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政基金會 #智庫
#高端 #防疫制度化 #疫苗自主權
《新冠肺炎疫苗發展的瓶頸及解決之道(十四)–防疫制度化與疫苗自主權》座談會
主辦單位: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緣 起:
在長達將近一年半的疫情警戒期間裡,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作為非「常設性」、而是任務型的臨時組織,「新冠肺炎特別條例」採用法律層次的緊急法制,讓緊急狀態成為常態化,缺乏制度化的法治基礎,更巧妙地規避立法院監督,「指揮官」的權力也被該條文無限上綱,特別是近來的疫苗分配及優先施打順序等議題。
然而,台灣即將面離「疫苗短缺」現象,在短期內沒有大量疫苗進口的現況下,指揮中心已讓首批國產疫苗通過食藥署檢驗,取得封緘證明書,預計累積至50萬劑後將可能納入公費接種清單。但在部分國人仍有疑慮的前提下,強迫民眾施打疫苗可能違反人民自主權,指揮中心應說明在未來兩個月青黃不接疫苗短缺期間,對疫情控管是否有更積極的措施,「沒有疫苗可打」的狀態下,指揮中心的因應方式為何?
視訊時間:110年8月13日(星期五)上午09:30
主 持 人:陳宜民(永續發展組召集人)
邀請貴賓: (依姓氏筆畫排列)
王任賢(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
邱淑媞(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教授、前國民健康署署長)
金傳春(台大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兼任教授)
翁曉玲(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暨科技法律研究所副教授,前NCC委員)
張斯綱(台北市議員)
陳玉珍(立法委員)
盧敏吉(中國醫藥大學微生物及免疫學科主任、感染科主治醫師)
簡榮宗(產業暨新創研究中心召集人)
討論題綱:
1.「新冠肺炎特別條例」採用法律層次的緊急法制,讓緊急狀態成為常態化,立法院對於高達8400億的紓困特別預算幾乎難以監督,唯有衛環委員會中的「新冠疫苗調閱小組」對於指揮中心的各種措施略展監督成效。當防疫已成生活常態的一部分,指揮中心亦應朝向制度化法規進行調整,在法規面應如何著手進行修法?
2.即將面臨的疫苗短缺現象,指揮中心無法提高疫苗接種率。然而,國外變種病毒疫情持續升溫,台灣也即將面對九月開學潮,卻面臨無疫苗可打的狀況。指揮中心是否應提出具體的因應策略及預防措施?
3.指揮中心宣布第六輪將接種高端疫苗,意願登記將在8月13日12時截止,目前有35萬劑國產疫苗已完成封緘檢驗,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將力拚至少提供60萬劑。面對疫苗短缺期,國產疫苗的定位與民眾施打意願將是影響秋冬疫情的關鍵之一,台灣的防疫政策應有哪些策略性調整?
國立台灣大學是一所積極新創 在 潘懷宗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愛傳媒潘懷宗專欄】台北市中心區土地使用飽和,市府陸續利用周邊土地開設的內湖科學園區、南港軟體園區,不但帶來高達數千億元的產值,也創造上萬個就業機會,有助吸納青壯人口,對近年人口流失的台北市別具意義。
北投士林科技園區BOT案是北市最新的科技廊帶,無奈好事多磨,市有土地兩度流標,附近民眾莫不引頸期盼早日招標成功,導入國際級尖端企業設廠,帶動區域商機再發展,進而提高全體市民福祉。
台北市府對北投士林科技園區設定為「智慧跨域園區」,計畫引進資通訊、生技、新興科技等高端的產業,科技產業專用區總面積約25公頃(市有地約10公頃,餘為私有)。兩度流標後,為了增加投標者的意願,市府已修改招標規則:T16、T17、T18三塊基地將分開招標,同時放寬投標資格,允許外資企業、國內財團法人或社團法人參與,預計今年第3季,舉行第3次公告招標(一延再延)。
除了放寬投標資格外,市府應採更積極的新思維,評估將BOT案原本欲提高招商意願而降低的權利金,或是給予的優惠方案等等,轉作為入股投資新創公司的資金,類似當年政務委員李國鼎以行政院開發基金投資台積電方式,主導具有潛力的、國家需要的新興生物科技產業,否則因為流標而一減再減的權利金,或是一再提高的種種優惠措施,終將讓市庫減少收入外,更可能喪失扶植生物科技產業的初始目標。
記得馬英九當選第二任市長後,我陪同在該址視察,當時馬市長特別提到,北投士林科技園區擁有地利之便,可以結合陽明大學醫學院、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榮民總醫院、振興醫院、新光醫院、陽明醫院、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關渡醫院等資源,生技發展前景肯定看好,市府如能提供優惠措施,主導引進台灣所需要或期望發展的生物科技,利益民眾的效率將比中央政府做得更快更好。
台灣本周以來,驟然飆高的疫情,從15日起,每日新增確診人數(經校正回歸後),均在300~400例左右,也造成許多民眾踴躍前往各個檢測站檢測,大排長龍,且須等候長達6天才有結果。另有需自費檢測的人,除可能預約不到之外(檢測量能不足),費用動輒新台幣5000 ~6000元,勞民傷財,更增添群聚感染的風險。
其實國外早已有將檢測服務送到家的技術與量能足、速度快的國際級大廠,如Eurofins Clinical Enterprise, Inc與Uber合作,為美國20幾座大城市的居民提供網上訂購新冠肺炎檢測工具包,Uber在1小時內將工具包到送到家,民眾依採樣步驟操作後,將採樣透過預付的快遞郵包寄回檢測公司,48小時後即可上網查詢檢測結果,快速方便且準確,大幅降低民眾排隊等候,以及接觸感染的機率,全部費用在美國也僅99美元(約2800元)而已。對此,我已撰寫過〈新冠肺炎檢測Uber送到家〉一文。
像這種Eurofins國際級實驗室,總部設於盧森堡,在47個國家擁有逾800間實驗室,提供超過15萬種經過驗證的生物分析檢測方法,就是我們應該效法並超越的對象。期盼北士科BOT招標案第3度招商能堅持原本構想,運用新思維,成功引進類似上述生物科技類的國際等級大廠,不僅加速相關生技技術快速發展外,也能讓市民往後面對新興疾病時,可以得到更便捷的服務,以及更加無所懼怕。
作者為博士/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兼任教授、台北市議員
https://tw.news.yahoo.com/%E6%BD%98%E6%87%B7%E5%AE%97-%E5%9B%A0%E6%87%89%E6%9C%AA%E4%BE%86%E7%96%AB%E6%83%85-%E5%8C%97%E5%A3%AB%E7%A7%91%E6%87%89%E6%8B%9B%E5%95%86%E5%9C%8B%E9%9A%9B%E7%94%9F%E7%A7%91%E5%A4%A7%E5%BB%A0-043700378.html?guccounter=1&guce_referrer=aHR0cHM6Ly93d3cuZ29vZ2xlLmNvbS8&guce_referrer_sig=AQAAADmpiNerjMkgeMFqvijzIzVu6TgK7lxM27cxncfVNNM7icKfV-0elDG5Wc7cSXrxUwe0P4Q4PvRdra2C8gIcE6L_6n_2fUK5eYbkcsz0q2aoAXDsEuYKNv4KOKb7W2EGIsXaiSDVB3BJVtY07bg8jJCxa0vRu0iFRb6AfDxY7q95
國立台灣大學是一所積極新創 在 王婉諭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面對種種風波,請文策院誠心檢討,別再糟蹋台漫耕耘已久的能量!
CCC 的狀況,從今年二月到現在,政策一直不夠明朗,甚至還對漫畫產業放火,今天在教文委員會,我也對文策院提出了四大疑問,希望文策院能誠心檢討。
⁉️ 去年明明就有編列編輯部整年人事費,為何合約只簽 4 個月?
丁曉菁董事長曾坦承,關於編列預算導致的爭議,確實是行政疏失,而今年 CCC 編輯部 5 月後的預算,未來將會由漫畫基地預算支出。
但是,在我們看到文化部相關資料後,就發現這個說法根本是錯誤的!
在「華山2.0產業聚落計畫」中,早就在人事費項目規劃「整年度」的 CCC 編輯部相關預算,共 865 萬。既然去年就有編列相關預算支應了,為何最後文策院提供給編輯部的合約,卻僅僅只有 1 到 4 月?
很遺憾,在質詢中,丁董事長還試圖用去年的前瞻預算到期來模糊焦點,當中許多邏輯上的矛盾,真的令我無法接受。
我們想問的是,在這 865 萬的人事費中,到底支用了多少?用在誰身上?這些問題,文策院應該公布相關明細及預算執行率,給所有關心《CCC 創作集》的民眾一個交代。
⁉️新合約為何讓創作者卻步?文策院真的知道問題在哪嗎?
在一大票的問題中,我也非常在意創作者的合約問題,像是不久前,我們陸續接到漫畫創作者的陳情,包括:
🔺目前新創作合約,文策院口頭承諾會到明年 6 月,但實際拿到的合約,只到 12 月。
🔺即便合約到明年 6 月,若作品有計劃開發 2 本以上的單行本,能否保證其作品將會延續?預算來源在哪?文化部及文策院能否保證?新 IP 開發何時將啟動簽約?
上述的問題,都讓原本做到一半的創作者不敢續約,有意開發新 IP 的創作者也不敢簽新約。新 IP 開發進程受阻,受害的不只是創作者,更大大重創了台灣漫畫發展。
丁董事長表示,目前的合約中,創作者部分的稿費是年度預算,要看今年預算總量來推估有多少作品。
然而,這樣的回答,顯然無法降低創作者的憂慮,我必須提醒文策院,若站在創作者的立場上,目前文策院提供的方案,只會讓創作者卻步,既然有這麼多問題必須解決,就該有長期的合約,而不是以年度預算思考而已。
⁉️文策院應審慎記取此教訓,站穩 CCC 機制及擴大對接市場的能量
過去 CCC 編輯群的優秀成績有目共睹,包括 47 本出版品、衍伸出版品約 38 種(包含單行本畫冊衍生等,不含同人誌), 發行 30 萬冊,產值部分更是預估超過 1 億。
雖然文策院交出來的專案報告中寫道,「未來將會有保留編輯群的機制,同時也會再建構『編輯委員會』,並長期提供資源」;但是,對於過去 CCC 編輯群的優秀成績,文策院新機制的規劃細節是什麼?是否對於未來的產值有所評估?
丁董事長則表示,會先跟往年一樣,預估有 35 到 40 本的數位出版品,商轉會透過投融資,但是產值則無法這麼快的預估出來。
我想提醒的是,學界以及民間動漫愛好者,對 CCC 以及台灣漫畫,充滿了許多期待。
政治大學李衣雲教授認為,「文策院應積極設立一個單位去進行產出、行銷以及媒合業界的工作,而且在人選上必須要有產業觀,能夠因應,依照目前編輯委員會僅有選題、決定稿費等原有CCC編輯部IP開發的權限」;國立師範大學的劉定綱教授也同樣認為,「面對漫畫家、出版社、實體及網路市場,應該有一個專責的組織來面對上述需求。」
因此,我們也在委員會上要求,文策院應該研議擴大編輯委員會的規模,讓該單位針對現行優秀的台灣漫畫 IP 作品進行轉譯、對接市場媒合、轉出成動漫、實體商品,以創造台灣 IP 的產值,能與海外談合作,甚至與日本廠商談動畫製作企劃,這些都是重新站穩 CCC 創作基礎前,必須努力的目標。
⁉️說好要公開的諮詢會議,公開到哪去了?
根據《文化內容策進院設置條例》規定,文策院每年都應該舉行諮詢會議,邀請相關學者及代表提供諮詢意見,而且也明文規定,諮詢會議的過程「應全程公開」。
然而,文策院除了3月22日的創作者諮詢會外,其餘的諮詢會竟然都沒有公開相關的錄音錄影,不僅違反了文策院規定,更可能影響漫畫產業界與文策院的溝通。
因此,我也要求文策院,該怎麼辦就怎麼辦,請文策院依照規定,公開過去諮詢會會議內容,未來的也依照辦理,公開透明,讓大眾更了解文策院政策形塑討論內容。
台灣漫畫的能量,明明是有機會前進世界舞台的!我希望,文策院面對過去的種種風波,能夠誠心檢討,別再用短淺的方式來對待這些耕耘已久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