 #小說 #陳美濤 #廣東話 #粵語 #tomatochan #女人一生只為搵一個住私樓嘅男人
嘆嘆黃大仙 在 Jackz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時光倒流一個掣】
早喺2014年,Google Maps地圖嘅街景服務Street View推出時光機功能,可以俾大家睇返舊嘅街景圖相片。近日有網民再Loop呢一項「#時光倒流」功能,重溫十幾年前18區嘅社區風貌,見證住自己社區嘅變遷。
00:00 Intro
00:17 中西區
中山紀念公園 Sun Yat Sen Memorial Park
般咸道 Bonham Road
香港摩天輪 Hong Kong Observation Wheel
英華女學校 Ying Wa Girls' School
00:40 東區
油街實現 Oil Street Art Space
太古城中心 Cityplaza
小西灣廣場 Siu Sai Wan Plaza
00:53 南區
One Island South
海洋公園道 Ocean Park Road
01:03 灣仔區
希慎廣場 Hysan Place
利東街 Lee Tung Street
夏慤道 Harcourt Road
01:16 九龍城區
啟德郵輪碼頭 Kai Tak Cruise Terminal
忠孝街 Chung Hau Street
香港嘉里酒店 Kerry Hotel Hong Kong
01:29 觀塘區
裕民坊 Yue Man Square
牛頭角下邨 Lower Ngau Tau Kok Estate
藍田綜合大樓 Lam Tin Complex
聖言中學 Sing Yin Secondary School
大本型 Domain
01:54 深水埗區
D2 Place ONE
長沙灣道 Cheung Sha Wan Road
02:04 黃大仙區
黃大仙中心 Temple Mall
樂富廣場 Lok Fu Place
Mikiki
02:14 油尖旺區
K11 MUSEA
旺角大球場 Mong Kok Stadium
洗衣街 Sai Yee Street
廟街 Temple Street
02:31 葵青區
青衣城二期 Maritime Square 2
02:36 北區
聯和墟 Luen Wo Hui
02:41 西貢區
PopCorn 2
香港單車館 Hong Kong Velodrome
西貢公路 Hiram's Highway
02:53 沙田區
創新路 Chong San Road
02:58 大埔區
太和邨 Tai Wo Estate
寶鄉邨 Po Heung Estate
03:06 荃灣區
海之戀商場 OP Mall
荃灣千色匯 KOLOUR
荃灣工業中心 Tsuen Wan Industrial Centre
03:20 屯門區
V city
屯門公路轉車站 Tuen Mun Road Interchange
凱都戲院 Hyland Theatre
03:33 元朗區
天秀路Tin Sau Road
形點 YOHO MALL
03:41 離島區
北大嶼山醫院 North Lantau Hospital
Reference:
用 #Google街景 睇返以前嘅社區好正
- 分享自 LIHKG 討論區
https://lih.kg/2440533
Music used:
♪ #時光倒流一句話 (Piano Cover) by @Noodles Music
https://youtu.be/2IL1dQzvFfU
♪ [Instrumental] Dua Lipa - Homesick by @HUIYA Instrumental
https://youtu.be/wr8L720j9PI
Google Map向來有提供街景功能,用家瀏覽地圖之餘亦可看見商戶建築,感覺有如身歷其境。有網民於連登討論區以「用Google街景睇返以前嘅社區好正」為題發文,指可以用Google Map翻看最早12年前、即2009年的香港街道景色,緬懷過去之餘亦感嘆10年來香港變化甚大,獲不少網民和議。
不少網民立即以Google街景翻閱10年香港景色。有人認為當年街道上人車數量不如現在多,街邊違泊情況亦較輕,直言「條路好暢順」。亦有人特別注意街邊商戶及建築,認為當年彌敦道兩旁金舖較少,商戶種類較豐富,而近期需要重建的觀塘裕民坊,於2009年尚未落成巴士總站,附近皆為商場食肆,早前結業的麥當勞仍「健在」。
除商戶外,不少網民亦關心10年前物價。有人發現有食肆每碗淨雲吞僅售$10,直言以今時今日物價實在難以想像。有人就表示最關心當年樓價,指翻查當年地產代理店面,可見康怡2房單位僅售200餘萬,亦有人帖圖指屯門大興花園500呎單位僅售168萬,稱可惜自己當年仍在求學時期,否則已一早「上車」做業主。
https://skypost.ulifestyle.com.hk/article/2898243/%E6%98%94%E6%97%A5%E9%A6%99%E6%B8%AF%EF%BD%9C%E7%94%A8Google%E8%A1%97%E6%99%AF%E3%80%8C%E6%99%82%E5%85%89%E5%80%92%E6%B5%81%E3%80%8D10%E5%B9%B4%20%E7%B6%B2%E6%B0%91%E6%87%B7%E5%BF%B5%E6%A8%93%E5%83%B9%E3%80%8C%E5%BA%B7%E6%80%A12%E6%88%BF2%E7%99%BE%E5%B9%BE%E8%90%AC%E3%80%8D
網民「大政奉還」在連登討論區上以「用Google街景睇返以前嘅社區好正」為題發文,分享使用Google Maps的Google街景功能可以透過調整時間線,看到特定位置在不同時間時的樣貌,從而看得出一個社區的變化。
樓主Cap圖舉例,指Google街景可以看到餐廳改由酒樓接手、已經結業的明將壽司、當年正在上映的電影、十幾年前的樓價、2009年每碗雲吞麵只需10元等。他指看Google街景「好似用時光機返去過去咁,個感覺好正,見證住自己社區嘅變遷,如果有埋VR模式就好」,「見返已經執咗笠嘅舖頭好滾動(感動)」。
不少網民知道Google街景設有調節時間功能之後都大叫「長知識了」,又說「原來有呢個功能,多謝分享,懷念下先」,並分享自己找到的截圖。
https://www.hk01.com/%E7%86%B1%E7%88%86%E8%A9%B1%E9%A1%8C/597712/google%E8%A1%97%E6%99%AF%E6%9C%89-%E6%99%82%E5%85%89%E6%A9%9F-%E5%8A%9F%E8%83%BD-%E7%B6%B2%E6%B0%91%E7%8B%82loop%E6%98%94%E6%97%A5%E7%A4%BE%E5%8D%80%E9%A2%A8%E8%B2%8C-%E9%99%84%E6%95%99%E5%AD%B8
網上懷念10個已消失嘅靚景 Google Maps回到過去新功能
昔日嘅時光永遠係最美好,有唔少人都希望回到,甚至停留喺嗰一刻,但時間依然係會繼續過去,不過大家就可以透過Google Maps去重溫返懷念返一啲已經消失嘅靚景,幾個步驟就可以帶大家回到過去,咁神奇?一齊嚟試下啦!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nE1nlogwYas/hqdefault.jpg)
嘆嘆黃大仙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時常想像七老八十那些年,日子是怎樣過。會如這清晨行人道上,衣衫襤褸的老漢;抑或如斑馬線上,推着紙皮車過馬路的老婦?或許運氣好一些,可如被一個年輕小伙子攙扶着步進茶樓的婆婆;又或如眼前正步出茶樓門口,恩愛的老夫婦。這對老夫婦沒有手牽手,老爺爺姍姍地走在前頭,老婆婆則緊隨在後,婆婆雖然落後,但從步履間可見她的腳力較好,然而,她選擇默默地守護在老伴身後。追隨二人的身影,終於來到一座米色建築物前,抬頭一看,是九龍城街市。
二人有默契地沿着電梯直上二樓,轉彎來到一個檔口前,不少迎面而來的途人都親切地打着招呼。如果是九龍城的老街坊,必定認識老爺爺,他有一個稱號——「蛋王」,人人喚他「錦叔」;老婆婆就是「錦嫂」。二人如此相依,說是愛情故事,倒不如說是一份情義,就如悉心孵化出的雞蛋,破殼時傾湧而出。
行行出狀元
這是多麼恆常的一天。夫婦二人七時正就會到附近茶樓飲茶,八時正回到檔口準備開檔功夫。檔口由數個鋪位連成,燈一亮,上方掛着「錦記蛋莊」的老舊招牌醒目起來。錦嫂先將最外圍的乾貨填滿,先是米油鹽糖這些日用品,整齊堆疊於層架內。然後是上方的香料及豆類,以透明小袋包裹着,香料有丁香﹑桂皮﹑花椒﹑草果等;豆類則有西米﹑薏米﹑花面豆﹑鷹嘴豆等,種類繁多,但都有條理地分門別類,寫好標籤價錢掛好。拐個小彎,上方掛的是較為值錢的山珍海味,有花膠﹑海帶﹑沙爆魚肚等,接着,她又走到中央的雪櫃前,將蓋面的布打開,裏頭有螺頭﹑蠔豉﹑生曬蝦乾﹑鮑魚等。更珍貴的,他們有三十年的老陳皮賣,而且價錢相宜,多是識貨之人才懂門路。檔口幾乎整理好了,此時,方見錦叔緩緩地把一盤盤的雞蛋推出來。雞蛋,當然是小店的鎮店之寶。所謂行行出狀元,錦叔亦因為對雞蛋相當有研究,而有了「蛋王」的稱號。
現時,檔口只賣三款雞蛋。第一款是內地的湖北蛋。優點是體積較大,蛋黃帶甜。缺點則是運送時間較長,而且內地運送期間的保存較惡劣,導致質素參差;第二款是歐洲蛋,西班牙出產,算是歐洲當中最便宜的雞蛋,蛋殼色澤偏深,體積較小,但勝在運送時,用貨櫃雪藏運來,所以較少壞蛋出現。雖然雪藏過的雞蛋味道比較遜色,但西班牙蛋蛋殼較厚,所以保存得較好,仍能保留蛋味;第三款則是香港蛋,元朗出產,他表示香港蛋不是任何地方可以買到,坊間不少都是騙人,用大陸蛋假裝,就連錦叔都被人告過兩次,指其賣假蛋,現在網絡都仍然在流傳,他有點勞氣地拿出一張證書,上面標明了雞蛋的出處:「你睇吓呢張證書,你話邊有得假呢?」如此多人掛羊頭賣狗肉,此蛋必定是好蛋。他解釋本地的雞場,現在只餵飼粟米,不會餵飼廚餘,所以煮出來的雞蛋較香較滑,而且較安全,只是價錢貴一點,賣三元一隻。
然則,如何分辨雞蛋的好與壞?錦叔托托眼鏡,得意地道:「我好多嘢都知,已經達到神化,一睇隻蛋表面就知好唔好。」至於門外漢,則要先從「買」入手。一般方法就是照燈,照燈能看到蛋黃有沒有黏殼及散黃,因為黏殼就會有細菌,變成黑色,所以雞蛋在燈光下要晶瑩剔透;此外,有部分商家為了賺錢,會照樣出售受精蛋,受精蛋煮熟後會呈一半水,一半實肉狀態,不能進食。故此照燈時要留意蛋黃有沒有紅筋,有紅線的話就是受精蛋。再來就是聽聲,拿起雞蛋輕晃,如果有「噗噗」聲,就叫響殼,代表雞蛋暗藏裂縫。煮雞蛋時,主要看打出來的蛋黃是否好看完整,以及蛋白是否清澈夠膠,他舉例指,現時泰國蛋的質素很差,因為那邊天氣較熱,雞喝水比較多,蛋液就會較稀,一旦壞了甚至會變水。
此外,很多人關心蛋黃是否偏紅,以為偏紅代表靚蛋,但原來蛋黃偏紅是人工造成,因為加了蕃紅粉,他謂:「最初嘅蛋全部都係白蛋黃,後來有人教佢哋養雞時用紅粉餵雞,蛋黃就變成紅色啦。」故此,靚蛋與否,跟蛋黃是否偏紅無關。他強調,買回家的雞蛋不要放在雪櫃門,因為一開一關﹑一冷一熱就會令雞蛋變壞,保存得當的話,雞蛋放在雪櫃一個月也沒有問題。放好了最後一盤雞蛋,已經將近九時,小店正式營業。
情義我心知
開檔後,錦叔反倒清閒,老人家都愛講舊陣時,難得有人當聽筒,他便滔滔說起。
錦記在一九五五年至五六年開業,至今已經七十年,養了錦叔一輩子。他猶記得自己仍是小伙子時,就已經跟着母親穿梭於街市間。媽媽在日軍攻打香港前是當小販的,當時窮苦人家有臘味就賣臘味,過年就賣糖果餅乾,他讀書時已經幫忙擔雞蛋出來賣,每晚都做到凌晨兩三點,幾兄弟姊妹從小做到大都是這樣做。然而,大哥卻爛賭成性,欠下了一屁股債,家人把家當都拿來填數,當時仍在讀中學的錦叔,沒有錢買貨到街市上賣,於是就去找一些相熟的買手求助:「佢哋聽完就話得啦,我幫你,我畀雞蛋你賣,冇錢找數我哋幫你承擔!嗰個年代啲人好講義氣。」做習慣了就繼續做,於是,他開始了全職賣雞蛋的生涯。先是在九龍城的臨時街市租個小位置擺賣,黃大仙的居民﹑九龍城寨的人都跑來買雞蛋,當時生意最好,而且周圍都有雞蛋檔,很多人見沒甚麼好賣就賣雞蛋。後來新街市落成,他就搬入現時的鋪位,上街市至今剛好三十一年。
賣雞蛋看似簡單,但其實很多問題要面對。一來,因為需要存貨空間,要有很大地方才做到,租金及人工卻愈來愈貴;二來,買賣雞蛋風險高,譬如入貨十箱雞蛋,當中可能有一箱是壞蛋,供應商不會退貨或退款,虧款要自己承擔,加上現時的人要求高,人人都知道衛生二字,不同以前隨便有得吃就好,爛了的雞蛋都有人買,他笑言:「有人食臭蛋架!仲叫我唔好掉留畀佢,真㗎!其實炒熟食冇事,反而更易消化。」;三來,雜費重了,放雞蛋的紙卡,現在要三毫子一個;至於最艱難的,就是沒有來貨,以前大陸沒有貨來的話,香港就沒有雞蛋賣,所以要靠賣家的眼光,錦叔自豪地表示,自己確是比人勝一籌,他去買貨時,其他買手都會找上他,問今日環境如何,倘若看時勢不太好,就要多入貨。如此愈做愈難,他也唏噓表示這一行站不住腳,多數行家都做不住而倒閉了。至於他可以屹立至今的原因,就是信譽。就如有禽流感時,蛋檔理應第一個遭殃,其他檔口都做不住,他反而生意更好:「人哋話我賣好貨,相信我,靠唔靠得住,有人知道嘅。」成功之人,在於願意扶持別人。
錦叔於街市有他的江湖地位,因為他是一個相當重情的人。他直言,太好生意他也不想,不能佔盡街市的所有客人,寧願自己虧一點,讓人家也賺一點,他豪氣地說:「原本賣菜唔可以賣雞蛋,應該屬於樓上乾貨區,但人哋都係搵食啫,我冇理由倒人哋米啊?冇咁自私嘅,我咪扮睇唔到囉!我就係咁樣做人。」或許早已接受只有辛苦,沒有發達的事實,對於錢財,他不是太緊張,但求賺夠養活兒女,一家平安就好了。
他一輩子,這是這樣為家庭﹑為別人。想起自己最困難的時候,就是要背起整頭家。這就由認識錦嫂開始。二人未結婚時,錦嫂在旁邊的菜檔賣菜,二人如此認識而相戀到結婚。當時女方的父母相繼離世,留下兩個弟妹要她照顧,錦叔於是也擔起她的家,供養他的弟妹,更拚命地工作,早上六時起床,一直做到凌晨五時回家睡一會,又回來工作。回想起來,他不禁嘆聲辛苦,需要很大的能力才做到:「而家唔得啦,八十九歲啦!」只是,凡事有借就有還,舊債他扛起了,於是得了肺癌,電療了十次,氣喘﹑精神沒有年輕時好。他說,是因果。他不是相信鬼神,而是信人緣,所以除了日捱夜捱外,也忙於交際應酬,畢竟做街市生意,人家不打擾你,除非當你是兄弟。應酬多,街市佬煙酒不斷,老來還是要承擔其果。他調侃現時還能走路,不用柺杖已經很好。只是,捨不得退休。做慣了捨不得熟客,多年感情,大家又常常聊天過日辰,令他覺得還有一點生存活力,不做了會寂寞。然而,四個兒女都不肯接手,他開口:「能夠做幾多就做幾多啦,應該仲做多一兩年啦,九十一二歲已經頂盡啦,冇啦,等死咋嘛。」
說起死亡,他也不畏懼,他說,人都規定了一個時期,一雞死一雞鳴,這屬必然。那時候,他也就功成身退。
採訪:黃寶琳
攝影:胡浩賢
錦記蛋莊
地址:九龍城衙前圍道100號市政大廈1259號鋪
電話﹕2382 2637
營業時間:星期一至五7:30am-7:30pm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M4u91gKaVao/hqdefault.jpg)
嘆嘆黃大仙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一日之計,在旭日。
墨藍天空默默,靜候着晨暉到來,哈,真寫意,不如底下的一片昏黃。街燈有序,嗞嗞作聲地控訴着自己晝夜顛倒的工作,不似繁星亂綴,悠悠眨眼。也不止它們,石屎公路亦然,明明三更,卻還是熙熙攘攘,承受車輛不住地穿梭,月兒看着倒嘆美。也不是每位辛勤者都愛嗟怨,就如此刻於大道上馳騁的小貨車,靜謐地運載着車上的一老一嫩,也許是物似主人,司機座上的老人,臉上不帶半分煩躁,銀絲滿頭的他,比身旁尚留些許青絲的小伙子爽利得多,老人一雙銳目炯炯,跟他半皺的臉龐不太相襯;反倒小子眼臉圓潤,卻撐不起眼皮來,不住打瞌睡。
發叔,這是老人的稱號,一臉從容,一點料不到他正往骯髒之地去,上水屠房。他不是執刀的屠夫;也不是清潔大叔;更不是看更。他,是買賣牛雜的老行尊,這行業有一個略有耳聞的名號——執雜佬。身旁的阿漢,是發叔的兒子,如今父子倆正準備闖蕩他們每夜的老江湖,在朝陽趕至之前。
落日江湖
夜半路路亨通,小貨車已經抵達了屠房的閘口,阿漢猛地醒過來,雞手鴨腳地翻出往來屠房的通行證。閘口看更查證期間,平靜下來的小子,憶起這與他印象中小時候的屠房,很不同。小時候放假,做完功課沒事幹的他,就吵着要爸爸帶他到屠房玩,那年代嘛,很窮,沒有太多電子產品,對小朋友而言,屠房是一個樂地,因為到處是水,孩子玩水不畏濕身。當年,屠房的守衛沒有那麼緊張,基本車子上載甚麼人進去,都無人過問。「入得!」比發叔年輕得多的看更,把通行證看了幾遍,又點算車上人數,確保沒有外人才放行。還好,小子長大了,不再玩水。歲月神偷,總在十年廿載後,才東窗事發。唯獨是僅餘的這十來個逐臭之夫,依舊夜出早歸。
是的,這一行只餘十二人。行內年紀最大的發叔,五十多年來都堅持這樣的生活,凌晨一時許來到屠房作準備功夫,清潔﹑磨刀﹑磨剪。執雜佬在屠房內,都擁有自己的位置,做好準備,他們就靜候着屠夫宰掉一頭又一頭活牛後,把取下內臟運送到他們的位置。牛雜分成上雜及下雜,牛柏葉及牛雙連是上雜,由於價值較高,故肉食公司都會保留。至於執雜佬執到的,就是下雜,包括牛膀,即牛胰臟、牛腸、牛粉腸﹑牛肺、牛肚,即牛胃﹑牛脆骨,即牛氣管等。兩點半左右,接到牛雜後,先把內臟清洗乾淨,這個階段的牛雜,相當齷齪。牛畢竟是雜食,內臟廢物多,發叔形容這是一陣餿味,臭氣熏天,他邊洗擦着一大幅牛胃,邊講解原來吃不同飼料的牛隻,氣味會有所不同:「嗱,食草嘅牛呢,就冇咁臭;食粟米嗰啲就不得了。」尤其是牛胃,有糞便,甚至鐵釘﹑沙石,就連古幣他也見過。
他把另一幅小巧得多的牛胃交予阿漢清洗,這是牛沙瓜,牛胃的其中一部分,因為物罕而最搶手。接過沙瓜的阿漢不住調侃:「講句難聽,比一個未洗嘅公廁仲臭,不過細個成日嚟,慣咗陣味。」除了味道,最苦了人的,是工序,當中最花工夫就是洗牛腸。只見,發叔洗好牛胃後,就於放滿水的藍色水桶內,捏起一條牛腸,用鐵通串好,再從末端反方向拉往自己一方,就把牛腸內外反轉,要逐條通乾淨。他指牛腸油脂多,洗完大腸後,手心一陣肥膩,久久也洗不去。發叔沒有戴上手套,就這樣用手擠洗,他笑謂:「好多行家話唔戴手套,做耐咗手會唔好,我就做咗幾十年都唔戴,冇嘢啊,你睇幾滑。」把最後一條牛腸洗好,他伸出手來,着兒子幫忙把一桶桶的牛雜搬到車上。
屠房偌大,一路上,發叔滔滔未停。他說執雜這江湖很小,各行家都得遵循老行規。誰個每晚分配到多少牛雜,早已跟隨第一代而定,不能巧取,如遇缺貨,就只能高價向其他行家買入,但人家也不一定有多餘的可賣。至於他們提供予哪一家食肆,大抵是固定的,鮮會出現搶客的情況。然而,發叔最擔心兒子經驗不足,較死板,不會因應情況而增加或減少數量給客人,致牛雜分配不均。說着說着,二人已經來到停車處,協力把數桶子都抬入車尾之時,天色已成藏藍,把車子撻着,電子鐘顯示為凌晨五時,小貨車又再出動,送雜去。
日出而息
離開腥臊之地,這趟車去屯門,算是長途,由阿漢掌軚。執雜佬每日工作約莫七小時,五點離開屠房的話,大概七至八點送畢所有牛雜,可以回家休息。阿漢卻例外,下班後,他還要去當貨車司機,他苦笑:「冇計啦,有老婆有個女要養,呢一行又唔可以賺好多,咪要努力啲囉。」這勾起了發叔的刻苦歲月。
發叔本是澳門人,十八歲來香港,跟隨姐夫到牛棚工作而入行,成為了執雜佬。當時的牛棚比屠房更糟,無瓦遮頭,宰牛後於地下洗牛雜,又黑又血腥,起初他十分不習慣,但讀書少,打任何工都只能苦幹,反正當時這一行人工算是高一點,而且做生不如做熟,習慣習慣,就好。後來成家立室,更離不開這一行。至一九八六年,姐夫退休,於是便接手生意,半輩子,就這樣過去。
貨車終於停定,父子倆合力把藍桶卸下到小鐵車,往砂紅招牌的「新興麵家」推去,只見小店仍未開門,發叔就把東西放在門口,再往對出草叢處拿走一個空的大桶,就往車子走。這次換了發叔開車,阿漢則在一旁解說。他們現時共供貨予八間食肆,全都是合作多年的老字號,大家有固定的交收模式,甚至有店主把門匙交予他們,好讓他們夜半把牛雜放到店內。說到只供貨八間餐廳,發叔開着車也忍不住慨嘆,有些事,的確無可奈何。活牛由五豐行從大陸收購後,運來香港。他猶記得全盛時期,全港每日宰殺四百多頭牛,他最高峰一晚洗三十多副牛雜,是現時七至八副不能相比的。
如今,普遍認為吃內臟﹑吃紅肉不健康,不如舊時熱愛,活牛愈來愈少,每日只有四十來五十隻牛,牛雜供不應求,行家之間根本沒有機會競爭,縱有客人想買貨,大家也沒貨可交,很多食肆惟有買急凍貨。當然,也有尋鮮之人,故有些行家會取價高者得的策略,放棄出價較低的舊買家,改供貨予高價者。但發叔卻有他的堅持,只要老客戶仍然向他買牛雜,他就不會棄之不顧:「做耐咗,好多都變咗老友啦。」就如銅鑼灣「九記」,由現時事頭的父親單眼九當家那年代開始,發叔已經認識他爸爸,他吃吃地笑:「舊時單眼九同我老細買牛雜,我收工就去幫佢洗碗仔,搵外快嘛。」
說時遲,小貨車已來到中環,阿漢留下來看車,發叔則帶貨到「水記」,老闆水哥一見老朋友,就不住聊天,口水多過浪花。返回車子的途中,發叔仍然掩不住笑意,這一份情誼,是此刻坐於駕駛座上,等待着父親歸來的阿漢所不能理解的。噠一聲,貨車向最後一站——黃大仙駛去。抬頭,上方已是一片湛藍。
送走了最後一桶牛雜,父子二人坐於車尾邊緣回一回氣。發叔知道兒子孝順,這個行頭,兒子願意接手父親生意的,只有三人,他自覺幸運。今年年頭,阿漢因為眼見爸爸年紀開始大,始終這一行要勞力,半夜又辛苦,故回來幫忙。年輕人嘛,總有些少埋怨,畢竟執雜佬日夜顛倒,沒有假期,又請不到新人入行幫忙。現實歸現實,日日有牛雜分配予他們,不開工的話,牛雜拿去哪裏?這一行,很難回頭。老人淡然,深知這是心態上的調節,雖說厭惡,但執雜卻養活了這幫執雜佬,養大了他四個兒女。一旁的阿漢搭了搭爸爸的肩膀,道:「佢幾時冇力做,就正式接手,冇牛雜就冇我哋,佢一世人心血,會繼續做落去,做得幾耐得幾耐。」
人可真矛盾,很多執雜佬都嫌辛苦,只是,一旦退下來,沒有了寄託,不出三年就走了。發叔低首盯着石屎地,嘟嚷着:「唔想啊,唔想死啊。」卻不見頂上,赤烏正冉冉上升。
回首,一生之計,也在旭日。
採訪:黃寶琳
攝影:胡浩賢、謝本華
剪接:胡浩賢
===================================
立即Subscribe我哋YouTube頻道:http://bit.ly/2Mc1aZA (飲食男女)
新店食評,名家食譜,一App睇晒!
立即免費下載飲食男女App: http://onelink.to/etwapp
《飲食男女》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eatandtravel
飲食男女網站:http://etw.hk
Follow我哋Instagram,睇更多靚片靚相:http://bit.ly/2J4wWlC (@eat_travel_weekly)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sdyyJrRxBCA/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