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倒立先生觀察宋省長選舉政見後建議宋省長的選舉論述(看後來發展應沒被採用):
以下是我對宋主席選舉建議,不知有沒有機會給宋主席參考?
我有三個建議:
一,現成的政績:發揮外交、民主溝通鼎鼐能力幫香港溝通
二,原本十大政策外的「倒立先生務實政策初擬稿」。特別是第一條,是我認為台灣目前最大病灶
三,選舉策略:宋總統超越宋省長。目標拚出333的局面
一,現成的政績:發揮外交鼎鼐能力幫香港溝通
改善香港問題
二,倒立先生務實政策初擬稿,特別是第一條,是我認為台灣目前最大病灶:擊潰藍綠一家親,若能執行,應才能走出第三條路,不被藍綠邊緣化。如果無法執行,泛藍或務實選民應還是會回歸藍軍,我自己也不例外。
政策十大方向:破、公、土、族、旅、運、養(老幼育)、武、平、藝
1(破)擊潰藍綠一家親:徹查歷年藍綠共構弊案(分析讓藍綠一家親的法律、執行、結構問題並改善),改善貪腐、政府效率,財政紀律監督委員會、公共建設總體檢
2(公)改善政府外行管內行問題-政治任命簡劭、國營酬庸改專業經理人制、績效管理-
3(公)改善政府辦公室政策問題-制定公務員實地考察實際時數
4(公)年金改革不朔及既往、公務員加薪三倍但有淘汰機制
5(公)改善正負執法威信與民眾守法習慣
6(公)兩岸和平協議、世界貿易佈局
7(土)國土規劃(環保、安全、產業效益、原住民傳統領域、縣市精簡合併、農地農用輔導集中遷廠)
8(族)族群委員會:統整台灣各大族群文化事務(成立平埔原住民臨時委員會、閩南、客家、眷村委員會、新住民委員會)
9(族)原住民委員會上升至文化部,讓原住民文化成為台灣母體文化
10 (旅) 成立觀光部(五大規劃與統整:山、海洋、南島與族文化、中華祭祀文化、信仰、在地知名商家鑲嵌計畫)
11(運)成立運動部,專門協助國手與推廣國民運動,健康護台灣
12(養)成立養老部(養老規劃、養老年金統整)、成立0-6歲國家養專案小組、實行天賦(興趣、夢想)教育
13 (武)各國武器採購競標
14(平)成立性平委員會(處理世代溝通、科學證明、法律相關問題,讓疑惑有出口、讓無助有接口)
15 (藝)提升民眾藝文品味,加強補助、強力鼓勵藝術團隊如紙風車劇團369鄉鎮巡演,十年一期計劃。
三,選舉策略:宋總統超越宋省長
1口號
只有宋總統能超越宋省長
副標
讓台灣溫暖的成長
2 369鄉鎮巡迴鞠躬,展現「人民助理」的新政治態度
3 宋省長紀錄片
4 目標拚出333的局面
藍綠各30%, 橘30%
橘30%:把討厭藍綠之外的務實選民撐到最大。
現在有8%
+擊潰藍綠一家親5%
+政府改革5%
+郭董挺5%
+觀光5%
+族群3%
+其他3%
總共34%
扣掉零頭4%,也許有機會站上30%
同時也有2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報導者 The Reporter,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我們儀式&我們走過: 台灣不同的族群,自然各有其對生活的態度;年復一年自然重複的季節更替、24節氣,是老祖宗的智慧,不同宗教文化也隨著時間舉行不同的儀式。 人們藉由儀式來肯定生命存在的意義。不論是伐木造船,還是婚喪喜慶,迎神廟會和建醮,時代的巨輪一直往前邁進。城鄉差距雖然帶來生活樣貌的改變,我們在...
土族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不一樣的台灣
對這幾天的自己感到意外,從來不甚關心體育賽事的我,竟然對著奧運轉播螢幕大呼小叫,賽後狂追新聞,Google選手,看遍YouTube影片。
即便對規則一知半解,時常聽不懂球評解析,還是非常樂在其中。
我不是在當一日球迷。我是在當台灣人。
台灣選手在東京奧運表現亮眼,這當然是追看的動力,但真正令人著迷的,是一種無庸置疑的歸屬感。是一種台灣整體的自信昂揚,選手們奮力拼搏,輸了不悲情,贏了很璀璨,凌厲的眼神、帥氣的笑容都好看至極;觀眾們也一共歡樂,像是參加一場大型派對,隔空卻零時差,輸了一起送暖,贏了一起尖叫。
這幾天讀了很多評論,林宜敬、瞿欣宜、謝昆霖等等,歸結起來是,台灣終於擺脫國仇家恨,選手們出國比賽不再背負著整個台灣,而能追求個人的榮耀,面對自己、直視對手,競技切磋而發光;今年奧運成績進步,也是整體國力的展現,以及政策方向的正確,《國民體育法》2017年修正、國家運動訓練中心近六年預算快速大幅提高、黃金計畫、國訓中心統一執行運動發展基金,都是把資源用在對的地方。
以上是我今早十一點的感想。經過一整天,台灣一舉奪得女子拳擊51公斤保底銅牌、男子高球銅牌、鞍馬銀牌、女子羽球單打銀牌(小戴妳很棒!Respect!),在東奧已累積11面獎牌,創下歷史。
這真的是台灣?
我們一定做對了什麼事情吧!
我是1984年出生的七年級生,我前後一些世代的人,心中都有的信念是「讓世界看見台灣」(李洋、王齊麟也這麼說!)。我們始終有一口氣要吐,始終費力證明自己存在,但自己說自己好沒有用,必須別人說,於是得做好自己的工作,堅定努力。然而不時會飄搖,因為我們也未必確定自己是誰,所以得不斷探問。這些探問,在涉及主觀偏好的領域更加辛苦,台灣的音樂是什麼?台灣的設計是什麼?台灣的食物是什麼?最後這個問號,也是我與許多飲食界的同伴不斷自問自答的一題。
運動場上,輸贏勝負都是真槍實彈,殘酷並無差別。也因為是眾人同意的公平競爭,表現好壞不容詮釋,主觀決定下極大程度的客觀,可以凝聚出極大程度的認同。我說的是,我們自己的國家認同。
在飲食裡追尋台灣的主體性這麼久,2020東京奧運,帶給我極大的啟發。相信也帶給更多人振奮與鼓舞。
「台灣菜是什麼」,依舊很難回答。要從歷史、風土、族群細細詮釋,是時間的推移,是生活的加疊,不需要分勝負。但是,台灣菜的內容會隨著共同體的形成而有血有肉,改換面貌,而一個新的共同體,正在透過一次又一次集體行動與集體記憶,生筋長骨中。
相信,從今以後,我們在面對自我探問時,都能驕傲開朗地說出,台灣です!
土族 在 女人我最大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缺桃花、缺錢嗎?快讓貓貓來幫助你
看看這強壯的手臂~奪可靠呀(ᗒᗨᗕ)/
-
🤳 女大IG你追蹤了沒 ▶ https://bit.ly/2StWFhF
📲 美麗快訊LINE給你 ▶ http://bit.ly/2lPmsOb
土族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我們儀式&我們走過:
台灣不同的族群,自然各有其對生活的態度;年復一年自然重複的季節更替、24節氣,是老祖宗的智慧,不同宗教文化也隨著時間舉行不同的儀式。
人們藉由儀式來肯定生命存在的意義。不論是伐木造船,還是婚喪喜慶,迎神廟會和建醮,時代的巨輪一直往前邁進。城鄉差距雖然帶來生活樣貌的改變,我們在不同族群,且又重複發生的儀式裡面,看到文化傳承的過程;既有不變的理念堅持,也有順變時代的妥協。
百年來,我們走過日據時代、太平洋戰爭,也經歷白色恐怖的威權時代、解嚴後街頭狂飆的民主歷程,並因追求經濟發展而傷害了自然環境,遭受時常來襲的颱風、水患和地震,還有瘟疫或病毒的傷害。
我們遭遇,我們應變,我們曾經失敗,我們也學著反省。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土族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我們日常:
「臺灣人」是由原住民族與先後多批的移民所組成,這些不同時期的新舊移民豐富了臺灣人們的群體。也因為臺灣從暫時歇腳與避難求生的地點,進化到不同國族相中為前進或反攻的基地,幾百年來歷史的曲折把相異背景的人們,帶到同一個小島上,各自努力尋找安身立命的過程就不可能很順遂。
雖然是來自不同成長背景的族群,但「公共的我們」在這塊同樣的土地上,服膺於時間的長流與突發的事件所架構成的歷史脈絡,慢慢地開始擁有類似的成長過程,形成了我們雖相異又相似的成長背景。從兒童、少年、到家庭,從農牧的日常,到各行各業工作的人,從鄉間到都會,我們一起面對考試、遊戲、運動、大眾娛樂,不論是布袋戲或是棒球,大家一起歡笑,一起成長。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土族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我們所在:
位於歐亞大陸面對太平洋的出入口,臺灣本島與周邊離島,除了是原住民族維生的島嶼,在不同時期也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在數百年前大航海時代,臺灣是不同海權國家拓展世界貿易的海上運補站;外來的荷蘭、西班牙等,在澎湖風櫃、臺南安平、基隆和平島,建築城堡領地;臺灣也成為海盜們討生活的運補基地,或不同海上強權交換商品的貿易集散地。後來,臺灣陸續成為中國東南沿海居民尋找新生活的地方、日治時代大東亞共榮圈的南進基地、國民黨政府退守後反共復國的跳板、以及今日印太戰略的夥伴環節。
不論是高山、丘陵、濕地、河川、陸地、海洋,小小的臺灣擁有最豐富的大自然生態系。數百年來不同背景的我們,也在這些不同的環境中,留下打拼生存的痕跡,各種不同型式的人造建築,為我們留下屬於自己文化的紋理。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