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百年謊言,習:解決台灣,實現祖國統一】
中國共產黨透過軍隊、武警等體系,不停地洗腦、打壓、殺⼈,加強社會管控,所有的作為都是在防範⼈民起義,透過挑撥⼈民、家庭、地域之間的不信任感與⽭盾,分化社會的團結⼒量。
_對台的認知作戰也企圖分化島內矛盾為目的
100年來,中共給中國帶來的,只有無法⽤⾔語形容的災難與傷害。
#百年歷程不能抹去和正視歷史傷痕。
1958年,⽑澤東為了「超英趕美」,發動包括總路線、⼤躍進和⼈民公社等「三⾯紅旗」全⾯挫敗,加上部分天災因素,釀出三年「⼤饑荒」,致數千萬⼈死亡。
1966年,⽑為重新鞏固權⼒,發動⽂化⼤⾰命。⼗年浩劫烙下禮儀
崩解、批⾾成⾵等遺毒,迄今仍未根除。
1978年鄧⼩平掌權,確⽴經濟掛帥的改⾰開放路線,但是改⾰引發
的貪腐、特權問題,導致民眾不滿。
1989年爆發震驚全球的『六四天安⾨事件」,共軍坦克和槍⼝對著抗議民眾,成為中共歷史最不堪的⼀⾴。六四留給⼤陸最深重影響是,從此徹底捻熄了政治和學⽣運動⽕種。
中共執政者在政治⾼壓控制下,全⼒發展經濟建設,試圖以提升經濟民⽣條件,作為鞏固執政基礎最⼤籌碼,思維延續⾄今。
隨著中國近年來經濟力因為「國際社會的不信任」以及「中共貪污腐敗」,官員和商人外逃到歐美國家的案例數不勝數,就能知道中共並不像表面上看起來「歌舞昇平」。
_我們到底要慶賀中共什麼?
#阿哲評論 #中共 #政治議題
國際禮儀案例 在 德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好書推薦~家中有毛小孩的爸媽請進‼️
新書上架,本書是為了寵物禮儀師培訓而且寫作的教材,希望能夠為產業提升盡一份心力。
博客來書店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80774?sloc=main
作者群
張泮崇獸醫師
東京頂尖寵物醫院 院長
李玉嬋教授
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 教授
王別玄寵物禮儀師
翡翠森林寵物公園 協理
葉佐倫宗教師
辰信人生資訊館 館長
黃偉琳律師
展正國際法律事務所 主持律師
內容簡介
生離死別,是每個人一生中都會遇到的課題,面對付出一生陪伴在旁的寵物即將離去,我們的心中總是會滿溢著悲傷與哀慟。在寵物生命的最後一哩路不得和牠們不分離時,輕聲的說聲再見並在心裡存著感謝,謝謝牠們曾給了一份深厚的情誼。最後,好好的道別,讓過去溫暖的回憶和情誼,流淌在心中。
全書分為10章,適用於修習生死學相關課程、科系之學生與實務工作者。本書主要以寵物禮儀師之實務觀點出發,從寵物老年期常見的疾病、安寧療護和安樂死相關議題切入主題;接著敘述面對寵物過世時,如何協助飼主調適悲傷與失落;並帶入實務之寵物殯儀與安葬之原則與流程;最後探討寵物過世後之相關法律處理程序。此外,各章節中穿插「案例分享」,讓沉重的主題多些實務軼事,並循序漸進的了解寵物臨終服務之執業內容。
Chapter 1 寵物老年安養
第一節 常見老年疾病及照護──高齡貓
第二節 常見老年疾病及照護──高齡狗
Chapter 2 寵物安寧照顧──如何幫助飼主和寵物面對死亡
第一節 寵物安寧護理與照顧、居家安寧
第二節 寵物安樂死的條件評估與執行程序
第三節 應注意的寵物人畜共通傳染性疾病
Chapter 3 寵物過世飼主的悲傷與失落
第一節 兩度經歷寵物死亡的失落與悲傷故事
第二節 飼主面臨寵物過世的悲傷與失落反應
第三節 悲傷時的正常反應與不尋常反應
第四節 幫助人理解和面對悲傷的理論
Chapter 4 寵物殯儀
第一節 寵物臨終諮詢
第二節 寵物初終準備
第三節 寵物道別儀式
第四節 服務案例分享
Chapter 5 寵物安葬
第一節 寵物安葬處理
第二節 公立寵物殯葬設施──以臺北市、新北市為例
第三節 私人寵物殯葬設施(民間業者)──以翡翠森林寵物公園為例
Chapter 6 寵物殯葬文化與民間禮俗
第一節 寵物與殯葬文化的源起
第二節 寵物與東西方的殯葬文化
第三節 寵物與民間禮俗
Chapter 7 寵物宗教法事與後續關懷
第一節 寵物宗教法事
第二節 寵物後續關懷
Chapter 8 寵物禮儀師的陪伴與悲傷輔導
第一節 寵物過世如何給飼主愛的陪伴
第二節 悲傷輔導的原則與程序
第三節 寵物禮儀師如何提供飼主悲傷輔導
第四節 協助兒童面對寵物過世的悲傷輔導
Chapter 9 寵物的終點站與法律間之關係
第一節 動/寵物在法律上的定義
第二節 動/寵物死亡後之處理程序──以《臺中市寵物屍體處理及寵物生命紀念業管理自治條例》為例
第三節 動/寵物死亡後之處理程序相關法律立法沿革──《臺中市寵物屍體處理及寵物生命紀念業管理自治條例》
第四節 總結
Chapter 10 動/寵物之生老病死與《動物保護法》間之關係
第一節 《動物保護法》之範圍
第二節 動/寵物之生老病死──與《動物保護法》及其相關延伸或授權之法規命令、一般行政法間之關係
第三節 動/寵物之繁殖、買賣、寄養規範
第四節 相關主管機關之監督及查核評鑑事項
國際禮儀案例 在 粘拔的幸福碎碎念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好文推薦
大唐是漢人王朝這種觀點已經老掉牙。21世紀都已經走完了五分之一,你還拿20世紀初的國族史觀看歷史,無疑是自欺欺人。
但說鮮卑人已經漢化,或者說中國人已經胡化,這種觀點算是已經走在歷史學的前沿。如今一種新觀點出現了——我覺得也蠻有說服力的。就是大唐實則是漢人和胡人從對立、衝突,到彼此潛移默化而融合,最後一起『華化』的結果。這顆嫩芽播種於五胡十六國,綻放和結果於盛唐。
這是韓國的歷史學者朴漢濟教授的觀點。
談及這個觀點之前,先要和各位說『漢人』這個概念在五胡、北魏時代,是如此不堪,充滿負面意涵。就像1980年代的香港人眼裡的北佬,或現代反中厭中人士口中的支那,又或是滿語裡的尼堪、蒙語裡的胡扎。當時的鮮卑人是用「頭錢價漢」(腦袋只值一文錢的漢人)、「無官職漢」(沒有官職的傢伙)、「漢兒」、「何物漢子」(這俗氣的傢伙算什麼東西!)等帶有嫌棄的鄙語稱呼漢人的。
我覺得這算是鮮卑人幫助匈奴人的『漢字復仇記』。因為在漢代,匈奴人並無自己的書寫工具,也不會用漢字去反擊漢人的歧視性論述。但時代走到了北魏,鮮卑人已經可以用漢字去嘲諷、貶低漢人了,就像你用道地的外國俚語和外國人直接開罵一樣。(具體的故事我就不講了,大家去買書看)
朴漢濟認為,為了代替「胡人」和「漢人」這種互相輕蔑的稱號而產生的,是所謂的「蕃人」和「華人」。
所以在鮮卑人已經成為了胡漢(農牧)地區的皇帝兼天可汗(總書記兼總統)後,「漢」逐漸脫離了貶義,慢慢轉變為中立性的名稱。胡漢並用是這個時代的特點。岑參詩歌「花門將軍善胡歌,葉河藩王能漢語」。司空圖詩歌《河湟有感》「漢兒盡作胡兒語,卻向城頭罵漢人」都可證明。(黃河和湟水一帶的甘肅被吐蕃佔據後,當地的中國人已經開始說胡語,而且不認同自己是漢人了。)
所以下面我要討論一下「華人」這個概念。現代的華人是指僑居海外的中國人。這個概念是國民黨和共產黨用來統戰的工具,也是一個透露出非常濃厚的『天下觀』思維方式、而非『民族國家』觀念的詞彙。比如台灣的馬華是華裔馬來西亞人?還是馬來西亞華人?這意義是不同的。但是台灣會有僑生,讓這些華裔馬來西亞人以海外中國人的名義到台灣讀書和工作。這是什麼邏輯?天下國家的邏輯。今天的中國人已經定居在美國或加拿大十幾年,也取得了國籍,但他們仍舊是統戰部門眼裡的居住在中國之外的中國人(華人),他們自己也樂得花統戰經費。這是什麼邏輯?天下國家的邏輯。
「華人」最早是出現在西晉江統的〈徙戎論〉中:「討叛羌,徙其餘種於關中,居馮翊、河東空地,而與華人雜處。數歲之後,族類蕃息,既恃其肥強,且苦漢人侵之。」文中的「羌人」「華人」跟「漢人」區分地很清楚,也就是說,他們是不同的族群實體。「羌人和華人在陝西、山西交界地帶雜處,而漢人侵犯他們」這句話裡的華人,指的是已經生活在中國境內、行為模式和文化變得比較中國的異族。但他們不是漢人,也不是羌人。
下一個例子的「華人」指的是生活在外國的中國人(漢人)。《魏書》〈高昌傳〉,「高昌者,車師前王之故地,漢之前部地也,……國有八城,皆有華人。」可以看到,北魏時期居住在今天的吐魯番(高昌八城)的族群,也有「華人」。漢代勢力曾經深入到這裡,故在北魏時期依舊有些中國或中華的人在此生活,他們被視為「華人」。
另外一個關於「華人」的例子和稅收有關。史書在區分匈奴人、別種的稽胡之際,曾使用「有異華人」這樣的說法。
《北史》卷九十六,〈稽胡傳〉,「稽胡一曰步落稽,蓋匈奴別種,……其俗土著,亦知種田。地少桑蠶,多衣麻布。其丈夫衣服(男人的衣服)及死亡殯葬,與中夏略同;婦人則多貫蜃貝以為耳頸飾,與華民錯居。其渠帥頗識文字,言語類夷狄,因譯乃通。……又兄弟死者,皆納其妻。雖分統郡縣,列於編戶,然輕其徭賦,有異華人。」
步落稽是生活在今天的山西北部山地的南匈奴的一支,在五胡十六國、北魏隋唐時代,長期處在自治酋長國的政治形態。因為住在山區,也叫山胡。我們對照一下孫吳的山越,就大致可明白他們的生活形態和政治形態。東魏的丞相高歡(北齊的建立者)假裝把女兒嫁給酋長的兒子,然後趁機攻打他們。他們和華民錯居在一起的意思是,他們和已經中國化的其他異族(可能是鮮卑、可能是羌人等)混居在一起,而且他們的領袖也認識漢字,但是卻不會講,需要翻譯(李鴻章和伊藤博文見面時就是這種情況)。他們雖然被納入郡縣,但是繳納的稅卻比華人少。我們從中可以推斷,胡人、華人、漢人繳納的稅,一個比一個少。也即是說,歷史上的中國人也是最納稅最多的百姓臣民,像韭菜一樣被毫不留情的割掉。
上述華人、華語、華民的案例,說明北魏隋唐時代,有兩種類型的人被稱為華人。一種是居住在中國境內的非中國人(異族群體),並接受了不同程度的中國文化。一種是居住在中國境外(異族地區)的中國人,適應了當地的政治文化。
在唐代,因為吐蕃侵略導致家園失落的唐人被稱作「華人」,進入突厥領地的唐人也被稱作「華人」,或是為了學習中華文化而進入中國的人都被稱為「華人」。這裡的「華」不是胡,也不是漢,而是一種非胡非漢的狀態。樸漢濟認為,唐人不是胡化,也不是漢化,而是華化。
另外值得提及的「唐人」的稱呼。所謂的「唐人」是由「唐朝人」的意思而來,而且「唐人」這個稱呼更是「國際人」的意義。我們不該小看「唐人」一詞的意義,畢竟其他所謂的「宋人」、「元人」、「清人」等名稱並不常用,也沒有遺留下來。唐人的概念為「非胡非漢之人、超越了胡漢之人」。宋代以後,外國將東亞大陸稱為「唐」、稱其人為「唐人」,「唐人街」的緣由也是由此開始。對於具有國際性的中國人來說,為什麼會被貼上「唐人」的名稱呢?這和當時有許多外國人進入唐帝國下的中國,但也有很多中國人離開中國的事實有關係。因為大唐帝國本身是個「流動和開放的多元社會」。
我最後舉《華心》這篇文章,理解唐(人)、華(人)的國際性意義。九世紀中葉,在大食國出身的李彥昇被大梁節度使盧鈞推薦去考進士,引發一些討論,陳黯因此創作《華心》一文:
——
宣宗大中(847-860,安史之亂是755-763,距離已經快一百年)初年時,大梁(開封)節度使盧鈞向皇帝推薦大食國人李彥昇應試,而他獲得進士科及第,因此名聲顯揚。
有人質疑說「大梁是很大的都邑,節度使作為大賢者,自華君獲得名聲,仰賴華民提供俸祿,結果要推薦人才時,卻從蠻夷中去尋找,難道中華的人才不足嗎?只有蠻夷的人值得任用嗎?」
作者評價說,華夷之間豈有差異呢!華和夷的差異,一言以蔽之,其實就在於心。從心來判別,便能察覺出這人究竟是傾向華或是夷;他即使在中州誕生,但卻違反禮儀,這樣的人雖然外貌是華,但內心卻是夷;相反地,就算在夷城中誕生,但他的行動若是合乎禮儀,這樣的人雖然外貌是夷(蠻夷),但內心卻是華。
舉例來說,漢代的盧綰和漢高祖關係如此好,高祖如此重用他,可他仍然製造叛亂,逃跑到匈奴,這樣的人難道不是夷狄嗎?匈奴人金日磾(磾是黑色的石頭)盡忠赤誠,難道不能算是漢人嗎?
這樣看來,所謂「華夷之辨」,其實全都是「心之所向」罷了。所謂的華就是看其心,而不是以土地來分別是否為夷狄;我因為有所感,所以寫下了這一篇《華心》。
——
我們看到安史之亂後一百年的唐代,還具有如此開放的官僚體系,讓一個阿拉伯人參加唐國政治。宋國人,明國人,你慚愧死了吧!你就內循環吧!
如果是在盛唐時代,則無疑是一種類似今天美國一樣的開放和包容。這也是森安孝夫在《絲路、游牧民和唐帝國》裡的觀點。唐人和華人就是這樣的國際化的產物,是超越了漢的文化和胡的文化而形成的一種新形態。
#認識唐代三書
1、《木蘭與麒麟》(華裔學者陳三平的觀點)
2、《絲路、游牧民與唐帝國》(日本學者的觀點)
3、《大唐帝國的遺產》(韓國學者的觀點)
國際禮儀案例 在 商務禮儀與電話禮儀| 周純如(Celina)老師| 邦訓企管微學習 的推薦與評價
商務 禮儀 #電話 禮儀 #邦訓企管純如老師擁有25 年工作經驗,自行政助理任職開始歷經總經理秘書、特助、管理部主管、客服部主管、行政總監、行銷業務部 ... ... <看更多>
國際禮儀案例 在 伊莉莎白國際禮儀協會 的推薦與評價
我始終相信,不管在哪個位置、哪個角色,精神與態度,才是最後決定自己能否被看見、勝出的關鍵! 所以我在這本書中,希望和大家分享我個人經驗與實際案例,並提供解決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