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情報】
『《幸福綠皮書》擠下《羅馬》,爆冷攻下多倫多觀眾票選獎』
奧斯卡前哨戰多倫多影展於剛剛閉幕,被稱為奧斯卡風向球的觀眾票選獎由曾執導過《阿呆與阿瓜》的導演彼得法拉利新片《幸福綠皮書》爆冷拿下,第二名則是《月光下的藍色男孩》奪下最佳導演的巴瑞詹金斯的新片《假如比爾街能說話》(If Beale Street Could Talk,暫譯),第三名為剛奪下威尼斯金獅獎、艾方索柯朗執導的《羅馬》。
而頒獎前大熱,布萊德利庫柏執導、女神卡卡主演的《一個巨星的誕生》則未能拿獎。
《幸福綠皮書》找來《神奇大隊長》金獎提名維果莫天森與奧斯卡最佳男配角馬赫夏拉阿里攜手主演,電影根據真實故事改編,描述60 年代期間,義裔美籍保鏢為非裔美籍古典鋼琴家擔任司機的故事。
今年站台競賽單元則獎落台灣,在李滄東、貝拉塔爾和瑪格麗特馮卓塔的評選下,由何蔚庭執導,高捷、李鴻其主演的《幸福城市》拿下最佳影片,也是此競賽中唯一的華語電影。
何蔚庭2010年交出《台北星期天》即奪下金馬獎最佳新導演獎,暌違8年,全片用35釐米底片完成的《幸福城市》更在多倫多揚威,此片將於10/26在台上映。
值得一提的是,台灣電影連兩年在多倫多有所斬獲,去年則是《大佛普拉斯》拿下「奈派克獎」。
多倫多觀眾票選獎一直被視為是奧斯卡的重要指標,綜觀近10年拿下此獎項的電影,在奧斯卡皆能風光奪獎。如《貧民百萬富翁》、《王者之聲:宣戰時刻》、《自由之心》都如願抱回奧斯卡最佳影片,而去年的《意外》、前年的《樂來越愛你》、15年的《不存在的房間》等片也都順利於奧斯卡拿獎。今年出爐的《幸福綠皮書》是否能能循著歷史軌跡抱回大獎,值得關注。
本屆多倫多影展重要獎項如下:
多倫多觀眾票選獎:《幸福綠皮書》,彼得法拉利
第二名:《假如比爾街能說話》(If Beale Street Could Talk,暫譯),巴瑞詹金斯
第三名:《羅馬》,艾方索柯朗
觀眾票選午夜瘋狂單元:《The Man Who Feels no Pain》, Vasan Bala
觀眾票選最佳紀錄片:《FREE SOLO》,Chai Vasarhelyi & Jimmy Chin
最佳亞洲電影奈派克獎(NETPEC):《THE THIRD WIFE》,Ash Mayfair
站台(Platform)單元競賽片最佳影片:《幸福城市》,何蔚庭
發現獎:《Float Like A Butterfly》,Carmel Winters
最佳加拿大短片:《Brotherhood》,Meryam Joobeur
最佳國際短片:《THE FIELD》,Sandhya Suri
最佳新人導演獎:《 Roads In February》,Katherine Jerkovic
最佳加拿大影片:《The Fireflies Are Gone 》,Sébastien Pilote
🔺關於威尼斯、多倫多、特柳賴德三大影展,之前寫過更詳細的介紹在『CATCHPLAY ON DEMAND』可以參考👉https://bit.ly/2NWnUuf
#幸福城市拿獎好棒呀
塔爾台灣上映 在 來趣印度 Go India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如果你去北印度金三角旅遊,行程中會去齋浦爾(Jaipur)的琥珀堡(Amer Fort),
如果騎大象、看鏡宮、遊古堡是你的印象就太可惜了!來到拉賈斯坦卻不知道拉吉特人(Rajput)的故事,就好比入寶山卻沒發現寶藏一樣!
拉賈斯坦(Rajasthan)在印度西北方,是印度最大一個邦,舊名拉吉普坦那(Rajputana)即為「拉吉普特人的土地」的意思,拉賈斯坦面對外族入侵頻繁的西北角開柏爾山口(Khyber),以及一半塔爾沙漠(Thar Desert)的地理環境,造就了拉吉普特人堅韌、勇敢的天性,成為「印度教的悍衛者」;從6世紀開始,拉吉普特人不斷的抵制一波波的伊斯蘭入侵,過程是血淚斑斑,造就了很多寶萊塢電影中的體材,
很高興12月1日印度即將上映的Padmavati (暫譯為:紅顏劫)就是以拉吉普特人抵抗外侵的故事,希望明年台灣也有機會可以看到這部精彩電影!
https://youtu.be/X_5_BLt76c0 預告片
當穆斯林軍隊兵臨城下,拉吉普特人突圍無望時,為了不淪為俘虜被敵人羞辱,婆羅門就在城中升起大火堆,皇后嬪妃們穿著結婚時禮服,盛裝打扮牽著孩子,在城牆上留下每個人的手印,集體走進火堆自焚,婆羅門則在旁念咒語,這個儀式稱為「Jauhar」;第二天男人們額上抹上灰燼,穿上戰袍衝出城外跟敵人決一死戰,沒想要活著回來,這就叫「Saka」。這就是拉吉普特人寧死不屈的精神。
塔爾台灣上映 在 洞見國際事務評論-Insight Post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台港論國關] 軟實力是國家影響力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洞見短評:台灣人經常自嘲的就是外國人總是把台灣聽成泰國,這反映了台灣對外軟實力輸出不足。昔日台灣曾培養大批最優秀的中文歌手和藝人、今天周子瑜或其他藝人必須跑到韓國或中國發展。雖然大時代是一個因素,但卻不能是個理由,這其中也牽涉了政府政策跟國內產業結構的多重問題。
台灣這麼多人看韓劇,但有沒有看出韓劇的競爭力並吸取其中的長處,則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比如說今天英國歌手或藝人儘管許多都會自然地將美國市場作為重點,但英國本地市場也一樣蓬勃發展,許多在英國成名的到美國便比較順利,台灣歌手曾經也是走這種模式。這其中政府政策跟產業結構都佔有很重要的因素。
過去台灣以中國市場為目標,然而今天中國都要學韓國,以國際市場為目標,文化立國來輸出文化改變自身形象,台灣不應持續棄守文化方面,否則外國人永遠會把台灣聽成泰國。如何利用台灣自身軟實力的基底和台灣人的創造力與國際接軌,以及擺脫凡事以中國市場為最終目標的想法,則是我們當下必須思考的問題。
延伸閱讀
CL聽文化:聽見台北捷運的聲音:100天創造「地景音樂」
http://www.insight-post.tw/cl/20150108/11276
[#國際關係會客室] 訪問鍾樂偉:韓軟實力橫掃 中國要拜師
香港的歌曲和電視節目於八九十年代達到頂峰,更輸出到日本、韓國和東南亞國家。然而,香港娛樂節目的水準和產量於九十年代之後急速下滑,現時的發展更加不時為人詬病。時移世易,亞洲娛樂界的龍頭位置已經由韓國頂上。韓國電視節目和電影不但於亞洲各國極受歡迎,還出口到中亞和東歐國家。本專欄請來專門研究韓國文化的鍾樂偉,比較香港跟韓國娛樂界的差異。
鍾樂偉自高中時觀看韓國電影《八月照相館》後就跟韓國結下不解緣,其後又藉《傷心街角戀人》而產生對研究韓國文化的興趣。為了可以進一步了解韓國,鐘樂偉主動學習韓文,當時仍然是韓風未吹起的2001年。入了大學之後,鍾樂偉主修政治學與國際關係,自此正式開始其研究韓國的學術生涯。現時鍾樂偉於中文大學全球研究課程擔任助理講師,主要教授韓國文化和政治。
答:鍾樂偉 (C)
問:沈旭暉 (S)
整理:李志鵬
S: 你在新書中介紹韓國的「土土歌」節目,是電視台重新邀請一班過氣歌手出來表演。而香港的粵語流行曲於八十年代曾經風靡一時,到底香港能否複製「土土歌」的模式?
C: 其實香港一直都有類似的節目,例如「靚聲王」系列,分別只是香港的節目無論在包裝、製作和規模等都未達到韓國的水平。香港的只是每個星期重複地邀請不同的七、八十年代歌手上節目,演唱他們的首本名歌。整個節目的感覺十分單調和「老餅」,根本就無法吸引年輕人收看。相反,韓國的節目製作人卻願意不斷把新元素加入綜藝節目。「土土歌」定期有不同主題,邀請相應歌手。此外,其製作過程比香港的認真得多,舞台設計、服飾打扮等都是仿效八十年代,而香港的只不過是單純地邀請歌手獻唱。相比之下,韓國觀眾自然會對每星期的節目都充滿期待。
S: 背後有什麼原因推動韓國電視台不斷於節目中尋求突破?
C: 最大的原因當然是韓國的電視業生態跟香港不同,當地有很多電視台,當中包括收費和免費的,競爭十分激烈。相反,香港只有一個主流電視台,自然缺乏不斷創新的動機。另外,韓國的節目製作人不但著眼於本土市場,還很希望把節目賣到海外,因此製作時精益求精,以達到出口海外的水平,正如《爸爸!我們去哪裏》、《Running Man》等都出口到中國大陸和香港,而且不少韓劇在海外也大受歡迎。香港的製作人的視野卻大都只局限在本地市場,加上「一台獨大」的背景,令他們不願創新。以上種種因素都令香港的節目無法如韓國般大規模地出口到海外。更甚的是,大部分香港製片人眼中的出口市場只是中國大陸,甚至刻意迎合國內市場,而令作品失去香港特色。如此一來,香港作品就更難出口到外國。
未過分遷就海外市場
S: 韓國製作人有沒有刻意地改變作品風格,以迎合海外市場?還是他們都希望強調韓國本身的特色?
C: 韓國的作品可以分成兩大類,分別是以海外市場和本土市場為目標。在香港和內地十分受歡迎的《來自星星的你》就屬於前者,製作人有意以全智賢等大牌明星於海外吸金。有趣的是,《來自星星的你》在韓國本土的收視率並不是特別高。此外,「土土歌」的觀眾以本土市場為主,嘉賓都是當地藝人;而《Running Man》的製作人則希望把作品出口到海外,因此邀請了不少於海外具知名度的明星。韓國的市場比香港大得多,自然可以同時容納兩套不同的發展模式。
面對龐大的中國市場,韓國製片商亦難免有相關調整。內地的電視台可以出超過100萬元人民幣購買一集韓劇的版權,因此以海外市場為主的韓國節目已經適量地加入中國元素,例如中國人角色,又或是中國品牌的植入式廣告。然而,我認為韓國節目大都可保持其特色,未有過分遷就海外市場。原因是中國觀眾視韓國文化為一種潮流,只要該節目是由韓國拍攝,其收視於內地都有一定保障。
S: 十多年前的香港電視劇也可以出口到中國內地,情況跟現時韓劇在國內橫行的局面相似嗎?
C: 當時的香港電視劇跟現時的韓劇一樣,都被國內民眾視為潮流和現代的象徵。十多年前,當時中國的娛樂事業正處於起步階段,國內缺乏具有星味的明星。國內電視台和電影公司都紛紛邀請香港明星到國內拍攝電視劇和電影,順道帶紅國內演員。時至今日,中國大陸已經有自己的明星,當中不少更加到海外登台演出。單單是培訓明星已經不足,中國亦開始思考如何學習當紅的韓國模式。
眼見位於東北亞的韓國可以大規模地以電視節目向中亞和東歐等地輸出其文化,中國內地的政府和娛樂界漸漸了解到「文化立國」的重要性,他們明白無論拍攝多少《大國崛起》一類紀錄片的效果都不如一套成功的電視劇。因此,他們希望向韓國取經,以改變其他國家對中國的印象。中國的電視節目已經於近年開始模仿韓國的一套,演員也作韓式打扮。
中國政府對韓國以國家主導的軟實力出口模式十分受落,因為不但可以向外輸出其文化,同時可避免民間取得中國軟實力的話語權。中國政府因此不斷出錢購買韓國電視節目的版權,又聘請韓國製片人到中國教授拍攝技巧。
全靠《侏羅紀公園》啟發
S: 為何韓國的軟實力發展可以獨樹一幟?
C: 早於九十年代初,韓國政府就希望以軟實力改變世人對韓國的看法。事關即使韓國於1988年舉辦奧運會,又是亞洲四小龍之一,但外國人對韓國的認知仍是十分皮毛,不少人只認識現今改稱為首爾的漢城,甚至分不清日本跟韓國。韓國人一直都希望於國際上得到應有的地位,卻苦無對策。直到《侏羅紀公園》在1993年於韓國上映,韓國人才意識到原來一套電影不但可以帶來票房收入,更加可以吸引世人目光,其效果比韓國出口千千萬萬輛汽車更強。自此之後,韓國政府就開始資助文化部門和電影復興基金會,又支持漫畫、動畫、藝術等方面的發展。時任韓國總統金大中於1998年更加提出「文化立國」,希望通過流行文化增加世人對韓國的認知。此外,當局十分有遠見,把文化和科技結合,一同向海外輸出,例如LG、Samsung等品牌都得到政府大力支持,並且主動在全國安裝寬頻。可以說,「韓流」的輸出本身就是韓國政府的國策所致。
信報財經新聞 hkej.com 2015年8月15日
#韓流 #軟實力 #鍾樂偉
延伸閱讀:卡塔爾軟實力
https://www.facebook.com/…/a.104508991552…/1139698012731014/