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來看看這個,被英國衛報大篇幅報導讚賞的地方,同時也是被多肉網紅嘴成「乞丐會看歌劇嗎」、「可以買多少買航空母艦」的地方。
#衛武營
這幾天因普悠瑪的事件,本來不太想發表一些看法,只是這兩天從某位知名網紅以衛武營的落成從很負面的「乞丐說」來評論高雄,以及又看到英國的衛報這樣知名的國際媒體評論衛武營為「地表最強藝文中心」,給予大量正面的肯定。台內互打,自我否定,看了難過,畢竟這跟高雄文化事務有關,不談點甚麼也是失職。
我不想逞口舌之快,只想用一些數字來呈現,讓大家可以思考一下高雄的藝文發展現況。
十年前,高雄可以說是完全沒有國際表演藝術節,也幾乎沒有甚麼售票的演出。2010年高雄春天藝術節正式開始,9年來共辦理224檔,超過450場演出,藝術團隊來自全球33個國家,累計超過60萬人購票參與。這還不包含民間申請文化局的至德堂、音樂館、大東演藝廳…等等的售票演出。
大家可以試著想像,台北市本身就是政經首都,市政府預算本就高於其他縣市,而且所有中央部會資源還集中在台北,三十多年前就有國家級的兩廳院,高雄雖然曾經很長的一段時間是唯二的直轄市,但隔了超過31年後才有衛武營,更不用說除了台北市政府自己有表演藝術相關活動外,兩廳院是用國家預算每年舉辦 TIFA 台灣國際藝術節,可以說所有資源都是集中在台北市,而高雄市的官方資源幾乎就是靠文化局獨力支撐,這座遲來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是晚到數十年的文化平權象徵。
但…我最近在看這幾個數字上也發現很弔詭的情況,這兩年我跟很多表演藝術界的夥伴聊事情時,大家做票房評估大概都是台北票房是高雄的兩倍左右,從絕對數字來看,台北自是高於台灣各縣市,這點就如同上一段提到的,中央地方資源集中在台北,這樣還不高那就好笑了,但我想提供一個相對數字,台北市跟高雄市人口數是差不多的,都是約二百七十多萬人,但高雄土地面積是台北市的近11倍大,若把人口密度的因素考慮進來,是不是可以說高雄的購票藝文人口密度反而是台北的5倍。
每年春天藝術節從高美館的草地音樂會開始,每場萬人購票進場欣賞高市交與影像跨域的精彩演出,到國內外優秀節目的展開,確實看節目的屬性,有些未必滿場,但有些則是一票難求,這幾年願意購票進場欣賞的市民確實增加不少。
在原先春天藝術節的基礎上,包含從2011年開始的庄頭藝穗節(累計420場演出,超過38萬人欣賞演出),雲門舞集2每年都有超過20場的教育場讓學子進入劇場了解演出,高市交與高市國每年也是超過20多場次的教育場,包含少年歌子、樂舞青春、小劇場等,紮根的工作也不曾停歇,加上國家表演藝術中心(高雄衛武營、台中歌劇院、台北兩廳院)史上最高的預算,衛武營目前我看到明年的節目安排,叫好叫座可以預期,過去只有文化局在支撐,現在加入世界級場館以及更多的國家資源在軟體、演出與行銷方面的支持,到底有甚麼理由可以看衰?
高雄當然還不夠好,我們一起努力讓她更好!
圖片來源: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臉書
#Wecare高雄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香港大會堂於一九六二年落成啟用,是香港首個為市民而建的多用途文娛中心。大會堂坐落於中環愛丁堡廣場的臨海填海區,佔地11 000平方米,於二零零九年列為一級歷史建築。大會堂的主要設施位於低座,包括以擁有出色音響效果而聞名的音樂廳、深受專業劇團喜愛的劇院,以及可以遠眺維多利亞港景色的展覽廳;高座則設有演...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徵 才 在 鄭麗君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衛武營的大亮點是『葡萄園式』結構:觀眾席如葡萄園型態階梯區塊,錯落分布環繞演奏者,使得不分價位的觀賞區皆能享受親密度佳且均質的聲響,背後有『民主/平權』的設計意理,包括柏林愛樂廳、東京三得利廳音樂廳、洛杉磯迪士尼廳、2017年開幕的漢堡易北愛樂廳都採類似設計。」
──黃俊銘<衛武營能否「脫北」,共造深化南方、屬於未來的劇院?>
衛武營明天要開幕了。在很多國人的記憶裡,這三個字是男生服役接受新訓的所在。今後,這個意涵會漸漸地被取代,這三個字,會成為藝術與夢想的代名詞。
簡文彬總監說,衛武營是「眾人的藝術中心」。如果你來到衛武營,在整個建築的空間裡行走,就會逐漸意識到建築師回應在地榕樹與海洋意象的設計,讓人就像走入夏日中的樹蔭,怡然自得,和藝術,不再有距離。衛武營,是一個讓藝術重回生活,真正屬於你我的藝術中心。未來,南台灣的民眾想要欣賞國際級的表演藝術,不需要再舟車勞頓到台北;南台灣的孩子,也有了更多親近藝術的可能;旅居北部的藝術工作者,有機會回到家鄉貢獻所長;我們也就能夠一起創造一種全新的、從南方出發走向國際的藝術觀點。因此,我相信,未來的衛武營,不僅是高雄的衛武營,台灣的衛武營,更將會是世界的衛武營。
是的,衛武營,是台灣一個美麗而遠大的夢想。1987年,台北國家兩廳院成立,台灣首次有了國家級的表演藝術場館,不僅滋養了無數愛好表演藝術的民眾,也成為創造夢想的舞台。然而,南台灣的民眾也應該擁有夢想的權利。於是,2003年,行政院選定在曾經做為軍事用地的衛武營都會公園裡起造藝術文化中心,打造亞洲最大量體、最先進聲學規格的國際級劇場,不僅期待讓藝術家能夠在其中追求藝術的卓越,讓下一代在此啟發藝術夢想,也象徵著高雄希望從工業城市翻轉成為文化大城的願景,更代表台灣期待在藝術上和世界並肩同行的決心。
然而,要實現這樣的一個夢想並不容易。衛武營是台灣近年工程規模最大,挑戰最多的文化建設,興建經費高達107.5億元,主體工程從2010年開工後,始終面臨重重困難與挑戰。衛武營是世界最大的單一屋頂表演藝術中心,藉由3D雙曲面金屬屋頂,串連戲劇院、中劇院、音樂廳及演奏廳等四個主要環形空間,是國內首次施作。除了引進國際關鍵技術,許多相關機具設備需要向國外採購,也需要重新開發認證。為了符合最高規格的聲學設計,相關材料都必需在施作前進行聲學驗證。各種困難,可說是台灣前所未見的超高難度工程。
因此,我在上任時就發現,這個超高難度工程,還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當時計畫已經歷經5次修正,我要求同仁,我們只能再修一次,而且一定要如實解決問題,並且如期如質的完工。所以,能夠在任內完成這項艱難工程的最後一哩路,我心中充滿無限的感謝。我要感謝建築師Francine Houben啟發自高雄港都意象,結合榕樹和海洋精神的美麗設計;也要感謝從文建會到文化部,歷任主委與部長,特別是被我邀來督導衛武營工程的楊子葆前次長,如果沒有他,可能很多的困難都無法突破;當然最要感謝衛武營籌備處無數同仁,以及最為辛苦的工程團隊,積極克服種種關卡,完成這個一度被認為不可能完工的工程;也要感謝高雄市政府及中央各部會,尤其是公共工程委員會、國發會、內政部營建署、消防署,在工程期間給予的諸多協助與支持。衞武營,不是文化部獨自完成的,而是整個政府,中央及地方,一起完成的工程。正是因為眾志成城,才能讓衛武營這個遠大的夢想在今年實現。
我想用劇場前輩聶光炎老師所說的一句話:「千千萬萬個折磨,只為換取片刻的迷人。」來向這個過程中,所有付出心力的先進及朋友們,致上我最深的謝意!
過去這幾年,衛武營營推小組已經在簡總監的帶領下,為未來的營運作了許多準備,文化部的投入也連年成長。我要特別感謝行政院對文化預算的支持,讓明年度國家表演藝術中心,三館一團的整體預算將達到歷史新高的17.6億元。今後,由臺北國家兩廳院、臺中國家歌劇院和高雄衛武營,北中南三大國家級表演藝術場館所形構的國表藝中心終於完整成形。我相信,在朱宗慶董事長的帶領下,國表藝必定能帶領台灣表演藝術不斷創新與突破。
過去兩年來,當我們一邊完成衛武營工程的同時,我的心中也夢想著,如果我們能好好運用台灣各地既有的文化中心及藝文館舍,使其升級轉型,導入專業營運團隊,那台灣各地也都能夠擁有真正的劇場。就像林懷民老師說的,「文化中心如果起來了,任何東西都可以以它為基點發生。」很高興,歷經一年多的規劃,與地方政府的往返討論,終於在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的支持下,文化部展開了支持地方藝文場館軟硬體升級計畫,鼓勵導入專業藝術治理。因為,我們知道,空有一棟硬體並非劇場,創作才是核心。我們期待,未來地方政府能夠從劇場驅動,和國表藝攜手,成為帶動台灣表演藝術前進的雙引擎。
今天,我讀到黃俊銘老師的文章寫到:「在那個封閉、壓抑的童年至少年時光,能到至善廳聆聽『劉富美、陳主稅師生演奏會』已經是生活中的極奢侈」。讓我不禁想到,也是我們國表藝董事的劉富美老師,和英年早逝的名作曲家陳主稅老師,早在三十多年前,就已經在為了南台灣的藝術教育而努力。如今,衛武營要做的是,把他們為南台灣的土壤澆灌藝術養份的夢想承接起來,把他們為寬廣南台灣孩子的視野所投注的熱情一代一代傳承下去。衛武營,會帶領南台灣的海洋子民,迎向挑戰、航向未來。
明天,讓我們從衛武營出發!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徵 才 在 鄭麗君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空總變身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更要以文化翻轉首都軸線
走到這一步,真的不容易!歡迎大家和我們一起啟動「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六年建構計畫,一起見證「以文化翻轉城市,以藝術思考未來」這個夢想的起點。在六年內,我們將讓空總的圍牆逐漸打開,對創作者與所有公眾開放,讓每個人都有機會提出自己的文化實驗計畫進駐,在這裡跨出創意從0到1的第一步,也邀請公眾在此感受台灣當代文化的生命力,彼此對話激盪,一起想像未來。每一個創意的一小步,都可能是時代的一大步!
大家都知道,這個基地的前身,曾經長達62年作為空軍總部。圍牆,阻隔了市民與空間。對市民而言,這是一個禁地,一個幾乎不存在的空間。關於這個基地的身世,我還想向大家說一個故事:部裡的法籍顧問告訴我,今年台法工作坊在此舉行時,意外發現了一個日治時期留下來的保險櫃,櫃內物品早已被清空,但底部暗藏的抽屜裡竟然還存放著一批文物,裡面包括一個家族的身分證明、種痘證明、甚至兒孫的臍帶等。根據幾封印有商標的信封追查,那個家族曾經在台北城博愛路經營商行,專賣電機照明器具、乾電池、標本玻璃罈等現代化產品。一個當年販售現代化商品家族的文物,就像時空膠囊一樣,竟然穿越了空軍總部歲月,在建構文化實驗場時被重新發現。
沒有錯,1939年,這個位處台北市中心,廣達七公頃的基地,其實是日本殖民者所設立的第一個工業研究所,作為殖民地工業生產的研發基地。事實上,這個基地,位處於由西而東的城市軸線上,這個軸線也正是台北城的技術史、工業化、現代性發展的廊帶。北門旁有台北機器局和文化部現在正在修復的鐵道部;臺北工專的前身是日本設立的臺灣第一個工業學校;工業研究的前身曾經在現在的教育部,隨著城市發展,從教育部移到了工業學校旁的旁邊,也就是在這個基地上正式設立第一所工業研究所;然後臺北機器局火車修復廠移到臺北機廠,沿途設立酒廠和菸廠,以及南港工廠,形成工業生產的東西向軸線。而由北到南,從城內到城南,則有台灣博物館、商辦、官署、樟腦工廠及製糖所。貫穿兩個軸線,同時也連結了台北及台灣的,正是作為台灣現代化最重要基礎設施,從清代即開始發展的台灣鐵道系統。
台灣,走過工業化,走過民主化,在21世紀進入了數位社會。在民主的數位時代裡,每個人更可以是思想、知識、創意、文化的主體。在此之際,當我們有機會重新決定位處於城中央空總這個基地,乃至於重新決定首都紋理時,我們應該如何來思考?甚麼是21世紀通往未來的新動力?這一次,我們希望回歸人的思想、人的創意,來重新決定這個基地,重新決定過去被決定的都市軸線。我們決定,將空總打造成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並同時以文化翻轉都市軸線。
當然,台灣的文化並非從工業化的歷史才開始的。台灣是一個在3萬6千平方公里的島嶼上擁有269座超過3000公尺山岳的國家,孕育著最豐富的生態多樣性;也由於地處東西方、東北亞及東南亞的連結點,加上獨特的歷史經驗,孕育著最多元的文化。因此,台灣本身就像是最獨特的文化實驗性,海納百川,代代累積醞釀,既傳承又反叛,逐步發展出充滿生命力的當代文化,底蘊深厚,並同時具有豐沛的創新能量。
21世紀的我們,要做的,不只是空總變身為C-LAB,我們也正在進行首都軸線的文化翻轉計畫。從鐵道部開始,由北到南,我們修復了鐵道部,未來將結合北門到城南的博物館群,展示台灣的現代性發展,而兩廳院也已轉型成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從鐵道部往東,我們也要將這條20世紀工業化軸線,重新打造成文化創新廊帶,帶動下一階段台北及台灣的發展。東西向文化創新廊帶上,我們正在規劃華山下一階段的轉型,希望將之建構成文化內容產業聚落,連結文化內容策進院,透過內容產業的發展來說故事。在城東,松菸園區已經逐步成為重要的設計聚落。再往東,我們已經啟動台北機廠的修復計畫,希望打造成國家級鐵道博物館;北部流行音樂中心也即將於明年完工。
而就在城中央,空總,20世紀上半葉,作為台灣第一個工業化研發基地,啟動了20世紀台灣的現代化;戰後,成為空軍最高司令部,走過20世紀下半葉;身處21世紀,我們將以六年的時間,重新打造「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成為孕育文化創新的基地,帶動社會創新,讓藝術文化成為21世紀台灣發展的驅動力。
為此,我們需要一個不一樣的藝文機構。過去,我們對藝術的想像可能是在美術館看展覽、在劇場看表演。但在21世紀,藝術不再侷限於靜態的創作與展示,而越來越涉入社會。「C-LAB」將有別於傳統藝文場館,我們將重新想像一個「向創作端開放的新型態藝文機構」,期待在創作端,透過具開放性的文化創新生態系,支持年輕人、藝術家、甚至社區、社群、企業、所有公眾,都有機會來此成為CREATORS,提出文化創新實驗的各種計畫,關照在地生活經驗,透過創作實驗,進行對話與反思,和公眾彼此激盪想像,或起身行動改造未來。今年的「CREATORS-駐站研發/創作」計畫已經有13組團隊進駐,這只是一個起點。未來,我們希望更擴大進駐計畫,甚至將每年夏天保留給年輕人及學生。C-LAB也會逐步發展充分的軟硬體後勤資源,創造各種跨域合作的機會,讓文化創新在不可預期中不斷對話。
要形成這樣的新型態藝文機構,我們需要一個不一樣的計畫。過去,我們總是等到機構興建完成以後,才開始思考如何營運。但這樣的推動模式,不容易打開想像力,也欠缺社會參與。因此,這次我們決定在整個基地修建的過程當中,採取以軟帶硬的兩階段計畫:第一階段,前兩年,我們先透過「生活美學基金會」建立營運組織,邀請並徵選各項實驗計畫,初步從「當代藝術」、「記憶工程」、「數位人文」、「聲音影像」、「社會創新」五大實驗平台,逐步發展文化創新生態系,支持創作實驗計劃彼此協作,並同時邀請各界共同來想像這個基地未來的面貌。第二階段,後四年,我們將進入到以同步工程展開的硬體修建,開始創造符合未來需求的空間,在六年後發展成橫跨展演映的當代文化機構。
我們希望,「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能充分連結「在地」、「國際」與「未來」。從台灣的、亞洲的獨特的生活經驗出發,對國際的創意工作者開放。例如Living Arts International國際生活藝術組織,已經進駐到空總,成為我們重要的夥伴,目前許多國際合作的計畫正陸續展開,透過跨域、跨國,在C-LAB平台上,結合藝術與科技的力量,帶動文化創新,引動社會創新,讓大家一起想像未來社會的生活方式。我們要誠摯地邀請各位朋友,一起「重新想像城市,重新想像藝術,重新想像未來」!
照片來源:片子國際有限公司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徵 才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香港大會堂於一九六二年落成啟用,是香港首個為市民而建的多用途文娛中心。大會堂坐落於中環愛丁堡廣場的臨海填海區,佔地11 000平方米,於二零零九年列為一級歷史建築。大會堂的主要設施位於低座,包括以擁有出色音響效果而聞名的音樂廳、深受專業劇團喜愛的劇院,以及可以遠眺維多利亞港景色的展覽廳;高座則設有演奏廳、展覽館和會議室等小型設施,適合舉辦各類小規模活動。香港大會堂被譽為本地最重要的文化藝術場地之一,見證了不少文化盛事,亦是本港文化發展的寫照。多項標誌文化發展新里程的活動,例如早期的香港節、第一屆香港藝術節(一九七三年)、第一屆亞洲藝術節(一九七六年)、第一屆香港國際電影節(一九七七年),以及第一屆國際綜藝合家歡(一九八二年),均在大會堂隆重揭幕。大會堂在推動文化藝術交流方面擔當舉足輕重的角色,值得港人引以為傲。五十多年來在大會堂獻藝的本地和海外優秀藝術家和藝團不計其數,其中包括世界知名的大提琴家馬友友、已故小提琴家艾錫•史頓、紐約交響樂團、維也納兒童合唱團、德國史圖加芭蕾舞團、中國國家話劇院、湖南省湘劇團、鋼琴家傅聰、歌唱家滴卡娜娃、費明儀,雛鳳鳴粵劇團和本地不少職業藝團等,節目豐富多彩,令人目不暇給。除了提供機會讓觀眾欣賞不同藝術形式的表演節目外,香港大會堂在培育本地文化藝術人才方面亦貢獻良多,多年來為這些藝術工作者提供專業演出場地和配套設施,以及場租資助。大會堂高座也是香港首間公共圖書館和美術館的館址。大會堂公共圖書館於一九六二年三月五日正式啟用,是香港首間公共圖書館,亦是六間率先採用無線射頻識別技術的其中一間公共圖書館,為讀者提供便利快捷的智能識別自助借還服務。圖書館在過去五十年不斷拓展設施及服務。館內提供多種電腦設施,讓讀者可即時搜尋、預約或續借圖書館資料,使用電子資源、數據庫及數碼化影音資料。館藏由啟用時的二萬項增加至逾五十三萬七千項,並先後設立工商業圖書館、創造力及創新資源中心和基本法圖書館等專門參考圖書館及專題館藏。圖書館亦於二零一四年年中設立中西區文化及歷史資源角,提供有關中西區文化、歷史及社區發展等方面的資料。隨着香港大會堂落成啟用,現代化的博物館服務亦宣告誕生。香港歷史博物館和香港藝術館的前身—香港美術博物館最初設於大會堂高座十樓及十一樓。經過多年的館藏徵集和購藏後,藏品數目與日俱增,展覽活動越見頻繁。為進一步提升服務,香港美術博物館其後一分為二,並遷往尖沙咀。數十年來,雖然有不少文娛中心相繼落成,但香港大會堂仍然保持其作為本港重要文化樞紐的地位。猶如精巧的樂器仍須要不時保養調音以保持音色,大會堂亦曾於一九九三年和二零一零年進行翻新工程,以配合社會的變遷和文化藝術的發展,有關工程既保留了大會堂原有的包浩斯建築風格,亦為建築物的外觀增添時代感。對香港市民來說,香港大會堂的重要性超乎文化藝術的界限。這座上世紀六十年代落成的建築物,至今仍是中環的地標。大會堂紀念花園內的紀念龕,記載着二次大戰時期香港的苦難歲月;至於與大會堂同年啟用的婚姻登記處,則見證了無數愛侶共諧連理,攜手踏進人生另一階段。在未來的歲月裏,大會堂將會繼續成為無數藝術家靈感的泉源,為香港藝術的傳承和各方面的發展作出貢獻。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On0-OEGXbDw/hqdefault.jpg?sqp=-oaymwEZCNACELwBSFXyq4qpAwsIARUAAIhCGAFwAQ==&rs=AOn4CLAuT8Jcmr2luE4NuVnHW7cZGwYb1w)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徵 才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廣州動物園(GuangZhou Zoo)位於廣州市越秀區,東鄰十九路軍陵園,南接環市東路,西邊雲鶴路,北銜先烈中路。有南門和北門兩個出入口,兩門均設有停車場。於1958年建成開放,占地面積42公頃。2013年接待遊客400萬人次。廣州動物園共有選自全國和世界各地的哺乳類、爬蟲類、鳥類和魚類等動物 450餘種(2013年),4500多頭(只),其中不少屬於世界珍禽異獸。屬於國家一類重點保護動物有大熊貓、金絲猴、黑頸鶴等35種,屬於國家二類重點保護動物的有小熊貓、白枕鶴等32種。廣州動物園同時亦是一個植物展示的園地。全園種植的樹木有200多種,100000多株(2013年)。廣州動物園的前身是1928年國民政府在廣州市中山四路建立的永漢公園,面積2.2公頃,展覽動物60餘種,200多頭。
1950年,永漢公園改名為人民公園(今廣州兒童公園)。
1955年5月正式命名為廣州動物園。
1956年7月,徵用先烈路地段的麻鷹崗一帶作動物園新址。
1958年10月,新址落成開放。
2006年來,園區先後被認定為廣州市科普教育基地、廣東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國家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
2007年廣州市參加全國科普工作日先進單位。
2009年,廣州市政府希望將動物園遷址到帽峰山,但由於搬遷成本過高和市民反對意見居多的種種原因未能搬遷。
2014年8月廣州動物園完成了升級改造的設計,升級改造工程總投資8153萬元。
廣州動物園自南門向東依次有:科普館、遊樂場、馴獸表演場。自北門向東有蝴蝶館、海洋館、獸醫院、科教樓、盤龍苑、科普宣傳廊、逗趣園。靠近西邊有錦鱗苑、飛禽大觀。動物廣場位於廣州動物園的中心地區。
玫瑰原產中國,栽培歷史悠久,玫瑰在植物分類學上是一種薔薇科薔薇屬灌木(Rosa rugosa),在日常生活中是薔薇屬一系列花大豔麗的栽培品種的統稱,這些栽培品種亦可稱做月季或薔薇。玫瑰果實可食,無糖,富含維他命C,常用於香草茶、果醬、果凍、果汁和麵包等,亦有瑞典湯(Nyponsoppa)、蜂蜜酒(Rhodomel)。玫瑰長久以來就象徵著美麗和愛情。古希臘和古羅馬民族用玫瑰象徵著他們的愛神阿芙羅狄蒂(Aphrodite)、維納斯(Venus)。玫瑰在希臘神話中是宙斯所創造的傑作,用來向諸神炫耀自己的能力。玫瑰是英國的國花;花語:愛情、愛與美、容光煥發,勇敢,高貴。玫瑰花有多種顏色:紅黃白紫藍等....不同顏色有各自代表意義或愛情的語言。玫瑰為淺根性植物,萌蘖力強,性喜陽光,耐寒、耐旱,適應性較強,但在遮陰和通風不良的地方生長欠佳,開花稀少,造成徒長。玫瑰不擇土壤,但在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中性或微酸性輕壤土中生長最好,微鹼性土壤也能生長。玫瑰怕澇,積水時間稍長,枝幹下部的葉片即易黃落,嚴重水澇會使整個植株死亡,玫瑰栽植不宜靠牆太近,以免日光反射引起日灼。
近年來,奇石作為一種新的投資品,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高淨值人群的關注。廣州是全國四大奇石購銷地之一,也是目前頂級藏家聚集最多、收藏石種最廣、創設私人石館最多的地區。對於走進廣東省奇石藝術館的普通市民來說,那些擺在他們面前、讓人眼花繚亂且開價動輒成百上千萬的石頭,或許永遠都只是“有錢人的遊戲”。這樣的想法,對於自稱已經沉迷在玩石這個行當近二十年的老謝來說,也一點都不會覺得奇怪。昨天,當他和一幫本地的石友一同走進藝術館,一眼望去,發現幾乎有一半是他生平從未有機會見識過的寶貝,裡邊的石頭來自世界各地,品種千奇百怪、應有盡有:大化石、梨皮石、石膽、來賓、彩陶石、藏瓷、藏玉、毛髮石……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dffz5_etXWw/hqdefault.jpg?sqp=-oaymwEZCNACELwBSFXyq4qpAwsIARUAAIhCGAFwAQ==&rs=AOn4CLBX5pWV3GYnV9oU0QxpGMWuSUF0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