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狀肌症候群 & 坐骨神經痛】
你是否曾經有坐越久腰越痛的狀況呢?
不管是腰部的僵硬感
或是從屁股深處的疼痛
有時甚至會往下、往後
延伸到膝蓋外側或大腿後方
而以上這些症狀
正是「梨狀肌候群」的經典展現
梨狀肌症候群顧名思義
就是位於屁股深層的梨狀肌
過於緊繃而壓迫旁邊的「坐骨神經」
導致的疼痛與不舒服
#為什麼梨狀肌會那麼容易緊繃呢?
「梨狀肌」的主要動作為髖關節的
1. 外轉- 當髖關節伸直時
2. 外展- 當髖關節屈曲時
同時也兼具穩定髖關節的重責大任
然而由於現代人的工作型態
常常是久坐固定不動的關係
臀部周圍表層的臀大肌、
二旁的臀中肌抑或是
深層的核心肌群
通常都是沒力且沒有彈性的
當大部分的髖關節深層穩定肌都無力時
梨狀肌就常常跳出來努力的收縮
來穩定不穩的髖關節
過度用力又緊繃的梨狀肌
會讓旁邊的坐骨神經壓得喘不過氣
進而造成所謂的【梨狀肌症候群】
#該如何區辨我是否有梨狀肌症候群呢?
根據2018年的這篇系統性回顧文獻《Four symptoms define the piriformis syndrome: an updated systematic review of its clinical features》他們統計了眾多文獻後發現
梨狀肌症候群會有明顯的四大症狀
不僅具有指標性也非常好區辨喔!
這四大症狀分別為:
1. 臀部疼痛
2. 坐著會比其他姿勢更痛
坐越久會越疼痛,甚至沒辦法坐超過30分鐘
3. 坐骨大切跡(薦椎和髖關節的中間)附近有明顯壓痛點
手去按壓臀部的正中間會有明顯的壓痛點
4. 任何梨狀肌症候群的徵象:增加梨狀肌的壓力就會導致相關疼痛
舉例來說,按壓梨狀肌,或是使用Pace 測試 與Freiberg測試都是很好的方式
#該如何改善?
惱人的梨狀肌症候群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為
髖關節核心肌群無力
導致梨狀肌太緊產生的症狀
因此可以藉由簡單的
拉筋按摩放鬆去改善症狀
藉由訓練去預防復發
放鬆梨狀肌主要有二種方式
分別為:拉筋與按摩這二種
(1)拉筋:
坐在可以輕鬆踩地的椅子上
疼痛的那腳跨在對側腳上
同時患側腳小腿盡量與地面平行
接下來身體向前彎
使髖關節成彎曲狀態
停15秒,做3~5次
(2)按摩:
我們可以一手放到
大腿外側約略是褲頭口袋的位置
會摸到凸凸硬硬的骨頭
這是我們的股骨大轉子
另一手往後摸到屁股後方
會摸到一大片硬硬的骨頭
這是我們的薦椎
介在薦椎與股骨大轉子中間的區塊
就是我們梨狀肌約略的位置
我們可以使用筋膜球
或是花生球去按壓他即可
此外,切記在過程中
不需要到太痛
以可以忍受的範圍為主
過程中也不能按壓到骨頭
或許有人會問
#如果不確定有沒有按壓到梨狀肌
這是沒關係的嗎?
答案是...沒關係的
因為梨狀肌症候群只是一個統稱
壓迫坐骨神經的肌肉
不一定總是梨狀肌
而且梨狀肌的解剖
與坐骨神經相關的位置也可能不同
對於某些人來說
坐骨神經甚至沒有通過梨狀肌
詳見底下【備註】說明
因此對於一般民眾而言
只要有按壓到相關區域
確保周圍肌肉有放鬆到即可
除了一般的筋膜球、滾筒以外
震動滾輪花生球
也是不錯的放鬆工具喔
這次很榮幸與知名家電代理商
『 恆隆行 』代理的『 medisana』合作
他們提供阿舟粉絲專屬優惠價格
比任何電商通路還便宜
優惠只到今天為止
立馬手刀購入:
https://lihi1.com/Mc8NK
【備註】
依據Beaton and Anson’的分類系統
梨狀肌解剖的相關分類總共有六種
分別如下:
種類A :坐骨神經在梨狀肌下方(最常見)
種類B :一部分的坐骨神經在梨狀肌下方,另一部分坐骨神經的分支穿過梨狀肌。
種類C :一部分的坐骨神經在梨狀肌上方,另一部分坐骨神經的分支在梨狀肌下方。
種類D :坐骨神經穿過梨狀肌
種類E :坐骨神經的分支往上穿過梨狀肌
種類F :坐骨神經沒有分支並在梨狀肌上方
因此也有研究學者建議
梨狀肌症候群應該稱為
「深臀症候群/ deep gluteal syndrome」
或許更加適當些
不過為了大家方便理解
這裡依然稱為梨狀肌症候群
#阿舟物理治療小教室
#梨狀肌症候群
#坐骨神經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310的網紅大象中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中風後遺症復健 是一種 思想模組 大部分的中風復健 是一種辛酸 又無效的過程 很努力 但得分有限 對於中風患者而言 身體要動 就像小孩要推動轉動大卡車一樣困難 這一檔案 讓看得懂的患者 有跡可循 整個患者視為 大球體 太極球體 一部分 一部分 去疊加 成為一個 可運作的...
坐骨大切跡 在 運動解密 Fitness Leak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長時間久坐 當心梨狀肌症候群】
「梨狀肌症候群」的症狀相似於椎間盤突出(intervertebral discitis)、腰椎神經根病變(lumbar radiculopathy)、大轉子滑囊炎(trochanteric bursitis)等其他常見骨科疾病,因此,也往往誤判梨狀肌症候群。根據統計,大約16%慢性下背痛的病患會造成工作上部分或完全失能,但事實上約有6%病患造成下背痛的原因是梨狀肌症候群。藉由正確認識梨狀肌症候群,往往可以減少許多不必要的治療處置或開刀。
梨狀肌是位於髖關節深處的肌肉,起於薦椎(sacrum)的第二到四節前側,往外背側連接於股骨大轉子(greater trochanter)的上內側。坐骨神經是腰椎及薦椎發出的神經根結合成束,往下穿入骨盆腔,再經由坐骨大切跡(greater sciatic notch)穿出骨盆腔來支配下肢的後側。大部分的人坐骨神經穿出骨盆腔的解剖位置是位於梨狀肌之下;然而,少部分的人會有正常的變異,其坐骨神經會穿入梨狀肌或被梨狀肌分為兩束,甚至兩者情況都有。因此,過度的運動、跑跳或髖關節扭轉可能使梨狀肌痙攣或損傷發炎,造成坐骨神經被擠壓而出現類似坐骨神經痛的症狀。
梨狀肌症候群的症狀
*坐姿、站姿或躺姿超過15-20分鐘會有疼痛產生
*疼痛或麻木感會從臀部向下延伸到大腿後側
*變換姿勢或伸展臀部肌肉時疼痛加劇,如:從坐姿或蹲姿站起
*患側下肢無力,嚴重時走路會有困難,如:跛腳
*患側梨狀肌有可觸摸到的腫塊或壓痛點
如何區辨梨狀肌症候群或坐骨神經痛?
梨狀肌症候群患者在仰躺時,患側下肢髖關節外轉可以紓緩疼痛的症狀;然而,主動將患側下肢轉回腳尖向上的姿勢會造成疼痛。
臨床上,醫師或治療師除了會詢問病史之外,另外會配合一些理學檢查來區辨梨狀肌症候群與坐骨神經痛。
*直抬腿試驗 (Straight Leg Raise Test (SLRT)):病患在仰躺姿勢下,由治療師將患側下肢髖
關節彎曲並合併膝關節伸直的動作,如果呈現不疼痛的陰性反應,則懷疑是梨狀肌症候群所
造成的疼痛;相反地,如果出現疼痛的陽性反應、抬高的角度越高會越痛,則懷疑是椎間盤
突出,需要配合肌電圖或相關影像的檢查做進一步的確認。
FAIR手法 (FAIR maneuver):病患在側躺姿勢下,由治療師被動將患側下肢髖關節彎曲60度、膝關節彎曲90度,再加上髖關節內轉、內收的動作,如果有神經症狀出現或是感到臀部疼痛,則測驗結果為陽性,表示有梨狀肌症候群。
治療及處理
梨狀肌症候群臨床的治療方式分為保守治療及開刀治療兩種。在急性疼痛時必須休息,並視病患的嚴重程度來決定休息的時間長短、是否需要服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或肌肉鬆弛劑,來減緩疼痛並放鬆梨狀肌對坐骨神經的壓迫。透過保守治療的方式,約有八成的患者症狀改善可達70%。如果病患對藥物及物理治療的療效不盡理想,則可以考慮局部注射麻醉劑或類固醇。若對上述治療反應皆不佳的病患,則可以考慮手術治療。
物理治療可藉由儀器治療及牽拉梨狀肌的復健活動來減少對坐骨神經的壓迫,敘述如下:
* 儀器治療:
.熱療:使用淺層熱療(如:熱敷)或深層熱療(如:短波、超音波)。
. 電療:包括經皮電刺激、干擾波等。
* 復健活動:
. 軟組織徒手治療:病患採俯臥的姿勢,由物理治療師被動地將病患膝關節彎曲90度,並控
制髖關節內外旋的角度,以手肘沿著梨狀肌肌肉的方式向下施壓,藉以拉長放鬆梨狀肌。
*牽拉運動(示範圖左腳為患側腳):病患的非患側腳膝關節彎曲90度,並將患側腳的腳踝架於
非患側腳的大腿上,呈現翹腳的姿勢,一手抱住非患側腳的腳踝,一手抱住患側腳的膝關節
後方,將膝蓋往對側肩膀靠近,感到臀部肌肉有拉扯的感覺維持10秒鐘。一天三回,
每回20次。相同的牽拉方式也可以在坐姿進行。
*提臀運動:病患採四足跪趴姿,將患側腳抬起維持約10秒鐘,放下時患側腳懸空維持
10秒鐘(圖六)。一天三回,每回重覆10~15分鐘。
復健醫學科 物理治療師 俞玉智
坐骨大切跡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中風後遺症復健 是一種 思想模組
大部分的中風復健 是一種辛酸 又無效的過程 很努力 但得分有限
對於中風患者而言 身體要動 就像小孩要推動轉動大卡車一樣困難
這一檔案
讓看得懂的患者 有跡可循
整個患者視為 大球體 太極球體
一部分 一部分 去疊加 成為一個 可運作的大太極球體
把人體 切成一個一個的點 點的運作加成 組成太極球體 整個人體
中風的人 老人 開刀後的人 神經外科的患者 都是球體運作不良的人
用對方法復健 用2個2個點 為單位 去復健 才有機會
2的點的足底 -- 湧泉
2個點的屁股 -- 尾履 坐骨
2個點的膝蓋 --
2個點的手肘 --
2個點的手腕 --
這樣至少2+2+2+2+2=10 用10個點 去運作身體這個太極球體
自己的未來 都會老
老人 必須符合太極球體運作 就能有效減少 跌倒的風險
盤點找出老人身上10個點 有那些是高風險的點 有效預先訓練改正
有了單點 疊加成球體的概念
還要有 肘與膝的區域概念 肩膀與骻合的概念
甚至是 對角交叉合的概念 一同區域合作
太極球體 概念 與一般 復健主流醫學 概念 很大區別之處
在於放鬆
膝蓋要放鬆
手肘要放鬆
一般的中風復健 手肘不會放鬆 膝蓋不會放鬆
手肘不會放鬆 學不會 輕巧生活自理 拿東西
膝蓋不會放鬆 往後生活走路時 醫生都有跌倒的風險
為何不會放鬆 因為 復健的醫生 沒有放鬆的概念
總是叫中風復健者 練核心肌群 練股四頭肌 練肩膀上提 去出力
這樣就不是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