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旅行團 #龍馬之旅 052
今天這篇,可能有點深。
本來想整大段跳過,但又覺得,這是我在探究龍馬生涯之旅的過程中,「從認識一個人物開始,進而到理解整個日本近代史」的心路歷程,因此還是跟大家做個分享好了。
這段過程雖然漫長,卻充滿著發現的樂趣。只是由於細節非常複雜,必須要試著用最簡單的方式來說。
1864~1865這段期間,龍馬虛歲三十一。整個日本的局勢,可說是圍繞在「長州」這個關鍵字上。
雖然這期間發生的事件,多半與龍馬沒有直接的關係,但我當時讀著走著,就發現若要將他的人生串起,就沒有辦法單獨跳過長州。
簡單地說,長州以一藩之力,挑動整個幕末局勢,「拳打南山猛虎、腳踢北海蛟龍」,不僅發起禁門之變,又兩度單挑幕府派的聯軍,還招致英法荷美四國聯合艦隊砲襲,再加上藩內「正義派」「俗論派」內鬥,最終還折騰死了一名將軍,一位天皇......
每次讀到這段,都不禁苦笑,覺得此藩,還真的很會生事啊。
有人或許認為,那就是偏遠的外國小縣(藩)之一段歷史,有興趣的人去研究,與大多數人應該無關。但其實,若用大歷史的眼光,往前看,可以說是戰國時代毛利家對德川家的復仇;往後看,長州派閥的作風與影響,一直延續到二次世界大戰,甚至戰後日本的政局。
而回到龍馬個人來說,他後來穿梭於薩摩、長州之間,努力促成「薩長同盟」,是被歷史記載的功績之一;但若是沒有長州之前這一番「放飛自我」,徹底認清自身與局勢,或許龍馬也無法扮演這個歷史角色吧。
開頭說的「深」,其實就反應在這些複雜的因果關係上。
當然,龍馬的「心」與行動力,也將是後來成就功業的關鍵。
——正是因為抱持著這般「邊走邊讀」的心情,除了之前造訪過「萩」,我又從下關驛,買了一日FREE乘車券,搭上前往「長門」的巴士,要到「城下町長府」這一站。
原本目標是毛利家墓所、長府毛利邸、功山寺,又發現下關市立歷史博物館也在此;而且從下車處、走向目的地這段路,旁邊的「壇具川」,更是一條有著鴨子與錦鯉的優美水道,都令得這些探訪的路上,處處有著意外的美景。
回程巴士上,途經關門大橋前的「壇之浦」,還看到當年的八十斤加農砲複製品,展示在海邊(有些當年被法軍繳獲,帶回法國,放在巴黎的榮軍院)。
這些,真的都是歷史旅行之樂趣。
當然,過去我花了很多時間追尋史跡,現在回過頭來,才專住在各地的「餐」「酒」,也算是一種重返人間的生活覺醒吧(笑)。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千本鳥居百萬神:從30座神社解讀日本史」介紹 訪問編輯:林蔚儒 內容簡介: 不了解神社,就無法全盤理解日本史! 30座備受崇敬的神社,30段波濤洶湧的歷史, 在八百萬神的背後,交織著叛變與暗殺的權力鬥爭, 更緊緊鏈結庶民生活與社會經濟。 剖析神社的前世...
四國 戰國時代 在 金老ㄕ的教學日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我想沒有人會否定「地理大發現」對於世界史的重要影響性。
事實上,美洲進入到全球貿易鏈,對於很多地區都產生天翻地覆的影響。這裡就舉一個美洲土產─白銀。
白銀是無庸置疑的貴金屬,當歐洲殖民者挖到大量美洲白銀,自然是充飽了自家荷包,而且歐洲商人很快就發現:白銀是與中國進行貿易的利器。
相信不少人透過影視劇,會對中國古代使用「銀元寶」的印象。不過這裡要大力澄清,民間是不會用銀元寶作為日常消費的貨幣,特別是「切兩斤熟牛肉、燙一壺好酒」這樣的大俠生活購物,因為民間的小額消費,通常用銅錢就可以搞定,而平均來說,1兩銀子能兌換1000枚銅錢,所以丟銀兩給店家,店家只會覺得你在找麻煩,因為接收的面額太大會很難找錢。(如果有人問:ㄟ?那大額的交易呢?這就可以用到銀兩吧?我就這麼比喻:請問有多少人去買房子時,身上會帶滿現金去做交易?因此,雖然不像現代人如此方便及可靠,但古代面對大額交易還是會避免使用到現金,因為大量現金也是很不方便地。)
所以白銀在中國其實是官府承認的稅收貨幣,畢竟官府不想收到堆積如山的銅錢(占空間),而且貴金屬在古代是最有力的資金保障。(其實直到現代,各國央行不也還是有黃金儲備的狀況?所以經濟的很多概念其實是跨時代相通的。)
不過中國不產銀,在資源稀缺的前提下,16世紀以前,中過歷朝政府除了白銀,也接納實物(例如:米、布匹,甚至是魚乾)作為稅金,甚至給官員發薪水時,還直接就把徵收到的實物當作工資。
而地理大發現後,因為歐洲商人帶入大量的美洲白銀,終於讓明朝政府將雜七雜八的稅收項目,統一成只用白銀作為稅收依據,這著名代表就是張居正的「一條鞭法」,由此可見地理大發現對於中國的影響。
以上,是課本會談到的內容。
但我豈會只說課本會教到的事?事實上,美洲白銀進入中國,有一個國家或是地區,可說是受到極大的影響,那就是......日本。
前面提到,中國是部產銀的,那地理大發現前就在中國流通的白白從何而來?答案就是擁有銀礦的日本。
(其實在中學提到荷治時期,就有一些圖片會顯示荷蘭人會交易日本的白銀,在台灣經過轉運後,送到中國進行貿易交換。)
而當時跟中國密切往來的日本諸侯叫做大內氏,這是因為大內氏的地盤在九州以及中國一帶(這裡的中國,是日本的中國地方,也就是本州島上靠近九州以及四國的區域),距離中國近;除此之外,大內氏的領地內又擁有石見銀山這樣的銀礦區,這樣的地利,讓大內氏能透過和中國的貿易而轉取利潤,進而使大內氏擁有強大的勢力稱霸。
但地理大發現後,美洲白銀進入中國,這代表什麼?那就是大內氏的銀礦貿易不再像過往吃香了,這連帶影響大內氏過往稱霸的資源。
大勢的轉變,使大內氏改用其他方式彌補資源上的銳減,而這種方式就是:加強地區內的徵稅。稅收的提高,開始產生下一個影響:部分原先臣服大內的地方勢力開始心生不滿。
於是中國地區的尼子氏反叛大內氏,大內與尼子展開中國地區的爭霸,這帶來接下來兩個影響。
一、大內因為中國地區的戰事,導致他們對九州地區掌控力的衰弱,使得九州地區的另一個地方勢力─大友氏,後來逐漸併吞掉大內原先的九州領地。
二、大內與尼子的中國爭霸,使兩家實力都有所衰退,這就給予另一個原先小到讓所有人忽視的地方勢力擁有可趁之機。那個地方勢力的掌權者叫做:毛利元就,後來毛利元就利用大內、尼子間的矛盾,將兩家各個擊破,最終統一了中國地區。
說到這,我想熟悉日本戰國的朋友應該就比較有印象了。因為毛利元就號稱戰國時代的「謀聖」(在信常之野望的系列中,毛利元就通常會被設定為智力最高的腳色,大家可以想像成三國系列的諸葛亮就是了),而大友家則是早期九州地區最強的勢力(麾下還有號稱西國最強戰將的立花道雪)。
換言之,美洲的白銀,竟然牽動日本戰國的早期發展,由此可見這個貿易新格局的能量變動相當巨大。
但以上我們都是以世界的角度去看美洲,但我們是否有用「美洲的角度去認識美洲」呢?
(我舉一個例子,馬雅文化大家知道吧?現在一大堆人對馬雅文化的認識大多是神祕學,甚至是類似外星文明在地球的象徵。可之所以有此看法,那是因為我們用外人的角度去瞎猜馬雅文化。如果我們真的認識馬雅文化,並以當地時空背景資源出發,就不難發現以上的說法及猜想有多麼可笑。
說馬雅人的年曆只編到2012,所以那時是世界末日?開玩笑,我馬雅人就只是編到那年就先沒編下去不行嗎?
說馬雅人的圖畫有疑似外星人的噴射飛行物?那埃及壁畫中那些狗頭人身、鳥頭人身是什麼?基因改造工程?
在這裡還是推薦大家去看「馬雅人」的粉專,其實馬雅文化的研究已經有某些程度的進展及理解,沒必要再看圖瞎猜,更沒必要人云亦云了。)
所以我們終於要進入重點,對......當然是抽書啦。
本次出版社提供《白銀、刀劍與石頭:魔幻土地上的三道枷鎖,拉丁美洲的傷痕與試煉》就有談到美洲,還有美洲被拉入世界貿易體系情的歷史發展,對於想認識地理大發現以及美洲歷史的朋友,我認為是相當有幫助的作品。
那想要有機會獲得,請完成以下動作:
1.
按讚及公開分享本文
2.
請在本篇文章底下留言「白銀、刀劍與石頭,拉丁美洲的傷痕與試煉」
就有機會將本書抽獎帶回家,我們將在一周後選出2位幸運的朋友,有興趣的人可以來試試手氣喔。
購書可往此處走: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94584?sloc=main
#白銀刀劍與石頭
#時報出版
四國 戰國時代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揭秘末代周朝天子為何躲高台逃債|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債台高築」一詞的典故來源,實在是中國一段荒唐與苦澀的歷史。
典故出自《漢書•諸侯王表序》:「有逃責(債)之台。」唐代顏師古註:「服虔曰:周赧王負責(債),無以歸之,主迫責(債)急,乃逃於此台,後人因以名之。」唐朝房玄齡等著《晉書•食貨志》對此也有記載:「王赧雲季,徙都西周,九鼎淪沒,二南堙盡,貸於百姓,無以償之,乃上層台以避其責(債),周人謂王所居為逃責(債)台者也。」
這段歷史講的是戰國時代周赧王的故事。周赧王,姓姬,名延,東周第25位君主,也是東周最後一位君主,在位59年。周赧王在位期間,周王室已經十分衰弱。當時秦國日益壯大,不久就要收拾周朝,周赧王憂心忡忡。這時,楚國派使者請周赧王以天子名義,號令各國協力攻秦。姬延大喜,命令西周公簽丁湊起了一支五六千人的軍隊。可是,缺少武器、糧餉,周赧王便向境內的富戶籌借軍資,付給他們借券,答應周軍班師之日以戰利品償還。
公元前256年,周赧王命西周公為大將,率領五千軍隊伐秦,並約六國諸侯到伊闕會合一起出擊。不料,等了3個月,除了楚、燕兩國派了些兵來以外,其他四國的兵馬都失約不來。這樣,總兵力不過幾萬,遠不是幾十萬秦兵的對手,西周公只好帶著自己的人馬無功而回。西周的富戶見周軍回來,紛紛持借券向姬延討債。他們從早到晚聚集在宮門外,喧嘩不止,聲音直傳入內宮。周赧王愧悔不及,又無可奈何,只好躲到宮後的一個高台上避債。周朝人將這個高台稱為「逃責(債)台」。
堂堂周天子何以落到狼狽避債境況呢?其實,這是周王朝滅亡的一個前奏曲。西周時期的周王室,無論土地、人口、軍事、經濟力量都是最強大的,各諸侯國都認真地奉周王室為天下共主。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一些諸侯國發展起來,周王室的力量卻逐步衰微,已是昔日黃花,沒有了往日的輝煌。主要表現為以下一些特徵:
一是版圖縮小。周平王東遷初期,周王室尚擁有以成周為中心的方六百土地,還可堪稱「小康」。然而,這種境況,周平王的子孫卻不能維持下去。周惠王二十二年(公元前655年)晉獻公借道於虞國滅掉虢國,是周王室盛衰一大變局,關中的大片土地即不能為周王室所有,只能侷促在東部的數百里間,從而降為二等諸侯國。直至周襄王十七年(公元前635年),周王室所擁有的土地,東西已不足二百里,地位更加下降。
二是財力窮困。東周王室土地大為縮小,收入銳減,財力窮困當是自然之理。其實,周王室到處「乞討」索求的窘況,在春秋初年就顯露了出來。周平王死後,繼位的桓王無力置辦喪葬用品,於是派人向魯國索求。周襄王時沒有乘車,也派人到魯國去討。周襄王死後,為置辦喪具開銷,又派人向魯國要錢。王室地盤小,財力弱,諸侯國與王室的地位自然顛倒了過來。
三是天子權威迭落。東遷以後,周王定期到全國各地視察考核諸侯政績的「巡狩」再沒有進行過,諸侯也不朝見天子「述職」了。按照舊禮制,諸侯新君王繼位的「請命」和「受命」儀式也沒有了。在諸侯的爭霸鬥爭中,周天子只是被用作霸主號令諸侯的旗號,他們打著「尊王」的旗幟,實際是為了「尊」他們自己。更有甚者,鄭莊公公然開著軍隊搶割周人麥谷,同周王對攻,並射箭擊中周桓王肩頭。對這個「大逆不道」行為,卻沒有一位諸侯國站出來表示譴責。
四是諸侯僭越禮制。戰國時期,周王室權威微弱。各諸侯國內的貴族紛紛起而打倒國君,新的貴族起而為諸侯。這些新貴族先在國內奪取了政權,後又稱「王」,向天子的目標進軍。從此,周天子獨專的「王」號喪失,成為一個小諸侯國君,而諸侯卻都成了名符其實的大國「天子」了。
五是王室內亂不斷。戰國時期,小小的周王室發生分裂,分成東周和西周兩個小國。周赧王即位(公元前314年)後,東周和西周實行分別治理,各自為政並互不相統屬。毫無力量的周赧王又從成周徙都西周王城,只是寄居於西周君下。西周和東周這兩個小政權,後竟至互相攻伐,兵戎相見。
六是宗法制度崩壞。西周時期的王權,是和宗法制度上的「大宗」「小宗」緊密相結合的,被稱為「王綱」。進入春秋以後,東遷後的周王朝力量削弱,而諸侯國力量強大起來,諸侯與周天子間大宗、小宗的關係就動搖了。宗法制度的破壞,使得固有的社會秩序崩潰。
這些特徵已經預示著周王室的衰微破落,命脈已經不絕如縷。周赧王時,周朝既小又窮,可是還要不自量力,竟然去碰撞人人畏懼的秦國,這個「把頭伸到餓虎口中的壯舉」,不但欠了一屁股債被人催討,而且激怒了秦王國。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秦昭王派將軍摎討伐西周。西周君忙趕到秦國叩頭謝罪,把所轄的36個城邑和人口3萬全部獻給秦國。不久,西周君和赧王相繼死去,秦國把周王室傳國的九鼎取去,西周滅亡。西周滅亡後七年(公元前249年),秦莊王滅東周。至此,東、西周兩個小政權皆被秦滅。
周王朝的滅亡教訓是深刻的。周朝建政之初,周公等人以殷為鑑,為政以正、勤、廉、儉為本,從而使政局保持了相當長時間的相對穩定。武、成、康三代,政治清明,是周的黃金時代。但到第四代昭王時,就出現了危機。周穆王繼位後,制定刑律,減輕刑罰,施善政於天下。穆王以後,周朝逐漸衰微,共王、懿王、孝王、夷王四代,王朝內外交困,國內矛盾日益尖銳。
長期的矛盾逐漸積累,使王朝產生了深刻的危機。周厲王用佞臣,施暴政,被國人放逐。周宣王一度「中興」,可幽王是個昏淫之君,把「赫赫宗周」斷送了。周平王即位後只得遷都洛邑,西周政權傾覆。周王室衰敗之勢已經不可輓回,但周朝的君王們還要擺周天子的派頭,既要維持王室的各種開銷,又要給來朝的諸侯以賞賜,財政必然發生很大的困難。「天子不求私財」的面子也就顧不得了,到處伸手索討已成常態。
在周王室衰敗過程中,「政以賄成」不能不說是一個重要原因。春秋戰國是中國古代社會發生第一次劇烈變革的時期,周王室衰微,諸侯國興起,私有制發展,傳統的淫逸暴斂的貪賄方式和新型的以財賄作政治交易的方式交融一起,因貪賄結成的惡果反覆出現。天子貪圖享樂,喜好聲色,親近權奸。卿大夫貪利私慾,各地斂財,富有積聚。
《詩經•大東》中云:「小東大東,杼柚其空。」揭露東方的大小諸侯國被徵斂得連織機上的織品都空蕩蕩了。《詩經•大雅》云:「人有土田,汝反有之;人有民人,汝覆奪之。」講的是譴責高官貴族對人民的強取豪奪。於是,如柏楊先生所說的那樣:「這個立國八百七十九年,被儒家學派讚不絕口的周王朝,在沒有一聲嘆息中滅亡。」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四國 戰國時代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千本鳥居百萬神:從30座神社解讀日本史」介紹
訪問編輯:林蔚儒
內容簡介:
不了解神社,就無法全盤理解日本史!
30座備受崇敬的神社,30段波濤洶湧的歷史,
在八百萬神的背後,交織著叛變與暗殺的權力鬥爭,
更緊緊鏈結庶民生活與社會經濟。
剖析神社的前世今生,一探不為人知的日本歷史。
這不僅是一趟參拜之旅,更是一次穿越神社的日本深度旅行,
就從令和元年啟程吧!
松尾芭蕉為什麼要前往參拜出羽三山?
安政大地震後為什麼會出現大量鯰魚圖?
幕府眼中的思想犯在明治時代如何「洗白」成為神明?
本能寺之變前明智光秀為何要到愛宕神社參拜?
即將躍上日本萬元紙鈔的企業家澀澤榮一與明治神宮有何淵源?
為何參拜伊勢神宮在江戶時代大為流行?
──除了御守、繪馬、御朱印以外,你更應該了解的日本神社史!
在一般人眼中,日本神社是觀光客絡繹不絕的熱門景點,但在香火鼎盛的背後,往往交織著政爭、叛變、陰謀、暗殺等等權力鬥爭,更與庶民生活、經濟發展息息相關,可說牽一髮而動全身,深深影響著日本的過去與現在。
本書精選全日本30座知名神社,囊括觀光客造訪東京必去的明治神宮、以海上鳥居聞名全球的嚴島神社、和高德院大佛同為鎌倉觀光重鎮的鶴岡八幡宮、四國首屈一指的金刀比羅宮等,爬梳其創建緣由與淵源,從平安時代、戰國時代乃至江戶時代,開啟一段貫穿時空的旅程,或釐析、或探索、或娓娓述說神社的前世今生,讓我們一睹神社如何成為改變與創造歷史的舞台。
作者簡介:安藤優一郎
1965年生於日本千葉縣,歷史學家、文學博士。畢業於早稻田大學教育學部,早稻田大學研究所文學研究科博士後期課程修畢。
目前以江戶為主題寫作與演講,並於東京理科大學生涯學習中心、JR東日本成人假日俱樂部、NHK文化中心等單位開設生涯學習講座,廣受歡迎。
已出版中文作品有《參勤交代:江戶幕府的統治關鍵》。
個人網站 www.yu-ando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