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中正紀念堂』的蔣雕像應否移除,最近又有爭論。其實不僅蔣雕像,連孫中山的所謂國父像都應拿掉,兩個紀念館都應改做它用。我曾就此寫過專文;但多年過去了,此問題仍沒解決,可見台灣轉型正義的路多長啊!
曹長青:台北「國父紀念堂」的荒唐
幾次去台灣,都因忙於參加會議和各種活動,而難得有時間參觀遊覽。上次去台灣,離開前終於有一天空檔,按朋友的建議去參觀了「國父紀念館」,即孫中山的紀念堂。
剛走到座落在台北市區的「國立國父紀念館」附近,就有一種該館氣勢很大的感覺,因為我曾參觀過台北的「二二八紀念館」,兩相比較,真是大相徑庭﹕二二八紀念館座落在台北一個小公園裡,只有一棟房子而已;而孫中山的紀念堂,則內有大廳、大會堂,幾層樓的多種展室,外有寬廣的庭院,西部廣場,還有「中山碑林」,其陣勢和規格,超過了天安門廣場上的毛澤東紀念堂。
不久前,因去華盛頓參加一個會議,順便又再次去參觀當地的林肯和傑佛遜兩座紀念堂。和台北的「孫中山紀念堂」比較,也令人感觸。美國人對解放了黑奴、統一了美國的林肯總統,對《獨立宣言》的作者傑佛遜等如此偉大的先賢和國家奠基者,也只是建造了只有一個大廳、只放一座雕像的簡單紀念堂而已,近年傑佛遜紀念堂增加了一層地下的圖文生平介紹。
進入「國父紀念館」裡面,更令人驚訝,那裡正舉行的幾個展覽,除了書法作品之外,幾乎都是中共的統戰宣傳,其中兩個是中共南京市政府等官方機構提供的「中華民國建築展」和「中山靈展」,實際上圖片都是關於蔣介石國民政府時期在南京的那些「總統府」、「外交部」、「財政部」等機構所在樓房而已。中共不承認中華民國,在國際上千方百計地打壓台灣,即使連一瓶印有「中華民國」字樣的辣椒醬也不被允許進口到中國,但他們卻把宣揚「中華民國」的圖片送到台北來展出,其統戰台灣的意圖一目了然。不知是「國立國父紀念館」的負責人糊塗,還是有意借中共之手,給台灣人洗腦,讓他們繼續相信「中華民國的首都在南京」,中華民國的領土仍囊括中國大陸和外蒙古,延續蔣介石時代灌輸的那個神話。
正在館裡參觀時,突然傳來一聲巨響,好像又發生了九二一大地震。循聲找去,原來正門大廳孫中山雕像旁,手持步槍的士兵正換崗,四個軍人用槍托狠狠地擊地,在整個展廳發出回響,震耳欲聾。換完崗後,兩個士兵站在孫中山的雕像兩側,紋絲不動,還有一個軍官去擺正他們的領帶、軍服,甚至測量士兵兩腳之間的距離,然後「調整」他倆達到「分毫不差」。這些動作簡直像肥皂劇中的情節讓人忍俊不禁。
我問那個軍官,這些站崗的是真軍人,還是館裡警衛人員?他回答說,他們是真的士兵,來自台灣空軍,總共有幾十人,每小時換一次崗,每天八班輪換。而培養到如此紋絲不動的「站功」,需培訓一年以上。
當時聽到他的介紹,相當感慨,台灣不是有人反對軍購,說花費太大嗎,那麼為什麼讓這麼多真正的士兵不去國防前線,卻去「保護」一座石頭(雕像)!在華盛頓,無論是林肯還是傑佛遜紀念堂,裡面沒有一兵一卒,因為人家美國人沒有愚蠢到用大活人去「守衛」石頭。當然台灣的士兵也還幸運,畢竟他們沒活在秦始皇的兵馬俑時代,現在他們只是每天「陪葬」一小時。
我曾向勇於為台灣發聲的民進黨立委林重謨先生建議,應該在立法院提案,撤銷這種活人為石頭站崗的荒唐制度,不僅節省軍費開支,也解放那些可憐的士兵;如果連宋們的泛藍立委不通過,那就讓連戰、宋楚瑜他們倆到那裡站一天崗,體驗一下像蠟像般站立是什麼滋味。
在紀念館的裡面,還看到另外的荒唐﹕有一面牆掛著孫中山的「建國大綱」,實際就是闡述三民主義。且不說三民主義中,兩個內容(民族民生)都是強調大政府,而不是個人權利,對「軍政,訓政,憲政」都沒有清晰、明確的定義,因而為後來蔣介石獨裁提供了可能,而在牆下的玻璃櫥窗中,擺著同樣內容的兩幅手跡的結尾都標明,不僅這個大綱是個急就篇,而且一個是給「科兒玩索」(即給兒子孫科),一個是給「賢妻玩索」(給宋慶齡),是寫給妻兒們的「玩索之物」。
在美國,制定《獨立宣言》這樣的建國大綱時,是由美國最早13個州成立的國會指定包括傑佛遜、富蘭克林、亞當斯等精英的委員會來起草,由傑佛遜執筆寫出,再經過富蘭克林和亞當斯的修改,最後經國會討論通過,才正式成為美國的建國指導文件。而中國人真是悲哀,孫中山自己一個人想出來,寫給兒子、妻子「玩索」的東西,竟成為中國人建國的指導文件,還至今掛在台北的「紀念館」大廳。而孫中山當時建立的中華民國,下轄35省,還不包括台灣。可他在台灣又成了「國父」,天底下就有這樣滑稽的事情。
台灣正處於轉型期,什麼時候改換了「國父紀念館」的內容,才可能標誌台灣人真的當家作主﹕確立自己真正的國父,認識自己真實的歷史,擁抱一個屬於自己的未來。
——原載台灣《壹號人物》月刊2004年11月號
詳見『曹長青網站』台灣專題:https://caochangqing.com/gb/index.php?Content=6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94的網紅許淑華Hsu Shu-Hua,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台北西門町最近設了4尊銅像新景點,引人注目,其中一尊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穿著長袍馬褂,手裡卻拿著現代咖啡杯,民眾看不懂要表達什麼,甚至有人以為這是國父孫中山,文獻會解釋,設計劉銘傳喝咖啡,象徵穿越古今對談,是慶祝台北建城130週年系列造景之一。 沒看錯,穿古裝的這位手上拿的正是外帶咖啡,北市府塑造這個...
國父 雕像 在 呂秀蓮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轉型正義與社會和諧
基隆市政府為啟動「國門廣場」計畫,預計將銅像拆除,送往桃園大溪兩蔣銅雕公園清整。3月3日清晨,火車站前面圓環的蔣中正銅像,被噴上紅漆,銅像五官面目全非,基座四面出現噴出的字跡,如去除威權、實踐正義、創建共和等語,想必出自政治異議份子的手筆。又在施工時雕像不慎摔落,頭身斷裂,再度呈現極端錯亂的歷史糾葛。
蔣中正在1949年12月7日撤退來台,實施戒嚴統治,為鎮壓台灣抗爭,必須造神立威,因此在全台各地公共場所樹立大小不一的銅像,或立或坐。然而隨著民主化的腳步,個人崇拜紛紛崩解,言論及思想自由蓬勃發展,獨裁者的塑像一尊尊被拆除斷裂,並非台灣特有的現象。幾年前伊拉克強人海珊的塑像,就在革命烽火中應聲而倒。去年美國總統大選時,種族主義的火苗也燒掉好幾座美國開國元勳的立象或頭像。
這幾年頗流行「轉型正義」這四個字,意謂著歷史不斷變動,正義隨著歷史變動而有不同的內涵。然而什麼是正義?它的反面不正義又是什麼?背後含藏著深度的價值內涵,誰來界定它?
前幾年轉型正義委員會成立,各界原本寄與高度期許,但願從此正義伸張,不正義快快銷聲匿跡。哪想到一位檢察官出任轉型正義委員會的副主委,在內部會議半開玩笑說要把轉型正義委員會變成台灣的東廠。經過內部吹哨者漏洩,舉國譁然,他雖引咎辭職,轉型正義委員會從此揹上「不正義」的黑鍋,再也正義不起來。這個教訓很簡單明瞭:權力不代表正義,權力往往就是製造不正義的武器!
不久前名導演李崗與許明淳新成立的影像基金會推出一部叫「光計畫」的紀錄片,用盡心思來回溯中國國民黨來台以後的歷史記憶。蔣介石從大陸撤退來台後,為了「反攻大陸,消滅共匪」,居然將八年抗戰的對手日本化敵為友,而且以德報怨。他無罪釋放二戰時日本最高指揮官岡村寧次,並將一群日本退役軍人指派到台灣,隱姓埋名參加「白團」,為蔣介石的反攻大業執行「光計畫」,但因美國阻止反攻大陸,光計畫變成暗計畫,日籍老兵逐一客死異鄉。白團見不得光的結果,不就是「一中一台」或「兩個中國」?
基隆市政府原打算把火車站前的蔣中正銅像移到桃園大溪,讀者朋友知道為什麼嗎?不是因為慈湖蔣介石陵寢在大溪,而是因為大溪有座「兩蔣銅像公園」,而那個公園是1998年我擔任桃園縣縣長時,出自我的發想,逐漸打造出來的。
話說那年某一天,媒體報導高雄市議會一尊龐大的蔣介石座像腰背部半夜三更被人敲碎,隔天早上議場藍綠議員為此大打出手。消息傳出,當晚嘉義某處的雕像也被噴滿紅漆,接著許多縣市跟著人心浮躁。桃園縣到處也有他的銅像,包括縣政府大門口。我心生一念,民主化的台灣要多元包容,可以清理歷史,但不必點燃仇恨。在我管轄的桃園縣境,復興鄉角板山有他的賓館,風景據說酷似他浙江奉化的老家,更重要的是平地大溪慈湖和頭寮,分別是蔣介石及蔣經國父子未入土的陵寢。「反攻大陸」既已無望,他們註定就會永久待在桃園。
歷史無法重寫,功過自有公斷,與其任令各縣市掀起鬥蔣反中的民怨,不如桃園縣開善門,收容各地想遷移的雕塑,好歹讓它成為具有歷史和雕塑藝術的公共空間。我預知兩岸不久會開放觀光,大陸遊客飛抵桃園機場,極可能直奔慈湖,我乾脆在那附近開闢一片綠地,歡迎各鄉鎮雕像挪移過來。我的構想獲得議會無異議通過,而時任大溪鎮鎮長曾榮鑑是忠誠國民黨黨員,全力支持。我還行文給全國各鄉鎮市公所,通告此一消息。
幾年下來,雕像越來越多,從此不再聽聞藍綠為此爭執,而兩岸開放觀光後,果然陸客爭相前往,遊覽車絡繹於途,為當地賺飽觀光財。更有趣的是,海外華人聞風趕來的也不少!管理員告訴我新加坡某藝術學校,由校長包機帶領全校師生齊來觀賞,同一個蔣介石,風貌形容不盡相同,倒成了雕塑藝術的戶外立體櫥窗。
上個禮拜,幾位好友一同去瀏覽公園內外無一處提到我的名字,大多數人絕對想不到那真是出於我的發想。我不在乎留不留名,但我想或許把這個公園的來龍去脈說出來,更能突顯其意義。讀者朋友不妨去走一遭,記得一定要走到極右端一座巨大破損的銅像,才能驗證故事的起源,就是它!
附帶聲明:我開發此一園區,絕不表示我肯定蔣介石的歷史功績,當初只想兼顧轉型正義與社會和諧,也認為每個人應該勇敢,真實面對歷史。事實上,這回我發現蔣經國及孫中山的雕像也間雜當中。
但我心目中最想呼籲的是:我們應該另外興建一座公園或紀念館,為台灣歷史上有貢獻的人另立塑像,無論在政治、經濟、醫療或文化、社會各方面,讓後代子孫,記住台灣過去的悲歡離合。感謝先烈先賢的努力,才有台灣的今天與明日!
國父 雕像 在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緬甸政變:什麼樣的國家,會這樣對待人民,但夜色能遮掩暴行嗎?】
2月13日是緬甸國父翁山將軍的生日,遊行民眾聚集在他的雕像紀念,廚師製作他喜歡的烤餅與豆子料理分送民眾。然而,緬甸人民的驚恐夜晚才剛要開始。
12日白天被特赦的23000多名囚犯,被救護車載運著,據傳救護車到哪,就會有房屋被焚燒,數個鄉鎮傳出水塔與飲用水被下毒。
反對集權的人被抓起來了,縱火與放毒的囚犯被釋放了。
#緬甸 #軍政府 #軍事政變 #翁山蘇姬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東南亞
國父 雕像 在 許淑華Hsu Shu-Hua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台北西門町最近設了4尊銅像新景點,引人注目,其中一尊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穿著長袍馬褂,手裡卻拿著現代咖啡杯,民眾看不懂要表達什麼,甚至有人以為這是國父孫中山,文獻會解釋,設計劉銘傳喝咖啡,象徵穿越古今對談,是慶祝台北建城130週年系列造景之一。
沒看錯,穿古裝的這位手上拿的正是外帶咖啡,北市府塑造這個銅像,究竟是古人還是現代人?路人一頭霧水,車水馬龍的西門町,突然豎起四尊銅像到底為哪樁。
國父 雕像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中山紀念公園Sun Yat Sen Memorial Park位於香港香港島西營盤海傍,處於東邊街北和干諾道,鄰近西區海底隧道香港島出口。公園的大草坪豎設有革命先行者、國父孫中山的紀念雕像。全部工程於2011年年初竣工,重新開放。香港特區政府向立法會民政事務委員會提交的文件中指出,由於孫中山生前在香港生活時,多於公園所處的中西區內活動,故期望該佔地5公頃的公園與同設於區內甘棠第的孫中山博物館相輔相成,以作紀念。第一代的公園,原址是為興建西區海底隧道連帶新增的填海區,荒廢多年後僻作公園。公園落成時稱為西區公園,後來為紀念孫中山曾在上環和西營盤等地區活動,於2002年12月1日改為現名。因為只是名稱改動,園內除了草地上設置了一塊大石,寫上名言「天下為公」,署名孫文外,便沒有與孫中山有關的建設。2005年,政府計劃於公園北部興建直昇機場,可是遭到中西區區議會反對,計劃於是遭到擱置。公園於2008年3月28日至2010年6月25日期間關閉,以興建新的中山紀念公園及中山紀念公園游泳池。重建後的公園更切合紀念孫中山的主題,並為中西區居民提供一個室內暖水游泳池和室內暖水訓練池。中山紀念公園重建工程首階段於2010年6月26日完成,重新開放。內有一座4.5米高的孫中山銅像和一個「天下為公」牌樓,包圍銅像的地板刻著孫中山在世界各地曾經到過的地方。而兒童遊樂場部份,則以中山先生在香港曾入讀的拔萃書室(即拔萃男書院前身)、舊時中央書院(即皇仁書院前身)及香港大學本部大樓的柱廊式建築為藍本,以展現中山先生年輕時的求學環境。公園內亦設有四大寇庭院,以記念四大寇(孫中山、陳少白、尢列、楊鶴齡)對辛亥革命的貢獻。
國父 雕像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胡志明故居位於巴亭廣場旁的主席府內。主席府的主體建築是一棟由德國人建的法式別墅,頗為豪華。但生活極為簡樸的胡志明其實一直住在別墅旁的電工宿舍裏,叫“高腳屋”。這是棟簡易的木質房,帶有更多的越南鄉村民居的風味。兩層小木樓裏面的設施更簡樸,下層除了立柱外四面通透,擺放著他當年用過的會議桌椅,是會客室和會議廳。高腳屋上層有兩個房間,辦公室裏只有一張木桌和幾把木椅,旁邊的臥室裏擺著一張木床,也是他去世時睡的床。“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胡志明的生活正是對《陋室銘》現代版、越南版的詮釋。故居花園則是幽靜典雅,還種植著有趣而罕見的落羽松/菩薩樹,它的根部會往上長,形成一尊尊天然雕像。河內的老城區,也叫三十六行街,位於還劍郡境內,大致方位在升龍皇城南部,還劍湖北部。這裏展現出悠久的越南文化,現已經成為越南旅遊一個重要景點。該區域是是河內的工業和商業貿易活動集中,亦是河內城市發展軌跡的歷史見證。 在這個以還劍湖著稱的歷史之城,傳統中式建築已不多,唯有老城的三十六條街坊,還在延續它們的商業傳統。棉行、糖行、銅行、皮行、鐵行……穿過狹窄的街道,穿過眼花繚亂的店鋪,穿過熙熙攘攘的人群,600年的時光沉澱著歷史,傳承著未來。也因為這樣吸引了許多的遊客慕名而來。600年的時光沉澱:三十六行街坊的街道不長,一般只有幾百米,但街道串著街道,街坊連著街坊,讓人有些無盡綿延的錯覺。各種物品分別歸類在不同的街道出售。三十六行街在以前是以集中交易的商品類別來命名的,賣鞋的聚在一條街上賣,那條街 就叫"鞋行街”,賣棉花的就叫“棉行街”,賣銀器的就叫“銀器行街”,賣紙的就叫"紙行街”,有些名稱到現在還在使用。整個街區一共有三十六條街,彎、斜、直交錯,如蜘蛛網一般,遊客極易迷路。整個街區繁榮又帶著些許原始,時尚又夾雜著古舊。當陽光穿過老街行道樹的葉片空隙,灑在地面上形成斑駁的時候,遊客們沿著街邊鱗次櫛比的小商鋪漫步,間或又找個地攤咖啡館品嘗越南咖啡的同時,閑看往來不息的摩托車流,看慣了被高樓大廈切割的支離破碎的天空,聽慣了市井街頭的人聲鼎沸,然而此時河內三十六街邊所看到的一切,帶給遊客不僅僅是一份新鮮和好奇,更多的是一份寧靜與愜意。女遊客肯定不會放過小店裏擺滿了越南特色的手工藝品,各式各樣的絲綢製品、木雕、漆畫,美不勝收。不時還有些穿著傳統服裝、頭戴斗笠的女子挑著扁擔在街邊疾行,擔子裏面是碧綠的青菜、繽紛的鮮花,最多的是鮮嫩欲滴的各色水果。在小巷子裏滿目皆是新鮮的農產品,削甘蔗的、搗蝦醬的,下班的太太們買了蔬菜和肉回家,摩托車上掛著的袋子裏裝滿了橢圓形胖胖的法式麵包。這些場景是繁榮的河內生活,雖然沒有浪漫的情調,卻是那麼鮮活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