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希望本站對於這次國民黨黨主席選舉發表一下評論,雖然有點超出範圍,但就拿這次的電報和回應稿來說明
首先,套句網友的評論:「我替張亞中抱不平,一樣舔共,朱立倫可以,但亞中就要被國民黨抹紅」說實話,這是國民黨爭奪對中國「買辦代理權」的戰爭,我們很「感嘆」國民黨連自己的原則都跟著捨去,為求利益不惜犧牲國家地位的軟弱態度,引起輿論上的批評和媒體圈的質疑
國民黨的黨務選舉雖然是人家家務事,但是這樣的電報和回應根本如同「喪權辱國」,自欺欺人的態度,當你的原則一次又一次的因為面對敵人威脅選擇妥協,換來的是敵人嘲笑和輕蔑,連最基本的國格都願意捨去,你憑甚麼跟人家談判?如同當年國共戰爭期間,談判最後不少國府軍人、國民黨黨員選擇投靠共產黨,最後淪為被捨棄的棄子任人宰割
國民黨這種「失根的蘭花」族群,不願向下紮根,只想坐享其成過往特權,選擇逃避改變,寧願與敵人唱和,也不願為台灣存亡共承擔,並還喜孜孜的嘲諷台灣人的「愚蠢」,國民黨軟弱和妥協,讓他們的未來江河日下
同時也有8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萬的網紅Cup 媒體 Cup Media,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紅樓夢第 3 回,林黛玉登場,帶讀者走入賈府大宅。今集「語文陶話廊」,陶傑繼續從黛玉的敘事鏡頭,感受榮國府兩大人物的氣派。她們出場的佈局,原來也跟中國建築格局有相似之處? 延伸專題: 【語文陶話廊:為何看紅樓夢像看電影?】 http://bit.ly/33U5UI8 【語文陶...
國府 中國 在 李怡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失敗者回憶錄0927)
非常有用的白痴
1971年4月30日,美國《生活》雜誌發表了名記者斯諾(Edgar Snow,1905-1972)的文章《同毛澤東的一次談話》,當時一位親中的大學講師對我說,不要相信斯諾這篇東西,全篇都是假的。這位老兄一面在港大任教,一面也同我們聯繫,想為愛國事業做點事。他算是對西方文化有點了解的人,但受文革的宣傳洗腦,也無法接受毛澤東所講的不那麼符合文革宣傳的話。那麼更不要說當時香港和海外的一般左派盲眾了。
斯諾所記的毛澤東說了什麼呢?他說他雖不否定有個人崇拜,但搞得過分了,「四個偉大」(偉大導師,偉大領袖,偉大統帥,偉大舵手)「令人討嫌」,那些喊「萬歲」的人,有真心實意的,有隨大流的,也「打著紅旗反紅旗」的。他說,歡迎美國總統尼克遜來訪,中美的問題必須同尼克遜解決。他說美國科學技術、工業發展領先世界,教育普及。中國應該學習美國把責任和財富分散到五十個州那種做法。他盛讚日本侵華,說「那些日本人實在好,中國革命沒有日本人幫忙是不行的。」日本佔領大半個中國期間,「我們搞了一個百萬軍隊,佔領了一億人口的地方」。他說中國的核彈只是一個小指頭,美蘇就各是一個大拇指。一個小指頭怎麼敵得過兩個大拇指呢?但據說蘇聯對中國還是有點怕,就像房間有幾隻老鼠,還是有人會怕的。
這些說法,今天看來不是什麼高論,但在文革極左思潮氾濫下,卻讓人難以置信。不是一直說日本侵華如何罪惡,中國如何無敵,美國如何是紙老虎,美國如何是中國不可妥協的敵人,毛澤東這樣的偉大人物千年一遇嗎?
斯諾是1970年8月到中國,10月1日在天安門城樓與毛澤東站在一起,12月18日同毛進行5個小時談話,12月25日《人民日報》刊登毛與斯諾在天安門的照片,稱斯諾為「美國友好人士」。斯諾延至71年四月才刊出談話文章,表示「最近才能夠證實他(毛)不反對在不直接引用原話的情況下發表他的一些談話。」也就是說,斯諾的文章是在毛同意下發表的。
與此同時的71年四月,中國邀請美國乒乓球隊來訪,這是打開中美外交僵局的第一波——乒乓外交。斯諾文章預告了中國有意與美國修好,這是第二波。7月9日,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基辛格秘密訪問中國,會見毛澤東,與周恩來詳談,決定了美國總統次年對中國的訪問,是第三波。
這些事態的急劇變化,《七十年代》都緊緊掌握機遇,作大篇幅的報導和評論。其中最精彩的,是在九月號全文譯載了美國《紐約時報》副社長、專欄作家賴斯頓(James Reston,1909-1995)同周恩來的談話。賴斯頓是美國一流記者,他以尖銳的詞峰,與周恩來就聯合國席位、中美關係、台灣問題、印支局勢展開舌戰。不能說周恩來的回答令賴斯頓滿意,但至少對答如流,沒有迴避問題,也沒有被難倒。重看這個訪談,只能慨嘆在五十年後的中國,已經沒有一個外交人員可以達到周那樣的水平了,更何況他當時是處於毛澤東和極左思潮的擺布下。
西方和日本關於中美關係突破的深入報導及評論文章很多,《七十年代》倚靠《大公報》的曹驥雲(陶傑父親)幫忙選擇及翻譯。當時香港左派和右派的報刊,仍然未見有這方面的大量文章,去滿足讀者急切需要了解形勢的求知欲。右派因為對台灣國府不利,少碰這話題還可以理解,但左派就可能仍然擺脫不掉極左思想框架,而不敢大膽去報導與評論中國與「美帝國主義」趨友好。就像保釣運動開始時那樣。
這一年的九月,旅美留學生的五人保釣團經香港到中國秘密訪問。我被通知去同他們見面。這個後來被稱為「保釣第零團」的五人,是李我炎、王正方、王春生、陳恆次、陳治利。五人獲周恩來接見並長談。中國也是在這時候正式肯定了保釣運動。
據後來了解,周恩來是早前在《七十年代》上看到關於保釣運動的報導和評論,從而認識保釣和《七十年代》雜誌的。保釣和《七十年代》獲中共掌權者的青睞,改變了保釣的性質,也使《七十年代》更接近中共權力。保釣在海外,向親中的「統一運動」路線發展,是從知識人對體制和權力的對抗,轉為對權力的依附。《七十年代》獲中共重視之後,就更難以獨立輿論的姿態與中共的意識形態保持距離了。
這既是《七十年代》的「成功」,也是我困惱的開始。
2021年5月3日,法國《世界報》說北京正在尋找「非常有用的白痴」以成為「新時代的斯諾」來宣傳形象。我在當年,可能也是「非常有用的白痴」。(68)
圖1,1970年10月1日,斯諾與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
圖2,1971年基辛格秘密訪華,與周恩來會談。
(《失敗者回憶錄》在網絡媒體「matters」從頭開始連載,網址:https://matters.news/@yeeleematter)
國府 中國 在 每日一冷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微冷 「具有中國國籍之一切臺灣及澎湖居民」、「前屬臺灣及澎湖之居民及其後裔」與臺灣歸屬問題
1945年9月2日,日本代表團重光葵、梅津美治郎等人,登上了東京灣的美國軍艦密蘇里號,簽署《降伏文書》。而後,麥克阿瑟發布了盟軍第一號命令,下令所有日本國內外軍隊向各地盟軍代表投降。在滿洲以外的中國、臺灣及北緯十六度以北之法屬印度支那境內的日軍要向蔣介石投降。
1945年9月9日9時,在南京的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大禮堂,日本帝國陸軍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大將簽署投降書,向同盟國代表以及中國陸軍總司令部總司令何應欽表示無條件投降。
何應欽再命令中國戰區內的日軍向各地區的受降主官投降。中國戰區一共分成十五個受降區,臺灣所處的受降區就是10月25日在臺北公會堂舉行受降典禮,由臺灣總督兼日本陸軍第10方面軍司令官安藤利吉向何應欽委派的陳儀投降。
翻出當時的照片,還能夠看到會場懸掛的盟軍各國旗幟以及盟軍代表。
不過,這只是中華民國代表盟軍託管臺灣,在和約簽訂之前,並沒有任何確切法律上的效力。[1]而後,國民政府更是直接公告臺灣省省民自1945年10月25日起恢復中國國籍,這樣的公告也立刻引起部分國家的關切,比如英國就表示「歉難同意」,大多數國家都認為國籍轉換要等到和約簽訂才能確定。
在新中國成立以後,由於中華民國的中國代表權受到質疑,因此沒有辦法參與舊金山和會,也沒有簽署《舊金山和約》。在美國的影響下,日本與中華民國簽訂了《中日和約》。不過,從其中的一些條文中可以看出遣詞用字的巧妙。
第十條「就本約而言,中華民國國民應認爲包括依照中華民國在臺灣及澎湖所已施行或將來可能施行之法律規章而具有中國國籍之一切臺灣及澎湖居民及前屬臺灣及澎湖之居民及其後裔」,在這段文字中,將中華民國國民分列成兩個群體,「依照中華民國在臺灣及澎湖所已施行或將來可能施行之法律規章而具有中國國籍之一切臺灣及澎湖居民」 和 「前屬臺灣及澎湖之居民及其後裔」。
「依照中華民國在臺灣及澎湖所已施行或將來可能施行之法律規章而具有中國國籍之一切臺灣及澎湖居民」,換句話說,就是定居在臺灣的中(華民)國人。
「前屬臺灣及澎湖之居民及其後裔」,用比較直白的說法,就是日治時期的本島人,也就是原來的日本國民。這兩群人是所以會分列,就是因為兩者有所差異,否則何必特別區分?這兩群人都在條約中被視作中華民國國民。
時任外交部長的葉公超1952年7月在立法院補充說明時也針對這點特別說明:
「第十條規定臺、澎人民及法人之地位,為金山和約所無,但其對我之重要性甚大。臺、澎人民及法人為中華民國人民及法人,在實際上原無疑問,惟在法律上因金山和約及中日和約均未明定臺、澎之歸屬,故有此項補充規定之必要。」
其實早在當年5月,日本外務省亞洲局長倭島英二,在國會審議條約時就曾在委員會中說過:
第十條,這主要是為了臺灣以及澎湖島的住民或曾是那裡的住民,要來日本或前往其他國家時的方便而設置的。所謂方便是,譬如,現在法律上的方針,是因臺灣,以及澎湖島之最終的領土歸屬還不清楚,而一旦舊金山條約生效,臺灣,以及澎湖島就會脫離我國,一脫離我國,則向來被稱為臺灣籍人民的人們,就會失去日本的國籍,而後處於國籍不明的狀態之下是很不方便的,旅行時就會產生到底持哪種護照來我國,才會被承認的問題。在此第十條中將臺灣,以及澎湖島的住民,或是以前曾是當地的住民或其子孫,都視為其具有中華民國的國籍。視為其被包括在中華民國的國民之內,即是所謂視為的規定。[2]
除了第十條以外,《中日和約》所謂的適用範圍也是經過無數來往才在最後以換文的方式處理;由於當時國際情勢的發展,在折衝樽俎之下有了《中日和約》的誕生,無論是中華民國或是日本都有所退讓,而在複雜的國際政治之下,也留了下許多文字的模糊空間。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再去找找相關的文章。
至於,當時日本政府究竟如何看待臺灣的歸屬問題,或許可以從1952年2月眾議院外交委員會中,外務政務次官石原幹市郎在回應議員提問時的回答來了解。「金山和約第二條已規定日本放棄臺灣,並未提及其歸屬問題,此事應由盟國決定,但吾人不能不承認國府支配臺灣之現實問題。」
另外,《中日和約》中沒有處理到「依照中華民國在臺灣及澎湖所已施行或將來可能施行之法律規章而具有中國國籍之一切金門及馬祖居民」……
國府 中國 在 Cup 媒體 Cup Media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紅樓夢第 3 回,林黛玉登場,帶讀者走入賈府大宅。今集「語文陶話廊」,陶傑繼續從黛玉的敘事鏡頭,感受榮國府兩大人物的氣派。她們出場的佈局,原來也跟中國建築格局有相似之處?
延伸專題:
【語文陶話廊:為何看紅樓夢像看電影?】
http://bit.ly/33U5UI8
【語文陶話廊:睇地圖入大觀園】
http://bit.ly/2O3C2E9
【語文陶話廊:讀紅樓夢 陶傑帶你走入大觀園】
http://bit.ly/2oTSZaD
【語文陶話廊:看紅樓夢的原因】
http://bit.ly/2Prq1rk
==========================
在 www.cup.com.hk 留下你的電郵地址,即可免費訂閱星期一至五 CUP 媒體 的日誌。
? YouTube ? https://goo.gl/4ZetJ5
? Instagram ? www.instagram.com/cupmedia/
? Telegram ? https://t.me/cupmedia
? WhatsApp ? http://bit.ly/2XdWXqz
國府 中國 在 BrotherPedro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這一波補了Waking the Tiger, 看看新的中國戰場如何
______________
喜歡這個頻道的節目嗎?
考慮訂閱吧! 每個訂閱對我都是非常大的鼓勵
另外, 有鑑於一些人提到他們比較喜歡在Twitch上看實況所以Twitch也會有同步直播歡迎參考:
https://www.twitch.tv/pedro0930
國府 中國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大阪之外] 古代皇室的最大安息地:古市古墳群 / 李長潔
.
#又看古墳 #世界遺產 #硬要扯萬聖節
.
厭倦了心齋橋的遊客喧囂?看膩了梅田的時尚男女?覺得大阪已經沒有地方可以去了?就讓我們稍微離開市中心,到大阪府的東南方的幾個小城鎮散步吧。自從2016年拜訪了以古墳為主題的「#大阪府立近つ飛鳥博物館」,開啟了我對關西一帶古墳的興趣,陸續以古墳為旅行主題。我認為,唯有考察古墳位置、形式、遺緒、敘事,方能得到理解過去時空之鑰。「#古寺古墳群」一直是我想拜訪的地方,和「#百舌鳥古墳群」同為古墳時代最重要的遺跡。
.
■ #古代文化的巨大痕跡
.
藤井寺市位於大阪府中南方,自阿倍野搭乘近鐵南大阪線,大概30分鐘就會到達,是一個僻靜的小城鎮。不過城鎮雖小,卻是古代文化的孕育之地。藤井寺市位在大和盆地口,地勢平緩,偶有丘陵,土器時代前就有人生活在此的痕跡。
.
#因為地方土俗與中國道教思想的影響,此處成為開土墓葬的優良選址(島津光夫,2006),還有一處地名就稱「#土師里」(土師ノ里),「土師」即為古代建造古墳、製作陪葬埴輪的職人豪族。大化革新後,此處設置「河內國府」,即河域之內的國度的環境描述意涵,算是相對富饒的地區。
.
■ #看到不要不要的古墳
.
古市古墳群大部分位在 #藤井寺市,以及 #羽曳野市,建設於古墳時期中期(4世紀~6世紀間),於東西2.5公里、南北4公里範圍內,共有大大小小246座古墳,目前是世界遺產的日本國內暫定名單。你可以輕鬆自在地漫步於古墳中(?),僅僅花個2小時,便可見到日本體積最大的「#應神天皇陵」,與其他重要的「#仲姫皇后陵」、「#仲哀天皇陵」、「#允恭天皇陵」、「#日本武尊陵」等。古墳的數量眾多,幾乎是沒幾步就可撞見一個知名或不知名的墳塚,有些古墳規模宏偉有如一座草木豐美的小丘陵,春天觀櫻,秋天賞楓,還可以在坡上野餐呢(像是古室山古墳、赤面山古墳)。
.
■ #古墳的政治權力結構
.
順著葛井寺一旁的路徑走,很快地就可以到達體積巨大的應神天皇陵。沿路經過一座陸橋,興奮地爬上登高遠望,廣闊的深綠色森林匍伏在低矮的民宅後,日常空間中有一座遠古設施隱匿著,千年前的政治權力結構展示眼前。
.
在古墳時期,#葬送儀式與政治權力結構有著相當緊密的關聯性,埋葬地址的空間因素、埋葬設施的構造、送葬禮儀的安排反映了古代國家形成期的制度性過程。像是古墳營造的選址、規模、造型有著王族、貴族與平民的劃分,逐漸形成階層較為鮮明的社會系統(都出比呂志,1989),在古墳建造的數量上,也於古墳時期中期、晚期暴增,透過大型古墳營造所需的強大財力人力之統籌營運,來展示(exhibit)王權的強度,可以說是一種混合「#展示複合體」(the exhibitionary complex)(Bennett, 2005),形成了一種規訓綜合與權力關係,上演了國家形成初期的巨大戲碼。
.
■ #劇場國家與銀河政體
.
在藤井寺市亂逛著大小古墳,腦子裏浮現日本古代國家形成的圖像,皇權的顯現(emerge)、權力的展示、國家的上演。我們可以從人類學家Geertz(1980)#劇場國家(theater state)與Tambiah(2013)的 #銀河政體(galactic polity)兩個理論概念來想像這政治秩序的運作。
.
Geertz在《尼加拉:十九世紀峇厘島劇場國家》一文中描繪了峇厘島上有別於西方的政治運作,透過 #戲劇性的象徵形式「表演」出「國家」的具體形象,在這樣的模式中,國家並不是一種行政體系,反倒比較像是一種示範,宣告世人「#我就是王權」,對應於宇宙整體秩序的存在。
.
而另一位泰國社會研究者Tambiah也提出一個有別於西方社會模式的政治模型:銀河政體,其權力系統並非相當集中,#結構有如許多行星環繞太陽的星系,各權力中心不一定是和諧的,更可能是充滿衝突矛盾的,且以模糊的象徵性力量所拉扯著。
.
■ #社會秩序如何可能
.
回過頭來看古墳、飛鳥、奈良、到平安時代,日本國家形成初期,送葬儀式、埋葬設施、死亡世界的神話觀點等,一直到《古事記》和《日本書紀》的寫成與論述確立,正有著上述兩種政治秩序的過程特色。
.
古市古墳群,無論是觀賞風景秀麗、散步健身,或是窺見此地的悠久歷史性格,甚至是回答「#社會如何可能?」,詮釋日本政治與社會秩序的生成,都是一個相當值得探訪的「#大阪之外」的地方。你還不快來玩~
.
■ #參考文獻:
.
1. 島津光夫. (2006). 古墳の石. 新瀉應用地質研究會誌. 66, p9-3.
2. 小笠原好彦. (1985). 家形埴輪の配置と古墳時代豪族の居館. 考古学研究, 31(4), p13-38.
3. 都出比呂志. (1989). 古墳時代の王と民衆 (Vol. 6). 講談社.
4. Tambiah, S. J. (2013). The galactic polity in Southeast Asia. HAU: Journal of Ethnographic Theory, 3(3), 503-534.
5. Geertz, C. (1980). Negara: The theatre state in 19th century Bali. Princeton: Princeton.
6. Bennett, T. (2005). The exhibitionary complex. In Thinking about exhibitions (pp. 71-93). Routle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