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接受的最長也是最細緻的採訪,人物雜誌記者像私家偵探一樣,從我和朋友的交談,從各種出乎我意料的文字視頻資料裡面,打開了我內心深處最真實的一面。有不少獨家的秘聞,歡迎點擊。
李開復:最大化戰爭的倖存者
本文來自《人物》雜誌
文|李斐然
編輯|朱柳笛
攝影|尹夕遠
……………………………………
坐在李開復對面是一種持續的挫敗和絕望。技術要比人性更根深蒂固地活在他身上,那種感覺很像是跟Siri聊天,全程剔除人類情緒。這讓人產生一種不太對勁的迷惑:如果他參加圖靈測試,能通過嗎?
這種最大化的氣質只在一種狀態是合理的,那就是科學家的實驗室。這原本可以成為一個最典型的科學家故事,一個天才,迷戀技術,與機器共存,活在實驗室裡。但顯然,李開復早在30多年前就放棄了這條路,這也是他的故事中最有意思的一部分——天才決定離開實驗室,投身複雜、渾沌、充滿局限又充滿活力的商業社會,活在人群中。
┃最大化戰爭
李開復的西裝褲口袋是一個精確測試後確定的尺寸,它和最新款iPhone的尺寸貼合,既不會淺到放不進去,又不會深到不容易取出來。在重要場合,他會戴寬度7釐米的細領帶,比市面上大部分領帶細1釐米,因為他經過實驗發現,這樣的搭配顯瘦。就連他的笑容,都像是一個受過專業訓練的職業偶像營業時的idol smile,這是他大部分照片裡的固定微笑的弧度。
坐在這樣的李開復對面是一場持續的心理危機。他的人生經歷被量化,像一個可查詢的資料庫,他的回答基本上全部出自他出版過的8本書,以及迄今為止發表過的公開演講、訪談和文字記錄。如果你讀過這些內容,就可以準確預測他每一次的答案。因為不管問題是什麼,他都會繞回到這些公開信息的範疇之內,邏輯落點始終是——“世界因你而不同”,每個人都要“做最好的自己”,而現在,我們應當關注“AI未來”。這些是他的自傳標題,也是他研究後發現最適宜大眾傳播的話題。
他的生活是一場最大化的戰爭,在有限條件裡,最大化時間,最大化效率,最大化確定性,不允許冗餘。偶爾助理給他在兩個時間段中安排了休息,會遭到他委婉的批評:時間沒有得到充分利用。
這場最大化戰爭貫穿了李開復30多年的職業生涯,他擁有一個商業偶像的完美履歷:畢業於學術頂尖的哥倫比亞大學和卡內基·梅隆大學,工作過技術最頂尖的科技公司,蘋果、SGI、微軟、Google,而後在2009年創辦創新工場,投身中國的創業熱潮。
在每一個階段,他都創造過最大化的奇跡:在蘋果,他曾將尚處於實驗室階段的前沿語音辨識系統,壓縮了1000倍後應用在當時的蘋果電腦裡;在微軟,他創建了微軟中國研究院,這成為後來世界知名的微軟亞洲研究院,走出來許多AI領軍人物,被《麻省理工學院技術評論》稱為“世界上最火的電腦實驗室”;Google中國也在他的推動下,從一個人到700人的團隊,實現了最具歷史意義的當地語系化。
過去10年中,他的最大化戰場是中國的互聯網創業。創新工場所投資的項目超過350個,已經誕生了17家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獨角獸,基金規模超過20億美元。“創業本身就是一場最大化。人們在創業環境中得到的成長,是在其他環境裡不會得到的。創業就是做出了有限性和無限性之間的連接,達到了人的最大化。”
技術造就的商業奇跡,是過去10年間中國互聯網的獨特景象。技術高度集中化了效率,放大了個人的力量,讓所有人親歷了一場肉眼可見的奇跡——一個創業者能改變所有人購物的方式,一個聊天工具能顛覆此前所有的通訊龍頭企業,一個網紅主播能直接決定一款口紅的生產……中國市場成為全世界資本最為矚目的新大陸,它吸引著一個又一個人投身這片土地的最大化戰爭,在這裡,任何一個人都有可能親手創造一場影響14億人的奇跡。
“看到時代的變遷,看到迎頭而來的機會,總在想怎麼去調整自己,才能捕捉到這些機會。如果你讓我每天做一樣的事情,我會枯燥到死。”李開復說,“每一年我說不出來我做了兩三件很驚人的事情,好像就白活了。”
不過,這場最大化戰爭也多少吞噬了人性。在家裡,他陪家人的時間是經過精密規劃的最大化策略,“既不會少到讓她們抱怨我不是好丈夫、好父親,又不會多到影響工作效率”。妻子謝先鈴有次跟他吵架,氣到離家出走,不接電話,不回短信。結果,李開復選擇用技術回應。他在Google搜了大概1000條道歉短信,從裡面挑了50條比較接近他的口吻的,自己又寫了50條,湊成了一個100條道歉信的資料庫,然後寫了一個程式,每隔45分鐘隨機發送短信,不間斷地一直發,連續發送到第三天的時候,妻子敗給了程式,認輸回家。
創業夥伴陶甯從微軟時代就認識了李開復,那時候,連跟他吃飯都是一場智力競賽,要一邊吃一邊玩難度極高的推理遊戲。她注意到,同樣使用語音輸入,李開復的語音轉化準確率要比周圍所有人都高。因為他常年訓練自己,用機器習慣的穩定狀態說話,“不要只train機器,還要train自己。”
與他結識近14年的黃蕙雯是創新工場現任CMO,起初她並不想接受這份工作,就跟李開復說,北京霧霾好重,我不要搬過去。結果過了一會兒,她在微信上收到了他的答覆,他依次發來中國氣象局的監測結果、社科院的研究報告,以及協力廠商機構的觀察統計。李開復糾正她,準確的事實是,北京的空氣品質已經有了大幅改善。這構成了李開復強悍的說服力,但也讓黃蕙雯不得不沖他吐槽:“你一定要每天都過得這麼用力嗎?”
所以,坐在他對面是一種持續的挫敗和絕望。技術要比人性更根深蒂固地活在他身上,那種感覺很像是跟Siri聊天,全程剔除人類情緒。這讓人產生一種不太對勁的迷惑:如果他參加圖靈測試,能通過嗎?
這種最大化的氣質只在一種狀態是合理的,那就是科學家的實驗室。這原本可以成為一個最典型的科學家故事,一個天才,迷戀技術,與機器共存,活在實驗室裡。但顯然,李開復早在30多年前就放棄了這條路,這也是他的故事中最有意思的一部分——天才決定離開實驗室,投身複雜、渾沌、充滿局限又充滿活力的商業社會,活在人群中。
┃與複雜共存
商業世界有一些暗號。特別是創業者見投資人時,他們一般不會直接說出自己的想法,你只能去捕捉一些訊號——聊天中他有沒有看手錶,中途接電話有沒有回來,如果聊了半小時他還在提問,要麼這次有戲,要麼他不懂這個賽道,想讓創業者幫他普及一下背景。最直接的失敗徵兆是,“我後面還有個會。”
但是,李開復會給出不太一樣的訊號。他愛談論技術,見他需要準備好充分的資料材料,以備他即時提問。他尤其鍾情于技術天才,有時甚至會打破自己縝密的時間規劃,跟他們多聊。可是,如果技術天才只講技術,他會直截了當地告訴對方,“你的想法太天真了。”
他的本質是一個電腦科學家。在成為投資人、創業者、職業經理人之前,他是足以躋身世界一流的人工智慧專家。電腦博士李開復設計過一款人工智慧博弈程式Bill,擊敗當時奧賽羅棋世界冠軍;他還使用一種叫做“隱瑪律可夫模型”(HMM)的方法,建造出世界上第一套非指定語者連續性大詞彙語音辨識系統Sphinx。學術界一種開玩笑的說法是,衡量一個人的研究高低,就去看他的論文能在多少年後還持續折磨著後輩入行必讀。而李開復的論文,直到今天還有程式師將其翻譯成中文,細細研讀,距離他發佈這些論文已經33年了。
走出實驗室後,他親歷過這個時代幾乎每一次最重要的技術變革,參與它們的落地。陶寧記得,即便在微軟、Google這樣的頂尖公司,想要讓技術進入產業也是一場惡戰,李開復要反反復複做演示,跟不同人群磨合,他們之中大部分人不懂技術,“99%不是你的技術同類”,但他們又有自己的立場和顧慮,李開復的工作就是需要彌合這種人群之中的認知差異。
商業是人構成的戰場,在這裡,贏的關鍵是學會與複雜共存。尤其在中國創業,是一場全世界最殘酷的戰爭。所有參與者將最大化推向極致,只有親自下場,你才能明白這種現實的顛覆性力量。天才的最大失利往往不是技術缺憾,而是誤讀了人,誤讀了人性,誤讀了人群之中的風向。
在微軟的時候,到美國總部開會,坐滿一屋子的天才工程師總提中國盜版,討論的主題都是怎麼抓、怎麼告、怎麼正版化、能賣多少錢。“我說你們根本不懂中國人的思維,我就帶他們來中關村,教微軟的人怎麼理解中國市場。”
李開復設計了一套小實驗,他讓來北京的美國高管們先去一趟當時的電腦大賣場海龍大廈,每人發同樣的錢,買一個電腦回來,去親眼看看在中國做生意是什麼樣子。結果在中關村購物一圈,連最理性的CTO都陷入了中國充滿感染力的消費亢奮之中,回來熱情地跟李開復說,什麼都有,什麼都有,什麼都有!那是一種誰也阻止不了的商業生命力。只有親歷才能明白,你沒法跟一顆破土而出的種子講道理,靠理智否定它的生長。它會不惜一切代價活下來,最優解是與它共生。
過往的經歷把他訓練成一個務實主義者。2006年,他參加香港科技大學前沿研究討論會,臺上坐著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楊振寧,時任科大校長、物理學家朱經武,還有著名數學家、菲爾茲獎和阿貝爾獎得主邁克爾·阿蒂亞爵士。他們熱烈地討論“詩人科學家”這個議題,數學好美啊,數學充滿想像力,只有他不太同意。
李開復很客氣,這是他身上的另一個重要特質。他婉轉地提醒:“這個世界需要有像他們那樣偉大的科學家,留在高校研究院,來探索數學之美,但是也需要像我們這樣的工程師,來把它做成有價值的東西,解決人類的問題。這兩者缺一不可。”
他必須要學會在人群中生存。王詠剛是創新工場CTO,也曾在Google工作了10多年。他知道,跟形形色色的人談技術,是個苦差事,講深了大家聽不懂,講淺了大家覺得沒有用。碰上完全不懂技術的人,尤其是傳統產業的老闆,也得講得下去才行。他有一次聽到李開復不得不跟一個地方老闆解釋,“AI是一種新時代的Excel”,因為Excel對他們來說已經代表了複雜,他耐心地解釋,“像Excel那樣,你把資料填進去,結果就能算出來。”
“我就沒有開復那樣的好脾氣,講不明白我就不想說了。但是他還是很有熱情,能在不同場合,耐著性子,讓所有人聽懂。”王詠剛說。
“市場接受了,技術就得到了承認;市場不接受,再奇妙的技術也不名一文。”李開復曾這樣寫道,市場是一切技術的試金石,只有不適應市場的技術,沒有不適應技術的市場。就算是地球上最偉大的科技公司,技術不能落地,也在市場一文不值。
整個過程都要對抗人群中的懷疑、不解和誤會。智明星通的CEO唐彬森說,10年前覺得李開復不像個投資人,每天叮囑他關注技術趨勢,“老發一些沒什麼用的話”,“我們還在創業苦哈哈的,滿腦子想的還是人怎麼招啊,工資怎麼發啊,他老說要all in移動互聯網,老說比爾·蓋茨的名言,‘人們永遠會高估一兩年的發展,而低估了未來10年的發展。’我當時心想,手機螢幕就這麼點大,性能又特別差,能怎麼樣?”
如今,技術奇跡驗證了李開復的判斷。前不久,創新工場10周年紀念,他給李開復發了一條資訊,“偉大的時代需要有偉大的想像力。”
然而,人群之中,質疑總免不了。出現負面評論的時候,陶甯和李開復經常爭論。李開復希望能把事實解釋清楚,但陶寧告訴他,如果他相信,自己事業的目標是把技術落實進產業裡,就必須專注於技術的落地,“活在一種不理解中,學著與噪音、反對、誤解共存”,對這個世界說,那好吧。
“你說他沒有生氣過10分鐘、1小時,他肯定是不高興的,但是他得用理性的方式去處理。”陶寧說。“況且,創業中太多你想要做的事情,已經填滿你的時間了。像開復這樣從學界跳到工業界,面對客戶、投資人、產品、團隊,他已經生活在人群之中了,必須學會接受過程中的噪音。”
這大概就是時代留在他身上的一種複雜性。他的技術信仰分成兩半:前一半是個科學家,能寫最複雜的論文,調教機器理解人類;後一半是個商人,能洞悉客戶的需求,教會人類理解機器。自始至終,他都是流動在兩者之間的人。
┃吞噬與救贖
技術將李開復的最大化戰爭推向了頂峰,他不僅要最大化技術在商業上的效益,還要最大化自己的影響力。
微博最熱的時候,他給自己的微博寫了一個AI程式,讓機器自動抓取即時熱門的話題,以及與他有交集的主題,以影響力排序轉發,連發送時間都是精准實驗的結果,間隔10分鐘發會掉粉,間隔40分鐘發又不能實現每天發送量最大化,衡量過後得到最優解,間隔30分鐘發一條,每天發送25條,以實現每天穩定漲粉的目標。機器全程類比人類發送的隨機性,避開整點發佈,以免留下機器痕跡,機器甚至能代替他自動回復留言,為他增加粉絲互動頻率,維持熱度。
那段日子,向來平靜的李開復持續生活在一種強烈的情緒衝擊裡,憤怒、喜悅、興奮、焦躁,所有血流都沖向大腦。他每天都會檢查自己的粉絲數,如果沒有達到增長預期就會不高興。他變得對最大化數值有所偏執,“一場演講沒有1000個人我就不去,每天微博不新增1000個粉絲我就不開心,一個記者來採訪我,讀者不夠多我就拒絕。”
一切都是最大化的工具。曾經的創新工場合夥人王肇輝結婚,邀請李開復致辭,儀式結束後,他發現李開復寫了中文發言稿、英文發言稿,在微博、推特、臉書全平臺上都發佈了一遍。作為新聞發言人的他感到高興和感動。但是,李開復大女兒上大學收到的父親的信,也被父親同步發在了網上。雖然贏得了點擊率,女兒卻非常不高興。
今天回憶起這一切,最大化影響力的念頭“就像腫瘤一樣長在我身上,頑強、固執,並且快速擴張”,直到疾病的突然到來。
在經歷了常年的熬夜、高壓、疲勞作戰的生活後,李開復的體檢報告裡檢測出腹部存在26個腫瘤,醫生確診為淋巴癌四期。當整個中國互聯網在井噴似的蓬勃發展時,李開復花了17個月養病。最大化戰爭暫時休戰。
休假對於他來說,是一個非常陌生的概念。一開始,他還不能正確融入這種生活裡面。在動完手術的幾個小時後,他還試圖再度投入工作。他在家的臥室裡搭建了一個工作臺,用金屬臂把顯示器懸掛在枕頭上方,躺著回復郵件。
因為生病的緣故,他提前立下遺囑。寫遺囑的時候,他第一次認真注視自己手裡的筆,“那支筆曾在上萬冊書上簽名,暢銷的自傳,鼓勵中國年輕人努力工作、開拓事業的書,這些書每一本反響都很好,如今,同一支筆卻見證了我的失敗。”
寫完遺囑,他坐在母親旁邊,母親已患阿爾茲海默症多年,只能勉強認出他。直到那一刻他才意識到,自己最大化的影子還有另一面。自傳是一個朝氣蓬勃的故事,但對當時在美國陪讀的母親而言,那是寂寞的回憶。沒有親人,沒有朋友,兒子上課的時候,她只能在家對著電視,一台一台換。因為語言不通,她只看得懂一個猜價格的節目,節目很熱鬧,但她也只能猜測這種熱鬧。從天亮到天黑,只有捱到兒子回家,才有人跟她說話。
成功人生的所有細節都顯現了另一個模樣。在臺灣養病期間,他試著參與家裡的裝修,兩個女兒告訴他,過去他花了大工夫,把房間佈置成公主房,買小星星的貼紙,自己一顆一顆貼在天花板上,但其實,她們並沒有想要成為公主。
小女兒說,她更想要收到爸爸的信,因為爸爸過去經常寫信,寫給爺爺奶奶,寫給媽媽,寫給姐姐,但是他已經很久沒寫了,自己高中畢業的時候,還會收到爸爸的信嗎?
生病期間,李開復重讀了許多年前自己父親寫來的家書。原來早在他事業的最開端,父親就曾在信裡,反復叮嚀 ——
先鈴、開復:
先後接到你們來信,一則以喜,一則以慮(我未用“憂”字)。喜看開復的研究受到別人的注意、重視,但我要說一句話是,做學問的要有自尊心,但更要有謙遜心。學習是無止境的。
經過了這麼多年後,他終於開始理解,和自己渴望的最大化不同,父親治學的根基恰恰是渺小。父親70歲的時候選擇當教師,教了幾十個學生。學生寫給他的訃文裡反復提到這位老師謙遜的治學觀點,他相信研究任何歷史最忌諱的是“成見”,“歷史是沒有官方說法的”,自己的觀點也不是最終的答案,應該歡迎反駁,包容不同的意見。
“我才發現,他寫給我的每一封信裡都隱含著一些人生建議。他教我怎樣去做一個更好的人,不要為了一些沒有價值的事情讓自己太忙碌,做人要謙虛,千萬不能驕傲。父親通過這些信,以非常溫和的方法來傳遞他的愛,而我感知得太晚了。”
在臺灣養病期間,住在他家附近的鄰居楊柏林是一位畫家。他看了李開復的故事,送來一幅畫。這幅畫是很多種顏色一起在流動,黑色包裹著紅色,藍色流向了金色,畫面正中央是蔓延開來的白色,如同水一樣,不斷流動,這是他所理解的李開復。
楊柏林說,他在李開復身上看到了自己。這位畫家一直以來的創作理念就是“影子和自我”,而在李開復身上,他看到這個主題的又一次呈現——“真實的我是影子的救贖,而影子的另一面,是我更遼闊的世界。”
┃回到人群中
病癒回到工作中,李開復回到了他的平和狀態。他是一個始終很客氣的人,很少生氣,總是保持弧度穩定的微笑。最大化模式並沒有完全消退,連軸轉地飛行、演講、開會。妻子常常問李開復,“你到底要幾歲退休啦?”
他還不想退休,多久都不想。他還在享受流動在人群中。今年秋天,李開復去烏鎮的世界互聯網大會演講,飛回北京沒幾天,又到釣魚臺國賓館參加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在會議間隙的大廳,遇到的幾乎每個參會者都會跟他打招呼,停下來聊一聊。他像水一樣流動在不同群體之間,對決策者解釋技術的苦處,得給民營企業一些幫助,然後鼓勵研究員多參與實踐。
只是,贏已經不重要了。“經歷的災難多了,人就學得會客觀了。人從挫折中學到的東西,遠比成功裡學到的多。碰到好多問題,上報紙了怎麼辦,大會不能開了怎麼辦,他們說,開復你怎麼還這麼鎮定?我說我都被微軟告過了,這算什麼?我都得過癌症了,還怕什麼?”李開復說,“這一生活得已經很值了,得到了超過我能想像的很多東西,我已經很感恩了。如果我失去一切,那也值了。”
在互聯網世界,這也許是一種不合時宜的平靜。他的辦公室位於中關村,就在樓下吸煙區,休息時間會有許多掛著工牌的人聚在一起抽煙,他們鎖著眉頭,抱怨美國貿易管制黑名單、競爭對手使過的黑招、擴大市場的壓力……互聯網,一種焦慮、廝殺、競爭的象徵,是全世界最殘酷的競爭市場。焦慮是他們被這個技術時代所塑造的一種底色。
經歷過技術時代屢次變革,現在的李開復覺得,在10年中國互聯網中誕生的最有價值的不是產品本身,而是產品背後精於執行的人。“我覺得中國創業者是很強大的一批人,整體來說他們不會是很恐懼的人,一方面有自信,相信自己一定能完成,萬一真的做不成,那就公司關了再創一家,做一家倒一家,倒一家就再開一家,真正厲害的創業者都是這樣起來的。”
一個重要的領悟是,人的最大化,不能做簡單的量化。一個不能透露姓名的創業者說,當時他有一個合夥人,很多投資人不看好,都不願意投。但李開復對他說,“我知道這個事你肯定會踩坑,但我也知道如果出了問題,你也可以收拾得了,所以我們冒一點風險,還是會投。大不了到時候麻煩一點,幫你解決問題。早期多犯點錯誤,總比後邊犯錯成本小得多。”事實證明,他的合夥人果然出了問題,但這名創業者也的確熬過了這個錯誤,帶著公司成長為市場的關鍵玩家。
最近,李開復開闢了一個新的最大化戰場——讓AI落地。
他在創新工場設立了一個人工智慧工程院,給學生做技術夏令營,找傳統產業談合作,還聯繫了大學,幫忙設計人工智慧的教材。作為人工智慧工程院的執行院長,王詠剛常常和他一起出差,去工場考察。他在一家工場車間呆了一天,生產線上1000多個人,王詠剛挨個去看每個人的工作,看看能不能用自動化取代。車間工人用很細的鑷子,貼一張小小的貼片。一個工人一整天困在自己的工位上,反復這個枯燥的動作,拿起來、貼上,再拿起來、再貼上。這是一個亟需得到解放的重複性勞動,但是,今天的AI只能在虛擬世界起效,做語音和人臉識別還可以,一旦進入真實世界,又粗糙又笨拙,遠遠不能取代細活兒。
“那天出來我就在想,未來AI是一個無論怎麼想像都不過分的發展。讓它發展取代工人,這不是一個效率問題,而是一個人道問題。人類是不應該被困在這種枯燥的重複性勞動裡的,應該做一些更自由的事情。今天的AI還在非常非常早期的起步階段,如果AI真正能落地達到90分的話,世界會變得非常不一樣。這是我或者開復,以及一些做AI科研的人所相信的AI。”王詠剛說。
這又將是一個漫長而複雜的過程,就像是他所親歷的每一次技術落地,又要跟決策者建言,又要面對陌生人的迷茫和質疑,想辦法讓人聽得懂,又要耐心勸服創業者相信,這背後是下一場技術奇跡。但李開復似乎很享受這件事,每天連軸轉地面談,演講,參加討論。
1983年,李開復在卡內基·梅隆大學電腦科學系攻讀博士學位,那裡是世界人工智慧尖端研究的前沿陣地。他的博士生研究計畫中這樣寫道:
“人工智慧是人類學習過程的闡明,人類思考過程的量化,人類行為的解釋,以及對智慧原理的瞭解。它是人類瞭解自身的最後一步,我希望投身這門新的、有前景的科學。”
今天重讀這番宣言,李開復似乎的確在用自己的時間,踐行著這場實驗,他把自己訓練成機器的思維模式,量化自己的行為,去教機器理解人類,更重要的是,通過對機器的理解,把它推向人類,實現“人類瞭解自身的最後一步”。
“我確實是用了20年的時間,才慢慢地瞭解他,他不是一個完美的人,也不是個最理性的人,他是一個像我們一樣的人,是一個領導,一個下屬,一個朋友,一個長輩,一個丈夫,一個父親,一個兒子,他是一個生活在人群之中的人。”陶寧說,“他的主線是忠於技術,圍繞著技術他做了所有事情,做了研究,做了產品,做了投資,收集了人才,也獲得了很多朋友。技術改變了他的人生,他也因為身處這樣的技術時代,改變了別人的一生。”
┃只屬於自己的房間
現在的李開復試著活在一場最大化的寬鬆裡面。他已經不怎麼再發微博了,自動定時發佈的程式已經終止了,他只會偶爾上去看看評論。過去看電影,他會按照IMDB排序,從9.2到6.5依次看,他在家裡裝了160T的伺服器,確保他準確擁有全部6.5分以上的電影。現在也沒關係了。他最近在重看《教父》,看了好多遍,他現在喜歡教父那樣的英雄,說不上是英雄,卻也並不是壞人,一生與人性的種種複雜面共存,是一個活在人群中的人。
李開復有一個秘密,那就是吃。他熱愛美食,也熱衷於研究美食。每年大董上新菜,他都會受大廚邀請試菜,跟大廚討論菜品。曾有一家出版社知道了他的美食喜好,想給他出一本美食書。但是,在李開復決定之前,王肇輝就直接拒絕了:“我說不行,只要我還在PR這個崗位上管事,就不可能有機會。我不希望開復的公眾形象變得不專注。我希望科技、投資是占他人生符號99%的東西。不能讓人感覺不務正業,跑去做美食了,這不合適。我不同意這樣的事情出現。”不過現在,這個秘密也不需要隱藏了。講述美食時候的李開復,有一種毫無掩飾的由衷快樂,他花了整整10分鐘時間,認真描述如何煮一顆最完美的雞蛋。這是他經過反復試驗、調試,推算出的完美雞蛋烹飪資料。
他選擇Google工作的其中一個條件是,參與Google中國餐廳的籌建。幾乎每個和他在Google共事過的人都記得,每天中午的試菜環節,會看到一個神采奕奕的李開復點評菜,面試大廚,提很多專業問題。
現在不需要爭奪最大化流量了,他開始允許自己說點真正想說的話,吃到好吃的東西,他會給它們拍特寫,傳上網。其實,如果沒有其他人反對,李開復還挺想寫美食的。但是,他是一個溫和的人,不喜歡跟人起衝突。他也尊重別人的專業,只要是他認定的資深人士的建議,他大多會接受。所以,這個出版計畫最終流產,李開復只說了一句話,“那好吧。”
病癒之後,為了讓更多人對AI感興趣,李開復願意去展露更多真實。他參加了奇葩大會。在去錄製的車上,他準備了一份詳盡的發言稿。助理提醒他,那兒鼓勵現場即興,你自由發揮就好啦。但這是李開復所不習慣的場景,他反問,“自由……怎麼自由?”
結果,奇葩大會收穫了嘉賓語音聲波最平穩的一期節目。錄製結束後,蔡康永跑來找他的助理:“開復在幹什麼啦,讓他來玩的,一上來就講課,也不跟我們打招呼,難道他是緊張嗎?”
習慣是不容易更改的,他還是喜歡活在精確的最大化裡。臨近採訪結束的時候,李開復展示了自己手機相冊,裡面有兩部評分7.9分的電影。“這是我最近發現的兩部電影,我還沒有看過。”他說回家後會把這兩部電影下載來看,所以此時此刻,寫稿還不能寫“李開復看過IMDB上所有6.5分以上的電影”,準確的說法是“所有6.5分以上的電影,減去兩部”。
生活也依然追求一種最大化,但如果沒做到,那也沒關係。李開復在家裡追求極簡,一切都要藏起來,相冊藏在抽屜裡面,電視藏在油畫後面,電腦藏在飄窗裡面,音響藏在房間隱蔽的壁龕後面。他試圖也把妻子的化妝品藏起來,為此設計了一個能夠裝400個瓶子的鏡櫃,完美容納妻子現有化妝品。然而,住了一段時間後,滿載的鏡櫃外面不知道為什麼又冒出來100瓶。於是,他從自己的護膚品裡拿了20瓶出來,也放在外面。李開復說,這是適應環境的新策略,既然要存在冗餘,就讓冗餘也搭配著來,在一種新的平衡裡,與冗餘共存。
他再一次開始寫信。小女兒畢業上大學那一年,他給她寫了一封不再公開發表的信。信的最後一段是:
我問媽媽想說點什麼,媽媽讓我告訴你,我們非常愛你。我問她,這句話是不是應該說,我們愛你,比昨天多一點,比明天少一點。她點點頭,眼睛裡閃爍著一點光,那就像是在你小時候第一次聽到這句話時,同樣的光芒。
後來不久,小女兒把回信文在自己的身上。一個是Stay Gold,它出自美國詩人弗羅斯特的詩,原意是,美好總是容易消逝(Nothing Gold Can Stay),但她改了一下,對她來說,美好也可以永不消失。另一個是一組數學符號,那是長大之後終於領悟的父親的關心,一個大於號,一個小於號。
今天的創業依然是一場最大化戰爭,但作為親歷者,他也得到了珍貴的經驗:“最大化會發揮人的潛力,但也會犯錯誤。我學到的就是不要去算計到這麼細,分清楚哪些是自私的最大化,哪些是真正對世界有意義的最大化。”
李開復的家裡現在有兩間書房。一間是給外人看的,是他完美一面的呈現,乾淨到空無一物的書桌,所有物件都可以完美收納,曾經的獎狀、獎盃和畢業證書,整齊地排列在櫃子裡,是展示給世界看的戰利品。
另一間書房非常狹小,裡面完全沒有裝飾,沒有吊頂,沒鋪地板,抬頭就是黑壓壓的暖氣管道,屋裡只有一把歪到有點散架的椅子,勉強可以坐下。這裡放著他在家裡佈置的伺服器,以及所有不想被外人看到的東西。
這裡藏著所有他生活的秘密回憶。曾經手寫給妻子的情書,父親寫的信,自己的病歷,過去工作用的舊名片,只對自己有意義的工作紀念物,亂糟糟地堆在一起。他跟自己約定,老了退休了,他就把這些回憶按順序整理好。但現在還不用,這樣就好。
只有在那個房間裡,他不用活在最大化裡。這是他精緻的家裡唯一一個亂糟糟的地方,沒有條理,沒有分類,不用小心翼翼。他時不時要去那兒維護伺服器,跑資料的十幾分鐘時間裡,讀一會兒信,發一會兒呆,想念父親和母親。所有情緒都允許得到短暫的表達,懷念,生氣,懊悔,沮喪,難過,也有希望。這是最大化戰爭的一條縫隙,只在這裡,活著一個真實的李開復。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塑 型 枕 有用 嗎」的推薦目錄:
- 關於塑 型 枕 有用 嗎 在 李開復 Kai-Fu Lee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塑 型 枕 有用 嗎 在 HEE's彩妝。范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塑 型 枕 有用 嗎 在 Mio's Studio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塑 型 枕 有用 嗎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塑 型 枕 有用 嗎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塑 型 枕 有用 嗎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塑 型 枕 有用 嗎 在 [寶寶] 請問扁頭寶寶的改善方法- 看板BabyMother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塑 型 枕 有用 嗎 在 頭型枕有用嗎的推薦評價,PTT、BABYHOME - 母嬰親子育兒 ... 的評價
- 關於塑 型 枕 有用 嗎 在 醫生PTT怒斥嬰兒枕不肖廠商寶寶怎麼睡?新生兒科主任給3意見 的評價
- 關於塑 型 枕 有用 嗎 在 Mio's Studio - #Mio育兒日記x #頭型枕深夜的媽媽時光又來了 的評價
- 關於塑 型 枕 有用 嗎 在 骨盆枕怎麼用才有效?物理治療師解密!骨盆操這樣做才有感! 的評價
- 關於塑 型 枕 有用 嗎 在 BabyMother - [寶寶] 4M了在意頭型,或是媽該清醒? - PTT生活 ... 的評價
- 關於塑 型 枕 有用 嗎 在 小小寶貝需要塑型枕??!! - Mobile01 的評價
塑 型 枕 有用 嗎 在 HEE's彩妝。范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關於范希的77件事-范希的身材之謎]
我體重增加了。
不使用「胖」這個字,是因為不想誤導,
因為重了的我依然很瘦。
范希我呢很幸運的繼承了有霸北的阿爸,
所以身高長到一六八這個吉祥的數字,
而體重在成年後則是最輕39、最重48.5,
目前大概是這半年來大約是40~42
在今天量到43.9這個數字時,
我真的開心到想犒賞自己一杯珍奶,
因為最近真的太常被說過瘦或是又瘦了,
我的骨架比較窄、腰線也比較明顯
讓我的目測體重看起來更輕,
只有體重計證明我的清白,我真的有在適當的增胖!
下面就分享一些我覺得我可以保持瘦子體質的原因吧
(長文.關於為什麼瘦.怎麼瘦.如何保持瘦)
----
1.節食?
我沒有在節食,但我非常少吃正餐以外的零食,
就算有零食也是飯後點心,
早中晚三餐的中間幾乎不會吃多餘的零食,
主要是因為我很懶...哈哈。
2.吃什麼?
我飲食是以肉類+蔬菜當作主食,
澱粉的量非常少,有點像最近流行的低醣飲食或胜酮飲食,
但我是因為澱粉吃多了容易肚子痛&便秘才不愛吃澱粉的。
3.不吃垃圾食物嗎?
偶爾吃一次麥當勞或鹹酥雞,大概一個月一次吧,
其實我對油炸類沒有很愛,
至於零食.點心等等都很少吃,
一部分是因為太懶,另外是嘴饞會比較想喝飲料。
4.飲料喝不喝?
超.愛.喝!
幾乎天天喝,是一個很難改善的壞習慣,
曾經有一陣子因為這原因而胖很多...。
但我現在比較少喝手搖飲料了,
手搖大概也只有喝鮮奶茶,
大多喝茶或牛奶.果汁,
茶就是老人茶無誤,因為家族的大人都很愛泡茶,
養成我從小就愛喝茶,自己也會泡茶。
熱茶對身體很好,可以幫助身體循環代謝
另外是很愛喝紅茶,單純喜歡.哈哈。
牛奶和果汁也是自己愛喝。
其他的飲料現在盡量不喝了。
然後一天喝一到兩公升的水(除去飲料)。
5.運動嗎?
不太能,因為心臟不好,運動會讓我很不舒服,
(有時天才做了30分鐘的基礎瑜珈.我頭昏了半天。)
只能做很輕微的運動。
6.那是什麼運動?
很常做伸展.拉筋,其實把筋拉開.肌肉拉長,
體型會比較漂亮,也多少會比較瘦,
我自己是大概兩天一次做20分鐘的全身拉筋,
其他是看電腦.看書.聽音樂等身體閒著沒事也會一邊拉筋,
偶爾用骨盆枕做伸展,可以養成漂亮的腰線。
偶爾會做一些徒手的運動,
棒式、仰臥起坐、伏地挺身或跳舞之類的。
另外是我個人去大部分的地方都坐11號公車,
多走路也許也算是一種運動吧。
7.按摩?
我自己是有在做臉部.腹部.腿部的按摩,
不過比較三天捕魚.兩天曬網。
8.其實跟不健康有關係。
因為我是早產+遺傳性心血管疾病,
胃不好.心臟也不好.血液循環也差,
胃吸收不好,所以有無法改善的營養不良,
(吃的再健康也沒用。)
所以瘦得比較乾癟,
但我也有很多痛苦之處,
光是三天兩頭的胃痛就夠煩,
其他關於身體不好的問題,這裡先不多提了。
9.家族遺傳這件事
某次端午和我爸回祖厝,有個家族的長輩說:
范姓的家族體型大多比較高瘦,腿也比較長。
當場環顧了一下家族親戚.好像瘦子的比例真的很高,
而且大部分的身體比例都是腰比較高.腿比較長,
不誇張.我爸的上下身比例幾乎是3:7,腿超長的。
我自己從小就被說腿長。
10.穿搭?
穿得瘦真的是一門學問,
我最近是很愛用寬鬆短版+緊身高腰的搭配,
會讓腿看起來很長,不過臀部太大的人不適合。
其他的穿搭法...這又是另一個話題了。
11.重量重要嗎?
我個人很不看體重,自己幾乎不會自發去量體重,
都是醫生叫我量我才量,
因為我認為你瘦不瘦,是用眼睛看體型,
而且一公斤的脂肪跟一公斤的肌肉,
體積差多少啊!
一樣48公斤,全是肌肉跟全是脂肪,
那還是一個瘦一個胖啊。
12.比起重量,曲線更重要。
反而我比較在乎曲線,
我以前是瘦.但瘦得很直筒,
別人會說你好瘦.但不會說身材很好。
現在會比較刻意增加一點體重,
然後去做伸展的部分,
拉長局部的肌肉,
其他放他胖沒關係。
反而有凹凸,體型比較漂亮。
13.減重?減肥?瘦身?塑身?苗條?好身材?
其實我不喜歡減肥跟減重這兩個詞,
很多人喊著減肥.但其實根本不肥!
是要減哪裡?而且肥是個負面詞,
聽起來心情就不好。
減重我的感覺是只為了體重數字下降,
原因請往上兩格,
瘦身是給不瘦的人用的,
塑身是雕塑身體線條,
那瘦=身材好?
我就是一個例子啊,
之前超瘦,但很直筒,那有用嗎?
14.所以說天生瘦可能是一個原因,
但生活習慣跟適當的運動也不可或缺唷,
尋找適合自己的方式,
讓自己的體型更好看,
這是一輩子的課題啊。
#關於范希的77件事
塑 型 枕 有用 嗎 在 Mio's Studio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Mio育兒日記 x #頭型枕
深夜的媽媽時光又來了~
(因為現在小宋寶在婆家,享有幾個小時的個人時光✌️)
不好意思,今天的深夜話題還是圍繞在「睡覺」上
小孩不外乎就是「睡」&「吃」
但光是這兩樣....
就有好多周邊商品可以買😂
看來我的育兒日記專欄
會ㄧ直經營下去了哈哈哈
-
上個月有在IG放過ㄧ張
小宋寶和我老公睡覺的照片
就有媽媽問我是用哪種枕頭顧頭型?
ㄟ....
其實生產前我忙著工作
根本沒時間研究小孩東西跟品牌啦
這個Mimos頭型枕是朋友送我的生產禮物
據說評價很好👍
到了小宋寶3個月左右的時候
發現他的後腦勺似乎開始有點扁🥶
而且力氣變大後
本來幫他側睡,醒來都會發現變仰睡!
於是快點拿出Mimos來
今天就跟大家簡單分享ㄧ下我的心得:
✅多大可以開始使用?
如果擔心枕頭安全性問題的媽媽
建議可以等寶寶脖子較硬、會自己轉動時
再把頭型枕拿出來使用
我自己就是這樣子喔!
小宋寶大約3個月脖子就會自己控制轉動
我也這個時間才讓他開始使用頭型枕
(媽媽本人也很想重塑頭型,可是已經來不及😂)
✅什麼情況下要用頭型枕?
▪️白天小睡時刻:因為有人看著比較安全
▪️寶寶不喜歡側睡,愛仰睡
▪️跟寶寶玩樂的時候:這時候他也是都會正躺,支撐寶寶頭部,幫助減少壓力
🚫請勿讓寶寶側睡時搭配這個枕頭、寶寶月齡小(2個月內)我個人不建議拿出來使用、請正確使用枕頭(所謂正確使用為:周遭沒有其他遮蔽物以及擺放在正確位置)
✅頭型枕好用嗎?
這種頭型枕就是當作「輔助工具」使用
主要功能是去支撐寶寶頭部,幫助減少壓力
如果避免寶寶頭扁掉最好的方式
我個人覺得就是「趴睡」、「側睡」
但這兩個方式都必須大人時時刻刻小心盯著
避免口鼻遮掩,或是嗆奶的問題
如果你還是天天讓寶寶正仰躺睡覺
又不給他翻面
那寶寶就有很大機率會是扁頭
(也有寶寶這樣不會扁頭的...)
所以,這種頭型枕在白天時刻
就會是很好的助手
也很適合那種不肯側睡跟趴睡的寶寶
(我個人覺得是有用有心安啦)
✅Mimos這個牌子用起來怎麼樣?
我是沒有用過其他的品牌,也沒有比較過~
單就個人使用的心得跟大家分享囉!
⭕️優點:
▪️西班牙的品牌,專業度和口碑好(這種事情還是小心的好)
▪️很透氣,上面的氣孔很多,
▪️有出枕頭套可替換,枕頭套安裝簡單
▪️可水洗,寶寶吐奶或是口水都可洗掉
▪️蠻輕盈的,外出攜帶方便(因為我常常需要娘家婆家的換地方)
▪️宋寶睡起來沒有不開心(老大願意躺是關鍵😆)
❌缺點:
▪️去查了ㄧ下,價格不便宜(但有牌子的好像都是這個價格)
▪️階段性產品,寶寶大了就不能用,要換大的尺寸(目前用S號,寫說可以用到10個月大,但宋寶整個人都比較大隻..我懷疑可以到幾個月就是了🤨)
✅哪裡可以買?
應該去搜尋關鍵字各種通路都有
這邊直接附上代理商的官網囉!
https://www.ocean-cherub.com.tw/products/products-261-7.html
洋誠國際 Ocean Baby
✅值得買嗎?
▪️我覺得這個當作 #生產禮物 還蠻不錯的!
有別於ㄧ般都送尿布、奶瓶
你的禮物就會很不ㄧ樣!
(待產中的媽媽,可以跟朋友、老公許願😇)
▪️怕寶寶扁頭,想要買頭型枕的媽媽
也可以參考看看這個品牌喔!
使用起來很簡單,質感也很好
_
後話:
其實收到禮物的時間
剛好在媽媽圈掀起了ㄧ陣關於「頭型枕安全性」的話題
(剛好那時候有這類型的意外新聞)
但朋友本身還不是媽媽
所以並沒有注意到這個話題
就買了這個給我
縱使這個禮物當時有讓我擔心了ㄧ下下
但朋友的好意我自然不怪他
也有很多醫生說
寶寶不需要用枕頭~~
可是呢!
就是真的有那種死不肯側睡或趴睡的孩子🧐
或是趴睡側睡會讓媽媽很擔心緊張兮兮的情況
那就乾脆買個頭型枕吧!
然後呢,
無論你用什麼哄睡神器
都必須自己要多注意寶寶的呼吸情況!🌟
尤其寶寶還小(我覺得2.5個月之後會好ㄧ些)
時時刻刻都要小心謹慎
所有會被稱為好物
ㄧ定都有他的道理、有他的優點~
但不能有問題就去說那個產品的百般不是
為人父母,不能太放心,就是要多ㄧ份緊覺心
這樣所有的東西用起來
才能適得其所喔!
爸爸媽媽這個職稱,就是沒有在放鬆的ㄧ刻啊~
今天只能聊到這邊
我兒子又要從婆家接回來了!
其他就看圖片吧:)
**本篇也有小小的抽獎活動:
這篇貼文按讚+留言
會抽出得獎者送寶寶年曆3名喔!
(8/26抽獎喔)
塑 型 枕 有用 嗎 在 醫生PTT怒斥嬰兒枕不肖廠商寶寶怎麼睡?新生兒科主任給3意見 的推薦與評價
... 會透過調整寶寶睡姿,或是購買號稱有調整頭型效果的枕頭來讓寶寶使用, ... 還在成長,媽媽們不必急於在剛出生幾個月的時候就要幫寶寶「塑形」。 ... <看更多>
塑 型 枕 有用 嗎 在 Mio's Studio - #Mio育兒日記x #頭型枕深夜的媽媽時光又來了 的推薦與評價
因此不開放試穿,也無法拍攝當天再決定要穿哪一件喔! 可以參考照片中的效果&資訊,提前跟小幫手預約租借. ... <看更多>
塑 型 枕 有用 嗎 在 [寶寶] 請問扁頭寶寶的改善方法- 看板BabyMother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更新 後來做功課查詢頭型
發現任何枕頭都不適合
所以我就隨便小孩睡了
畢竟他的生存最重要
不去專注頭型 九個月頭型目前這樣
////
大家好
寶寶目前5m3d,
頭非常的扁....
今天的圖(難得我把他翻側睡沒有翻臉醒來崩潰)
正面(昨晚)
從出生頭型就像扁奇異果或是電影異性的狹長頭(催生失敗剖腹)
在月中瘋狂翻面
回家後從側面看好像還可以
但其實從正後面看是斜扁的往另外一邊去
有發現他都比較愛偏某一側
但後來他比較會轉頭加上我也會翻就沒有歪一側
但只是從扁頭+歪一邊變成全面扁頭
因為會動後只要我翻他就會自己轉正
硬側睡就扭動到躺回正面為止
現在背面就是一個扁以外
下半部還小凸一塊(出生就是)的狀況
正面都看不出端倪側面背面就....
看醫生也都說就多側睡
不知道是否該買矯正枕頭但上網查好多心得
不知道到底哪個才對這種超級扁頭有效
想請有類似經驗的爸媽分享
感謝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82.132.57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abyMother/M.1541426504.A.1CD.html
讓我跟先生壓力好大
因為我看到好多牌子的文章
又擔心是業配才想說來問問意見
謝謝您的建議
感謝那我來看看枕頭
感謝大家
※ 編輯: smile14for0 (111.82.132.57), 11/05/2018 22:38:11
翻也是挪頭的方向盡量不吵醒他
加上長輩說頭型是長輩的責任就更...
※ 編輯: smile14for0 (111.82.132.57), 11/05/2018 23:10:30
感謝大家的建議 有說的枕頭、要注意的點我都先註記下來了
下禮拜去打針時會一起詢問醫生是否要戴頭盔、然後枕頭適不適合
(因為他後面有個凸跟凹 如最後一張圖)
目前他是會蠕動 我們讓他睡浴巾上面 他睡啊睡都會離開原本的位置 浴巾也一團亂
最近怕他愈來愈會自在轉 打算把浴巾拿掉預防他悶到口鼻
也感謝大家的安慰 之後後續有改善或是仍然無效等等我會再上來跟大家報告
※ 編輯: smile14for0 (59.126.48.97), 11/07/2018 00:50:43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