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清流緣何氣節喪盡 | 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清兵入關前後,有著「嗣東林」之稱的復社,其成員也開始分化。
一部分人南下,成為江南抗清力量的骨幹。
也有一部分人,先降農民軍李自成,後投清軍多爾袞。
就拿英烈之後、東林六君子之一魏大中的後人來說,他有個兒子魏學濂,父親犧牲後,他也做出了「繼承遺志」姿態:「行乞入都」,上血疏訟父冤,稱「家難較諸臣備慘」。崇禎帝「覽之淚下」,感嘆道:「洢濂之義,生死同揆。」
就是說,魏學濂一路要飯,進京告御狀,為父洗冤。其言行感動了當朝皇帝崇禎,連連讚其為忠義之後。這位年輕的東林孤兒,給皇帝留下又勇又孝的深刻印象。待崇禎為東林平反後,一洗父輩冤屈的東林孤兒共推魏學濂為首,設祭詔獄,魏學濂讀祭文未竟,已是哽咽難言,孤兒們莫不狂哭。崇禎帝聞之歎曰:「忠臣孤子,甚惻朕懷。」崇禎皇帝看著以魏學濂為首的東林遺孤,動了很深的惻隱之心,說自己要加倍關心這些孩子們的成長。
年齡稍長後的魏學濂,很快加入復社成為骨幹,平日里,他經常慷慨發表政見,引起社會關注。崇禎十六年他高中進士,崇禎皇帝曾親自接見他並打算委以重用。然而,李自成打進北京,這位英烈之後卻幹出了有辱英烈父親名聲的事。
京城破後,魏學濂稱自己欲微服南歸,但夜觀天象後,忽然悟道「一統定矣」,所以率先投誠李自成。魏學濂認為天下已定,李自成會成為天下一統的開國之君,所以晚降不如早降,便很快改換門庭,並巴結上了李自成宰相牛金星,通過牛金星的推薦,魏學濂被李自成錄用為戶部司務,成為李自成登基的主要吹鼓手。在大順新政府,魏學濂表現非常積極,獻《平兩浙策》,向李自成勸進稱帝。
不知他的父親九泉之下,做何感嘆。
還有楊漣的兒子楊之易。《明史紀事本末》上記載死後家境:「母妻止宿譙樓,二子至乞食以養。徵贓令急,鄉人競出貲助之,下至賣菜傭亦為輸助。」說楊漣老母和兒媳婦都到城樓臨時棲身,楊漣兩個兒子,被迫乞討為生。而後來他們的命運如何呢?
楊之易,楊漣長子。楊漣死後,他靠討飯養活全家妻兒老小。錢謙益在《除夜示楊郎之易——是應山忠烈公長子》中有一句「為問敝衣淹邸舍,還如乞食上譙樓」,說的就是他這段生活。崇禎元年,父親楊漣得到平反,楊之易上疏獻父親血書,這封名為《恭謝天恩——泣稱冤苦伏乞聖鑒以明臣節疏》的血書深深打動了崇禎皇帝,賜官楊之易,為工部員外郎。
但是,甲申之變清軍入關後,這個英烈之後卻做出了不齒之舉:降清。被清順治皇帝封為松江府海防同知。接下來的舉動更令人髮指,公元1647年,晚明還未滅亡,一群反清復明的義士試圖在松江發動兵變起義,但是這次兵變卻因走露消息而失敗,告發者就是楊之易,他在關鍵的時候告了密。兵變不幸失敗,起事者均遭殺害。
《南明史》記載,楊之易出賣同胞,激起反清復明人士的憤怒,他們設計襲擊了提督府,將楊之易綁了,當場亂刀砍死。楊之易死時還振振有詞:「父忠於明、我忠於清,夫復何憾!」竟然將自己認賊作父當成了一種「氣節」。
九泉之下的「楊忠烈公」楊漣,一生都在呼喚忠君愛國,如果知道兒子叛國降敵,賣友求榮,不知又會作何慨嘆?
當然,比魏學濂、楊之易名氣大的「嗣東林」變節者不計其數。
吳梅村,崇禎四年進士,曾任翰林院編修,被當時的崇禎親自看中,成為文人翹楚。崇禎煤山自縊後清兵入關,吳被召入京,授秘書院侍講,後升為國子監祭酒。
周鍾,和魏學濂同年考中進士,但是周鐘的成績更好,高中榜眼並被授庶吉士,皇帝近侍。北京淪陷後,此人先是認賊作父,以進士榜眼拜倒在牛金星門下,接著又按照牛金星指示,寫了一篇《士見危致命論》,號召別人像他一樣改換門庭,牛金星對這篇文章表示讚賞,周鍾沾沾自喜,逢人便誇「牛老師知遇」。周鍾還勸李自成早正大位。文中鼓吹李自成「比堯舜更多武功,較湯武尤無慚德」,吹捧李自成「四海歸心」。其溜鬚拍馬,忘恩負義嘴臉躍然紙上。
龔鼎孳,崇禎七年進士,司職給事中,在做言官時,他大義凜然,彈劾了不少權臣,但是明亡後,「闖來則降闖,滿來則降滿」。大順軍和清軍,誰來降誰。他風流放蕩,尋歡的對像不分男女。老爹去世,他在葬禮上還狂歡作樂,連清廷多爾袞都看不下去了,譏笑他是「明朝罪人,流賊御史」,而龔鼎孳竟然也大方承認,振振有詞:「豈止鼎孳一人,何人不曾歸順?魏徵亦曾歸順唐太宗。」說哪個沒投降?難道變節的就我一個?昔日魏徵不是還降了唐太宗嗎?竟然把打家劫舍的李自成比作唐太宗,實在是不知羞恥為何物。
侯方域,戲劇《桃花扇》主人公,是明戶部尚書侯恂之子,祖父及父輩都是東林黨人,均因反對宦官專權而被黜。與冒襄、陳貞慧、方以智,合稱明末「四公子」。明朝滅亡後,侯方域流落江南,入清後參加科舉。積極為清朝鎮壓農民軍出謀劃策,為清兵滅掉榆園軍起義立下奇功。他的紅粉知己、青樓奇女子李香君眼巴巴望著夫君反清復明,但卻等來了剃髮易服的才子,於是悲憤自殺,青樓氣節再次汗顏了清流。
從後東林黨及復社人的舉動,可以看出當時很多誇誇其談文人,滿口仁義道德,其實心底的節操早已片瓦無存。從「水至清則無魚」,到「人至賤者則無敵」,東林黨人為什麼會發生如此大相徑庭的異變?
後人在分析後東林士大夫變節原因時,大多認為是他們本來如此,是專擅議論的偽道學,其實不然。
我的論斷是:劫後餘生。
和前輩錢謙益的演變一樣,經歷了魏忠賢浩劫和崇禎皇帝的反复折騰,他們傷到心裡了,原有的信仰破產了。現實及父輩遭到的打擊令後生們夢醒——沒有什麼仁義道德,一切都是謊言。國家是皇帝和他的奴才們的。他們的家業與我們無關。
夢醒後的士人,誰還會為了與自己不相干的國肝腦塗地、在所不辭?
於是人心渙散,各思前程是為必然。那些滿口大義的後東林黨人,在大順軍和八旗軍屠刀下,便大多是「脫下舊服換新袍」。(程萬軍)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hula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現代主義建築最後大師」華裔美籍建築師貝聿銘辭世,享嵩壽102歲。他曾獲有建築界諾貝爾獎美譽的普利茲克獎,「羅浮宮金字塔是他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作品之一。 1984年,在時任法國總統密特朗(Francois Mitterrand)委託下,貝聿銘替羅浮宮主庭院設計由玻璃和金屬建造的巨大金字塔,作為主要入口,...
國子監祭酒 在 法學博士石人仁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積善之家 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貝聿銘:富過15代的家族,家訓只有30個字:以產遺子孫,不如以德遺子孫。
以獨有之產遺子孫,不如以公有之產遺子孫。父子篤、兄弟睦、夫妻和、家之肥也!
一個善良的家風,能塑造出一個家族,高貴的品格!
人而好善,福雖未至,禍其遠矣!
道德傳家久,家風繼世長。
德才兼備,志存高遠的家族!
享譽世界的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先生於2019年5月16日去世,享年102歲。
作為現代建築歷史上“最後一個現代主義大師”,
貝聿銘為世界帶來了精彩絕倫的作品,包括:
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華盛頓國家藝術館東館、香港中國銀行大廈和蘇州博物館等。
在貝聿銘的百年人生裡,他獲得了一個建築師能擁有的全部榮譽。
但是,貝老留給人們最深刻的記憶,卻並非他的建築成就,
而是是他背后那個生生不息的家族,孕育出大師的那片沃土。
中國有句古話,“富不過三代”。
很多富甲一方、紅極一時的富豪家族,都逃不過這個詛咒似的命運。
但是,貝聿銘所在的貝氏家族,卻傳承了幾百年,富過15代。
而其中的奧秘,就藏在其家族的30字家訓之中。
01
元末明初,天下大亂,為躲避戰禍,貝氏一族舉家遷到蘇州。
貝氏家族代代勤勉,靠行醫賣藥起家,從明朝中葉開始,漸漸富甲一方。
到了清朝的乾隆年間,蘇州貝氏,已經成為蘇州四大豪門之一。
要知道在明清時期,作為經濟重鎮蘇州的富豪,放眼全大陸也絕對是局指可數的頂級世家。
貝氏家族曾經輝煌到什麼程度?
首先是祖輩、父輩們,在金融業開疆拓土,並轉向政壇,身居要職。
十三世,貝潤生和貝理泰分別被稱作“顏料大王”和“金融大亨”。
貝聿銘的祖父貝哉安,參與創辦過上海銀行,其父貝祖貽青出於藍,曾在民國時期擔任中央銀行總裁,
同時還是中國銀行的創始人之一。
其次是與名門通婚,貝聿銘的母親,是清朝最后一任國子監祭酒的女兒庄氏,
繼母是江南名門之后,一代才女蔣士雲。
貝祖詒與妻子蔣士雲
顯赫的家世背景,曾讓貝氏一族在蘇州擁有十幾萬平的私家宅院,就連明清時期皇帝們,
都流連忘返的蘇州獅子林,也成了他們家的后花園。
古語有言:君子之澤,五世而斬。
第一代,白手起家,辛苦創業,發家致富﹔
第二代,老成守舊,艱難守業﹔
第三代,就會因為子孫不濟,坐吃山空,跌落神壇。
但是貝氏一族,卻經歷了數個大時代的浪濤和風雨,不僅屹立不倒,反而歷經15代蒸蒸日上。
其中最關鍵的便是貝潤生,對於家風家訓的那句總結:
「以產遺子孫,不如以德遺子孫﹔
以獨有之產遺子孫,不如以公有之產遺子孫。」
02
《紅樓夢》裡,在抄檢大觀園時,曹雪芹曾寫過這樣一段話:
“可知這樣大族人家,若從外頭殺來,一時是殺不死的,這是古人曾說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必須先從家裡自殺自滅起來,才能地!”
中國人有一個經常掛在嘴邊的詞,叫做“窩裡鬥”。
我們見慣了兄弟反目、父子成仇的戲碼。
多少家族的興亡,都是因為“禍起蕭牆”。
貝氏家族最令人羨慕的地方,就在於整個家族的團結和友愛。
作為家族最興旺的一支,貝潤生當年重金購下獅子林。
但是,他並沒有將其當做自己的私家園林,而是將其和整個家族共享。
並且在園子裡設立貝氏祠堂,並在旁邊捐資建立了貝氏承訓義庄,用來贍養、救濟族人。
也正因為如此,貝聿銘幼年時期,有很長一段時間是在貝潤生,這位叔祖的庄園中居住的。
少年時期的貝聿銘:
蘇州園林造法自然,渾然天成的建築特點,給了貝聿銘無窮無盡的靈感,
成就了他追求的建築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建築設計的源頭。
《禮記》中說:“父子篤,兄弟睦,夫妻和,家之肥也。”
意思是父子之間感情篤深、互相信任,兄弟之間同心同德、齊心協力,夫妻之間恩愛和美、相濡以沫,
一家人一條心,財富才會滾滾而來,家業才能興旺發達。
一個家族,真正的財富不在金錢的多寡,而在於關系的和睦。
互相拆台,誰也見不得誰好,再富裕的家庭,也必會敗落。
試想一下,若是貝氏一族各個敝帚自珍,也許這個世界上就會少了貝聿銘這樣一位偉大的建築大師。
獨木不成林,若是貝家人都只考慮個人的利益得失,那麼還有可能開枝散葉,延續如此龐大的家族嗎?
03
孟子曾說:“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富貴傳家,不過三代。”
這個世界上並不缺少有錢人。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富豪之家,都能被稱作豪門。
貝氏一族,在商政兩界都稱得上豪門,並不是因為他們擁有富可敵國之資,
而是因為全族上下無一人,不注重德行和節操。
貝聿銘的祖父貝理泰,從1922年起連任蘇州總商會會長7年,
先后發起募捐巨款,開闢了從閶門到虎丘的馬路,時稱“新馬路”。
貝理泰還擔任過吳縣救火會會長,博習醫院、振華女子中學董事,和兄長貝潤生二人共同捐資,
在蘇州城開辦了中國第一個新式幼稚園……
你可以看到,貝氏族人一直活躍在中國近代公益事業的第一線。
《周易》上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對於中國人來說,天有好善之德,人有好善之心,發之於外,就是敬天愛人,勤儉惜物,自利利他。
一個善良的家風,能塑造出一個家族高貴的品格。
貝聿銘的父親貝祖詒,最風光時,是當時中央銀行的總裁。
在民國那個貪腐橫行的時代,面對唾手可得的財富,貝祖詒始終潔身自好,大公無私。
他后來遠赴美國,孔祥熙一人就卷走了一億三千萬美元,貝祖詒卻兩袖清風,
沒有帶著任何一分公款,跟當時蔣、宋、孔、陳所謂四大家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直到現在貝氏一族,依然堅守高潔的道德情操,專注於慈善公益事業。
林貝聿嘉
貝聿銘的堂妹林貝聿嘉,不僅擔任過香港婦女會主席,還是著名慈善家、太平紳士、金紫荊星章獲得者。
曾子曰:“人而好善,福雖未至,禍其遠矣。”
善良是一種遠見,高尚的道德,是一個家族長盛不衰的最好的護身符。
貝聿銘已經離去,但是貝氏家族自古傳承的家風並不會消失。
道德傳家久,家風繼世長。
好的家風,就像一條越走越寬的路,一座越蓋越高的樓。
也許這個世界上不存在什麼永恆,但是良好的家風,卻能夠保証我們一代又一代,走得更遠,飛得更高。
貝聿銘的四個子女皆優秀,其中三個兒子和父親一樣畢業於哈佛大學,從事建築工作,
女兒是哥倫比亞大學法律專業的高材生。
讚歎!貝氏家族的優良傳承,或許遠不止15代。重要的是,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有為者亦若之!
中國曾經數度邀請他回到「祖國」,貝氏說了一句名言「哪裡有民主、哪裡有自由。那個地方就是我的祖國」。
從來沒有回到大陸定居過。
國子監祭酒 在 歐陽立中 「演說課x桌遊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韓愈怎麼諫,比較好?】
高一國文起手式必《師說》,
推測原因,一來教師節應景;
二來讓孩子們懂得從師問學。
韓愈的故事開始在各班反覆播放。
韓愈最悲催的一諫,
莫過於諫迎佛骨。
當時,唐憲宗篤信佛教,
聽聞法門寺內藏有釋迦的指骨,
趕緊派人出發,前去迎奉佛骨。
不僅要在宮內供奉,
還有傳往長安各寺巡迴展示。
大家看皇帝這麼嗨,不跟著嗨一下不行,
紛紛拋下工作,跑去參加佛骨遶境。
韓愈一看這萬人空巷的狀況,
竟然超過了五月天演唱會,
那怎麼行呢?
「還好我有暖暖的文字。」韓愈心想。
於是,提筆立就,寫了篇《諫迎佛骨表》,
就上陳唐憲宗,裡頭一片赤忱啊!
憲宗一定感動的不得了。他想。
感字對了,但後面請換成冒。
是的,憲宗感冒的不得了。
氣到把韓愈貶去潮州餵鱷魚。
韓愈到底說了什麼?
論點一:佛教是夷狄的宗教,別信
(憲宗集氣條進度:33%)
人際關係是這麼回事,什麼都能罵,
但絕不能貶低對方心中的偶像啊!
人家會跟你拼命的。
論點二:佛骨是凶穢之餘,別碰
(憲宗集氣條進度:66%)
人家信佛,佛骨就是聖物,
結果你跑出來說那是剩物,還帶賽。
完了,你連美好的想像也不給人家。
論點三:信佛的皇帝都很短命,找死
(憲宗集氣條進度:100%)
韓愈不知哪來的大數據分析,
告訴憲宗,歷代信佛的皇帝都短命喔!
憲宗的實驗精神馬上浮現:
「我就看看是我短命,還是你短命?」
催化劑就是潮州的鱷魚。
以往,講到這邊,
我們可能唉一聲,
為韓愈的耿直抱屈啊!
但是,昨天看到玲瑜老師
有個題目設計真有意思:
「如果你是韓愈,
怎麼勸皇帝別迎佛骨比較好?」
是啊!這問題太重要了。
你明明說真話,
但卻被千針挖剮,值得嗎?
你可以怨別人,然後徹底黑化,
但何必咧?你的命運並未從此改變啊!
重點不在你說了什麼,
而是在於你怎麼說。
因此,我讓孩子們兩兩討論:
「如果你是韓愈,可以怎麼勸諫皇帝?」
孩子們討論的特別熱烈,
也提出很有意思的答案。
1.換位思考式
皇帝啊!你想想佛祖當初為何出家?
不就是不忍見到百姓痛苦,
自己卻還過著優渥的日子嗎?
同樣的,您有心很好,
但佛祖也不會樂見您為了他,
大費周章、折騰百姓啊!
「心誠則靈」那才是最重要的。
2.穿越未來式
皇帝啊!還記得洪秀全嗎?
(唐憲宗:?????)
他自稱耶穌的弟弟,替天行道,
率領著太平天國把天下搞得翻天覆地。
信佛很好,但如果信過頭了,
有人跑出來假宗教之名造反,
那該如何是好?
3.隱喻故事法
這個我覺得最厲害,
是班上孩子妍宇想的。
皇帝啊!從前有群猴子,
每天摘樹果吃,過得很快樂。
但有一天,
有隻猴子說山神有一顆石頭。
找到的猴子可以延年益壽。
於是,所有猴子都去撿石頭了,
再也不摘樹果。
結果,山神的石頭沒找到,
而且他們全都餓昏了。
多有意思啊!
看古人怎麼起,也要看他怎麼摔。
並問問自己,如果是你,會怎麼做?
對了,慶幸的是,
潮州不是韓愈的終站。
後來他做到國子監祭酒、吏部侍郎,
官運算是很不錯了。
他是如何從潮州鱷魚口中脫身的?
很簡單,
他在潮州每天想,
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
後來發現,自己其實沒錯,
只是說法讓人家不接受。
他精神一振,再次提筆,
寫給那個他熟悉的人:
「親愛的憲宗,我在潮州天氣晴,
謝謝你的不殺之恩,我不該那麼衝的。」
這回,真的是暖暖的文字,
看得憲宗心也暖暖的,
想到人家韓愈一片忠貞,
自己卻把他調去潮州餵鱷魚,
心裡竟也有些愧疚。
「韓愈,回來袁州當刺史吧!
朕想你了。」
原來,有些話,這樣說,比較好。
國子監祭酒 在 hulan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現代主義建築最後大師」華裔美籍建築師貝聿銘辭世,享嵩壽102歲。他曾獲有建築界諾貝爾獎美譽的普利茲克獎,「羅浮宮金字塔是他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作品之一。
1984年,在時任法國總統密特朗(Francois Mitterrand)委託下,貝聿銘替羅浮宮主庭院設計由玻璃和金屬建造的巨大金字塔,作為主要入口,周圍環繞3個相同造型的小型金字塔,於1989年完工。
羅浮宮金字塔建造初期,因風格與充滿古典氣息的羅浮宮主建築格格不入,受到大批巴黎市民反對。當時法國民眾大多認為出自貝聿銘之手的玻璃金字塔設計過於前衛,要求取消擴建。這項工程最終在爭議聲中保留,羅浮宮金字塔至今矗立30年,已成為巴黎地標之一。
貝聿銘出身蘇州望族,1917年4月26日生於廣州,父親貝祖貽曾任中華民國央行總裁,也是中國銀行創辦人之一;生母莊氏為清廷國子監祭酒後代。
貝聿銘18歲時留學美國,在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攻讀建築,之後轉往麻省理工學院(MIT),1940年取得MIT建築學士學位,1946年取得哈佛大學建築碩士學位,1954年成為美國公民。
貝聿銘踏入建築界後展現設計高樓大廈的長才,1955年與在地產商齊氏威奈(Webb & Knapp)共事的建築師一同成立貝聿銘建築師事務所(I.M. Pei &Associates),事業逐漸起飛。
貝聿銘作品以公共與文教建築為主,被歸類為現代主義建築。他善用鋼材、混凝土、玻璃與石材,強調光與空間的結合,留下「讓光線來作設計」的名言。
他的代表作包括美國華府國家藝廊東廂、法國巴黎羅浮宮擴建工程、香港中國銀行大廈。
貝聿銘生前獲得眾多榮耀,最受矚目的是1983年獲頒普利茲克建築獎(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现代主义建筑最后大师」华裔美籍建筑师贝聿铭辞世,享嵩寿102岁。他曾获有建筑界诺贝尔奖美誉的普利兹克奖,「罗浮宫金字塔是他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作品之一。
1984年,在时任法国总统密特朗(Francois Mitterrand)委托下,贝聿铭替罗浮宫主庭院设计由玻璃和金属建造的巨大金字塔,作为主要入口,周围环绕3个相同造型的小型金字塔,于1989年完工。
罗浮宫金字塔建造初期,因风格与充满古典气息的罗浮宫主建筑格格不入,受到大批巴黎市民反对。当时法国民众大多认为出自贝聿铭之手的玻璃金字塔设计过于前卫,要求取消扩建。这项工程最终在争议声中保留,罗浮宫金字塔至今矗立30年,已成为巴黎地标之一。
Ieoh Ming Pei, FAIA, RIBA[1] (26 April 1917 – 16 May 2019) was a Chinese-American architect. Born in Guangzhou and raised in Hong Kong and Shanghai, Pei drew inspiration at an early age from the gardens at Suzhou. In 1935, he moved to the United States and enrolled in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s architecture school, but quickly transferred to th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e was unhappy with the focus at both schools on Beaux-Arts architecture, and spent his free time researching emerging architects, especially Le Corbusier. After graduating, he joined the Harvard Graduate School of Design (GSD) and became a friend of the Bauhaus architects Walter Gropius and Marcel Breuer. In 1948, Pei was recruited by New York City real estate magnate William Zeckendorf, for whom he worked for seven years before establishing his own independent design firm I. M. Pei & Associates in 1955, which became I. M. Pei & Partners in 1966 and later in 1989 became Pei Cobb Freed & Partners. Pei retired from full-time practice in 1990. Since then, he has taken on work as an architectural consultant primarily from his sons' architectural firm Pei Partnership Architects.
Pei's first major recognition came with the Mesa Laboratory at the 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 in Colorado (designed in 1961, and completed in 1967). His new stature led to his selection as chief architect for the John F. Kennedy Library in Massachusetts. He went on to design Dallas City Hall and the East Building of the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He returned to China for the first time in 1975 to design a hotel at Fragrant Hills, and designed Bank of China Tower, Hong Kong, a skyscraper in Hong Kong for the Bank of China fifteen years later. In the early 1980s, Pei was the focus of controversy when he designed a glass-and-steel pyramid for the Musée du Louvre in Paris. He later returned to the world of the arts by designing the Morton H. Meyerson Symphony Center in Dallas, the Miho Museum in Japan, the Suzhou Museum in Suzhou,[2] Museum of Islamic Art in Qatar, and the Grand Duke Jean Museum of Modern Art, abbreviated to Mudam, in Luxembourg.
Pei won a wide variety of prizes and awards in the field of architecture, including the AIA Gold Medal in 1979, the first Praemium Imperiale for Architecture in 1989, and the 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 from the Cooper-Hewitt, National Design Museum in 2003. In 1983, he won the Pritzker Prize, sometimes called the Nobel Prize of architecture.
國子監祭酒 在 豐年祭小米酒- Silks Place Taroko 太魯閣晶英酒店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